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原文及赏析

2024-06-21

山有扶苏原文及赏析(精选2篇)

山有扶苏原文及赏析 篇1

山有扶苏原文及赏析

原文: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注释

①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②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赏析

全诗共二章,均借草木以起兴。“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两句是赋,为女子的调笑之辞。“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上》)。“子都”,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这里泛指俊美的男子。有论者认为“都“姝”古本双声,都”为“姝”的`假借。《说文解字》云:“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女子称所爱为“狂且”,与美男子“子都”对举,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偏说对方非己所爱,心爱叫冤家,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

第二章是叠章,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反复调侃,加强语势,感情也层层递进。“子充”泛指美男子。论者认为“充”,古韵在东部,姝”,古韵在区部,区东可以对转,“充”即“姝”的对转,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始为“子都”,此为“子充”,重章叠句,整饬中有变化,更显得错落有致。

少女对心上人主动发起调笑戏谑,可以想象,被调侃的男子绝不会甘拜下风,当有回敬。妙语如珠,往来应答,场面应十分热烈,气氛也极为活跃,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欢快健康的戏剧性场面,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山有扶苏读后感 篇2

――题记

烈日炎炎的夏日,正是一个读书的好时节。望着翠绿色的封皮上那鲜红的“山有扶苏”几个字,心中忽微微泛起涟漪。敛了思绪,翻开书籍,便被书中人物的情分所引的牵肠挂肚。

金伞对姜二友的猜忌;苏简简对母亲的思念;戴银对弟弟的疼爱……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了属于十二岁的心理世界。

“这贵如油的春雨落到了芦雪场的山坡上,滋润着醒来的土地,编织着属于十二岁的美丽梦想。”十二岁的孩子们一道在成长之途体验了自然、童真、友谊、勇气、孤独、困苦、灾变乃至死亡等,是那么真实,那么亲切。当我们从书中走出来时,我们的心灵已历经了一次洗礼,让我们带着温暖和感动,带着信念和坚强,行走于新的征途……

正如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说:“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世界对我们来说,和成年时代迥然不同。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而且觉得每个人都有趣极了。”童年的我们天真无邪,童年正如诗一般,悄然溜进我们的世界。当它逝去时,我们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用朝圣的虔诚去倾听我们的童年,它也许是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唱过的歌谣,我们前生无邪的记忆。

上一篇:吉安事业单位考试成绩下一篇:土木答辩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