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体育教案(精选8篇)
三年级上册体育教案 篇1
①走跑交替
学习阶段:水平一
学习目标:在小组活动中学会按顺序使用同一场地。发展学生的跑的能力。
学习内容:跑走交替、游戏
学习步骤:
一、积极游戏,巩固集队
1、组织学生集队和队列练习。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快快集合。
3、组织学生复习广播操。
二、学生活动:
1、按要求进行快速地集队,并听老师的口令复习看齐、报数。
2、按要求进行自主活动和游戏快快集合的互动。
3、认真听口令复习广播操,改进第四节的动作。
组织:自由分散、五列横队
②玩球
教学目标:
1、通过玩球激发孩子对球的兴趣,发展奔跑能力及协调性,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2、让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自觉地体验运动的乐趣。
3、培养孩子的爱心,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
教学内容:
1、成自然队形站立于教师周围,在音乐声中自由地做出
各项运动的模仿练习。
2、抽学生做
3、孩子们在另一侧场地上拿球。
4、自由玩球
5、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把球放回原处。
6、教师随意牵上一个孩子的手,带领大家走成圆圈。
7、分好小组后,学生拿球。
8、游戏:“抱球接力”(场地如图所示)
9、分组让孩子们设计球的各种玩法。
10、展示成果。
11、教师播放希望小学的感谢信录音,让孩子们在愉快感受和体验中结束游戏。
组织教法
1、教师以“你们看过奥运会的比赛吗?„„”引导孩子们做出各项运动的模仿动作。
2、出示“卡通牌”使其相应的孩子快速反应。
3、教师发出指令:“可爱的孩子们,做好准备了吗”把孩子们带入“给希望小学送球”的情境。
4、以“叫数抱团”的游戏来分组,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选择抱两个球或一个球。
5、开始给“希望小学送球”
6、采用“组长负责制”,教师可启发提示
7、教师表扬鼓励。
③持轻物掷远
1、投掷:持轻物掷远
2、游戏:换物接力赛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持轻物掷远与换物接力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投掷和奔跑能力。
2、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教学内容:
一、游戏:钻山洞
1、讲解游戏方法与规则
2、听音乐师生共同游戏,练习队形。
二、投掷:持轻物掷远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投掷器械,请学生演示,引入投掷动作,结伴分组学习掷轻物的动作,教师巡视指导,分组交流学习不同器械的掷远动作,教师巡视指导,进行掷轻物比远.1、猜拳取物
2、制作器械
3、分组学习持一种器械掷远
4、分组交流学习持其他器械掷远的方法
5、分组比赛:看谁投得远
三、游戏:换物接力赛
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并请一组同学演示,进行教学比赛,逐步增加游戏难度,继续进行比赛.1、放物赛跑
2、换物赛跑
3、取物赛跑
四、小结讲评,放松
④50米快速跑
学习目标:知道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在平时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从现在起,认真要求自己.学习内容:50米快速跑
学习步骤: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1.教师组织游戏<换物接力跑>,讲解游戏的放方法和规则.2.请同学布置场地和控制赛跑的距离.3.邀请一组同学一起完成一次游戏.4.教师组织进行游戏.5.进行小结,指出存在的错误好继续进行游戏.学生活动:
1.认真的听教师对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的讲解.2.布置好场地让自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愉快的完成游戏.3.进行游戏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与同伴完成游戏.4.在游戏中要及时的纠正存在的错误.组织:以四列横队完成游戏.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重点:用前脚掌着地,积极摆臂,加快步频
难点:在跑的速度达到最快的时候仍能保持动作。
教师活动:
1.教师组织学生做一些准备活动。原地的摆臂和行进见、间的高抬腿练习。并组织两人一组进行原地的高抬腿跑。看谁做的动作好。
2.组织30米的放松跑让同学体会正确的动作。3.进行的快速跑,在跑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动作。
学生活动:
1.认真的作好准备活动让自己进入最佳的奔跑状态。
2.在放松跑的过程中体会正确动作所带来的奔跑快感。
3.尽力的完成50米快速练习。
组织:四路纵队
三、放松练习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己想一种以上的放松自己的方法。并组织练习。
学生活动:按照自己想的放松方法进行练习。
三年级上册体育教案 篇2
以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宗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花样跳绳“一带一跳”的动作要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教材分析
花样跳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因其花样多、趣味性强、锻炼价值较高、方便易行,深受大家的喜爱。“一带一跳”是众多花样中的一种。本课是水平二(三年级)花样跳绳第5次课,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巩固学过的单人和双人花样跳绳动作,学习“一带一跳”动作。
本教材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好进出跳绳的时机,配合同伴连续跳绳的能力,发展学生身体的灵巧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及弹跳能力。
本课虽然趣味性强,但跳绳毕竟是一项对协调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所以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经历跳会—会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的过程,才可能掌握一定的跳绳技术和锻炼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从而体会到跳绳带来的成功喜悦,并积极地参与跳绳运动,去锻炼身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学好花样跳绳充满信心。
三、学情分析
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弱,学生喜欢学习运动技巧,表现欲望比较强,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但兴趣容易转移。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安排灵活多样的跳绳练习,让学生人人享受跳绳,人人都有进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氛围,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练,在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通过榜样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动作,从而能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动作,促进各层次学生得到提高。课堂上还要让学生互相配合,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此学生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还能掌握更多的有关跳绳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流程
课堂以永登县非常熟悉的兰州拉面开头,顺势自然地用跳绳做起“兰州拉面”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在课的准备部分,播放《大家一起来跳绳》歌曲,学生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热身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主课教学。基本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分别进行了1min并脚跳绳、单人及双人自由跳、“一带一跳”、闯关游戏、鸭子步行走游戏等,学习的内容由易到难逐步过渡,通过教、学、巩固等环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为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突破教学难点,采用教师示范、先分解后整体、榜样引领、鼓励教育、兴趣引导等方法。在结束部分,采用《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放松练习的歌曲,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达到放松目的。
点评:
从技术动作教学走向运动能力教学
本课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的设计思路清晰、形式新颖、有创造性、有特色,导入设置合理;能根椐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技能等方面的有效发展。
采用“启发式”、游戏和竞赛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准备部分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兰州拉面”为情境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奋性,为迅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和身体基础。
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单人速度→单人花样→双人花样的练习为本课主教材“一带一”双人跳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闯关游戏”有利于巩固提高“一带一”双人跳的技能水平,体现了从技术动作掌握到技术运用能力的教学理念。游戏“鸭子步行走”能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符合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教学要求。
结束部分,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的伴奏下,全班学生跳起舞蹈,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恢复。
值得商榷的方面:
1.学习目标设计欠缺发展体能的目标,如,通过本课练习,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弹跳力、灵敏性等。
2.基本部分的1min跳绳和单人花样跳绳(并脚跳、单脚跳),二者动作的完成有相同之处,选其中一个内容就可以,建议选后者,同时放到准备部分练习,在作为常规跳绳练习的同时,又达到热身的作用,还为本课主教材增加了练习时间。
3.关于双人花样跳绳的概念:双人花样跳绳包括单绳和双绳。本课教材双人花样跳绳——“一带一跳”不清楚、不明确。应该是“双人单绳一带一花样跳”。
点评人: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三年级上册体育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摸球活动中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会选用合适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认识条形图,初步感受条形图在表达数据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从中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
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 教学准备
教师:红球、黄球若干个,透明和不透明口袋,课件。
学生:质地一样的红球、黄球各3个,四个面上写有“1”、一个面上写有“2”、一个面上写有“3”的小正方体一个,4枝红铅笔和4枝蓝铅笔(也可用小棒替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在很多游戏之中也会藏着许多的数学奥妙,谁来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谈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并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到的等可能性。)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摸球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再袋子里装1个红球,3个黄球。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生:可能摸出红球,有可能摸出黄球,一共有这两种可能。
二、实验操作,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
1、预测
师:在摸球之前,我们先估计一下,在这种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出后把球再放回口袋里,一共摸10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呢? 学生猜测,并与同桌交流
2、实验
师:你估计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把这个实验做完。
⑴ 提出实验要求:袋子里放3个黄球和1个红球,坐在左边的同学负责摸球,先搅动一下再闭上眼睛摸1个;坐右边的同学从书上第92页选一种方法作好实验记录,一共摸10次。完成后,再依照刚才的实验,同桌互换角色,选择另一种记录方法作好记录。⑵ 学生操作,并用不同的记录方法作记录。⑶ 四人一小组交流摸球情况。
3、分析
在四人一小组里讨论以下问题:
⑴ 统计的结果和你的猜测差不多吗? ⑵ 你发现了什么?
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记录?并说说理由。讨论得出:
⑴ 涂一个方块作记录后数一数,而涂成条形图不用数,只要看旁边的数就好了,因此涂成条形图的记录方法比较好。
⑵ 因为袋中黄球有3个,红球只有1个,所以每次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小。所以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一些,摸到红球的次数少一些。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再次实践,加深理解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⑴ 认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⑵进行抛小正方体的实验,同桌作好记录,然后角色互换。
⑶ 讨论交流: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设计意图:在多样的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再次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⑴ 认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⑵ 同桌讨论;根据题目中两个不同的要求,各应该怎样装铅笔。⑶ 在班内交流先后不同的装法,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
四、返回生活,内化提高
1、师:苏果超市,发了1000张奖券,其中设: 一等奖:1名 二等奖:10名 三等奖:50名
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抽奖,大家预测一下得奖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奖,得到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大?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2、问:联系身边的生活想一想,哪些地方要用到可能性大小的预测?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深化对可能性的认识。)
五、全课总结 师:回家后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小一些,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目标:
1、通过时间活动,加深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的周末一般是怎么度过的?
2、指名回答。
3、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播放课件,了解时间表中的小姑娘周末生活。
2、谈话:小华也师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这是她上周末一天的生活,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3、出示主体图,谈话: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出示下面问题:
小华做家务用了多长时间?做作业呢? 小华到新华书店购书用了多长时间?
小华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华制作航模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积分?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5、师:上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小组讨论)
6、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啊?(班级交流)
三、实践应用,自我提高
1、谈话:从小华的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中,你觉得小华师怎样的一位同学?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如果让你来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启发引导合理安排时间:既要要有学习劳动的时间,还要有娱乐休息的时间。)
3、同学们独立自制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
4、组织学生交流,及时反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48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教具准备:
幻灯机、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
47+32 52-45 80-26 700+500 55+37 65-35 75-68 1200-500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五的第10题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并比较大小。
2、完成练习五的第11题。
学生独立解决,指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信息,集体反馈。
3、练习五的第12题。
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组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4、练习五的13题。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有100元,你准备买哪两件东西?还剩多少钱?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三、拓展练习48页的思考题。
启发学生观察每组题提供的三道算式,研究同一道算式中各部分的数之间以及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再尝试着按规律接着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上册体育教案 篇7
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 (三) 》, 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内容, 编排了与民间风俗相关的短语, 配上了精美的图画, 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要求学生学会和会认的生字就包含在短语中,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趣味盎然地识字。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5 个生字, 会认6 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短语。
3. 通过学习本课, 初步了解我国的一些民俗活动和一些基本的传统节日知识, 从而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课堂实录
一、由“龙”导入, 激发识字兴趣
1. (出示龙图案的剪纸)
师:龙是中国人想象中的一种神奇动物, 中国人都非常喜欢它。
2. (CAI课件滚动播放图片)
师:你们看, 这是故宫的九龙壁, 数一数上面有几条龙啊?
生:一条、二条、三条……
师:上面可是盘着九条巨龙呢! 你们看瓷盘上是不是有龙啊? 瓷碗、衣服上也有呢! 瞧! 这是龙舟。 过节的时候, 大家舞的是龙灯。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龙的影子。
3.多种形式认读“龙”字
(CAI出示“龙”字)
师:谁来读?
生1:龙
师:边音读得准!
生2:龙
师:后鼻音读得好!
分男、女生读, 齐读“龙”字。
4.了解“龙”字演变过程。
师:古人把传说中龙的形象用文字记录下来,
(CAI点击出示甲骨文的“龙”字)
师:上面像高高昂起的头, 下面长长的身子。
(CAI点击出示金文的“龙”字)
师:金文里面的“龙”张大了嘴巴, 露出锋利的牙齿。
(CAI点击出示篆书的“龙”字)
师:这个龙字可以看到锋利的爪子和鳞片, 很威武。
(CAI点击出示楷书的“龙”字)
师:为了简便慢慢变成现在的“龙”字。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5.学写“龙”
师:看老师来写“龙”字。 平平一横画龙头, 细长一撇画龙身, 竖弯钩加撇画龙爪, 最后画龙来点睛。 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字。
生齐读, 描写“龙”字。
6.师:龙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 我们每个人都是龙的传人。 现在我们很多中国人的名字中还有龙。 刚才我们看到的, 过节的时候, 人们把船做成龙的样子、舞的龙灯, 特别有节日气氛! 我们国家许多传统节日都很有意思。 作为龙的传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生1:我知道端午节。
师:真了不起! 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生2:我知道中秋节。
生3:我知道清明节。
(教师相机板书对应节日名称在黑板左侧)
7、师:大家说得真好, 今天我们就去读读识字三, 了解我国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板书:识字三)
二、游戏激趣, 认读节日名称
1.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传统节日, 那我们去看看2013 年蛇年的日历, 在日历上找找这些传统节日!
(CAI出示2013 年挂历封面)
师:同学们, 看这是2013 年2 月, 上面大的数字是公历。 下面小的数字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农历, 传统节日都写在农历里。 下面, 我们来找找有哪些传统节日。
2.认读“元宵”
3.认读“清明”
师:大家看看农历, 你还找到什么传统节日?
生:清明节。
师:4 月4 日清明节。 请你读。
生1读
师:两个后鼻音读得准。
生2读
师:词语连读得好!
小组读、齐读
4.认读“端午”
5.认读“中秋”
6.“重阳”
7.认读“除夕”
8.游戏巩固认读节日名称
三、合作学习, 了解节日习俗
1. 师:人们怎样庆祝这些节日呢?老师在每个小组都放了一张节日卡片, 请小组长拿出卡片, 说一说这个传统节日你和亲人是怎么过的呢?
生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参与学生交流。
2.全班交流节日习俗
(1) 了解元宵习俗
师:你们这个小组交流的是什么节日?
生:我们小组交流的是元宵。
师:来带着大家一起读。
小组代表领读“元宵”
师:你们知道元宵怎么过的吗?
生1:元宵节我们一家人一起包汤圆, 吃汤圆。
生2:元宵节爸爸妈妈会带我去看灯展。
师:元宵节, 我们不仅可以吃到汤圆, 还有机会可以看到灯展。
(CAI出示灯的图片, 加音乐《金蛇狂舞》)
师:你们看, 古人们是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去看灯的。 元宵灯会开始啦, 一家人、邀上亲朋好友一起去逛热闹的灯市。快看!街市两边挂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灯。 你们看到了什么样子的灯?
生1:我看到了圆形的灯
(出示字卡“灯”) 师:你来读。
生1读“灯”
师:后鼻音读得好! 你们猜猜还会有什么灯?
生2:像星星一样的灯。
师:这么特别的灯呀!你来读。
生2读“灯”
师:字音读得准。你猜呢?
生3:像花一样的灯。
师:一定很漂亮!请你读
生3读
师:这么多不同形状, 不同颜色的灯, 大家可喜欢看了。 (出示词卡:“元宵观灯”)
生1读“元宵观灯”
师:词儿连读得好!
生2读“元宵观灯”
师:这么多漂亮的灯, 我们看都看不过来了! (范读) “元宵观灯”。
生3 读
师:元宵节去看灯、观灯可真有意思啊!
小组读、齐读。
(CAI出示灯笼) 师:你们看, 这盏宫灯还上有一条灯谜? (出示词语“灯谜”) 这个谜语就是挂在灯下面的, 所以叫“灯谜”。
生1 读
师:二声读得好。
生2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也来玩一下一项古人在元宵节做的有趣活动———猜灯谜。
(师出示词语“猜灯谜”)
生读
师:词语连读真棒!
齐读
师:下面我们就要来猜啰, 老师来念谜语, 你们仔细听———“丁丁手中拿蜡烛。 猜一个字。 ”
生自由:“灯”字。
师:猜得多好啊! 蜡烛有火, 名字里有丁, 火丁合起来就是灯。 你可真会“猜灯谜”!
生齐读词语“猜灯谜”
师:正因为灯中的烛火, 让灯变得那么明亮、那么漂亮。 你们看, “灯”字就有个火字旁。 我们一起读这个字。
生齐读“灯”
(CAI出示田字格“灯”)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字,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灯是左右结构, 写得时候左窄右宽。
师:真会观察! 先看老师来写这个字。 (范写“灯”字) 火旁起笔要抬高, “火”做偏旁捺变点。 右边丁字横稍低, 竖钩挺直才漂亮。
师:元宵节我们可以看灯, 猜灯谜, 这一天可热闹啦!
齐读词语“元宵观灯”
(2) 了解清明习俗
(CAI播放小鸟声音)
师:沙沙沙, 春雨到。 春雨叫醒了鸟儿, 鸟儿叫醒了沉睡的大地。 花儿开了, 草儿绿了, 阳春三月迎——清明。 清明节会做什么呢? 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1:清明节我会和爸爸妈妈去扫墓。
生2:我们一家人会到郊外去踏青游玩。
师:是呀! 迎着纷飞的小雨, 踏着刚刚长出的青草, 我们来到郊外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出示词卡“清明远足”)
生1读“清明远足”
师:清明人们还会去扫墓, 怀念去世的亲人。
生2 读“清明远足”
师:摆上一壶酒
生3读“清明远足”
师:献上一束花
生4 读
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小组读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
生:“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我们一起读。
齐读词语
(3) 了解端午习俗
师:五月初五还记得是什么节日吗?
生自由答:端午节。
师:听, 锣鼓声敲起来啦! 龙舟划起来了! (CAI播放赛龙舟视屏) 大家在赛龙舟庆祝端午节呢!
(出示“赛龙舟”词卡)
生1读
师:“赛”的四声读得好, 平舌读得好!
生2读
师:词儿连读得好!
师:你们看, 把舟做成龙的样子, 大家你追我赶, 在比赛呢! 我们也来帮忙加加油吧! 男生读
男生角色扮演读:“赛龙舟呦! 嘿哟! ”
女生角色扮演读:“赛龙舟呦! 嘿哟! ”
师:端午节有一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 是什么?
生:吃粽子。
师:对呀!吃粽子。粽叶包裹糯米做成香喷喷的粽子。 你来读。
生1 读
师:“粽”平舌音读得好!
生2读
师:词语连读得好! 一起读!
齐读“粽”
师:吃着粽子, 我们会想起楚国的诗人屈原。 (CAI屈原图)
生3 读
师:端午吃粽子, 赛龙舟, 都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齐读
(4) 了解中秋习俗
(CAI出现月亮, 同时响起情境音乐) 师:“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我们走进了秋天, 也迎来了“中秋”。 你们是怎么庆祝啊? 你们小组来说说吧!
小组代表发言:中秋节, 我们一家人会去江滩欣赏月亮, 回家还会去吃月饼。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中秋月夜。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家人一起吃着月饼, 欣赏着月亮。 那圆圆的月亮像什么?
生1:圆圆的月亮像圆盘。
师:你觉得像什么?
生2:我觉得月亮像一个大月饼。
师:看到这么美的月亮, 真让人觉得心里舒畅啊! 你会想到什么?
生3: 我会想到妈妈跟我讲过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 还可以想到这么美的传说呢!吃着月饼, 嘴里甜甜的;欣赏着月亮, 心里美美的。
(CAI出示词语“中秋赏月”)
生1读
师:“赏”字读得准。
生2读
师:中秋欣赏美丽的月亮, 这是多么美的一件事啊!
齐读
师:月儿圆, 人团圆。 欣赏着圆月, 也会思念没能在中秋团圆的亲人。“海上生明月”———
生:“天涯共此时”。
齐读“中秋赏月”
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齐读“中秋赏月”
(5) 了解重阳习俗
师:转眼间重阳节到了, 秋高气爽, 这一天, 人们会出门登山游玩。
(CAI出示词语“重阳登高”)
生1读词
师:“登”后鼻音读得准!“九月九是重阳, 秋日晴山风清。 ”你来读。
生2 读词
师:“登高望远秋色美。 ”请你读。
生3读词
师:“我们登高赏风景, 古人登高避天灾。 ”你们小组读。
小组读词语“重阳登高”、齐读
师:“敬老尊老好传统, 老少一起乐融融。 ”所以现在重阳节还有一个名称, 知道是什么啊?
生:老人节。
师:对呀! 自古尊老敬老就是我们国家的传统。 除了重阳登高我们还可以说:重阳———
生:敬老。
师:我们再一起读这个词。
齐读“重阳登高”
(6) 了解除夕习俗
(CAI播放鞭炮声)
师:听鞭炮声响起来啦!“爆竹声中一岁除”, 下雪啦! 一年快结束了, 我们迎来了除夕。 第六小组说说, 你们怎么过除夕的?
生1:除夕我会和哥哥姐姐一起放烟花。
生2:除夕我们一家人会在一起吃团年饭, 桌上还会摆一条鱼, 爷爷说这条鱼不能吃, 要留到新的一年, 这就是年年有余。
生3:除夕我会帮妈妈贴“福”字, 妈妈说“福”字要倒着贴, 这样“福”就会到我家。
师:说得多好啊! 除夕我们做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事。 放鞭炮、贴“福”字、吃团年饭, 多热闹啊! 一家人团圆了呢!
(CAI出示情境图, 词卡“除夕团圆”) 师:谁来读?
生读
师:词语连读得好!
齐读
师:除夕你会和哪些人一起吃团年饭呢?
生1: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还有姑姑, 姑父。
师:你来读读这个词。
生1读“除夕团圆”
师:你们一家祖孙三代人在一起吃团年饭, 多开心啊!
小组读
师:平时在外地工作的家人, 也一定会赶过来和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呢!
齐读
师:除夕所有的家人都围在圆圆的桌子旁, 团聚在一起。 我们一起读!
齐读词语
(CAI出示“团圆”) 师:团圆两个字都有方框儿。
(CAI圆桌变成两个方框与“团”“圆”字重合) 师:方框就像就像圆圆的饭桌, 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团年饭。
齐读“团圆”
师:方框儿虽然方正但却代表着圆满。
(学写“团圆”)
师:仔细观察, 你发现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
生:“团圆”是全包围结构。
师:全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
生:先里头后封口。
师:我们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先看我来写“团”字。 (范写) 方框儿在外面, 左低右略高。 框内字要居中, 大小适宜才漂亮。 仔细观察圆字, 里面笔画较多, 口字要写扁。 同学们照着例字描一个写一个。 注意两个全包围结构的字, “团”字笔画少, “圆”字笔画多, 把两个字写漂亮。
生练写“团圆”
(出示词卡“除夕团圆”)
师:我们一起读。
齐读词语
(CAI播放返乡视频)
师:如果说中秋节不能和家人一起赏月、 重阳节不能和家人一起登山, 但是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 不管路有多远, 远在他乡的人们、也一定会想方设法赶回家, 和家人团圆。
(CAI出示词语“除夕团圆”)
男生读, 女生读, 齐读
3. (CAI出示六组节日习俗的词语)
师:每个节日, 我们都期盼与家人一起度过, 包含着对家人浓浓的爱。
(1) 师生合作, 师节日名称, 生节日习俗
(2) 同桌练读
(3) 男、女生配合读6 个短语, 男生读节日名称、女生读节日习俗
(4) 齐读
4.拓展延伸:了解传统民俗活动
师: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们还有其他的庆祝方式, 我们去看一看。
(CAI出示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唱大戏的动画)
师:耍狮子! 舞龙灯! 踩高跷! 人们站在细细的竹竿上跳舞呢! 唱大戏。
四、听唱儿歌, 回顾节日名称
师: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 让我们跟着可爱的小男孩, 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学的这些传统节日吧!
(CAI出示儿歌视频, 教师带着学生拍手读节日名称)
三年级上册体育教案 篇8
表演《草原上》。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四四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歌曲的第2~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听、唱、舞、奏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能认真学习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掌握好一字四拍处的拖音,并能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3.能即興编舞、编配伴奏,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教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能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做律动)。
2.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音乐导入,进入情境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看一看、走一走。请大家看后说出这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1)播放课件《草原风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
(2)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讨论。
(3)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播放歌曲《草原上》。
(1)聆听歌曲,说说歌曲唱出了草原的哪些特点。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轻声地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3)听辨音的长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首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哪些字唱的是长音?
一起跟着琴声练习长音,尤其是一字四拍的拖音,教师范唱,提醒学生一定要唱够拍数,声音要稳。
讲解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
(4)集体跟伴奏演唱,说说怎样才能唱出草原辽阔的感觉。
(5)再次演唱,用响亮的声音唱好长音,唱出草原的辽阔和草原人的豪迈。
三、表现与创造
1.为乐曲伴奏
(出示: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手铃)
(1)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2)如果用碰铃和三角铁为乐曲伴奏,在哪儿开始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用三角铁和碰铃在长音处敲击,为乐曲伴奏。
(3)如果用双响筒和手铃呢?
学生自己创编。
(4)用四种乐器为乐曲伴奏。
2.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加上伴奏的乐曲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1)师点击多媒体,播放蒙古舞蹈。
(2)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
(3)请学生用刚学习的动作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分小组进行。
(4)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载歌载舞。
四、拓展:体验民俗
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随豪放的蒙古人疯狂一下吧。
1.播放课件《那达慕大会》(背景音乐:《草原上》)
2.出示四幅画面(摔跤、射箭、骑马、挤马奶)。师选择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演。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并且在此基础上敢于大胆创编,你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热爱,再次唱响《草原上》。
【三年级上册体育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体育上册全教案11-17
三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06-02
四年级体育教案(上册)07-05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05
三年级上册教案新版07-15
三年级劳技教案上册10-15
三年级上册信息教案12-11
一年级上册的体育教案09-21
2018秋季三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01-19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