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通用12篇)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1
村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联系员工作
职责
1、协助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政策、方针,在社区医生下村服务时,联系员应做好引路、介绍工作。
2、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负责管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及时张贴并保存档案资料,并协助社区医生入户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在行政村内开展大型健康教育或卫生咨询服务活动时,联系员应负责联系场地和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组织动员孕妇和3岁以下儿童家长参加孕妇和儿童健康教育。
3、社区医生不在责任村时,对本村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等相关卫生事件应及时报告责任医生,并协助、配合上级部门进行应急处理。
4、及时掌握本村常住、暂住和流动人口信息,发现本村有怀孕妇女及新出生的儿童(包括流动人口)及时报告责任医生,以便早日建卡服务。动员婚龄青年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动员孕妇住院分娩,及时报告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并协助责任医生做好儿童体检和精神病、传染病及慢病管理工作,负责本村预防接种预约通知单发放。
5、协助做好本行政村内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等卫生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联系社区医生。负责收集报告农民家庭宴席信息。
6、做好合作医疗政策宣传、问题解答和宣传资料入户,每季度公示本村参合人员报销情况。
7、协助做好“农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工作。
8、积极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发动村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督促落实农村改厕和农村保洁制度,督促村民搞好环境卫生,负责卫生村创建的联系工作。
9、监督责任医生的工作,发现责任医生有违规行为,及时与当地卫生院反映情况。
10、完成乡镇和卫生院下达的其它任务。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2
1 注重管理保障, 促进机制创新
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人民政府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把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为此, 专门成立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制定出台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服务目标管理考核标准》, 并明确了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同时加以量化, 下发到各乡镇和村级单位。在执行中, 注重分类指导、适时监督,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鼓励创新实践, 构建创新体系, 不仅形成了社会的联动, 而且促进了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形成。其次, 为确保“考核标准”的落实, 各县市还明确地把其纳入到各乡镇、村年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使这项工作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又成为了一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从制度上保障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再次, 在职能发挥方面, 实施有效管理。村文化站、文化室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 县市文化部门审核把关。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对乡镇网吧、电子游戏室、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发挥监督作用, 促使其依法统一管理, 有秩序集中经营, 遏制了黄、赌、毒现象。
2 注重硬件投入, 促进设施完善
村级文化室设施的健全完善, 不仅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且也是彰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不断加大投入, 改善村级文化室基础设施, 扩大活动场地, 增添活动器材, 并把这项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中体规划之中, 达到同步设计、施工、购置、使用之目标。
一是已先后完成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0个行政村篮球场、50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新建工作。二是自2007年以来, 积极争取自治区新闻出版东风工程项目资金, 每年向全州各行政村免费投送党报党刊及各类出版物价值都在300万元以上。三是加强“一场四馆一院”建设, 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木垒县文博中心、吉木萨尔县文体中心、北庭西大寺遗址博物馆展厅以及呼图壁县博物馆、阜康市瑶池园建成投入使用。并陆续建成昌吉恐龙博物馆、体育馆、奇台体育馆、呼图壁县文体中心、玛纳斯县文博中心等项目。四是抢抓“春雨工程”机遇, 积极争取跑遍行政村 (社区) 文化室建设项目, 有望在2014—2015年在全州590余个行政村、110余个社区新建面积200~400平方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的修建工作虽然计划在2015年完成, 但昌吉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 依据“农家书屋”、“东风工程”, 结合福建援建项目, 在修建村委会的基础上, 在功能上将会议室和文化室资源共享。据统计, 至2011年年底, 昌吉州590余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 建室率达100%;其中40%的村委会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文化室, 基本实现了“五个有”:即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有门类较为齐全、数量较为丰富的图书;有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器材;有有线或调频广播;有桌椅齐全的办公设备等, 基本上能达到供农民群众学习、活动、娱乐的硬件需求。
3 注重队伍建设, 促进发展壮大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 农民也是文化创造、文化接受的主体, 他们具有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和创造文化价值的能力。因此, 激发和引导农民的文化自觉, 不仅要当做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 也是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这更说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一是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在公招“村官”中, 择优招聘, 将入选的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有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中, 并配好村级文化协管员, 平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 有目的地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文化单位跟班学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 大力培植本村业余文化队伍, 并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储备相应的文化人才, 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抓好村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 各乡镇、村组因地制宜地落实好“五支队伍”建设, 即社火秧歌队、戏曲演唱队、歌舞表演队、乒乓球篮球队、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队。在县市、乡镇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 村级业余文化组织和文化专业户纷纷建立起来,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针对这一形势, 上级文化部门及时对具有长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村给予相应的命名挂牌和鼓励支持;对具有一定文化专长的农户, 如戏曲演唱、器乐演奏、剪纸刺绣、木雕石刻、书法绘画等均分别命名为“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等。实践证明, 各村的农民群众最了解自己的文化需求, 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和自主创建文化组织、文化户, 这不但解决了文化需求问题, 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 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另外, 在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上, 还注重了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差别的搭配和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群众参加, 做到文化队伍以老带新, 全民参与, 从而保证村级文化队伍生命力的延续, 促进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4 注重典型引路, 促进整体发展
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代替健康的文化生活, 没有文化小康相配套的小康经济, 只能是脆弱的经济。当前, 为民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 昌吉州各县市在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 重点扶持和培植了一批经济基础好、文化底蕴厚的村作典型示范, 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与创建州、县、乡级文明村相结合;与创建“五好”文化阵地相结合;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相结合。与 “农牧民健身工程”建设相结合, 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推广体育文化, 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 也得到文化的提高;与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相结合, 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影活动, 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这样一来, 不仅能为村级文化建设增添亮点, 而且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形象。通过典型辐射带动, 一些村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 很快地扭转了落后的局面, 并陆续跨入了乡镇、县市、乃至州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的先进行列。
5 注重活动普及, 促进实效产生
村级文化建设的硬件硬起来之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也显现出来。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以各类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得到了普及和健康发展, 并产生了可观的实际效果。如在农闲时间或节庆时日开展的自娱自乐型的戏曲、歌舞、曲艺等文艺表演活动, 村民们已逐渐从单纯的欣赏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通过这样的演出活动, 不仅使他们的在身心上得到了愉悦, 而且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 营造出了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环境。再如村级文化室中的图书阅读、各类知识讲座和远程教育等活动, 让村民们真正开阔了视野, 增加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得到了实惠。在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方面, 以 “一村一品”为载体, 全州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昌吉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 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 由于多种原因, 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笔者认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工作, 解决传人问题, 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 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去。遵循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方针, 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 借鉴“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的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百村特色文化”竞赛, 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主办为群众联办,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木垒县的阿依特斯盛会、阜康市的西王母蟠桃会、昌吉市打造的花儿之乡等都是在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后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 很受欢迎, 使濒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逐步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
总之, 近年来, 在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昌吉州各县市除了采取以上做法之外, 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初步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较好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3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广西来宾市的实践证明,通过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让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科教文卫体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难、学科技种养知识难、看戏难、打球难、看书难、看病难、看电影难等问题,为改善村容村貌、营造文明的乡风,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促使广大农村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有效探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载体。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浅谈几点体会。
一、试点先行,分步实施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亮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突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亮点。如:来宾市充分利用小平阳镇作为全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的有利条件,筹措资金140多万元狠抓3个试点村的建设。现在3个试点工程已全面完成,极大地丰富当他群众的文体生活。
二、多方筹资,投入到位
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发动群众集资、社会捐助为主,群众投工投劳、各联系单位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支持为辅,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投入到位。如2009年来宾东糖集团慷慨解囊为来宾市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捐助30万元;2010年来宾籍的“世界体操王子”李宁以李宁基金会的名义捐助了50万元。
三、强化督查,确保成效
为确保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取得实效,建立了“上半年两月一汇报、一督查、一通报,下半年一月一汇报、一督查、一通报”的督查制度。督查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对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年底作为目标绩效考核验收总结依据,对做得好的该项绩效考核成绩为优秀,对不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单位责任人要向区委、区政府说明原因。通过督查通报制度,有效激发了基层党委、政府抓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加强了全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力度。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板报、墙报、标语等形式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行广泛宣传。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农民群众或自筹资金,或让出土地,或投工投劳,迅速掀起全民参与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热潮。
五、部门合力,统筹推进
建立由文化体育、科技、卫生、计生、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参与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在推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过程中,将政府部门资源进行整合,共建共享。坚持“六室六有”标准,“六室”即:计生室、远程教育室、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培训室、卫生室和老年活动室,“六有”即:有规范的村级组织名牌和农村公共服务中心标识、有健全的党建工作及村级组织制度、有必备的办公和活动设施、有可供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和观看电影的文化大院、有符合標准的党务村务公开栏、有专职或兼职管理员,确保广大群众医疗保障不出村、信息咨询不出村、致富求助不出村。
六、因地制宜,整合资源
对经济实力较强、在二级路沿线、交通便利的村委鼓励采取新建;对原有公共服务设施、村组织活动环境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求的村委鼓励进行扩建;对有旧学校、敬老院等闲置资源的村委采取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与其他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实行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一室多用。
七、创新方式,规范管理
为解决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管、用”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科学规范管理,让其真正发挥惠民效用,一方面,充分利用村“两委”的力量,发动群众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中央、自治区财政每年为每个行政村拨付的1万元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农村文体活动,实现以用代管。同时,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有文化、有文艺特长、会组织活动、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农村文体管理员,由市、县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给他们每人每月补助300元的津贴,充分调动了村级文体管理员的积极性。
八、健全机制,发挥效用
为了让已建好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发挥最大效益,建立健全管理、维护、安全保卫等相关规章制度,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实行责任制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要求。同时,建立了 “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的“文化结亲”机制,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定点帮扶制度,明确了以开展文化“五送”活动(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设备、送经费)为主要形式的帮扶活动,规定了每个领导、部门每年“五送”的标准。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要求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农民文艺比赛和农民篮球比赛,专业演出队伍每年要分别到行政村文艺舞台演出活动累计达预定的场(次)数,帮扶联系或挂点后盾单位每年要组织文艺队到点上为群众演出活动达到规定的次数,与农民进行一定次数的篮球比赛活动,确保文体活动的开展规范化、常态化。
九、拓展功能,创新服务
整合村村通专项资金和社会捐款,建设了区广播中心、乡镇广播站、村(屯)广播系统,广播网络覆盖各村屯,满足了农村群众听新闻、赏音乐、传农事、避险情的需求。同时,在所有行政村公共服务中心均建有乡村少年宫,实现乡村少年宫全覆盖,使农村留守儿童有了课外乐园。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热切关心和大力支持。来宾市的实践启示我们,做好村级公共服务工作,必须建立激励促导机制,增进活力;做好村级公共服务工作,必须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做好村级公共服务工作,必须创新思路,科学推进;做好村级公共服务工作,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来宾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4
根据上级要求,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投入,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是一项履行政府服务职责的庄重承诺,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实事好事,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具体公共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程进度
目前,古令村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完成了中心楼的地基的基本工程,各个地桩已挖好,并平整好,施工单位已准备好施工沙、石、水泥等施工材料,近日可倒好地梁。另外,舞台的整体结构已铺设好,篮球场的基本设施已完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古令村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在公路旁边,距离公路边不到20M,所以在办理相关证件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到建设局办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土地规划许可证时里面的用地特性都写为临时用地,以此,在办理土地证的时候,国土局要求不能将临时用地当作永久用地来办理土地证,所以没有办理完成土地证。
2、建设施工许可证的办理,由于施工方还没有及时提供相应的材料到我方填写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申请表,目前还没有完成该证的办理。
3、由于施工单位承包的工程较多,到处施工,影响工程进度。
三、下一步打算:
1、继续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为施工建设提供相关的帮助,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2、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督促其加快施工进度。
3、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尽快办理好相关证件,完善好相关的手续。争取尽快完善好土地证和建筑施工许可证的办理以及相关的证件和材料,以便能有效地配合好上级检查。
4、着手指导抓好村文艺队和篮球队的排练工作。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5
关于2012年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
上半年自查报告
县委统筹委:
按照5月16日县委统筹委的通知要求,我镇赓即安排部署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专项自查,开展了为期三天(5月21日-23日)的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得力、措施到位,确保自查工作落到实处
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副镇长***任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镇统筹办、党政办、经发办、财政所及社事办等相关职能办公室为成员的自查工作领导小组,为自查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自查工作实行党政分管领导包片、助村干部包村(社区)的包干负责制,确保自查工作全面、深入、扎实开展,不留“死角”,不空“缝隙”,同时自查结果将与各村(社区)的年终目标考核直接挂钩。
二、取得的成效
(一)宣传发动、民主管理及审定项目实施情况
镇村组三级召开宣传动员会***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份,3月底前共征集群众意见***条,征集意见达总户数的95%以上。3月22日在县委统筹委的指导下,镇上组织召开了社长 1
以上全体干部及镇机关全体干部参加的2012年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专题培训会,参会人员达到***人以上,着重重温“五步工作法”以及对前期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2012年上半年,我镇严格按照“五步工作法”,3月底前各村(社区)对外包实施项目进行了审定,全镇共计***项,已进入实施阶段的***项,已完成的实施项目***个。
(二)专项资金管理情况
我镇按照县上的资金管理要求,制定了《合江镇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并下发到各村(社区)。2012年5月,县财政已划拨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万元,我镇已全部足额划拨到相应的村(社区)。
(三)强化民主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1、项目审定。3月底前,村(社区)充分发挥“村两委+议事会”的作用,按照农户推荐、小组梳理、议事会审定、上墙公示的民主管理程序,完成了本年度公共服务项目审定,各村(社区)群众意见征求率均高于95%以上。
2、实施监督。3月底前,部分村(社区)组织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和部分群众代表对2011年未实施完的项目实施了进度、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的事中监督,做到了检查有记录、整改有措施和公示群众知晓。
(四)服务外包规范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项目外包服务质量,我镇规范外包服务程
序,对服务提供单位进行资质考察,对服务项目进行组、村、镇三级监督验收,保证了服务外包的质量。
各村(社区)服务外包项目均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公开投标。中标单位均严格按照科学测算的标底范围同各村(社区)签订的合同。拟外包项目公告期满后无单位或个人报名参与竞标的,经议事会审议通过后由原中标单位或个人续包,但续包单位或个人上年度项目实施评议满意度必须达到90%以上。
(五)硬件平台建设及基层公开平台录入情况
全镇7个村和1个社区“五站一室两店”硬件平台具已规范、完善。各村(社区)都具备了1-2名富有经验的专职工作人员,档案资料及时立卷归宗,项目的征集、审定、组织实施、已按程序于5月底前录入了电子管理系统(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
三、自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部分村(社区)、组未召开宣传动员会。
(二)签到册、影像等资料收集不齐。
(三)相关会议记录不详细、不具体。
(四)个别村(社区)未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即使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的村其方案内容不完善、程序不规范。
特此报告。
附件1:***镇2012年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
会影像资料
附件2:2012年***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自查工作影像资料
中共***县***镇委员会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6
公共服务解民忧 一事一议暖民心
——浙江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纪实
2012年4月16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09年至2011年,浙江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3.64亿元,带动项目总投入71亿元。其中,村民筹资12.64亿元,筹劳1282万工,筹劳折资约占6.23亿元,村集体投入11.12亿元,社会捐助7.37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村内公益设施项目,千万农村居民从中受益。
公益事业在“议”中扩容
春节过后,诸暨市王家井镇新南村农民郦利萍不慎丢失了合作医疗证。3月的一天,郦利萍来到本村便民服务中心,将情况告知中心管理员、村文书郦国义。郦国义让郦利萍填写了一张表格。之后,他亲自到镇上为郦利萍补办了合作医疗证,当天交给了郦利萍。郦利萍感慨地表示:“自己没花费一分钱,足不出村就享受了周到的服务,真让人感动!”
新南村党支部书记周渭兴介绍说,新南村居住着480户农民,1282人。数年前,该村通过一事一议建立了村便民服务中心,为全村群众提供包括民政、户籍、劳保、维权、计生申报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凡是村民提出的各项诉求,村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后当即协调镇政府有关部门,快速办理,不收取任何费用。2011年,借助国A
家出台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新南村利用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对村民的公共服务,让扛锄头的村民分享了公共财政的阳光。
据周渭兴介绍,过去,村里群众依靠抽取河水和地下水生活,水质不达标,影响了群众的身心健康。2011年,新南村“两委”(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先后召开会议,按照一事一议程序,将自来水安装、自然村联网道路硬化、河塘及公路绿化、墙头文化、千亩示范方沟渠“三面光”及灌溉工程纳入民主议事内容,实施了包括村容村貌整治在内的一揽子公益项目。这些项目共需资金120万元。其中,中央及省、市财政奖补70万元,镇政府补助10万元,企业个人捐资25万元,村集体筹资15万元,全村18-55周岁的村民按照每人3个工日的标准踊跃筹劳(平均每个工日50元,每人筹劳折资150元)。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这些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全村群众长期以来存在的水质不达标问题,同时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
2011年以来,该村借助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契机,依托村农民生产合作社,创新管理方式,对全村农民实行“八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播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统防统治,统一水浆管理,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割。2011年,全村亩均粮食产量达到了1105公斤,有效促进了增产增收,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财政奖补项目“四个优先”
诸暨市副市长赵恩源对记者说,2009年以来,诸暨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集中连片”的要求,在实施一事一议 B
财政奖补政策时充分考虑到村民的承受能力,做到“四个优先”:一是优先选择受益面大、村“两委”得力、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二是优先选择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水、路、环境、文化休闲场所等民生工程。三是优先考虑到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乡村。四是优先选择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而且投资较省、见效较快、能广泛发动村民参与的村内公益事业项目,让村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早受益。同时,市政府规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对大的工程项目,要有设计、监理、监测、预决算报告。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社会捐助、集体资金投入、财政奖补资金全部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信息监管系统。对支出票据加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专章,杜绝重复报账列支,确保奖补资金专款专用。据统计,近3年来,诸暨市利用国家财政安排的456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在27个乡镇(街道)累计实施了188个村级公益项目。这些项目共带动21403万元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总投入,受益人口达183902人。
县级投入越多,省级奖补越多
浙江省综改办副主任、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广兵表示,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改革创新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3年来,全省在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中,十分注重与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现实需求相贴近。借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目前,全省80%以上的村庄得到环境整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92.4%。
C
浙江县级财力相对较好,一些乡镇财政具备配套能力。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促使各级财政共同投入成为浙江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大亮点。据王广兵介绍,浙江省财政规定,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中,县级财政扮演主要角色,县级财政奖补资金不得低于省级奖补,县级投入越多,省级奖补相应增加越多。省财政每年年初下文,要求市县及时上报当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预算安排。省级财政按月实行奖补资金支出通报制度,对地方奖补资金支出进度较慢的,及时进行通报督促。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市县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投入。
据介绍,嘉兴市对所辖两区开展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市本级给予大力支持,市、区两级财政奖补资金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县级市东阳市,2011年财政专项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500万元,整合其他支农资金1646万元,省财政奖补1500万元,村民筹资筹劳837.23万元,合计投入7157.69万元,建设了一大批村内公益事业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表扬和农民群众的拍手称赞。
为确保各级地方财政投入的真实性,浙江省财政还创新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办法,省、县级分别实行项目库管理。对列入省级奖补计划的项目,要求项目自筹资金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财政奖补资金比例一般占项目总投资的三分之二左右,省与地方财政原则上1∶1配套投入。对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的,省级不予立项。同时,有的县在省级项目以外,还自主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立项工作。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市、县、乡镇各级财政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共同投入,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得到较好 D的保障,奖补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
农民增收的路越走越宽广
49岁的宣肇基是绍兴市赵家镇宣家山村的农民,生活在海拔600-700米的会稽山山脉一角。过去,这里与外界相连的是一条曲曲弯弯的狭窄土路,运输车辆进出十分困难,当地的农产品打不开销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十分缓慢。2011年年初,利用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该村投资98万元,修建了一条1.05公里长、6米宽、20公分厚的水泥路,彻底改变了当地村民的出行条件。据了解,修这条山村路,国家财政安排了45万元的奖补资金,占全部投入的50%。项目完成后,不仅方便了本村600多村民的出行,还使周边3000多村民从中受益。2011年,宣肇基家里6年前栽种的500多株香榧树陆续进入挂果期。这一年,他家共收获香榧果300斤。按照每斤180元的购销价计算,全家实现收入5.4万元。与此同时,宣肇基周边的村民,种植的茶叶、香菇等经济作物也进一步扩大了销路,人均收入万元以上。
据王广兵介绍,2012年,浙江省省级预算计划中,增加了1.2亿元的财政奖补资金,使省级财政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总规模达到8.25亿元。他表示,此举将大大促进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向纵深领域拓展。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7
1 现有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异明显
由于地方部门及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一, 在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出现差异,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也截然不同。笔者所在的南康市, 近十年来地方经济发展迅速, 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较快, 力度较大, 整体情况较好。像邻近赣州市区的潭口镇、龙岭镇,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活跃, 人民生活相对富有, 乡镇与村级领导也重视文化建设, 农民文化活动开展频繁且效益明显。潭口镇文化中心站被评为了全国先进, 该镇建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8个, 图书阅览室25个, 每年举办大小农民文化娱乐活动达百余次, 如春节中国象棋擂台赛、每月广场“玉潭欢歌”文艺演出、正月鲤鱼灯彩表演等已远近闻名。文化活动的丰富开为地方经济发展做了有力的支撑。而相对偏远的地方如浮石乡、朱坊乡、隆木乡等, 几个像样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都难以找出, 一年下来几乎没有群文活动。
2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向多元化发展
在大多数人眼中, 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无非就是设几个文化服务点、建几个图书阅览室、放几场免费的露天电影等。应该说, 过去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较低, 因为那时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 何谈文化娱乐与享受。但是现今社会日新月异,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闲情逸致来追求文化享受, 已有的文化设施已然极不够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然成了当前的一大课题。
2.1 应争取各级部门和领导重视, 确保资金投入, 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个行政村落, 少说有上千人, 为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应该在村级文化设施中配备有中心文化活动站、图书室 (藏书量3000册以上, 能不断更新) 、报刊阅览室、科学文化知识讲堂等, 有相应的文化工作者 (或外聘) , 能经常性与其他村落开展文化交流。目前许多农村, 上述设施不够完全, 也有许多地方文化设备未能及时更新, 所以跟不上时代步伐。
2.2 应建立起村级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 确保村级文化活动有序和连续进行, 实现文化效益。
现有村级文化设施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并且相关文化活动开展越来越少。虽然有地方经济低迷的影响, 但人为因素造成文化活动的蔽塞也较明显。文化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表现和享受, 所以人的主观因素占据文化活动开展的大方面。如果能够固有文化活动场所、固有文化工作人员、固有文化活动内容, 那么, 村级文化建设便能上一新的台阶。
2.3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级文化工作队伍, 保障村级文化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在农村, 一般来说退休教师、村干部、老党员影响力、号召力较强, 而且有文化, 有工作热情, 也有工作责任感。可以说, 他们是较为得力的人选。要将这些人用起来, 调动他们参与村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 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做到“四要”
一要思想认识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各级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 深刻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积极作用, 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 把文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的重点工程, 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分工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机制。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 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不断提高用于乡镇 (街道) 和村级文化建设的比例;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 鼓励农民以个人或合伙、股份投资等形式来发展文化产业, 鼓励企业或招商引资创办文化产业。当然, 广大农民群众也要不断发挥主体主导作用, 在文化主管部门整合人才、配备资金、设计载体、搭建平台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建和发展新的文化事业, 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持续发展。
三要培养文艺骨干队伍。农村文化活跃, 队伍建设是关键, 针对农村文艺骨干人员少的实际, 要加强对现有文艺队伍的培训, 提高其整体素质。同时要向农村不断输送文艺专业人才, 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开展自主培训等活动。此外要下大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民间文化新秀, 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8
[关键词] 一事一议农村公益事业农村公共产品政策建议
一、农村“一事一议”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
最早实行农村“一事一议”是在20世纪90年代,真正得到农民认可并广泛推广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2000年,作为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安徽省规定,在农村取消 “两工”(即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后,村内兴办公益事业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乡村道路、植树造林等,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从此,“一事一议”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正式进入操作层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这一制度已在全国推开。“一事一议”实际上就是以乡(镇)或村为社区,让社区全体成员对其公共需要,进行公共选择,并为其选择的公共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分担生产成本的制度。它是从根本上治理农村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而建立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体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农村“一事一议”实行中遇到的问题
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一事一议”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使这一制度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据对陕西省25个县1000个农户的调查,2005年“一事一议”筹资额人均仅1.4元,按人均筹资15元的上限匡算,真正开展了“一事一议”行政村的筹资比例,也就是10%左右。与2004年的人均1.6元相比,2005年人均筹资额下降了12.9%,绝大多数村没有真正开展“一事一议”。
1.困境之一——“有事难议”
“一事一议”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实施的,村级公益事业能干多少,纯粹是村一级全体农民自己的内部事务,加之不同村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禀赋不一,村情更是千差万别,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议事效率,上级政府只要作出原则性规定就可以了。然而各地在推行过程中,基于对控制农民负担的考虑,制订了从村内议事、申报审批、征缴管理、决算公布到审计监督的严格操作程序。具体到村内议事,又要经过项目的提议、论证、审议、实施等环节,要召开村民代表或村民大会会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及其质量监管、材料、财务等小组,制定筹资筹劳方案、分户负担卡等,无论哪一个环节被忽视了,都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在一些地方,甚至连何时召开何种议事会、会议规模都有明确规定。通过这种繁冗而且每个环节近似一致性同意的操作,“一事一议”过程中的农民负担固然是得到了控制,但议事效率如何,能有多少村级公益项目得以投建,就可想而知。特别是撤乡并村后,一个村动辄方圆数十里、上千户、数千人,即使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按每10户~15户一名代表计算,开会人数少也在百人之多,同时,不少村民对村内的事情也关心不够,知道不多。“一事一议”广泛存在的集中开会难、会场安排难、意见统一难、经费筹集难等诸多矛盾,更为紧张和突出,
2.困境之二——筹资资金有限,难办大事
各地在实际操作中规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行上限控制,即年人均筹资不得超过15元,筹劳不超过10个标准日。以资代劳、以劳代资、劳资减免等要经村民代表大会或全体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根据相关政策规定,“一事一议”只是筹集村内兴办集体和公益事业的部分资金,而其余资金来源既无明确规定,更无其它保障,“一事一议”实际上成了村级公益事业筹资的唯一渠道。以2000人的村子为例,“一事一议”能够征收到的资金的上限,不过区区3万元,这样的上限应付小额的开支还可以,遇到乡村道路硬化、兴修水利等稍微大一点的开支,或者一年有几项公益事业开支,就只有望事兴叹。
3.困境之三——“议而难行”
现阶段,不要农民自己掏钱的事相对好议,而要农民掏钱出劳的事就比较难议,即便是议了也是议而不决、决而难行。据对陕西省25个县的调查,有67%的农户认为,一事一议议不起来,也议不成事;有22.6%的人认为只要给大家做好工作,筹资数额不大,真正为村民办好事还是能议起来的;有10.4%的人认为无所谓。尤其是一些村民对待兴办公益事业的态度,往往采用实用主义、本位主义,凡是自己直接受益、眼前受益、靠近自家或在本组的事就同意,否则,就坚决反对,讨论中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特别是几个村共用的道路、桥梁、涵闸等覆盖范围较广的公共设施,就出现“众人老子没人抬”的局面。对一些非办不可的公益事业,即使在召开的村民代表会议上大部分人讨论通过了,但在实施过程中,当初没有同意的人就迟迟不肯拿钱,形成“谁同意谁掏腰包”的情况,甚至有些原来开会讨论时也举手赞同的人也不按时间按要求交款,而是互相观望,只要有一个农户不交款,就会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其他农户拒交“一事一议”筹资款,有的人以对所议项目不清楚,本人也未同意为由而拒交款项,造成资金很难筹措到位,给公益事业实施带来相当困难。同时,由于“一事一议”兴办公益事业属村民自治性质,村委会对拒不履行承诺的村民缺少制约手段,依法起诉没依据。所以,不少村对所议定的项目,即使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签字后,筹款仍存在极大难度,村委会对拒不交款的村民也没有任何办法处理。
4.困境之四——村干部不敢议事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变迁的推动者,尤其是行动集团至关重要,离开了行动集团,制度变迁就不可能发生。这是因为,核心人物的带头作用对于成员努力具有相当的正面激励,可以有效地降低集体行动的成本。因而,无论是过去的“三提五统”,还是今天的“一事一议”,村干部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特别是“一事一议”,由于不再具有强制性,作为组织者与实施者的村干部,更直接关系到该项政策执行的成败。从各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情况看,大家普遍存在一种十分现实的心态,村干部只是在农民头顶上戴了一顶纸帽子而已,他们世世代代都处在熟人社会之中,集体的事能办多少算多少,不可强求,要想办事就得出劲费力甚至得罪人。于是,“有事不议”或干脆称“无事可议”,也就成了村干部们理性的选择。
三、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完善“一事一议”的政策建议
1.提高干部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强化民主监督管理
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依法行使管理本村“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村干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转换工作思路,改进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法,真正从“催粮要款”的圈子中走出来,做到量力而行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引导教育群众树立长远意识大局观念,提高村民的议事能力和水平。村民代表要与农户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其在村民代表会议上提出的意见,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心声,并做到及时准确的将村民代表会议形成的决议反馈给农户。要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定期开展活动,积极参与村务管理,维护民主权利,做到大家的事民主议,民主定,民主管。
2.坚持量力而行,规范操作
能否让广大农民群众对“一事一议”感到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与劳务在使用环节的“到位”程度以及使用效果的最大化。为此,“一事一议”必须做到运作程序科学规范,量力而行决策,重点把好“四关”。即把好预算关。本着“有事筹资、无事不筹”的原则,每年年初村委会对群众提出兴办的公益事项进行梳理,区别轻重缓急,通过民主评议表决确定当年必须要开展的项目,决不能不顾实际超出群众承受能力搞所谓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对村民议定的项目,需要多少筹集多少,决不允许强行按上限筹集资金或劳务。对于急不可缓的集体公益事业,如确需借贷资金,要首先考虑本村是否具有还贷能力,对有还贷能力的,借贷资金必须严格控制在村级经济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并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制定还贷期限和标准。没有还贷能力的,一律禁止举债。对盲目举债兴办项目搞建设或超载实际建新村,而导致增加不良债务的,谁经手谁承担还贷责任,决不能将债务转嫁到农民头上。
其次是把好程序关。“一事一议”筹资方案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镇政府审核,经县(市、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经审批后的筹资筹劳工程建设实行议标或招标,工程完工后进行决算和审计。村民主理财小组要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审核,不符合财务规定的不予报账;资金使用情况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不按照程序报批的筹资方案农民有权拒交。
第三是把好监督关。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切实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事前项目审查把关。主要审查议事范围是否合理、议事程序是否合法,呈报资料是否真实、分摊对象和办法是否适当合理、减免措施和对象是否落实、标准是否超限等。对违反规定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必须制止和纠正。二是事中资金使用监督。要按照村财乡管的规定要求,对村级“一事一议”项目所筹集的资金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对村民委员会报账票据进行严格审核。凡不符合专项资金支出项目的票据一律不准接收报销。对筹集资金转移用途的,必须坚决进行纠正。三是事后决算专项审计。要对经审批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决算情况逐村进行专项审计检查,对群众意见较大、反映较强烈的,应及时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审计,对确有问题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是把好公开关。凡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的,其目的、意义、用途要通过村务公开栏或他其他形式向群众解释清楚,让大多数群众参与讨论决策,充分体现自觉自愿原则;筹集的资金,要规范运作,做到账目清楚,支出有据,并及时向群众公布所有支出情况,让群众明白钱筹得应该,缴得合理,用得其所。
3.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到“一事一议”有法可依,确保“一事一议”规范运作。对擅自挪用、平调、挤占村办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款项的要严肃查处,属私人贪污、挪用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对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并签字后,不按时缴纳款项的,按违反合同论处,申请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委员会依法仲裁,也可依法起诉。
4.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积极营造有利于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良好环境,鼓励个人出资参与公共品供给,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来增加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提供,缓解乡村公共品供求矛盾。对那些具有排他性消费的准公共品,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办公益事业,逐步减少农民“一事一议”筹资额。“一事一议”主要着眼于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健康、医疗、养老活动等切合农民眼前和切身福利的事业的筹集,长期使其成为农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依法行使管理本村“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的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实现税费“零负担”,使“一事一议”制度真正发挥功能。
5.深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二元制度模式,让本就处于弱势的农业,本就不发达的农村为工业、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致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取消农业“两税”之后,县乡财政困难更加严重,农村公益事业无钱兴办。在我们的工业产值不断增加,竞争力日益提高,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而且同城市一样公共产品的供给理应由国家提供。因此,国家财政分配制度要真正体现把财政增长部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宗旨,逐步减少农民自己出资出劳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比例、直至取消,尤其是兴办跨村(自然村)的水利、公路、电网等较大型工程应由政府出资。
参考文献:
[1]曾维涛:“一事一议”制度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J].探求,2006(1)45-47
[2]陈永新: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张军: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8,(1)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9
工作概述 JOB SUMMARY:
1.公共区域服务员直接对公共区域领班负责。
2.公共区域服务员在公共区域领班安排下按照管家部制订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认真完成管辖范围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公共场所的清洁。
工作职责 DUTIES & RESPONSIBILITIES:
1.遵守劳动纪律和岗位工作的规章制度。2.服从并认真完成上司分配的各项任务。
村级公共卫生活动方案 篇10
进一步加强对4个村民小组的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使爱卫工作在我村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今年的重点工作是:持续做好我村的美化、净化、绿化工作,同时认真做好日常卫生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参与良好氛围
首先进一步健全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扩大教育面;
二是及时把党和政府对创建工作的要求及文件精神传达到群众,做到人人皆知;
三是进行动员教育,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提议,使宣传内容更充实;
四是不定期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丰富卫生服务的内容。
三、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理
进一步完善我村管理考核办法和有关的规章制度,逐步实行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安排专人具体负责我村的环卫工作,做到垃圾定期清理,路面定期清扫,随时随地保持村内清洁;积极配合市、县、镇工作安排,开展除“四害”工作。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 篇11
建设办事大厅,一进门就能窗口办事。制定了“标准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20项评估细则,帮助各村建立起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办事大厅。根据具体情况,配备四到十个办事窗口。在省定服务窗口的基础上,增设了暂口服务、金融服务、“一村一特色”服务项目,开展居家养老、党员老娘舅、消防志愿、环保志愿等服务。
建立代办制度,足不出村办妥事项。全市建立了一支536人的代办员队伍,实行全程无偿代办服务,差旅费等相关费用由村实报实销。制定了代办员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程序及纪律要求,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开展各类业务培训。村民办事实现了由“来回奔波、费心费力”向“全程代理、省心省力”的转变。
提供服务热线,足不出户解决困难。每个村开通一条便民服务热线,整合资源为村民提供水电费交付、设施维修等救助服务。由掌起镇和陈家村共同出资组建,贵州籍务工人员墙兴贵主持的“小墙热线”,常年免费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就业介绍、纠纷调解、帮助维权等专项服务。
构建服务体系,不用求人就能享受服务。各村印制一份便民服务手册分发到户,让群众全面了解服务内容、资料目录、办事流程。制定了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十项运行制度,并上墙。建立服务指数评估体系,从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服务绩效三方面入手,对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测评结果与镇(街道)对村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挂钩,与每年下拨的工作经费挂钩。
健全保障机制,不用出钱中心就能正常运转。在组织保障方面,镇(街道)级层面建立了党(工)委副书记为主抓,分管纪检的党(工)委委员、文卫副镇长(副主任)共同抓,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具体抓的工作格局。村级层面明确了由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担任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在资金保障方面,在一次性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按每年每百户8000元下拨工作经费到村,市镇(街道)两级财政按4:6负担,并以2011年实际拨款为基数,每年递增5%。
村级公共资金审计监督模式探索 篇12
一、村级公共资金内涵
村级公共资金是指由村委员会管理的, 由全体村民所共有或支配的公共资金及其所形成的公共资产。村级公共资金来源渠道较多, 性质复杂。从来源渠道上看, 既有财政专项资金和政策性贷款, 也有农民自筹资金等;从来源层次上看, 既有中央专项资金, 也有省、市、县项目配套资金, 还可能有国际贷款和捐款;从资金涉及的管理部门来看, 农业、林业、水利、移民、国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职能部门都在管理涉农项目资金。村级公共资金包罗万象, 导致了村级财务核算和监督的复杂性。
二、农村公共资金监督现状与失效原因分析
在村级公共资金的监督上, 目前主要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1.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指村民和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所进行的监督。在农经发 (2003) 11号、农经发 (2004) 8号、文中办发 (2004) 17号、中纪发 (2006) 24号、农业部令 (2007) 6号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 详细规定了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监督执行、民主管理等要求。
受所有权虚位, 村民维权意识不高以及会计核算监督难以落实等原因的影响, 村级公共资金内部监督动力明显不足, 内部有效监督难以形成。在内部, 村级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 农民群众作为资产所有者地位虚置, 农民对本村的集体资产很少有知情权、参与权、处置权和监督权。作为代理人的村委会成了天然的、事实上的、司法支持的集体资产管理受托人, 甚至成了事实上的资产所有者, 行使着资产的占有、使用、分配与处置等全部资产权利。全体村民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和农村社区公共资源的提供者, 村委会的管理行为直接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 村民应是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积极的”责任人。而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应是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主要形式。但由于村民民主监督参与力不够, 村民民主意识不高, 民主理财能力不强, 其监督有效性一直较低。
2.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是指由地方农经部门对农村经济组织进行的审计。在1992年农业部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和一些省制定的本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中, 明确了地方农经部门对农村财务的审计地位。从近20年的运行结果来看, 有效的外部监督尚难以形成, 究其原因主要有:
(1) 审计定位不清。就其属性而言, 农村既不属于国家审计, 也不属于社会审计, 将其定性为内部审计又解决不了农村财务的外部监督问题。审计定位不清, 与之相关的审计目标, 审计职能和审计范围等也就难以明确, 从而有效的农村审计监督机制难以形成。
(2) 农村审计机构队伍建设滞后。经管站是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主要力量, 但县乡两级农经管理力量配备不强, 农经队伍专职化率不高, 不少地方没有设立农村审计机构, 没有落实审计经费, 没有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有的经管站还同时履行会计职能, 令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性受损。
(3) 审计监督缺乏动力。作为外部人员的农经人员, 对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活动是否认真负责, 主要取决于其对财务审计监督后果的功利性判断, 他们缺乏成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积极的”责任人的动机。
三、已有审计模式比较
在强化农村公共资金审计方面, 学者们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政府审计为主导, 将乡镇审计纳入政府审计;二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主导;三是强化农村公共资金的内部审计 (见表1) 。
1.政府审计主导型
由于村民“自治权”的发育还不成熟, 村民缺乏参与村级公共财产治理的有效渠道, 应借助国家“行政权”来培育村民的“自治权”。[1]具体作法是将乡镇审计纳入政府审计范畴, 变乡镇内部审计为外部审计监督, 以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2]但也有学者对这一建议提出异议, 认为村级组织财务形式属集体经济, 《宪法》和《审计法》没有赋予国家审计机关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的职权。[3]如果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应该担任什么角色, 在工作中应当如何定位, 基层审计机关很难把握和操作。[4]
2.注册会计师审计主导型
注册会计师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行业特征以及承办各类社会审计业务的专业优势, 并且审计资源相对比较充裕。在农村审计中, 乡镇政府应淡出, 民主理财小组应得到强化, 在审计模式上应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主导。[5]但该模式的缺陷也比较明显:一是权威性相对较低;二是作为一种有偿服务, 成本相对较高;三是审计范围有限, 并非所有发生在农村且需要审计的经济及财务管理活动都能纳入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6]
3.内部审计主导型
当前实际工作中被广泛采用的乡镇经管站 (或其内设审计部门) 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的模式, 实质上是一种部门内部审计。该模式仍缺乏高层次的法律依据, 审计性质比较模糊, 没有解决农村公共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审计结果不尽如人意, 还不能有效解决违法、违纪问题。从产权制度来看, 农村审计应该定位为内部审计, [3]即由村民代表组成审计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级公共资金的财务账目和财产物资进行清查, 该小组既独立于村两委会 (村支部委员会和村委会) , 又独立于财务公开小组。该审计模式审计范围广, 及时性高, 可实现全过程监督, 并且成本相对低廉。推行该模式的主要障碍在于:一是权威性相对较低;二是缺乏审计专业队伍;三是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还有所欠缺。
四、村级公共资金审计模式设计
我国村级组织地位特殊, 就性质和职能而言, 至少有三种, 它既是群众性自治组织, 又是经济实体, 还承担一部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从上述分析可知, 现有的三种审计模式都各具优点与缺点。政府审计独立、权威, 但在审计监督的职责、权限和方式以及法律依据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独立, 但经费来源和权威性存有问题, 内部审计可以做到全面、及时, 但不够权威和专业。我们认为, 只有构建一种合适的审计模式来监督村级公共资金的使用, 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新的村级公共资金审计监督模式为:在各乡 (镇) 成立农村经济审计中心, 作为村级组织公共资金审计的常设机构, 组织协调全乡 (镇) 的公共资金审计工作。农村经济审计中心下设若干审计小组, 审计小组应与审计对象对应, 即每一个村级组织设立一个审计小组, 具体负责该村的审计工作。审计小组由4~6名成员组成, 分别来自于村民代表 (1~2人) , 会计师事务所 (2~3人) 和审计中心 (1人) 。农村经济审计中心的日常运行经费纳入政府预算, 审计小组的运行经费由审计对象和政府共同承担, 以政府承担为主。审计小组对审计结果采取双向报告制, 一方面向村民公告审计结果, 另一方面向乡镇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小组可以提出建议或进行纠正, 对于发现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行为可以直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并提出处理、处罚建议。
新的村级公共资金审计监督模式, 具有政府审计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也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专业、受托、有偿性, 还有内部审计的及时性和内向性, 该审计模式以合法性、效益性为审计目标, 以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类型。审计小组既独立于委托人 (村民) 也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村委会) 。它不是政府审计, 也不是民间审计, 更不是内部审计, 而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玉华.国家整合、组织生长与农村公共财产治理机制创新——后陈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经验解读[J].兰州学刊, 2010, (03) .
(2) 陆小玲.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03) .
(3) (7) 白海峰, 杨少峰.浅谈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0, (01) .
(4) 赵金楼, 李曼静.面向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01) .
(5) 赵志明.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体系改革探索[J].会计之友, 2006, (08) .
【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推荐阅读:
村级公共产品05-22
村级公共卫生05-15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村级活动场所及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议书09-24
清浦区村级红十字服务站工作职责制度05-28
村级卫生服务组织09-19
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09-14
村级妇幼保健人员职责07-25
村级计划生育工作职责10-11
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简介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