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站工作制度(共8篇)
土肥站工作制度 篇1
永城市土肥站工作制度
为扎实推进我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公务员法》《事业单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管理制度
1、工作时间: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度。农忙时间与法定假期如因工作需要服从单位安排。
2、上下班时间:上午八点至十二点。下午冬春季(十月一日至五月一日)二点半至五点半;夏秋季(五月一日至十月一日)三点至六点。
3、积极工作,创造性的干好本职工作和单位有关领导另行安排的其他工作。对咨询群众态度积极,一站式服务,树立单位良好形象。
4、工作时间内不准上网聊天、网物、打游戏等,没有具体工作时可以学习业务知识,禁止从事有工作无关的活动。
二、考勤管理制度
1、参加考勤的人员。在岗的全体职工干部均属于参加考勤的范围,包括财供和非财供所有人员。
2、考勤方法。在没有采用签到机以前,实行纸质签到,每天分上下班四签到,未签到视为缺勤,代签无效。
3、按时上下班,严禁迟到、早退。上班时间延迟15至30分钟
属迟到,下班时间提前三十分钟以上为早退。累计5次迟到或早退为旷工一个工作日。
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有农业局依据条例第15条解除聘用合同。
三、请销假管理制度
1、有事请假:请假一律实行请假条制度,电话、口头、捎信请假一律无效,视为旷工。
2、假期类别:包括事假、病假和法定假。事假指职工个人私事请假,病假指职工个人因病请假,法定假按国家规定执行。
3、审批权限:○1请事假1-2天向单位一把手请假,三天以上要向局主要领导请假。经批准后方可离开工作岗位,否则按旷工论处。如特殊情况来不及书面请假的,经口头请假许可,事后及时补办请假手续方可有效。
○2病假1-3天向单位一把手请假。三天以上向局领导书面请假。短期病假出具一般诊所诊断证明,长期病假要出具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并按工作年限享受病假带薪时间。
○3法定假。节假日、星期天按国家规定执行。农忙季节或特殊情况,因工作需要加班的应服从单位安排照常上班,其他法定假期按有关规定执行。
4、定期考核。要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日考勤、周汇总、月考
核,每月汇总进行兑现奖罚。
四、工作奖惩制度
1、服从领导,积极工作。工作成绩显著的作为表先、晋级、晋升的依据。因工作不力完不成目标任务不得晋级晋升,因个人过失造成损失全部有责任人负责。
2、事假全年累计超过20天的,其超过天数的工资按基本工资的70%计发;超过30天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50%计发,年终考核我基本合格,降低聘任等级;全年事假累计超过60天的,超过天数停发本人全部工资,下年不再续聘。
4、旷工。凡未经请假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或者假满未经续假而逾期不归的,按旷工论处。旷工6天及以下的,扣除本人旷工天数的基本工资;旷工7天以上的停发本人当月全部工资;连续旷工15天以上,年度累计旷工30天以上者,按照《公务员法》有关规定予以辞退。
五、永城市土肥站财务管理制度
1、财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在站长的领导下,负责各项费用的支出核算与管理。
2、严格执行经费支出审批程序和权限,各项开支必须执行“节约开支、先批后支”的原则,需经站长同意后开支。
3、报销的各类单据,必须先由财务人员审核,对发票是否真实,经办人员是否签字等审核无误并签字后站长签字报销,凡未经批
准擅自购买者,不予签字报销。
4、因公外出须经站长同意批准,在出差结束三天内由个人填写出差报销单,由站长签字报会计核实无误后报销。
5、严格控制借支公款,确需借支的500元以上的报站长审批,借支时间不得超过30天。
6、购置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财产均按规定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固定资产出现丢失、被盗等情况,视情节轻重,由直接责任人赔偿损失的10%-50%。
六、车辆管理制度
1、车辆管理
○1车辆严格实行下班入库制。下班后车辆停放在指定停车场,因事不能停入指定车位的车辆应存放在相应有关规定的停放处。严禁车辆在洗车处及私人住宅区过夜,否则产生不良后果由驾驶员负责。
○2车辆实行专车专人驾驶;严禁将车辆交给无证人员驾驶;任何人不得利用单位车辆练习驾车;不准跑私车。
○3车辆进行加油需经财务人员负责登记,领导签字;每月驾驶员需准确上报车辆的耗油和公里数情况,财务人员进行审核公布。
2、车辆调度和使用
○1车辆调度实行先领导后一般,先急后缓,先远后近,先会议后
出差。
○2办公用车实行派车制度。由用车人向站站长提出申请,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及领导优先的原则,统筹安排,未经批准,驾驶员不得擅自出车。
○3用车均实行出车登记制,由驾驶员登记,注明出车途径地、目的地、出车时间等。月底由驾驶员本人汇总填写当月出车报表,作为核销油料等费用的依据。
3、车辆驾驶与行车安全
○1为确保行车安全,驾驶员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服从交警指挥,严禁酒后开车,不准超速行驶。
○2驾驶员对车辆要勤检查,勤保养,使车辆始终保持最佳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防事故发生。
○3公车执行公务中发生交通事故,因违章造成事故应负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的,除保险公司赔偿款项外,驾驶者承担其余费用;负次要责任或一定责任的,除保险公司赔偿款项外,驾驶者承担其余费用的10%。
4、车辆维护与修理
○1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发现问题,反应敏捷,处理及时 ○2车辆需维修时,驾驶员事先应征得站长同意,然后到定点厂家维修。
○3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修车、购置零配件或在非指定的厂家修车,其费用不得报销。
5、相关费用报销
○1车辆的保险费、油费、路桥费及凡因公使用的费用,由财务人员审核领导签字后方可报销。
○2车辆维修费用报销需附维修申请单和维修收费清单,经领导审核批准后报销。
○3驾驶员如有违章造成罚款的不予报销,由个人承担责任,并准时交纳罚款。
土肥站工作制度 篇2
一、土肥工作的重要性
在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中, 土肥战线承担的责任重大。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 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其中“土、肥”两项排在了最前面, 可见土肥工作的重要性。土壤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是农业优质高产的保证, 搞好土肥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这个配置搞好了粮食就可以增产, 农业就能增效, 农民就能增收。
调查发现, 东阳市部分地区存在土壤板结, 抗排涝能力差的现象, 山区如三单乡部分土壤酸化, 山丘地区土层浅薄, 砾石含量多, 不利于作物生长, 易发生旱灾。在化肥施用上, 农民普遍氮肥投入较多, 而磷钾肥投入较少, 导致化肥使用结构不合理, 并且有机肥与无机肥使用比例失调。另外微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微肥投入主要靠有机肥, 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施用有机肥的习惯, 一部分农户不施磷肥, 绝大部分农户不施钾肥, 影响了土壤肥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 东阳市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认真实施各个土肥项目, 包括中央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沃土工程等, 通过一系列的培肥措施和商品有机肥、配方肥的推广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当前土肥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适应。
现在还有很多农民的施肥意识是传统农业式, 有很大随意性, 不注重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培肥土壤, 思想认识上还有待提高。
(二) 土肥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目前, 奋战在土肥战线的人员并不多, 较早的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土肥工作者都已相继退休, 现在接手的年轻工作者缺乏田间操作的实践经验, 对作物的生长习性缺乏感性认识。土肥站人员不足, 少数几个人担负了全市艰巨的土肥推广工作任务, 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乡镇也缺少相应的农技人员负责田间试验的管理和数据记录等。
(三) 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
土肥实验室是开展土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阳市土肥实验室仪器设备还不够完善, 部分仪器陈旧老化, 跟不上实际需求, 急需更新和添置新的仪器设备。化验人员严重不足, 这直接影响到了化验的数量和质量, 间接影响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东阳市土肥实验室无论硬件设施还是人员配置都还无法达到有资质的标准化实验室要求, 使得土壤监测还停留在少数定点、以点推面的推广模式上。由于推广部门不能提供更确切详细的土壤养分含量数据, 致使很多农民对自己的土地究竟缺什么营养、缺多少没有真正掌握, 施肥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从而导致生产成本高, 增收效果不佳。
(四) 推广方式需要创新。
现行技术推广工作方式通常是“技术示范+行政干预”, 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经营的发展要求。而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采用的通常是让农民参与的推广方式, 从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引导帮助农民, 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新技术、新科技领域。
三、新时期土肥技术推广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 加强土肥技术力量, 提高服务意识。
加强各级土肥技术力量, 是土肥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配置相应的农技人员, 使“市土肥站-乡镇农技站-种粮大户 (农民) ”这一关系链不中断, 保证所有土肥信息和土肥技术能够传达到农民, 服务于农民。土肥技术工作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把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目的。
(二) 创新工作体制和推广内容。
建立以土肥产业化链条为需求目标的土肥技术推广服务新体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建立土肥“研究-开发-推广”一体化工作体制, 加快土肥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加强施肥、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控制等相关技术的推广,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与肥料生产企业的合作, 通过农村宣传栏、农资经营网点等多渠道推广配方肥和有机肥。在推广系统内部, 对乡镇农技站和驻村农技人员给予技术支持。
(三) 创新推广方法。
随着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行政干预日渐难以奏效, 因而必须探索农民自愿采纳或乐于接受的技术推广新方法。
1. 参与式推广方式。
实行参与式推广方式, 即组织农民参与到推广过程中。每个乡镇建立示范方, 对土肥技术成果, 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等进行示范展示, 让农民看到成效, 从而达到以点带面, 带动周边农民接受这一技术并自愿参与到其技术推广过程中来。
2. 项目带动式推广方式。
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 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企业、农民结合在一起, 为农民提供系统化服务。2009年, 东阳市开始实施中央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 通过连续几年的技术推广和肥料补助, 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央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 为全市农民开展“测-配-产-供”一条龙服务, 推广应用配方肥。通过建立示范方、施肥信息上墙和整建制推进等方式, 推广和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与肥料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合作, 推广适宜本地的配方肥。目前大部分农民都能够使用该项技术, 能够根据自己田块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 对照施肥建议卡合理施肥, 许多农民都愿意使用配方肥, 因为配方肥使用方便, 一种肥料就代替了以前的氮肥、磷肥、钾肥, 省时又省力。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 力求通过几年的地力培肥, 提升土壤肥力,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对提升区农民进行肥料补贴, 推广配方肥和商品有机肥, 农户用了以后普遍反应较好, 感受到了使用配方肥和商品有机肥带来的好处, 因此也愿意以后继续使用该肥料。
3. 综合式推广方式。
采取面上技术指导、点上示范引导、热线咨询服务、科技下乡、多种形式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电视广播宣传、创办科技示范场等方式, 与农民近距离接触, 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农技人员要多下乡, 多调研, 多与农民接触, 听取农民的想法,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积极推广“配方肥”下地、“示范样板”进村到田、测土配方信息“建议卡”上墙和“培训班”进村入户。年轻工作者有些知识还不如经验丰富的农民, 因此要虚心向他们学习, 了解田间作物生长情况和施肥方式方法, 了解病虫害防治等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服务水平。
4. 多方合作、利益共享的技术推广方式。
技术推广部门与科研院所合作, 保证土壤化验和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与肥料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合作, 共同推广配方肥和商品有机肥;与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开展合作, 各自分工, 共同为农民提供服务。
5. 多方法、多渠道推广土肥技术。
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利用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 提供合理施肥配方, 并且以农民可接受的方式推广出去, 例如发放施肥建议卡, 简单明了;推广触摸屏, 农民可随时查询自己地块的土壤肥力信息和相应的施肥建议;通过短信将信息及时发送到农民手机;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
(四) 增加财政投入, 推动改革创新。
土肥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培肥土壤是一项强农富民工程, 政府财政应加大投入。一是增加农技、土肥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 使农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有实力从事推广工作,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二是增加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经费, 以推动技术推广工作蓬勃开展;三是研究、制定一套能促进土肥产业发展壮大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促进土肥产业科技进步有长足发展。
(五) 加强实验室创建, 提高测土服务能力。
东阳市土肥实验室与标准化实验室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要不断规范完善实验室, 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 保证化验数据的真实可靠,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增加检测人员并合理配置人员, 对大型检测仪器应配备专人负责, 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检测人员要多参加省、市级组织的各项培训, 多学习、多实践、多操作, 掌握基本操作能力, 提高化验水平。除了土壤常规指标的化验分析, 还应增加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等的化验分析, 以满足农业多元化需求。
摘要:本文通过正确认识土肥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对新时期如何开展土肥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加强土肥技术力量, 提高服务意识;创新工作体制和推广内容;创新推广方法;增加财政投入, 推动改革创新;加强实验室创建, 提高测土服务能力。
关键词:土肥工作,技术推广,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 .何靖.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西农学报, 2008 (2) :77~79
土肥站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环节;成效
2006—2011年我县连续五年承担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资金补贴项目,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下,省、市土肥站及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区技术人员和广大干群积极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促进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表扬和肯定,连续五年被评为河南省土壤肥料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部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
按照《2010年河南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部级示范县试点补贴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精神,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施用配方肥到田为目标,以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核心,以全程服务粮油烟高产创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为切入点,以培训宣传、示范展示为手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的原则,采取以点带面,着力构建整村、整乡、整县推进的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力度,着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覆盖率、到位率,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深入开展,着力构建整村、整乡、整县推进的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提升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水平,为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样板。
一、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全面完成了九项工作目标
1.采集土壤样品8000个,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8900户。
2.五年共化验土壤样品8000个56000项次,植株样品900个3600项次,分析内容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有机质;微量元素(铜、铁、锰、锌)和硫、硼、钼。
3.对200农户进行肥效应用跟踪调查,同时免费接受农民主动送样测试,调查施肥情况、施肥方法及施肥量,增产效益,满足农民个性化测土服务需求,为配方调整提供依据
4.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安排布置田间肥效试验60个,效果验正试验100个。安排肥料配比试验点7个;安排肥料运筹试验点7个;安排施肥方法试验点7个。
5.研发不同土壤、不同作物配方26个,印制发放施肥建议卡70余万份,建议卡在项目区入户率达到100%。
6.免费为全县8.2万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培训乡村技术人员和示范农户2万余人。
7.建立小麦、玉米万亩方2个,村级40~100亩的示范片245个,43500亩,超额完成4%,做到村级示范100%。.制作科技上墙板面235块,配方施肥技术上墙达到100%。
8.为1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2个种植大户和1231个科技示范户提供有针对性的200个农户进行个性化测土服务,进行专项测土、化验、配方、指导、供肥。
9.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应用工作。在4个乡、重点村配方肥推广网点设置专家施肥系统触摸屏10个,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软件为农民购肥和施肥提供适时技术与信息服务。
二、取得了十大成效
1.建立了高标准土壤化验室,具备了开展土壤样品常规化验的能力,每年可以化验土壤样品2000余个。
2.基本摸清了全县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化规律,在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上初步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
3.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构建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整理了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与国家及省标准进行了对接,如我县土壤由原来的6个土类44个土种规范为现在的5个土类34个土种。并对部分历史数据数据进行了数字化和图件化处理。
5.进行了渑池县耕地地力评价 基本掌握耕地地力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因地制宜地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生态农业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进行了小麦和玉米适应性评价。
6.扩展技术覆盖面 2010年我县定为部及示范县,在继续抓好粮、油等大宗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烟叶、朝天椒、果树等经济作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7.增加配方肥施用量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03万亩,需配方肥41200t,配方肥施用量28840t,占全县基肥总量的70%以上,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五年累计推广263万亩,达农作物种植面积90%以上,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认知度达90%以上。通过宣传培训全县落实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8.3万亩,其中推广施用定点企业配方肥面积达到37.2万亩18600t,超额完成6.2%,氮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45.6元,全县粮、油、烟、辣椒等大宗农作物配方肥施用量占化肥施用量的比例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在粮、油、烟、辣椒高产创建示范区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8.扩大示范带动范围 采取专家包片负责和整村推进的办法,大力推进村级示范方(片、区)建设,建立万亩示范方2个,以村为单位设立40~100亩村级示范方235个村,43500亩。与去年同期相比示范方面积扩大60% 。
9.提高技术普及率,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施配方肥、按方施肥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施肥技术方案上墙率达100%。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100%。配方肥施用量占全县基肥总量的70%以上,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90%以上,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认知度达90%以上,提高了技术普及率。培养3名具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的肥料配方师,每个村至5名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示范户,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触屏的建成,科技含量提高,农民朋友使用方便,经过宣传、培训技术力量的整合,服务能力提升。
乡镇农业局土肥站年度工作总结 篇4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进程,不断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路子,使农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初具规模的种养基地有28个,其中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0000亩,全镇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年出栏鸡5000只以上,年出栏鸭3000只以上,水稻种植面积1.5万亩,油菜种植面积1.6万亩,莲子种植面积800亩。今年新增农业产业基地8个,县级龙头企业2个,1万亩油菜基地可安排1000人就业,XX县新枧村莲子专业合作社可安排100人就业,XX县红源苗木园林专业合作社可安排120人就业。新增XX县共大合作社、XX县红源苗木园林专业合作社和江西省上西农林发展有限公司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我镇新增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是莲花红源苗木园林专业合作社和江西省上西农林发展有限公司。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府职能,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建机制。一是抓组织机构,年初,镇党委、政府调整了农业结构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健全了领导机构。二是责任制推进,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的中心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把目标层层分解到村,落实到人,保证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健康运行。三是通过合作,搞好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信息、资金、物资等服务体系,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拿出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搞好服务,共同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重引导。为巩固我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成果,使农业产业化保持持续发展,不断壮大规模,镇党委、政府以培训青年农民为重点,向养殖大户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今年我镇举办了果业种植培训班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班。
3、抓服务。一是技术服务。二是销售服务。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镇、村两级信息服务网络。以基地为依托,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形式,积极引导、扶持农户发展农业,不断壮大经营规模,逐步形成产业化。
(二)大力培植扶持主导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
在做大做强现有的泰昌农业专业合作社、赣星农林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的同时,抓好了新增的XX县红源苗木园林专业合业社和江西省上西农林有限公司等,形成以畜牧业、花卉苗木业、水果业三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
(三)切实增加农业基础投入,增加产业发展后劲
加快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工作上来,抓住机遇,搞好重点工程建设,带动面上工程建设,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致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抓手,全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着手打造一批农业示范基地;以“基地”为依托,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形式,积极引导、扶持农户发展农业,不断壮大经营规模,逐步形成产业化。现初具规模的花卉苗木基地10个,良种生猪养殖基地5个、水产养殖基地2个,绿色优质水稻基地2个、优质高产油菜示范基地1个,果木种植基地8个。二是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大力推行“一事一议”,建立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益性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三、进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服务水平
要继续加强领导,重视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继续抓好红源园林花卉苗木基地、赣星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江西省上西农林有限公司等,抓好对农民的引导、协调和保护,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进一步做大做强赣星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红源苗木园林专业合作社和泰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原有生猪、水禽产业基础上继续培养生猪、鸡、鸭、水禽养殖大户,花卉苗木、药材、林果业种植基地建设,推动我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力度
寿阳县2011年土肥工作总结 篇5
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顺利实施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06年, 我县被确定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项目实施四年来,我县坚持把试点项目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民心工程和基础工程来抓,以技术推广为中心,以节本增效为根本,严格落实农业部、财政部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施肥水平,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有力促进了粮食增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概括起来,我县试点项目工作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人员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农户4.39万户,仅土壤取样工作就涉及全县14个乡镇、199个村委会、978个村小组的干部1017人;二是干部热,县、乡、村三级干部坚持把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作为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来落实,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身项目建设,形成了“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是效果好,从2006年至今,全县14个乡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80.12万亩(其中玉米40.31万亩、马铃薯11.25万亩,谷子9.13万亩,蔬菜19.43万亩),新增粮食2635万公斤,节本增效3096万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七个一”,即:在县电视台每个季度开播一期测土配方施肥专题栏目,中午12:30、晚上19:35定点播放;每个乡(镇)、村设立一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栏,张贴一条固定墙体宣传标语;在景尚、松塔、南燕竹、平头、马首、松塔等乡镇各建立一个测土配方施肥的千亩核心示范片,示范片上有一个肥效对比试验;每个村委会建立一个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供应点;建立了210户测土配方施肥典型示范户,每户发放一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单,配送一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挂图;每户发放一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每名科普员发放一本测土配方技术指导手册,有力地推动了试点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做法是:
第一、着力一个强化。项目试点县确定后,县政府及时研究决定,成立了寿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长及分管副局长、县财政局副局长任副组长,县土肥站、农技中心等站(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成立了由土肥站长任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组织、督查、协调、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乡镇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农业综合站落实操作。从而使部门行动变成了政府行为,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面上工作有人抓,具体操作有人管。
第二、抓好两个关键。突出抓好宣传发动和配肥监管两个关键,稳步实施,有序推进。一是广泛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召开乡村干群大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专题座谈、集中讨论等多种形式,利用电视、宣传栏、挂图等宣传渠道,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了“科学施肥、节本增效”的浓厚氛围。四年来,我县共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种田大户以会代训600余次,在县电视台举办技术讲座7期,开播“农民之友——测土配方施肥”专题节目6期,张贴宣传标语2500余条,设立宣传专栏和户外大型宣传牌各14块。二是强化监管,稳步扩大测土配方肥的生产供应。认真落实农业部、财政部《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项目实施方案》;采取不定期抽样检测的方式,切实加强配肥监管,确保配肥供应质量。目前,全县共设立配肥供应点200多个,基本上达到每个村委会有一个配肥供应点;已推广“晨雨牌”配方肥7万吨,应用配方肥面积达到80.12万亩,按方施肥面积66.37万亩。
第三、确保三个到位。在严格执行试点工作规范程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即“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推广模式,“稳氮、增磷、补微”的施肥原则,狠抓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土壤测试、土肥试验三个重点,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技术入户到位。结合新农村建设,以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通过层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特别在14个乡镇举办以种粮大户、重点示范户、农技员、村组干部为对象的培训班,取得了良好效果,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村、到户。四年来,我县共培训农民60000多人次,接受电话咨询825人次;编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及其它技术资料19万余份,并全部分发到了农户手中;为农民开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18550份,建议卡入户率达99%;二是加强土壤测试,确保目标任务到位。根据我县玉米种植实际和土壤结构情况,按30—80亩的面积采集1个土壤样品的办法,系统收集测试数据,及时输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由县技术指导小组依据土壤检测结果研制配方,由县土肥站填发配方施肥通知单,由乡镇农技推广站发放到户。五年来,全县共取土样6700个(其中微量元素样2400个,常规样6700个),检测土样6700个,检测所覆盖的玉米面积为57.15万亩。三是加强肥效试验,确保规范操作到位。在全县各乡镇不同土壤类型上,安排 “3414”标准小区肥效试验62个(其中玉米28个、谷子16个、马铃薯16个、甘蓝2个);设立试验小区870个;安排对比试验90个,设立试验小区90个。通过以上试验,可基本摸清土壤养分实际贡献率,基本掌握最佳施肥量、配方比例、土壤养分校正系数等第一手资料,为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积极探索创新
通过四年测土配方施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有效方法,我县测土配方施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推动、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探索出一些新的创新模式。
(一)、配方模式的创新。改变了多年来农民偏施氮肥、乱用复合肥的习惯。结合不同土壤土质、不同地形特征、不同作物类别,制定的主要粮食作物施肥模式建议卡,使农民清楚明白地选择配方肥、复合肥品种,还有如何购买单元素肥料来进行混配,同时注明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各乡镇每年春季发放建议卡3.3万份以上。
(二)、与企业合作机制创新。根据市场上复合肥品种繁多、农民无法选择的现状,我县与大型肥料加工企业合作,签订配方肥生产、供应、销售合同,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品种制定出配方交给企业,企业按照配方生产玉米、谷子和马铃薯等专用配方肥,并运送到镇乡村社,通过各级农技干部和经过培训的经销商指导农民施用。
(三)、技术培训方式创新。改变过去利用会议培训的习惯,采用科技赶场进行宣传培训和发放资料,利用田间、院坝和示范现场进行培训。如:南燕竹镇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宣传独劈新径,在寿阳县公安局南燕竹中队、镇工商所的支持下把工作车包装成为测土配方施肥流动广告宣传车,并在车上安装高音喇叭,播放录制的测土配方施肥宣传稿,进村入户进行广播宣传,同时在各个乡镇、集市赶集时到当地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并把我县土肥站负责人的电话号码印在配方施肥挂图上和其它宣传资料上,方便农民随时可以就配方肥的施用等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受到农民群众空前的欢迎。它解决了人力少、资金紧的困难,又扩大了宣传面,增强了项目的影响力,加快了农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推广速度。
(四)、土样采集组织方式和剖面样采集技术创新。春播前,我局土肥站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骨干进行土样采集技术和GPS使用技术培训,分成若干个取样小组,对粮食、蔬菜主产乡镇进行土样采集。在取样中,按不同土壤类型、海拔高度、作物种类划分取样单元,对能够代表当地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属、定位、定点取样。除了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进行取样化验以外,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并邀请土肥教授,对代表性的土属和土种,按照不同的利用方式,采集剖面样品,进行剖面照相,分层次取样,化验项目达到14项。
(五)、示范片建设方式模式创新。我县超额完成项目合同规定的试验示范指标,每年布臵同田大区对比试验10个以上,一方面验证和完善肥料配方,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看到配方施肥技术和传统施肥技术的田间差别,让农民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优越性。我们改变了过去整个示范片都采用完全一致的新技术的建设模式,而是把示范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让农民自己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习惯施肥,另一部分让农民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用作物施用配方肥和习惯施肥在田间的对比效果和差异性来教育农民认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施用配方肥。
三、典型经验做法
为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入户率,巩固其节本增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成果,发扬我县亲农、爱农、恩惠于农的农业工作精神,2010年我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把“强化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入田到户,深化测土服务,完善科学施肥指标体系,提高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和配方肥施用率,发挥测土配方施肥典型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构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长效机制”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通过四年的项目实践,寿阳县测土配方施肥形成了 “七化”局面。
项目结合紧密化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启动之初,是作为单一技术提出来的,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局限性较大,发展空间较小。2008年土肥站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一种基础性手段,与其它农业高产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玉米丰产方示范建设、旱作节水、少耕穴灌、有机质提升、秸秆还田、山南坡耕地建设等项目中全部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田间试验精准化
往年的田间试验,施肥比例和施肥量都是按照省里下达的文件和书本上的理论值来确定的,而忽略了寿阳的农业生产实际和传统施肥规律。我县日照资源充足,传统施肥量很大,粮食产量也很高,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名列前茅,而且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所以要在传统施肥的参照下调整施肥比例和施肥量,在确保高产的同时节约肥料。通过精量施肥,结合传统施肥,建立和修正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合理肥料配方,拓展节本增效的空间。
测土信息公开化
农民往往是被认为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群体,农业上的专业术语、单位名称等不一定能完全看懂,因此以前的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丰缺指标并未对农户公开,农户只是收到一张或几张施肥建议卡,真实度自然就较低,农户重视程度也不高。随着这几年的集中培训、入户指导、开展田间学校、电视广播讲座等多手段宣传培训,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大大提高,有更深一层次了解和掌握的愿望,因此,土肥站设立村级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建议卡,包括本村土壤各种养分测试值范围、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本村施肥建议三大块内容,并像规章制度一样上墙,实现庄重和易懂并举。目前全县206个行政村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建议卡上墙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受到了村干部和农户的一致好评。
制卡发卡简易化。
施肥卡的制作、填写和发放,是测土配方施肥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要求既要准确无误,又要实现入户率100%,因此工作十分繁重。2009年我们制定的挂历施肥卡,以外型美观、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而深受农户喜欢,并一直延用至今。
宣传培训扩大化。
提到培训,往往都是一个正式场合,严肃的老师,用较为书面的语言来讲授农业知识,乡镇农业干部和技术员还比较容易接受,但农民听完作用不太大。2008年年初在保留以往培训手段的基础上,主要采取“零距离接触”的方式进行培训,即在田间地头或村头巷尾以相互交流的方式将新的施肥技术、生产模式、科技知识等潜移默化的教给农户,由农户像讲述人闻趣事一样传授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实现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家家受益。
科技入户经常化
往年下乡落实、调查农业项目,乡镇农业站经常是终点,真正深入农户并不多,2009年我县土肥站大力开展土肥干部“下乡、包村、入农户”活动,每人负责3个乡镇,在每个乡镇挑选10-20户测土配方施肥典型农户,实现每村1-2户,定期入户指导、电话沟通,并与乡镇农技推广站合作,组织20户以上村民参观学习本村测土配方施肥典型户,从中学习测土配方施肥知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影响力度。目前累计进村入户320户次,电话沟通140人次,实现了了解生产情况、传播土肥知识、解决生产难题的目标。
科技种田主动化。
以前农户接受科技知识、科学种田意识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反感的。经过农业技术干部常年的努力,农户的思想开始转变,由被动变主动。去年冬季至今年春季,累计接受农户主动送样135个,农户主动咨询不同作物对土壤、肥料的要求,对新品种、新肥料非常感兴趣,科技种田意识大大增强。
贰、有机质项目收效良好
一、项目由来及完成概况
土壤有机质是衡量耕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确保耕地质量的持续提高,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作物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减少对秸秆的焚烧和浪费。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意见,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经省农业厅、财政厅领导研究确定我县被确定为2010年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技术项目县,实施面积3万亩。
根据山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的实施要求我县组织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商品有机肥项目。从2010年7月开始,2011年10月结束,主要涉及我县西洛镇的6个行政村,1481个农户,实施面积3万亩,在项目工作领导组、技术指导组及实施乡镇、村、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方案要求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工作组织及实施
为保证项目的有序进行,根据省里要求,我县成立了以副县长杨子文为组长的项目领导组,副组长由县长助理、县农业委员会主任蔡旭恩担任,财政局局长李增福、农业副局长孟忻生、项目实施乡镇的乡镇长为领导组成员,负责各阶段的组织实施,并成立了以孟忻生为组长的技术指导组,同时抽调六名具有农艺师职称的技术人员一个人包一个村,协同乡镇农科站技术人员组织实施,负责农户、地块落实宣传培训及技术指导,负责示范观察点的观察记载。共培训县乡技术人员22场次,培训农民450人次。重点培训以提升土壤有机质为主要内容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宣传提升有机质的重大意义。发放技术资料4000余份。在落实示范农户的基础上,编制了补贴清册,并张榜公布,详细登记了农户姓名、实施面积、领取腐秆剂数量及相当金额、领取日期、户名、身份证号码,并履行了农户签字画押手续。在项目实施的关键时期,县乡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保证了各项具体措施全面落实。
我县农业技术人员于2010年9月下旬,在作物收获前采集了观察点土样,测定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及耕层土壤容重等理化性状。并准备于2011年9月下旬,再次采集原采土地块土样,测定了其养分含量及容重等。同时还调查了项目区5个观察点作物出苗情况、苗期及生长期长势及产量情况,并作了详细的观察记载。并对观察记载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及效果评价。
三、项目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秸秆还田工作的深入开展,减少了焚烧秸秆现象,为培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耕地的产出率提供有效方法和措施,并出现了像北庄村、北行头等村农民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工作的先进事例。据示范观察点统计分析,亩均增产35公斤,增收61.6元,同时可减少化肥施用量10%,节本6.6元,亩节本增收68.2元,3万亩示范田,可增产粮食105万公斤,总节本增效204.6万元,同时,土壤肥力明显提高,理化性状达到明显改善,据测定,示范田较对照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468g/kg,全氮增加0.044g/kg,有效磷增加0.482mg/kg,速效钾增加2.8mg/kg,土壤容重下降0.078g/cm3。为今后搞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资金使用分析评价
项目补助资金由省土肥站拔付,有机肥由省土肥站统一采购0.54万吨共421.2万元,拔付补贴资金60万元;工作经费7万元,其中县级技术培训1万元,农民技术培训0.80万元,示范记载观察0.75万元,土样采集与测试2.50 万元,成果资料0.5万元,项目验收及现场观摩1.45万元。资金管理上建立项目资金专帐,实行专人管理,保证了专款专用。3万亩示范田可节本增效231万元。
五、主要经验和问题
通过一年多对项目的实施,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有强烈的要求。迫切需要广大农技人员对他们技术指导服务,只要农技推广部门能够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对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非常有利。要想把项目完成好落实好,必须有一支懂技术、热爱农技事业队伍,面对千家万户,需要多方面积极配合,宣传,培训必须到位,方能使广大农民接收家喻户晓。只有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广大农民密切接触,方能创造出易操作,易接受的实用技术模式。
叁、增粮项目进展顺利
一、项目在松塔镇的松塔村、里思村、曲旺村、顺华村、寺庄村、上龙泉和尹灵芝镇的落摩寺村实施
二、工程措施已完成公开招标并开工建设,完成投资的40%
三、农艺措施中,有机肥采购发放已经完成,共发放600吨,秸秆还田作业正在进行,明年春播前完成。
陈东锋土肥先进事迹 篇6
陈东锋同志系温泉县安格里格乡农科站站长,现年39岁,在农业工作战线上已经工作了17年。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17年来,该同志怀着对基层科技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怀着对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无限关爱,风雨无阻地奔忙在安格里格乡这块土壤上,进行土壤肥料科技知识的推广,为农民增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是建立村级示范点,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2012年,陈东锋在全乡创建15个村级示范点,培植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示范户115个,示范面积7万亩。结合科技示范户工作,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技术指导。根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现场指导、技术讲座、发放施肥通知单和技术资料等形式,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农业生产,大大普及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建立示范点,让广大农民看到测土配方施肥的显著成效,以点带面推进这项工作。实现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施肥技术直接到田,普及科学施肥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农民,从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入户率
二是做好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陈东锋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田间试验结果,与其他农业专业人员、肥料生产企业、营销人员一起,对安乡的每一个肥料配方和施肥建议卡进行专题研究,确保其科学性、准确性。在他的带领下,安格里格乡成为农作物高产栽培专家试验联系基地,2012年该同志在全乡举办了测土配方技术培训会30场次,印发测土配方技术资料1500份,接受技术咨询300人次,设置配方测土施肥查询点1个。专家查询系统的设立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查询施肥配方,促进合理施肥。
三是做好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做好试验,让农民展示肥效试验,让农民看到有效的配方施肥是一项最好的措施。在县农技站的安排下,该同志承担了小麦、油葵3414试验与肥效对比试验,为配方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同志严把试验选点、整地、施肥、灌水、管理、收获、计产、调查等关键环节,严格负责,提高试验的精度与准确度。同时注意拉开高、中、低肥力水平梯度,确保试验的准确性。
土肥站工作制度 篇7
如何让整个社会正视这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土地的科学规则和决策?如何提高科学管理土地的能力和技术, 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如何直面应对随之而来的土地问题, 都将是未来全社会尤其是那些“土地人”必须面临的考验。
“土地人”就是那些在土地、农业领域第一线深耕多年的工作者们。未来对土地的要求无疑更高, 而要让土地适应这种高要求、高标准, 必须是这些有着深厚土地管理经验、技术的人来当操盘手。他们经年累月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思考, 是前行征程上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对农民需求、土地的了解, 正是“官”与“民”互动和对接合适的桥梁之一——聆听他们的见解, 让全社会都参与到保护土地、善待土地、科学地利用土地中来。
上篇认识土地
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 无时无刻不在提供给我们生存的各种给养。我们是否真正地了解过它呢?比如说“田”这个字, 长久以来人们就引申为好日子, 因为不管怎么看, “田”字上下左右拆分来看都是“日”。
五大世界性问题土地是核心
本刊记者:目前, 人类面临哪些问题?对于土地问题, 您是如何看待的?
赵永志:现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已有共识, 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五大问题:一是人口, 二是资源, 三是能源问题, 四是环境问题, 五是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并不仅仅在中国, 全世界都面临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是经济一体化, 如果大的地区像中国、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 如果粮食出了问题, 全世界都会有问题。中国这么大的人口量, 靠别的国家供给确实很难。粮食对于中国来说, 实际上是关乎到稳定的重要问题。
其实, 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跟土地有关系的。土地和人历来都是一个矛盾体, 人口要增加, 方方面面的发展都需要土地, 可土地就那么多, 不可再生。
日连日圆满成了一个“田”
本刊记者:在您的眼中, 田地是什么样的?
赵永志:从古至今, 土地对于整个民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从历史来看, 土地、吃饭问题就暗含着一个朴素的思想, 比如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 与其说他们是缘起被迫修长城, 但根本问题、根本矛盾还是土地问题、吃饭问题。所以, 历朝历代对土地都特别重视, 往往一些有名的改革文献都涉及到土地问题, 比如井田制、均田制、天朝田亩制度等。
再从造字来看, 比如说“田”这个字, 长久以来人们就引申为好日子, 因为不管怎么看, “田”字上下左右拆分来看都是“日”。这就代表了普通老百姓心中那个朴素的思想, 日连日, 圆满成了一个“田”字;从时间的纬度看, 日复一日, 就连成了一年的365天, 这就是岁月。所以, 不管缺了哪一个“日”, 就不是“田”了。“岁月”与“田”相互之间暗含了如此精妙的联系, 可以看出这个田的重要, 所谓家家有其田, 太重要了。
再说另一个字“男”, 上面一个“田”, 下面一个“力”。为什么要这么组字, 就是说男人的力量, 一定要用在田上;你有田, 男人的力量才能有用武之地, 田地是男人用武的一个舞台。这是一个理解, 第二个理解, “田”一定要把“力”压住, 就是说要把男人给固定住。过去我们的社会不讲究流动, 社会形态就是要守一方土地。用什么来守, 也是田, 田是男人的舞台, 只有你守住了田, 才能守候在家, 把这个力量发作在田这儿, 固定在田这儿, 社会才稳定。
本刊记者:原来一个普通的字还有这么有趣的解读, 看来我们造字都暗含了很多的社会意味。
赵永志:没错。我们再看土壤的“壤”字。地是怎么写的?土也, 但不是所有的地都可以种食物, 一定得是“壤”, 只有土地上面那层“壤”, 才能种植。从“壤”的构字来解释就清楚了, 过去我念大学的时候, 把“壤”写成一个不规范的简体字, 我们土壤方面的老师就解释, 说你们一点不懂土壤, 这个字不能随便改。为什么?右边这部分是有讲究的, 一横是表示一个大地, 大地上有了一点, 就是说土壤其实很少, 就那么一点土才可以种植食物的, 所以这种土是很宝贵的。再看一点一横的下面, 为什么这么组字呢, 就是想表明土壤和土地是有结构的、分层次的, 而且包含了多层含义。农业上我们管土壤叫团粒结构, 团粒结构越好, 保水、保肥性就越好, 供肥供水性就越好。下边你看相当复杂, 但也很讲究, 道理更深刻, 就是说土壤是水、热、气、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力的生物体, 它知冷知热, 需要有包裹, 是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每一个组成部分其实都有它独特的含义。
土本身包含的东西也很博大。外行抓起一把土, 它就是一个土, 但像我们这样研究土的人要抓起一把土, 就不能简单说这只是一个土, 我一定告诉这个土壤的质地、性状、肥沃程度, 乃至物理、化学、生物性状等, 我还要告诉你, 它是个活体。现在很多人不认识土壤是个活体, 土壤是有生命的。为什么有生命?土壤里有很多微生物、真菌、细菌, 这个太重要, 为什么要这么详细地说这个“壤”, 其实我下边还有其他的含义。只有你理解土壤这个含义了, 你才能知道怎么来科学地建设、管理、利用土壤以及科学地保护土壤。
中篇问题与应对
对土地的认识, 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其社会基础和渊源, 更是为了在当下和将来, 更好地呵护、善待土地……我们的专业部门, 尤其是涉农部门, 无论政府, 还是科研、推广机构, 还是全社会都应该有一个共识, 我们现在耕地质量是个什么状态——哪些是“亚健康状态”?哪些有“三高”?
农业先行早已是国家发展的共识
赵永志: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跟人类各种活动都息息相关, 可以说土地就是基石, 它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所说的中国梦就是和平发展、和谐共赢。那么只有首先解决好中国的农业问题, 才能打好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基础。为此要特别保护好耕地、利用好耕地, 因为耕地是农业的基础, 没有耕地, 整个农业包括其它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它不仅是基础, 而且是关键, 它必须得走在最前沿。
当然, 国家需要科技的竞争力, 一个国家需要有“卫星上天、蛟龙下海”, 因为在国际竞争当中, 如果没有这些科技力量, 一竞争就会垮;对于农业而言, 如果农业不稳定, 不竞争也会自垮。如今大形势比较好, 对农业高度重视, 对土地也高度重视。
其实历朝以来, 对土地的态度、制度与管理都有很多重要、重大的经验教训。从历史上的均田制来说, 它改变了土地和人的一种关系, 土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实到现在还是要重视土地, 因为现代社会土地依然重要, 甚至比过去还重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其“民生”里头其中就有一个“平均地权”, 这体现了一种最基础、最朴实的观念。当年咱们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同志搞的经济改革的第一项重大改革, 也可以说是震惊世界的重大改革, 就是农业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久前十八大所确立的思想和发展思路, 其中有些内容强调的特别好, 要实现中国梦, 或者说要实现“中国美”, 中国的农村就得必须美;要实现中国的国家强, 农业必须强;要奔小康, 要国家富, 首先农民得富。
农业先行, 早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共识, 我觉得应该是全世界的共识。尤其对我国来说, 因为我们是农业大国, 还不是农业强国, 农业就更显得重要。更早提出的四个现代化, 其中农业现代化就是之一, 所以说这种共识早已有之。从国家每个阶段的发展来看, 农业、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本刊记者:国家的重视是基于哪些迫切问题?
赵永志:土地为什么这么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 土地为什么这么重要?先说一个现实问题, 首先是耕地, 耕地数量上我们提出要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这个数字是基于粮食安全提出来的。但要守住这条红线, 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还相当艰巨。因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 沙漠化日趋严重, 既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 又要防止自然、人为污染诸多因素的存在, 使得保住这个红线的确艰难。
数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质量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早在2012年就发表文章, 提出耕地质量也要确定红线。数量和质量同等重要,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 我认为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因为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避免, 怎么办?我们只能用提高质量来弥补, 提高质量促进它的生产能力, 而且质量也是保证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 就农业而言, 我的理解一是保证耕地数量, 第二是要给这个农业一个恢复的空间、修复的空间, 就是说已经有污染了, 或者说利用强度太大了, 它太“累”了, 你得让它稍微歇一歇。土地也跟人是一个道理, 长期加班超负荷工作肯定不行。
摸清家底掌握土地病灶
本刊记者:您上面提到的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所面临的问题, 具体的情形是怎样?
赵永志:我对农业、对土地可谓是情有独钟, 因为这么多年就一直跟土地打交道。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工作后这些年也一直扎根于基层土地事业, 还是农业部耕地专家组成员。可以说对土地有深切的感悟和感情, 所以说也有责任和义务来呼吁方方面面, 提高我们的耕地质量, 建设好我们的耕地, 保护好我们的耕地。
首先, 土地的质量问题亟须科学评价, 我们现在耕地质量是个什么状态——哪些是“亚健康状态”?哪些有“三高”?首先, 我们农业专业部门要摸清家底, 统一认识, 达成共识。像水土流失、耕层变薄就是土地的一个病症, 东北的黑土地过去非常肥沃, 腐殖酸非常多, 耕层可达五、六十公分。但现在很多都在减少, 减薄一、二十公分甚至更多, 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污染也是土地主要的病症之一。现在已经公布了有5000万亩耕地被工矿、生活垃圾严重污染, 不少也受到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的污染。受污染严重的土地几乎不适合耕种了, 当然还有不少耕地虽然受到的污染不太严重, 但已处于“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说什么?好比人的“三高”, 突出为酸化、盐渍化、沙化、板结化、生物弱化等等。现在我国土地酸化比较严重, 尤其在南方。酸化或碱化就意味着土壤生物环境遭到了破坏, 很多有益菌被杀死了。再就是变酸后, 那些适合酸性环境的有毒物质被激活释放出来, 特别是重金属释放。有些重金属通常时候处在一个惰性状况, 一旦遇到酸性环境就成活性了。而对于北方的土地盐渍化问题, 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使用了大量化肥, 和土壤酸性发生反应, 产生了大量有害性盐, 特别是磷酸盐这类东西, 从而造成了盐渍化。
再一个就是荒漠化。这就好比人, 如果营养不良、消化不良, 人的皮肤就会非常干燥, 皮肤干燥的结果就是掉皮。土地营养不良就造成了沙漠化。大家一定要理解土地同样是个生命体系, 假如干燥了或者变成负营养了, 就意味着土地结构被破坏了, 里边的那些生物被杀死了。用人体打比喻来说, 这些有益生物存在的时候, 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生物有活性才能正常新陈代谢, 如此土壤状况就会好。假如生物死了, 土地就自然地板结了, 这就形成了亚健康状态。土地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可能就容易得病, 生产能力就会降低。
另外, 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为土壤如果健康的话, 它本身是有自净能力的, 它会吸收消纳有害物质, 比如现在我们提倡的低碳环保, 土壤不健康后非但不能吸收消纳污染物质, 反而自身变成了释放污染的源头。
本刊记者:除此之外, 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赵永志:城镇化的问题, 也是一个需要重新被认识和重视的问题。城镇化中一个关键的点仍是土地, 我们要真正认识土地和人的关系。要知道人的生存发展是要靠土地的, 人类要靠它来养活, 所以我们不能只知道去摄取, 而很少去保护它。
只知索取, 不知付出, 违背伦理, 违背自然规律, 应该深入地去反思。追求现代生活的同时, 我们应该打一个问号, 好好地想想我们的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类幸福指数等问题, 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文学、社会学和伦理学。
目前我们对土地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是客观存在的, 尤其缺乏保护意识。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分清哪些是人为的, 哪些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一点上, 北京做得还不错, 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 从2009年到现在, 相关部门拿出40多亿元进行现代农业基础建设, 仅我们土肥方面就投入十多个亿, 力度可谓是非常之大。即便如此, 不少人质疑为什么土地质量还没上去啊?这就是刚才我说的, 我们利用强度太大了, 仍旧是入不敷出。
完善土地制度制定农业自己的“宪法”
本刊记者:这些矛盾, 这些现状, 未来如何挑战应对
赵永志:上述提到的种种问题, 与我们的制度和管理不健全有很大关联。在土地管理上, 不能说管数量不管质量, 也不能说管质量管不了数量, 现实中这是一个脱节, 是很严重的问题。
建设主体也不明确, 建设主体应该是谁?应该是农民。但建设是要有大投入, 目前的现状是多头投入——国土有投入, 有土地修复金;财政部门有投入, 涉及到综合开发;农业部门也有投入, 有高产田建设;还有环保部门等。所有这些政策并不聚焦, 着力点太分散。由于各自标准不一致, 很难充分协调, 一方面造成公共资金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和效益, 另一方面弄得地方、农民也无所适从。政出多门、政策不统一, 不仅效率低, 而且成本高, 还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与问题。
监督主体方面也存在弊端。谁来监督谁?土地部门管数量, 自己管自己, 农业部门管质量, 也是自己管自己, 没有第三方监督。我们都知道这样一种质疑——既当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 自己管自己能管得好吗?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对土地而言也是存在这样弊端的。
制度保障尤其涉及到政策的稳定性、投入的稳定性以及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都十分必要和重要。我们说要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首先要从观念上、方式上、机制上转变, 归结到一点, 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艰巨的过程, 制度保障与推进即制度化管理才更有效、更稳定, 加之与其它有效管理办法措施相结合, 才能保证不仅在一个项目、一个工程上从规划、投入、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从始至终科学合理有效, 而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农业现代化整个实现过程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稳定化、长期化、科学化。
本刊记者: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 您刚才提到了制度化, 您觉得土地、农业方面的法规建设和执行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赵永志:我特别希望实施依法治国首先从农业开始。农业是基础, 法治化也应该走在最前头, 如此才能使依法治国的目标更加真实丰满, 如此才能够使国家真正长治久安, 如此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更加踏实有力。十八大总结多年改革成果强调, 我们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自信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我们多年经验积累和辉煌成就。如今我们有理论了、有模式了、有制度了, 农业制度规划更应采取顶层设计, 而且一定要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设计。国家有宪法, 农业也应该有一个“农业宪法”, 也就是说农业顶层设计应更具高起点、更具战略性、更具全局性、更具权威性, 当然也要更具实践性。
现在农业上有《农业法》、《农业推广法》、《土地法》、《基本农田管理条例》、《环保法》、《食品法》等一系列的法规, 但由于我们的体制问题, 让这些法规在制定实施时容易出现条块分割的弊端。现实的利益博弈过程中, 这些分散的法规没能上升到一个综合大法即我讲的“农业宪法”的高度。强调“农业宪法”, 不仅要从农业发展出发, 更应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出发, 建立一部系统全面、高瞻远瞩、统筹全局的大法, 就是要解决长期条块分割、制约发展弊端与瓶颈的大法。站在国家的角度, 不仅立足于农业, 更要立足于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生态、文明的发展;不仅要解决当下, 更要规划美好未来, 这才是顶层设计。
只有这样, 我认为才能够实现土地政策对农业的支撑, 才能够全面、系统、长期、稳定、科学、规范地利用好、建设好、保护好土地。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农业工作者, 我深切地体会到, 只有一部权威的农业大法, 才能让政策更聚焦, 资金更聚焦, 作用更有效, 管理更科学, 农业发展才更快、更现代化、更可持续。
下篇交流与学习
保护土地、呵护土地, 除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外, 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而台湾地区人民是我们血浓于水的同胞, 更需要加强合作和交流。海峡两岸虽然体制不同, 但科技无界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 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对相互间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技无界限开放交流才能纳新
本刊记者:您如何看待农业科技交流, 特别是海峡两岸间农业技术的交流?
赵永志: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系统, 它需要很强的科技支撑。当今世界是竞争的时代, 当然也是合作的时代, 尤其是科技交流与合作尤为重要, 占据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地位的农业当然也不例外。
科学无边界, 只有开放才能纳新, 开放了才有足够的胸怀吸引人家的先进技术与经验, 才能拿来发扬光大, 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创新, 才能共赢发展。开放合作的大潮无时不刻地在推动你前行, 否则就被淘汰了。我觉得合作特别重要。特别是从习总书记说的“亚洲梦、世界梦”的核心价值来看, 未来交流、合作将更加重要, 更要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广度。
这是从大环境、从理论层面来说交流的重要性。再从整个农业的学习交流上来说, 这些年国家精准农业的发展比较快。比如节水, 我们北京土肥工作站就从国际上很多地方像以色列学到了节水技术与管理经验, 从荷兰、西班牙、德国等国家学习了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等。其实英国的人均耕地和我国差不多, 但人家科技发展好, 区域种植模式好, 所以它就不需要用那么多化肥。荷兰地虽少, 却是农业出口大国, 它搞的就是高效栽培, 他们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化调控技术、物联网技术就非常先进。比如我们现在的智能温室、物联网都是通过交流来跟人家学的。就我们自身而言, 我们跟德国有不少合作, 向德国学习植物快速营养诊断、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等技术与管理模式;我们还与英国合作, 学习交流区域栽培管理, 以及西班牙水肥一体化温室自动化控制等。当然还参加研讨会, 不少时候我也会做报告展示我们的水平与成果, 否则交流合作就没基础, 就不可能长久。
从这些学习当中我有很深的体会:第一, 科技首先要进步, 自身要有基础, 要自强不息;第二, 不断创新, 发达国家确实科技水平高, 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自身必须要有创新意识, 当然创新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投入。这些年我国在科技上投入比较大, 但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来说, 我们的投入可能还是不够, 所以我们还是呼吁国家尽可能地给予更多的投入, 特别应鼓励基层一线科技创新。
本刊记者:和台湾地区的交流, 您觉得有哪些不一样的基础和特点?
赵永志:台湾地区人民是我们血浓于水的同胞, 更需要加强合作和交流。海峡两岸虽然体制不同, 但科技无界限,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对相互间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从大环境而言, 我们同是炎黄子孙, 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 实现中国梦当然是我们共同的事。其次就农业而言, 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有极高的相似性, 为什么这么说?看台湾的选举, 不管是谁, 都在努力争取南部的农民, 争取到南部农民就争取到了大票仓, 这个政治因素十分明显。他们也知道谁不重视农民、不重视农村、不重视农业, 就会影响其执政。我们大陆这边为什么连续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 因为我们的“三农”问题比台湾地区还重要。
另外, 对于生态环境, 台湾比大陆做得好, 这些年不管是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土壤保护等都有先进的经验, 大陆在这些方面应该和台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专业土壤的角度, 台湾虽然土地不多, 但土地类型几乎涵盖了整个大陆的土地类型。这些共同的特征, 非常有助于两岸相互之间的交流。另外, 台湾还有很多独到的地方, 他们生产水平确实很高, 特别在稻米、蔬菜、水果的培育上有独到之处。另外, 他们非常注重绿色农业、有机产业的发展, 也非常注重生态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等,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对于土地管理方面, 也有很多值得交流的东西。现如今我们要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定要扭转过去不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倡导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多发展大的集体农场、大的合作组织、大的家庭农场、大的种植业户。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否则在推进现代化过程当中, 付出的成本就会过高。这方面台湾地区做得比较好, 我们应更多学习和借鉴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做法, “拿来主义”不失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 这当然需要跟台湾多多进行交流合作。
对此, 政府应该多些支持和引导, 比如相关部门应该多搞一些科技交流、文化交流、民间交流会, 推动两岸共同发展。在这种交流互动过程中, 两岸人民会积聚更多的共识与认知, 而这种在实践中交流得到的共识, 也必将惠及深远。
本刊记者: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 您觉得我国农业有哪些优势?
赵永志:中国农业在国际上有不少方面都是响当当的。首先, 有机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渊源和优势。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都是有机农业, 土壤培肥主要靠有机培肥, 化肥应用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其次, 精耕细作这种良好的习惯一直都保持着, 中国历来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和经验;再者, 水肥结合方面我们做得也不错。传统农业尽管大肥大水, 但也知道水肥的作用、水肥结合的效果, 当下十分重视节水农业发展。可以说, 我们这个民族是有着很深的农耕文化与文明的。
不可否认, 我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正在逐渐向上赶, 但还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最缺什么?最缺集合配套和广泛推广应用。其实这跟我们的体制有很大关系, 比如农业领域的推广部门, 种子说种子的, 植保说植保的, 土肥说土肥的。为什么在农业改革当中我特别提倡多样化服务体系, 因为农民的需要是全方位的, 所以理论技术指导也要全方位。
再者, 我们的标准化落实差距很大。实际上我们的很多技术也很先进, 只是真正的标准化实施不够。标准化实施为什么难?首先, 农民的整体水平不高, 在落实上他们对技术掌握实施不到位, 尤其是农户分散经营, 不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给技术推广带来很大难处, 应用成效也大打折扣。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比如说治病虫害, 不能你家地块打农药, 我家地块不打, 虫子是会动的, 病也是会传染的。可见规模化、集约化的重要, 改变土地经营管理方式的重要, 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地学习、引进、推广和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农情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及管理经验与模式, 更好更快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本刊记者:具体到北京农业的特点, 您有哪些看法?
赵永志:对于北京的农业特别是北京的土肥来说, 走过了很多历程,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 由传统农业到城乡农业, 再到都市型农业,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现在的北京农业已经完全进入到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了。
所谓都市型现代农业, 就是多功能性、多样性、高端性。从功能上讲, 不仅传承着生产功能, 同时延伸拓展出更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与社会功能等。其实对于都市型现代农业而言, 现在的生态功能更为突出和重要, 而生产功能在下降。但它们的关系还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生产功能也体现不出它的生态和生活功能来。
另外我们强调多样性。北京农业尽管很小, 发展空间不大, 但还是要多样性一点, 不能老种玉米、小麦, 也不能只种萝卜、白菜。得有多种生物、多种农作物、多种模式, 一定是五颜六色、多彩缤纷、形式多样的, 而且还要兼顾传承更多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精神、文化与文明的历史使命。
还有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高端性。北京农业一定要突出高端、特色、精品的发展思路, 要打造品牌, 成为社会的一张重要名片。北京农业资源很有限, 但北京又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禀赋——不仅有政治上的重视, 更主要的是有科技的支持、政策的支持、投入的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氛围, 更有良好的市场需求与拉动。所以, 北京农业没有道理不走高端路线, 因为北京市场需要高端, 北京农民也需要高收入, 只有高端才可高效, 所以北京农业十分注重品牌和品牌效应。所谓品牌性就是要在全国做引领、做垂范, 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中有话语权、有竞争力;所谓品牌效应, 就是品位, 就是影响, 就是效益。作为首善之区, 北京当然也应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和品牌, 应具有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品质、品位与影响。
总而言之, 我认为北京农业的发展一定要走集约化、高端化、精品化、高效化、安全化的道路, 在这个发展道路上, 土肥不仅是基础, 更是前沿;不仅是支撑, 更应是引领。
专家简介:
赵永志, 研究员, 现任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 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成员, 中国品牌农业产业联盟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农民日报》三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土壤学会、北京农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试验示范推广了利于农业产业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重点技术项目30多项。以葡萄等高效经济作物反季节栽培技术为例, 创造了北方地区冬季生产葡萄的历史;其中“圣诞玫瑰”品种葡萄栽培技术, 在圣诞期间采摘上市, 延续到第二年1月份, 2003年每亩增效就高达万元以上。
针对北京耕地资源紧缺的现状, 赵永志提出提高耕地质量, 弥补耕地资源不足, 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每年确定10多项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的土肥技术加以示范推广, 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有效地提高了北京农业科技水平。一是破解了粮食增产与环境保护的两难课题, 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例, 2006~2013年累计推广应用3170.97万亩, 农作物增产119.5亿公斤, 增收节支27.58亿元, 节肥8.5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27.8万吨, 专家称之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技术之一;二是让农民从盲目施肥转向“精准施肥”;三是实现了农业技术服务方式的创新;四是探索出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五是探索出在法律薄弱情况下的肥料管理方法;六是初步建立起“北京数字化土肥”;七是提升了基层科技推广能力。
黄冠梨土肥水管理技术 篇8
摘要:在充分了解黄冠梨需肥需水规律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黄冠梨的土肥水管理技术,包括施肥时期、施肥量、施肥方法、灌溉时期及土壤管理措施等,最终实现黄冠梨丰产、稳产、优质的目的。
关键词:黄冠梨;施肥;灌溉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5004402中图分类号:S663.1文献标识码:B
黄冠梨是近几年民权县种植面积较大的梨树新品种,它以外观鲜艳、果个大、抗性强、结果早及连年丰产等诸多优良特性,深受广大果农及消费者的欢迎。通过多年对黄冠梨生产管理的实践,我们就土肥水管理对黄冠梨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总结出一套黄冠梨土肥水管理技术,供参考。
1施肥技术
1.1施肥量
黄冠梨年施肥总量为:每生产100 kg黄冠梨果需施入纯氮0.5~0.6 kg、纯钾0.25~0.3 kg、纯磷0.5~0.6 kg(均指有机肥和化肥的总纯含量)。施肥比例保持在氮︰磷︰钾=1︰0.5︰1。在黄冠梨花果管理中,节制氮肥,增进磷、钾肥用量对提高黄冠梨产量、品质尤为重要,增施磷、钾肥不仅可以提高果实产量、品质,还可以壮树稳势,早成花、早结果。结果后又有利于以果压冠,节制树体过高过大。黄冠梨施肥标准具体是:氮肥在基肥中占50%,3次追肥量分别为20%、20%、10%;磷肥春季或秋季一次施入全量;钾肥在第2、第3次追肥时分别施入60%和40%。
1.2施肥时期
黄冠梨施肥以基肥(农家肥)为主,速效肥为辅。基肥在黄冠梨每年采收后,于8月末至9月末早秋施入最好。秋施基肥可促使花芽分化,提高花芽质量和枝芽饱满度,增强树体抗寒力。
追肥全年至少4~5次。①芽前肥以氮肥为主,要在初春抽芽前2周施入,并灌透水;②亮叶肥(黄冠梨幼叶刚展开时是淡黄绿色,进入5月中下旬至6月初转为深绿色,风吹叶转闪光发亮,故称“亮叶期”)以磷、钾复合肥为主,在亮叶期施入;③果实膨大肥(2~3次)以钾肥为主,少量施磷、氮肥。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施入。
叶面施肥每年喷5次以上。分别为盛花期、亮叶期、花芽分化期和采收前后。施肥浓度为:尿素0.3%~0.5%,磷酸二氢钾0.3%~0.5%,在缺硼的梨园,抽芽前喷1%,盛花期喷0.1%~0.3%的硼酸或0.25%~0.3%硼砂,可提高坐果率。在因为缺锌引起小叶病的梨园,可在5-6月间喷0.5%硫酸锌,在缺铁引起黄叶病的梨园,在初发病时,喷施0.3%~0.5%的硫酸亚铁,3~5 d后复喷。
2水分管理技术
2.1需水规律
在黄冠梨生长过程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应该是果实迅速生长期,因为此时正是枝条的第2次旺长期,又是果实迅速生长期,对水肥的要求很高。土壤水分在田间最大持水量为60%~80%,最适合梨树生长发育。前多、中少、后多是梨树的需水规律。灌水要根据梨树生长规律、土壤含水量、天气情况及树体的具体表现进行。黄冠梨各器官平均含水量60%以上,梨果含水量90%,黄冠梨每生产1 kg梨需水160 kg。灌溉时应参考树体结果情况为树体给水。
2.2灌溉时期
①萌芽开花期。黄冠梨花期干旱或水分过多,常引起落花落果。②新梢旺长期(5-7月份)。此期水分供给不足,则新梢生长缓慢,影响花芽分化,甚至早期停止生长。③果实迅速膨大期(6-8月初)。此时需有充足的水分满足果实膨大,但过多易引起后期落果或造成裂果,还易造成果实病害。④果实采摘后(8月上中旬)。此期灌水可迅速补充结果对树体造成的大量水分消耗,促进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转化,为下一年结果做好准备。⑤封冻水(11月中下旬)。在土壤封冻前,全园灌1次封冻水可以保护根系不受冻害。
另外,灌水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适度的缺水还能促进果树根系深扎,抑制枝叶生长,减少剪枝量,并使果树尽早进入花芽分化阶段,使果树早结果,并可提高果品的含糖量及品质等。
3土壤管理技术
土壤管理要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创造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环境为重点,达到透气、保水、保肥和降温的目的,为梨园高产、优质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
3.1深翻土壤
深翻可加深根系分布层,使根系向土壤深处发展,减少“上浮根”,提高抗旱能力和吸收能力,对复壮树势,提高产量和质量有显著效果。土壤深翻以落叶前后进行为宜,深翻沟宽50~60 cm、深60~80 cm,深翻结合施基肥效果更好。耕翻后不耙以利于土壤风化和冬季积雪,并有利于防止越冬害虫。
3.2覆草与生草
梨园树下覆草,是在深翻改土的基础上,保持平稳地力的必行措施。树盘覆草可以取得增加土壤有机质,保肥保水,调节土温,灭草免耕,增产保质的良好效果。也可采用果生草,草种可选用三叶草、草木樨、毛叶苕子、小冠花等。
3.3全园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