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2024-07-05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共3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篇1

浅谈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某人对某人说,你真是个文化人。往往说者一说而过,反倒让我这个旁听者陷入思考,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个文化人?

近些年,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地的盛行开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拜佛求经”,研习中国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一词也俨然成为国人热衷讨论的话题。

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与沉积,也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这种丰厚的文化滋养环境中,孕育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穿插或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说什么样的精神正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客观来说还是有利有弊的吧。有积极的影响,但也还是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读《弟子规》有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再比如我们学习《论语》,看起来好像《论语》只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所以我们读到了“温故而知新”,懂得了“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感悟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遵循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名家言论及经典书籍,像《弟子规》、,《论语》等就是要我们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这些经典文化,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家人,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学习并懂得思考,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也是如今我们那么大力倡导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吧。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大力提倡并学习,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随之有效更新,你比如说:“三纲五常”,再比如说“重男轻女”。古时候,男权当道,妇女在社会上是极其没有地位的,但放到现在,妇女顶半边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里我并不是想高声呐喊妇女地位有多么重要,一个家庭的和谐构筑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首先体现着夫妻关系的和谐,那在一个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交流的平等应该是和谐关系的首要条件吧。当然,如今社会,多数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些封建残余落后思想已不是普遍存在现象,这不得不说,人们在历史长河的思想涌动中,已形成自己较为正确而向上的价值观及认知和理念。

以上仅仅是从个人角度而谈,角度单一,不够全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上,我们依然是要抱着批判的角度去继承,客观的对待先人提出的理论和观点,不能盲目的效仿和崇拜,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利用。传统对教育确实功不可没,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是必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篇2

人本主义思想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美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在五六十年代表现得非常尖锐, 青年人对现实不满, 到60年代发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 人本主义学家们提出, 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们缺乏对个人内在价值的充分认识。同时, 从教育角度来看, 他们认为当时的西方教育, 特别是美国教育中存在着忽视人作为教育对象的弊端, 在开拓广阔的教学改革的同时, 也使一些人对新教育技术盲目迷信, 片面扩大教育技术的作用, 忽视了本应作为教育工作出发点的“人”的重要性。显然,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近代心理学中传统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流派在观点上有分歧, 因而在西方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种力量” (Third Force Psychology) 。早年的主要发起人有马斯洛、奥尔波特, 近年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

二、主要理论和观点

1. 教育目的-“完整的人”

罗杰斯认为, 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人”, 教育“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总之, 罗杰斯认为, 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完整的人” (The whole person) 。根据他的说法, “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 这种人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 具有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 是自由的、自主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由此看来, 人的自私、好斗、僵化等都不是人的本性, 而是由后天社会的不良影响、外界压力和教育不当造成的。罗杰斯反对当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认为它们背离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自由, 限制和扭曲了人的健全发展。他认为学校必须真正按照人本主义精神, 为社会培养真正能适应变化需要的有用人才。因此他不断地大声呼吁, 要求改革教育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地教育观念和态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 学生观与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观和学习观是教师观和教学观的基础。什么样的学生观和学习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态度。因此, 首先阐述罗杰斯的学生观和学习观。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罗杰斯要求学校教学将学生摆在中心位置上, 应该在教学中贯彻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永远不可能对个人进行充分的预测, 从而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自由和自主的。在教学当中, 学生就是自己的主宰,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 才能使真正的学习出现。教育者必须牢记, 不管怎样教学生学习, 不管怎样让学生学习, 始终是“人”在学习, 是具有独特的经验和品质的人在学习, 这些人的经验和品质应该而且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

(2) 意义学习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所谓意义学习, 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 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包括认识过程, 还涉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它影响学习者的态度、认识、行为等各方面, 使态度、认识、行为等都发生变化。比如, 小孩子从自己的祖国移民到另外一个国家, 他完全不需要任何语言教学, 就会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种语言, 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语言对于自己的意义, 因为只有他习得了那种语言, 他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才能跟别人交往。

(3) 学习应当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罗杰斯认为, 人类由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寻求知识的欲望。学习过程就是求知或学习的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他说“各级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由意义、恰当的问题时, 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按照他的说法, 人具有自主学习的潜能和倾向, 人的学习不用督促, 不用指导, 也不用传授, 便能自主而自发的进行。

(4) 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教育不能一味地使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训练, 而应该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重视人际关系, 在罗杰斯看来, 自我实现本身就是自由, 他说, “如果一种文明社会的文化要想得以幸存的话, 如果在那种文化中的个人是值得拯救的话, 那么, 学会自由看来就成了一种基本的教育目的了”。

(5) 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者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罗杰斯认为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来选择学习什么。因为只有学习者自己认为重要的、对他们有意义的内容, 才能唤起学习者自主-主动的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 教师观与教学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罗杰斯看来, “教师”这个词是一个很不幸的概念。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 学生只是服从者的状况。相反, 他提倡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任务不是如行为主义者所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 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要教学生如何学习, 而在于创造一种有助于学习的环境条件, 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 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 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4. 心理气氛和人际关系-“安全、平等、相互理解”

罗杰斯认为, 要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 而主要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 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真实或真诚罗杰斯将此要求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态度。促进者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 坦诚无疑, 同学生建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孔, 这个时候, 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

(2) 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 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 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

(3) 移情性理解罗杰斯认为, 移情性理解是一种对教师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世界, 敏感地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三、思索

在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教育界就强调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 但事实上, 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 虽然教育部已经取消了将大学英语四六级与大学生的学位挂钩,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还是有许多教师还是以单向的语言知识灌输为主, 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还是以通过四六级为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总的来说, 笔者认为,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停留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层面, 语言教学过于注重短期的教学成效, 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 他们的个性如何才能得以全面发展, 他们无穷的潜力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虽然, 我国的教育背景与西方国家教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 重新审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我们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何在新的时代, 新的教育情境中, 体现和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 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方展画, 1990, 《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方展画, 1990, 《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罗利建, 2004, 《人本教育》,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罗利建, 2004, 《人本教育》,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3]林崇德、张奇, 1999, 《学习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3]林崇德、张奇, 1999, 《学习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篇3

一些批评家甚至语带嘲讽,戏称搞行为艺术的人。除了有自我感觉良好的知足感以外,还必须要有勇于挑战自尊、敢于撕破脸皮的勇气。的确,在行为艺术中,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并不罕见,类似于一个男人模仿母鸡孵蛋的怪诞行为也比比皆是。

我们对行为艺术的认知存在误区。

行为艺术本就和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它的表现方式会很极端;而作为一种“过程艺术”,极端的表现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没有“结果”存留,正如烟花一样——瞬间的绽放必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它就无所谓存在。

行为艺术的确常和“暴力”与“性”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形式极端的特性将它的内容指引到了这个方向;另一方面,也不否认有些人以此哗众取宠,企图赢得名利;再者,媒体的肆意渲染也让行为艺术在大众眼里愈发不可理喻。

对于这种现状,行为艺术家本身并不是没有认识。他们也在思考,并且尽力改变。王军说,从第二届到现在,他们一直在考虑当代艺术的功能性问题。艺术应该到社会中去,真正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前提行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提出问题,至少有讨论的价值。在后期他们准备做一个清远市民全城联动活动,把某一天作为清远的环保日,让市民联动起来,把在这一天里收集到的废品交给艺术家做成一个艺术品。

上一篇:那小子那么爱我下一篇:狗眼看世界的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