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

2024-06-13

方寸之地(共14篇)

方寸之地 篇1

【成语】方寸之地

【拼音】fāng cùn zhī dì

【简拼】fczd

【近义词】方寸地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指心。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心

【例子】寻省遭罹,万重不幸。方寸之地,自不能言;求人见谅,岂复容易?(唐・刘禹锡《上杜司徙启》)

【谜语】心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道家学者龙叔去请教宋国名医文挚。龙叔讲述他的病情,荣誉与指责对他是无动于衷,财物得失他不以为然,利害得失也影响不了他,感情也不能左右他。文挚仔细观察他一会,忽然惊喜地说:“你的方寸之地已经空虚,你是圣人了。”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方寸之地 篇2

一、如何认识歌唱的心理压力

(一) 心理压力指的是什么?

我们这里说的心理问题就是笼统地指歌者的情绪状态, 比如说是兴奋还是平和的, 是忐忑不安的或是压抑沉重的?因为这关系他现场歌唱的效果如何, 甚至直接影响他以后的歌唱生涯如何。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心理的压力问题, 就是很多人在常说的“心理恐惧”、“胆怯心理”、“紧张”、“怯场”、“怯台”等等。通常的说法就是临场害怕了。现场具体表现得可能是:过门演奏过了歌手还没张开口, 这时观众多半担心地问:“怎么了?”还有的脸上强笑着, 衣衫却抖动着, 观众也许会发出“嗤嗤”的笑声;若是紧张得唱冒了调、唱裂了嗓音, 台下就会起哄了。也许当天来的观众很讲礼貌, 大家都隐忍着, 可是唱砸了的感觉, 歌唱者是心知肚明的。像这样的心理负担从上台之前带到下台之后, 对歌唱者是多么大的压力啊。

心理压力明明是心里的内在的不可视的, 但是他又清清楚楚通过其他方面表现出来, 比如从歌唱状态到歌唱技能的展示等。这就如同打电话, 只有语言和声音, 虽然双方不见面, 但是你就通过通话也能感受到对方的心理情绪是悲伤喜悦、恐惧压抑, 何况在舞台上。声乐的主要载体也是语言和乐音, 你的歌唱的心理状况也同样能通过你的歌声而表现出来。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表演者成功的关键问题”, 反之“发声心理状态失调……表现对高音的恐惧感, 对技术的神秘感, 对演唱 (舞台) 的陌生感”

“诚惶诚恐, 声无光泽, 干涩刺耳, 表现出对演唱的恐惧……” (《声乐教育手册》p479韩再恩) 这就是一些专家对心理压力给歌唱者带来的烦恼的描写和叙述。

(二) 心理压力的普遍性。

我们说心理压力对于每一个歌者都存在, 只是程度不同, 心理压力对歌者是无所不在。或许有人说, 你讲的只是初学者, 像那些称做歌唱家的, 就不会害怕。不然, 大家都知道大歌唱家帕瓦罗蒂吧, 他就是“自己恐惧心理的受害者” (【意】坎迪多·邦维奇尼《我的朋友帕瓦罗蒂》) 他还说“每一次演出都是未知数, 就像轮盘赌一样捉摸不定, 问题就在于此。”当然帕瓦罗蒂会把这种恐惧的心理掩盖起来, 从而完成歌唱, 所以他又说:“即使你感到害怕, 只要你能控制住紧张情绪, 你就可得到挽救。”帕瓦罗蒂号称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 也是中国音乐爱好者比较熟悉的大歌唱家, 他曾来北京演出影响很大, 但他歌唱时的心理压力也曾到了恐惧的程度。

再说两位, 如“鲁宾斯坦或卡鲁索, 在演出前也感到紧张不安, 心里总悬着一个问题, 就是能否得到预期的效果。”他们可是“艺术已有极大成就的名家。”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就望尘莫及了, “紧张不安”却是大家都有一份的。

由此看来我们说在歌唱中, 包括唱前、唱中、唱后都感到心理的压力, 只是程度各有不同, 人们都不会否认。可是有个别人称“人来疯”的不知道害怕, 但是就一个“疯”字很难说他能成长为一个歌唱艺术家, 因为一个歌唱艺术家完成一个作品是要反复锤炼的, 每次演出心中都会有几分忐忑:“能否得到预期效果?”而不是“只顾生不顾养”的唱罢就是完成任务的“人来疯”。当然这多为少数不谙世事的年轻人, 当他把歌唱当做艺术去追求的时候, 才知道锅是铁铸的, 才懂得心理压力的危害是什么。

(三) 对“压力”千万不可忽视。

说到不应忽视歌唱的心理压力问题, 很多人在自己歌唱经历中, 好像不以为然者不少。这里有两点原因, 很容易使歌者产生对歌唱时的“心理压力”轻视。

第一点是心理压力是可掩饰的, 因为它是无形的, 是有程度差异的, 即使不少地方透过形体表情和声音能流露出蛛丝马迹, 但也是会极力掩饰过去的。既然看不见, 同时又可以掩饰过去, 于是就豁出去。其实这是一种侥幸心理, 侥幸者早晚会吃亏的。

第二点是教师和歌唱者都把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而其他方面就必然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技能技巧练习掌握是长期的, 耗时最长的。技能技巧的运用和展示却是在舞台方寸之地的短暂时间, 此时谁还顾得什么紧张不紧张。在这里我们不妨反问一句, 舞台展示是短暂的, 尤其是和漫长的训练比较起来更是这样, 短暂的舞台展示就可掉以轻心么?养兵千日就为这用兵一时呀, 何况最现眼的就在这短暂的时间。你这“台上三秒钟”表现的却是“台下三年功”。还是常记住老师千叮万咛的什么这首歌起唱要轻 (或重) ;控制好气息, 把渐强渐弱唱好, 等等。这对临场者才是有意义的。

轻视心理压力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 但重视技能技巧掌握和运用这是每个歌手都会这样的。可是, 不管你是否重视心理压力的存在, 心理压力总是如影随形地存在, 就看你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了。你轻视了它, 它会影响你眼前的歌唱, 甚至以后的歌唱生涯。

(四) 要辩证地认识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给歌者带来的烦恼和伤害总是萦绕心头, 然而人们对歌唱的爱好, 却没有分毫减少,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多, 其中有一条是没有把这个压力绝对化, 压力是可缓解的可改变的。有的人把参与音乐活动当成“‘玩’音乐”, 当“运动和音乐经常都要面对受众, 因此双方也得尝机会得以共享出色表演出来的喜悦, 并共享压力、恐惧和自身参与其中的兴奋, ” (《你的音乐潜能》[美]巴里·格林W·提摩西·加尔韦) 这话使你很容易联想到现实的草根歌手“大衣哥”, 他的歌声是从心里拱出来的, 在田头村外去释放, 无比快乐哪有害怕?有扛锄头的过来说不定还会把声音放大, 显摆一下。可是一到高堂广厦的央视舞台, 心中就会发燥忙把大衣脱去了, 那玩音乐的感觉就少了许多, 这不就是心理压力么?

沈湘先生对此就表述得非常辩证的。他讲歌唱的心理压力时总是把紧张与放松一起说, 他说“紧张与放松问题, 这是一辈子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你每唱一个新的作品都会遇到紧张与放松的问题, 不是毕业了问题就解决了。”在这里, 沈湘先生把心理压力用了个“一辈子”和“每唱一个新的作品”的限制语词, 这会让人陡生重压。然而沈先生是用“紧张”来说明心理压力, 而不用“恐惧”, 即使是说“紧张”也是和“放松”同列的。这就是沈先生睿智之处, 因为在这里讲的是歌唱时的心理状况, 这个状况有紧张也有放松, 它们是交替的转换的互依的,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只是程度的不同。

沈先生在认识心理压力问题不但是辩证的, 在解决心理压力问题也是辩证的, 他说:“不该用的力量, 不该用的部位绝对不用, 简单地说, 放松与紧张, 紧张与放松, 该用的用, 不该用的不用, 这是歌唱必须恰当地掌握和遵守的。”先生讲的就是要使压力的两方面趋于平衡适度。压力是绝对的, 倘若没有压力, 怎么表现歌唱?歌唱就是纵情的, 纵情地歌颂、纵情地愤怒、纵情地温柔……。但是纵情不等于肆意, 而艺术的表现是恰到好处的。

讲到这里, 也进一步说明了, 压力不仅是恐惧、害怕、胆怯, 压力还会产生成功, 成功会带来喜悦, 喜悦会使你更爱唱歌。

二、要积极应对压力

我们认识歌唱的心理压力, 不是目的, 而是要通过这个认识找出恰当的方法, 适合每一个歌手自己的方法, 去克服心理压力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从而使歌唱取得不断进步, 实现自己的歌唱追求。

什么方法好呢?适合、有效果就好, 这里只能说些原则上得建议, 每个人在自己的歌唱生涯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 要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为此我们只能说几点原则。

(一) “心病还需心药”。

歌唱的心理压力, 讲的就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心理学范畴的问题, 是研究人类精神活动在歌唱活动中的规律性的科学。这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特点, 就像开方下药一样, 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要因为虫草是好东西, 有钱就可以吃, 那些“因实致虚”者越吃越坏。根据我们实践和学习, 有三点是有普遍意义的。

1. 放松。

用放松的方法缓解甚至消除心理压力, 这是最容易被理解和应用的。放松的对立面就是紧张, 为了消除紧张, 当然首先要从心理上放松下来开始。

说起心理的紧张表现, 常年从教者能历数出很多现象:如呼吸急迫心跳加快, 手心沁汗肢体僵直, 严重地甚至暂时失忆发呆, 有的口中念念有词突然停止, 惊呼着“下面是什么歌词?!”想不起唱什么了, 等等。这些现象对于一个即将登台的歌唱者或演奏者是多么可怕呀, 难怪要用“恐惧”这个词来形容。

为了从紧张里放松下来, 要使临场者从紧张心态中转换出来, 他的紧张点在那里, 就把它引开。如担心唱不好, 就让他回忆成功的时候;若记不起歌词, 可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不要把自己当歌唱者, 而是以歌词规定的角色的口气, 如唱《我爱你中国》, 你首先要觉得自己是个海归赤子, 你飞来了……。唱《党啊, 亲爱的妈妈》你好像不是唱而是在呼唤“妈妈”, 自己成了歌唱中的角色, 而不是众目睽睽的歌手或被人评头论足的演员。这样容易从紧张中放松下来, 从而进入音乐的表现中, 更容易投入感情。

为了减轻心理压力, 从紧张中转换成轻松地状态, 世界各地的演艺理论家都为此绞尽脑汁地探索, 都试图以转换心态的方式, 从而能正常地完成演出活动。像美国W·提摩西·加尔韦, 撰写了《你的音乐潜能》以玩音乐的“内心游戏”心态进行音乐活动, 得到很好的效果。玩音乐的方法, 转换心态减压, 从而得到轻松地歌唱。

2. 自信。

很多幼教专家都纷纷运用“我能行”的话语来激励幼儿从小树立自信。他们是根据幼儿尚未涉世对外界的神秘忐忑的心态来说的, 要想“我能行”, 首先要有自信心。这个自信心的树立是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我们要树立自信是在学习歌唱过程中, 而更令人急迫的是在眼前脚下的方寸舞台。所以这个心理压力就感到大了急迫了, 平时的“我能行!”就容易变成“我能行吗?”, 比如说平时还不满意的地方, 此时就和办展览似地铺排开来吓唬你。

要树立自信, “声乐学生不要把‘自我批评’带入课堂”﹙《歌唱动力学》【英】梅丽贝丝·邦奇﹚, 更不能带到演出场地的方寸之地。当你在掌声中走向舞台, 面光普照, 你的笑容也挂在了脸上, 你还在想“我能行吗?”甚至是心中还后悔上次的失败……哎呀杂念太多了, 这时只有“我能行!能行!”要自信!

我们说自信是建立在“我能行”的心理上的, 然而“我能行”就只有建立在“我真的行”上面。你不但有优越的天赋条件和歌唱才能, 还有扎实的歌唱训练, 对临场歌曲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只有这些基础, 在临场时虽有些紧张, 但会容易地从“我能行”中找到自信, 往往是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以后由于自信心的增强, 你的恐惧、害怕的心理压力会步步退缩, 你的成功信心会节节增高, 慢慢地你在方寸之地的成就以不可小觑了。

3. 专注。

讲到专注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理清专注和自信是有联系, 但不是一桩事。专注是指的集中注意力, 专心不二聚精会神, 是和分散相对立的, 有时没有信心很难实现专注, 有时挺有自信, 不紧张不害怕, 也不容易专注, 比如有的在侧幕就搜寻今天谁来听歌, 请的客人到没到, 观众席里几成座, 等等。你来干什么的?你来唱歌的, 你管那些干什么?注意力一分散就容易出事, 比方说正唱着突然想不起歌曲第一句怎么张口, 又比如唱到激情的地方接不下去了, 等等。这一慌张, 本来不害怕或不大紧张, 突然心跳加快害怕来了。所以, 方寸之地一定要专注精力。

专注是有明确的方向性, 否则你精力集中往哪里集中?而且这个方向又是单一的, 它就是你在今天的舞台上要努力唱好的歌, 你经过刻苦练习涌到嘴边的歌, 而不是其它的乱七八糟的杂念。

要使自己在进入歌唱状态时的精力专注, 也是需要训练的, 你看那些造诣深的歌唱家, 在侯场时从不与人交头接耳, 那些名家大家都会有专门的化妆间候场室, 这不是摆谱, 而是怕分散精力。平时注意集中精力的人, 就容易把精力集中在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 心不二用, 形成一种专注习惯, 必定受益不浅, 甚至终生受益。

还有一种专注是其它工作不常用的, 比如杰罗姆·汉涅斯在采访女高音歌唱家利恰·阿尔巴内西时, 要她谈谈技巧方面的问题, 她却答非所问地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像只猫那样有九条生命, 一个为如何运用两只手的, 一个为如何在舞台上走动表演的, 一个为形体动作的, 一个为面部表情的, 一个为记忆台词, 一个为音乐素养的, 还有其它。” (《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 其实这个“还有其他”包含还很多, 要是演歌剧还要关注其他演员, 还要关注伴奏, 还要关注场位, 以及灯光、效果等等。这个一心多用却又集中在歌唱上的专注, 这就是舞台艺术的专注, 是别的行业所少有的。

放松、自信、专注, 都是一种心理的状态, 而心理的压力往往使心态失衡, 做不到放松、自信、专注。所以我们说它是心病, 心病就得心药治。上面我们说到了一些原则和方法, 有的还是名家的体会,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方法, 这是很重要的。自己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 而且还可以信手拈来, 形成习惯了, 就是自己的减压方法。

(二) 业精气更壮, 压力变动力。

每一个学习歌唱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你演唱一首歌曲, 顺顺当当地完成了, 立刻会感到四体通泰轻松愉快;歌唱家更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一开口听众就被你吸引, 继而随你歌声的抑扬顿挫而兴奋屏息,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谢幕, 肯定会很有成就感。他们所以有这种感觉, 毋庸置疑, 这是高超的歌唱技能技巧诠释歌曲的结果。所以, 我们要想使心理的压力得到放松, 放松的心情增强自信, 从而专注于表达歌曲情感, 观众会用掌声把你送上歌唱家宝座, 你的精气神岂有不壮之理。此时的精神压力已不再是恐惧害怕, 而是如何唱出风格唱出特色。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压力, 只要不断地进取, 它会不断出现。为此, 我们在技能技巧上:

1. 不断追求熟练和精道。

这就是人们说的“艺高人胆大。”你登临这方寸之地, 已不再是被人说长道短的对象。而是引领听众徜徉在艺术领域享受美好的精神盛宴。在这里我只需告诉大家“艺高人胆大”的“高”和“大”都是来之不易。就说帕瓦罗蒂17岁拜师阿里哥·波拉时每天上课星期天也不例外。虽然波拉夸他元音和琶音唱的令人心醉, 却仍然要他从早学到晚。靠刻苦, 更靠科学, 从熟练达到精道, 但不可蛮练。科学方法可以使人事半功倍, 蛮练反而越练越紧张, 走向反面。对此沈湘先生说的那句名言:“该用的用, 不该用的不用”, 当歌者努力做到这一点时, 他首先要逐渐达到熟练, 再达到“既做到了又省劲”, 功夫就精道了。梅兰芳有四个字“会、通、精、化”也是讲艺术造诣从低到高的过程。做到了, 舞台方寸之地岂不被幻化得海阔天空, 令人心醉神迷么?!

歌唱能力的提高, 既要靠刻苦又要靠科学, 还要需要悟性。这对于那些意会多于言传的道理是要多些悟性的。这里的悟性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 是建立在勤奋好学的基础上的。比如讲呼吸的运用, 老师总不能在琴房挂个人体解剖图, 或时不时地摸摸肚子。还有情感表达, 若要运用强音要唱的渐强渐弱, 要有激情地, 等等, 这些都是不可计量的, 就是凭自己的感受, 基本是从生活的积累中去选取借用。比如说要求声音要透亮像阳光在金属上的反光。声音在这里可以看见了而且像金属的闪光。对于这些只可意会的事情往往是需要些悟性和灵性的。熟练了、精道了, 心情的压力也放松了。

2. 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当中变压力为动力。

对于歌唱的技能技巧, 它的展示已不是单纯的生理的活动, 也包含着心理的因素, 歌声只是载体。我们要在歌唱时缓释心理压力, 增强唱好的动力就要从看得见听得到的演唱过程开始。

在这个过程有几点要注意, 一是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因人而异。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唱高音都认为难, 那么就先用适宜的母音和适宜的高度唱, 在老师的指导下往前进。这里讲的因人而异教师的作用特别重要。同一个方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 不但有技能掌握和运用的差异, 还带来心理压力的差异, 都要循序渐进, 所以方法就存在千差万别。

二是在歌唱的过程中必然要有表现, 就把注意力适当地转移到表现上, 随之心理压力就产生变化。比如歌唱家利恰·阿尔巴内西, 她为了运用气息, 让胸背部扩张, 运用双臂双手往上挥动扬起, 这不但赢得充分的呼吸, 还使心情得到愉悦, 因为“双臂往后拉, 形成一个很美好的姿势” (《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 , 她在自我陶醉中, 还会感到有多大的心理压力呢?她还运用表情, 歌唱爱情, 这热情使声音变得更美了, 更加有内涵, 不但她轻松了, 听的人也会受到感染, 享受了艺术。

3. 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

这是个毋庸置疑的问题, 百姓有句俗话, “姜还是老的辣”, 一个“老”字道出了历练的久远, 一个“辣”字道出了技能的深厚。初登方寸舞台的人把它视为畏途, 有的恨不得“飞出着苦难的牢笼”。年深日久却当成展示才能的机会, 你看吴碧霞唱《夜莺》时, 用花腔模仿出夜莺的鸣叫, 特别是那灵动的目光, 又好像追随叫声在桦树林间四处寻寻觅觅。这都是几十年舞台实践历练的结果。

谈实践, 好像是个多费唇舌的事, 谁不懂这个道理?是的。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这个实践的不同处。歌唱是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的特点之一是表演者要当众。你在台上是唱给台下人听的。你害怕唱不好, 是害怕台下的听众说长道短。可是你要成为歌唱家也是台下的听众说了算, 你参加大奖赛得奖也是台下的权威们说了算。所以说, 你必须适应表演艺术当众的特点, 和听众能交流起来, 互动起来, 你用歌声打动他们的心灵, 他们会为你鼓掌的。你也会在这掌声中解放出来, 释放开来。这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

当一个人的歌唱生涯从简单地练声和沉重的担心, 到具备了高超的技能和轻快展现, 这个此消彼长的人生经历把他们送上歌唱家的位置时, 每个人都有说不尽的慨叹的心得体会, 因为它记载着他们在方寸之地争自由的歌唱经历。

摘要:歌唱艺术是一门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 本文重点就舞台上影响音乐表现力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压力”的产生;与如何积极应对从而保持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做了论述。

方寸之地 篇3

曾经几个朋友聚会时去到一家小茶室,位于高校校园深处,开了好几年。一楼的旧居,大概几平方米的小院,三张茶台,收拾得暖意融融,很居家。我们喜欢坐的一张桌台,临小路一扇落地窗,临院子一扇落地窗。有一年下雪天,雪花片片,路灯昏黄,屋内取暖器烧得热热的,热茶,茶点,还有朋友们自带的小食分享。到了吃饭时间,让女主人的母亲做几碗当地的云南米线,口味有念想,那真是随意自在的聚会,氛围很好。吃什么喝什么都不重要,氛围却难得。小小的茶室,不高大上,却有适宜自在的居家氛围。

如果你跟我说,某某人去过田园生活了,我可能只是向往,却并无好奇,大概可以想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是大部分都市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因为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可是,有人跟我说,某某在这个城市里生活,还在上班,可是真会过日子啊,改天带你去看看她的家,那我是好奇心足足的,早早就盼上了。

我对普通人的不一样总是有十足的好奇心。比如,我推荐好几个朋友看的一位台湾设计师兼生活家的书,二十多年了,她还是住九十平方米的旧房子,只是在前两年根据需要重新改造了房子结构,对房子的需求就是阳光、视野、自如、方便、空间无需大。她的家光影阵阵,一室汤香,被书环绕,真正是理想的房子。她其实也算是名人,见多识广,好的见多了,自己需求的不过只是九十平方米的旧居而已,方便好用,阳光满满。好奇心可以很大,拥有的空间却可以是方寸之地。有些人不停地买房子,还是没有安全感;有些人,拥有几十平方米却已足够,把钱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她把自己改造家的过程写了一本书,一本有诚意的书,无不诠释着自己的生活理念,却落到了实处,并不虚无。

你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在没有恰当的生活和价值观时,即使拥有一座豪华别墅,一样生活质量会很糟糕。就像我一位有两个小孩的朋友,被人问到带两个孩子是否很麻烦时,她笑笑说:两个带不好时,一个一样带不好,家庭教育跟有几个孩子并无直接的关系。她是聪明的人。大概是话说到点子上了。选择的本质是你需要什么,而不是房子的空间决定你的生活质量。人是主导地位的。

多年前,我去广州出差,去到一个朋友家里,她家离白云山很近,一个普通小区,八十平方米的顶楼房子,装修是自己设计的。我对她的家,印象太深刻了。她一进门,就指指木门方框上的一块素色瓷片说:“我自己设计的,嵌上去一块小瓷片,打破沉闷,不对称美。”顶楼平台本是废弃的公用平台,被她打造成了小小的楼顶花园,是真正意义上的楼顶花园,格局小,却小而美,妥妥当当,鱼池、竹子、石子小径、遮阳伞、户外桌椅,那天下着小雨,悠然还见白云山,雾气腾腾,我们聊着天……过去好多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区,普通的房子,却因为主人的兰心惠质,别具一格。

前几天,看一本有关书法的书中提到乾隆皇帝的一段资料: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殉的《伯远贴》、王献之的《中秋帖》是乾隆皇帝最珍爱的三件藏品,放在养心殿的最里间,一个叫“三希堂”的小空间。去故宫参观过三希堂的人总要大吃一惊,因为实在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暖阁,大概是他一个人放松,冬天坐在热炕上喝茶,摊开最心爱的书法手帖,细细欣赏放松之地吧。《快雪时晴帖》28个字,《伯远贴》48个字,字不在多,空间不在大,却可以演绎无限,可以放置内心空间的地方其实只是方寸之地。想想这样的场景,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再提到有名的托尔斯泰一部小说里的段子:“一位国王对需要封赏的一个人说,在日落之前,你策马能达的地方都属于你的领地。那个人狂喜不已,一路骑马狂奔而去,一刻也舍不得停,想要更多更大的领地,日落之前,却因过度疲累,倒地身亡。”故事当然是绝对了些,但其实落到生活中,也是一个影射,贪心常常是不知不觉的,很可怕的。智者托尔斯泰早就聪明地问出了那一句: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

记得一个建筑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在‘微小’中进入‘伟大’,光有想法不行,修为、境界、勤恳、节制,样样都缺不了。好的建筑安静嵌入在地景上,总有那么结实的力量,绝不喧哗。让建筑不主动骚扰行人,却在细微处,比如屋檐、楼梯、窗口上,展示温柔。”细想想,这对空间的诠释,也是异曲同工吧。

方寸之地 篇4

顺昌县民族中学 黄凌

5月12--14日,南平市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在顺昌县一、二中隆重举行。

面对新课改如火如荼之际,课堂教学何去何从?参赛选手们的精彩纷呈的表现,给听课观摩学习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益的启迪。

纵观各县、市的.二十一位选手,多层面展示了“以学定教”,开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特定情境中,直面困惑,师生平等对话、参与、理解、反思、修正、分享、体验、提升。

更为突出的是,灵活使用多媒体手段,课堂信息量大、超越教材文本,突显教师个性化的理解、感悟!

更加可贵的是,尝试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从哲学的高度,纵横稗阖、演绎分析。有机地综合多学科知识。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娴熟地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思想政治课中恰如其分地挥洒!

在短暂的三天比赛中,让人感受到课堂方寸之间,英雄有用武之地。

当然,百密一疏,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个人认为,其一,在突出活动、感悟,课堂“动起来了”,但有的活动似乎与本课时所要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观点有一定距离,让人担心“学科本位的东西会在浮躁中失去”。

其二,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总是少数人竞显风流,突显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缺憾!

其三,积极尝试创新,但又如何善待教材文本,不走极端,既不能是本本主义,又不会是天马行空,尽情发挥。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在文本、创新之间和谐,让人忧思!

方寸锦绣作文 篇5

每次走进奶奶家的小园子,看着微风中摇曳着的碧绿生机的藤蔓,嗅着时令瓜果的独特清香,我总会不禁感叹,方寸之地也可以缔造锦绣。

奶奶对土地是由深深的情结的。她原是农村人,经历过战乱,也熬过饥荒,过了不少苦日子。然而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也不肯背井离乡,依旧每日下田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本分。尽管天灾人祸将她的劳动成果一减再减,奶奶的脸上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甚至将自己的食物分给同村的人,并把乐观积极的态度一并传递出去。如今当同村的邻居回忆起往事时,记忆最深的还是奶奶的那句“都会过去的。”在那样的.时期,奶奶的乐观像阴天中的一缕阳光,扫清了无数人心中的阴霾。

后来,父母把奶奶接到城里来生活,她自然是舍不得那片土地的,但她还是跟着父母来到城里,在门前闲置的小院种些瓜果蔬菜。这小院本是不大的,但是巴掌大的地方却被奶奶精心地分成了几部分:东边靠墙的地方放上了葡萄架,西边种了一些时令瓜果,南边种的是向日葵,北边则种了一些易生长的豆类植物。自从刚住进去的那几天起,奶奶的身影就一直出现在院子中。夕阳的余晖洒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她的脸上却挂满了喜悦的笑容。当时坐在石阶上的我并不理解奶奶这种给自己徒增负担的举动,于是便说出自己的困惑。奶奶依旧笑着说:“人这一辈子总有该热爱的事情,它能让你的生活永远向阳,能让你永远充满希望。对我而言,这件事情就是种田。无论最后收获多少,当我付出的时候,我就能感觉到生活的快乐和无尽的希望。”

当我再忆起这段话时,才发现奶奶的智慧。是的,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永远乐观,对生活葆有希望的人。

一段时间后,我再去看望她时,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小院已经全然变了模样:原本干旱贫瘠的土壤上现在竟冒出了一排排油绿的小嫩芽,移植的葡萄藤的叶子也变得葱郁了许多,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向日葵也已长出了粗壮的根茎,盯着硕大的花盘追着太阳……短短时间内竟能将这块方寸之地打造成洋溢着草木气息的宝地,我倒真是对她刮目相看了。每每见她站在石阶山该沉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我总能透过她的眼神看出对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往。

于是每次我去探望奶奶时,总会帮她一起打理小院。我与奶奶共同见证了这小院中的一草一木的成长,是那么愉悦,那么享受。阳光毫不吝啬的洒在藤蔓上,流转在枝叶间,为这片锦绣更添了一抹韵味。我愿这锦绣常存。

方寸的作文 篇6

父母病逝,母亲不通时事,年轻的鲁迅先生在日本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中国留学生。但是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的形势状况,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侮辱,更看到了中国留学生的唾面自干,七尺男儿心中涌出了莫大的悲伤、愤怒。这种强大的力量使他坚定、决绝地放弃学医,拿起笔杆,为中国人的精神复兴而奋斗。面对中国破败的颓势,面对改变偌大中国精神面貌这一宏大的难于登天的目标,他依旧去了,那么果敢决断。

鲁迅先生年纪轻,且当时人微言轻,并非什么大人物,但是他的魄力冲天,豪气干云。

回到祖国,怀着民族大义与满腔热情,他投身国人的精神改造,却像石子扔进了大海,难以掀起什么波澜。鲁迅先生毕竟是血肉之躯,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面对长久的无功而返,想到他和同行人的痛苦源于一群并不痛苦的人,他们的成功或许只是多几个人一起痛苦罢了。鲁迅先生迟疑了,但是当友人再次邀请他写《呐喊》出山时,他依旧接受了,没有多余的思想斗争,或许无果他还是想为之出一份力。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中国必定走向覆灭,没有民族精神的中国只是面积广大的殖民地罢了。鲁迅先生纵然质疑自己,纵然痛苦挣扎,纵然希望渺茫,但他有自己的民族大义的担当,他不能眼睁睁看着中国人成了奴隶,成了精神上放弃民族大义的奴隶。

鲁迅先生只是那么一个和你我一样都需靠吃粮食生存的人,但他的关怀送给全中国,他为中国之忧而忧,他所怀的是民族大义。

最终,他成功了。陆陆续续写了许多文章,期间因躲避特务改过几次笔名,但他确实成功了。当然,并非中国焕然一新,但看到《新青年》,看到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一代中国人陆陆续续清醒,陆陆续续为祖国战斗。因为这些文章,中国有了新的活力。

鲁迅先生以一人之力,唤醒了中国的一代人,力量是何其大。他不仅影响了他那一代年青人,也影响了后来的每一代,我们,及未来的青年们。

他以七尺之躯,改变了中国,创造了奇迹。

方寸田园 篇7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 满眼的绿水青山, 满耳的松风鸟语, 整天里不必看时钟, 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 手倦抛书, 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 轮流与你默默相对, 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 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 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 住不多久, 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 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的“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 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 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终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 但他在“乐琴书”之外, 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 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 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 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 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 酒醒之时, 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 或是给他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 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 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 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 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 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 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 他说:“上元须酌豪友, 端午须酌丽友, 七夕须酌韵友, 中秋须酌淡友, 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 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 挤出一点时间, 约二三知友小酌, 琅琅笑语, 畅话平生, 其乐并不亚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 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 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 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 东坡去探望他, 安石留他同住乡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 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可见友情是何等可贵。

人到了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驯”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了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出去买一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期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方寸之地,铸造辉煌(二) 篇8

议论文的论据要丰富、多样、典型。本着这个原则,这篇文章的一、二两则论据中宜换掉一个。可选择外国或外行业的事例,避免两则事例内涵上的重合,加大论证的说服力。再有一点就是可以为文章选择一个好的“由头”——或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或与主题相关的名人名言,起到“凤头”的效果,以增加文章的韵味的亮度,在文章开头充分吸引阅卷者。

【升格之作】

常言道:窥一斑而知全豹,观一叶而知秋。一斑、一叶,可谓小矣,但它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容纳着天地日月的精华。善“见”者,自可由方寸之地观照宇宙万物。当然更有一种善“建”者,寄身于方寸之地,却能胸怀凌云之志,追求精神的富赡,在方寸之地织造出人间最美的锦绣,谱写出世间最美的华章。(加个“由头”,更见机智,也更有韵味。)

每次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总能感到文中“陋室”这片方寸之地的魅力所在。其实“陋室”的魅力并不在于这所房子本身的简陋,而在于陋室主人对待人生和理想的态度。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刘禹锡所处的陋室能够充满魅力的根本原因。虽是小小陋室,却洋溢着德之芳香;有贤人雅士切磋学问,无逐利之徒蝇营狗苟;可以翻阅佛经弹奏素琴,无需阅官府公文写官样文章……这些无疑提升了陋室主人的品性和学养,亦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一篇《陋室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刘禹锡对闲逸高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一间陋室,隔断了他与庸碌尘世的交往,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绽放出独属自己的光芒。

刘禹锡的“德馨”使陋室蓬荜生辉,而一间隔断红尘的陋室又令刘禹锡心无旁骛,使他于方寸之中营造出世间最美的锦绣。(此例甚好,切中主旨;议论也恰到好处,尤其是对陋室的意义挖掘较深,揭示出室与人的关系,证明了淡泊宁静方使方寸之地充满魅力。)

如果说陋室成就辉煌源于主人的性情恬淡,追求高雅,那么监狱锻造豪杰靠的则是身陷囹圄者豁达的心胸和顽强的毅力。

著名的黑人领袖、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经历了27年的牢狱生活。如此长时间被禁锢在一间狭小的房间中,与外部世界隔绝,足以使一个人意志消沉,颓废下去。然而,曼德拉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和人生追求,在监牢中完成了伦敦大学的函授法学学位,并且一直练习演讲,为的是有朝一日出狱之后可以继续为打破种族歧视而奋斗。

监狱对于平庸之辈无疑是重创,是灾难,然而对于意志坚强者来说,则是一种锻造,是一种历练,是铸就精彩和辉煌的地方。曼德拉在监狱中没有自甘堕落,而是在方寸之地上不断磨练自己,让监狱成为一所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位的大学。(将第二则论据换成政治家曼德拉的例子,强调了人的意志力的重要,拓展了文章主题的内涵,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有人说,今天已处于商品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念头占据着多少人的思维空间,是否还有人愿意淡泊明志,在方寸之地宁静致远?(换了论据,自然必须修改这个过渡段。)

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去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一些人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但就是这样一位“三无”科学家,却创造出对中国人来说是前无古人的辉煌。

一提到“科学家”这个称呼,很多人都会想到他们在实验室里默默地做着我们看来无比枯燥的实验的场景。是的,正是有了无数科学家坚守着实验室这片方寸之地,才能研制出维护人类健康的弥足珍贵的药物,才能让各种科技新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才能使“第一生产力”真正推动人类历史前进……而屠呦呦正是这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一间小小的实验室,数十年光阴的投入,数千次失败的折磨,一次次的以身试毒……最终,青蒿素这一给无数病痛者带来福音的特效药横空出世,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疟疾病患者带来了健康和欢乐……(以诺奖得主屠呦呦的事例为论据,证明一个人做到专注与投入,便可在方寸之地营造辉煌,进一步拓宽了文章的主题。)

方寸之地,并不神奇,使之迸发出无限光彩的是身处其中的人们——他们在这方寸之地以自己淡泊的心、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而铸造出人生的辉煌。(对全文作适当的总结,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主旨。)

【习作点评】

本文选取了作文题中“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这一立意写作,通过古代文学家、当代政治家和科学家在“方寸之地营造锦绣”的三个事例,说明了在淡泊名利、意志坚强、专注投入者面前,“方寸之地”一样成为人生的福地。在论据的选用上注重典型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很有说服力。文章议论语言精粹机智,富于文采,颇耐咀嚼。文章当判为一类卷。

秀丽之地写景散文 篇9

峨眉天下秀,不管是青翠的山林还是形如白练的山泉,不管是古韵盎然的寺庙还是活泼可爱的猿猴,都让无数游人感到意犹未尽。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一踏上峨眉山,就给人一种佛法庄严的感觉,最出名的有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等八大寺庙。用“普放光明”这几个字来形容峨眉山,据说峨眉山在佛教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大光明山,白天能够看见佛光,晚上能够看见圣灯。就算不信佛,但是来到这里也感受到了佛法庄严,在报国寺的前殿之中有一尊紫铜塔,上面刻满了《华严经》,这华严塔上有大小佛像4700多座,让看到它的人不由得心中生出向善之心。

一路之上到处都是苍松翠柏,还有那树干挺直如铁的银杏树,又不赶时间,不用走那么快,应该慢慢地走,然后好好欣赏一下四周的`风景,海拔越来越高,就能够感到天气越来越寒冷了,要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衣服,穿在身上,果然舒服很多。虽然是年轻人,但是走着走着大家谁都没有力气了,越是走得快,就越是容易会感到疲倦。

所以不如在山上睡一个晚上吧,那小旅店十分幽静,大堂中还播放着古色古香的音乐,夜晚正好可以试试能不能看见圣灯。这个圣灯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气象现象,在夜里能够看见点点灯火飘忽不定,不过,这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呢。虽然说圣灯不常见,但是日出却是每天可见啊,只要不下雨,就可以在金顶上看见日出的壮观景象,这也是很美的。起床的时候四周黑压压的一片,天空还有月亮挂在当空,清风袭来,顿时让人感受到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境。不过很快就能够看见太阳了,天边出现了一条线,红色的云霞从那细线之中挤了出来,太阳猛地向着空中一跳,随后一道绚烂的光芒在空中浮现,让看到的人心中生出了感慨之意。看着眼前虚无缥缈的层层云雾,让人感到仿佛是在仙境一般,峨眉金顶的确是名不虚传啊。

方寸舞台展风采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姐妹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山西煤销集团晋城有限公司的段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方寸舞台展风采》。

和着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旋律,我们晋城煤销也奏响了转型发展的最强音。在转型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晋城煤销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原则,打破煤炭瓶颈,拓宽发展渠道,大力投资新建了环境优雅、服务一流的晋城大酒店、颐宾大酒店和棋苑山庄等多家酒店。酒店的兴起,不但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晋城煤销服务行业的知名度,而且还涌现了许许多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优秀女工。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来自我们晋城大酒店的优秀女工明婷的故事。

那是在20xx年的10月20日,这个平凡而又让人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位年仅22岁的文静女孩,首次参加了我们山西煤销集团举办的首届职工业务技能比武大赛。经过初赛、决赛两个轮回的比拼,明婷就从25名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酒店中餐摆台第一名,同时被集团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技术标兵”称号,被共青团集团团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被集团工会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和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的“个人一等功”。

是什么让她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是执着,是信念,是台下苦苦练就的真功夫。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的,身为中餐厅领班的明婷,自从20xx年到晋城大酒店餐饮部工作以来,她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从最基本的站姿礼仪学起,向同事和顾客虚心学习请教,并带动员工通过优质服务为酒店赢得了效益。

为了此次比赛中每一分、每一毫的精准,明婷利用工作之余开始系统练习。从餐具的摆放位置,到餐具间的距离;从台布的铺展,到口布的折叠,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她一遍遍练习,一遍遍总结。因为,中餐宴会摆台的标准细致入微、要求非常严格。餐碟距桌边1.5厘米,碟与碟的间距相等,碟中图案对正;筷架与味碟中心线在同一水平,筷子尾部距离桌边1.5厘米……要想做到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统一,那就需要选手动作快捷迅速,餐具摆放到位,台面整齐美观。

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呀!

在比赛现场,明婷穿着一身富有古典韵味的.红色旗袍,优雅地托盘上场。“啪——”随手一抖,桌布便平平坦坦地铺展开来。一组主题为“新铸辉煌”的中餐作品让评委眼前一亮。圆桌中心一簇红色的玫瑰托起“山西煤销”的标志,别具匠心又立意巧妙,诠释着企业的特征和以人为本的信念,寓示着山西煤销辉煌的未来。而一块小小的餐巾,竟被熟练地折出灯塔造型、一帆风顺、心心相映等多种花样。明婷屏气凝视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12分56秒,她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比赛。她在整个赛事中,展现出的沉稳心态和精湛技艺,给评委和选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酒店最基层一线干了四年的明婷,怎么也没想到在20xx年的一天,能登上集团比武表彰的大舞台,她和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煤销职工一样,扎根基层,乐于奉献,同时也渴望被认可,同样期盼美好的明天。

谁说女子不如男?明婷用铁的事实证明了女子能顶半边天,女子同样能为企业做贡献!

明婷的故事传遍整个煤销,煤销女工的风采已经成为晋城大地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方寸阳台巧健身 篇11

1.面向天空平躺下整個身体。然后伸出左臂去触碰与地面成90度直角的右膝盖,保持另一只手臂与另一侧腿笔直。接下来左右交替训练,左右各做15次。

2.仍然面向天空躺平,保持双脚略略分开。手臂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深深吸气,同时抬起臀部,使背部、臀部形成的斜线与地面成30度左右。

3.双手手肘撑起上身,双腿分开同肩宽,膝盖着地,大小腿成90度直角。肩部、背部、臀部成一水平直线。向上抬起右腿,大小腿仍然保持90度直角,脚掌心指向天空。

4.躺平身体,并拢双腿。然后抬起双腿,保持大小腿成90度直角。同时十指交叉扣于脑后,扭转右侧手臂带动上身挺起,左臂水平置于垫上。左右侧交替练习。

5.挺胸收腹笔直站立,双脚略略分开。目视前方并作长而深的呼吸,然后双手撑在大腿根外侧,屈膝。保持此姿势3分钟左右,平静刚才运动过的身体。

斯图加特,传统与现代之地 篇12

推荐景点

◎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开车要宝马,坐车要奔驰。可不论宝马还是奔驰,都产于德国,如果你身在德国城市斯图加特,那无论您是不是一位汽车发烧友,都应该到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去看一看,而作为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斯图加特出现这样一座博物馆绝非偶然。奔驰博物馆由上至下延伸九层,采用的是匪夷所思的仿DN A双螺旋型构造,整个建筑的内外结构设计都是天马行空,创意十足。

在这里,游客基本上可以了解“奔驰”这个品牌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博物馆中主要有两大展区,分别是“传奇之旅”和“典藏之旅”。“传奇之旅”以年代划分为6个章节,通过“奔驰”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车辆,将120年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典藏之旅”则凭借百年奔驰积淀下的丰富车型和品牌文化,通过5个充满人文色彩的主题,使参观者更深入地体味“奔驰”多元化的品牌内涵。

★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为9:00~18:00 (周二至日),每周一闭馆;门票为8欧元。

◎新堡:卡尔·尤根·范·符腾堡公爵在德国拥有的最后一座巴洛克风格行宫,现在是教育和财政部的所在地。城堡于1746年9月3日正式奠基动工,直到1775年前后才得以完工。1944年,城堡遭到了损毁,在1958年至1964年间进行了全面修复,是游客乐于游览的经典建筑景观。

◎旧城堡:旧城堡是斯图加特最古老的城堡,坐落在市中心,具有很明显的中世纪时期的特征。斯图加特旧城堡还是符腾堡州博物馆的所在地,城堡中有很多珍贵的藏品,不少都是中世纪时期的物品,展品涉及范围广泛,如宗教性质的物品、符腾堡皇冠、手表和时钟、天文设备、音乐设备、多个时期的服装等。此外,在城堡南翼还有宫廷教堂。了解斯图加特的历史,旧城堡绝对不可错过。

★开放时间:10:00~13:00(周二);

10:00~17:00(周三至周日);周一关闭。门票:成人4.5欧元,12岁及以下儿童免费。

◎独孤城堡:这座古老的城堡也被称作“独孤宫殿”,严格地讲,它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堡,而是一座洛可可风格的宫殿。最初,他是18世纪的贵族卡尔·尤根公爵的行宫,由于身处茂林之中,而且周边环境甚为寂静,而城堡本身也是一枝独秀,颇显孤独,“孤独城堡”的名称也就流传开来。1770年,卡尔·尤根公爵在此成立了高等学府;1775年,Karlsschule专科学校搬出了城堡;在公爵于18世纪末去世后,学校由于没有足够资金运转而最终关闭;1972至1983年间,联邦德国对城堡进行了修复;1990年,成为独孤城堡专科学校(Academy Castle Solitude)的所在地。由于城堡处于斯图加特的边缘,环境也仿佛世外桃源,配上城堡的建筑展现出新古典美,不仅游客乐于游览,不少艺术家也来此取景写生。

★孤独城堡开放时间随着日期的变化会有所不同;4月至10月为上午9:00~12:00,下午13:30~17:00(周二至周日);11月至3月为上午10:00~12:00,下午13:30~16:00(周二至周日);全年周一城堡不对外开放。门要价格为3.3欧元。

交通、购物与餐饮

◎交通:尽管斯图加特在德国只能算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但公共交通系统十分发达,大体分为S-Bahn,U-Bahn和Bus,S-Bahn类似于地铁,U-Bahn类似国内一些城市的有轨电车。U-Bahn只有两三节车厢,这个在国内基本绝迹的交通工具在这里却是四通八达的,成为了S-Bahn的有力补充;不过,最繁忙的还是Bus线路,几乎跑遍了整个斯图加特,Bus非常准时,前后误差不超过3分钟。无愧于“汽车城”的美誉,斯图加特的S-Bahn、U-Bahn和Bus自动化程度很高,开关门都是利用门上的压电感应或者机械气动装置,门口还有红外感应装置,防止夹人夹手。

◎购物:斯图加特尽管不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但却是德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商业十分发达,喜爱购物的人可以有许多购物的去处。卡尔维街和国王大街都是斯图加特著名的商业街,其中国王大街是德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大型百货商场、名牌专卖店鳞次栉比,最著名的品牌有华伦天奴(Valentino)、波士(boss)、吉尔珊德(Jil Sander)等,其中波士牌服装的产地就在斯图加特市梅青根镇(Metzingen),所以斯图加特Boss直销店里的服装非常便宜。另外,每周六营业的卡尔斯广场(Karlsplatz)以卖各种小件商品、手工艺品和二手商品而出名,这个广场每年春秋两季各有一次,会变身为规模极其盛大的跳蚤市场,极具特色。

◎餐饮:跟德国其它的城市相比,斯图加特是一个少见的美食丰盛之地,当地的鸡蛋面条、施瓦本饺子和奔驰轿车一样闻名,这些特产在施瓦本的饭店和各种小酒馆里都可以品尝到。

《寂静之地》观后感 篇13

在我看来是一部具有家庭教育意义的电影。我特别喜欢影片中的这对父母,这对夫妻,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在充满危机的森林里,面对的是吃人的怪兽,生命岌岌可危。这对父母亲内心也是无比的恐惧,但是面对着他们的小孩,他们是终呈现出来的是积极坚强乐观的一面,自己内心也许绝望无比,但是面对着小孩,他们是温暖的对孩子们微笑着示意:我们可以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回到现实生活中,在我童年时期,家境不好,记不清父母有没有过刻意在我面前控制他们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我记得的是,我感受到他们每一个时期段的不开心,对对方的埋怨之情,对生活不顺的沮丧之情.....这些我都知道了,从小就知道了,但是时隔很多年,我感受到父父母身上的`这种负面情绪,尽管我感受到了,我还是帮不上什么忙的,童年的我在他们争吵的时候,偷偷的躲起来哭,而表达不出你们不要再吵了话;童年的我在他们面对经济问题的时候,不懂怎么去帮忙挣钱补家用,然而确因为担心父母快没钱了而内心经常感到恐惧;童年的我看到父母因为旁人瞧不起的眼光而感到沮丧的一面,但是那时候的我不知道要去跟父母说:没事,我们现在差一点没事,不要在乎旁人说什么,我们要把生活的每一天都过好,没有生活费我们就去劳动换取,有生活费了我们就要珍惜食物,享受美食的多样性,享受一家人吃饭的心情。那时候的我说不出这样的话,相反,我自己也活在了对面的阴影之下,这种实际上没意义的东西一直在困扰着我,而成年后的我,经常要很刻意的让自己不要去轻易的去对比什么。我现在28岁,我在想假如一切重来的话,我还是知道了这么多,那时候的我还是做不了什么的,还是会受环境影响,成为今天这样敏感的我。所以影片中的父母在小孩面前展现出来的那一面我是非常认可的,不是说什么隐瞒小孩不好,而是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广大父母们,孩子的力量爆发是来自被鼓励,而不是感知负面情绪。我想大人们对家庭的责任体现也包括选择正确的时间地点人物处理我们的负面情绪。

方寸之间的温暖作文 篇14

从一朵野花体悟天堂

用你的掌心把握无穷

用一小时来了解永恒

——题记

太阳初升的一霎,巨浪拍案的一瞬,花儿绽开的一刻,最美处,莫过于方寸之间。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钱塘江大潮来时,见一波江水由远至近,渐渐汇聚,浪越涨越大,越涨越高,当他到达喇叭口时,只见入口处如蛟龙出海般升起一排巨浪,刹那间,鸣声如雷,水泻如雨,虽然只有一次爆发,但感觉世间极致之壮美,都汇聚在眼前的景色了。

“昙花一现祗为缘,魂梦相依情难牵。”昙花一生之中只能怒放两小时,与玫瑰,牡丹等其他花比起来,自然相形见拙。但其魅力,都集中在开花时的方寸之间了。月夜静谧处,花苞悄然变化,花瓣层层绽开,吐出其中娇小花蕊。怒放时,花瓣完全张开,雪白色与黄色相互映衬,黑夜之中形成唯美之景,但同时也在毁灭自己的生命。花瓣终将闭合,而曾经的淡雅之美与怒放的生命,都仿佛氤氲在空气中,随风飘散了。

“刀斧斫不开,灵机绝点埃。”释迦摩尼于菩提树下思考,终于顿悟“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悟懂了整个世界;曹操与觥筹交错之中,明白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将心比心的道理,从此身边再不缺能人志士;读完《游侠列传》后,李白写下“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时,才终于理解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恩。

然而,方寸之美,岂只存在于瞬间?瞬间的美丽,包蕴过程的厚重。

钱塘江大潮之爆发,昙花之一瞬怒放,思想之灵光一现,这些存在于方寸之间的美,离不开沉淀二字。若没有江水的积淀,就永远没有潮水的出现;若没有一生的等待,就不会有昙花绽开的惊艳;若没有平时的思考与理解,就永远不会有连城之璧的瞬间感悟。偶然的发生,必有其必然;瞬间的美丽,也即是永恒。

上一篇: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率下一篇:家婆离世感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