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助数理解算理

2024-06-28

以形助数理解算理(精选3篇)

以形助数理解算理 篇1

重视直观运算

促进算理理解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教学片断与思考 在计算教学中,直观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此次北师大版修订教材,在计算教学理解算理环节,除了呈现“实物图”“表格”等直观模型,还呈现了借助“点子图”进行计算的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转化”的思想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发展数感。下面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凸显“直观运算”对学生理解算理的重要性。案例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32——33页“需要多少钱”。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会用点子图或表格探索乘法的口算方法,理解乘法的算理,体验算法多样化。

3、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直观理解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教学片断:

一、通过谈话交流,从教材情境中提取有用信息列出算式,以“12×3”为例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交流汇报,初步感知

学生试做,并说说思考过程。预设以下两种方法:

①12+12+12=(36)元,12×3就是3个12相加。

②10×3=30,2×3=6,30+6=36(元)

生1:方法①是以前掌握的知识。因为乘法是特殊的加法,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生2:方法②就是我们3人每人拿出12元,分别是1张10元1张2元。(出示人民币模型:3张10元,3张2元)

师:谁能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0×3=30”是图示中的哪个部分?“2×3”呢?“30=6”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呈现图1.然后指名学生说说这一思考过程。

图1

2、解释方法,理解算理

淘气和笑笑的方法大家能理解吗? ① 理解淘气的算法

师:谁看懂淘气是如何计算的?(图2)

(图2)

学生独立观察,同伴之间说一说对这种算法的理解。然后指名看图说算理。

师: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你的点子图上试着圈一圈。学生独立完成后投影交流。② 理解笑笑的算法

师:笑笑的算法呢,你能看懂吗?(图3)

学生独立观察并分析笑笑的算法,小组交流后集体反馈。

重点提问:①表格中的每个数据表示什么?②笑笑的口算过程是怎样的?

3、相互转化,沟通联系

师:观察淘气和笑笑的算法,并思考: ① 你能用笑笑的方法解释亮亮的方法吗? ② 如果把淘气用点子图的算法用表格来表示,应该如何画? ③ 如果把笑笑用表格的算法用点子图来表示,应该怎样画? 给学生提供12×3的点子图和表格,让学生模仿着圈一圈、填一填、算一算。之后汇报交流,展示作品。

4、比较异同,总结提升(初步感知)

想一想,淘气和笑笑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得出: 相同点:把整体“分块”求积,在求积的和。

不同点:把整体“分块”时,可以等分,也可以不等分。

5、即时训练,形成技能

思考:

1、已经“会了”还要教吗?

要算出“12×3”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够从乘法的意义想到“12×3”就是求3个12的和是多少,会用加法进行计算。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会用“2×3=6,10×3=30,6+30=36”进行计算,甚至有学生能够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既然学生已经“会了”,为什么教材还要出示实物模型(人民币)进行教学呢?这是多此一举吗?

其实不然!从表面上看,学生能够计算出“12×3”的结果,但是对其算理的认识是模糊的。直观理解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是乘法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教材因此设计了实物模型(人民币)这一直观素材,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用人民币演示算理,并对应出现了乘法算式,沟通模型和算法之间的联系。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口算乘法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有利于今后对大数目乘法的理解。

2、没有生成的还需呈现吗? 很多教师认为:“表格”算法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别说是学生,就连教师都不会用这种算法。那么,这种方法还需要呈现吗?对比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不仅没有去掉“表格”算法,还增加了学生不会使用的“点子图”,这是画蛇添足吗?

当然不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是学习笔算乘法的重要基础。借助“点子图”的操作,进行乘法的直观运算,进而把直观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记录成书面形式,就是笔算的由来。当学生理解了乘法算理,就能逐步摆脱对直观的依赖,到了能直观运用数字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就可以进入算法运算的阶段。直观运算是算法运算的基础,算法运算是直观运算的抽象和提升。在掌握口算的基础上,学习笔算(包括横式与竖式)才有意义。

教材编写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学习也不是单纯的模仿、练习和记忆。教材在设计“点子图”算法和“表格”算法环节时,力图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一方面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形结合、分类、对应、集合、模型等。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些现实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资源。选用这些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揭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完善认知结构。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运算能力和模型思想等”。“人民币”模型、“点子图”及“表格”作为一种几何直观的形式引入到乘法口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口算的算理,使不易理解的算理变得简明、形象;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模型,理解数学实质,感悟数学思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真正吃透教材,理解编写意图,充分发挥直观运算在计算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估为“的”

算为“径”

估算的本质“是对于数量的运算”。“算”只是估的路径和手段,而结合实际背景对数量的“估量、权衡和量度”才是其核心和目的。因此,估算意义的理解、对数量的处理、估算技能的形成,以及估算意识的建立都必须在具体、实际的生活问题分析和解决中去体验和学习。学生对估算意义理解较深刻,能辩证地依情判断,做出正确的估算选择,解决相应的估算问题,能形成较强的估算素养。

以形助数理解算理 篇2

1.与不等式有关的问题

例1:若不等式|x-4|+|3-x|

这道题目是已知不等式的解集求未知的参数,是考查不等式解法的逆向运用,解这道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对a分类讨论:(1)a≤0时,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符合题意;(2)a>0时,先求不等式有解时a的取值范围:a>1,从而得当0

2.与函数有关的问题

例2:求函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y=,令A(2,0)、B(cosx,-sinx),∴点B在单位圆x[2]+y[2]=1上,∴y=kAB.由图2可知:当直线AB与单位圆相切时,斜率有最大值及最小值,容易求出kAB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3.与轨迹有关的问题

例3:设x,y∈R,i,j为直角坐标系内x,y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若向量,a=x,i+(y+2),j,,b=x,i+(y-2),j,且|,a|+|,b|=8,求点M(x,y)的轨迹C的方程.

分析:如果纯粹从向量的模的代数意义上考虑,|=8,可化为再通过移项,平方等步骤得出轨迹方程,整个方程需要两次平方去根号,从学生解答的情况看,很容易出错.如果从向量的模的几何意义上考虑,=8指的是动点M(x,y)到两定点F1(0,-2)、F2(0,2)的距离之和为8.由椭圆的第一定义可知,轨迹C就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其方程是1.这道题充分反映了数形结合的优势.有些问题比较特殊,采用常规方法来解,推理运算过程复杂,如果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就可以使推理运算过程简化.有意识地开发并利用解析几何中的“形”去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可以拓宽思路,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与最值有关的问题

例4:若|z|=1,求|z+i|+|z-6|的最小值.

解:∵|z|=1,∴复数z对应的点P在单位圆(如图3),

|z+i|+|z-6|表示点P到A(0,-1),B(6,0)两点之间距离的和,即:|z+i|+|z-6|=|AP|+|BP|≤|AB|=.

故|z+i|+|z-6|的最小值为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它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我们在解题中充分应用这种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把常常会用到数形结合的几种题型进行归纳,并介绍了以形助数在解题时的作用。

关键词:数形结合,数与形,以形助数

参考文献

[1]蔡惠萍.数学通报.几何图形在代数解题中的应用,2004.3:20-21.

[2]周润玲.中学数学研究.解析几何中“形”的开发和利用,2004.1:21-22.

[3]吴翠纹.中学数学研究.例谈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运用,2004.7:9-11.

[4]齐如意.中学数学研究.巧用数学思想解不等式,2005.1:41-43.

[5]钱小珍.数学通报.数形结合发展思维,2004.9:30-31.

由简入深,以形助数 篇3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数的意义

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是小学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下面笔者结合一节竞赛课——“小数的意义”,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常用的橡皮。谁来读一读,它的单价是多少元?

师:你知道0.3元是多少钱?

师:(拿出一个长方形纸片)如果我们用这个长方形表示1元,你能在里面表示0.3元吗?

生: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这样的3份就是0.3元。

师:为什么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分,每份就是0.1元呢?

生: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后,每份就是1角钱,1角钱就是0.1元。

师:因此,这样的3份是3角,就是0.3元。你还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吗?

生:也可以用表示。

师:板书0.3=。

【点评:小数的意义属于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时需要化抽象为具体。数形结合使数与形之间巧妙的互换,使看上去较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教师开门见山,直接给学生出示几件商品的价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了1角是元,也知道了1角就是0.1元。再把这两者通过一个长方形联系起来。这样以“形”助数,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0.1与、0.3与的联系。进而在后面两个例子中,能快速地说出另外两个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片段二】

师:这是一根没有刻度的米尺。如果要测量这样一根木条的长度(1分米长度),你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在这根米尺上标出分米,再标出厘米,用分米和厘米作单位去测量。

师:如果要标出分米,谁能上来指一指,1分米大概在哪个位置?你是怎么找的?

生:1分米是1米的,所以指在的位置上。

师:用分数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几分之几米?

生:米。

师:再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小数来表示呢?

生:还可以用0.1米来表示。

师:板书:0.1米=米。

【点评:因为在生产生活的实际中,需要更小的单位来进行测量,才产生了小数。在本环节,教师采用一把空白的米尺进行教学,通过学生标出分米和厘米,有利于还原小数产生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更深入地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概念理解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教后反思】:

在设计时,我紧扣小数的意义,深入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简明的教学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形助数,把概念的教学从抽象到直观进行演绎,帮助学生建构小数的意义:

一、简明高效,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

在概念的引入时,要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洁明化。

课始通过一个橡皮的价格,直接出示0.3这个小数。再通过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用这个长方形表示1元,你能在里面表示0.3元吗?”简明、快捷地把数与形结合起来,没有过多的情境及无关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就能戳中要害,直达问题的本质。所以在长方形纸片的帮助下,课堂上大多数孩子都画出了正确地结果,只有个别孩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迅速纠正过来。很快找到了0.1与、0.3与的联系,初步感受了数形结合的作用。

二、动手实践,体会数形结合的意义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纸片表示1元,让学生在其中画出表示零点几元的部分。一开始表示0.3元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摸索,甚至出现了错误;接下来表示0.05元时,已经较为娴熟,每一个小组都能正确地找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最后的0.48元,学生已经不需要在动手画图了,已能得心应手地通过语言直接沟通两者的联系。通过3个小数的表示,学生用“形”来理解它们的变化,再用数来表示,达到用“形”来理解“数”,用“数”来表示“形”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三、沟通联系,内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沟通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百分之几与两位小数、千分之几与三位小数的联系,所以在学生通过长方形纸片初步感受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后,又利用一把没有刻度的米尺,通过测量1分米、1厘米,首先总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联系,再到后面测量1毫米,由学生独立总结三位小数与千分之几的联系,最后拓展到更多位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逐步深入,有效地运用了双重编码,让学生最终顺利地总结出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形结合始终是贯穿全课的线索。学生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通过对形象的感觉、储存、判断、描述和体会,利用操作、观察相结合,激发学生多向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形象化,最终理解概念的实质意义,使数形结合思想内化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牛献礼.数形结合理解概念——“小数的意义”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5

【以形助数理解算理】推荐阅读:

上一篇:孝亲敬老名言下一篇:《行政复议法》试题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