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货币政策分析

2024-11-06

稳健货币政策分析(精选7篇)

稳健货币政策分析 篇1

一、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

(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1、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效果

与其他国家鲜用的准备金率的调整手段相比计较,中国自2010年至今,已经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最近一次上调实在四月二十一日,是今年以来第四次上调,共2.0%,大型金融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提升至20.5%的历史高位,四次上调准备金率后,已累计冻结银行日常资金超过万亿元。

然而在央行如此频繁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我国的通货膨胀状况似乎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央行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6万亿元,同比增长9.7%,居民消费指数(cpi)同去年上涨5.0%。可见,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对遏制通货膨胀上涨的势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准备金率的变化会影响超额准备金和货币乘数的变化,而超额准备金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基础货币又能使货币供给呈倍数扩张或收缩,货币乘数也成倍影响货币供应量,所以银行体系内的可流动性过剩往往会引起经济体系内的流动性过剩。造成这一过剩的主要原因有;

(1)是央行自2008年9月以来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是美联储先后启动的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属于“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受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的影响。2011年的第一季度的到期资金量大,热钱也不断的流入。存款准备金率对公众的影响也在减弱,政策手段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随存款准备金率的越来越频繁使用,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对公众通货膨胀形成较大的影响,根据尼尔森公司2011年初 的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2011年未来的12个月内的价格总水平的走势,仍有81%的消费者认为将会上升,仅比上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对于不同价格商品的走势,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消费者认为食品价格仍会继续上升。对于目前的流动性泛滥,存款准备金率只是意识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而且并没有着眼与解决由这一问题的存在所产生的后果,流动性泛滥导致物价上升,从而推动cpi的高升,便是居民储蓄的负利率的口子越来越大。看着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并没有减轻消费者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且央行难以通过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好的控制货币供应量。

2、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效果

央行多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是3.25%和

6.31%。而去年同期该利率分别为2.25%和5.31%。而与准备金率相似,屡次加息似乎也没能控制物价上涨的势头。加息的目的就是收紧银根,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加息的效果仍难以立刻体现。

首先由于经济处于上调的周期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可能抵消单纯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短期影响,而且此时人们对经济持有向上预期,并不会减少消费或者投机,只有加息进程到了尾声,宏观经济周期因为加息而最终出现逆转的时候,价格水平才能得到根本的控制。

其次利率政策的针对目标与通货膨胀因素有偏差。现阶段的物价上涨与投机炒作有很大的关系,有很多商品的涨价背后,总能发现现金炒作的迹象,而这些是加息不能控制的,但这些才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他们主要受供应冲击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不是国内货币政策能调节的,利率主要是通过影响国内需求来调

节价格压力,他的政策效果主要反映在核心通货膨胀里。所以,加息实质上并不能对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产生明显的作用。

最后在高储蓄率的中国,加息不一定会影响消费,长期数据和经验表明,当前我国的利率和储蓄率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观点不在于利率的多少,而在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的 后顾之忧。

3、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

公开市场是西方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他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影响准备金,从而来影响货币供应量。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工具是国债和央票,而随着频繁使用准备金和加息手段,从侧面说明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功能的逐渐丧失,为了加强公开市场跑业务的操作能力,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已积累发行央行票据3370亿元,开展短期正回购8150亿元。至5月4日,央行票据余额约为2.8亿元,央票属于市场微调,有利于熨平季节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冲击,但无法进行方向性调整,而央票在我国由于期限较短,长期处于与二级市场利率倒挂水平,各商业银行对央票的发行兴趣索然,致使央票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4、再贴现的效果

再贴现是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使用的几种手段中最不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它的传导机制与存款准备金率相同,但显著性明显弱于后者,他的传导机制同样有两条,一是通过再贴现率、再贴现量及票据限制等影响直接超额准备金和货币乘数,间接影响消费水平,来改变货币供应量。二是通过再贴现率的改变来影响公众的预期,起着一种告示作用向下的经济预期。它不仅仅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金融防线。但是,它的主要弊端在于,对于央行来说,再贴现是一种较为被动的调控手段,它的政策效果关键在于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对再贴现变现的弹性。它的作用发挥有限的原因有;

(1)就再贴现政策本身而言,首先,调整再贴现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的水平。资金充足的银行不会也无需会向央行再贴现,资金不足的也有可能不会向央行再贴现,他们可以向其他资金充足的银行转贴现,从而实现利差收益。其次是再贴现有严格的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键和投向比例控制,政策缺乏灵活性也成为其使用的原因之一。

(2)就我国的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中国利率市场变化程度较低,且商业票据市场总体规模较小等因素,央行流动性控制方面,采取行政性的信贷总量控制和公开市场操作会比再贴现的调整能产生更好的效果,第二,中国再贷款和再贴现余额较小,因此这一政策整体影响并不如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那么大。第三,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虽然我国商业汇票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理想,发展程度不高在“三票”中的不利较低。

(3)对央行而言再贴现的被动性制约了它的使用效果,由于商业银行在再贴现业务中的主动性和决定性,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明显弱于存贷款准备金率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或繁荣时期,再贴现率的改变无法阻止或限制商业央行向央行的再贴现行为,央行通过再贴现手段无法很好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

1、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央行的多种政策手段都是为了回收过量放出去的基础货币,政策转为“稳健”后,首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速度得到明显的控制,对比去年同期均在进一步回落,2011年1-4月M2分别同比增长17.68%、15.74%、16.66%、15.34%,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值分别是25,99%、25.24%、22.50%、21.48%。2011年1-4月的累计新增信贷规模分别是10400亿元,15756亿元,22550亿元,29946亿元。而2011年与09年和10年相比,都低于它们的累计新增规模,这是货币政策转为“稳健”后得到的重要成果。

虽然从cpi的数据来看,目前仍然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货币政策有一个滞后效应,也就是说,从政策的出台到具体效果的显示有一个时差,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同样的道理,紧缩货币之后,也需要一段时间cpi才能开始或下降,具体时间,收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就下半年而言,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将会显现,预计下半年的物价将冲高回落,大约略低于5%,不排除个别月份cpi下降到4%以下。

2、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

各省一季度经济运行初步核算数据陆续公布,从已公布的各省份cpi同比增长速度来看,初湖南和新疆两地的cpi以外,其他各省都低于同期,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7%,而2010年这个数据是11.9%。

由此可见,全国的gdp增长比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目前,让各个方面担心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先要看到,将近10%的gdp增长,怎么看都不能低算。只是因为过去的增长更高,下行途中,超高速的惯性让人不适应,而且无论如何,也不能加大通货膨胀的风险来保证经济增长。过去的经济,包括中国自己的经验在内,都表明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多少总要付出经济增长减缓的代价,由于配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国民经济出现滞涨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3、外汇储蓄压力将得到缓解

“稳健”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导致人民币的升值,截至5月13号,银行间的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美元对人民币6.5017元,至此,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近2%,反映到对外贸易上,就是进口扩大,出口减少,贸易差额的幅度明显得以收窄。像现在非常流行的海外代购,邻近香港的深圳纷纷到境外香港直接购买消费品,都是这个原因,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信息数据,2011年一季度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

进口扩大,出口减少,意味着国内的实物供给增加,这本身就有利于平息通货膨胀,同时,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这就意味着贸易顺差的减少,既有助于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压力,平衡国际收支,同时也有助于平息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

4、货币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别缓解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在一个国家内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必然在经济发展有明显差距的地区之间产生较大的政策效果差异,

稳健货币政策分析 篇2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称。从西方国家和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来看,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长期地、一贯地追求单一或不变的目标, 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 适时地调整和转换政策目标。在经济高涨时期, 保持物价和币值稳定被列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在经济紧缩时期, 货币政策便侧重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在这两者之中, 一般认为,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还是强调币值稳定。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层次稳定:对内稳定物价, 对外要保持汇率平衡。

一、充分理解“稳健”货币政策的现实背景

2010年经济的一件大事就是物价指数攀升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物价的起伏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2011年1月份和2月份CPI同比增长都是4.9%, 3月份同比增长5.4%, 创32个月以来的新高;第一季度同比增长5.0%。

这距离上一轮2008年物价上涨, 只不过两年时间。引发物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有很多, 但直接成因就是货币。“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 它虽然简单, 却也深刻, 它直指通货膨胀问题的核心, 揭穿通货膨胀的本质。直截了当地讲, 是中央银行没有把住货币投放这道闸门, 让过多的货币进入到市场。

无论是官方公布的CPI上涨还是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加剧, 或是信贷总量持续过大, 归根到底都是货币的原因。也就是说, 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 物价总水平终究会上升。

从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 2008年11月到2010年11月, 我国央行的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从458645万亿增加到了710274万亿, 增幅超过50%。央行超发货币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 主动的货币超发

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各国央行都在大开货币龙头, 增加流动性, 我国也不例外。2008年底, 中央为抵御经济危机而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与中央4万亿刺激计划进行资金配套, 地方融资平台发展迅速。各级政府的直接投资或各类有政府背景的“平台公司”的投资有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信贷能力很强。据银监会调查结果显示, 截至2010年6月末,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66万亿元, 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 政府投资往往可以杠杆出比国有企业、民营部门和居民更多的商业银行贷款, 由此也就创造出更多的货币。这可以看作是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副产品。

巨量货币投放是配合刺激计划所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体现。2009年, 货币投放达9.6万亿元;2010年, 信贷投放是7.95万亿元, 但加上银行各类表外业务, 也可能会超过9万亿元。两年货币投放加起来接近20万亿元, 这是史无前例的。

(二) 被动的货币超发

这些年来, 我国累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 无数出口企业挣来的美元, 结汇给了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又在外汇交易中心悉数卖给了央行, 而央行就要按照汇率比增发相应数量的人民币。中国工人新生产的商品流向了国外, 央行为对冲美元而新增发的人民币却留在了中国, 由此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不断稀释着人们手里货币的购买力。这些新增的货币全部以通胀的方式转嫁到了普通人身上, 造成货币购买力大幅度贬值, 物价相应上涨。这就是多年从人民币汇率机制里被动放出的大量货币。

自1994年以来, 我国各年商品贸易均为顺差, 加入WTO之后更是突破千亿, 2008年高达2954.6亿美元。1994—2010年, 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连续17年实现贸易顺差, 累计14984.24亿美元。日益庞大的贸易顺差以及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创造了我国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在人民币稳定汇率目标的硬约束下, 央行不得不动用基础货币大量购汇, 一方面形成巨量国家外汇储备, 另一方面就对内转成越来越多的广义货币存量。

总之, 央行为应对危机主动超发货币导致此轮的通货膨胀, 而对冲2.8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被动货币超发又加剧了通胀。此时,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势在必行, 逐步收紧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二、“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及积极效果

(一) 具体政策措施

1.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最核心目的是冻结银行可贷资金。从2010年12月份以来, 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以每月一次, 每次0.5个百分点的频率, 一共上调了2.5个百分点。据估算, 每上调0.5%, 就可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3600亿元。现在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5%, 已达到1985年央行规范该制度后的历史最高点。

2.上调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1次。这是央行两年来首度上调再贷款利率与再贴现率。再贷款和再贴现都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区别只是前者无须担保, 后者需要以票据作担保。这两种利率的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的成本提高, 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而且再贴现率有着较强的“窗口示范”作用, 能向市场释放央行的意图。

3.上调基准利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即俗称的“加息”, 也是为了“让借钱变得更贵”, 减少信贷规模。连续3次加息后, 存贷款基准利率共提高了0.75个百分点。

4.到2011年4月27日, 今年人民银行一共开展了15次正回购, 发行了27期央行票据。回购交易和发行央行票据统称为公开市场业务。正回购是央行卖出有价证券, 以回收过量放出去的基础货币。央票是中央银行发出的债券, 央行以还本付息的承诺为条件, 向金融机构借钱。当市场流动性偏多、通胀压力加大之际, 央行发出央票, 把商业银行的钱“借”回来, 锁在央行内不解冻, 来对冲流动性。

(二) 积极效果

1.抗击通胀

2011年货币政策的最大关键词就是抗击通胀。无论是央行发行多种短期央票, 还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利率, 目的都是为了回收过量放出去的基础货币, 并同时向市场释放中央决心治理通货膨胀的意图与信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首先, 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或是差额在进一步缩小。其次, 新增信贷规模明显得到压缩。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人民银行网站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2.平衡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利率进而改变汇率, 并在一定贸易条件下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利率平价公式是两者关系的理论公式。

利率平价公式:undefined

其中iF为外币利率;iδ为本币利率。

这个公式表明, 利率和汇率的关系是, 外币利率下降, 本币升值;本币利率上升, 本币升值。

为了加快经济复苏步伐, 美联储继我国宣布加息后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了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即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QE2) 的方案细节。美联储在声明中表示, 将维持现有基准利率0~0.25%的水平不变。而人民币基准利率经过3次上调后, 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率差距逐渐扩大, 势必会加大升值压力。

人民币汇率的水平决定着进出口的机会成本。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会扩大进口、减少出口。根据2011年4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 2011年一季度, 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也是我国自2004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进口扩大, 出口减少, 意味着国内的实物供给增加, 这本身就有利于平息通货膨胀。同时, 从国际收支的角度看, 这就意味着贸易顺差的减少, 既有助于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压力, 同时也有助于平息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

从这个角度看, 逻辑链条是:加息→人民币升值→进口扩大、出口减少→减少贸易顺差→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平抑国内通胀→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带来的重要成果。

三、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困境

“稳健”货币政策有利于治理日益高涨的通货膨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转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 也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其他不利影响。

(一) 从国内来看

1.经济增长将放慢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带动, 即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变成“稳健”的话, 预示着存贷款利率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都可能上调, 而各种利率的上调给这三个方面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 从消费来看。因为利率上升, 消费的机会成本上升。为减少机会成本, 获取较多的资本收益, 大家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虽然自2010年2月份以来, CPI增长连续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 但经过3次上调利率后, 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逐步缓解。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目前居民消费意愿降至12年来最低。

其次, 从投资来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意味着信贷紧缩, 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银根收紧后, 银行首先压缩的是中小企业的贷款。这会加剧与国有企业的差距, 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 因利率上升, 企业贷款的成本增大, 盈利空间压缩, 各企业扩大生产的能力和动力都受到制约, 因此投资就会减少。

最后, 从出口来看。利率上升导致汇率上升, 人民币升值将减少我们的出口。作为一个典型的出口拉动型国家, 出口减少将打击我们的制造业, 影响经济发展。这正是许多人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主要原因。投资、消费和出口都下降, 经济增长速度自然就下降了。今年4月, 各省一季度经济运行初步核算数据陆续公布。从已公布的16个省份GDP同比增长速度看, 除湖南和新疆两地GDP增幅略高于去年同期外, 其余14个省份均低于去年一季度增幅。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同比增长9.7%, 而2010年这个数据是11.9%。季度全国经济和部分省份GDP出现小幅回落, 这是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带来的重要成果。

总之,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最为主要的, 是“稳健”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

2.失业率会上升

本来经济增长放慢, 必然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失业率上升只是经济增长放慢的一个结果而已。但是, 因为失业问题非常重大, 可以说比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带来的其他所有问题都严重, 所以有必要单独指出来。事实上, 经济学家们也经常把失业问题与通货膨胀率进行关联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50年的历史资料, 发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时, 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 失业率高。这就意味着, 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 国内的就业问题又会凸显。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 人们对失业的畏惧更甚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就像一根绳子, 它可以拉, 但不能推。通货膨胀了, 政府可以通过少发和回收货币来拉住膨胀的势头。但在失业率高的时期, 政府却很难通过多发货币来刺激经济, 增加就业。

(二) 从国际来看

1.导致国际资本 (热钱) 的涌入

主要经济体利率水平差异造成国际资本流动压力增大, 国际资本流入会增加本国流动性过剩, 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从而抵消货币政策效果。

中美之间的利率差距扩大, 势必会加大升值预期, 诱使更多热钱流入, 而“热钱”的流入意味着市场上货币供给的增加, 货币的增加又会加大通胀压力。为了应对通胀, 还得再度加息, 而加息的结果又使更多的“热钱”流入。如此一来, 容易形成“通胀—加息—热钱流入—通胀—再加息”的恶性循环, 这显然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央行加息步伐之所以如此缓慢, 担忧人民币快速升值、热钱大规模流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从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 汇率变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2008年11月5日至2010年8月31日, 人民币兑美元由6.8240升值至6.8105, 变化幅度为1.97%, 每月的变化幅度在0.02%左右。第二阶段由2010年8月31日至2011年4月, 汇率由6.8105升值至6.5527, 变化幅度为3.78%, 每月的变化幅度在0.63%左右。汇率波动的加大, 增加了国际投机资金的流动, 加剧了其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动荡, 增大了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

2.外汇的缩水

我国现在是世界头号的外汇储备国。根据最新数据, 中国2011年3月的外汇储备是3.0447万亿美元。粗略估算一下,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6.6上升到6.5, 我们的外汇储备损失就是3.04万亿*0.1=3044.7亿人民币。因为政策的调整, 汇率的波动, 数千亿资金将缩水。这也是许多人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理由。

四、结论

就当前来看, 物价稳定是主要矛盾, 我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迫在眉睫。货币供给偏高还应当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调整。因此, 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是在考量物价稳定和货币币值变化的前提下, 采取渐进式缩减货币供给量的方法, 适时、适度地进行微调。从长远来看, 货币政策应当配合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宏观政策, 为实现防通胀、转方式、调结构的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海莺, 张华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迫切性及困境分析[J].财经科学, 2011 (2) .

[2]易宪容.“稳健”就是让货币政策回归常态[N].京华时报, 2010-12-08.

[3]徐茂魁, 陈丰, 吴应宁.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J].财贸经济, 2010 (4) .

稳健货币政策分析 篇3

1月14日,市场上传来央行“从容应对流动性”的消息。消息称,近日,央行续作约2800亿元的到期中期借贷便利(MLF),主要“一对一”面向中信、浦发等股份制银行。1月16日,央行发布消息称,近期己下发《关于完善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管理政策支持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改进支农和支小再贷款发放条件,明确金融机构借用央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发放“三农”、小微企业贷款的数量和利率量化标准,并增加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额度500亿元。

2月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 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 5个百分点,对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春节前,就在市场密切关注政策举动的时点上,2月11日,为应对流动性季节性波动、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央行在前期10省(市)分支机构试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

短短两个月间,货币政策频频现身,各项工具轮番上阵,操作力度之大和频率之高近年也不多见。可以预计,在更为复杂的经济发展态势下,为保障今年经济实现稳增长目标,手握各种政策工具的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采访中,来自农行的分析人士表示,按照目前各方传递的信息,“稳健的货币政策”仍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政策操作的基调,但其“稳健”的内涵正在进一步拓展。从增速变化、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等角度看,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更趋明显,复杂的经济形势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和前瞻,货币政策需要兼顾的方面也更为多样。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适应新常态,新常态对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也提出了新要求。上述农行分析人士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当局要将宏观经济的一系列指标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内。当这些指标偏离目标时,不排除管理层会进行逆周期操作。而在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内,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相关专家表示,2015年,货币政策在操作上要着重关注三方面问题。一是货币政策要继续加强政策目标之间的协调。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在培育,稳增长压力加大。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长乏力,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7%,创13年来新低。产能过剩导致工业生产动能不足,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2014年CPI上涨2%,低于3.5%的政府目标,并创下5年来新低。今年1月官方PMI指数49.8%,跌破荣枯分界线,创28个月以来新低。今年一季度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货币政策需要保持灵活性,稳增长、防通缩,防止经济滑出底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赢得时间和空间。同时,加强‘三率’之间的政策协调,防止因货币政策过度宽松而陷入恶性循环,给经济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温彬表示。

二是货币政策实施全年都需积极关注流动性变化。在美元指数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2014年资本项目连续3个季度出现逆差,其中四季度净流出912亿美元,创下有数据以来最大值。从未来趋势看,我国资本项目逆差或将成为常态,国际收支也会趋于平衡,从而使外汇占款增长放缓。2014年央行口径新增外汇占款6411亿元,比上年减少四分之三。面对基础货币投放减少的压力,2015年仍需及时应对。

三是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同时,要进一步促进结构优化,用调结构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要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降低,鼓励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2015年,稳健货币政策如何继续发力?专家表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首先要不断丰富工具箱,进一步增强工具使用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继续加强对国际流行政策工具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不断丰富工具篮,并对这些工具进行组合和运用。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灵活搭配、合理创新。进一步研究归纳各类工具特征,不断完善工具箱中长期、中期、短期品种;精准把握工具操作量、发力方向和节奏。积极完善一套非常规的货币操作机制,以应对宏观条件的不确定性变化,维护货币市场稳定运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具体看,货币政策要继续加大对SLF、MLF、PSL等创新工具的使用力度,充分发挥这些工具灵活性、针对性、引导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法定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传统工具进行适时、适度调整。既要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及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等数量型工具,确保货币和信贷总量平稳运行,又要充分发挥基准利率、汇率中间价等价格型工具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保证汇率运行基本平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其次,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还需更加发挥货币当局主动性,完善定向调控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宏观审慎政策参数调整力度。适度增加贷款进度弹性,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际需求和季节性规律合理把握贷款投放节奏。在流动性管理和引导市场中期利率方面,发挥好定向引导的工具作用,增强政策针对性。

稳健货币政策分析 篇4

目 录

内容摘要 „„„„„„„„„„„„„„„„„„„„„„„„„„„„(3)

一、2014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解读 „„„„„„„„„„„„„„(4)

(一)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 „„„„„„„„„„„„„„„„„„(4)1.房地产泡沫破裂风险„„„„„„„„„„„„„„„„„„„„(4)2.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5)

(二)2014年金融运行情况„„„„„„„„„„„„„„„„„„„(5)

二、稳健货币政策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影响„„„„„„„„„„„„„„(7)

(一)积极影响„„„„„„„„„„„„„„„„„„„„„„„„(7)1.促使切实转变经营理念„„„„„„„„„„„„„„„„„„„(7)2.促使积极创新信贷产品„„„„„„„„„„„„„„„„„„„(7)3.促使主动调整收入结构„„„„„„„„„„„„„„„„„„„(7)

(二)消极影响„„„„„„„„„„„„„„„„„„„„„„„„(8)1.对资金组织工作的影响„„„„„„„„„„„„„„„„„„„(8)2.对信贷投放的影响„„„„„„„„„„„„„„„„„„„„„(8)3.对经营效益的影响„„„„„„„„„„„„„„„„„„„„„(8)

三、邮政储蓄银行的应对策略„„„„„„„„„„„„„„„„„„„„(10)

(一)抓好资金组织,实现稳步发展„„„„„„„„„„„„„„„(10)

(二)握信贷导向,助推结构调整„„„„„„„„„„„„„„„„(11)

(三)严格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11)

(四)争取政府支持,促进良性循环„„„„„„„„„„„„„„„(11)

(五)加强风险管理,规避信贷风险„„„„„„„„„„„„„„„(11)

(六)强化文化建设,优化信贷队伍„„„„„„„„„„„„„„„(12)参考文献„„„„„„„„„„„„„„„„„„„„„„„„„„„„(12)

浅析稳健货币政策下的邮政储蓄银行对策

摘要:2013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2014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温家宝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强调了上述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 “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这一政策基调的确定,表明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暂时终结。这一政策的转向对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依据政策进行转型是当前邮储银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稳健货币政策,分析了当前金融运行情况、经济形势以及稳健货币政策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影响,提出邮政储蓄银行在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稳健 货币政策 影响 措施

2013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2014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温家宝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强调了上述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 “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这一政策基调的确定,表明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暂时终结。这一政策的转向对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依据政策进行转型是当前邮储银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稳健货币政策,分析了当前金融运行情况、经济形势以及稳健货币政策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影响,提出邮政储蓄银行在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2014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解读

本轮货币政策的调整周期可以追溯到2011年底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了新增人民币贷款管制,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9。59万亿元,创历史天量。为了更好地分析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影响,有必要对2014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进行解读。

(一)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复杂,将是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的一年,也是十分复杂的一年。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市场信心下降,世界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国际投行对中国2013年经济发展走势的看法,存在分歧。以8%的GDP增长为分界线,高盛、汇丰相对悲观,认为中国GDP增长将在8%以下;大摩、小摩认为GDP增长在8%以上。但投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还不会有“硬着陆”产生。

虽然我国经济增速预计可以保持在比较合理的的增长,物价涨幅也将逐步回 落,但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众多挑战,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但对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降低,复苏基础趋于稳固。美国经济增速将略高于去年,欧元区仍难摆脱负增长,日本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态势有望扭转。全球金融形势将有所好转,但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震荡,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发达国家财政政策仍将趋紧,货币政策有望继续宽松。我国仍将面临外需不足、贸易摩擦增多、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以及热钱冲击等严峻挑战。

1、房地产泡沫破裂风险

经过限购、紧缩货币等一些列的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价格终于出现了拐点,但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来看,央行公布的房地产领域的贷款占新增贷款的20%左右,国内银行50多万亿元的贷款中,有30%以上的贷款是流向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话,会对银行体系产生重大冲击,因此房地产调控的最理想的结果是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教授在2014《社会蓝皮书》暨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表示:“整个房地产业若出现崩盘情况,会对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如何处理新形势下这一“两难”问题成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

2013年、2014年发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集中到期,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来源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应当值得关注。

同时,国内企业因全球经济疲软等因素导致出口增长缓慢,国内投资因房地产调控和政府融资平台资金紧张而放缓,扩大内需艰难,通货膨胀也没有完全消除,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垄断行业挤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等问题对2014年的经济发展均将产生很大影响。

(二)2014年金融运行情况

2014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中性取向,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政策工具。除常规操作外,监管层还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稽查银行间债市,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政策支持“调结 构”进行了全方面的部署。总体来看,金融调控主要围绕防风险、调结构、促改革发力。

2014年1-3月,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与2月份相比,3月份,债券市场发行量增加;货币市场成交量增加,货币市场利率下行;现券日均成交量增加;银行间债券指数小幅下降,交易所国债指数上升;上证综指下降,日均成交量减少。

2014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6.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1.2个和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2.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1.5个和3.9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3万亿元,同比增长5.2%。第一季度净回笼现金242亿元。当季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主要是受去年基数较高影响。此外,理财以及新型金融产品发展较快分流资金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初步统计,2014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5.6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612亿元,为季度历史次高水平(季度历史最高水平为2013年第一季度的6.17万亿元)。其中,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2.07万亿元,比上月多1.13万亿元。从第一季度整体情况看,人民币贷款和委托贷款增加较多,当季这两类贷款合计同比多增4510亿元;而企业债券、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信托贷款融资活跃度相对较低,当季这三类融资合计比上年同期少1.03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融资结构多元发展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是历史最高水平,比上一年多1.53万亿元。由此可见,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分时间阶段看,社会融资规模2013年上半年为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下半年为7.1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497亿元。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M2平稳增长,狭义货币M1增速明显上升。

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狭义货币(M1)余额33.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增速上升较多,表明企业经营活跃度明显提高;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全年净投放现金389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近9万亿元。201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人民币 贷款余额71.90万亿元,同比增长14.1%,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外币贷款余额7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全年外币贷款增加935亿美元。人民币存款增速明显回升。2013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07.0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人民币存款余额104.38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2.56万亿元,同比多增1.74万亿元。外币存款余额4386亿美元,同比增长7.9%,全年外币存款增加284亿美元。2013年全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方式合计成交235.29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减少11.1%。12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16%和4.28%,略高于11月份,但是比年内最高时的6月份分别低2.42个和2.54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82万亿美元201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2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097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096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9%。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2013年12月17日,央行召开行长办公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人民银行相关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稳健货币政策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影响

由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邮储银行必须适应这一政策转向,及时调整战略并细分市场。本文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使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为银行业创造一个稳定、协调、健康的货币环境,有利于邮储银行进行结构调整,尤其是要求邮储银行进行经营收入和客户结构的调整,主动改变利润来源于存贷利差的观念,逐步与先进的国际银行业接轨。邮储 银行在理解货币政策转向的同时,要转换思路,调整理念,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把商业行为和经营原则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从而构建顺周期盈利模式和逆周期风险管控模式。

2、促使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为解决优质客户的资金来源,邮储银行应在监管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替代型理财产品创新力度。根据客户需求和监管部门的要求,主动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多研发一些符合客户需求和监管部门要求的替代产品,既解决客户的有效融资需求,又能增加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在2013年银行可放贷额度收缩的情况下,邮储银行应对贷款客户的选择更加谨慎,在优质客户中选择更优者,同时提高邮储银行的议价能力,贷款投向偏向于优质客户。

3、促使主动调整收入结构

在2014年信贷相对偏紧的环境下,主要靠吃存贷差,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将面临一系列考验,单纯依靠信贷扩张实现资产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也将受到挑战。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不只依赖于贷款的增长,还包括负债种类与规模的拓展、票据贴现规模的扩张、债券投资数量的增加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等。因此,邮储银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收入转型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多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深入研究并做好理财产品、信用卡、资金结算等一系列中间业务。

(二)消极影响

1、对资金组织工作的影响

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对金融机构最有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会迫使银根收紧,直接影响货币增量,降低包括邮储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存款增幅。

一方面,目前邮储银行的客户以小企业、商户、农户为多,这些客户对贷款依赖程度较高,如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其资金缺口势必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小企业、商户、农户会寻求新的融资渠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高息向个人或企业举债,与邮储银行争夺储源,从而影响邮储银行吸收存款。另一方面,由于通胀加剧,居民在银行的存款贬值,从而降低了在银行存款的信心,导致居民转移储蓄资金。这样直接加大了邮储银行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影响邮储银行的 规模扩张和经营效益。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使货币增量出现逐月下降的态势,邮储银行的存款组织工作较往年更为艰难。

2、对信贷投放的影响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贷款投放影响显著。由于货币紧缩,央行会加大对贷款规模的控制,缩小新增贷款规模,2014年全国新增贷款投放量为7。95万亿元,同比减少1。65万亿元,但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尽管2012年 “两会”期间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向 《华尔街日报》表示,2014.年新增贷款总量将与2013年持平,实际上由于通胀压力较大,2013年实际新增贷款总量应该在7~7。5万亿元,否则将无法完成广义货币增速为16%的目标。新增贷款规模的缩减会弱化邮储银行的信贷投放力度,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情况已经在2014年邮储银行的经营中显现出来。

3、对经营效益的影响

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市场对邮储银行的影响。由于通胀压力加剧,2014年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会持续上涨,这其中有成本因素,也有市场因素,还有国际热钱融入的因素。而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采取措施控制农产品的价格,同时也会降低老百姓对农产品的消费意愿,使农业产业经营受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而邮储银行以 “根植城乡,服务大众”为市场定位,农村经济基础是邮储银行发展的主要根基之一,这也会影响到邮储银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居民消费对邮储银行的影响。尽管国务院2013年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但是,由于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会直接缩减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而缩减总需求,同时由于通胀预期,物价上涨,在收入增幅远远低于CPI涨幅的情况下,居民会降低消费意愿,导致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的萎靡同样也会影响邮储银行的经营效益。

央行24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1246亿元,较2月份的251亿元呈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但仍大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宏观经济依然等待软着陆、市场资金面依然阶段性紧绷、外汇占款恢复性增长持续性存疑的背景下,为了保障流动性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的适度充裕,降准仍是必要的稳健货币政策选择。资金面隐忧未消,受财政存款增长、全国性商业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存款流失压力较大等负面因素影响,4月以来银行间市场整体资金利率水平显著高于3月。关键利率指标——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4月以来多数时间均运行在3.80%一线,显著高于3月份3%左右的运行中枢水平。截至4月25日,R007加权平均利率报3.9271%,已接近4%的整数关口。与此同时,7天期SHIBOR、7天期同业拆借等利率指标近期也出现上行势头,并高于3月份的整体利率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受信贷投放维持较高规模、二季度财政存款上缴、五六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偏小、外汇占款增长支持力度有限等因素影响,前期资金面的宽松局面仍面临一些负面因素考验。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期资金总量的约束,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4周净投放资金对于流动性的驰援效果也并不十分显著。在此背景下,市场资金面保持长期宽松仍存在一定隐忧。

海通证券、渤海证券等机构观点认为,过去几周央行连续在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货币市场利率仍未见有效下行,反映商业银行超储率仍旧承压。考虑到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将开始回落,月末资金面再度承压,结合央行近期言论,不排除再度启用逆回购的可能。而在当前宏观经济依然等待软着陆的背景下,为了继续对信贷提供支持,未来存准率的进一步下调将是必要手段。

流动性放松仍需降准助力,央行24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1246亿元,较2月份的251亿元呈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对此,新加坡华侨银行分析师谢栋铭指出,虽然3月外汇占款较2月大幅反弹,但是依然低于去年2316亿元的月平均增幅。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外汇占款共增加2906.2亿元,也远低于去年同期1.124万亿元新增外汇占款,这显示出资本流入压力正在减小。在此背景下,外汇占款的增幅大幅放缓,也意味着中国还是有空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鉴于5月和6月央行票据到期量大幅下滑,不排除央行可能在5月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表示,3月中下旬以来NDF(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市场对于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再起、人民币实际成交价持续低于央行中间价、港币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明显贬值、VIX(波动率)指数显示避险情绪再次趋强,均意味着4月外汇占款新增量可能较少。因此,虽然3月外汇占款高于预期,但4月外汇占款再次回落至低位的可能性非常大。在此背景下,如 果4月下调准备金率的预期未能实现,那么5月份就仍需下调0.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才能维持流动性的中性略松。

此外,对于3月份新增外汇占款的环比上升,多家券商也普遍认为,这难以成为存准不会继续下调的理由。申银万国分析指出,3月CPI虽有反弹,但是不改回落趋势,因此新增外汇占款处于低位以及通胀压力减缓,将继续为下调准备金率及降息打开政策空间。

三、邮政储蓄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的新变化,邮储银行必须客观、审慎地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统一认识、果断行动,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使邮储银行摆脱经营困境,健康快速发展。

(一)抓好资金组织,实现稳步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为确保存款有效增长,一是要充分捕捉信息,增加吸储渠道。当前要特别防范农村土地流转、惠农补贴、征地补偿等款项流入到其他银行,牢牢守住农村储源阵地。二是要加大对公存款力度,提高知名度。加强与党政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对公存款份额,并开展上门服务,努力打造邮储银行品牌,促进各项存款的稳步增长。三是要加强网点建设,健全服务网络。以网点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加大营业环境的费用投入对营业网点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或迁址,为顾客提供更为舒适的服务环境。提升社会形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缩短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对存款多、增储潜力大的重点客户,由专人进行一对一攻关,上门营销,挖掘潜力,从源头抢占市场份额。

(二)握信贷导向,助推结构调整

面对当前的形势,在贷款额度受限的情况下,邮储银行要合理分析、灵活调整经营重心。一是降低对信贷投放获得盈利的依赖程度,把经营重心合理分散,寻求新的空间。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转变邮储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收益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拓展盈利空间,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强经营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借鉴国内外成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创新产品种类,努力拓宽收入渠道,提高盈利水平,重点要在开发结算代理业务、贴现业务、账户服务、现金管理服务等业务上下功夫,利用创新带动邮储银行的经营发展。三是进一步做好小额信贷业务,将信贷资金优先用于 “三农”领域,保证足够支农资金的投入,从而赢得地方政府对邮储银行的支持,为发展掌握主动权。

(三)严格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

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强调加强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是2011年工作和政策的主基调。首先,邮储银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阶段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改变片面追求贷款规模,盲目扩张的经营模式。其次,要坚持总量调控和结构相结合,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研究,注意贷款的期限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避免贷款过度集中,加强对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提升利率管理水平。

(四)争取政府支持,促进良性循环

邮储银行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取得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采取措施支持邮储银行发展。例如,让政府部门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合理补偿金融运行中因风险过高造成的损失;进一步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邮储银行的信贷资金供给,形成“政府扶助邮储,邮储支持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地方和邮储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另外,与公、检、法等部门进行协调,帮助邮储银行及时清收不良贷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五)加强风险管理,规避信贷风险

经过四年的曲折发展,邮储银行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面临着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通胀加剧带来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在这种形势下,邮储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对于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客户要谨慎选择,同时又要利用好政策,按照政策导向做实业务,夯实发展。在信贷方面对潜存风险的贷款抓紧收回,对一时难以收回的贷款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尽可能规避信贷风险。

(六)强化文化建设,优化信贷队伍

积极探索适合邮储银行的信贷文化。一是制订和出台有利于服务客户的信贷扶持政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信贷结果评价体系,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控制和保全体系,纠正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确保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二是 “以人为本”,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探索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三是严格考核,加大对信贷员考核力度,对完成目标任务并经过检查验收的信贷员,要按照激励办法兑现薪酬。

2014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按照规划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因此邮储银行必须 抢抓机遇,以“十二五”规划为蓝图,推动自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更快的步伐走出经营困境,提升经营效益。只要合理地把握政策,合理地分析经济规律和市场动向,就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燕芬,近期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效应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2014,1 2孙小丽,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013,1 ○3李红光,○我国货币政策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 湖南大学2013,9 4赵进文,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

稳健货币政策分析 篇5

稳健统计以及几种统计量的稳健性比较分析

稳健统计作为统计学的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是对传统统计方法的完善和补充,其中最为简单和通俗易懂的.是统计量的稳健性.本文对几种常用的统计量进行深入地剖析,进而揭示其稳健性的不足,同时给出几种稳健统计量,并与传统的统计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展现稳健统计量的优势及其应用价值.

作 者:郭亚帆 GUO Ya-fan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统计学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刊 名: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年,卷(期):2006 “”(3) 分类号:F222.1 关键词:稳健统计   切尾均值   M统计量  

如何看待货币政策的稳健与紧缩 篇6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某种经济目标而采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通常货币政策被人概括归纳为如下有五个方面, 即: (1) 货币政策目标; (2) 货币政策工具; (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4)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5) 货币政策的效果。1984年以前, 因为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 所以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1984后,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才在我国开展实施。目前, 我国经济的总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逆转, 中国多年的经济快速的增长, 导致目前我国的主要问题正在从供给领域转移到了需求领域, 国民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这就是20世纪末以来中国通货紧缩产生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要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 应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在2007年, 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价格涨幅较大的形势,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而到了2008年, 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进入9月份以后,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 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 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像这样货币政策大起大落, 我们有必要对稳健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探讨, 判断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才能使中国的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从而做出决策。

一、建立模型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用合适的指标去量化衡量中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大小, 对我国货币政策在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测度。

(一) 模型介绍以及变量描述

稳健的货币政策, 是指货币和信贷增速回归常态的货币政策,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 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 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稳定币值相联系, 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包括防止通货紧缩和防止通货膨胀两个方面的要求。人民银行曾针对常态下货币供应量增速调控目标给出了一个计算公式:M2增速=GDP实际增速+通货膨胀率+3--4百分点。如果2009年经济增速为9%, 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目标为4%, 那么, 2008年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标志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要被控制在16%—17%区间内, 全年的信贷增速也应控制在16%—17%。由此, 只要将M2增速要被控制在16%—17%范围内, 就可实现货币政策向“稳健”转变。宏观经济学模型的利率通道主要通过以下路径传导: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改变→投资需求改变→总产出改变, 即我们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 来提高利率, 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 需求过度, 经济过度繁荣, 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求是达到或维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 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当消费和投资需求很强, 社会对货币的容纳量大时, 增加货币供应量对扩张社会购买力有效, 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当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时候, 增加货币供应量对增加有效需求则毫无意义, 此时, 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工具变量的货币政策将是弱效的。所以, 在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前提下,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体现在货币变量的变动是否会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起积极的调控作用, 为了避免因为在回归分析中遗漏重要解释变量, 将影响国民经济的的重要变量财政政策这个变量也引入到回归模型。模型确定为联立方程组为:

其中, 收入GDP (Y) 和五年期的利率 (R) 是被解释变量, 政府支出 (G) 、货币的供给 (M2) 为解释变量。

(二) 数据处理

流通中现金 (M0) 货币 (M1) 货币和准货币 (M2) 国家财政决算支出G国家财政决算收入T。从趋势上说, M2与GDP的拟合程度较高, 而M0、M1与GDP (Y) 增长率的拟合就比较差了。因此选择作为货币政策指标, 通过控制M2的增长率来实现扩张内需、拉动经济的目标。

(二) 得出模型

对Y M2 G进行拟合之后, 用EVIEWS5.0进行计算偏相关系数, 其中定义滞后期为5, 得出有一阶偏相关系数位于置信区间外, 所以残差存在一阶正系列相关。自相关性的出现, 因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 今年的GDP不仅取决于今年的财政支出, 而且会受到上一年财政支出的影响, 因为影响经济的还有人们的预期, 当人们觉得去年财政扩张的厉害, 那么经济就容易发热, 国家就会采取措施, 减少财政支出。财政政策在长期内表现为负效应其可能的原因在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身具有滞后性,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完全显现出来。所以把上一期的财政支出也增加到模型中去, 拟合得到估计方程

二、模型的总结

估计结果给出这样的启示:在保证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内,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产出水平GDP逐渐扩大, 货币发行量每增加1元, 名义GDP就增加0.75元。在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同时, 名义利率不断下降, 将会扩大投资, 扩大产出水平。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预防通货膨胀。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一种中性的政策, 具有适时调整政策的实施方位、主动地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有效空间。

分析得到, M2的增加会增加GDP (Y) 的产出。同时, 伴随着利率的下降, 可以得出结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实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利率将会降低, 甚至会导致负利率, 从而导致经济滞涨, 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样, 过于保守紧缩的货币政策, 只会白白浪费产出的增加, 对国民经济财富的积累不利。

由上述结论可以明了, 我国的现在实行的的货币政策也是建立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内偏向积极的货币政策, 并不是一味的无限制的扩张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才是最能够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发展。

本模型的分析预测是基于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的, 但是事实上, 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规范性操作是属于初创和发展期, 传统的行政干预手段和其他非市场手段操作是随处可见的, 还存在看得见的手在调控经济。本研究有助于改善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完善, 经济的调控应该主要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杠杆和健全的法制法规, 进行适时的、持续的微调。

摘要:首先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然后运用OLS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货币供给量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影响, 发现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最优的影响, 从而提出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张。运用因果联系识别法分析了货币的增长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 提出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紧缩,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文献

[1]王静.关于稳健货币政策的思考[J].海南金融, 2007, (3) .

[2]张广现.通过制度建设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 (3) .

[3]易纲.为什么要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J].中国经济, 2000, (Z1) .

[4]刘和东, 耿修林.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与货币政策效应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 2003, (2) .

[5]戴建春, 王锐.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3, (1) .

[6]赵进文, 高辉.中国利率市场化主导下稳健货币政策规则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学 (季刊) , 2004, 4 (3) .

[7]吴卫华, 胡世伟.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 .

稳健货币政策分析 篇7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双稳健”宏观调控政策,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是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您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原因是什么?

吴军:从理论方面看,在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下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反周期”政策操作。而一旦基本实现“反周期”调控的目标,扩张性政策的淡出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为无论是扩张政策或是紧缩政策,都会在一定的时滞后产生效应,并且这种政策效应会形成很强的惯性,可能会使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损害。因此,扩张性政策生效、并同时预见到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可能使经济问题向相反方向演化之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应该逐渐淡出。

贾康:自1998年至2003年,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成为中国财经领域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对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化解国民经济运行周期低迷阶段的种种压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用显著,功不可没。但扩张政策毕竟是宏观“反周期”操作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政策类型,随着2003年中国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GDP增长速度跨入9%以上的区间,并在2004年一季度继续高攀9.7%,人们对于投资过旺、经济偏热的关注迅速上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便成为必然,财政政策的转型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了。

主持人:下一步的财政政策为何要从“积极”转向“稳健”,同时使目前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财政货币政策双稳健”呢?

吴军:结合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调控模式在前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2002年以后,我国经济已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走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低谷,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2003年,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和通货紧缩现象得到了进一步缓解、经济迅速回升的形势下,出于CPI和PPI的上涨及其他一系列经济现象的综合分析,针对所预见到的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过热问题,在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使作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逐步淡出,显然是客观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

并且,进入2004年之后,我国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的问题。尽管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不难看到,我国的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虽然从9月开始有所缓和,但生产资料价格仍在高位运行,消费物价指数CPI也连续4个月高于5%;同时,不断攀升的国际原油价格也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另一方面,由于前期货币政策措施操作存在某些偏差、尤其是信贷窗口指导业务力度失当,致使信贷投放和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过大过快,对下一步经济运行产生较强的紧缩性影响。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继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巩固已取得的宏观调控的成效并解决这“两难”问题是极为不利的。

还有一个方面不容忽视:逐渐减少经济对财政的依赖,是与市场化相一致的。由此释放出来的民间资本空间和市场化机制的优势足以弥补财政支持减少带来的影响。更长远地看,这是一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贾康:2004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其中包括收紧货币政策控制银根,严掌土地政策控制“地根”,严肃处理“铁本事件”以儆效尤等等。在财政政策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以柔性手段为主,但果断、及时的调整。

首先,于2004年年初的本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中,将上年14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规模调减到1100亿元。其次,对一些以国债筹资的建设项目的资金拨付进度有意放缓。第三,对由预算资金拨款支持的基本建设项目,在支出进度上,作了有意的控制。第四,显著强化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结构导向,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协调统筹要求,大力支持农业、公共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第五,积极酝酿和推行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操作方案。第六,为促进外贸出口,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等。

财政税收政策的这些调整变化,实质内容为三点:一是政府总量扩张的调减和淡出;二是对结构优化的注重与“有保有控”区别对待;三是在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方面的积极进取。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2004年5月在上海表示,中国宏观经济表现良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今后可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这一关于财政政策的新表述,可以说是把较丰富的政策调整内容,从政策转型的角度提纲挈领地作了勾画。

我国从实行了6个年头的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转为中性财政政策导向,其中的基本政策含义是认为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之后,现阶段还不宜简单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应当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按科学发展观实施公共财政职能,既有不少“越位”需要退出,又有许多“缺位”和“不到位”需要填补和加强。

去年11月上旬,财政部常务副部长楼继伟进一步对下一年度的政策定位作了表述。他表示,“扩张性财政政策2004年已在转变,财政部已向中央建议2005年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积极意义,不少官员、专业人士和学者进行了阐述和探讨。但也有学者认为,其中有些问题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曾康霖:的确是这样。我认为这里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提出稳健的财政政策,究竟比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我认为,积极的财政之策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经济学上的概念是扩张的财政之策,所谓扩张就是推行赤字预算的政策。从这个角度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后是否就消除了财政赤字呢?有关部门表示说,“继续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要求,也是保持一定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这就是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不等于不发债,不等于消灭财政赤字。既然这样,提法的改变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它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不要指望主要靠政府投资;政府要着力调控、协调发展;而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不是越高越好。

其次,如果说保持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则要分析来年在货币供给量中,哪些与当年的经济增长直接相关,哪些与经济增长不直接相关。我的思考是:排除滞后效应因素,相当一部分由于收购外汇使外汇储备增加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与当年的经济增长不直接相关甚至不相关。此外,用于“收摊子”“填窟窿”而投放的货币与经济的增长也不相关。

主持人:从以上专家们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淡出是一种必然,“双稳健”政策替代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途径。那么,在今后的几年中,“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实施呢?

贾康:具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财税政策转型中的重点包括:

1、调减总量扩张力度的同时,控制赤字,增收节支,并要将把握好“有保有控”的区别对待作为关键,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

2、政策调整要与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政府首要考虑的应是市场能否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公益品)与公共服务。对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政府资金应退出,以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这些领域中配置资源的优势。应注重通过各种手段的实施,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供政策平台和制度平台,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力量和微观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并将这些纳入“五个统筹”的宏观环境之中。

3、近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项目应继续予以关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要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要扩大国债资金实行工程招标采购、集中支付的范围,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工程质量。长期建设国债的相关政策调整应当和税收政策的调整相一致。

4、注重调节收入分配,改善社会预期、鼓励消费,并积极合理调整区域经济关系,逐步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5、大力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实质性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做大经济与财源“蛋糕”,这应成为长期的不懈追求。政策转型中应不断改进、完善税制与税收征管,审时度势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和配套推进“金财工程”“金税工程”,把短期调节和中长期的改革与结构优化有机结合,使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相互推动。

吴军:作为一种经济的宏观调控模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有明确的总体取向,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其各自内部结构上要求“有松有紧”。

当前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必要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具体应该关注以下几个因素 :1、密切关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和经济走势。由于PPI的上涨预期,带来CPI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作为货币政策,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2、考虑整个社会总体流动性偏低的情况。由于多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的积累,目前中国M2与当年GDP的比例接近200%,这在任何国家都是非常少见,因此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非常之大,对经济、金融的稳定非常不利。因此,在2005年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安排中,M2增速与GDP增长、CPI涨幅之和之间的差距应该缩小。3、观察利率调整的效果。

在调控实践中,上调利率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负利率问题,对央行产生了很大的上调利率压力;而上调利率又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次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主要发生在生产资料生产和流通领域。事实上,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还只是有所缓解。如果上调利率,可能会在抑制局部投资过热的同时,遏制了消费品需求;并且,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而人民币利率本来就高于美元、欧元及日元等货币的利率,上调利率可能会增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此,运用利率工具还需谨慎。2004年10月份央行对存贷利率进行微调是货币政策进入转折点的标志,具有一定的“宣示效应”,即央行通过加息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信号弹,试图改变公众的预期。如果公众预期政府将进一步加息,可能会有助于遏制投资过热。

主持人:的确,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还存在不少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曾康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刻不容缓,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认为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以下几个问题必须特别关注。第一,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后,政策还要不要保经济增长?有人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保增长”,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保协调”。这样的说法有点新鲜。问题是:发展还是不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回答这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中国人多,每年有3000~4000万劳动力要就业,不发展,怎么解决这一问题。一般说来,经济增长与就业正相关,据统计,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提供7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但如果经济增长与就业的正相关度弱,甚至负相关,则可以预言,就业人口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加大。

第二,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经济的增长不像过去那样主要靠政府拿钱,但推动经济增长,钱总是要拿的。不主要靠政府拿钱,靠谁拿呢,靠银行、靠民间、靠外资。所以,实行这一政策,首先要考虑推动经济的发展,靠什么渠道拿钱来推动,而考察靠什么渠道拿钱来推动,就要分析我国当前的融资形势和企业家的投资意向。当前的融资形势,概括地说,资金分布极不均衡,流动性差,风险度高。一方面要取得银行贷款难;另一方面民间资金又大量存在;外资内流,内资外流。在这种状况下,要靠民间资金、外资来推动经济发展比较难。这是制度、政策、机制、意识决定的。所以,可以做这样的假定:财政政策变了,货币政策没变,如果靠政府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难变,这样,经济增长仍然是政府推动,但主要靠银行拿钱。

第三,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为的是加强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防止通胀,但必须认识到能够存在无通胀的经济增长。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经济学界、金融学界的重视。无通胀的经济增长为什么会存在?当代的经济理论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前进,因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经济增长、就业增加、通货膨胀是同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是不同步的。为什么不同步?我讲四点理由:(1)按凯恩斯理论有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增加人们的收入,不能启动需求就会存在无通胀的经济增长;(2)按凯恩斯理论有成本推动型经济增长,如上游产品价格传递不到下游产品,成本推动这方面受到阻碍,也会存在无通胀的经济增长;(3)价格上涨由谁来买单,如由政府买单,则会存在无通胀的经济增长,这种情况在我国是存在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国商品低价出口,低价出口后对出口商品实行价格补贴、退税,这是由政府来买单;(4)如果价格上涨由银行来买单,也会存在无通胀的经济增长。现实经济生活中,房地产炒作大多是用银行的钱,如果炒作破裂,银行的钱就还不了,形成呆账。这样发展下去也会存在无通胀的经济增长。

第四,有人说“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这从道理上说不错,但要知道:(1)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当代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的效应也是有限的;(2)况且我国还需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制度;(3)我国现阶段完全靠市场经济那一套调控是不行的,效果也不会理想;(4)必须面对现实,加强宏观调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得靠行政手段,靠民主、法制,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上一篇: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自查报告下一篇:村级公共服务站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