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义诊心得

2024-11-06

征文义诊心得(共10篇)

征文义诊心得 篇1

社会实践心得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啃的都是书本,终日游于题海间,压抑又平淡无味。终于,来到了大学,我可以展翅翱翔,做一些书里没有的“习题”,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报名面试了澄学志愿服务队。很开心,我面试成功并且顺利加入了该团队。有幸在这个寒假和大家一起到澄海各个社区义诊。

澄学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省内外各个高校的澄海籍学生组成,秉承“澄缘似海,情注万心”的宗旨为澄海人民服务的团队。每年寒暑假都会在澄海各个乡镇开展免费为社区老人检查身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微笑绽放澄缘海,热情倾注万姓心”为主题,旨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民脊柱、血糖、血压提供较为专业的检查和预防保健方法。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可是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到图书馆翻阅书籍,查找一些医学专业的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回到澄海以后,服务队的师兄师姐还为我们新一届的志愿者开设课程,传授一些专业知识、他们的实践经验以及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所以现在的我可以算是半个医学生了。

在活动还没开始之前,我就已经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认识了一些新的同学,可见我加入这个服务队是多么正确、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活动为期5天,自2016年1月30日到2016年2月3日。在这五天里,我们在服务队队长的带领下,来到了坝头镇、溪南镇、莲上镇、隆都镇等各个乡镇,在社区里开设义诊服务点,免费为乡民们服务。其中,包括血压测量,血糖测量,肩颈部的按摩推拿,痛区手法,艾灸刮痧以及视力检查等检查内容。在检查过程中,我们还宣扬健康科普知识,提供简单易学有效的保健操。

参与我们活动的大多是村里的老人,许多都已经上了古稀之年。虽然年迈,但是每个人都很和蔼。我们在帮他们按摩推拿的时候,有些地方会有痛感,可是他们还是忍住。在跟老人们接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接地气”的事情。平时在学校念书,和家里的联系比较少,打电话多是打给爸爸妈妈,很少和自己的爷爷奶奶讲电话,他们对我们的了解只是听爸爸妈妈的传达。所以我想,以后在学校有空的时候要多跟长辈联系,毕竟我们出门在外,他们在家也是很挂念我们的。

除此之外,在整个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也许是因为专业限制,也许是因为自己准备不充分,又或者是自己表达能力不行等等。在义诊开始之前,师兄师姐教我们怎么量血压血糖,在操作几次以后,我觉得自己“过关”了。第一次给一位老奶奶量血压的时候很紧张,手有点抖,老奶奶问我:“妹子,你是怎么啦?”我当时有点懵了,幸好及时安抚情绪,静下心来。像这种情形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帮一位老爷爷按摩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些关于穴道的问题,我不是很清楚,说不上来,当时很是羞愧。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看书,增长课外知识,多给他们讲一些关于身体和健康的常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时间很快过去了,为期5天的义诊活动也结束了。最后一天是在我所在的镇里开展的,距离我家很近。当义诊活动结束,师兄师姐和同学们一起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之际,我们一起拍了一张大合照后便各自离开了。在回家的途中,我五味杂陈,又是欣喜,又是不舍。很高兴认识澄学志愿服务队,很感激师兄师姐和同学们在此期间对我的教导和帮助;但是又很舍不得活动就这么结束了,舍不得社区里的老人们的笑声和他们对我们的关心。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直以为把书本里的知识弄懂了就可以了,没想到亲身实践起来却“捉襟见肘”,不得不承认,社会实践也是大学课程里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难怪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一直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知道自己对书本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实力如何。总结了好多好多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但最后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在这个社会实践中,我亲身参与,切切实实地帮到了他人。在上华镇的一个村里,当我们在为老人们测量血压时,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也过来了,那天气温非常低,老人只穿了一件衣服和一件小马甲,只有一双拖鞋,还没有袜子穿。见到这个情形,正在量血压的老人们告诉我们这是他们村里一个过得很辛苦的孤寡老人。随后队长决定所有志愿者出钱出力,为这位老人买件厚衣服穿,买几双袜子和鞋子,大家听了队长的话后表示很支持,大家纷纷掏钱筹资。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大家都很开心。并不是觉得我们的行为多伟大,而是看到了老人穿上厚衣服后不再发抖,双脚也不再受冻。我们很开心,一个小小的举动帮助了一位老人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也许很久以后我们会忘记这个老人,但是趁我们现在还有能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多多留心身边的小事,身边的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一件厚衣服,一张棉被,甚至只是一口热水,都能帮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帮助别人,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感谢澄学志愿服务队,因为这支队伍,让我整个寒假过得十分充实和有意义。最后,希望大家以后多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

义诊活动心得体会 篇2

这次义诊,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太少了…无论是西医的知识,还是中医方面的知识都觉得自己学得太少了。自己想问一下来者的病史、身体状况,不会问,即使问了,自己也不会筛选重要的信息来判断。只是学课本的东西固然是不够,可惜懒惰的我,在课外自觉学习医学类的东西又太少了。因为总觉得有一种心态就是,白天上课学习都已经是医学的东西了,晚上或者平时有空的时候又不想看有关医学类的书籍、网站等。其次,没有吃苦的精神,几乎每天搞活动都是搞半天,我们都经不起辛苦…可能是80后靠近90后的特点之一吧!导致我们的调查数据可能不够样本吧!不过调查这事情,做起来真的够有困难的,如果以后还打算做点调查的,还得学些技巧… 不过总的来说,这次活动跟大家在一起还是比较开心的。活动也得到当地很多人的赞美,还算比较成功的。以后如果还有机会义诊,一定要自己事先准备一下常见病的预防,食疗…因为我们还不可以开处方,所以就只能做这两方面。另外,一般来义诊老人家比较多,所以自己学会治疗风湿痹痛的穴位和按摩手法是很有必要的。

征文心得体会 篇3

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征文活动,意义十分重大。只有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只有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决定。

一、为了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水利工作者,从事着关乎国计民生的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工作,我们的职责就是履好水职、尽好水责、为人民群众谋好水利益。

为了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团结带领群众,为建设好我们的水利事业,管理好我们的水利工程而不懈奋斗。

二、依靠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我们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要想干好工作,做出成绩,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离开他们,我们的工作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依靠他们,我们才能获得宝贵详实的第一手水情资料,从而为分析研究,开展水利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我是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自己的权利是由人民群众赋予和决定的。

征文读书心得 篇4

一、全员认识深刻到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明灯,能照亮道路;书是阳光,能温暖心灵;书是甘泉,能滋润情感。读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次专题读书活动,适逢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局把读书活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局领导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大家认为开展这次读书活动恰逢其时,在长期相对单一的业务工作中,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能起到提神醒脑、开阔视野、洗涤心灵、激发潜能、加油鼓劲的作用。本次读书活动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举办读书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坚定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家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改善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营造勤学善思的良好氛围,激励干部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和自己的人生价值增添力量。

二、宣传发动深入人心

为了使读书活动深入人心,取得预期效果,县档案局开展了充分的宣传,先后召开了局班子会议和干部职工会议,传达学习省、市档案局文件精神,制定了专门的活动方案,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可同志利用每周例会作强调、动员,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每天读书一至两小时”,每月读一本好书,人人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对读书活动形成了一致的认识和统一的思想。局机关专门开设了读书活动宣传专栏,更新了3期学习内容,为开展好读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精心组织有序开展

我局根据实际,对开展读书活动做了精心安排,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读书活动有条不紊、有声有色地开展。

1是制定了开展读书活动的方案。本次读书活动从4月初开始,至9月底结束。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为期2个月,分别重点学习党章党史、政治理论,先辈先进、经典名著,档案法律法规及业务专著等。自读书方案印发后,各股室迅速行动起来,进行相应的活动安排,并逐项落实。

2是推荐了一批重点书目和先进典型事迹。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党史简明读本》《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理论热点面对面》《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档案工作文件选编》《农村档案人员工作手册》《细节决定成败》《谁动了我的奶酪》《成功之路》以及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兰辉和档案干部楷模刘义权、刘乐华等先进典型事迹。

3是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读书方式。采取个人读书学习为主,通过书本阅读、电脑和手机在线阅读等方式进行读书学习,活动方式丰富多样,提高了干部职工参与度,增加了读书趣味性。

4是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全局17名干部职工人人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每名干部职工都自备了读书笔记本,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先后开展了三次读书交流活动,在讨论交流中互勉互励、共同成长进步。

四、助推学习意义深远

通过读书活动,干部职工捧起了久违的书本,徜徉在书海,不少人重新找回了“书香醉人”的感觉,机关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此次读书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它不应该仅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应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应该仅仅只是一时一事,更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终身的学习。我局将把读书活动深入持久地延伸下去,不断充实、丰富和升华,直到自觉读书在我局蔚然成风

读书心得体会征文 篇5

夜深人静,当全世界都在梦中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在黑暗中睁大双眼、胡思乱想——失眠的痛苦,难以言说。有人戏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我醒着,而你却在梦中。

怎样才能有一个优质的睡眠?《睡眠革命》教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r90修复方案。

本书作者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是一名运动睡眠教练。他是全球关注职业竞技运动的第一人、全球首个将睡眠修复室引入运动员训练基地的运动睡眠教练;

他曾为包括nba、英国天空车队,英超足球联赛选手和奥运金牌得主在内的诸多顶级团队和运动员如大卫·贝克汉姆等提供长期咨询服务。

要想调整睡眠状态,首先你得清楚自己的睡眠类型。睡眠类型一般有三类:猫头鹰型(晚睡星人)、云雀型(早起星人)、中间型,根据自己的睡眠类型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节奏。

作者指出,8小时只是人均需要的睡眠时间,有些人需要长一些,有些人则不需要。而衡量睡眠质量的,不是时长(8小时),是睡眠周期。本书最核心的知识点是提出了“r90”概念。意思是,以90分钟为一周期,完成了一定的周期睡眠,就可以达到身心修复的目的。

既然是以90分钟为一周期,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起床时间反推上床时间。比如,如果你希望每晚获得大约8小时的睡眠(8小时=480分钟,480分钟÷90分钟≈5个周期),那就相当于睡5个周期。如果你早晨起床时间是7点30分,那么就应该在0点入睡(0点到7点30分,是450分钟,450分钟÷90分钟=5个周期)。如果你在床上需要20分钟才能入睡,那么应该提前20分钟(晚上11点40分)上床。

一定要睡足5个周期吗?不是!我们应该计算的是每周的睡眠周期,而不是每天的睡眠周期。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周拥有35个睡眠周期就可以恢复身心。每周的睡眠周期不要低于28个,否则就容易导致健康问题。

根据r90方案,白天的工作中,可以每隔90分钟休息一下。如果晚上睡眠时间不足,白天一定要小睡。日间半小时的睡眠即可为你充满电,最好的方式是在睡前喝一杯咖啡,咖啡因会在20分钟后起效,这样,当你小睡后即可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

同时,作者也指出,睡前、醒后的一段时间(大约90分钟)和睡眠本身一样重要,会有效影响睡眠质量和自己第二天的状态。

人的一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睡觉的。如果你也有睡眠上的苦恼,可以参照本书的建议来执行。祝你好梦。

【篇二】

什么是故乡?从地理上说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故乡,是鲁迅记忆中的闰土,是余光中的《乡愁》;

故乡,是回不去的时光,是大部分人心中难以名状的情怀。

熊培云自诩为故乡的囚徒,写下《追故乡的人》,也写下了他的乡土情结与深深的思考。

熊培云,南开大学副教授。曾驻巴黎,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兼国内若干影响力媒体专栏评论员及社论作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

同许多人一样,熊培云对于出生地充满着无以替代的浓厚情怀。老家江西修水是他的诞生、哺育与启蒙之地,于是老屋、道路、溪流、田野、池塘、山坡、校舍等家乡“地标”,均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深处,并筑就了思维成长发展的根基。这个乡土情结,一而再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这本书,是熊培云用他细腻的文字加丰富的感情加几十张随手拍的照片构成。相较于他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此书追求的是文本上的轻盈。近百篇文章里,熊培云细细描摹了他的故乡生活,写下了他对生命万物的疼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历史与当下的思考。他在故乡回忆故乡,在异乡也回忆故乡。

在他看来,“故乡”并不仅仅是生养他的故土,不仅仅是他居住过的地方。人生天地间,天地和自然是故乡;

人是思维的存在,以思维为故乡。故乡不只在过去,还可以在将来。这一种“大故乡”观,何其开阔,何其豁达。

摘录几个片段以飨读者:“我小时候最想攀爬的不是高山,而是屋顶。那是尘世的顶端。虽然那时村里大多已是瓦屋,但没有哪个孩子敢爬上去,主要是因为大人不允许:一来怕踩坏了瓦片,二来担心孩子从房顶掉下来……我盼望有朝一日在屋顶上行走,像是一次短暂的远足。不是向着大地,而是向着天空。那一刻,人仿佛挣脱了尘世的束缚,身心是彻底自由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激情的消退,我越来越觉得故乡不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然而我的灵魂并没有衰老,我希望我能继续活在时间里--我有两个故乡,一个在过去,一个在将来。”

每当我翻开这本书,细细读着熊培云的文字,看着那些黑白的大自然照片,不由得想起我的故乡,在故乡度过的时光。故乡造就了每一个人,人处于时间的长流中,处于大自然的荒芜中,是何其伟大,又何其渺小。

我喜欢书中的这一句:“我相信我的故乡就是我走过的道路,以及我所持久关注的人与世界的命运。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故乡还是在天涯,我愿意平等的对待万物,我愿我是故乡的,我愿我是自由的。”

【篇三】

一口气读完了半夏老师的《与虫在野》,不觉身中这“八万户虫”也蠢蠢欲动起来。在半夏老师那里,虫的形象是那么美好,人与虫的关系是那么和谐,这让我想起了高中的一位女同学。据说,她对蟑螂的态度得分场合:有男生在,她就尖叫抓狂,做小女人状;

没男生在,她反而毫无畏惧,大展手脚,直接弄死!读《与虫在野》,回忆高中趣闻,强烈的对比和戏剧性反差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害怕或表现得害怕虫子?文化塑造是如何系统性发生的?

“防虫”“打虫”“扫虫”“杀虫”“除虫”“灭虫”这些斗争意向主导着大多数人们对虫子的情感。虽然我们也知道虫大概有“害虫”和“益虫”之分,但我们到底没有发展出对应的同样有力的“爱虫”“护虫”理念。“消灭即合理”是“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延伸,这个“理”到底是什么理呢?是谁的理呢?一切存在物该找谁说理去呢?人若不先开口,哪个虫儿能出声呢?人类永远是合理的,将自身合理化是理性本能的冲动。虫子面临着“总体的污名化”,与“以虫之名”将他者污名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如“臭虫”“懒虫“淫虫”“民之蟊贼”“国之蛀虫”等负面形象。说来“道理”也很粗暴:塑造正面,也需要塑造一些反面。高尚化一些东西,同样需要污名化一些东西。小学时语文老师讲“蚕吐丝是为了人,蜘蛛吐丝是为了自己,我们要学习蚕的精神”,我至今也没搞不明白什么叫“为了”。修辞力量大,但这股力量尤其需要逻辑作为平衡。

有时走在路上,看到路上被踩死的虫子,内心总有一丝悲凉,生命无常,死去的也许是另一个自己。我想何谓“人道”?只有人说,只让人走是人道吗?虫挡踩虫,狗挡骂狗是人道吗?人道应是道法自然,曲成万物,克己复礼,行道让道,而非霸道地恣意直线狂飙,有时,绕个弯,慢几步,反而是真正的大道。相比于“爱护花草”理念的深入人心,虫儿的境遇实在太可怜了!《与虫在野》正是一部带我们重新审视虫儿的“人道”作品,文以载道,道法“自然”,我们太需要这样“文学+自然”的作品了!作者为虫说话,给虫开道,在那里虫是有尊严的生命,人是有道德的物种,这样的思想境界让人由衷赞叹。

但是,说实话,书中个别虫图我是一时欣赏不来的,总感觉哪里“不爽”,然而一切让人不爽的事物,都值得认真反思:到底是该对象让人不爽?还是对该对象的认识让人不爽?这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缺省配置”。我知道自己仍有太多受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熏习而积淀下来的成见,这些成见太久太深了,即便有批判的自觉,它们仍会时不时地主导我的头脑干扰我的判断。其实“爽”这个字就很耐人寻味,古义为差错,今义为舒适,也许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近乎“生即是苦”的命题:“爽即是错”。世间一切让人爽的(很可能)都是错的,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当然,严谨地讲,“错”应有其限制范围。人类应该对“爽”保持警醒,太爽了,可能会爽死!人类应该对“不爽”保持反思,一切不爽的背后都深藏着对自身的无知。“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爽与不爽,谁知其极呢?那只虫儿让我“不爽”,但那只虫儿又有什么过错呢?对于喜欢虫儿的朋友,我推荐读《与虫在野》,对于那些无感甚至反感虫儿的朋友,我更推荐读《与虫在野》,因为“系统脱敏”更有助于完善心智。

读《与虫在野》产生共鸣绝非偶然,其中缘分颇深。与半夏老师相识是因为刘华杰老师,半夏老师在写《看花是种世界观》时采访了我这个资深读者。我们都深受刘华杰老师的影响,半夏老师写出了《与虫在野》这部佳作,我则主要把精力放在分形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上,思考“神秘世界”的真谛。一边是博物-文学,一边是分形-哲学,可以说是从刘华杰老师那里“一心开二门”,因此读《与虫在野》产生强烈共鸣是一种必然,我们都推崇共生,与虫同乐。

目前博物圈的朋友们可能较少关注刘华杰老师的哲学研究,对其早期关于混沌、分形的研究不是十分了解。当然,不了解分形不妨碍博物,但如果了解的话无疑会更好玩。分形之父芒德罗在其《分形:自然界的几何学》中谈到分形与博物学:我们的分形模拟著作从少量的人类智慧和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开始。人类智慧从观察某些事物入手,像立体派画家那样做观察。“云团不是球形,山峦不是锥形,海岸线不是圆的,树皮不是光的,闪电不会沿直线行进。”所有这些自然结构都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它们是自相似的……博物学知识涉及对自然结构事实的收集与分类。例如,当你测量一个国家的海岸线,测得越精细,海岸线长度便会越长,因为你不得不计入沿海岸线长度越来越小的不规则性。(见《分形理论的哲学发轫》p5)分形与观虫有何联系呢?大有联系!而且非常美妙。佛教大乘经典《华严经》就描述了不可思议的分形世界,那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众生本一体,故破除我执,不落于二边,乃趋向大乘。经中讲“我身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这一洞见已经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实”和“深化”。有诗为证:学者观察惟仔细,蚤身复有小蚤栖。小蚤之血小蚤啖,循环无穷不止息。(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学:一门新科学》,p9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高安秀树在《分数维》中这样观虫:“大多数树木和草的分岔构造具有分数维性质……树枝大约为1.5维的分数维构造。植物的分数维性质,与住在植物上的节足动物的个数有关。小虫可以有效地利用大虫钻不进去的植物的表面的缝儿。在同一棵树上,小虫能利用的表面积比大虫所能利用的表面积要大得多,因此,越是小虫越能多活下来……”(高安秀树《分数维》,p39,地震出版社1994)

虫儿虽小,但一虫一世界,观虫,我与半夏老师同乐。因此赋得一首五律以赠之。诗曰:万物本相亲,虫儿自可人。和君同在野,与我共分身。意妙文章老,华严世界新。一中含一切,无量等微尘。

半夏老师在书中指出“虫”字有泛指一切动物的含义,故《与虫在野》讲述了她与虫儿的故事,更呈现了万物共生的图景。半夏老师说,这本书是她的单眼与虫虫的复眼对视的结果。那种饱含深情的对视一定是“相看两不厌”吧!如果虫儿会唱歌,那么在野的背景乐一定是“确认过眼神,我遇见对的人……”万物皆有可观,风物长宜放眼,相看人虫,其乐融融。天人“融洽”,没虫怎行!

【篇四】

在全球化、城市化进程高跟猛进的今天,受到外来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双重夹击,乡村文明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覆灭性冲击。与成人文学里有意识地不停地回溯乡土经验有所不同,今天的儿童文学在“舶来”和“都市”的路上似乎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背对“精神故乡”的时间太久。在大多数孩子的世界里,乡村经验几乎为零,建立在乡村文明之上的传统伦理价值也被简化为《三字经》《弟子规》上冰冷的字句。陶耘的长篇儿童文学小说《梦想天空》恰恰以乡村为场景,通过对汾河之畔丰依村里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生活与梦想的描写,希望为小读者们讲述一个既有时代性又有地域性的中国故事,搭建精神的原乡,寻找文化的基因,让那一双双看惯了高楼大厦、虚拟科技的眼睛从书中体会到乡土中充盈的自然物象之美,人伦之美,童趣之美,人文之美。

《梦想天空》虽然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儿童文学小说,却完全没有初涉这一领域的生硬与晦涩,陶耘从自己的童年经验中获得灵感,叙述细腻而轻盈、平静而节制,俯首可拾的鲜活细节和灵动修辞,让整部作品充满了童趣童心。凭借自己在出版界、文化界的多年浸润以及文学博士的学术修养,作者将自己的感悟和积累游刃有余地运用到了创作中,更为难得的是,作家有着为儿童写作的自觉,为未来建构希望的自觉。他在后记中写道:“我选择了儿童视角,或者说,是以儿童小说的形式,呈现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我看来,孩子们正在成长的年龄,他们眼中,所有的判断也只有真善美的标准。小说的责任,或许不仅仅是眼光犀利的批判,更要有满怀希望的建构。通过文字,我想阐明我的理想,尽管这是一件很难的事”。

这是一部关于希望和梦想的小说。顾小麦梦想成为丰依村飞上蓝天的第一人;

顾穗子梦想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进城务工的爸爸梦想着能为家人在城里买楼,安家;

曾经不遗余力地促成儿子远走打拼的爷爷,却在儿子生意刚有起色的时候,盼望着儿子能返乡置业。但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梦想的书写上,而是用三代人的梦想将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支教、扶贫、乡村振兴、返乡创业等一系列今天中国社会、中国乡村的现实流变自然地串联了起来。因为儿童真善美的视角,作者在这些对现实的描写中寄予了自己的美好愿景,但却也不乏对于时代之变的理性之思。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想象力对于儿童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事实上,表达现实、思考现实的能力,对于儿童文学同样重要。儿童文学不应只停留在与世隔绝的“童话世界”,亦或是花花草草、小猫小狗的“小世界”,同时也应该与整个社会环境、时代洪流、国家命运等“大世界”建立联系,关照到带有当代人体温、气息、泪水、汗水的那些鲜活而坚实的当下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为今天的孩子书写今天,应该是儿童文学的责任之一。儿童需要了解正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了解那些他们熟悉或不熟悉的生活,了解那些跟他们一样生活在今天的孩子。让儿童对他们身处的世界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知,消除他们与现实社会的精神隔膜,增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能力,应该是当前儿童文学努力的方向。《梦想天空》无疑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梦想天空》里乡土被作者视为对城市的修正、补充、甚至是对立,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与诗情画意。这生机和诗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者对乡村里自然物象之美和在自然之中孕育的童趣之美的描写。繁花凌空的高粱地、蔚蓝如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汾河、郁郁葱葱的芦根草,池塘里捉蜻蜓,庙廊上捅蜂窝,自然的丰美孕育着生命的灵动和最本源的诗意。在这里,生命是雀跃的也是饱满的,诗意是萦绕的也是踏实的,以深厚宽广的天地为依托,作者笔下的乡土既井然有序又蓬勃万象,自然与童心在这里相得益彰,又互为映衬。即便作为一名成人读者,书中诗意的乡村经验亦或是妙趣横生的童年经验,都会勾起我们对逝去童年和乡土生活的乌托邦式的幻想,成为对抗城市里拥挤、喧嚣的一剂良药。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并不是靠法律或制度运行的,而是依赖于乡贤和家族的治理,传统和乡约的规束,所以对伦理教化、民俗传统都是十分看重的。作者在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描写中,努力寻求一种文化返归,希望将这种对乡土的回望延伸到文化的层面。在《梦想天空》里,邻里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亲缘关系也没有因日渐淡漠而疏于走动,它为我们展现了父慈子孝、祖辈慈祥、邻里和睦、互敬互爱的乡土人伦世界。即便儿女都不在身旁,受伤的爷爷得到了全村人的照顾,家里出现了“每年农历二月村子里赶集时才会出现”的场景,“满院子人”,“备车的备车、抬担架的抬担架,买生活用品的买生活用品”。乡村的人伦关系就这样将爱与美,将生命连接起来,让世界充满了温情和友善。

我们常说乡土是精神的原乡,但另一方面却又很难知行合一,在工业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早早切断了与乡土的联系。当我们的孩子只会隔着电脑屏幕偷菜,却分不清四季时令;

只会弹奏贝多芬的《田园》,却从不曾体会那份宁静与安逸;

只知道名校投行,却丝毫不了解一直默默滋养他的乡土中国,那该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我们总说良好的教育是为了扩大孩子的视野,但殊不知这个视野应该是双向的,不仅是向上的,是上海纽约,是国际的,是先进的,也应该是向下的,是乡村田野,是自然乡俗。只有双向的的维度才能构建完整的视野,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发现更多的可能,才不会在一味努力向上的过程中迷失、挫败,不会因为那些所谓的唯一目标而让人生的路越走越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有意识地在文学的世界里为孩子搭建完整的世界,既是对过去和故乡的追念,又是呈现给未来的人性人情,在实践儿童文学本土化的同时,让文学也有了自觉地归依和生长。

【篇五】

家庭教育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父母的哪些教育行为能带给孩子一生的益处?……这些看似属于基本常识的问题,在不同家庭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解读。翻阅《父母教育行为的50个细节》,仿佛听到50个亲切靠谱接地气的专业碎碎念,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生活实际链接,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等宏大视角化为家长和家庭教育指导者拿来就能用的操作指南,到位、可读、好用。

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的那粒沙子。”俄国文豪伏尔泰的这句话,放在家庭教育情境中,好像是在提醒我们,生活教育的痕迹就是细节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这件细碎又重要的事情上,真可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在日常言语细节、主动教育细节、回应教育细节和自我约束细节这4个板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常言语细节。一句句我们平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几乎每天都会用来催促孩子的“快点快点”,要求孩子专注于学习时的“认真点”,经常把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你看……多好”,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时的“我都是为了你好”,还有抱怨孩子不听话时冲口而出的“我跟你讲话,你听不见啊”……俨然一面面冷静又真实的镜子,照出不少家长带给孩子的伤害和禁锢。

50个家庭教育细节是精心挑选的,又是常见的,许多来自见诸报刊的真实案例。很欣慰不少故事来自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更高兴看到作者从案例分析中梳理出了中肯细致的“为什么”和“怎么办”。

书中列举的很多细节,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无论当时的客观效果是激励了孩子还是委屈了孩子,父母常常是不由自主地说出来、做出来的,有时甚至说了、做了都没有觉察。因为细节是教育的自动反应,折射的是父母可能很少思考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

接孩子放学时,是接过孩子的书包帮他背还是让孩子自己背,考量的是父母是否重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考试没有发挥好时,是拉下脸来批评、打骂,还是安慰、开导孩子,反映出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

发现孩子收到情书时,是生气还是惊喜、是说教还是放任,关系到父母是否知道“早恋其实是早练”;

当孩子有心事跟你交流时,是积极回应还是敷衍了事,体现的是父母是否真正尊重孩子……日常生活中这些看似张口就来的话、不假思索的行为,都是由父母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决定的。

建党99周年征文心得 篇6

迷茫中,我也曾不断地思考生命的真谛。在大学这座熔炉里,生活和周围的人告诉我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只要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祖国的事业中,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即使生命如流星般瞬间逝去,也同样会放射出璀璨绚丽的光彩,我的思想就这样在经历了恐慌和冲击后不断前进着。猛然回头,我才发现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党史始终在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她的历史是中国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壮大的历史。“加入中国,实现人生价值!”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不是一种教义,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它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也不断地证明,中国自成立的那天起,就对中国青年,特别是优秀青年学生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无论是在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都有许多青年被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

“我们党是革新者的党,而青年总是乐于跟革新者走的,我们党是同旧的陈腐的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率先投身到忘我的斗争中去。我们的党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导师列宁一语中的,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来说,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同志也曾对青年大学生的明确指出:“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我们的成长需要党指明方向。

十九大心得体会征文 篇7

一、及时传达学习。由局长在传达学习十九大精神时指出,一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二是要结合实际,找准档案部门的坐标定位,切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历史使命;三是要提高服务水平,发挥服务职能,促进档案工作服务质量升级晋档。

二、通过网上下载十九大报告学习资料。组织全体人员分章节原文集体学习,在微信学习群及时发送有关重点内容,传达学习州委常委扩大会议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精神。发放十九大各类征订书籍,组织干部进行集中学习和自学,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三、营造宣传氛围。通过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制作宣传标语,营造了浓厚学习宣传氛围。

抗战胜利75周年心得征文 篇8

中国共产党凝聚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坚决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八路军、新四军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战争获取完全胜利的首要条件。同时,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最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战略上有力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_周年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此次主题展览通过史实和故事,描绘抗战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突出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

“学习强国”的征文感悟心得 篇9

“学习强国”平台起初对我的影响也是一样,每天只是为了攒积分,打开手机开始“刷”分,往往不怎么去关注实质内容,只是为完成学习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慢慢的也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到现在的每天早起睁开眼就开始收看它里面的内容,所以感觉每天看了学习强国,就能看到多样化的消息,当然我自感觉对于自己的工作还是有帮助的。在“学习强国”中,有着很多利于工作的资讯信息,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党务工作者来说有有好处的。通过不断积累,至少可以学到很多党政类文字语言,论述和感悟,并能很有利的运用到工作当中来,学以致用。也是一种思想认识的提升。

对于学习强国的学习,不管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其实也不难。我现在手机的屏幕待机时间是两分钟,这是看一篇文章的时间设置,我会把文章的学习转化成语音读文,这样听新闻就不枯燥了,也不会因为我早晨忙碌的时间里摸不到手机而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了;视频内容每天我都会看新闻联播,这样,内容既能多样化,也不用重复选取三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看一个内容就顺势收藏外加转发给微信好友;在观看其他的内容的时候,会坚持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一顺下来,观看类的文章和视频外加收藏、转发、评论都完成了积分。在自己所有事情都忙完,坐在桌子前面的时候,我就会一次性把题目都做完了,一天所得的积分也就全部攒到了。

所有的这些,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本身有一个不反感这项工作的心态,然后就是有一个比学赶超的决心,再而要有真的还是想看的兴趣,这样,大家去完成这项任务也就不难了。

与经典同行读书心得征文精选 篇10

这是一本以日记形式写的书。它不但可以给你带来温暖,而且可以驱散你的种种不快。只需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字,不需要令人厌烦的说教,就能让你学会爱——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这本书最为神奇的是作者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小伙伴们——品学兼优的德罗西、正直的卡罗纳、热情的科列帝、刻苦的波列科西等人。而书的另一部分则是爸爸、妈妈和姐姐写给这位四年级学生的信。信的内容十分丰富,每封信都透出家人那份真挚的爱,让你感到家的温馨。除此之外,老师布置的“每月故事”又是荡涤心灵的优秀作品。

从一个个故事中,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学会勇敢、学会坚强、学会热爱自己的祖国。这里有个故事很让我感动:是讲一个“小抄写员”,因为他的家境很贫困,尽管父亲多年来一直辛苦工作,也没改变。他的父亲除了白天在铁路上工作以外,晚上还从别处接一些抄写文件的活,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有一天,作者让父亲歇歇,并说自己可以代他抄文件。父亲不让,怕影响孩子的学业。于是,每次等父亲睡熟时,他就悄悄地起床,帮父亲抄写文件。

上一篇: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下一篇:体验地震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