生活哲理的古诗词

2024-06-15

生活哲理的古诗词(共7篇)

古诗词人生哲理的句子 篇1

2.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和睦,是待人接物的根本.

3.爱是感情的基础.是奉献的美德,奉献我们的爱心与关怀,使社会更美好.见他人善,当如己善,必助成之;视他人物,当如己物,必爱护之.

4、生活如山,勤奋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 生活如海,艰辛为舟,泛舟遨海,方知海之广阔。 生活如歌,友爱是曲,和曲唱歌,方知歌之动听。 生活如云,变幻是风,随风飘云,方知云之缥缈。

5、人生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

6、挫折作为一种情绪状态和一种个人体验,各人的耐受性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仍然能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人稍遇挫折便意志消沉,一獗不振,甚至痛不欲生。有的人在生活中受多大的挫折都能忍受,但不能忍受事业上的失败;有的人可以忍受工作上的挫折,却不能经受生活中的不幸

7、没有人一生从不碰上挫折的,挫折是成功人生必不可少的风景。

8、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一切都在变化中。

9、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要么就遵循,要么去改变。

10、改变不了世界,那就试着改变自己 :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一个系统中。

11、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2、塌实做人,认真做事 :投机取巧只能取得一时成功,最终还是要偿还的。

13、做你想做的,做你该做的,做你能做的,尽力而为 :但是不要违背法律和道德。

14、爱每一个人 :但要爱憎分明。

15、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

16、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除了学会遗忘之外,还要努力去改变。

17、办法总比问题多:要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18、有怎样的心灵,就有怎样的世界;有怎样的心灵,就有怎样的人生。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乌云上头有晴空,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勇敢地接受暴风雨的洗礼的人才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19、生命是一张白纸,当自信为它披上五颜六色的新装时,生命才充满活力。自信可以是简短的一句“我能”,也可以是一个轻松的笑。在茫茫的人海中,我们需要一张风帆来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那就是自信。

哲理的古诗 篇2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清曹雪芹红楼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诗词哲理的个性签名 篇3

1、自己分内的事情,努力做到一百分。

2、种上草皮不让躺,不如种上仙人掌。

3、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4、只要心里还存着不甘心 就还不到放弃的时候。

5、原谅一个人很容易,再相信却很难。

6、有的人。忘记了自己。却还记得别人。有的人。忘记了别人。却怎样也忘不了自己。

7、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8、一路坎坷的人以后的幸福亦是理所应当。

9、要替别人着想,但为自己而活。

10、要替别人而想,但要为自己而活。

11、虚伪的人们,需要的是幸福,而幸福,需要的是我们。

12、希望是火,失望是烟,生活就是一边点火,一边冒烟。

13、我最自然的状态 只在我真正爱的.人面前才有。

14、我知道幸福没有那麽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

15、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16、问题不是距离。但距离绝对是个问题。

17、唯有你愿意去相信,才能得到你想相信的。

18、他们总是怀疑我说过的话,如同上帝的信徒不相信神仙的存在一样。

19、数学不好的人长的都比较漂亮。

20、上帝给了我做梦的权力,却没给我实现它的能力。

21、人总是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期骗别人更容易。

22、青春如奔流河水 道别都来不及。

23、年华也许随风而逝,青春的思意欲永留你我心间。

24、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

25、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6、路是大地一道难愈的伤痕,因此人生每一步都是隐隐的痛。

27、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28、回忆之所以叫回忆,是因为不会再拥有了。

29、废话是人际关系的第一句。

古诗词哲理精心整理积累 篇4

1、“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刘禹锡·《金陵怀古》

【解读】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之所为,山川险要并不能起决定的作用。国家的兴亡当取决于清明的政治、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议论高深,识见卓越。

【哲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解读】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生出许多希望。【同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读】在多雨的季节里,天气阴晴不定。若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若说是雨天,东边还出着太阳。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9、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哲理】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竹枝词》

【解读】每逢秋季,就会抒发自己的悲伤寂寞愁苦的情思,可是我却觉得秋日要胜过春天。你看那晴空万里,秋高气爽,一行白鹭笔直的飞向云端,我的诗情也随之冲向那美丽的苍穹。刘禹锡在诗中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强调“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哲理】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解读】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哲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顾况·行

路难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尊重客观规律;矛盾具有特殊性。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解读】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哲理】前一句: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后一句: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就容易被局部现象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总的来说;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具有局限性。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摆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12、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解读】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哲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遵循客观规律。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解读】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13、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杨万里·《桂源铺》

【解读】万山阻挡了小溪奔流的去路,但小溪仍然不屈不饶千方百计地找出路,曲折蜿蜒,不停地向前奔走,日夜在山间暄闹不停。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同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第1页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4、“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解读】万物都为我而存在,孟子的哲学以心为万物之本,“万物皆备于我”,即备于我心,【哲理】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王充《论衡.超奇》

【解读】王充指责了那些儒生读千卷无以致用的毛病,提出了“文贵能用”的主张。【哲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15、“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静水观澜

【解读】摇晃树木,见到叶落归根;看到水流的波谰,不知不觉就追溯起它的源头来。

静水,代表那些平静的事物澜;代表那些波澜汹涌的变化。用来描述那些有先见性的人,他们可以居安思危,了解事物的规律,洞察事物的走向。

【哲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

【解读】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哲理】强调了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同理】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

16、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解读】第一句:羽毛虽然轻,但积聚多了,就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然轻,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一词,就是金石也可以消融;流言诽谤多了,骨肉之亲也可以消灭。第二句:严寒酷暑由春秋逐渐发展而来,事物的兴衰成败开始于极小的得失。【哲理】体现质量变辩证关系原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同理】“寒署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晋书》

24、相对主义

就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因而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1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老子《道德经》

【解读】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哲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论语 · 雍也》

【解读】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哲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18、“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

【解读】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

【哲理】强调抓主要矛盾;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寡与众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

2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解读】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哲理】尊重客观规律。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同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19、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

【解读】我们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一样,怎么都拖不动。但慢慢等到春天,河水渐渐涨到某个程度的时候,船就自然浮起来了。形容人的修养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了。

【哲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解读】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乐观的看待人和事。2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读】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解读】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是不偏不倚的,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却能够有所节制,能合着自然的道理叫做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 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儒家很重视“中庸”,把“中庸”看成是做事至高无上的原则。【哲理】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第2页

21、“多难兴邦” “好事多磨”

【哲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9、“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解读】“一尺之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

【哲理】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含义)

【解读】学习可贵之处在于有怀疑。有自己的思考,打破迷信。小的怀疑则有小的进步。大的怀疑就会有大的进步。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哲理】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辩证否定即“扬弃”。

30、“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

【解读】“求同存异” --是不抛开“异”,就难以求同(眼睛死盯着利害冲突,怎么谈团结合作);而“和而不同”――是离开了“不同”,就谈不上“和”。

【哲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或斗争性,“和”指矛盾的普遍性或同一性。

“求同存异”是指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和而不同”是指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36、“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解读】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哲理】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理。

37、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解读】诗人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反衬手法)

【哲理】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二者要结合起来。王安石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31、“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陈宠·《清盗源疏》

【解读】严重的事是以轻微的事为开端的,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做好小事,认真对待和完成最简单、最可行的事情。

【哲理】事情的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3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论语·宪问》

【解读】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意思就是,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说大话,要言行一致,慎言慎行。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哲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第一。

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

【解读】请阁下不要再弹奏前朝的旧曲了,听我唱已经翻新的<杨柳枝词>吧 【哲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40、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李商隐·谒

【解读】以麻姑为典故,想象通过买下沧海来留住时间;由沧海到一杯春露,将沧海变桑田化为一瞬,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时间流逝的感慨。

【哲理】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

3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

【解读】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哲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同理】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杨万里

4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慧能

【解读】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哲理】唯心主义观点。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34、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解读】“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后,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哲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4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苏轼·琴

【解读】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和指头都不行,需要二者协调。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哲理】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35、“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清·陈宪章

4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3页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哲理】规律的客观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哲理】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44、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哲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有意栽花花不开”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1.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清·陈澹然

【解读】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是没有获得一个地区的智慧的;不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策划的,是不能够筹划好一时的事的。

【哲理】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这要求人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45.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2.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

【哲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同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53、吃一堑,长一智。

【解读】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份才智。

【哲理】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7.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同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5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解读】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哲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4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5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杜荀鹤·泾溪

【解读】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

【哲理】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4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56、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解读】毛泽东意旨战士部队(剩勇)乘胜追击,决不放过残留的敌人,抓住时机,促成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哲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办事情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5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解读】善意的话语,让人听了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都会心生暖意;而怀有恶意的话语,让人听了即使在酷热的夏天都会心生寒意。

【哲理】意识对人的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矛盾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

第4页

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

【哲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外因也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我们要重视。

5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解读】静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动(风定花犹落),动的时候也特别体现了静(鸟鸣山更幽)。借落花、鸟鸣来烘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哲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

6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解读】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涌现,似乎为残夜带来光明;江南春早,旧年尚未退去,江南已先有春意。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信前途光明,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同理】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应不断进取。

5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解读】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66、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

【解读】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60、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解读】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6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孔子

【解读】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合心不和,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一旦出现利益冲突时当然就不会融洽相处了。【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6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

【解读】事物总是在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这是“道”的运行规律。柔弱是“道”发挥功用的体现。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站在生机转处去面对危难困境的来临--反者道之动;以谦卑柔软的态度才能扭转颓势和命运--弱者道之用。【哲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1、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哲理】 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同理】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6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

【解读】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哲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6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管仲

【解读】(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

【哲理】看到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看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解读】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哲理】首先它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落红当它落下来时是无用了.但它又化作春泥向它有用方向转化;其次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对未来有信心。

70、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

【解读】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的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的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

【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6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解读】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7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解读】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哲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体现的是树木的高大与根基,河流与源泉,国安与德义的联系。

优秀高中作文:古典诗词的哲理 篇5

古典诗词的哲理

唐诗是甘美的清泉,宋词是飘香的落花,轻轻掬一捧清泉,拾几瓣落花,沏一杯香茗,于是芳香四溢... ....

喜欢吟诵着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去感受独特的僻静;喜欢吟诵着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去领会拿开怀的舒畅;喜欢吟诵着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去领悟那别样的闲情... ...徜徉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我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是你,陶渊明在羊肠小道上扛着锄头,哼着小曲,边走边欣赏着田园的风景。我知道,这样的田园生活是你心中的天堂,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同官场同流合污,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虽然没有了锦衣玉食,但你却有牛羊为伴;虽然摒弃了贵府华宅,但你却有农家小舍的恬静与清新。吟诵着你的诗词,我悟出了做人需要清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你李白。一壶酒,一把剑,一路征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大唐的剑胆才情,饮出一位震惊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这是你的洒脱!“天子门前尚容走狗,华阴县内不得骑驴”这是你的不羁!一曲《吓蛮书》吓走南蛮十几万精兵,这是你的气魄!你一生不为名利,纵情于山水间,成就了做人必要洒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你文天祥,指挥台上沉着镇静,从容调动十几万精兵,沙场上你奋勇杀敌,展现一刻忠心赤胆,虽然兵败,可你宁死不屈,为了国家你宁愿抛头颅洒热血,永载史册,因而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慨叹,你用行动诠释了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却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吟诵着你哪的诗词,我悟出了做人定要爱国!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 篇6

内容提要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这是十九篇无主名的抒情短诗,自它出现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崇高的评价。

动荡的时代,尖锐的矛盾,愁苦的生活,悲欢离合的社会现象,造就了概括而凝为人生的咏叹五言诗《十九首》。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生命哲理美的深切感悟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十九首》既充满哲理的感悟又有着审美的境界。可以说,他们将诗意的审美设定,生命的超越思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这种诗意的丰富性没有融合着深刻的人类生命的哲学冥想,便会失却生命意识的深度,反过来说,如果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没有诗意的丰富性,便会失却其审美品性。因此,永恒与有限的矛盾,忧郁与欢乐的矛盾及来去亲疏的矛盾无不在哲理的深刻性和审美的丰富性上展开。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哲理化 审美意识 本然生命

回顾中国历史,魏晋无疑是最具动人魅力的时期,魏晋风度曾使无数士人仰慕不已。现代学者认为,魏晋风度诞生于人生最痛苦,但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和生活最艺术的氛围之中,它与春秋战国之诸子争鸣、晚清之文人狂狷一样,是文人精神存在的绽放。据此,有人便提出了有汉一代,诗坛十分沉寂的观点。我认为,这种观点虽不是完全错误,但其片面性不言而喻。与唐诗相比,《十九首》在数量上只不过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诗坛确实有点沉寂,但如果没有《十九首》中对于人生价值、意义和归宿的深刻反思,没有一种对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热忱体味,没有令后人仰慕的痛苦而能解脱、平和冲淡的绚烂诗意,那么,魏晋风度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汉一代,是由人的自觉向文学自觉过渡的萌芽期,响彻于诗坛的是嘹亮的生命号角。

《十九首》中企图毁灭一种陈旧的生存方式而涤荡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它企图将人生诗化,而诗化的人生,是精神家园的复归,是思、情和诗的至境。这种诗化体现在诗人们对那种感性形象的歌咏中。“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从自然的角度看,人生是有限的,宇宙是永恒的,便有如何以有限去把握、超越无限,如何消释生命短促的悲伤问题。“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的哀叹尽管及其消沉。但不失为对当下生活的一种及时把握。“去者日已疏,来者日以亲”指向了人事代谢的流动性,从而针对这一“来”一“去”进行洞察这生命的无常。他们用全部的生命追求着,体验着,将人的生命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于平平淡淡之中将本然生命与意义价值结合起来,其实这正是哲学本体论的诗化。在有限与永恒、忧郁与欢乐,来去亲疏的对立中追求哲理与审美的统一,这是《十九首》中辩证的生命审美方式。下面我就从这三线二面上进行论述。

(一)有限与永恒是与人类相伴而行的,自哲学诞生以来,超越有限,拥抱永恒就历来在形而上的领域对生命意义进行诗化的阐发。在中国文学史上,《十九首》则对生命的有限与永恒的丰富性和哲理性进行了集中的论述。

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有之,不同之处在于《十九首》把人生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突出,给人一种转瞬即逝之感。如《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想望,双阙百馀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开头四句,诗人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明白。诗人独立苍茫之中,俯仰兴怀,生于悬崖峭壁之上的是青青的古柏,它四季不凋,而山涧磊磊的丘石,则千秋不灭。它们无不显示出其永恒的生命力,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那么,短促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诗人在对照中写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有限。接下几句则因感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游戏宛与洛中,所见到的则是权贵豪门的那样一种富贵繁华的奢侈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但主人公内心未尝不“戚戚”,从“斗酒”、“驽马”句,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与其说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消忧,而忧的原因,则是由于生命的有限与短促,因此,诗中从开始提出的“生命无常,生命有限”写起,以下所写都是由这一命题而出。

痛苦的哀号,热烈的向往,对现世生命意义的执意追求,使诗人在龌龊的世界中企图守护生命的意义。诗人感到了身在其中的世界是“长衢罗夹巷,王候多第宅”的罪恶渊薮,感到自身的 存在和自己的能力限度,经历过人世的沧桑和自己失意落泊的困境之后,面对“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的永恒,诗人开始思索自己的生命,原来生命就象尘土一样随时可能被时间吹走,而生存则在永恒的宇宙面前显得支离破碎。而人的生存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产物,在人所具有的自然性命当中,恰恰无常、短暂、终不免一死是人生存的本来的面目,本然生命的真实,是短暂而有限的。然而,如果在有限的“不满百”的“生年”里能够实现凌云壮志,就不枉一生,但现实是残酷的,并不肯定人的价值意愿。在生命受到厄运、灾难的剥蚀后,只有诗可以救助破碎的人生,只有诗才有一种别样的生命价值真实,而别样的真实,无异说审美是生命意义真实的最高形式。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诗人如果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就不会来到“宛与洛”,因此,当人们循着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去追求政治功利性和道德完善时,总要牺牲作为人的弥足珍贵的富有个性的情感,从而避免不了深衷难抑的伤感、悲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显赫的功名也难以抵消对生命消蚀,年华逝去的悲叹。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既使“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也要“上下而求索”,他们于追求中体验,于体验中追求,以求把握生命的律动;在创造中追求“永恒”,以确认生命的本质力量。因此,走过过程,拓展有限,走向永恒,这是一个可能很遥远的期待。

在普遍的生命进程的长河中,人不过是一短暂的节庆。“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诗人用暴风和被暴风卷起的形象来形容人生短暂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如《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诗中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林,不禁悲从中来,便用了“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来写这种凄凉的景象。诗人一出门就遥望郭北墓,便可见他早就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因而当他望见白杨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于萧萧景象中反复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那样坚固,经不起风吹雨打。

岁去年来,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长生不老。主人公对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正如弗洛格姆指出人“最基本的存在的二重性是生和死。我们必然要死亡,这一事实对人来说是不可更改的。人意识到这一事实,<1>这种意识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的生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感的大颠簸,他们对于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才更为深刻。这类感叹和体验还有:

“人生非金石,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生存的意义,只是刹那的现在,除此而外,一切都不为人所拥有。”他还说,只有人,才是为了无限而造就的生命。人是一个有限的时空存在物,可是他却力求超越自己的局限而达于无限!人正是面对无限时感到自己的有限,自己的渺小。“人生非金石,岂能常寿考”诗人将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金石比较,更增加了面对宇宙永恒时生命有限的悲哀。他们追寻永恒的生命价值而抛弃意义的真实,应该说意义的真实抛弃了诗人。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有限与永恒也即如此,他们二者是相伴相生的,希腊人的有限的观念只意味着有限定,而限定则是永恒和完满的开始,而非对欠缺或对有限的终极性限定。从本质上讲,有限的人生之有限,是在人的永恒和人与人的关系局限之中出现的有限,而非人独自所有的有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局限,人身无所谓有限与否。对希腊人来说,有限是完满的开始,有限是永恒的起点,对永恒的追求,结果是确定了一个有限的世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短歌行》)“悲晨曦之易兮,感人生之常勤,同一尽于百年,何寡欢而愁殷”(陶渊明)以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这种对人生生命存在之短暂和困境的感叹来自于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刻性,其中体现出来的那种伤感和怅惘虽不是壮烈和崇高的,但是这种生命存在的自我意识所表达的对生命存在的忧伤同时更是热爱,又怎能说这不是美呢?又怎能说这不是对生命自由和真实的热情呼唤呢?生命的实质在于自由,在于真实,“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今日良宴会》)这是真性情与伪礼法专 制社会搏斗的悲剧,是人类争取生命真实的人生殉道者的呐喊,在一个全新的审美生命境界中,诗人获得了沉痛而悲壮的永久的生命。“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是处于**时代里人生共同的悲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问题在于客观现实无法避免这一共同的悲剧,也无法实现这一共同的愿望。悲哀使人感到生命的有限,而愿望的无法企达则是永恒的泯灭。永恒的自动成为时间性的,时间性的自然变成永恒的,延续时间,穷尽生命,除了凭本然生命证明人性外,没有意义可言;因而在时光的曲线之外,没有永恒。

(二)在《十九首》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简易单一的感情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活动过程,希望和失望,欢乐和忧郁在这种对立的两极中持续不断地摆动。“今日良宴会,欢乐难俱陈”的热闹场面中,参与宴会的人却是一群“坎坷长苦辛”的失意之士;就在“乐酒今夕,君子维宴”时,因人生乐景无常目而终归于尽。生存本身对人类来说就是一场悲剧,欢乐只是暂时和相对的,然而人正是有了对生命价值的珍重,在有限的人生中认真生活,有所追求时才会转乐为悲,乐而悲生都给古代文人的文化心态以不断的冲击沉淀,使之具有时时无限生悲,不尽想想之可能。既然生命本来无常,王道和礼法都无法掩盖和勾销人的这一本然景况,人的性命的唯一意义就在于尽情享用性命本然的有限性和现世今生性,人应该追求的只能,也只应该是生命本然,以穷尽今生的生命欢乐。这样,诗人便由对生命无常的忧惧、醒悟到对性命本然的强烈依恋,“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2>加生命的密度”,一切都聚向于享受本然生命,穷极性命之乐。如《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纵然你能活上百年,也只能为子孙怀忧百年,何况你还活不了百岁,偏偏想忧及“千岁”,岂非“愚者”?于是诗人便提出一个解脱的办法,劝人把夜晚的卧息时间,也都用来行乐。在诗中诗人所否定的是那种把人生有限的享乐,推延到遥远未来的哲学观,享乐就得“及时”,那能总等待来年,既然“生年不满百”那么”常怀千岁忧”又岂不是“爱惜费”的“愚者”?“为乐当及时”是诗人企图在绝望的整体的世界意义的期待中重构生命,如果不是在绝望的同时力图消除绝望感,在痛 苦的同时祈求抹去痛苦的创痕,生命就没有出路。“今朝有酒今朝醉”从积极的人生态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在表现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时,同时也以一种艺术和审美的方式隐喻地再现了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如《驱车上东门》(见前)

主人公对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那么将得出什么结论呢?结论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他们的经济生活是困顿而艰苦的,可是他们却说出了“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东城高且长》)这类快意当前的豪语。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来申”与其说是游子未将心中之苦倾诉出来,不如说因压抑的悲哀而“难俱陈”,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所谓“欢乐”只是“贫贱”的人们在“长苦辛”的生活中寻找暂时的乐趣而已,谁料“借酒浇愁愁更愁”、“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在酒中愈加纯粹。而中国文人的饮酒情结则无不具有其双重性,醒者为醒而遮蔽醉者为醉而敞亮。因为他要以常醉不醉的方式向混浊的现实社会表示兀傲的态度,在醉中忘却人世间的所有烦恼,在醉中建立一个属于自我的世界,在醉中幻筑一种想像的真实存在的时空,亦在醉中思索人生的况味。况且失志,君子意志就会走向非政治性的情案思慕,耕读之乐,相逢契阔,闺情欢娱,补偿了君子意志的政治创伤,在黑暗的社会中,饮酒、诗歌反而成为诗人的养料,供他们吟咏自慰。现实没有出路,他们企图在生命中超越生命,因而审美的人归依了本然生物性的原生命,也就审美地超越了生命。

《十九首》中关于客中及时行乐的生活的叙写,往往在深微的叹息中发散出一种强烈的生命真实的美学意用蕴;当我们读到“思还故闾里,欲归道无因”(《去者日已疏》)。“客中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这类句子的时候,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很明显,乡土的眷恋怀思已经冲淡了富贵功名的思想;真实生活的向往,同样也赫赫地唱出了明朗而深沉的人生调子,因“遥望郭北墓”而感到死亡的威胁,就会更热爱有限的生年。生命不能延长,现实的见闻,打破“服食求仙”的妄想;所以他们追求本然的生命,而生命的本然则意味着生命意义的复归。把生命的意义转换成生命的本然,以生命的本然取代生命的意义,审美精神就产生了。审美自救论的前提是:“只要我们的生命活过就有意义,不论以哪种方式,而世界作为整体的意义则又无关紧要,因为世

<3>界作为整体本来就没有意义。”现实没有出路,只得陶醉于及 时行乐的心情,这正是一切失意的而又愿意生活下去的人们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斗酒本来是很“薄”的,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有聊以为“厚”,不以为“薄”,借酒浇愁,乐以忘忧。因为“生活是一种永恒的充满痛苦的运动和激情,是不幸的、痛苦的、支离破碎的,是令人颤栗而毫无意义的。”<4>

(三)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催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去者日已疏,来者日以亲”诗人以极为概括的语言写出了来去亲疏的关系,感发人心,带动了全篇。朱筠说:“茫茫宇宙,‘来’‘去’二字括之;攘攘人群,‘亲’‘疏’二字括之。去者自来,来者自去;今之来者,得与未去者相亲;后之来者,又与今之来者相亲;昔之去者,已与未去者相疏,今之去者,又与将来者相疏;日复一日,真如逝波。”(《古诗十九首说》)这种人生的感慨,多么沉痛而深刻。互为错综的两句,既是由因而果,也是相辅相成。人生,犹如匆匆过客,本来就很短促,更何况又是对于那一个深重灾难的年代呢?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代,原来自己已不熟悉他们。按照这首诗的时间逻辑顺序来看,作者应该是先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然后再引起诗人对死亡之痛的描写,然而作者偏偏不这样写,而是在一开头就以雷霆万钧之笔,写下了这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的两句。作者将笔触指向了人事代谢的流动性,从而针对这一“来”一“去”进行关照反思。作者出了郭门之后,其所见所想,几乎无一不与一“去”一“来”,一生一死有关。埋葬死人的“古墓”也被平成了耕地,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人生,连同他们的坟墓,与时而俱逝,面对着这世积乱离的凄凉景象,不由引起了诗人更深的体会。既然看到和听到白杨为劲风所吹,他又如何不能深感白杨之“悲”而自伤身世?历来形容悲风,不是都突出其“萧萧”声么?为此,诗人沉浸到一种悲剧美的审美心态积淀之中深有感发,终于发出了惊呼之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可以说,墓前墓后的东西很多,而只归结到“白杨”,但写白杨也只是突出了“萧萧”,死人离开世界,是“去者日以疏”了,然而他们的悲哀却还响彻在诗人的耳际,这难道不是“来者日以亲”吗?一“疏”一“亲”对比,更具体地化为了白杨的萧萧声。而作为此时的游子又怎能 承受得住这“杀人”的“愁”呢?于是他将希望寄托于返回故乡,以期在乱离中享受团员之乐,然而,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又与自己不熟悉,这引起的创痛是欲归不得。这位凝神谛视丘坟,思索人生的诗人,其前途渺茫是可以想见的。

不仅如此,节序的迁移,时间的迅迈,对失意的倦客来说,是特别敏感的,表现在《十九首》里的,如: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是就一天的昼夜来说的。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白鹭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是就一年四季来说的。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是就人的一生来说的。

这些关于时间的具体感受,汇集起来,自然回形成一个生命短暂,生死无常的完整概念。同时,《十九首》中描绘的景物,在持续着的繁茂状态中则永恒着持续的枯萎状态,季节本身的推移,沧海桑田的更替本身象征着人类变化之中,正是因为那一瞬间的短暂的时间便过渡性地形成变化推移的感觉,时间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升华。在《古诗十九首 》中,季节感-物化变迁-时间意识-抒情感觉的极为明晰地显示出来。如《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是春天的景象。东风是和暧的,在东风吹拂下的百草,正是春天活力的象征,这是多么富于欣欣向荣的诗意!可是诗人并没有这样的感觉,相反地他却因此而想起了已经逝去的秋冬。他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着眼,触动着新旧推排,“四顾何茫茫”的人生悲哀。于是就在“东风”和“百草”之间着一“摇”字,这样一来,春天的繁荣就变成秋冬的萧索了。吴淇日:“宋玉悲秋,秋固悲也。此诗一反艳阳天气,衰飒如秋,其力真堪与造物争衡,焉得不移人之情?‘四顾何茫茫’正是描写‘天故物’光景,‘天故物’正从‘东风’句逼出。盖草经春来,便是新物;彼去年者,尽为故物矣。草为东 风所摇,新者日新,则故者日故,时光如此,人焉得不老!老焉得不速!”(《选诗定论》)这首诗从客观景物的更新,联系到人生寿命的短暂,因而发出了“立身苦不早”的沉沦失意的慨叹。诗人将其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自觉地灌注到一切客观景物,因而给景物涂上了一层暗淡凄凉的气氛,这类句子还有:

白杨何萧萧萧萧,松柏夹广路(《驱车上东门》)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回风动地起,秋草萎已绿(《东城高且长》)

不过这些都以秋冬景物为背景。因此,与这些是相类似的是,都从写景到抒情,用及为质朴的语言概括出人生最深切的体验:人生非金石

四季的循环往复,季节的经常推移,这种客观的事实,同时也是人类生命的本然状态。可见《十九首》的时间意识与其说是循环性的,还不如说是经过性的,享有盛名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庭之《代悲白头翁》)“恐怕就是那种最纯粹化,原理化的表现。”<5>一般说来,“时间”的存在的确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无疑也成为历来各种情感与观念的契机。中国古典诗歌所表现的时间意识,正是由于其显著的经过性与一次性中,进而得以成为持续抒情的源泉。

在宇宙、社会和人的具体生命存在之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性时间结构之中,从人的生命存在自身的自觉意识来确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与从人的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来确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深刻认识。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是脆弱的,若能使这种短暂和脆弱的生命变得完整,若能使匆匆的生命获得永恒,同样也就实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他们正是在这种矛盾关系的张力中来认识人的生命存在和确定人的生命的价值的。他们从人的时间性结构中去理解和领悟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但在这种直接性理解和领悟又以审美化的方式在超越中再现了具体生命的存在。

(四)综上所述,《十九首》以哲理的深刻性和审美的丰富性证明着“人类有史以来无数的经验晓喻的这样一个无须用语言陈述的知识命题和逻辑判断:死亡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有限时间的必然归宿,它是生命的终极。”<6>生命是永恒的追问,而死亡是永恒的沉默。在《十九首》中我们获得对生的领悟,它们不仅包含着创伤者的生命、爱与欢笑,也凝结着创作者从容面对死亡的心境。否定死亡,同时意味着创造一种生命的存在,在用诗歌反抗死亡的过程 中,诗人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冲动和生命意识。诗歌永远同人对生命、对永恒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在诗歌创造的审美体验中,诗人突破了有限与永恒,欢乐与忧郁的界限,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去亲疏的时空界限,诗歌成为诗人充实生命、拥有生命,以至与后来者分享生命的存在。使我们“从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不朽;以艺术文本的物化形式象征不朽;用想象力虚设生命永恒的艺术空间来满足不朽的欲望。”<7>

《十九首》以哲理化和审美化视角对人的生存和生命深切观照,从人的生存的观照中赋予饱满的生命以审美的意义,从短促的人生,多艰的世事,尤其是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中,整体把握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自然与人世,内心与外物,现象与本体,都是互摄互渗的,对立统一的。在我国先哲人眼里,任何由单一成分构成的事物都是缺乏生命力的,当然也是不美的,只有当它包含了对立的成分或采取了相反的态度时才是美的,有生命力的。《十九首》中永恒与有限、忧郁与欢乐,来亲疏的对立,使诗人从本体论的高度研究了人与宇宙自然,人与社会人生,人与自我本体之间的种种关系,审视了人与自身的本质和价值,敞亮了生命的美丽与苍白。

[注]:

<1> 弗洛格姆《人的境遇》载《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2> 王瑶:《中古文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3>黑塞《荒原狼》,41页 <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71页 <5>参阅《中国诗选

智慧的生活哲理 篇7

她一开始没有特别的想法,两个城市都挺喜欢。只是最近跟家人、朋友说起来这件事,每个人都给出一堆建议,有人分析利弊,有人直接一边倒……朋友快疯了。

朋友从小是乖乖女,家里人喜欢帮她做决定。只是这一次,连父母的意见都不一致,各执一词。朋友跟我一样,也是天秤座,面临选择的时候纠结得要死。朋友问我,听谁的?

其实香港和北京各有利弊,大家看到的点都差不多。只不过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凭借自己的判断把某一方面放大了,于是利弊就不平衡了。

给出强烈建议的人,也都是对朋友很了解,而且在乎朋友以后过得好不好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做出了“最佳”判断。只是,人和人毕竟不同,他们不能体会朋友心底的渴望和恐惧,他们的种种分析,都无法抹杀朋友自己心底里的声音。

朋友问我,如果是你,你怎么选?我不知道怎么选,我也不是她。我只知道在我面临选择的时候,从来没有什么得不偿失,利大于弊,因为心里在乎的那个点,可以撬动所有的一切。利弊得失,谁算得清楚呢?而且,我相信就算选了一条路没走通,也没关系,换一条就是了。没有任何一个选择可以成为一辈子的保障。朋友说,你的生活智慧总是一套一套的。

我只是拿自己的生活感悟来指导生活,这是我的幸福公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公式,解救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即使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但是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心底的声音,做什么样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心里都有一套价值判断体系和指导法则,只是有些方面不那么明确而已。碰到新问题时,因为自己的标准没有涉及,就习惯性地去借鉴别人的标准,当别人的标准互相矛盾的时候,自己就没有判断力了。

一个同学给我讲,他们学校有两个元老级的人物。在同一个系里三十几年,他们彼此看不惯,但两个人“巧妙”地避开了所有尴尬的场合。这两位教授,一个崇尚自由,一个崇尚克制:

一个生活潇洒,抽烟、喝酒、熬夜,从来没什么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他是滑翔伞的骨灰级玩家,经常有人慕名来拜师学艺。工作状态很好,精神状态很好,最近十年看上去没有变老的痕迹。据同学分析,虽然他各种“摧残”自己,但实在是过得太快乐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想做的都做了。心情愉快,当然身心健康。

另一个生活极其规律,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健身,吃早餐,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几十年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作息。精确到几点回家,几点躺下来,甚至上午十点一杯牛奶,下午四点一根香蕉都没有中断过。他平时喜欢书法,去年还办了个人书法展。工作状态很好,精神状态很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几岁。

两个人都是喜欢分享生活智慧的人,给同学们上课期间总是穿插着说说怎样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讲完之后,看同学们笑而不语,二人都会半开玩笑式地说:“XX老师跟你说要作息规律/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是不是?别听他胡说八道!看他活成那样子!”同学傻了,谁活得更好?

两个我尊敬的建筑师前辈,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业内的认可,也是谁都看不惯谁。一个画草图天马行空,只有自己看得懂是什么。他的工作方式是先让大家一轮一轮头脑风暴,只要概念精彩,体块虚实把握到位,细节都不是事。

另一个勾勒的草图都是整整齐齐的,连构图都一丝不苟。每一轮方案推敲,他都要直接把细节做到位,甚至立面的划分,窗台的颜色,“没有细节就没有整体。”

两个人都喜欢给年轻建筑师分享经验,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讲给大家。多年来,他们的工作方法自成体系,各自讲给同一拨儿年轻人,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年轻的建筑师们傻了,谁说的对?

其实,生活中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公式来判断对错是非。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也没有更好,只有适合不适合。真正的标准,在每个人心里。静下心来,给自己一段时间,慢慢地心底的判断标准就会清晰明朗。

比如自由还是克制的生活状态,你自己心里面肯定知道哪一种会让你更兴奋。如果你不像前面提到的两位教授那么极端,按自己最乐意接受的状态生活,也没什么不好。

比如做方案的模式,每一个建筑师肯定都有自己的倾向,只是没有那么极致。其实也不用像他们那么极致,中和一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别人的生活,没有好和更好之分。他们笃定的生活哲学,也许适合你,也许不适合。就像每把锁都有一把钥匙,能对号入座才是最好的生活哲学。况且,把别人的生活智慧挪用到自己的身上,如果不是你想要的,又有什么意义,人要贴近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各种各样的指教,不能听到什么就全盘接受。要选择性地吸收,构建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体系,推演出适合自己的那个幸福“公式”。在随后的岁月里,反复求证和完善,不同于旁人又自成体系。

上一篇:公司展会邀请函下一篇:煤检中心对入炉煤采制样人员进行安全及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