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共14篇)
自读课 篇1
如何上好自读课
一、学生自读为主
自读课如果没有“自读”就失去其存在的前提。虽然有教师曾经把自读课设计成讲读课进行教学,并且上得酣畅淋漓有声有色;但这并不代表自读课就应该如此上。事实上,教师虽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将一篇课文作为自读课或讲读课来教学,但一旦确定为“自读”,就必须按照“自读”的原则进行教学。
首先,自读课是学生自主的。教师应该把“自读权利”还给学生。在自读课上,面对一篇自读课文,读什么,怎么读,都应该由学生作出决断,那种教师大包大揽、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确定重点、学生听写要点的方法是与自读课教学格格不入的。学生面对自读课文,可以也必须充分发挥其个性特征,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其次,自读课上教师必须把“自读时间”留给学生。我认为,教师至少应确保三分之二的时间供学生自己阅读,否则,自读课不免会有大危机。学生学习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而语文教师对这一资源占用得太多太滥,偏偏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历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无法得到根本的提高。
第三,自读课应该“以读为主,兼顾别样”。遗憾的是,目前自读课已经被一些教师当作练习课、活动课、才艺展示课等五花八门的课型了。当然我们并不一概反对对自读课的灵活处理,但是如果处理得丝毫没有“自读”的痕迹,这可能不是编制“自读课文”的初衷吧。因此,语文教师在自读课上完全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导学设计,让学生直接与文本素面相对可能是自读教学的本色做法。
二、教师点拨为辅
强调自读课上学生自主,决不等于教师完全放任不管。
学生自读固然重要,但学生毕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或所见不广不深,或有偏差遗漏,或有歧见错解,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同时,由于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自读课教学尤其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就应该学会放弃。教师既要了解学生,也要相信学生。在母语学习背景下,对于一篇课文,有许多东西是学生自己可以理解的,当然一定还有些内容是学生暂时难以体会的。但是,语文教师常常犯有这样的错误: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感到困惑的,教师偏偏语焉不详。这其实就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于是,教师要么是细大不捐,贪多求全,不愿或不敢舍弃;要么囿于一己之见,滔滔不绝,大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置学生的实际状况于不顾。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广种而薄收。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一篇课文时,至少可以放弃一半以上的内容。教师所放弃的,是学生基本了解或面前根本就无法了解的;教师所致力的,是学生最需要的、对面前学生发展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三、精化教学设计
自读课教学既涉及“教什么”也涉及“怎么教”的问题。自读指导课的设计也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两大问题。自读课既然以培养历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那么,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立足文本,着眼语言
朱自清先生在为《文心》一书所作的序中曾经说过,教师的阅读教学存在这样一个弊端:“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教师在自读课上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语句的内在含义中去,吟味把玩文本语句本身的韵味。可以说,这种享受是许多通过其他媒介(例如图片、影像)了解意义的读者所无法做到的。
研读文本,如果能够在平淡出质朴处发掘出学生未曾注意到的内在韵味,对学生的震撼就会特别巨大,教学效果也会相当不错。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言造句、某一词语的微言大义……因此,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言感觉和语文素养。没有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作为基础,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将失去存在的依据,都将无所附丽﹗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把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读教学。
2.注重实践,形式多样
自读课一大特点是实用性较强。只有当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时,真正的阅读才开始出现。因此,教师必须将自读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会乐于自读,最终达到善于自读。
教师应该使学生通过自读学会写作、学会思考、学会解决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能够从自读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和精神的滋养。因此,自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技巧方法的学习而是内涵与实质的收益。因为,自读课更多地类似于出于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实际阅读。
真正的自读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就应该不拘一格。自读课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检测式自读、读写结合式自读、研究型阅读、纯粹欣赏式阅读……均无不可。但前提是:必须让学生读,而且是“自读”——当然,这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读”。
自读课 篇2
一.问题驱动, 感知粗通, 培养动手能力
以问题为驱动, 使学生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产生阅读的期待和动机, 增强阅读的指向性。
1. 通读课文, 认读感知。学生通读课文, 做好理解分析课文的准备工作。要求做到准确的认读字音, 认清字形, 根据注释理解词义, 划出通读课文时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小组合作解决并识记, 标明自然段序号, 以备分析课文时使用。
2.速读课文, 粗通文意。在通读的基础上, 再次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二.主动介入, 理解评价, 培养动脑动口能力
学习过程中, “问题驱动”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形成了许多固有的“观念”, 这种“观念”是否正确, 就要引导他们去验证、深化。学生产生了验证这种固有“观念”的动机、兴趣, 就会参与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思想感情, 与作者一起完成阅读审美。
1.研读课文, 自学探究, 求同存异, 为全班讨论交流做准备。
学生“主动介入”, 个体自学的过程, 就是在粗通文意的基础上, 全身心投入验证初读课文时已形成固有“观念”的过程, 学生通过个体的自学分析, 逐个寻求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答案与固有“观念”有偏差的, 作为自学分析的重点进行探究, 自己无法或不能解决的, 可借助手头的资料, 也可提交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以求得问题在小组内的基本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或有争议的疑难问题, 留待全班讨论解决。
2. 指导点拨, 讨论交流, 理解评价。
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 总是要搞清楚“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这两个问题。比较而言, “写了什么”的问题较易解答, 而“怎样写的”这一问题的解决较有难度。因此, 教师指导点拨的重点也应放在此处。不过, 不同文体的文章, 指导点拨的侧重点亦应有所不同。比如:教学《想和做》一文, 在扫清字词障碍后, 分析理解下列几个问题: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并概况每部分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几段是集中表达作者对“想和做”的观点的, 并指出中心论点;举例说明文章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论证的。
由于学生处于议论文学习的初始阶段, 所提三个问题相对难度较大。其中第二个思考题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第一和第三个思考题则重在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第三个思考题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导学点拨的重点亦应放在这里。
而教学《成功的秘诀》时, 在扫清字词障碍后, 则提出如下思考题: (1) “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用三个四字词语从18、19自然段中概括出来。 (2) 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个秘诀的?课文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显然, 此篇导学点拨的重点应放在思考题。
上述两篇例文, 前篇为议论文, 点拨的重点在论证方法的运用;后者为散文, 点拨的重点则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导学点拨过程中,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可以训练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 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大家的力量, 全体参与, 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取得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前文所例举的两篇文章的学习, 前者通过第三个思考题的讨论交流, 引导归纳出议论文在论证过程中, 既可以先讲道理, 再摆事实论证 (如第6自然段) , 也可以先摆事实, 再讲道理论证 (如第8段) 。后者通过思考题 (2) 的讨论交流, 使学生懂得了此文之所以写得精彩, 是因为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罗丹出色工作的生动具体的描写, 再进行一番赞扬, 而是把写人叙事和抒写自己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 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又分析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使之被称为传世名篇。
3. 精读语段, 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这既是对“主动介入”学习效果的检测, 也是对“主动介入”结果的延伸。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 可以是语段的阅读回答, 也可以是语段的阅读写作, 可以根据篇目内容区别对待。比如《想和做》可选择第8段进行精读阅读练习, 从字词句段到论证方法, 设计相应的训练题型;《成功的秘诀》则可以精读第18、19段, 写一篇读后感, 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 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怎样提高自读课学习效果 篇3
关键词:内容 效果 开放材料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13-01
自主读书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学生自读兴趣不浓,主动探究意识较差,读书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自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如何指导自读课的学习,真正实现自读课的价值,我从以下几方面做做了尝试:
一、针对职业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职业学生在基础和能力方面相对较差,独立阅读能力尤其薄弱,如果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一般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往往是阅读、概述意思后无所适从,教师适时的指导此刻显得尤为重要。如:确定好自读课文的阅读任务,需要领悟的技巧方法,联系自身经验需扩展想象内容等。教学目标的确定使学生自主阅读时有了方向,有了切入点,既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把握一定的阅读方向,实现预期的自读效果。此外,在自读指导中,可采用集体指导、小组交流、个别辅导等形式有针对地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落实,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二、合理安排好自读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应适合职业学生学习的特点,符合分层教学的目标程度。在指导自读课学习时,教师设计内容时侧重于加强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习的内容应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各指导学习的环节衔接要自然、合理,这样的设计,学生自读课文时能够有一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对文章内容和知识点,学生也能做到整体感知、具体突破、吸收借鉴、自主创新。
三、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
指导自读课的学习尤其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否则,自读变讲读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要做到有效地指导自读,必须处理好两个环节:即教师的指导方式方法和教学结构设计。自读课的指导应以启发、引导为原则,以问题的形式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知、领悟、讨论、联想,完成主动学习的目标。在教学结构设计上,要以素质、能力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课文为主源、自主感知为主线的原则,将自读课的“自读”特征落到实处。职业中学学生的自读能力较低,指导自读的尺度应把握在逐步递减的一个过程上,开始时,在教学设计上可系统地、目标明确地设计习题,让学生完成既定的自学任务,引导、指导得可细腻些、具体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能力上会有所提高,这时的自读指导则要逐步粗线条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主找学习的切入点,教师可适时点拨,在可能有的疑问处或课文的重点处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联想、想象中完成学习目标,最终,自读课的指导要实现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启发引导寻求答案的方式,学生真正实现自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学习过程。
四、注重自读课的学习效果
自读课学习效果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也是判断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标志,在实践自读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教学成功的最终归宿。因此,通过自读训练,我们要从学生测试成绩或练习的质量、学生的操作模仿能力或知识技能等方面去考察,获取学生自读中捕捉、掌握和运用信息的程度,并依据分层施教的目标、要求判定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
五、拓展自读范围,提供开放型的阅读材料
自读课文为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相类似作品的平台,提供巩固复习、举一反三的训练机会,反复训练,具备一定阅读经验、阅读水平后,应适当地将学生进行“拔高”训练,增强阅读、实践能力,开放型的阅读材料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解决问题,教师要拓展阅读范围,提供给学生与之类似或与之相反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能激起阅读兴趣、激发主动创新意识的材料,让学生在求知欲旺盛的状态中积极主动学习,运用知识的内在激励因素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自读课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睥睨、稽首、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盛气凌人”等词语。
2、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4、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预习《雷电颂》《短文两篇》《组歌》。预习导学
一、资料链接:
1、郭沬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我们学过的作品有 天上的街市,另外还有、、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二、字词过关(见配套练习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汇报情况
1、小测试 给下面加点的字加拼音或有拼音的写出汉字。睥睨()()污秽()迸()射 虐()待 踌躇()()鞭挞()罪孽()稽首()执niù()qiáocuì()()kuì()赠 真谛()Cuǐcàn()()镶qiàn()酷xiào()长xū()短叹
1、整体感知课文
读了三篇文章你有何感受?
二、合作品味,问题探讨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雷电颂》中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说说风、雷、电象征什么?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什么?
3、飞蛾扑火、夸父逐日的相同点是什么?
4、作者借飞蛾扑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5、作者借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6、《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三、精讲点拨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四、课后提升
1、自主阅读纪伯伦的《花之歌》。
自读提纲式探究(精选) 篇5
1、疏通字词。老师可以在自读提纲上列出一部分,其余的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生字词。
2、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提倡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方式等等。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自读提纲的“整体感知”可以设计为:读完全文,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其他文章中写的冬天相比,济南的冬天有些什么特点?文中流露了作者对济南怎样的感情?八年级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自读提纲的“整体感知”,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2)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些现象,作者采用“展示现象—人们探索—揭示成因”的模式,由此可知,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这样安排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读者的兴趣。
3、复述训练。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根据自读提纲的要求,注意对相关语段有效信息的筛选和储存。我们把复述作为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入口。比如:我把《济南的冬天》的“复述训练”设计为:复述第二小节。(在复述过程中,先理清这一小节的层次,再找准每一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复述训练”,我是这样设计的: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并解释沙漠中的奇怪现象。
4、品评鉴赏。对课文的品评鉴赏,包括对细节、语言的鉴赏以及对整篇课文的鉴赏,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济南的冬天》自读提纲里的“品评鉴赏”部分,可以设计成:第三小节写薄雾覆盖下的小雪,先写山上,再写、、,每一层次都写出了特点,反复细读,仔细品味济南小山的秀气。
自读课 篇6
主讲人 关旭辉
欣赏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其中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歌声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我们要讲的《失街亭》就是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精彩片断。
看.课件,简介作品
引导:千百年来,三国故事,三国人物早已深入人心,深入到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试找学生举出几个例子(成语、歇后语、民俗、网络)
举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打黄盖,张飞吃豆芽、关帝庙、挥泪斩马谡(百度搜索引擎有5190多条记录。其中有一条:苏克多次浪费绝佳机会 居内什要挥泪斩“马谡)
揣摩 感悟 分析
随着.课件的引导,整理线索,概括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确关于街亭在小说中的战略位置,双方的对策,以及马谡不能执行“当道下寨”的正确部署,而是屯兵山上。司马懿才得以围山断水,夺得街亭,钻了诸葛亮用人之误的空子。从而引导学生整理出线索,把握住文章脉络。
人物形象上,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与映衬,这需要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主次关系。形象塑造上,引导学生,在掌握传统的情节、语言、神态刻画人物手法的同时,要注意心理矛盾的刻画。
欣赏戏曲中马谡(勾白三块瓦脸,骄傲短浅之将)与诸葛亮(袍带老生,常见忠直谋臣脸)的脸谱。
同时,注意学生对课文的品读。
分析讨论
根据.课件的提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主要和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做事联系起来,畅所欲言。最后再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延伸扩展
先欣赏京戏《失空斩》中精彩片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在戏迷朋友中耳熟能详。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
然后,让学生跟随大屏幕,阅读欣赏小说中空城计一段,旨在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把握《三国演义》的虚构艺术。
作者邮箱: chichenghonglv1@163.com
自读课 篇7
一、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与讲读课文有所区别
确定课题后,我认真研读教材,对课文进行了初步解读,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圈画、质疑等方式体会百合坚定的信念,并感悟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但专家指出,这样的教学目标太笼统,仍然是讲读课风格,没有体现出自读课文的特色。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读课在课本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若能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所以,在自读课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体现读、思、议、习、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环节上,应采用自主解读、自检自测、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生小结与反馈补授、联系生活等读写结合方式。在操作上,教师应让各个环节紧扣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贯通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在课堂上,教师应用自读提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用作业单自检自测,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达成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因此,我重新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理解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第二,通过朗读、圈画、质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第三,体会百合坚定的信念并感悟成功基于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二、教学要把时空还给学生
尽管教师认同“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但一进入课堂就会出现一些行为偏差。教师牵着不肯放手,学生自我发现探索、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改变教师教学定势,需要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漫长过程。教师要转变自读课文的教学观念,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化。在深切地体会到“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内涵后,我把“培养学生的自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作为学习目标,通过设计自读提示、作业单等,让学生沉浸文本、自主解读、自测自检,用已知去独立地解决未知。
三、教师要善于指导,鼓励学生存疑
1. 尝试指导,促进自读信息的反馈和补授
我在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同时,出示阅读方法和自读目标;在学生小组交流、同伴互助中过程巡视,适当点拨;当学生质疑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当发现学生阅读盲点时,抛出预设问题供学生思辨和深入探究。教师应把学生的一系列尝试学习活动看做自主意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看做检测和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渠道。与此同时,进行适当的补授或个别辅导。
2. 鼓励学生合作互助,促进倾听、交流、分享
课上,我着力为学生构筑合作互助、个性张扬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分享到别人的经验,反思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将其吸收、内化,并自我调适,自我矫正;同时,我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帮助别人,破解难题,使之个性得以张扬,共同构建团队学习文化。这是课内自读课的价值所在。
3. 学会存疑,“促使教师留白”
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04-01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语言基础学科,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其中 自读课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意在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因此只有重视自读课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中。
一、关于自读课课型
1、语文课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也比较复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根据教学任务划分,可分为阅读课、作文课、讲读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自读课则有自己的特点,其课型的特点是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
2、自读课是一种培养人才,因材施教好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敏捷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思辨能力。
3、自读课和讲读课的关系是,讲读是为了自读,自读是讲读的目的,是“会读”、“不需要讲”的实践,从讲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单元的讲读课要求一致。
4、自读课的评价是把讲读课的听课变为自读课的看课。传统的评课基础是听课,而自读课的特征是高度体现学生主体,要求学生高度参与教学的一种课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这种课型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是学生的活动。
二、自读课的教学模式
教会学生自學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吕叔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为例其教学目标其自读目标为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在语文教学中,可推广使用的自读课教学模式是“自读导学六步教学法”,即在自读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读、自学、自练。分六步进行,即:导学——自读——思辨——点拨——互动——实践。
1、导学。自读课开始,教师运用2到3分钟的时间巧妙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看《贝多芬像》,让学生展示搜集贝多芬的资料,然后听《命运交响曲》,猜测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2、自读。学生根据老师或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读这篇课文,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
3、思辨。这是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之后对阅读材料生疑、质疑,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的过程。、文章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这些内容的?从写作的角度这三个方面有什么不同吗?人物性格在文章前后有什么不同?
4、点拨。这是学生在自读学习中,探索问题时思路贫乏或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教师予以启发、诱导、疏通思路,排除疑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女佣的介绍”属侧面描写,“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属正面描写。女佣介绍和“我”眼中的贝多芬是孤独、邋遢、暴躁的,贝多芬自述的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5、互动。这是指在课堂自读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互动起来的过程。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动,疏通思路,排除疑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女佣的介绍”属侧面描写,“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属正面描写。女佣介绍和“我”眼中的贝多芬是孤独、邋遢、暴躁的,贝多芬自述的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6、实践。学生通过自读,掌握了方法和规律,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过程。去按此方法抓住描写方法去分析桑兰这个人物形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早读课 篇9
晨曦即起,一盅温水畅饮,顿觉清爽。踏着轻盈地校园广播,来到操场,伸伸腿、弯弯腰,等着可爱的同学们,一起走进教室。
我们端正以坐,微目神思。上周一起学习的内容,和着我的诱导一起回忆。
“关于隐私,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隐私?隐私的具体内容……’” 一片参差地应和,眨眨地眼神,看得出你们很努力。
“有五个活动题,第二个是什么?怎么回答呢?”
“隐私不是丑事。”
“回答有哪些要点?”
“三个要点,第一是判断观点:隐私不是丑事;第二是依据„„” “在书上什么地方?”
沉静片刻,“46页,最后一段!”
多坚定的声音。
“留两分钟给大家翻翻书。”
总共十分钟,就十分钟,我们完成了学科知识的再现。
好了,应该带领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读书笔记。
“斯朗平措,你先来,好吧!”
一个矮小、黑黑的身影,拧着一小本子,扭扭地走向台前。转即,双手捧着本子,正立洪声地唸起来:
“书名:……;精彩语段:大人总喜欢把简单地问题弄复杂,小孩子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看得简单……;读后感:……”
意料之外,我只有用“真棒”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我一样,作为听众的同学们无不投以诧异、信服的目光。接着,又两位同学登台展示。
最后,应该轮到我了。趁课先前在看书的两分钟,我早已把那段话写在后面的黑板上: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我的读后感就是因此花了一年时间为大家编写的《心灵写作》一书。
分享是快乐的,有欢声笑语,更有历历坚毅的目光,是同学们的自信,更是对我的肯定。
虽不是琅琅地书声,却敲进了那一抹紫色的阳光,从东达拉山顶射进来,润泽着我的身躯,温暖着每一张笑脸。
早读课作文 篇10
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时光是最利于我们孩子朗读,记忆的。有科学家曾经测试过,人的大脑一般有四个记忆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早晨起床后。由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既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有个重新的组合的过程,又对此时学习的知识印象清晰;第二个高潮是上午8―10点。这时人的精力最旺盛,大脑工作严谨、思考周密,学习知识容易理解和消化。第三个高潮是18―20点,也是记忆的最佳时间。第四个高潮是睡前一小时,记忆知识有利于巩固。根据这一规律早晨最好安排短时记忆的内容。由此可见,早晨十分利于朗读,记忆。
可是,在我们班,早读是我们同学讲废话的最佳时机。有些同学来的特别早,就开始讲话,白白的浪费了一个个“大好时机”。唉,竟然还有些同学更厉害,把别人的作业本抄,还有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加入这一行列之中。唉,同学们难道你们不知道为自己的班级着想一点,为自己着想一点吗?有些同学利用早读课,坚持每天背2,3首诗,一周下来就比别人多背了十几首了,如按这个进度来计算的话,结果那是可想而知的。其实,把那些讲废话的时间用来背书,对于我们来讲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我不明白,我们班为什么这么自私。我知道在当今社会中,只有极少数的人有着自我奉献的精神。但老师只不过让我们为自己着想,好好学习呀。开学至今,古诗文应该已经背了50多首了,哪个敢说自己一首不错地背下来?
所以,让我们出现在开始努力吧,相信我们会变好的。
自读课 篇11
教育是知识传播和应用的主要条件或手段,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新时代的学生,已不再属仅要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职责在现今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极力思考。”我们要当点火者而非灭火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愉快活泼地成长,成为真正灵动智巧的人才。
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知识与能力融合的学科,在塑造人才方面,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其间如何培养学生读语文的能力,更是重中之要。教师怎样教会学生读,并且是有原则地读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读是学生应学会并掌握的基本技能,把读书方法教给学生
每个人的知识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中学生也不例外,但它有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在阅读中碰到的文字障碍,不该慌了手脚或者不屑一顾。我认为要求学生人人一册《新华字典》是必需的,在不太熟识处,在疑惑难解处,在模棱两可处,工具书都有办法使你迎刃而解,当然学生要肯查、能查。在新课改下,我主张文章阅读完毕之后,不归纳中心大意、分析写作特点,仅要学生能把故事大概作个简明叙述就行,哪怕是学生不怎么切中要领,只要学生放胆说出来,都该鼓励。教师规规矩矩地讲,学生服服帖帖地听,不合时宜了。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无法送给学生智慧,只能教给学生猎取智慧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挖掘。
二、引导学生在大的语境中学语文
大部分中学生以为语文学习就是语文科的学习,认为只有在课堂上,在教材里,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才能把语文知识学到家。可是,语文学习不但可从那些“有字处”着眼,也可以从“无字处”入手,即把学校语文科学习的水珠与社会生活的大流交汇起来。学生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下留心学语文,意义远远大于只懂语文教材的学习。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大的语境中学语文。1.在美育中学语文。学生热衷黄莺出谷般地买弄歌喉,就让他们谈谈对乐理的认识,学生酷爱鬼斧神工的绘画,就让他们讲讲对画风的理解。2.在影视作品欣赏之余,让学生评价一下作品的优劣,使学生由盲目的消遣变成有意注意的学习。3.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家人的说话习惯,街上的宣传标语,招牌字号、广告构图等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相关对象。
三、掌握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有效学习
学生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自身阅读能力的进展顺序,逐渐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阅读技巧。
循序渐进地学习,是古今中外学者们的共识。我国古代《学记》强调“不陵节而施”和“学不邋等”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本着事物自身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散而杂乱无章的知识,就会像杂乱无章的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
为了能有效地使学生遵照循序渐进原则去读书,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开宗明义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用心 爱心 专心
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些读书学习的经验都说明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前后知识的自然序列是知识内部固有的关联。温故是知新的基础,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二)劳逸结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读书既要勤奋紧张、聚精会神,又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人的生活是一个整体。要注意保持生活的整体平衡。循序渐进,并非让你一味地追求毫无理智地冲锋陷阵。合理安排时间,保证睡眠充足,加强身体锻炼,密切师生联系,等等,都有助于我们读书读得更好,良好的守时、节时、增时的习惯,是一个人时间利用的调节器。
四、让学生带着兴趣阅读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清事物的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中激发兴趣是何等重要。假如学生有“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的错误认识,我们老师一时是较难排除的。由于语文课重在日积月累,难以立竿见影的特点和社会“重理轻文”的思想影响,我们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冲破的,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魅力来吸引住学生,让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爱学。
五、创新是目的
在传统教育里面,老师仅限于讲授、传授知识,学生限于学习、记忆知识。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己任,学生不只记忆知识,而且能研究、探索、开掘知识。教师不该人为地杀挫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而应想想如何使学生对所学产生思考、产生疑问,提出创见,这才不失为一条素质教育的途径。
“没有创新思维,科学将陷入黑暗的困境;没有创新思维,教育将走向沉寂甚至灰溜溜死去,学子的创新精神不应该再被窒息下去了。”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一个人为科学创造而学习,就不会迷信书本,不会为思维定势所羁,就能有新的创建。
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内在因素是懒惰、胆怯与缺乏自信,如果教师再有心无心地去禁锢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硬把一个人往昏暗无力毫无生气的地狱里送,我们教师主要应该帮助学生营造起一种勤勉、勇敢、自信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放开手脚自如驰骋。因为懒惰与创造无缘,胆怯会丧失创造的机遇,缺乏自信是“创造麻痹症”的最大病根。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就不会再一个劲的主动或被动地死读书,因为他有了自我价值需要在学习上的张扬,而不是书本的俘虏,教育的奴才。
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有原则地读书,激发学生的自读呢?这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与时代社会的变迁革新不无关系。知识的新陈代谢那样的快得惊人,大家都有所知。学生具备了语文自学能力,那么他就更能踩准时代前进的节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使广大学生 “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追求真知”使命,这需要培养起学生语文的自读能力。
数学早读课内容 篇12
二、69是由(6)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三、和99相邻的两个数是(98)和(100)。
四、54比10多(44);比30少2的数是(28);比69多1的数是(70)。
五、列竖式计算加减法,先从(个)位算起。
六、香蕉比苹果多4个,也可以说成(苹果比香蕉少4个)。
七、苹果比香蕉少6个,也可以说成(香蕉比苹果多6个)。
让早读课也精彩 篇13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可是许多老师面对一天天的早读认为只要到岗就行,放之任之。学生在早读课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东一鎯头西一棒槌,兴趣所至,还吼上几声,可那些基础差、自觉性又差的学生,一个早读下来,收效甚微。那么该如何上好早读呢?
一、明确早读的教学目标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当中,人在早上的学习效率是相当高的,广大师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黄金时段,千万不可放任自由。早读课,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具有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功能。所以早读课的教学目标依然丰富多彩,每一节课都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同时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质量。
二、如何上好早读
(一)明确早读任务。
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任务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
(二)创造竞争向上的氛围。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事实证明,在早读课上引入竞争机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曾做过多次实验,一堂早读课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背得快”活动,每一组通过背诵的,依次到黑板上签名,看哪一组通过率高,一节课下来完成任务情况出人意料,那些平时拖拉的学生为了本组集体的荣誉,竟然也不甘落后。早读结束,及时评比,以一些小奖品予以奖励,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
基本的方式是诵读。
窃读记部编版自读课文教学设计 篇14
1.学习文中刻画人物运用的细致的复杂的心理描写。
2.体会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技巧。
3.抓住主要内容,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2.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容易理解,但由于篇幅较长,可能给学生阅读、提炼信息以及品味语言造成一定困难,再加上学生生活体验较浅,也可能给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造成困难,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书,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板书:作者、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音。(幻灯片出示生字)
2.作者介绍
林海音(1918—),中国现代女作家。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在“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上荣获“终身成就奖”。
三、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思考:“窃”的含义是什么?“读”的心理怎样?“记”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怎么“记”的?
提示:(1)偷偷的;(2)惧怕;(3)“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4)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有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的妙处。
四、品析课文,自主体验
1.作者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试着用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出来。
提示:(1)下课后急忙赶到书店读书(第10段);(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第11段);(3)贴在大人身边(第12段);(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13段);(5)饥肠辘辘的时候以花生来充饥(第15段)。
老师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
2.速读书店受辱相关段落,画出相关关键词句着重品味,体会书店老板形象以及作者从走进书店到离开书店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提示:书店老板:粗暴、吝啬、唯利是图;“我”的心情:迫切、兴奋→悲愤、屈辱、仇恨。
3、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提示:第—()段。
老师总结:原本作者是怀着迫切兴奋的心情来到书店,但是受到了一个粗暴、吝啬、以金钱至上的老板的羞辱,结果作者怀着无奈、悲愤、仇恨的心情离开了曾经心爱的书店。这使作者尝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的一面。
五、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1.圈画出作者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的词语,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提示:恐惧、惶恐(第18段)→快乐、激动(第19段)→焦急、忿忿不平(第20段)→绝望(第21段)→慌忙、紧张(第22段)→害羞、感激、激动(第23段)→愉快、满足(第25段),作者由第一次的悲愤、屈辱、仇恨到现在的充满感激、感到愉快、轻松、满足。
2.速读课文,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提示:身体的物质需求——吃饭长大。
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的对话,源于感受到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读书长大。
被人关爱,被店员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地仇恨人类。也让我懂得,今后我也要把这种爱传递给别人,帮助别人。——在爱里长大。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灵魂,爱哺育的则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断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句话画龙点睛,道出了文章的主旨,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六、与人物说话
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呢?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也来说说你的心里话。
以“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说……”的句式说话。
结束语
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在读书中体会快乐,在读书中体会人情冷暖,在读书中感受关爱,在读书中渐渐成长!今天我们和林海音一起经历了那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生活,懂得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关爱,离不开百态的社会,更离不开感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作者的至理名言吧。
【板书设计】
窃读记
林海音
第一次第二次
老板:粗暴、吝啬、唯利是图店员:友善、好心
“我”:迫切、高兴→悲愤→仇恨→感激、激动→愉快、轻松、满足
【自读课】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