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话题作文(通用15篇)
恩师话题作文 篇1
时光流逝,我已经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男孩转眼成了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哥哥了;那个古老、安静的母校也早已春意怏然、欢声笑语。
在学校,和蔼可亲的老师们传授给我们知识:语文老师带我们进入文字海洋,数学老师为我们敞开数学王国的大门,音乐、美术让我们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这些培养祖国花儿的园丁中,与我们最亲近、和我们像是同龄人的老师当然是我现在的语文老师姚老师了,所以“一个有童心的人”这个称呼非姚老师莫属了。她身为我们班的班主任,给人一种容易亲近的感觉。她老喜欢和我们玩了,待人也是和蔼可亲的、和和气气的。于是,我们班自封我们是数一数二的“姚家大军。”
每当周五大课间的时间,都是我们最“happy”的时间,我们都是冲出去的。这并不是代表“抗日战争”结束,而是因为每周这个时间我们班都会和姚老师跳长绳!看:只见姚老师“诸葛亮立军令状——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进去后,冷静地用足尖一点地,像只小鸟似得“飞”了过去,赢得了我们阵阵掌声。她还会把不会和会跳的分成两队,给我们这些菜鸟分配了几个大师级的高手协助我们、教导我们。
姚老师还会教育我们一大堆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我们班的三大班规:管好我自己;做最好的我自己;我的表现就是我的品牌。还有什么“温故而知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一个这样的好老师,我们班周周得到流动红旗,我为我们班感到骄傲!我也感谢我们的老师,因为这是我们老师和我们共同努力来的!
恩师话题作文 篇2
(一)
1980年6月, 在辽宁大连, 我第一次见到袁老。那年, 作为江苏省教师代表, 我与庄杏珍、李吉林、王秀和等4人前去出席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 袁老在大会上当选为副理事长。当人们研究教学言必称“斯基”, 文必引“西论”的时候, 他却在发言中慷慨陈词: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 我们更要研究我们自己的成果, 今天, 我们有叶圣陶!我们有斯霞!语音不高, 掷地有声, 精神矍铄, 谦和儒雅, 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83年11月1日, 在南京, 我第一次接待了袁老。那次, 他来宁考察、指导语文教学, 而我工作的北京东路小学是他工作行程中的第一站。那天, 在北小, 他听了两位老师的说话课和我《培养观察能力, 改变作文教学》的汇报。听后他做了重要讲话, 他说:“你们不把作文训练局限于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不把它看作是单纯的写作技术, 而是提高到培养人的高度来考虑, 这个境界很高。”“正在逐步摆脱几百年科举制八股文考试那套旧式教育的束缚。”他那慈祥的目光从宽润的前额和高耸的眉峰下望着我, 热情灼人, 溢着鼓励和期待, 令我久久难忘。
1984年3月, 在湖北武汉, 8月, 在四川成都, 我两度随同市教研室蒯福棣主任参加“全国中等师范通用课本”《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编写、研讨会议, 每天都与袁老近距离接触, 向他汇报请教, 聆听他的教诲和指导, 陪同他为当地教师做学术报告。会后返程, 与他同乘江轮, 自重庆顺流而下, 一路上听他说工作、道学习、话成长、谈往事趣事。听他的报告、与他闲聊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平和亲切, 妙语连珠, 意味深长。
1985年10月, 在浙江建德一座幽静的山庄宾馆里, 参加袁老主持的国家科研项目子项目“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认识发展”课题成果通稿会。最记得, 在映着夕照金辉的山间小路上, 边散步边听他谈如何看待“新”的观念。他说, 既要反对抱残守缺, 拒绝吸收外国一切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 也要防止盲目地照搬照抄。他说, “新”并不表现在形式上掠取几个新名词概念, 而应该是反映在内容上是否提出了新问题、新见解。
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在北京的袁老住所, 我最后一次见到袁老。那次, 我是应邀出席教育部师范司召开的“师范教学大纲、教材讨论会”, 在抵达北京的第一个晚上, 我专程前去看望他。那时, 袁老重病在身不能外出, 也谢绝采访。他夫人知我是南京来的教师时, 破例开门迎客。袁老见到我分外高兴, 邀我到他卧室坐下, 告诉我他的身体状况后, 便急切地问起南京老朋友近况, 问学校作文教学新举措, 问《小学生语文学习》, 谈他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看法……他说得最多的是“语文教学”“儿童认识发展”和“南京的作文教改”。他夫人在客厅里听到他渐说渐高的声音, 便一再提醒他要遵医嘱, 少说话。他却敷衍答道:“我没说, 全听袁浩说呢。”又放低声音, 说起他对南京小语教改、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建议, 让我回宁转告。清瘦白皙的脸上泛着我熟悉的春风常在的笑容, 带有浙江乡音的普通话里分明是一片赤子之心在跳荡。我心头一热, 说:“袁老, 您多保重, 您的话我记住了, 我们南京的教师、孩子们都会记住的。”可怎么也没想到, 这时, 坚忍、乐观的袁老与“长辞”二字已只有一步之遥。
(二)
南京的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永远不会忘记, 多年来, 袁老对南京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关注和肯定。
1988年, 在南京小学教学探索十年回眸反思的时候, 他撰文总结, 充分肯定了南京的改革历程, 高度评价了我们的实践经验。他说:“小学作文教学必须改革, 改革的关键何在?人们在深思, 在探索。在浩浩荡荡的寻路者的研究群体里, 南京市的小语教研工作者也在走着自己的路。始发轫者是南京市的北京东路小学, 以后扩展到了全市15个区、县。到现在他们已经探索了十年。这十年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他们认真分析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认为作文教学之所以停滞不前, 主要弊端在于过于侧重讲求作文形式, 于是提出改革的第一个主题是‘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 改革作文教学’;
“第二阶段, 从叶老的一个题词得到启发, 他们开始提出了‘有所为而作’, 并以此作为改革之路;
“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 明确了教育改革与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人才总目标的关系,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视野更开阔了, 思想境界更高了, 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把提高思想认识培育素质摆到议程上来, 使改革进一步深化。”
他说:“南京市的作文教改是别具特色的。理论探索来源于实践, 并运用于实践, 再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这种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是南京市教育部门富有眼力的表现, 是值得提倡的。”“他们在闯出一个新天地, 用心血踩出一条路来, 为的是让孩子们跳跳蹦蹦、生动活泼地走进作文的新天地。”“这样的新天地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向往的, 是每位孩子的家长向往的, 是每位热爱祖国的中国人所向往的。”“在作文教学的淙淙小溪里正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他明确指出, 既然看准了, 那就向前走去。只要研究的路子对头, 有广大教师和广大教研工作者的艰苦劳动, 一定会不断取得成功。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在南京小学作文教学探索的历程中, 袁老对我们的指导和鼓励, 特别是自1985年到1987年, 南京市每年春天举行一次全市性作文教学研讨活动。袁老年年专程来宁, 深入城乡小学听课座谈, 参加区县和全市研讨活动, 指导我们集中专题进行探索。
1985年3月, 在南京市首届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期间, 袁老先后做了《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怎样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和《进一步加强说话训练》三个学术报告。在报告中, 他从思想认识、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南京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良好基础;阐述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说话和作文”“形式和内容”“读与写”“作文练习和生活实践”的关系以及“命题作文改革”等问题;指出在作文教改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说话训练”, 必须从“作文源泉、思维训练, 加强与生活联系, 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等方面有重点地进行改革;语文教师要加强自我锻炼。
1986年3月, 南京市举办第二届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 袁老全程参与并以《加强作文教学的理论性探索》为题做了重要讲话。他说, 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三个主题——“作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作文教学本身各个环节的改革”, 打开了作文教学改革的大门。特别值得重视的是, 这次研讨会, 已经基本上不是介绍经验, 而是上升到理论上来进行分析。在讲话中, 袁老还对南京小学作文教改怎样进一步深入探讨提出了具体建议, 七条之多, 中肯而明确, 譬如, 希望下一届研讨会进一步贯彻中央《决定》精神, 使作文教改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出研讨的主要问题, 范围可以宽一点, 对具体问题的探讨要小一点, 可以挖掘深一点;要开研讨性质的课, 教师介绍的时候, 希望能够说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怎样进行研究的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研讨性;可以在上课之后进行小型座谈, 让小学生代表畅所欲言……字字句句, 言辞恳切, 使广大教师深受启迪。
1987年3月, 袁老在第三届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结束时, 做了《为建立小学作文的新体系而进一步探索》的报告, 从作文的“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四个方面为小学作文教学的新体系勾画了一个初步框架。大家眼前一亮, 对以下几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作文是认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指导学生作文要以内容入手;
——作文教学要重视纵向、横向的联系。
连续三年的全市性研讨, 袁老连年风尘仆仆地专程赶来南京, 全程参与, 深入考察, 悉心点拨指导。他的谦和真诚, 他的博学睿智, 他对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和真知灼见, 他在讲课、漫谈中透发出来的那种根植于现实和理想的激情, 那份对南京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和南京师生的挚爱以及一位教育名家的卓然风采, 使南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为之倾倒而终生铭记。
(三)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是袁老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在“学生”“作文”“小学作文教学”等方面逐步提高了认识, 形成了共同理念。
对“学生”, 袁老强调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认识发展。
袁老十分推崇斯霞老师的“爱的教育”。他说, 斯霞风格是怎样形成的?我觉得表现在斯霞身上很突出的一点便是对孩子的热爱。斯霞老师是像母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他告诫我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 像母亲一样热爱吧!”
他指出, 要尊重学生, 教学要顺应学生。他说:“学生写文章是表达自己的思想, 该用什么词, 就用什么词, 不要规定他们用什么词。”他强调要改革作文命题, 不要过于注重审题, 要给学生以自主, 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意愿在大海里遨游。在基层学校听说话课时, 他特别赞赏上课教师“有大半节课尽量让孩子说, 想办法让孩子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互相争辩”。“孩子在说话中, 这儿、那儿有毛病都可以先不管, 放开手让孩子说, 因为孩子用词是从不准确到准确的, 而孩子用的词往往有他自己的理解”。
他相信小学生的能力。他说, “小学生在如何观察一个事物, 叙述一个事物, 提炼这个材料, 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 甚至想得周到的程度会超过教师”。“我们国家少年儿童中有无数人才, 只看你能不能发现, 能不能及早加以培养”。
对“作文”, 袁老强调, 作文应当“有所为而作”。
他说, 人们时刻观察事物, 对事物间的关系和发展, 有所发现, 有所认识, 有所创造, 彼此相告, 传递信息, 交流经验, 都要使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 所以把语言文字称之为相互交际的工具。
为什么作文?他说, 作文的目的是“有所为”。这个“有所为”的“为”是“为什么”。它是为生活、为人生、为个性的全面发展。其第一层意思是, 把作文、说话看作是人们交际的手段;第二层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从作文中提炼自己的认识, 通过作文的相互切磋, 求得进益, 求得生活更加充实;第三层是抒发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发挥作文的武器作用。到了这个境界, 作文就成为形成个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作文写什么?他认为, 要着眼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有自然, 有社会, 有人类自己的两个文明建设。作文的材料、作文的内容来自一切所见所闻所感的现实生活, 包括一切直接见闻体验、影视图画和文字阅读材料。
对“小学作文教学”, 袁老指出, 作文教学改革要着重同儿童认识发展联系起来, 进行规律性研究, 应强调从小培养学生“有所为而作”的意识。
他说, 从理论上对作文训练要有整体认识, 它不仅是语言文字表达的一般练习,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到作文乃是生活的需要。任何一次作文都不是“文字游戏”, 而应当是生活、实践需要的有一定目的“有所为而作”。
小学阶段处于“有所为而作”的第一、第二层次的初级阶段, 是第三层次的萌芽状态, 都是雏形, 还需要“加厚”“加浓”“求深”, 还需要更加“扎实”。虽然都是极初步的, 但都是有不可抗拒的必然发展的巨大生命力。对教师来讲, 应当有意识地加以指导。
他特别提醒, 教师的指导, 应当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符合孩子的个性发展, 具有小孩子的语言特征。他说, 我们应像斯霞老师那样“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 不露痕迹地引入教学重点;善于运用儿童的语言, 循循善诱地培养读写能力;善于激励儿童的认识, 锲而不舍地发展成果”。
在教学途径上, 他主张听说读写的统一发展。作文训练的途径要从读到写, 说和写、读和写相互促进, 统一发展。他认为, 从南京的实践经验看, 日记训练是低中年级从写话到作文自然过渡的好形式。进入高年级以后要重视提炼中心思想的训练, 思想、内容、文字三者结合起来, 条理化, 统一发展, 成为一篇文章。
在教学方法上, 他主张从内容入手。对狭义的作文训练而言, 要重在目的的指引、内容的启发、途径的引导, 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不拘一格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 表达自己的意思。
袁老特别强调, 小学作文练习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把作文的源泉开拓得宽一些, 广一些, 让学生多接触自然, 多接触社会, 多接触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事的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深深感到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是能够帮助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 感觉到手中笔的分量。
袁老对“学生”“作文”“小学作文教学”的论述, 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儿童认识发展和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客观规律, 揭示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真谛, 凸显了理性的魅力, 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从袁老的一次次报告、讲话、点评中,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作文是在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 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如果我们自觉地把作文教学和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这个总目标联系起来, 着眼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统一地得到发展, 在实践中使作文教学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 和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意发挥学生各自的创造性, 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 那么,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可以做到既练文, 又育人。
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 二三十年来, 南京市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探索步步深入。
敬爱的袁老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 我仍觉得他慈祥亲切的声音萦绕在耳边, 如同他写给我的一首诗一样, 令我难忘——
(黄鹤楼边相聚旬日论文甚欢, 袁浩以诗见赠, 辞意恳挚, 返京车中原韵作答兼寄金陵旧雨) 黄鹤何时返?悠悠云海中;楼头思旷远, 江尾浴春风。忍辱教童子, 遮颜任俯冲;依稀六合夜, 闲坐说长空。
怀念恩师作文 篇3
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解老师。
她长相平凡,而教学的水平与经验却很是非凡。她手中总持有一个小本子,每当有人犯错或是进步时,她都会仔细的记录下来,奖罚分明。我很喜欢老师拿出本子记东西的一套动作,让人看着就有学习的劲头。老师,你知道吗?每当看见你弯腰记东西时,我都会默默的说,一定要有我,我一定要当优秀的人,我要让你夸奖我,因为我喜欢听你的声音。
在你刚刚上任时,我因为犯了一个错误,让你对我的印象一直不好,你可知我正在努力的想把自己推想你的眼前,让你知道,其实,我也很棒!因为我不相信你会看错人,据班主任说,你还是她的老师呢,当时,我的脑海中就涌现了“桃李满天下”这五个字眼。我不相信,我一定要证明我自己也很棒!
可是,我怎么也没想到,我的成绩一下名落孙山。我不敢面对别人,我怕别人嘲笑的目光和讥讽的话语,可我一定要告诉你,我不是坏学生。终于,我在一堂沉寂的课上脱颖而出。受到你的重视后,我一下子进步了五十个名次,登上了第一的宝座。作文
如今您已经退休了,我想让您再回到我们身边,给我们讲课已经不行了。我想见到你,让您看一眼我现在的成绩,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我想让您回来,已经不可能了。
您现在还好吗?老师,我衷心地祝福您,愿您永远没有烦恼!作文
我的恩师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只自卑的“丑小鸭”。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欺侮。这使我这只本来就极之自卑的“丑小鸭”变得更加自卑。但是,我的生命里却出现那位拯救丑小鸭的“农夫”――我的恩师――邓老师。他使我这只自卑的“丑小鸭”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动人的,令人羡慕的“白天鹅”。
刚上小学时,同学们都不愿也我交朋友,有时甚至会欺侮我。这一切在我看来,都只因我自己没上幼儿园,知识不及人,样貌不出众,口不会哄人。这一切一切,使得我沦落为了极之自卑的“丑小鸭”。
但却在这时候,天主赋予了我恩赐――拯救丑小鸭的农夫出现了!他就是我最敬重、最相信的人――邓老师。他把我从“冰地”上救起,把我提拔为他的助手――数学科代。作文
刚开始时,我仍未适应这样的生活。但也有值得高兴的,因为有了这个身份后,同学们都不像以前一样欺侮我了。但这一切一切,仍未能使我从自卑的“深渊”中逃跑出来。这一切一切的转折,都只源于邓老师那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虽然现在我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那一句“人生下来就一定会有他存在的价值,假若你现在正在挫折中,正在被人欺侮中,那都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让人们发现你的价值,只有努力地让人们都认同你,发现你地价值所在,人生才不会有遗憾!”听了这句话后,我思索了很久很久……对啊!人们欺侮我都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现我的价值,只要我努力,努力让人们认同我,我终会有“发光”的一天的!于是,我便把用来自卑的时间和精力化作用来努力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渐渐地,我的成绩慢慢地好了起来,同学们都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但当我的成绩好了起来时,我的生命中又出现了一个挫折――同学们根本不服我这个数学科代!他们都只听从以前的数学科代的话,因为前任科代表是一个百分百的“三好”学生,成绩又拔尖,而我,我只是一个从差生升级到中下生的数学科代表!他们认为这样的一个人根本不配当数学科代!这样的一个差生只会令我们班丢脸!这一切一切,都使我烦恼十分,我也曾多次想要放弃,但每当我想要放弃时,邓老师都会站出来帮我解决难题,并给予我无数次“表演”的机会……渐渐地,同学们都开始听从我的话,我也变为了一个成绩拔尖的科代表……
邓老师的出现,把我从“丑小鸭”自卑的“深渊”中拉了出来,给予我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把我精心“培育”为一只美丽动人的“白天鹅”。也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一生。作文
我的恩师作文 篇4
韩老师和我妈妈的年龄差不多,大约有三十七、八岁,中等个子,不胖不瘦,肤色不太白;她一双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既严厉又慈祥;她穿着朴实,性格和善,不喜欢张扬,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她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是我最喜爱、最感激的老师。
我性格内向,不敢大胆发言,在同学当中不显眼;上课又喜欢做小动作,也是不怎么讨老师喜欢的那类学生,
感谢恩师作文 篇5
我心中最美的教师是幼儿园的周老师,虽然我们已经分开三年了,但我至今还记得她。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看起来很精神,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班里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双眼。所以,她看起来很严格,可我却觉得她很严也很有爱。
有一次,我因为急着去喝水,三步并成两步走,结果一不小心把膝盖摔破了,流了许多血,我一看见血,就吓得哇哇大哭。周老师闻声赶来,她一边跑,一边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我边哭边喊疼。周老师一看我的膝盖摔破了,便马上蹲下来仔细地帮我检查伤口,看到我伤得并不严重,周老师舒了一口气。她一边去拿医药箱,一边安慰我:“李伟,你是男子汉,老师相信你一定很勇敢,等下老师帮你消毒伤口,你能忍住吗?”我听了老师的话,一边流泪点头。接着,周老师拿出一根棉签,蘸上双氧水帮我清洗伤口。她轻轻地擦着我的伤口,伤口上一碰到双氧水就泛起白色的泡沫,我看着害怕极了,再加上涂双氧水时的疼痛,我哭得比之前更厉害了。周老师一听,急得满头大汗,忙安慰我说:“冒泡是正常的,那是细菌和双氧水打仗呢,你可是男子汉,一定要加油啊!”听了周老师的话,我想:我一定要做男子汉,便小声抽泣起来。“我打电话叫你爸爸来接你,你在老师办公室坐一下,老师给你讲故事,不哭了,好吗?”说着,她把我抱到了座位上,耐心地讲着:“从前,有个和尚......”不一会,老师就讲了《三个和尚》、《龟兔赛跑》、《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故事。听着老师的故事,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伤口也好像不太疼了。等到爸爸赶到学校的时候,我已经不疼了。爸爸带着我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医生说:“只是皮外伤,幸好及时处理,否则可能会发炎。”听了医生的话,我心里暗暗地想着:如果没有周老师,那我的膝盖一定会发炎的,老师真好!
周老师不但对工作认真尽职,而且对学生更是充满了关心与爱护,一点一滴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她就是我心中最美的老师。
忆恩师小文老师 篇6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李老师是在2004年中科院遥感所的博士生开学典礼上。当时他衣着朴素,语速虽慢但讲话很有深度,从穿着看很难想象他是一位院士和所长。2007年我博士毕业后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在一次会后我很忐忑地向他表达了希望做他的博士后的愿望,他很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求。2008年学院让我担任李老师在电子科技大学的学术秘书,主要负责平时联系李老师在成都的工作和生活,由此对李老师的科研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他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对科研的态度,还学会了诸多做人的道理。
李老师生活简单朴素,对他人却非常慷慨。李老师朴素的穿着让人第一眼看不出来他是一位院士,也因此曾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情。李老师虽好酒,但吃饭时只喝当地最便宜的粮食酒;他也好烟,但常年抽着非常便宜的薄荷烟。虽然李老师生活很简朴,却捐资在北京和成都分别设立“李谦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李老师每次回成都皆会召集学生进行座谈,倾听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中给予帮助,曾经2011年在成都住院期间不顾病情还和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和指导。李老师一直很谦逊,每次从他家离开的时候,他都执意亲自或请吴老师送我们到电梯门口。2007年李老师率队去甘肃省黑河流域考察和选定野外试验场,大家在林中一起吃着干粮,我们还在谈笑的时候,他已经提着一个塑料袋到处收集大家手中的垃圾。这些在他老人家看来是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对于我们影响非常深远,激励着我们尽量多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和事。
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推动国内定量遥感研究,特别是近年来一直推动遥感尺度效应这个国际难题。李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始关注尺度效应,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遥感尺度效应,并于2014年启动了遥感尺度效应院士咨询项目,遗憾的是该项目还未结束李老师却已逝去。李老师一直非常关心电子科技大学遥感学科的发展,在他的推动下,由当初几个人的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发展成为今天30多人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并担任了学院的首任院长。
李老师元旦期间还发邮件希望我抓住留学的机会,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虽然目前我也有自己的科研方向,但距离他提出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我将继续努力,尽早达到他的期望。
感谢恩师作文 篇7
我也努力猜着,可我一个都猜不出来,急得六神无主。我很难过,因为那天是我生日,这让我的难过更是雪上加霜。我的眼泪都要急出来了,在眼眶里打着转,鼻子发着酸,喉咙里也发痛,什么都说不出来,大脑像是生了锈似的转不起来,怎么想都想不出来。我放弃了,最后全班都有奖品了,就我一个人没有。我躲在角落里小声抽泣着。
这时,王老师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和蔼可亲地问:“武月,你得到了什么奖品呀?
“我,我,什么……都没有。”我支支吾吾地说着。
王老师笑着说:“那怎么行呢?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奖品。”说着,她温柔地用手拉着我往字谜摊走去,那大手真暖啊!
王老师毕竟是语文老师,猜字谜可是张飞吃豆腐——小菜一碟。三下两下就在同学们的“字谜摊”那儿答出了三个字谜,把奖品全给了我。我破涕为笑,不再伤心了。我心里好像有千万缕阳光刺破了乌云,把花朵照开了,花儿不再低垂,花瓣不再被风吹落了。王老师真像是天使——吹散乌云的天使。那时候,我真的好想抱一下王老师,在我眼里,那三个平时不起眼的小奖品好像发着金光,那金光无比温柔,无比可爱,无比美好,充满了快乐。
那天回了家,我小口小口吃着王老师送给我的奖品之一——果冻。果冻显得格外好吃,甜甜的,滑溜溜的。小时候,我以为是果冻的品牌比较好,长大后才发现,那是有王老师对我浓浓的爱,果冻才显得那么可口,那么美味啊!
恩师作文 篇8
记得有一次大型考试,成绩发下来,我考的很差,老师注意到了我,于是,她把我叫到身边身边,让我坐下,接着,她并没有批评我,而是给我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让我下次注意,边说着,她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我能够感受到老师手的温度,那个温度我记忆犹新。
在日常生活中,她的每一句话都能流出她对同学们的关心,在中午吃饭时,她会注意到哪个同学吃的多或少;冬天降温时,她会通过短信告诉每一个同学要添衣服;夏季炎热,她会给我们买雪糕来降温。她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让我们感动。
她也教会了我许多的人生道理。她总是说:“无论知识学的怎么样,做人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缺乏可以后天弥补,但道德上的缺失是无法原谅的。”
老师让我学会了知识,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
她是航海时的指明灯;她是在寒冷的冬天,一缕温暖的阳光;她是在炎炎夏日里,一阵清凉的微风;她是在荒漠中的一泉清水。
她给予我关心、帮助、鼓励,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我永远的恩师——《甘肃教育》 篇9
她就是我永远的恩师———《甘肃教育》!
她根植于教育的沃土, 忠诚服务教育, 服务师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 她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她是一位注重教育思想的专业“教师”, 一直坚持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顺应新课改的潮流, 准确宣传教育方针, 竭力展示教师风采,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通过“视点、管理、教研、课堂、案例”等丰富的栏目, 全方位地反映了教育改革与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给全省教育工作者起到了导师的作用, 给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精神激励。
十几年来, 每期我都不会漏过。学生时代的我, 由于父亲是教师, 从记事起, 家里最多的书就是《甘肃教育》。当自己在学习中碰到困惑与不解时, 我总是寻求这位恩师的帮助, 困扰我的许许多多问题, 她给我一一指点, 我从她那里汲取养分, 汲取力量。于是, 我把家里所有的《甘肃教育》装订成册, 一有困惑, 就及时查阅。而她, 总能为我指点迷津, 让我茅塞顿开。
《甘肃教育》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恩师, 她一直陪伴我成长, 也给了我思想。每年, 我和父亲都订《甘肃教育》。于是, 在书桌, 我堆她成山;在枕畔, 我拥她成眠;在心海, 我扬她成帆。她是山, 我登攀了十几年;她是船, 载我航行了十几年;她是梦, 我追寻了十几年。十几年潮起潮落, 我们不离不弃;十几年云卷云舒, 我们相伴相依。她是我精神的食粮, 教学的导师。尤其看着文雨、冯国荣先生写的卷首语, 更使我如沐春风, 如闻花香。留意中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每一篇都给我全新的思考。
是的, 是我的这位恩师让我领略了一堂又一堂优秀教师的讲课, 他们从多方位、多层次教给我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他们的经验就是我教育的思想和方向。《甘肃教育》, 她忠诚地为我的教育教学献计献策, 让我的教学不再困难重重, 也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激发了我的灵感, 为我的教学改革赋予了许多创新的内涵。
《甘肃教育》是个讲坛, 让我经常聆听专家的见解, 使我有开阔的视野, 有理论的深度, 也让我站到了更高点来思考、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问题。《甘肃教育》是个舞台, 有著名的教师展示精湛的教学艺术, 让崭露头角的教坛新秀在切磋教学方法中得到锻炼与提高。《甘肃教育》是个平台, 让广大教师交流备课心得, 发表教学设计, 畅谈教学反思, 讲述教学故事。《甘肃教育》还是一座学校, 是提升专业素质的课堂, 促进业务成长的校园……她促进了我在专业方面的成长, 所以, 她是一盏明灯, 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十几年来, 她就这样伴随着我, 启迪着我, 沉默无言却又与我心灵相通。她用别样的方式记录着我生命的历程, 给我力量和支撑, 给我信念和力量。她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 渗入了我的生命, 成为我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成为记录我的人生阅历的见证。
恩师作文600字 篇10
我的恩师是谁呢?它不是人,也不是物,它只是两个小小的字眼。“训练”可能有的人会说:“训练”怎么可能是你的恩师呢?别人的恩师都是人,你的恩师就是两个字,你特殊还是咋地。面对他们的质疑,我只能说:“你错了。”
在这个暑假里,爸爸为了解决我体质差的缺陷,把我带到了实验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训练。
来到训练场,一个字来形容“苦”,可谓,苦从心出,苦不堪言呀!
第一天去了那里,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我有点不适应。只好傻傻地站在草坪上等待着老师过来指点一二。我们训练的老师姓梁,他的专长是短跑,因此训练当中最不缺少的就是“跑”。
在训练当中,有欢乐,有痛苦,有迷茫,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坚定。下面请听我讲述痛苦。
痛苦的形成就是痛与苦交织在一起,而这个就正确无误的诠释了训练的感受。痛,训练跑步时,长时间不运动,可能会拉伤肌肉,一旦拉伤肌肉就意味着你会背负着无比的疼痛跑步,拉伤肌肉不是一天两天,拉伤肌肉跑步的感觉就像你被锁在十字架上,周围有一圈一圈的熊熊烈火烤着你,想挣脱却挣脱不了,那样的无奈,那样的撕心裂肺。
苦,体现在于慢跑与快跑。慢跑是一种折磨人的方式,对于我这种胖型的小男孩实在是在地狱中煎熬呀!每次一跑到5圈的时候就像快断气一样,加上暑热难耐,简直没有生存的余地。
快跑比慢跑就好受多了,快跑就是那股劲你冲下去,坚持下去就行了。但有时候我也会抱怨自己太胖了,跑时拽着我,不让我跑似的。
感谢恩师作文 篇11
开学第二天的课间休息时,已不再教我们的科学周老师,出乎意料地搬着一箱饮料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瞪直了!大家从来没有想到老师会给我们分发饮料,当周老师眼睛里闪烁着惋惜的光芒,故作神秘地把第一瓶饮料拿出来,仿佛拿着一件宝贝似的,放在手心不停的转来转去,就像一位艺术家向世人展示新作品一样!她还对我们说道:“同学们,快看这里啊,快看这里啊!停。”原来饮料瓶上刻上了我们班级名称和每个人的姓名。刹那间,班级里响起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哇哦,太棒了,太神奇了!”的惊呼声。
紧接着,美丽漂亮的语文董老师模仿起古埃及艺术家,充满创意的把饮料瓶高高垒起来,就像金字塔一样,寓意着我们6B班会永争第一!不一会儿,开始传饮料瓶了,时间似乎过了几万年那么长,才发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可能是因为那饮料瓶加上了老师对我们火热热的挚爱、沉甸甸的希翼吧!我细细地抚摸着瓶子上的班级和姓名,仿佛听见周老师在向我们叙说着她对我们的殷切期盼,表达着对我们的依依不舍!我抬起头来发现,有的同学和我一样,意味深长地抚摸着瓶子上的字,有的同学甚至眼眶里晶莹的泪水在打转,有的同学正轻轻的将脸依偎在瓶子上,久久睁不开眼睛,好像是在承诺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期待,一定不会、一定不会……
当我千舍万不舍旋开瓶盖,轻轻的抿了一口时,这充满了师生情的创意妙滋味,在我的胸腔里盘旋,使我的五脏六腑都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与温馨。喝完饮料,我顿时浑身充满了力量,让我拥有准备向未知学海探索攀登的勇气!在我们品尝饮料时,董老师又像摄影师一样,“咔嚓、咔嚓”用照相机记录下了最动人的时光,留下了最美丽的时刻!我觉得她仿佛又像书法家一样,为我们一笔挥就不忘师恩,砥砺前行的石碑……
最后,周老师又深情的说起我们上学期发生的点滴趣事,我们就好像在聆听一场朗诵会一样,深深地陶醉着、回味着!
再回想起我们温婉的英语李老师,画的思维导图总让我们犹如置身于艺术长廊,美不胜收!还有严谨的数学葛老师,写的板书,也是井然有序、布局美观,就像一幅大画家的作品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恩师伴我们成长的十年 篇12
我与李小文老师相识于2004年年底。当时我正在准备博士毕业前的博士后工作联系,并怀着忐忑的心情给李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跟着他做博士后的愿望。没想到一个星期后,他亲自打电话给我:“我是李小文,你的来信收到了,看你爱人在成都工作,你到电子科大做博士后吧,那边刚成立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需要人手;另外你成都有没有住房……”我放下手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不再是忐忑,而是多了一份喜悦与激动。没想到李老师贵为院士竟然这么快就亲自打电话回复我!
2005年7月,我博士毕业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有幸成为李老师在电子科技大学招生的第一名博士后。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主要从事定量遥感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跟随先生协助研究所的遥感学科平台建设调研、论证和建设等工作。2005—2008年,研究所处于发展初期的艰难时期,先生亲自组织研究所的老师讨论发展规划,引荐他们到国内同行单位学习交流,同时引荐国内外同行专家到电子科技大学做交流指导,使他们较快地了解到国内外遥感学科单位的发展状况、拓展交流和合作渠道。
2 0 0 9年,研究所的教师人数已达1 5人,科研项目也从最初的合作项目到独立承担的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等项目,同时研究所很多老师参与到先生主持的国家“973”项目,与国内同行交流学习。也是在2009年年初,我担任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和自动化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更多地协助先生和学院开展遥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研究所教师规模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壮大,先生意识到学校的遥感学科专业体系存在问题。因为当时只有“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没有本科专业,也没有博士专业,犹如空中楼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遥感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先生建议学校和学院申报遥感和GIS类的本科专业。2010年上半年,学校以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和遥感科学系师资为主要依托,申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均获得国家批准。
同时,先生觉得学校在微波及雷达成像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呼吁学校组织相关学院老师成立跨学院的校级遥感团队“西部环境与灾害遥感研究中心”。在先生的倡导下,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和自动化学院、电工学院的领导和相关方向老师讨论成立“西部环境与灾害遥感研究中心”的有关事项,并向学校提交申报书。2010年,学校领导提出拓展能源、资源环境等学科的战略规划,先生觉得可以在之前申报的“西部环境与灾害遥感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更好地配合学校资源环境学科拓展。2010年秋季,先生与学校领导交流加快拓展电子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科的想法和建议,得到校领导的积极回应和肯定。于是,学校于2011年年初正式启动电子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科发展研讨和论证,并聘任先生为专家组组长。在先生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和另两位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一起对国内外相关学科进行详细调研、分析和论证,2011年5月专家组完成了《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得到学校负责学科建设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2011年10月,学校正式成立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筹备委员会;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支持下,我作为筹委会成员之一,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筹委会的领导和老师们在先生的指导下,正式开展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筹建工作;2012年1月12日,学校正式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先生欣然答应担任首任院长,积极为学院发展谋划思路,开拓资源。
2012年5月,千人计划王勇教授正式到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工作,先生多次要求把院长重任交给年轻人。2012年7月王勇教授接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先生一直很关心学院的发展,学校遥感学科的发展,多次向学校和学院领导倡议联合学校各相关学科方向团队和四川相关科研院所组建大团队,2012年年底正式成立了“西部环境与灾害遥感跨学科研究中心”和“西南智慧环保中心”。同时,在先生的倡导下,资源与环境学院与四川遥感学科相关的科研院所研讨成立跨学校的遥感合作团队,并于2014年向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提交成立四川分中心的申请;2015年1月5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正式批复依托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先生建议学校遥感学科发展要结合西南地域特点、做出特色,提出多云雾山丘地区环境与灾害要素定量监测的多尺度遥感方向,并嘱咐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敢于提出问题,有长期坐冷板凳的精神。
每次回成都,先生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安排出专门时间,与研究生见面交流;他总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勉励他们“不要灰心,继续努力”。同时,先生在电子科技大学专门成立“李谦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先生常说,钱的数量与作用不是线性正比关系,少量的钱在需要钱的人身上能发挥重要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依然记得陪同先生去北川考察,先生在北川中学的废墟堆上拾起遇难学生的书本的场景:他一本一本地拾起来,轻轻地拍掉书上的尘土,表情凝重、神情悲痛,饱含着一位老人对逝去孩子们的无限爱怜与追思!2009年5月,加拿大籍的地质科学家嵇少臣在网上呼吁请帮助北川的一位董女士寻找一份工作,她在“5·12”地震中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和9岁的女儿。先生第一时间给我电话,叫我跟学校相关部门沟通,给董女士安排一份工作,并说资金有困难的话,他来解决。后来,董女士由于个人原因不能来应聘。先生始终心系灾区、心系百姓安危,人间大爱常驻心间!2009年10月,先生组织科学网相关领域的博友在成都召开了“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的研讨会,希望能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一本通俗易懂的地震灾害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方面的科普书,用以指导群众应急与防范。后经博友们多次研讨、撰稿和修改,在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集团资助下、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支持下,于2013年4月正式出版。2013年4月20日,四川庐山再次发生地震,先生和科学网博友苗博士等第一时间联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吕编辑,第一时间出版《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并将编委会所有的稿费捐赠给灾区庐山县太平镇三九希望小学,同时自购400册书,通过电子科技大学团委第一时间送到地震灾区。
2012年国庆,先生从桂林回成都,我和李世华去成都火车东站接他和师母。我们之前已经得知先生身体不适,于是事先联系了华西医院,并计划带先生直接去华西医院检查。但先生执意要回家,理由是国庆期间不能影响我们休息。他只愿意在离家很近的电子科大校医院治疗。每天我把先生送到校医院一楼门口,还没下车,先生就要求我回家;待先生输完液,师母再打电话给我,我去接他,先生也不允许我多待一会儿,生怕耽搁我时间。他总是善待他人,忽略自己。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杰出校友,先生始终心系母校的人才培养。先生多次登上“成电讲坛”,为师生们带来前沿的遥感学科发展动态,与大学生分享关于人生的感悟。2014年9月,他回母校为学弟学妹讲述了“我的大学梦—兼谈大学生活几个问题的思考”,选择了学生提出的10个问题现场作答,分享了自己上大学时的趣事,解读母校校训告诫同学们不能说假话。这是他面向我校广大青年学子进行公开讲座的最后一讲。
回想2004年至2015年年初,先生伴我们成长已有十年;电子科技大学遥感学科在先生十年的精心培育和支持下,从无到有,已经构建了一支年轻的遥感队伍。先生虽逝,风范长存,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定会以蓬勃发展的明天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在我人生最重要的十年,有缘师从于李老师,幸得垂青,没齿难忘!
提笔顿首,思绪万千,不禁再次想起先生2011年生日时,我写给先生的祝福语:遥望太空,感知地球;笑看人生,云淡风轻;桃李芬芳,师恩难忘!
先生犹如宇宙星际的一颗星星,默默地注视着我们,亲切地指引着我们,向我们眨眼,对我们微笑,永远陪伴着我们成长!
难忘恩师小学作文 篇13
老师们把爱全部撒在我们的心田。那次,郭明发同学突然咳嗽不止,李老师走上前去,关心地询问,她用手轻轻地拍着郭明发的后背,又给他倒了一杯水让他压咳嗽。可郭明发仍咳嗽不止,李老师又联系了他的家长。郭明发病愈归校,李老师又耐心地给他补课。这一切,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无间,爱无间。
越干枯的禾苗,越需要雨露的滋润。有一次,李想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黄老师一连好几天利用中午放学后的时间给他补课。李想果然不负黄老师的殷切期望,成绩一下子提高了十几分。可谁又知道,这些日子黄老师那三岁的儿子天天在家里哭着找妈妈呢?老师,您是雨,没有您,我们无法茁壮成长;老师,您是风,没有您,我们无法向前航行;老师,您是阳光,没有您,我们无法享受温暖;老师,您还是我们的守护神、保护伞。您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辛勤培育我们,我们一定铭记于心!
难忘恩师作文 篇14
记得从二年级开始,我们就换了一位老师,她的名字叫王利英。她长着小小的眼睛,一笑脸上还有一对浅浅的酒窝,扎着马尾辫。她那慈祥的面容让我们感到特别亲切,让我们学得特别扎实。有时老师虽然也会严厉的批评我们,但是我们深深地知道那也是一种爱。
王老师在课堂上比较严肃,但是在课下却是十分温柔。记得那次,我因为晚上看书时间很长,忘记了语文作业中的预习。第二天上语文课时,恰好我的同桌也没有预习,我便出了一个馊主意:当老师要求同桌互相检查时,咱们就隐瞒真相呗!同桌听了说我是诡计多端的人,我笑了。但是好景不长,老师开始检查预习了,查出了我们的底细,罚我们把课文抄写了两遍,但是我却是口服心服。
重温师道——兼忆恩师的教诲 篇15
在古代社会,师有人师与经师之分,用今天的话说,即有道德学问之师与职业培训之师之分,前者重在人格塑造,后者偏重于技能训练,二者可分可合。在传统社会以至今天,我们推崇的是人师,人师担当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与职责。因此,我们对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既有由衷的尊敬, 也有对其道德人格崇高的特别期待,这就注定了教师并非普通行业的劳动者,他的劳动带有使命、情感与精神关怀。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传统向现代过渡、商业功利气息浓郁、价值观多元呈现的时代, 在利益、欲望、精神扰动的不确定的变化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强烈的操守与利益冲突的迷惑,本为社会良心的解惑者,也常常陷入困惑之中,我们时常听到“教师就是一个普通职业”“教师也是人”的言论,这种言论固然有利于我们走出对教师过分推崇, 甚至异化的道德困境,但客观上也使部分教师逐渐看轻自己的责任担当,由此出现部分教师品质下降这一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各种媒体报道了不少师生肢体冲突,教师倒在讲台上的惨剧,发生在尊师重教的中国,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我认为,师生关系的恶化,除了社会原因外,教师也该反思,该是讨论何为良师的时候了!
大学之道,在明德、亲民,达于至善之境。大学的良师应该是道德学问的楷模,无道德不可为师,无学问不足以为师。依照中国传统的良师标准:第一是传道,即育人。 让受教育者在大学期间得到良好的人格养成, 培养有道义担当、有民族情感、有人类责任意识的社会成员。传道是良师的第一标准与最高要求,也是近年来我们最忽视的地方, 教育界所发生的种种不良事端,无不与此相关。因此重新树立教师“传道”的使命,十分必要。诚如韩愈所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是授业,即学问传承。传承学问,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它要求教师有坚实的学问基础,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提高,否则就承担不起教师授业的职责。第三是解惑, 即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释疑解惑,解惑应该包括解人生之惑与学问之惑,解惑的过程是提升学生人格品质与培养、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简要地说,现代良师的标准是:有使命感、有学问功底、有教学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作为师范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在为师的标准上更应该严格要求,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所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都在师范院校中度过,受到师范院校诸多良师的教育与影响,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除了上述三点外,应该正派、严谨、敬业。我最喜欢的教师形象是“望之俨然,即之而温”。钟敬文先生是我的最后一位业师,当时我常常去他的书房聆听教诲,在先生面前,常感到“如坐春风”般愉快。记得先生曾经让我给他抄写手稿,他说抄写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由此, 你可以体会老师的行文与写作风格。记得钟先生晚年在病中跟我说:写文章要卖力,但不能让人看出你很用力,否则就不能算高境界。做文章是一生的事。我体会先生的意思, 文章除了观点表达明确,论述清晰外,还得注意文章的美感与滋润,适当的轻松、舒缓, 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先生说要读好文章,还要多练习。“科学文章要准确,辞藻看人的天分。”要使文章达到精确、醒目的效果,就需要不断推敲、磨练。 先生是散文大家,所以对文体与文字表达有很高的要求,作为他的学生,我只能是“景行行之”。
先生做学问十分认真,特别重视运用资料。我去他那儿,常常看见他在读地方研究者给他寄来的民俗志资料,而且关键地方用笔标记,或夹上纸条。好的资料书,先生还推荐我们购买阅读。他认为做学问,基本资料最重要。有基本资料垫底后,就不会人云亦云。一次,我在钟先生家见到有学者捎来原顾颉刚先生助手编的顾老讨论古史的文集, 钟先生翻看之后,提到疑古问题,说顾先生疑古不是乱猜,而是继承了宋以来的学术传统;当然任何创见都有它的片面性。钟先生说:“我倒是没有跟他走。”先生接着讲了 “邻人盗斧”的故事,说这个故事很有哲理, 我们论证问题同样容易犯此类错误。他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有开阔思维,切忌先入为主的主观想象。
先生重视外国理论,但外国理论是否有用,就看它是否切合中国实际。他强调对理论的消化与辨识,他说:“要看到理论长处与短处,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应该读。我在日本读过,至今还思念它。在书店看到了新版,我又买了一本。读一本名著, 要看到它的长处与短处,是很受用的。”说到我的研究,钟先生说道,“你作时空观的研究,是自己摸的,如自己种的果子,吃起来特别香”。他鼓励我说,“基础有了,随着思想成熟程度,未来20年,至少要出三本书”。 先生的鼓励与提示一直是我向上的动力。钟先生去世之后,我遵循先生遗训,继续推进“中国民俗研究”课题,2006年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结题,后以六卷本《中国民俗史》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 200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十几年来,虽然我也出了几本自己的小书,但离先生的期待还有相当距离,先生还在看着我们,我不敢懈怠。在2015年学校一级学科建设中,民俗学科调整到新成立的社会学院,成立了人类学民俗学系,民俗学有了新的发展平台,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先生开创的民俗学学科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将是民俗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开始。
钟先生是位有民族情怀的学者,他晚年时说:“一个民族要在世界生存,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神寄托,精神就是文化。民族不怕弱, 但根子要旺。如果丢掉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没有民族的根。”“学问要有主体性,要为民族文化建设服务。我这种观念越老越强烈。 做学问首先是为社会,做学问为自己,就把自己看小了。”先生这些谆谆教诲,就是在传道,他传的是民族文化的大道。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职称晋升、提高奖金或个人名誉, 而是在探讨民族文化内涵、追寻民族文化传承路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担当与自信,不能看轻自己。我这些年来在传统节日复兴重建过程中除学术研究外,还花了不少时间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与动员,其实就是在践实行先生的教诲,作为一个知识人,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学问要服务社会需要。
钟先生还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重视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每到春节,他都要到市场上买来水仙,亲自镂刻水仙(让水仙长得有型),再分给各位教师。我博士后在读期间,就得到过这样的礼物。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温暖。师生关系的和谐也是从生活细节中培育的。钟先生是很有人情味的长者。中秋节,正值开学不久,他会拿出别人送他的月饼、水果,召集研究室师生开一个轻松的茶话会,也是新学期同学的见面会,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新同学很快融入新的集体。
钟先生重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训练与点拨学生,他以平易的态度与温和的语言与同学交流,完全没有今天大学某些教师的所谓 “老板”作派。今天我同样是大学教师,我不敢奢望自己达到良师的化境,但我只是勉励自己保持为师的基本品质,在教学中履行教师的职责。
【恩师话题作文】推荐阅读:
四年级恩师难忘话题作文500字05-25
难忘恩师-初一作文07-27
常怀恩师情作文01-11
恩师难忘1100字作文07-02
恩师难忘六年级作文06-01
幼时恩师作文600字06-09
恩师初三作文700字09-03
毕生难忘众恩师作文10-23
永远的恩师作文550字07-30
恩师难忘初中作文1200字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