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名言

2024-12-07

张海迪的名言(精选15篇)

张海迪的名言 篇1

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有志者事竟成 ——张海迪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们,把一切奉献给人民---张海迪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 张海迪

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 —— 张海迪

张海迪式的强者 篇2

1989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市、县评为“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标兵。

如今,她被县委、县政府破格录用为县残联副主席。

她叫包振,在吉林省辉南县,人们称她为“张海迪”。

包振出生在吉林省辉南县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小的时候,她天真活泼,十分逗人喜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她在9岁时,意外地患了严重的骨结核病,一躺就是十几年。她的双腿不能行走,身体长成畸形。25岁那年,她忽然领悟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绝不能长期在病床上混混噩噩地混日子。于是,她开始了艰难的自学。

当她急切地打开第一批自学教材时,竟如看天书。自己犹如孤军作战的士兵,不能像健全人那样去省里听辅导课;没有共同学习研究的朋友……有的只能是一本本生疏的教材,时时发作的病痛。

她一遍遍地学习领会教材。书翻烂了,她就伏在炕上一字一字往笔记本上抄,一天天,一夜夜,在艰难的自学中说不清有过多少个通宵达旦。困倦夹杂着周身疼痛不时袭来。由于三次大手术带来的后遗症,她坐不住,手颤抖,两腿麻木没有知觉,身上常起水泡,溃烂后久久不封口。夜深人静,大剂量的止痛药也无济于事。她对自己说:“我是铁,我是钢,咬破嘴唇,学下去!”

1985年7月,她正式参加高等自学考试。十几年来,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人群中,同正常人在一个跑道上角逐。然而,她却因2分之差落榜。她曾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很快就明确了一个信念:“追求的结果总会有成功,有失败。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暂时的,但追求的过程却是永恒的、幸福的。”于是,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拼搏。

有几次考场设在外地的梅河口市。每次参考前,她都要提前几天控制饮食。身体的虚弱,加上途中晕车呕吐,等卷子发到手中,她几乎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亲人、朋友、老师劝她:“算了,别考了。”然而,她一次又一次咬紧牙关,认真回答考卷中每一个问题。终于,她获得了大专毕业文凭。

包振哭了,痛痛快快地哭了……

1987年“三·八”妇女节,在县妇联的关怀下,包振第一次坐着轮椅登上了演讲台,她题为《书,点燃我理想的火焰》的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之友》主办了“理想、幸福”征文大赛。在1700篇参赛作品中,包振的《理想的旋律》被选中了。中央电台播出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像雪片一样朝包振飞来。一时间,她成了县城里的名人。

1987年9月16日,包振的轮椅正式停放在县广播电台编辑部的门前。因为她被正式聘为电台的编辑。从此,新的生活开始了,她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从事着广播电台的编辑工作。

电台还特意开办了“包振信箱”,每天她都能收到大量的来信。一纸纸飞鸿,架起了她与全国各地青年的情感热线。江苏男青年汤德辉,由于残疾加之恋爱的失败,几次想到死。包振一次次开导他,并寄去了许多书,激励他重新振作起来。青海女孩肖峰磬,家住乡下,学习成绩不理想,正当她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电波送来了包振的声音,她感动了,立刻写信给这位远方的大姐。在包振的鼓励下,肖峰磬考入了青海师专……

几年来,包振先后回复了全国各地来信近千封;参加各种形式的报告会、演讲会百余场。她还拖着残躯,以轮椅代步帮助别人排忧解难。

张海迪名言名句 篇3

2、即使跌倒100次,也要第101次站起来。

3、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4、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5、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们,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6、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7、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8、青年的理想并非属于自己,理想应当是属于人民的。为个人的前途是没有意思的,是没有出息的。

9、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在人间。

10、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1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12、人不仅仅要活着,更要好好的活着,要活出诗意来,要追求完美的人生

13、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14、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必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15、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16、对勇气的考验往往不是去死,而是要活。出处:生命的追问

17、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

18、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19、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个人有了激情才会热爱生活,才有生活的动力。

20、在困境里,要树立信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还要自我鼓励,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21、一个医生,不是为自己的名誉工作,他的价值,远比那五花八门的名誉更神圣、更金贵枣驱除瘟疫,用欢乐代替痛苦。

22、我宁愿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只要爬起来,就要有进无退。

23、(我宁愿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只要爬起来,就要有进无退。

24、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25、一百次倒下,就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6、我们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

27、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比今天还要好。

28、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29、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我的腿虽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样的乐观,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

30、“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 “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出处:生命的追问

31、有志者事竟成,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32、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33、最深处的孤独,是你明知内心的渴望,却得对它装聋做哑。

张海迪的励志故事 篇4

张海迪是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但她努力自学,不但学习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还研读了《针炙学》内科等学书籍,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自学了美术、音乐、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并进行译著,创作《轮椅上的梦》等作品,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

我想了张海迪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心,就要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就是一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她就是一个残疾人,面对病痛的折磨,还能自学这么多知识。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顽强战胜病魔的海伦凯勒,看到了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以及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影子。

《张海迪的故事》优秀读书心得 篇5

5岁时张海迪因患脊髓管瘤而不能上学,但她非常想学习,恨不得跳出病魔的“控制范围”。一天玲玲终于挎不住心中的渴望,她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玲玲不能上学,家里又请不起教师,妈妈爸爸下班后便亲自教她。

有一次,她感到非常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家庭作业),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正重地对她说:“今天的事今天做完。”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到学习贵在坚持和自觉,绝不能拖拉。

学习知识的决心让这位钢铁战士傲视一切苦难,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迪不但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能翻译许多长篇小说;不仅能够像其它人一样学习丰富的知识,还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给了无数奋进中的人以无尽的力量。

张海迪:品尝48年的痛苦和幸福 篇6

会议结束后,张海迪独自一人回到宾馆房间,在桌边沉静地打开一部书稿,这又是一部为孩子们翻译的外国作品,出版社刚刚寄来清样。这一天,她依然会工作到深夜。

11月17日凌晨,张海迪的博客悄然更新,回答着所有关心她的人的疑问……

上世纪的偶像

如果二十年前有偶像与粉丝的称谓,那么,在上世纪80年代,张海迪是绝对的偶像,无数50后、60后、70后就是“海迪姐姐”忠实的粉丝。只不过,那时的偶像叫做“榜样”,媒体上常用的一句话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年轻人谈理想、谈人生,建设四化奔小康的上世纪80年代,张海迪的出现,既符合社会道德价值的追求,又得到政府意识形态的肯定。她对几代人的理想与信念的鼓舞确确实实是“无穷的”。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5岁时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完全在家里自学小学、中学的课程。15岁那年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在艰苦的生活环境里,张海迪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自学无线电技术,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达一万多人次。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残疾人志愿者。

1983年,张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执著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她还先后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对国外多部作品进行了翻译。她的作品总量已达200万字,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

对于残疾带来的痛苦,张海迪在接受采访时曾对媒体表示,这也是一笔财富。“疾病给了我很多痛苦,但这痛苦的过程也产生了精神财富。这个过程是一种历练,精神的、品格的。痛苦是一门课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读完它。如果每天细细品读,总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力量和智慧。”

人们熟知的上世纪80年代张海迪的形象是戴一副黑框眼镜,长发披肩,爱笑、爱唱歌,口才很好,经常在电视里侃侃而谈——“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没有人对此有丝毫怀疑,因为张海迪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当时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同志为此曾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守望平凡生活

“我无法控制那个以各种宣传形式存在的海迪,但我能控制本我的海迪。对于瞬间的辉煌来说,痛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要做到宠辱不惊。这么多年来,我喜欢繁华过后的淡泊,永远做一个平凡的人。”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开始剥离,人们视线中的公众人物完成了从榜样到偶像的转变。在人人都为自己的前途奔忙的年代,张海迪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虽然是坐在轮椅上,并已进入了以前医生宣判的死刑期,张海迪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拥抱生活,心灵纯净、理想高远、激情燃烧。

张海迪热爱绘画,晶莹的雪山、金黄的秋叶、跳芭蕾的女孩、静谧的乡间小路都是她油画的主题,有网友评价“心有多美,画就有多美”;张海迪喜欢唱歌,参加各种活动都能看到她在轮椅上高歌一曲,中央电视台还为她拍过一首MTV《我的梦》;1993年,经过考试、答辩,她从吉林大学毕业,拿到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作为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的运动员,她参加了手枪射击比赛;2005年,张海迪在新浪网开了博客,通过博客,人们更看到昔日海迪姐姐的家居生活,她爱干家务,烹调、缝纫都拿手,简洁明亮的居室环境也是自己设计的,出国旅行时还会给外国朋友做几道中国菜。

现在的张海迪面对媒体非常平静。“确切地说从开始被宣传到今天,27年过去了。我想,偶然被媒体发现和宣传的海迪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女性,我身上的光环只是人们臆想的。我倒是希望人们见到我本人的时候会多多少少感到失望,因为不太见太阳,我的脸色不怎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皮肤出现了皱纹,还有斑点。还有我现在长时间坐着有点吃力,必须斜靠在轮椅扶手上,这一切让我看起来有些病态,可这确实是生活的现实。我唯一让人们喜欢的大概就是开朗的性格,我觉得一个女性要会笑,能够真正发自心底地去笑,笑出声来,甚至笑出眼泪,这才是可爱的。”

当年医生说张海迪的同类病患者,世界上活得最长的只有27岁。而张海迪现在53周岁,从5岁得病,她已经挺过了48年。“每天都想放弃,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来。我觉得就像把生命已经要熄灭的火焰,小心翼翼地拾起来。这个小火种我吹一吹,又让它变成我心灵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让它继续燃烧。”

面对众多关心她的人,张海迪介绍了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我的身体还可以,患病已经48年了,每天依然要克服很多麻烦,忍受各种痛苦,健康的人无法想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慢慢学会了品尝痛苦,这就如同有的人品尝苦酒。品尝了痛苦才会懂得什么是幸福。”

为8300万残疾人代言

在当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之后的那篇博客中,张海迪以“我的留恋”为名,正式向自己的作家生涯告别。有评论认为这是对作家身分的尊重,也是对残疾人联合会主席职务的尊重,更是对8300万残疾人的尊重。

对于张海迪的当选,很多人认为是众望所归。张海迪在山东省残联的同事介绍说,海迪在残疾人中有很高的声望,她就是残疾人的一面旗帜。

众所周知,邓朴方是中国残联的建立者,又连任了三届主席,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刚刚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又年逾花甲。据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残联新任主席的人选,从组织部门到中国残联,选拔考虑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首先这个人必须被全国残疾人认可、支持(张海迪是一代人的楷模,她的品格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其次应在国际上有良好的声望、影响力(张海迪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妇女大会,多次赴国外演讲,并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之一);第三是有学养的知识精英(张海迪精通几门外语,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著作等身)。

所以综合考虑,张海迪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中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事业虽然起步,却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荣耀与挑战并存的一年,举世震惊的大灾难增加了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口、孤残儿童、残疾人家庭的数量,而世界范围内蔓延的金融危机又给处在社会底层的残疾人弱势群体雪上加霜。张海迪,这个从事作家职业的感性人物,有能力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交出理性的答卷吗?

张海迪对媒体的回答是:不愿过多接受采访,只想老老实实地做事。

在担任政协委员以来,张海迪的提案多与残疾人保障有关,涉及无障碍设施、残疾人驾驶机动车和特殊教育、就业等方面。比如,加强福利彩票的监督管理和为孤残儿童设立特别保险等等。2000年,她递交的《对民航机场、地铁站、车站、码头实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回应,其后一些城市开始采取有效的措施建专门盲道,并在公共场所为残疾人设立专门设施。近些年,盲人、肢残者的无障碍设施大都是通过她的呼吁得以建立并进入相关立法。2004年,针对她提出的“允许更多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公安部曾直接与她沟通情况,并对所提建议给予认真答复。此后,她多次在两会中呼吁建设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和解决残疾人专用机动车营运问题。

通过博客,张海迪回应着人们的疑问。“在今后的五年中,能为残疾人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荣幸。向前行进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一种执著的精神,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到达目的地。坚持总是有意义的。我也希望让更多的残疾人看到光明的前景。残疾不是某一个人的痛苦,而是人类的痛苦,消解这苦痛要靠个人不屈的力量,更要靠整个社会的同情与关怀。激扬爱的精神,帮助弱者,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平等的生活权利和保障,消除一切歧视残疾人的意识。帮助几千万残疾人需要建立一个组织,创立一项事业。残疾人事业就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残疾人事业的进步需要无私的奋斗者,我愿做一个这样的人。”

张海迪的故事读后感 篇7

【海迪姐姐的故事】是一部红色经典。它让小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做心态健康、积极进取的孩子……

最令我难忘的是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严重的高位截瘫。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并攻读了大学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百姓无偿治疗,自学英、德、日等外语,自学修理无线电。1982年海迪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始,她翻译、创作并出版了多部作品。她曾到日本、韩国、德国游学访问,长期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病痛和残疾始终伴随着海迪,但是海迪不向命运低头,一直在顽强拼搏。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学以致用,用自己所能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不求回报。面对困难,她百所不挠,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身边的人,树立坚定的信念,追求伟大的理想。张海迪在八十年代被人们尊称为‘八十年代新雷锋’、‘中国当代保尔’。邓小平还亲自为她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残疾人中的成功人张海迪 篇8

张海迪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张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延伸阅读:张海迪的事迹

她从5岁开始,就患了脊椎血管瘤,导致其胸口下面全部瘫痪。就这样,张海迪从5岁开始,就在轮椅上度过。张海迪的父母不忍心看张海迪就这样倒下去,背着小海迪走南闯北,寻找名医来为她医治。对生命充满了期望的张海迪更是不甘心。张海迪为了治好自己,承受着针扎刀割的巨大痛苦,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仍然坚持着。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她也要坚持到底。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但张海迪仍没有因瘫痪而向病魔屈服。恰恰相反,她不但没有倒下,还自学了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另外还学了日语、英语、德语,还有世界语,还学了医学。她当过医生,翻译了10万字英文小说,写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张海迪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十分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人们说得了这种病的人最多活不过27岁,可她却活到了现在——53岁,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 张海迪的精神实在可贵,现在有的同学有着一个健康的身体,却不好好学习,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向张海迪学习,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的名言 篇9

根据交管部门和残联要求,驾校开设肢障学员培训课程前须先通过硬件设施的无障碍改造验收。目前,东方时尚驾校、丰顺驾校等均已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为残疾人增设出入坡道、栏杆、卫生间无障碍坐便器等。

昨日,丰顺驾校启动首个面向右下肢和雙下肢残疾人的驾驶培训课程报名。驾校方称,对每次学车的课时、具体培训、考试操作规程等,将等待交管部门出台细则。

另外,记者昨日从东方时尚驾校了解到,4月1日以后将接受学员报名。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的张海迪已经向校方表达了学车的意愿,有望成为首批领取驾照的肢障人学员。

据悉,肢障人报名学车程序与健全人略不同,须提供中国康复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体检合格证明。4月1日后,体检工作将启动。届时,校方会通知学员体检,并进行交规培训。

回应

张海迪的名言 篇10

----读《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张海迪》有感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林小学五年级 张康成

邮政编码: 246008 今天,我读了《历史的选择》里的一篇文章——《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张海迪》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文中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的勇气和力量。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传奇的人物,她五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与常人不一样的生活。面对残酷的命运,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进过校门,却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等,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她翻译了英语小说,创作文学作品,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一百万字,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

读完文章后,我想了很多很多——与张海迪相比,我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要优越得多,我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呢?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遇困难、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呢?困难和挫折人人都会遇到。面对挫折,只有坚定信念,不断努力,才能逆境为顺境,达到理想的彼岸。这让我想起巴尔扎克的一句:“困难,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是啊,如果一个人屈服于命运和困难,那么他也只能是个弱者。但是,如果面对困难,意志坚强,顽强奋斗,刻苦努力,那他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张海迪的事例,给我们揭示了这个真谛。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在祖国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都要通过实践去摸索、去开创。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建设者们有百折不挠、乐观进取的精神,不能因前进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就丧失信心和勇气,最后半途而废。要必须多学习、多锻炼,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要像张海迪那样,做生活的强者,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简评:

主题鲜明,抒发了真情实感。

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屈的故事家喻户晓,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小作者读到这一篇完全被感动。通过阅读张海迪的感人事迹引发了小作者自己对生活、学习中困难与挫折的深层思考——人人都会经历挫折不幸,弱者会一蹶不振,强者会迎难而上达到成功的彼岸;深刻领悟“困难,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的道理;更进之,使“我”深深懂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只有经受住各种挑战考验,多学习多锻炼,才能不辱使命,贡献社会。

文笔流畅,表述精炼。文章中出现许多好词佳句,表现出了优秀的作文水平和丰富的语言积累。名人名言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读后感摘述了原文内容,但都做了精炼的概括,详略得当,行文重点落实在“感”上,主次分明。

读《张海迪》有感 篇11

认识张海迪吗?张海迪小时候五岁时患上了脊髓管瘤,最后使得她高位截瘫。因为下身瘫痪,由此她总羡慕别的孩子,心灵非常痛苦、脆弱。在父母的鼓励下振作起来。1970年张海迪自修学医,后来又从事文学创作。

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个身残志坚,时刻为人民服务的人。

当张海迪心灵受到创伤时,张海迪并没放弃,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决心振作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当我读到最后一句时,让我感受到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生命绝对是美丽的。

当一些患上严重的病时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生命是如此美丽,不像张海迪一样那么乐观,只会终日想着,我的生命就要到此结束了„„可张海迪决不会这样,她仍然那么乐观,做一个生活上与正常人一样的心去面对生活。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坎坷不平的,在遇到生命的折磨时决不退缩,一定要迎难而上。张海迪虽然下半身已瘫痪,但她并没能对生命放弃过,她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夺得了生命的光辉,使她感到生命是多么的美丽,似花儿展开花瓣时美丽;似薄公英漫天飞舞时美丽;以毛毛虫变成蝴蝶时美丽。

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鲁迅曾说过:人之所以值得活下去,是因为有一个灿烂的将来,一种伟大而永久的自由。的确张海迪就是这样为自己的前途而付出,不想现在,只顾未来,张海迪不但坚强起来,而且学习刻苦,没想到一个双腿瘫痪而且总是会发病的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努力学习,像张海迪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人的生命往往就是那么美丽,生命美丽固然要像张海迪一样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张海迪以坚强的生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大笔“财富”。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从小必须锤力和培养的。

姓名:杨帆

班级:设计1103

张海迪:有爱相随人生便完美无缺 篇12

他们是如何相识的?走过26年婚姻、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他们,生活中有多少与众不同?妻子眼里的王佐良是个怎样的丈夫?丈夫眼里的张海迪又是个怎样的妻子?

一篇报道促成了一桩婚姻

“我被他的诚意、执着打动,他被我的乐观、坚强吸引,然后我们便走到了一起。和现在年轻人的情感经历相比,我们的婚姻毫无秘密可言。”2008年12月14日上午,张海迪、王佐良夫妇说起自己的婚姻,满脸笑意。

王佐良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年轻时曾在安徽庐江县农村插过队,如今是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培训中心的资深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工作。

1981年12月19日上午,王佐良翻开当天的《人民日报》,立即被头版头条上那篇题为《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的文章吸引住了。反复读了几遍文章后,他对身残志坚的玲玲(张海迪的小名)升起了一股倾慕之情,立即提笔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寄给了千里之外的张海迪。随后,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友情与日俱增。

几个月后,王佐良瞒着父母独自一人从上海来到了张海迪山东的家,一向内向、腼腆的他竟大胆地当面向张海迪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张海迪也暗暗喜欢上了这个瘦削、俊朗的大哥哥,但顾及到自己的身体,她还是违心拒绝了王佐良的爱意,并劝他打道回府。王佐良却执著地在她家里住了下来,主动担负起照顾张海迪的任务,帮她学习英语、德语。王佐良还找来杂木,精心为海迪做了一副轮椅,学习累了就推着她到外面转转。最后,张海迪还是被王佐良的真诚打动了。就这样,1982年7月,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王佐良并没有带着妻子返回上海,而是留在了山东,住进了张海迪父母的家中,成了一名“上海来的上门女婿”。1990年以后,济南市为解决市内各界知名人士“房困”问题,专门兴建了一个花园小区,王佐良和张海迪这才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

和老人共同生活的那几年,每天晚上吃过晚饭、看完新闻联播后,夫妻俩便回到书房,一人一张书桌开始了各自的学习和写作。有时实在太累了,他们其中的一个便说:“嗨,不行了,我们歇会儿吧!”于是,王佐良就推着海迪在屋子里来回转悠。此时,海迪便说,现在就当我们是去公园,你说现在走到哪儿了?王佐良边笑边回答:走了还不到一半呢。然后,他们接着在屋子里转悠,直到“看见公园大门了”、“累了,该回去了”才罢休。

张海迪、王佐良夫妇说,那是他们至今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

身体残缺成全生命完美

“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当年张海迪的这句话曾激励了许许多多残疾青年,也同样激励着她自己。这么多年来,作为丈夫,王佐良目睹了太多妻子痛苦时的情形,因此,他照顾起妻子来也格外尽心。

1985年,由于昼夜伏案创作《轮椅上的梦》,张海迪的鼻梁被眼镜压破一块皮,从此不断溃烂出血,可为了写作,她一边用手绢捂着,一边仍不停地写,一直拖到了1991年初。最终,在王佐良再三劝说、甚至不惜以“冷战”为代价的“逼迫下”,张海迪才跟着丈夫来到了上海一家医院做了详细检查。检查结果让王佐良吓了一跳:鼻梁基底细胞癌。

面对王佐良严肃的表情,乐观的张海迪却笑了:“相对于多年来病魔的折磨,癌症对我来说并不可怕,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早就希望这种病能光临我。因为如果我因此走了,不仅对自己是一种解脱,也是对我的爱人——你的一种解脱。那样的话,你也不用长年累月为我担心受怕了。”话未说完,张海迪却发现王佐良已泪流满面,于是赶紧改口,“好了好了,我不说了还不行吗?这样吧,我全力配合治疗。”

为防癌细胞扩散,经过反复会诊,医院决定对张海迪实施手术。在手术台上,因为高位截瘫不能麻醉,她就凭自己的意志去抵御疼痛。几个小时后,当张海迪面色苍白、鼻子上缠着纱布从手术室出来时,王佐良急步走上前握住了妻子的手,哽咽着无法言语。

经历过生离死别,王佐良对妻子照顾得更加周到了:每天清晨,他匆匆忙忙赶到城东的学校上班;中午不管风吹日晒,他也一定会骑上半个小时的车赶回家,做饭,洗衣,然后给妻子的手臂、肩膀做按摩。

近年来,由于各种病痛的折磨,张海迪已经不能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写作了。于是,王佐良便为妻子添置了一个笔记本电脑,让张海迪倚着床写作。但没过多久,这样写作也做不到了,她必须将电脑放在身体的一侧,扭着身子敲击键盘。即便如此,张海迪依旧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因为第二天要上课,有时晚上王佐良睡得早些,可往往半夜里总是被张海迪叫醒:“快去看看,电脑可能出了故障”、“打印机出问题了”,等等。每到这时,王佐良总是一骨碌爬起来调试电脑和打印机,然后再重新躺下来。

张海迪爱好广泛,年轻时参加过残疾人运动会的气手枪比赛,歌唱得也颇具水准。有时,两人工作累了,也拿起麦克风,来个夫妻对唱。张海迪不仅在生活中唱,还唱到了电视上。她的MTV《我的梦》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还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金奖。对于妻子的歌唱天赋,王佐良赞不绝口,更自称是妻子的铁杆“粉丝”。

张海迪喜爱画油画,写作之余还创作了多幅画作。2005年6月,张海迪读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读着读着,小说里描绘出的意境让她有种想用画笔表达出来的冲动。于是,她转着轮椅冲到画架前,却发现颜料大部分都用光了。看见张海迪着急的样子,正忙着备课的王佐良二话没说就出了门。一个多小时后,他大汗涔涔地提着一大箱子回来了。张海迪打开箱子一看,天啊!先生竟然给她买了一大堆油画颜料还有十几支画笔。

像所有女性一样,张海迪很爱美,也喜欢打扮自己,一条纱巾、一件毛衣的颜色,她都会精心挑选。王佐良出差时,总不忘给妻子捎纱巾、毛衣之类的礼物,而且买回来的衣服常常让张海迪眼前一亮。在多种场合,很多人都对张海迪的着装大方、新潮赞不绝口,海迪总会笑着说:“这要感谢我的先生。他可是我的健康顾问兼形象顾问啊!”

张海迪和王佐良更是一对不折不扣的足球迷。2006年的足球世界杯期间,两人经常在凌晨三四点爬起来看球赛。德国对阿根廷的那场比赛,到了最后罚点球的关键时刻,王佐良认为阿根廷罚点球的技术不行,觉得德国最终能赢。而张海迪则希望心目中的英雄球队阿根廷胜出。最后,结局不幸被王佐良言中。海迪大恸,泪花闪烁地唱起了那首著名的歌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害得王佐良赶紧安慰妻子,直到她破涕为笑。

采访中说起妻子张海迪的这些“过去糗事”,王佐良乐不可支。

“我们的婚姻和常人无异”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报纸曾经发起过讨论“张海迪到底应不应该结婚”的话题,当时读者的观点分为针锋相对的两派:赞成者认为,抛去其身上的诸多光环不说,作为一个女人,张海迪有拥有感情、家庭的权利;而反对者则认为,张海迪身上的光环决定了其家庭、婚姻不可能达到宁静、稳固的地步,与其这样,还不如独身一人更利于自身潜力的挖掘……对于这些长久不息的争论,张海迪和王佐良一笑置之。张海迪觉得,抛开赖以代步的那张轮椅,其实自己和丈夫的婚姻,跟中国千千万万平凡的夫妇根本没有太大的区别。

张海迪虽然只能靠轮椅移动,但这不妨碍她对生活的热爱。平时在家里,她尽可能地做些家务,譬如扫地、擦桌子等。张海迪还很喜欢做饭,但家里厨房太小,她的轮椅进不去,于是她就让不善烹饪的丈夫代她操作,做她发明的菜品,比如“丰收在望”——辣椒酱拌胡萝卜、“金谷满仓”——番茄沙司炒鸡蛋等。做菜时,张海迪在厨房门口一、二、三地说步骤:放油,放葱花,用急火炒……菜做好后,张海迪总会吃得津津有味。用她的话说,虽然菜是丈夫炒的,但每一道工序里都倾注了自己的智慧与思想。而王佐良呢,则一边笑呵呵地看着妻子满足地大口咀嚼,一边孩子似的邀功:“海迪啊,我的手艺不错吧,是不是又有长进了?我觉得吧,要是在炒这道菜时,再加入一点香菜或者其他佐料,说不定更好些。”说完,两人便幸福地哈哈大笑。此时的夫妇俩,已经不再是什么作家、教授,俨然一对酒店里的大厨。

张海迪和王佐良都是喜欢孩子的人。

有一次,张海迪问丈夫:“我们没有孩子,等我们老了怎么办?”王佐良平静地说:“到那时,我们一起上敬老院,我陪着你!”海迪动情了:“佐良啊,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一定要找一个健康的人来陪伴你。”王佐良笑着制止妻子说:“怎么说出这种不争气的话来?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我们还要活上100岁哩!”

虽然不能像常人那样成为一个幸福的母亲,但张海迪却把爱给了更多的孩子。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下,她为孩子们写书、译书,还在几年前捐出巨额稿酬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对残疾儿童,张海迪更像母亲一样处处关怀,在每年的“两会”上,海迪为全国的残疾人朋友提了很多切实的议案。

张海迪和先生不仅爱孩子,对小动物也有一种悲悯情怀。

他们曾养了一条白底黑花的“西施犬”,张海迪给它取名“板凳”,这只狗整整陪伴了张海迪夫妇14年。

张海迪称自己是“板凳”的大姨,丈夫是“板凳”的叔叔。多年的朝夕相处,张海迪夫妇和它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板凳”已经成了这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以至于王佐良每天下班回来,总会习惯地问一句:“板凳在哪儿?它在家乖不乖?”而张海迪则经常会在丈夫回家时,逗着“板凳”去迎接:快去,快去,叔叔回来了。在他们心里,“板凳”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一条小狗数十倍、数百倍,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了他们的孩子。

时光荏苒。转眼间,5岁时就因患脊髓血管瘤而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且被众多权威医学专家确诊为“很难活过27岁”的张海迪,已经53岁了,而他们那最初并不被太多人看好的婚姻,也走过了令人羡慕的26年历程,留下了一长串幸福的脚印。也就在这一年,张海迪也迎来了生命中的巅峰时刻——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为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从当年那个微笑面对一切的残疾姑娘,到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被创造,再到如今这个自信、优雅、知性十足的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让无数人看到了生命价值的真正内涵,读懂了坚强、乐观、永不放弃的博大意义。

采访中,说及自己的婚姻,王佐良感慨万千:“多年来,外人只看到了海迪作为公众人物的一面,看到了她身上的种种光环,却不知道她承受了怎样的痛苦、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多年来,作为海迪的丈夫,我始终不愿出现在镜头前,人们也不太理解我的低调。其实,我只是想能腾出更多的时间为海迪多做点什么。结婚以来,她曾多次问过我,是否对这种婚姻产生过厌倦,我的回答一如既往——我为我的妻子骄傲,我为自己的婚姻骄傲。”

谈起未来的打算,一旁的张海迪笑了:“有爱相随,我的人生已经完美无缺。年少时我曾说过,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我的这个理想实现了——我能为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服务了。但我还有个愿望,希望退休后能开个咖啡店,我当老板娘,他当老侍应生,一起品评咖啡香浓中的夕阳乐趣。”说到这里,张海迪扭头看了看身边的王佐良,眼神里满是幸福。(未经许可,严禁上网、转载或摘录)

读《张海迪》有感 篇13

当我们在朦胧的月色下,看见迎面走来的残疾人时,会想到什么?他如何被人救助、照料?还是他那一片黑暗的前程?张海迪虽然高位截瘫,没有进过学校。她童年时就开始自学,当健康的同龄孩子在玩耍、嬉戏,度过最天真,最快乐的时光时,她就坐在窗前,对着厚厚的泛黄的书页,埋头努力……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还自学了许多门外语,获得哲学硕士学位……这也许是许多人苦苦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的吧?

张海迪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海伦・凯勒。一个因疾病而失明失聪的人。她永远看不见美丽的月光,连天边若隐若现的星星也难以窥探;她永远听不到美妙的声音,连动人的音乐也无法享受。但她却靠着惊人的毅力,学完了一个又一个的字,读完一本又一本书。还出版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名著。

我想,在灰暗的夜空里,最亮最亮的星就是她们吧!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嫩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没错,她们借助苦难,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苦难对她们来说,不再是痛苦,不再是绊脚石,而是她们展现惊人毅力、磨炼自我的舞台,是奋飞的垫脚石!她们之所以能克服如此巨大的苦难,是因为她们面对世界带给她们的枷锁――苦难,她们不怨天尤人,她们坚强不屈!奋斗不息!拼搏不息!

向张海迪同志学习 篇14

被誉为“当代保尔”的张海迪,1970至1983年一直生活、工作在莘县,她将莘县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张海迪 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2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

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2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年12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

2003年10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先后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1981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2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年中宣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年济南市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3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海迪的博客是一座桥 篇15

她们的过去和当下,都有着金子般的分量和诗一般的美。

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残联主席的张海迪,曾是上个世纪80年代年轻人的偶像。许多年过去了,她的文学作品、译作不断。在战胜鼻部黑色素癌的1991年,她考取了吉林大学的哲学系,后成为中国第一位坐轮椅的哲学硕士……

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更多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但她会用其他方式与命运抗争,比如博客写作。她说她的博客已经成了联系更多残疾人的桥梁。以下摘发的这篇海迪的博客,就读得到她的热忱和情怀。

对生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张海迪

计算机前,我喜欢深夜结束工作后,一个人在桌前静静地坐一会儿,病痛中的岁月就这样悄悄地飞走了……来到中国残联工作好几年了,已经用完了好几个大本子,记录着工作,也有生活。这几年,与同事们一起奋斗,看到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进步,我从心底感到高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社会发生什么变化,都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不懈地作出努力。

工作比想象的要繁重得多。工作再忙,我也依然坚持学习,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些学习计划,比如听网易英文公开课,继续自修一些专业课程,所以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写博客文章了。但又有太多想写的东西,假如有时间那些思想一定会变成铅字,变成新的书。

去年开始我写了一些微博,而我并不真正喜欢微博,因为微博只能写140个字,思想会受到限制,表达也受到制约。很多事情只能简单叙述。我总觉得微博就像一阵风,总是匆匆在眼前掠过,留下只言片语,但这些只言片语却会引来无数人的围观。其实我并不喜欢热闹和喧嚣,面对文字我更愿意思考,从事二十多年的写作后,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越来越沉静了。当我独自写作或是读书的时候,常会想起碧蓝澄澈的湖。我朋友说,这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病痛和思想之痛就不在话下了,因为你拥有了自己美丽的心灵世界。

(摘自海迪博客)

上一篇:创建文明村镇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电子商务实训教学大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