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蚊灯市场需求分析(精选9篇)
灭蚊灯市场需求分析 篇1
(一)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社会化的发展,汽车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越
来越大,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开始增多。在多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汽车降价不断,轿车的主力消费群体由财富金字塔的塔尖移向中端。这部分人群,市场容纳力更强,消费也更稳定。中高档汽车受到消费者的普遍亲睐。而别克车就是其中一种。
长期问题方面,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后,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
份额不断提高,但在核心技术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竞争力仍主要停留在中低档小排量汽车领域,这使得自主品牌企业在这一轮市场需求由经济型小排量汽车向中高级车升级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市场份额下降,利润增长下滑,因此,自主品牌企业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研发,加快技术和产品升级,大幅提高产品竞争档次,但是,目前不少企业遇到了资金匮乏的问题,缺少资金成为钳制汽车研发技术升级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对于毫无“外援”的自主品牌而言,表面上销量增速很快,但由于技术含量低,单车利润十分微薄,难以支撑整车研发的巨额支出,而不实现技术升级只能停留在市场的底层,这已成为国内汽车产业链条上一个明显的恶性循环。别克企业实力雄厚,不断引进国外的高科技,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这也是别克获得市场份额的原因。
众所周知,交通事故是当代人类的第一杀手。由于设计、制造等制造商的原因使得轿车的安全性能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交通事故频发是轿车制造商及其所生产的轿车的第一杀手。轿车的性能价格比是影响轿车需求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性能价格比高的轿车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需求趋势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大。舒适性是消费者选择轿车购置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并不高,轿车的舒适性还不是影响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轿车的舒适性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重视。发展安全性能高,舒适性能高的车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潮流。别克的SUV车型主要发展的就是这一点。消费者需要外观良好,内饰精美,价格低廉的汽车产品,例如别克凯越,别克君威,别克君越都是适合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车。
建议和意见:
1、轿车的主力消费群体由财富金字塔的塔尖移向中端。所以别克车应该尽力发展适合这类人群的车辆。
2、从汽车的产品周期可以看出,别克大部分的车辆都处在成熟期,可以获得很大的利
润,引进新的车型需要大量资金,所以别克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应该以培养成长期的车辆、巩固成熟期的车辆为主,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3、从车辆的本身来讲。轿车的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是和安全因素
影响消费者对轿车需求的几个因素。别克车在内饰方面要继续保持已有的优势,在安全性能方面要不断的姑姑和加强。
4、别克车的不足就是比较耗油,别克车应该减少油耗,开发绿色能源。
5、从市场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潜在客户是一块很大的市场,别克企业应该加大对潜在客户的挖掘力度。
灭蚊灯市场需求分析 篇2
本文对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讨论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 首先回顾了对于市场能够实现供求均衡的最早的理论, 这是对市场自动实现均衡最基础的论证;接着论证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 通过对前面论证缺陷的批判得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理论前提;然后考虑总需求不足两方面的具体原因, 即消费需求漏出和投资需求漏出;最后得到分析的结论。
一、萨伊定理与供需均衡
十九世纪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了市场自动实现均衡的“萨伊定理”。他指出, 抽象掉货币流通过程, 整个市场活动可以认为是用商品购买商品, 买就是卖, 卖就是买, 而“每件商品都有主人”, 商品所有者在出售的过程中既是在创造供给, 同时由于卖就是买的缘故, 他也在创造着需求, 因而得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结论。对于当时普遍存在的市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情况, 萨伊认为这是因为商品结构的问题, 买的人不一定符合卖的人的要求, 一些人在市场上的生产不符合要求, 从而阻碍了市场的出清。
针对这一问题李嘉图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认为在市场竞争中, 资本家不会总生产没有需求的产品, 从而当商品结构出现问题时, 由于资本家的逐利动机和市场竞争压力, 商品结构会自动调整, 从而达到动态的均衡。李嘉图在论证市场自动出清的脚步并没有停在这里, 他又运用了储蓄等于投资的原理, 认为没有用于购买的需求被贮藏起来形成了储蓄, 尽管储蓄漏出了有效需求但储蓄等于投资, 通过投资又形成了需求,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供需均衡的论证。
二、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
在市场供需均衡最基础的论述中, 市场是完美的, 但这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 现实中的市场没有那么简单, 上述的理论进行了过度的抽象, 从而出现了严重的错误。马克思指出, 萨伊最致命的错误在于他把货币流通过程抽象掉了, 有货币流通过程的社会远不像论证中鲁滨逊社会般的以商品购买商品, 储蓄等于投资。由于货币流通的存在,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中商品—货币—商品这一统一的流通过程被分解为了商品—货币和货币—商品两个部分, 人们不会因为买就必须要卖, 也不会因为卖就必须要买, 从而使得统一的交换过程被分解, 马克思说“当内部不独立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买卖存在了脱节的可能。从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出现了不相等的可能性, 同时由于不会因为卖就必须要买, 也为总需求漏出提供了可能。这两点将是我们分析的大前提。
三、消费需求的漏出
在以统一交换过程分解的前提下, 本文首先讨论消费需求如何漏出, 然后讨论投资需求如何漏出。消费需求的漏出的原因可归纳为两部分, 即基于消费极限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漏出和基于心理原因的所有人的消费需求漏出, 分别对应收入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
1、基于消费极限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漏出
西斯蒙第在研究中发现, 既然萨伊定理是商品购买商品, 而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的商品是自己的收入, 那么也就是说是收入购买商品, 从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购买商品的前提是手中有商品”, 这一点是收入影响需求的基础, 也是这一部分分析的关键。
既然收入因素影响了需求, 那么先来研究一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因素。市场经济具有马太效应:市场经济是以起点公平为基础的, 因而强调机会平等。在现实中, 个体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引起了结果的不平等, 这一结果又被作为下一轮起点, 在机会平等中强化了差异, 最终引起不仅是能力而且是机会和环境的差异。同时在市场经济中, 经济能力影响资金的筹措能力, 大企业和信誉优良的个人更容易得到资金, 缺乏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却很难得到急需的资金, 从而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并且, 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前资金雄厚者更容易抗御风险, 资金缺乏者和贫困者更容易在风险中受到损失。综合上述原因, 我们可以得到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市场经济中还有另外的原因使得贫富分化明显, 基于马克思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 劳动者会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 相对贫穷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市场经济尤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贫富差距现象普遍存在。
有了对收入因素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讨论关于高收入的需求漏出了, 首先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 也就是消费是否存在极限。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前提:消费量是在给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的消费量, 它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约束, 人们不能消费自己生产不出来的产品;消费量是在特定的社会道德约束下的消费, 人们不能在消费过程中违背最起码的道德, 同时我们假设人们对消费品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消费量存在极限:生产技术给定, 商品种类就给定;由于边际效用递减, 所以效用最大化的人会在边际效用递减为零的时候停止消费, 因而每种商品的消费量存在极值, 商品种类给定, 就必然有一个社会总商品需求量的极限。商品之间是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的, 因此总商品需求量的极限必然小于所有商品量极限值的简单加总。同时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 一个人不可能过于过分地浪费, 从而保证了个人消费存在极限值。另一个原因也保证了消费极限的存在即消费能力的稀缺性, 消费能力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 并不像主流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人们的消费是瞬时的和不饱和的。消费能力的稀缺由几个因素造成:第一, 个人时间的有限性。消费是消耗时间的, 许多消费对事件具有独占性。例如一个人吃一个苹果要一小时的话, 那么他一天最多就吃24个苹果, 即便他能买再多的苹果也无济于事, 而且在吃苹果的时候就不能同时去蹦极或睡觉;第二, 消费后残存效用衰减需要时间, 残存效用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比如吃了一顿饭之后, 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对饭的兴趣, 因为需要恢复饥饿感。因此效用最大化和消费能力限制共同造就了个体需求存在一个极限, 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个极限值还不足够大。
由于人的消费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是存在极限的, 当一个人的收入达到很高的程度之后, 消费量将近似等于常数, 收入大于消费, 使得消费需求漏出。高收入者收入所对应的大量的消费品并不能被他所消费完结, 因而他不会选择将收入都用来购买消费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 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 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 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也就是说, 当一部分人分配到高收入另一部分人得到很低的收入时, 这种对抗性的分配会使得高收入者漏出需求。
2、基于心理原因的所有人的消费需求漏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有三条规律导致总需求漏出: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心理规律、货币流动性偏好。其中, 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会导致所有消费者将自己手中的消费留存, 从而使所有人的消费小于收入。
人们在消费中的一个心理现象是“花钱花到手软”, 也就是说越花越手软, 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真实写照。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 那么即便这个人开始的MPC是1, 在收入稍微上升一点, 他的MPC就会下降到1以下, 这样就会使得消费需求漏出, 同时流动性偏好使得人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总要持有一定的货币作为准备, 从而使得人们的货币没有都转化为商品, 引起了消费需求漏出。这两点不仅存在于高收入者也存在于普通收入和低收入者身上, 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心理规律使然。
3、非线性饱和消费函数对消费及边际消费倾向近似
我们用一些数学方法来表达一下刚才的两个原因下的消费需求漏出。分析之前我们先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与它的消费残存效用有关, 也就是说效用越满足越不愿意花钱, 这一点假设应该说是符合现实的。c代表消费, y代表收入, cm代表残存效用。
解微分方程得到:
做变量替换:
当Y燮1
Y叟1时
上述分析得到在Y小于1时也就是说当收入比较低的时候, 人们的消费与他们的收入成正比, 当系数η小于1时, 存在需求漏出, 而当收入比较高时Y大于1, 消费需求等于常数。这段数学分析从一个与我们结论无关的假定出发, 通过非饱和的近似方法得到了我们一致的结论。
四、投资需求漏出
尽管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出, 但是这并不能论证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因为我们注意到在前面关于萨伊和李嘉图的市场自动出清的理论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一部分是商品购买商品, 另一部分是投资等于消费。我们在市场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部分论证了商品购买商品是过度抽象, 并且通过西斯蒙第的理论论证了这一论点的问题所在, 但是我们批驳了第一部分之后我们仍不能击倒这一理论, 因为李嘉图运用了投资等于储蓄这一论点, 尽管消费存在漏出, 但是漏出的消费可以变成储蓄, 而储蓄又完全转化为投资, 所以供给仍等于需求。下面我们要论证的就是储蓄转化为投资是不完全的, 投资的需求也存在漏出。
论证投资需求的漏出我们首先来看马克思的一段话:“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 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这句话的意思是储蓄不会简单地全部转化为投资, 转化多少取决于资本家投资的欲望, 鲁滨逊式的抽象仍然是有问题的, 尽管在荒岛上鲁滨逊的储蓄就直接转化为投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储蓄和投资的过程是分开的, 是由两部分不同的人进行的, 出现了储蓄, 投资的人不一定就把它花掉, 要看他是否愿意进行投资。在研究投资人的心理方面, 我们仍然可以用凯恩斯的三条心理规律来解释: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心理规律、货币流动性偏好。在这里后两条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认为边际资本效率递减的心理, 厂商在进行投资时会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投资行为, 出现持币观望或者不愿进行信贷, 或者银行对未来缺乏信息直接引起银行惜贷等现象。流动性偏好的规律使得人们在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收益时才会去投资, 而在长期利率稳定而资本边际收益不稳定的情况下, 人们也不会盲目投资。
综合以上两条心理规律我们可以发现“追求积累的欲望”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确实受到了限制, 因而投资的需求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
除了投资需求由于心理规律而漏出之外, 我们还注意到另一个事实:投资是为了生产未来的消费品, 投资消耗了一部分收入, 创造了需求之后的结果是更大的消费品产出。如果单纯追求投资的扩大来产生需求, 而不解决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的话, 实际上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在不断积累, 高积累、高投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危机也就总有一天会爆发。
马尔萨斯有一段经典的话概括了这一思想:“他假定如果社会上比较富有的一部分人为了积累而放弃惯用的便利品和奢侈品的享受, 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国内的资本几乎全部会流向必需品生产, 因而引起耕种和人口的增加, 但是, 这恰恰是李嘉图先生所明确承认的那种可能普遍发生供给过剩的情况, 因为必需品的生产将无疑超过现有需求所能容纳的程度。”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市场经济在实现了交换统一过程的分解之后, 在分解的交换中, 高收入者由于消费极限而产生需求漏出, 所有消费者由于心理规律而引起需求漏出和投资需求漏出。综上可知, 市场经济必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参考文献
[1]白暴力、方凤玲: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和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1) .
[2]白暴力、刘帆、魏军:总消费需求不足的微观机制[J].教学与研究, 2005 (6) .
[3]党爱民等:过剩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4]郭伟:财富增长过程中的马太效应[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12) .
[5]刘嗣明:中国经济需求不足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6]卢映西:生产能力过剩与消费能力稀缺[J].经济学家, 2005 (5) .
[7]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商务印书馆, 1964.
教育软件市场需求分析 篇3
在学校建立和完善网络的同时,教育软件的应用业已成为这些已经建立自己校园网的学校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校校通”工程更是进一步推进了教育软件市场的发展,据赛迪顾问调查,2001年教育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6.3亿元。
教育软件市场现状
目前市场上的教育软件种类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教育资源库、辅助教学软件、教育管理软件和针对个人的学习软件几大类。学习软件包括各类语言、电脑教育,以及题库等类型的针对个人学习的软件,这类软件在教育软件中占有较大的比率,教育资源库自2001年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上半年资源库在教育软件中占26.1个百分点。
教育软件区域市场分布的特点是华东、华南比较强,西部地区较弱,城乡差别突出。此类软件的主要采购地区仍然是信息化工程比较领先的大中城市,这说明原有的市场进一步提升,尚未开发出的西部市场,以及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工程仍然有待支持。
目前从事教育软件开发的厂商有200多家,产品也有3000多种,并且不断地有新产品问世。教育软件的市场份额占整个软件市场的17%左右。
科利华、翰林汇、金洪恩、中教育星等公司在教育软件领域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些厂商都开发包括资源库、课件库、网络教室、电子图书馆,以及学科同步学习软件等系列产品,并且能够提供相对完整的应用方案。各个开发商在教育软件市场中也有其侧重点,例如科利华学习软件市场占有量比较大,中教育星注重资源库的开发等。
随着教育行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软件的需求量也不断在增长。其中资源库、辅助教学软件、教育管理软件等类别的教育软件的增长也各有不同。由于参与教育软件市场竞争的厂商不断增多,产品层出不穷,价格战无法避免。2002年上半年教育软件的价格普遍有所下降,教育软件价格的下降刺激用户对于学习软件的需求,英文学习软件的销售量增长非常突出,带动了原本不够活跃的学习软件市场。与此同时,其它软件的销售额的增长比率相对于销售量的增长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教育软件市场存在主要问题
据调查,我国68万所中小学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不足10%,其中能有效应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和改革传统教育的更是很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软件的应用水平远远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其中有学校的原因,也有开发商对学校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的因素。教育软件市场依然突显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教育行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各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委之间需要数据交换,但目前的情况却是各个学校在应用不同的产品之后形成了数据壁垒,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进程,而其中必然会产生资源浪费。“校校通”教育城域网的推进更突显了这一问题。
近日,国家教委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将为教育部门对教育数据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组织,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它将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存储、访问、更新、传递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减轻学校人力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负担。
建立教育管理软件认证制度,防止一些低劣的管理软件进入教育系统,影响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配合标准的实施工作,加快标准应用示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出台,无疑会使得很多厂商的教育管理软件面临重大调整。
而对于整个教育软件行业,国家教育部将逐步出台教育信息化软件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要求教育软件开发商必须从全局考虑教育软件的设计。教育软件的整体规划是指设计上有超前意识,要通盘考虑,而不仅仅是着眼于眼前要实现的功能,要使整体方案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开发商对教学理解得不够深入
我国各类学校校园网已有一定规模。对于已经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最主要的任务已经由建网转向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网络、教育软件产品等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对于这些学校来说,他们迫切需要的是采用一套软件系统,能够将已有的硬件设备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其系统化、立体化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资源库类教育软件虽然很多,但并未真正走进学校。资源库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材的特殊性和教师、学生的互动性。教师教学比以往更加注重创新,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们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学方法的不同,使得教师在应用资源的时候,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他们希望能利用已有的资源制作出能比较准确表达自己教学思想的课件。开发商提供的产品具有很好的原创性才能有更强的吸引力,这主要是解决了技术和设计上的问题,为了教师教学提供便利,尤其是对于教学难点的阐释,资源库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资源库不一定要以量取胜,关键是要切合教学需要。但是,很多资源库软件开发工作缺乏针对性,对目前国内教育结构和教材、以及学生心理认识不够,设计出来的产品不能准确、灵活地表达教学的内容。另外,厂商更重视开发理科类教学软件,其他领域涉及的还不够充分。艺术类、体育类的教育软件很少涉及。教育软件在学科分类上需要更为丰富和清晰。
教育软件的应用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
尽管政府和教育部门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但是多数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概念性的层次,还没有实质性的实施。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些开发商在没有能力整合软件硬件,不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情况下,只向学校提供价格昂贵的硬件或随便搭配软件,导致应用无法开展。除此之外,一些学校受厂商影响,片面追求硬件设备的先进性和网络建设一步到位,结果软件和应用跟不上,设备闲置浪费。开发商和学校对于教育行业软件的应用的认识还没有与实际很好地结合。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由于目前教育软件厂商还不够重视产品服务,以及学校设备、师资条件的不足,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能够得到良好的技术培训,致使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对于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观念还没有提升到信息化要求的层次。
应试教育影响教育软件走向
需求是市场导向,教育软件的用户的应试教育思想成为影响教育软件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学校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大都在35岁以上,升学率的压力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教学软件,更无法有效应用。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软件上,绝大多数个人用户在选择学习软件的决定因素是软件是否与教材同步,大都要考量软件是否紧扣课本。由于各地同一年级所有的教材亦有所不同,要找到完全符合用户理想需求的同步学习软件比较困难。2001年教学大纲调整以后,很多软件在用户眼里已经是过去式,目前市场上的学习软件大都标明是按照新的教学大纲设计等字样。应试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习软件的转型。
软件价格影响市场规范
教育软件因为开发技术等方面原因,价格一直相对较高。例如,资源库的价格一般要上万元,应用于学校的资源库软件目前也只有几千套。大多数学校因为教育经费的问题,没有能力系统地购买教育软件。
教育软件厂商市场分割不明确,几乎每个厂商都涉及的所有类型的教育软件的开发。开发商上演的价格战让用户受益的同时,也使软件在质量上、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大打折扣。抄袭情况严重,加之盗版的问题,教育软件市场要走向专业化、标准化还需要一定时间。
教育软件市场的发展前景
尽管教育软件市场还没有完全跟上教育的步伐,但其潜在的市场容量,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厂商与用户的有效沟通都在从不同方面推进教育软件的发展。目前,全国台式PC年销售量在1000万台以上,其中有50%以上进入了家庭,而知识经济时代所显示出来的知识的价值又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广大用户对教育软件的投入也有很大的增长,而这种增长的趋势还将因为国家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软件市场的特性进一步升温。未来几年里,教育软件的需求量增长每年都将超过50%。
由于教育布局的调整,2001年全国职业类学校招生人数略有下降,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增长了85.29%万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快速增加,2001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68.28万人,比上年增加47.67万人,增长21.61%。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增长25.48%。据赛迪顾问调查,全国各类学校拥有台式PC的数量至少在500万台以上,每年仍至少有10%的增长。这是一个动态市场。
政府不但从政策上支持高科技软件企业的发展,而且还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素质教育,这也就为教育软件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于2002年上半年正式启动。该项目建设总投资9亿元。
未来的教育软件的目的将是为了真正完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教育软件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深入理解和考虑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教育软件不仅要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前瞻性,也要有较好的二级开发能力。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教育软件应该内容精良,适用性强。教育软件的用户包括学生和教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软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尤其需要突出的。据了解,74%的教师表示非常需要教育软件来辅助教学。这说明,目前的教学软件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使用频率的持续提升,人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在网上接受教育,所以教育软件的网络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网络教学是今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软件与网络、教育与网络的融合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烟草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制度 篇4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局(营销部)分析市场、把握市场需求能力,实现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基层管理服务工作上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原则
1、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市场调研与分析必须来自实践,做到真实客观。调研人员在从事市场调查和分析的过程中,不得弄虚作假和主观臆断。
2、坚持全面细致的原则。市场调研与分析只有全面、细致、持续才有实际意义。因此,要着力于建立完善的调查与分析系统,做到市场调研与分析的经常化、制度化和信息化。
二、市场调查
1、市场调查对象
卷烟零售客户、卷烟消费者。
2、市场调查方式
(1)资料调查。主要用于对零售户信息资料的建档与维护。
(2)访谈调查。主要用于市场经理、客户经理日常V3拜访记录、月度综合市场调研。
3、市场调查周期
(1)资料调查。对零售户信息资料的建档与维护坚持及时更新,每月末进行汇总。
(2)访谈调查。市场经理每周开展一到两次市场需求调研,客 1
户经理根据所属片区情况进行调研。
4、市场调查人员
市场经理、客户经理是开展市场调查的主要责任人
三、市场分析及分析结果应用
1、市场经理、客户经理每月末撰写调研报告。
2、市场经理、客户经理根据调研结果,将经验推广到整个互助卷烟销售市场,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县局(营销部)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篇5
物流市场总体状况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37595亿元,同比增长10.1%。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很快,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商业网点达到1000多万个。但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还较低,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和资金投入,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亟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而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指出,中国物流市场总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值仅为市场潜力的1/3,换言之,中国物流业,将演变成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
根据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分析结果,仅从运输看,2001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6304亿吨公里,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24亿吨,其中主要港口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2700万标准箱,近10年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同时,我国的物流存在着巨大的成本空间。据专家分析,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比重的20%至30%,而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仅在10%左右。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和最大的消费市场,许多跨国公司有意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我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向全球生产和经营,中国也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国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快速、机动、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支撑。
当前在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量统计的情况下,由于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经济总量与物流总量成正比。2001年,中国的GDP为9.59亿人民币,商品零售总额为3.76万亿人民币,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5.5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这必然形成庞大的物流需求量。以我国物流成本占GDP20%计算,国内物流市场规模即有近2亿元人民币。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
中国仓储协会于2001年2~4月,组织了第三次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
一、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
(一)工商企业库存期长、周转慢
调查表明:我国生产企业原材料库存期平均为20天、生产企业成品平均库存期为5l天,商业企业商品销售库存期为34天。基本说明了我国商品在库时间长、周转慢的现状。
(二)物流作业指标维持往年水平,非常成本有所上升
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的货损率都高于2%,不良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商企业要注意“冰山下的成本”。配送的及时性和一致性是客户创造服务价值中的主要因素,目前工商企业的配送及时率低于90%,有待提高。横向来比商业企业的作业过程要略微优于工业企业,与协会第二次调查结果相似。
二、物流市场需求量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的行业物流量和物流费用的差异较大。根据此次调研中的行业性质分布的调查结果,企业物流量及物流费用情况如下:
2001年,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企业物流进行统计表明,生产企业的原料物流量和成品物流量约增长14%,商业企业物流量增长约为15%。
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下,物流需求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物流业有较大发展空间。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平均物流量相近,但物流费用支出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供应物流一般都由生产企业来承担,物流从业者要把握这一特征。
总体来看,物流量的增长率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说明物流业的成长性较好。
三、物流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一)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总体构成调查表明:1.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71%;第三方占21%。2.成品销售物流中,43%的执行主体是公司,21%是第三方,36%是采用两种形式。与协会第二次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方全部代理的比例上升5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专业分工更加明显。3.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74%为供货方,13%的企业由第三方执行,公司自主的比例为13%,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同时说明以批量小、品种多、频次高、紧急性强为特色的零售企业物流,缺乏有效的后勤支持。
(二)目前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集中于传统项目
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其次是仓储,再次是干线运输,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需求的侧重点不同。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高增值、综合性服务未出水面。
四、企业对现行物流的满意度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3PL物流和自理物流的满意度,已形成明显差距。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生产企业对自理物流的满意度要比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更高。而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
意度比自理物流的满意度更高。
综合来看,物流运作质量和物流信息成为企业对现行物流运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调查表明: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67%的生产企业和54%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感到满意,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在企业不满意的原因中,首先是因为作业速度慢和物流信息不及时准确,其次是作业差错率高、运作成本高,从中可看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首先关心的是运作质量和包含物流信息在内的运作能力问题,其次才是成本。同时,运作质量低也成为企业自理物流的最大障碍。
不同运作主体作业表现行业差别明显。
通过行业与企业对现行物流服务是否满意的相关分析可知:家电和日化等行业对自理物流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是专业物流公司未来目标市场。
日化、食品和家电等行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专业物流公司在进入该行业的难度较大,但其物流量大、代理比例低,也说明其潜力很大。
五、需求市场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内容
从企业对物流需求的服务内容来看,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在物流服务内容上的要求有明显的差别。工业企业的物流需求内容主要集中在物流总代理、市内配送、干线运输和仓储保管等方面。
工业企业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以物流总代理、干线运输、仓储保管、市内配送为主,商业企业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为物流系统设计、条码采集服务和仓储保管。从中可看出,生产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受地域跨距和管理幅度的影响,更强调物流总代理的形式,需要集成化的物流服务,与协会第一次、第二次调研结果相比,市内配送服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除了前三项为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以系统设计、信息咨询为核心业务的物流咨询管理公司,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企业选择新型物流代理商的标准来看,物流能力是企业选择物流代理商最主要的标准。
生产企业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首先是作业质量,其次是综合物流满足能力,没有考虑运作的经济性。商业企业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首先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也没有考虑运作的经济性。说明企业已经在意识上开始重视物流的能力问题,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策略定位时,要有针对性。
影响物流需求的六个主要因素
(一)GDP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本身直接产生物流需求
一般来说,物流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先决条件的地位,落后的物流系统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物流的发展速度,与GDP的发展速度成正比,尤其是与GDP中第二、第三产业创造的GDP成正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升级,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还要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会快速上升。因此,未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必然会增加对物流的需求。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高速的经济增长极大地带动了各类交通运输的发展。1978年~1998年客运交通年均增长9.4%,货运交通年均增长7%。1978年~1998年间交通运输与GDP增长的统计表明,在80年代,交通运输的增长速度较快,客运交通相对GDP增长的弹性在1.1~1.8之间,货运交通的增长弹性则为1。而进入90年代之后,客运交通的平均增长弹性约在0.7~1之间,货运交通的增长弹性则降至0.3~0.6之间。
(二)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对物流需求将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很明显。
以铁路为例,目前我国铁路由国家经营和投资,国家的投资规模直接影响铁路的建设和技术改造。
(三)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变化将影响物流需求,包括国际、国内贸易方式的改变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经营理念的变化及经营方式的改变等。
物流服务于生产和市场销售,物流的具体对象更离不开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因而市场环境的改变将影响物流的物质流向、服务方式、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等。
(四)消费———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也将影响物流需求
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生产、销售行为。进而影响物流的规模、流动方向和作用对象。
当一种新的需求产生,就会有企业为满足这种需求,调动必要的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我国解放后,各种高档消费品如电脑、家用轿车、冰箱、彩电、手提电话等等纷纷由无到有、由少到多,为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293.3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239.3亿美元,年均增幅不仅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3~4个百分点,而且大大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年均6%~7%的增幅。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另外,对外开放政策还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资对公
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大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五)技术进步
通信和网络技术首先服务于物流的技术升级,提升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服务范围。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经济中物质流动的方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媒介和信息产品的流动,由物质流动变为信号传输,减少了物流的部分需求;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更为广泛和巨大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国际分工合作的发展,使物流的物质流向和流动方式发生变化。正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才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得到加强,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规模急剧扩大。物流需求也自然水涨船高。
(六)物流服务水平
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需求也存在刺激或抑制作用。
物流服务在走向专业化、综合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利用其规模化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优势,可以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商品周转率等服务,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节约成本就是创造利润。
物流作为成本中心,成为第三个利润源泉是企业毋庸置疑的选择。因而更多的企业,现在趋向于寻求专业物流供应商,也就是第三方物流的服务。美国甚至大量进出口企业也把报关和清关等诸项内容委托专业物流供应,以避免由于价值申报等方面的错误而导致海关罚款。
长三角地区汽车市场需求分析 篇6
长三角地区汽车市场需求分析
从加入WTO的第一年起,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高速成长阶段,汽车产量与销量几乎都翻了一番,排名从世界第14位,分别跃升至产量排名世界第4与销售量排名世界第3.就在全国汽车市场一片喜庆之时,5月汽车销量在连续2年保持快速增长之后,忽然出现全面滑坡,比4月销量骤然下降20%,库存积压占到总产量的10%以上,车市骤变使需求问题重新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经济带,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它近期的汽车需求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将从汽车保有量与需求潜力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作 者:赵晓北 陈艺春 作者单位:刊 名:上海汽车英文刊名:SHANGHAI AUTO年,卷(期):“”(10)分类号:F4关键词:
钢材市场的板材需求特征分析 篇7
从日本地震、海啸方式之后, 对我国国内部分合资汽车厂商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需求较为旺盛的汽车板材受到明显的牵连。使得当年6、7月份的汽车板材销售大部分都没有完成预先制定的月度指标。与此同时, 我国的汽车需求增长量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减缓, 从2013年1季度的汽车销售量情况来看, 环比下降达到了8.7%, 而且乘用车也继续出现销售量下降。
不但汽车板材的需求出现萎缩, 家电、造船用板材的需求量都出现了下滑。同时, 主要用于农机、汽车以及部分建设工程的带钢, 近期钢材市场对之需求量也并不旺盛。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 近期就曾向媒体透露, 该省所生产的60%都是窄带钢, 而由于从2011年开始, 带钢市场的需求形势并不好, 导致销售价格上不去, 使得钢厂徘徊在微利的边缘。但是, 其他诸如螺纹钢、线材等建设型用材的需求却表现较为旺盛。进入2013年, 板材市场需求比较低迷, 相对建筑钢材市场而言, 热轧钢板材的价格依然要低于螺纹钢价格。因此, 从当前的情况分析, 板材企业的利润要低于建筑钢材企业, 而且表现为生产板材的国有大型钢厂利润要低于生产建筑钢材的民营小型钢厂的利润。
二、高端板材的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从当前国际高端板材市场需求特征分析来看, 日本依然是全球重要的高端板材生产基地。根据世界钢铁协会 (IISI) 2012年的统计资料, 日本2012年的钢材生产总量为1.22亿t, 占到全球钢材总产量的7.56%。而其中大概72%以上的属于高端类板材品种。
而我国的主要高端品种板材都以进口为主, 尤其以来日本的高端板材十分严重。从2012年我国的进口板材情况来看, 来自日本本土的高端钢材数量达到了786万t, 其中仅板材数量就为689万t, 板材比例高达87.7%。而我国2012年进口的板材数量中来自日本的板材就占到了46.7%。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进口板材都属于高档或者是国内紧缺的钢材类产品, 例如冷轧宽幅带钢、镀锌板材等。而且这些板材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汽车类用板材以及家电板等, 工业用普通冷轧板的种类较少。
而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板材质量可以与日本钢板相比, 最为接近的是宝钢股份的板材产品。作为我国最大的冷轧板材的生产企业, 该公司2012年的冷轧产品总销量为101.25万t, 占到了该公司总销量的43.61%。其汽车板材在国产板材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3%以上, 而彩涂板和家电板则分别占到了51.6%、39.7%。由此看来, 我国钢企在普通板材市场的占有率还较高。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钢材市场板材需求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潜在转型以及世界经济重要变革的阶段, 全球经济将出现重大变化。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 全球经济将出现全面的转型, 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也将出现产业革命相类似的“结构性再平衡”。
对我国而言, “十二五”则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发展将浸入到产业创新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阶段。就我国的板材生产企业而言, 随着市场对高端板材的需求质量以及高端板材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 板材生产企业则应该针对这种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这要求钢企对未来市场板材需求特征以及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 高端板材的需要是整体趋势
在“十二五”期间, 高端制造业是国家深化产业改革, 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反向。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就明确将高端制造产业定位国家战略性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例如, 核电装备、大型风机装备、冶金工程设备、环保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等。从这个角度来看, 在将来五年的发展期间内, 机械制造行业发展需要的钢材除了普通的钢材、板材之外, 还需要大量能够保证高端制造业需要的特优等钢材、板材。例如, 高速列车车箱体的轻质高强度板材、飞机用的高档铝型材、大型机床设备中用到的稳定性好、耐高温、低磨损的板材、大型变电设备中用到的高磁感取向硅钢板材等。这要求各大钢企在生产传统的钢材产品的同时, 还应该掌握这一基本趋势, 将企业的生产重点转移到高端板材的研发和生产当中。
(二) 外需结构将发生变化
近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外需依赖性特征。而在“十二五”期间, 这种需求格局将可能发生改变, 既有的产业格局以及产业发展思路都将出现较大的调整。这时, 外需与内需、消费和投资之间必将出现失衡的矛盾, 而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 而城镇化是一个必经的手段和过程。基于此, 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这一变化。通过自身结构的适当调整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结构, 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将在将来几年将投资的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农村道路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建设等方面, 这将持续拉动市场对板材, 尤其是冷轧和中厚型板材的需求。另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居民对汽车消费的增加也将使得汽车、家电等耐用型消费品的生产量增加, 直接推动了钢企板材的生产发展。因此, 钢企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 应该逐步将生产重点放在国内新兴行业对板材的需求方面。
参考文献
[1]曾斌, 谢国乔.华东主要城市钢材市场的板材需求特征[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2010, 38 (2) :60-64
[2]震后现高端板材缺口, 钢价止跌反弹.http://www.sina.com.cn, 21世纪经济报道
青岛人力资源市场与人力需求分析 篇8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青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供求不平衡、人力资源素质普遍偏低、返乡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以及中小企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等情况,从需求角度对青岛人力资源市场提出了相应开发人力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招聘;就业指导
当今时代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企业中人才的竞争,所以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把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有利于完成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可以塑造现代企业,把普通劳动力塑造为现代企业人才。
在这里,人力资源市场有两个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青岛人力资源市场,青岛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完善,规模大,信息化程度也非常高,在整个山东省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现代化的人力资源交流场所,每年为青岛各个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青岛人力资源市场每年可以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解决30万人的求职问题,是一个非常综合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而且功能化模块非常清晰,集合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分支功能。而广义的人力资源市场就是指青岛整个区域范围内的能够供给市场的人力配置,本文主要是指广义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需求的关系以及发展分析。
一、人力资源及其市场的重要性分析
人力资源的定义是:根据企业长期经营的战略目标,分析与评价企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使组织和个人获得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而人力资源市场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各项用人需求而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才决定了青岛人力资源市场还有可待发展的空间,首先本文就是来介绍一下青岛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人力资源市场的素质很高、人力资源市场的储备力量较大,加上青岛在山东属于经济好、环境优越的城市之一,从好的高校流入青岛的人才还是很多的。
但是也有其缺陷存在的,青岛大企业太多,所以用人的需求不太平衡,对于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一直不旺或是不对路,找不到各种类型企业平衡的方式。所以真正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将市场与人力需求充分对接,才能够实现平衡的市场结构。
二、人力资源市场与人力需求之间的研究分析
2010年青岛人力资源中心发布了《青岛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上半年企业提供各类岗位有28万个,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与别的城市对于高尖端的人才的需求量过多相比,青岛缺乏的是操作工。由于受工资低环境较差等因素影响,青岛企业急缺技工人才。上半年青岛共有8855家(次)单位通过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提供招聘岗位287249个(次),同比下降13.04%。求职者248744人次,同比下降19.93%,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为1.15,同比上升0.09,市场持续去年二季度以来供给少于需求的局面。在求职者中,共有116917人次成交,同比增长0.86%,求职成功率为47.01%,同比增长9.69个百分点。这就足以看出青岛人力资源市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力资源发展明显不平衡。原因有迹可循,就是目前由于青岛制造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拉动技工岗位需求持续增长,上半年,市场技工需求岗位达到58423万个,同比增长12.8%,占到岗位总量的20.34%,像机械制造加工类、剪裁缝纫类工种等传统技工需求量都非常大。然而求职者却只有48217人次,供给缺口达到10206个,电焊工、车工、木工、钳工、磨工、剪裁工等工种缺口最大。而且在求职人员中,持有各级技术等级证书的技工求职不足2000人次,仅占技工求职的4%,多数求职者没有技术技能证书或仅具备单项技能,整体素质偏低。技工缺乏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青岛技工待遇较低,根据《报告》的数据统计,上半年技工岗位平均工资1524元,较管理类工种、专业技术类工种低200~400元,近1/3的工种接近或低于服务类、普工类工种,再加上劳动强度较大、环境较差等原因,导致了技校招生不足、技工流动性大,从而加剧了技能人才的短缺。
也就是说,其实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突出,选择性失业现象比较多。
青岛地区往年的就业形势分析,新增失业人数居高不下。近年来就业供求矛盾依然突出,但是问题在于这并非是找不到工作的问题,而是很多职业和人力的不相匹配。由此产生的选择性失业人数,令青岛地区制造产业及一些工业企业的招聘经理非常头疼。下表为青岛地区2010年一季度劳动力市场统计的需求缺口最大的十个职业。
从表的需求大于求职的前十个职业看,操作工和服务员的缺口居前两位,说明了人力资源市场的问题所在。
三、解决这种问题的对策
编制符合企业发展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确保企业各类工作岗位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有效地激励员工,保持智力资本竞争的优势。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活动,其核心部分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及供需综合平衡三项工作。
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为: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分为特殊情报(主要提供给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战略信息(提供给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和战术信息(主要是针对一线员工的信息需求),然后根据企业或部门实际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其人力资源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确而翔实的资料。如根据企业目标,确定补充现有岗位空缺所需人员的数量、资格、条件及时间等。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这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规划的效果和成败,它是整个人力资源规划中最困难,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协调平衡是人力资源规划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人力资源供需预测则是为这一活动服务的。对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评估,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
市场营销学八大需求分析报告 篇9
市 场 营 销 学 八 大 需 求 分 析 报 告
班级:小组:时间:级工商管理
飞 雁 年3月
2014市场营销学八大需求分析报告
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期目标,通过创造、传递更高的顾客价值,建立和发展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过程。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营销调研、计划、执行和控制来管理目标市场的需求水平、时机和构成,以达到企业目标。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是需求管理。常见的需求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负需求
概念:多数人不喜欢,甚至愿意花一定代价来回避某种产品的需求状况。
营销方法:转换营销。营销任务:变负为正。举例:
2、无需求
概念:目标市场对产品缺乏兴趣或漠不关心的需求状况。营销方法:刺激营销。营销任务:变无为有。举例:传奇喜之郎
初入商场,就聪明的切入到孩童商场。先树品牌,后作推广,从观念大将售卖商品转换为出售品牌。但是,喜之郎又有些奥秘,几乎全部的报刊媒体和网站,有关它们的报导,屈指可数。
进入果冻出产行业之前,李永军是深圳某乳品厂的技术员。和其他在国有公司的工人相同,他准时上班到点下班,朝九晚五,日子高枕无忧,但也无滋无味。
李永军也不破例,他像头被困在铁笼里的狮子,亲近注视着外面的全部„„果冻是用果汁和海藻提取物合制而成的小食物,前身是被称为“布丁(Pudding)”的西餐点心,水嫩嫩的容貌,就像水做的宝石,十足心旷神怡。SAA牌的果冻商品一上市,就求过于供„„
从1990年起,各地的果冻出产厂家像过集体营生的日子相同,一窝蜂地呈现。在广东汕头区域,家庭果冻工业作坊遍地开花,单揭阳市一个叫锡场的小地方就有100多条出产线。
结业于食物工程专业的李永军,具有杰出商场嗅觉才能的他,灵敏地知道到了果冻商场的无穷潜力。所以他决然辞去职务,与兄弟李永良、李永 魁一同筹集了40万资金,进入尚处于萌发情况的果冻工业。
在深圳宝安,李氏3兄弟迈开了创业的榜首步,多年今后回忆起这一“步”,他们都不敢相信这一步其实是多么的有力,连一点迷惑和犹疑都没有„„
品牌价值的力气
面临无穷的商场空间及剧烈的行业竞赛,喜之郎没有堕入盲目的激动,而是从头回到原点——“喜之郎大概是啥”、“喜之郎大概变成啥”„„
透过对行业及商场情况的再知道,透过对本身才能的再评价,李永军和平成广告公司集合在了一个点,两边总结出共同认同的答案:“喜之郎是全国性的群众品牌。”“喜之郎是咱们最喜爱的首选品牌。也即是说,要到达新的方针,必定要在全国一般群众心目中建立一个形象——喜之郎是他们最喜爱的首选品牌。由此带出一个更详细的、履行层面的疑问:凭啥喜爱喜之郎?是商品的口味、种类、包装、养分、价钱,仍是效劳?靠商品的USP(共同的出售建议)能否做到令群众喜爱喜之郎呢?”
李永军与平成广告公司通过反覆的考虑与争辩后知道到:“咱们要售卖的已不是商品,而是品牌!光有知名度不能变成真实的榜首品牌,消耗者只要认同你的品牌建议,才会对品牌发生好感并发展为忠实。咱们为喜之郎品牌刻画价值观,让群众由于相同的价值观而去喜爱喜之郎——就如同志向相同的人彼此招引相同。”对于其时中国果冻商场的空档情况,在平成广告公司的策划下,李永军把全部的广告都植入了“果冻布丁喜之郎”的概念,意在既宣扬培育果冻商场,又建立喜之郎“威望正宗”的商品形象,一起,这也在无形中给其他同类品牌设定了难以逾越的妨碍。跟着果冻在孩童零食商场的一路冒起,从1993年到1996年头,喜之郎的品牌一路高歌猛进,商场份额敏捷增长。
这个略带洋味而又具有中国喜庆颜色的“喜之郎”,随即变成了一个强有力品牌。拓宽商场空间在品牌的刻画上,喜之郎做得很振振有词。巨额的广告投入也使喜之郎的途径建造令同行分外眼红,在全国的数十个出售分公司、办事处和数以百计的经销商部队,把喜之郎的果冻源源不断地运到全国各地。
1998年头,抢手大片《泰坦尼克号》在国内的上映,是个极好的时机,浪漫的爱情与悲惨剧的联系,让这部电影敏捷变成全世界少男少女心中的独爱„„,喜之郎对《泰坦尼克号》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贴片广告。广告创意便专门以《泰坦尼克号》为蓝本进行量身订作。在当年的情人节,继“喜之郎”之后的第二大果冻品牌“水晶之恋”,逐步浮出其无穷冰山的一角„„相同的商品概念,相同的方针受众,相同的商场区域,《泰坦尼克号》几乎即是为了喜之郎“水晶之恋”而来到中国„„这一战的成功,让李永军理解,喜之郎要抗干扰只要不断地自我改写品牌。据业内人士称,喜之郎每年仅在广告上的投入就将近1亿元。它透过不断替换影视广告版别的操作手法,为品牌写入新的元素,增加新的生机,不断将群众的焦点集合到喜之郎品牌上来。2000年10月,国家工商局确定“喜之郎”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1年,“喜之郎”的出售额已比创业初翻了几千倍,到达15亿之巨。
作为孩童食物,喜之郎在果冻商场上是肯定领导者。据2002年3月的一项查询显现,“喜之郎”在孩童家长中的归纳知名度最高,提及率到达90.0%。如今,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已算得上是全球规划和销量最大的果冻出产公司。随著“水晶之恋”品牌的成功推出,李永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商品的商场细分上,喜之郎的消耗目标也逐步从孩童延伸到年青女人,“咱们正试图培育年青女人新的日子方式。”喜之郎一位人士说。2002年4月24日,喜之郎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再次重拳出击。宣告国内天后级歌手、刚取得“第九届中国排行榜”最受欢送女歌手奖的那英将出任其旗下的喜之郎CiCi品牌形象代言人。平常一贯很少进入商业广告拍照的那英,这次破天荒愿意为孩童食物代言,也可见喜之郎开拓商场的决计之大。那英除为喜之郎CICI拍照广告片外,一起还将个人的最新单曲《我只喜爱你》作为了该广告的主题曲。有媒体以“CiCi不只是小孩子的CiCi”为题撰文称,“喜之郎约请那英为其商品代言,旨在透过这次的强强联手,扩展消耗集体,晋升品牌形象。案例分析:喜之郎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中国大众消费市场结构特征的准确把握。充分把握中国市场的现实特征,通过投放巨额广告和赞助时尚活动树立品牌,培养消费者认同感。喜之郎不断创新以刷新竞争规则,在果冻市场上率先推出儿童透明塑料背包包装、果冻散装的销售方式,并尝试“店中店”的营销策略。但创新并非一劳永逸的游戏,于是,1998年初,已经是产业绝对第一品牌的喜之郎开始张开其品牌核保护伞,这一新生的品牌取了个诗意的名字——水晶之恋。
3、潜伏需求
概念:现有产品或劳务尚未满足的隐而不现的需求状况。营销方法:开发营销。营销任务:变潜在为现实。
举例:大多人以瘦为美,胖的人越来越不受欢迎,这样,我们研发有效地减肥产品,让胖的人拥有自信,是他们的变瘦想法成为现实。
4、下降需求
概念:市场对一个或几个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的情况。营销方法:再营销。营销任务:
举例:近年来城市居民人人都有自己的手机,对固定电话的需求已饱和,需求相对减少。市场营销者了解顾客需求下降的原因,通过改变产品的特色,采用更有效的沟通方法再刺激需求,创造性的再营销,通过寻求新的目标市场,以扭转需求下降的格局。
5、不规则需求
概念:市场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在不同季节,甚至一天的不同时段呈现出很大波动的状况。
营销方法:同步营销。营销任务:变无序为有序。
举例:在旅游旺季时旅馆紧张和短缺,在旅游淡季时,旅馆空闲。通过灵活的定价、促销及其他激励因素来改变需求时间模式。
6、充分需求
概念: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水平和时间与预期相一致的需求状况。
营销方法:维持营销。营销任务:
举例: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如需求无弹性的盐,它需求状况是需求水平与预期相一致,厂商通过密切关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竞争状况,经常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现有的需求水平。
7、过量需求
概念: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超过企业所能供给或愿意供给水平的需求状况。营销方法:缩减营销。营销任务:
举例:由于人们越来越喜欢超市购物,引起超市购物袋供不应求,企业营销者通过给超市购物袋定价,使需求量减少。
8、有害需求
概念:市场对某些有害物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营销方法:反营销。营销任务:
【灭蚊灯市场需求分析】推荐阅读:
最佳灭蚊方案07-23
灭蚊除害工作总结07-03
学校灭蚊行动实施方案07-01
市政办冬季灭蚊工作通知07-15
昙华林夏季灭蚊蝇工作小结20105-17
黑泉镇中心小学灭蚊灭蝇活动总结06-08
东街社区夏季灭蚊蝇工作总结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