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知识教育

2024-05-10

防汛知识教育(共7篇)

防汛知识教育 篇1

防汛安全知识教育

一、如何应对暴雨山洪

暴雨洪水发生前:(1)在城区外居住的居民要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建房,避免将房屋建在受河道出槽洪水顶冲的地方。不要人为侵占河道自然行洪断面。每年夏初要对房前屋后进行检查,留心附近山体变化,看山上是否有裂缝滑坡迹象。(2)城镇居民、商场、学校、厂矿企业等要熟悉周围环境,自备必要的防水、排水设施,如帆布、编织袋、沙石、木板、抽水泵等。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防汛部门的预报。商场、学校、广场等人群密集区要及时做好人员疏导转移等工作。

暴雨洪水发生后:(1)发现重大征兆或已经发生灾害时,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引起政府重视,争取控制灾害发展和救援。(2)在紧急情况下,头脑冷静,行动快速,果断放弃。暴雨洪水突发性强,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当发现河道涨水,要迅速撤离,不可麻痹迟疑。汛期河道涨洪时,千万不要强行过河,要耐心等河水退了以后过河,或长距离绕行过河。(3)在发生暴雨洪水时,行人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雷雨时要关闭手机。学校要视情况临时放假或统一留校避洪,安排好临时食宿,并通知家人,避免家长在接应寻找孩子的路上发生意外。(4)及时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等紧急救护等。

二、协助保护防汛设施

保护好防汛设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发现有偷盗或破坏防汛电子监控系统的室外设备,破坏河道沟渠,往里面倾倒垃圾渣土,向窨井或下水道里倾倒污物,擅自拆卸或肆意损坏防汛设备、器械,擅自填埋、棚盖占用河道的人和事,或因自然力的影响而造成的河岸坍塌、河道堵塞、防汛设备设施的自然损坏,应及时报告给县、乡镇、村委的防汛部门,使之得到及时的制止和尽快的修复。

三、被水围困怎样求救

在山丘区环境下,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聚集人群突遭洪水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地或砖混结构的住宅楼房时,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求援或等待陡涨陡落的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围。如遭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溪岸、土坯或木结构的住房里,情况危急时(泥石流另述),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讯条件的,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求得尽早解救;同时要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四、时刻注意山体滑坡

因各方面条件有限,还有相当一部分住户仍然居住在有山体滑坡隐患的山脚低洼处,一时不可能全部异地搬迁。这些农户在平时一旦发现屋后山体有滑坡(通常发生最多的主要还是山坡前沿部位有崩塌)等异常迹象时,应立即向家人和周围邻居发出口头警报;同时通过电话或派专人迅速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并确定好专人留守现场仔细观察险情的变化,根据险情的变化发展情况、政府部门及专家提出处理办法,随时做好各项避险准备。

五、怎样救助被困人群

洪水汇集快、冲击力强、危险性高,所以必须争分抢秒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人群。任何一个社会公民,当接到被围困的人发出的求助信号时,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传递求救信息,报告当地政府和附近群众,并直接投入解救行动;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接到报警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带领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充分利用各种救援手段全力救出被困人群;行动中还要不断做好受困人群的情绪稳定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意外;要特别注意防备在解救和转送途中有人重新落水,确保全部人员安全脱险;还要仔细做好脱险人员的临时生活安置和医疗救护等保障工作。

防汛知识教育 篇2

一、教育经典及其形成

要理解“教育经典”, 须先对“经典”作一番考察。据《辞源》解释, “经典”, “作为典范的经书”[2], 是对某领域的形成和发展有持续影响的典范性著作。其中, “持续影响”, 指经典“是能够引起持续震撼力的那一类伟大著作”[3];“典范性”, 指经典完全“不限于乃至于超越于他们 (应作“它们”, 原文如此) 的时代”[4]。借此启发, “教育经典”似可界定为, 奠定教育学科的基础, 提供教育认识和实践的规范, 并持续影响教育知识生产的著作。毋庸置疑, 中外教育知识史上从来不乏教育经典。例如, 《学记》, 作为最早系统论述教育的作品, 奠定我国古代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无愧经典;又如, 《普通教育学》, 规范现代教育学的知识体系, 构建现代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 同样堪奉经典。

从上述实例看, 教育经典既是教育知识, 又不同于并超越于教育知识。如此, 分析教育经典的“超越”条件似为理解其形成的关键。比较教育经典与教育知识可知, 教育经典的超越以“时间”为其首要条件。教育经典的形成不同于教育知识的生产, 教育知识通过分析论证可“即时”生产出来, 教育经典则需经过一段时期来甄别、锻造与确认。教育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的。那么, 一经确认的教育经典是否永远具有经典身份呢?回答是否定的。教育经典不属于神圣性经典 (例如《圣经》) , 其经典身份需要人们不断地予以确认。这便是教育经典形成的第二个条件, 即它需要各历史时期的人们不断给予其意义, 并以此确认其经典身份。教育经典对教育知识的超越, 正是在时间的推动下, 借助人们不断给予的意义而实现的。由于“意义给予”需反复进行, 教育经典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经典化”的停止便会导致经典身份的模糊, 甚至消失。要而言之, “时间”和“意义”分别从形式与内容上推动教育知识向教育经典超越, 教育经典的形成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断进行意义给予而实现的经典化过程。

二、“经典化”与知识生产

表观上的“经典化”:阅读, 就是有大量的人对经典进行反复阅读。教育知识的经典身份一旦确认, 便成为教育学科领域的典范性知识。“典范性”反映在知识生产活动中即为, 凡欲从事教育知识生产者都必须对其详加阅读, 阅读教育经典是其“登堂入室”的必经之途。教育经典的阅读不同于一般教育知识的阅读, 其一, 人们总是以“可信”的倾向阅读教育经典, 以“怀疑”的倾向阅读一般教育知识。也就是说, 人们在阅读中并不公平地对待一般教育知识, 他们随时可能“怀疑”、“批判”甚至“抛弃”一般教育知识, 而总是轻易地信任教育经典。这是一种阅读“偏见”, 但却是一种有益的“偏见”。它可避免阅读者由彻底批判滑向“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从而摧毁教育领域的知识基础。其二, 人们对于一般教育知识的阅读是消费性的, 对于教育经典的阅读则是生产性的。所谓“消费性”阅读, 指人们总是从“是否有用”的工具性态度对待一般教育知识, 摘取要点后便弃之不顾;所谓“生产性”阅读, 指人们总是以“是否理解”的反思精神对待教育经典, 将获取新的理解视作阅读的目的。因此人们对一般教育知识的阅读总是一次性的, 而对于教育经典的阅读总是重复性的。

实质上的“经典化”:诠释, 就是经典不断被重新理解和诠释的过程。教育经典的“经典化”, 不仅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反复的阅读, 更需要人们不断做出新的诠释。阅读和诠释共同构成了主要的“经典化”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阅读和诠释都以理解为前提, 要将这两种“经典化”行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 似还须仔细分辨理解对两者的不同意义。一般而言, 在阅读中, 人们通过理解来获取教育经典的意义, 并进而建构其知识生产者身份, 阅读中的理解旨在“获取意义”;与此不同的是, 在诠释中, 人们主要通过理解赋予教育经典更为丰富的意义, 进而再次确认其经典身份, 诠释中的理解旨在“给予意义”。上述区分如欲成立, 似还需回答诠释者所给予教育经典的“意义”从何而来?诠释者何以能给予教育经典意义?根据诠释学理论, 知识的意义在新的诠释情境中会“说出不同的内容”[5], 历史实践与当下情境的“差异”, 或者说“断裂”产生了新的意义。新的教育意义正是从实践的“断裂”处产生, 并被诠释者主动地觉识, 从而使“意义给予”成为可能。可见, 通过诠释教育经典而实现的“经典化”, 实是教育知识生产者企图弥合教育历史与当下之“断裂”的一种积极的努力, 也是其延续教育知识传统的一种积极努力。

“经典化”的操作方式:述说, “经典化”在知识生产上表现为人们借助经典而实现的对教育的述说。述说既是教育经典阅读和诠释的实际操作方式, 又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不同于“言说”。从内涵上看, 言说是一种以自我体悟为中心的生产方式, 体现为知识生产者对教育的个性化理解;述说是以“述”为基础的言说, 它要求知识生产者将个人对教育的言说奠定于教育经典之“述”。由于教育经典是整个历史和社会共同认定的, 以对经典之“述”为前提便可为言说找到一个可靠的基础。可见, 言说难脱相对主义之责难, 述说则可免此虞。从功能上看, 述说超越言说之处在于, 述说可开启新的“经典化”历程。在教育知识史上, “经典”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 “经典化”并非只有一个“源头”。那么, 新的经典如何能在“经典化”过程中产生?在相对主义肆虐的言说方式下, 人们是无法实现对新教育经典的确认的;而在立足教育经典的述说方式下, 通过融合教育经典与新的教育意义便可产生新的教育经典, 开启新的“经典化”历程。

以上分析可知, “经典化”与知识生产有着内在联系。知识生产者在给予教育经典意义过程中, 在借助教育经典述说时代教育意义的过程中, 教育知识被生产出来。因此教育经典的“经典化”一旦停滞, 教育知识生产自然就会出现困境。

三、教育知识生产的困境

当前, 教育知识生产的困境已经全面地表现出来了。所谓“全面”, 指它已触及教育知识的生产者、生产方式以及知识产品全部领域。在生产者方面, 早有学者指出, 在当代, “几乎所有的我们所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中, 都能够提出一些伟大的作者、具有国际声望的人物的名字”, 然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 在教育学领域中“却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教育学家可以列入杰出人物之列或他们的名字可以在教育史中构成一个里程碑”[6]。在生产方式方面, 教育学者企图利用其它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来来实现教育知识创新, 制造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教育学科, 一时间, “教育××学”、“××教育学”、“教育××论”、“××教育论”风行于学界, 然而, 在知识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危机:教育沦为了其它学科的领地[7]。在知识产品方面, 教育知识的学术地位不被承认。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不是一门学科。今天, 即使是把教育视为一门学科的想法, 也会使人感到不安和难堪。‘教育学’是一种次等学科 (subdiscipline) , 把其他‘真正’的学科共冶一炉, 所以在其他严谨的学科同侪眼中, 根本不屑一顾。”[8]

比较“困境”的上述表现, 生产方式是更为根本的方面, 因此分析生产方式的问题所在有助于揭示整个生产困境的缘由。实际上, 当前的生产方式, 即借助其它成熟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生产教育知识, 这本是学界提高教育知识学术地位之策略, 为何反而导致了更为深层的生产困境?问题的症结或许在于, 这种生产方式将教育经典从教育知识生产中撤离, 以为借助其它成熟学科能更快、更方便地创新教育知识, 不料却导致了如下更难应付的问题:其一, 忽略对教育经典的阅读和诠释, 使得教育经典的经典身份变得模糊, 教育知识生产倒向无视经典的“言说”方式。“言说”的相对主义特性使其难以凝聚教育意义, 它所造成的知识“繁荣”的表象无法掩盖教育意义缺失的事实。其二, “言说”试图借其它学科丰富教育意义, 然而其它学科的介入又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教育知识的独立性, 并使教育知识传统被置诸无关紧要的地位。“言说”方式逐渐消弭了教育知识传统, 教育遂成为其它学科竞显“风流”的舞台。其三, 教育知识传统的消弭又致使教育学失去归属, 依附于其它成熟学科之下生存, 沦为“次等学科”。处于依附地位的教育学怎能吸引优秀的教育知识生产者?由此, 教育学领域中“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教育学家可以列入杰出人物之列”, 便在情理之中了。

超越教育知识生产困境, 其根本在于改变教育知识的生产方式。诚如已言, 对其它学科的依赖是困境的“症结”所在, 超越困境就须立足于教育知识自身实现知识生产。然而, 什么样的教育知识能为教育知识生产奠基 (“立足之地”) ?此即教育经典。鉴于当前“教育经典”已出现身份模糊之势, 返回教育经典的阅读与诠释, 重新开启教育经典的“经典化”历程可谓当务之急。“经典化”如何能帮助我们超越困境?其一, “经典化”有利于重续教育知识传统。通过“经典化”阅读和诠释, 各时期教育经典之间的逻辑关联、演进历程以及独特性质可得揭明, 由此蕴含于教育经典的教育知识传统也可得以辨识并获重续。其二, “经典化”有利于摆脱教育学对其它学科的依赖。一方面, 教育知识传统的重续使教育学获得了归属, 不再沦为“次等学科”;另一方面, “经典化”立足于教育经典实现教育知识生产, 从生产实践上使教育学摆脱了对其它学科的依附。其三, “经典化”有利于提升教育知识的学术品位。通过“经典化”诠释和述说生产出的教育知识, 不但具有强烈的历史感, 而且能深刻理解现实的教育现象, 自然具有不凡的学术品位, 能吸引优秀的知识生产者。彼时, “伟大的教育学家”或许将不再难以寻觅。

摘要:教育经典的形成是教育知识借助“时间”和“意义”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经典化”包括表现上的“阅读”和实质上的“诠释”, 其实际操作方式为有别于“言说”的“述说”。当前教育知识生产陷入了困境, 其根本原因在于“言说”方式的流行使知识生产忽略了教育经典。

关键词:教育经典,教育知识,生产方式,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7]雷云.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120.1~2.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等编.辞源 (修订本) [M].商务印书馆, 1998.2435.

[3]刘小枫, 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M].上海三联书店, 2003.4.

[4]张斌贤.教育经典:读什么?如何读?[J].高等教育管理, 2009, (7) :72.

[5] (德) G.加达默尔著.夏镇平等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10.

[6] (瑞士) J·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9.

绿春县教育系统强化防汛减灾措施 篇3

针对汛期、暑假期间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等问题,绿春县教育系统强化防汛减灾措施,筑牢汛期校园安全屏障。

构建宣传网络,全面增强安全意识。除电视、手机、广播等传统的宣传手段外,还通过校会、班会、板报、家访、校讯通、致家长一封信等有效途径,深入开展以防溺水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宣传教育,明确安全注意事项,增强汛期学生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提高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监护人安全责任意识,确保汛期学生安全教育全覆盖。

增强自救能力,逐级落实责任。结合汛期预警,有序开展校园安全应急演练,强化逃生自救、灾情报告、险情排除等自护自救工作环节,提升广大师生识灾、防灾、避灾能力。明确汛期安全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层层签订校园安全目标责任状,做到校园安全状况不迟报、不漏报、不瞒报,把汛期安全工作做足、做细、做实。

排查整治,防患未然,着力提升校园应急能力。围绕校舍等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和重点设施,全面检查学校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情况,深入排查极易造成地基浸泡、下陷、墙体松软透水的安全隐患,切实整改校园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 篇4

编制防洪防汛预案,并在汛期前做好检查落实工作。学习防洪知识,加强并完善自身环境内的防灾措施,发现异常征兆,如堤坝渗水,出现“管涌”,水位异常猛涨,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做好防洪准备,准备必要的医疗用品,妥善安置贵重物品,准备必要的衣物、食品、矿泉水,做好自救和救援的准备,将人畜等尽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如被洪水围困,可在屋顶、树上等高处避难。将木料或木制家具捆扎成救生筏使用:施放求救信号,等待救援:如有条件时,要积极援救周围的遇难者。

在洪水到达之前,最重要的是选择逃生路线,尽快地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撤离危险地带,不要徒步涉过水流湍急、水深已过膝的水溪。不能饮用洪流中的污水。

即时了解汛期灾情,制定或调整防洪对策。在汛情紧张时期,当天气预报有连续暴雨或有台风袭击时,在易受洪水淹没的低洼、滞洪地带或湖泊、海边、河边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随时注意水位的变化,及时了解洪水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或减轻洪水的危害。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小常识】

1、汛期气候多变、突变、常会出现打雷闪电、大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

2、汛期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

3、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密切注视天气变化,了解掌握灾情预报预测,做好防洪自护。要认真学习有关汛期防灾抗灾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不到易发生山洪(河溪边、沙滩,低洼处)区域游玩逗留。

5、不到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危险区域或危房里活动停留。

6、不到溪、河、池塘、水库等水域戏水、游玩。

7、需过溪河要找桥梁通过。不要涉水过抗、过溪、过河,更不要冒险抢渡溪河。

8、不到小溪、河流等水域捕鱼玩耍。

9、遇到灾害性天气尽量不外出,已出门在外的要寻找安全的地带避灾自护。

10、要熟记学校应急信号,应急转移路线和地点,需紧急转移时,要听从学校统一指挥,及时有序地安全转移。

11、途中遇险时,不必惊惶失错,应迅速进行避险自救或寻找求助求救的办法,不能冒险行事。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应对暴雨山洪】

暴雨洪水发生前:

(1)要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活动。每年夏初要对房前屋后进行检查,留心附近地质变化,看是否有危险迹象。

(2)要熟悉周围环境,自备必要的防水、排水设施,如帆布、编织袋、沙石、木板、抽水泵等。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防汛部门的预报。特别是人群密集区要及时做好人员疏导转移等工作。

暴雨洪水发生后:

(1)发现重大征兆或已经发生灾害时,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引起重视,争取控制灾害发展和救援。

(2)在紧急情况下,头脑冷静,行动快速,果断放弃。暴雨洪水突发性强,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当发现河道涨水,要迅速撤离,不可麻痹迟疑。汛期河道涨洪时,千万不要强行过河,要耐心等河水退了以后过河,或长距离绕行过河。

(3)在发生暴雨洪水时,行人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雷雨时要关闭手机。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学习 篇5

一、预警预防

1、防洪检查

(1)防汛组织机构(即:防汛领导组织机构、防汛责任部门、抢险队伍等)是否健全、指挥调度是否顺畅。

(2)防汛制度、措施、防汛应急预案是否制定。

(3)有关建筑物(施工围堰、防洪墙等)是否满足度汛要求。

(4)动力、通信、交通、供水、排水、消防等设施是否可靠;抢险物资是否准备到位。

(5)对有可能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雷击等灾害的作业点,是否撤退人员、是否制定应急措施。

(6)对受洪水影响的营地和大型设备是否采取措施。(7)对受洪水危害的施工道路是否有警示标志。

2、防洪预抢

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对防洪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进行重点检查和认真处理。对山体、隧道仰坡、危石严重冲刷及排水设施破损等汛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整改。

3、防洪预警

根据茂县汛期规律的,防洪值班日期起止日期为每年的5月到10月,建立汛期的值班制度,遇灾害性天气,领导必须亲自值班。加强与地方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雨季变化,及时准确掌握雨情、水情、风暴潮预报警报。

二、应急响应

根据灾害伤亡人数防洪应急分为四等,如下:

1、特大型洪水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重伤100人以上的洪水灾害灾情为特大灾情。

2、大型洪水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的洪水灾害灾情为大型灾害灾情。

3、中型洪水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的洪水灾情为中型灾害灾情。

防汛抢险知识竞赛复习题 篇6

答:泥沙淤积严重,槽高、滩低、堤根洼,河道上宽下窄泄洪不畅,主流摆动频繁,极易发生横河、斜河、危及堤防安全。

3、防汛的方针是什么?

答: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

4、防汛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团结协作,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5、黄河洪水按季节可分为哪四汛? 答:桃汛、伏汛、秋汛、凌汛。

6、防汛责任制有哪几个层次?

答:行政首长负责制,指挥部成员分工负责制,社会分部门责任制,业务部门的岗位责任制。

7、防汛工作中一般把防汛水位定为哪三级? 答:设防水位、警戒水位、保证水位。

8、防汛抢险中的“五时”、“五到”是什么?

答:五时:黎明时、吃饭换班时、天黑时、刮风下雨时、落水时。

五到:眼到、手到、耳到、脚到、工具料物随人到。

9、查险时什么是三清三快?

答:三清是:出现险情要查清、报告险情要说清、报警信号要记清;

三快是:发现险情快、报告快、抢护快。

10、堤防险情有哪几种?

漏洞、渗水、脱坡、管涌、风浪、坍塌、漫溢、裂缝、陷坑

11、何为险工?何为控导工程?

答:位于堤防临河一侧,起保护堤防的防洪工程叫“险工”。位于滩区河槽岸边,能控制河势及护滩保地的河道工程叫控导护滩工程。

12、冰凌洪水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凌峰流量小,而水位高;二是凌峰流量沿程递增。

13、何为防汛?

答:为防御洪水,预防或减轻洪水灾害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称为防汛。

14、什么叫“抢险”?险情类型有哪几种?

答:就是对防洪工程和引黄涵闸突然发生的险情进行紧急抢护使之转危为安,一般可分为堤防险情、坝岸险情、涵闸险情。

15、堤防决口有几类型?

两种:自然决即:漫决、冲决、溃决;人为决分:盗决和分决。

16、什么是防汛正规化?

答:就是把防汛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范畴,连续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常年坚持下去。

17、什么是防汛规范化?

答:就是把防汛工作多年积累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制度加以总结,概括升华,形成规范,使每年的防汛工作都有章可循,按步就班地进行。

18、伏秋大汛的水沙特点是什么?

答:伏汛多淤、秋汛多沙、伏汛力在上,秋汛力在下,伏汛最大,秋汛最多。

19、黄河防汛料物有什么特点,由哪三方面组织供应? 答:具有需量大、品种多、用时急的特点;备料应由国家、社会、群众三面组织供应。

20、汛期大水偎堤后,巡堤查险的方法是什么? 答:按基干班分组进行,昼夜不停。

(1)、巡查临河时一人在堤肩走,一人走堤半坡,一人顺水走,并不时用探水杆探模和借水浪起伏查看有无险情。

(2)、巡查背河时,一人走堤肩,一人走堤半坡,一人走堤脚。(3)、背河堤脚外50米范围内地面及坑塘应另组织专门小组进行巡查。

一般情况下:去时巡查临河一侧,返回时巡查背河一侧,根据不同情况50分钟巡查一次,两个责任段的接头地方应有10—20米的交叉,以免疏漏。

21、基干班上堤后,开始巡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答:应先将责任段的高杆杂草及刺树割除,清除一切巡查障碍,并在临背堤坡及背河堤脚各平整出一条查水小道,临河小道应随着水位上升一再平出。

22、巡堤查险的组次有何规定?

答:(1)当水情不太严重时,可由一个小组临背巡回检查;(2)水情紧张时(达到警戒水位)由两组同时一临一背交互巡查。

(3)水情严重(将达保证水位)或暴雨时,应酌情增加组次,第一组出发后,第二组、第三组等相继出发,各小组巡查时间的间隔应基本相等。

23、巡查工作制度有哪些?

答:有巡查制度、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汇报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

24、黄河中游的洪水有三个来源区,你能说出是哪三个吗? 答:一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 二是龙门至三门峡区间; 三是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25、黄河中游洪水的特点是什么? 答:洪峰高、历时短、过程线为高瘦型。

26、黄河三花间的洪水对下游防洪威胁严重,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特点是:洪水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

27、黄河历史上是一条害河,请问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一九三八年的2540年中,决口多少次?其中河南决口多少次?改道多少次?

答:决口1590余次,其中河南决口1000多次,改道26次。

29、我县大部分在北金堤滞洪区内,请问它的运用条件是什么?从哪里分洪,分洪最大流量是多少,水从哪里退回黄河? 答:当花园口站预报发生大于22000秒立米的洪水时,采取其他措施难以解决,将启用北金堤滞洪区,从渠村分洪闸分洪,最大分洪流量10000秒立米,水从台前下界张庄闸退回黄河。30、黄河下游的防洪体系分工程防洪体系和非工程防洪体系,请问什么是非工程防洪体系?

答:人民防汛队伍,洪水测报和防洪调度系统,滞洪区,滩区管理等。

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规定,何时由谁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

答:当江河的水情接近保证水位或者安全流量时,或者防洪工程设施发生重大险情且情况紧急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

32、在紧急防汛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何权力? 答:在紧急防汛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有权调用一切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有权实行陆地和水面交通管制,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听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分配的抗洪抢险任务。

33、黄河防汛队伍是按什么原则组织的?

答:是按照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军民联防的原则组织的。

34、滩区生产堤的破除标准是什么?

答:滩区生产堤按规定应预先破除口门,口门宽度不少于生产堤总长度的二分之一,其高程与当地滩面平。

35、黄河堤防及河道的清障原则是什么?

答:《水法》规定,应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进行。

36、堤防堵口的抢堵原则是什么?

答:临河截堵断流,背河反滤导渗,临背并举。

37、什么是渗水现象?

答:在汛期或高水位情况下,背水堤坡及坡脚附近出现土壤潮湿或发软,有水渗出的现象,称为“渗水”。

38、堤防脱坡的原因是什么?

答:(1)堤身过于单薄,坡度不足,即堤身堤基有缺陷引起的脱坡;

(2)高水位引起背水坡滑坡;(3)水位骤降引起临水坡脱坡。

39、风浪的抢护方法有哪几种?

答:沿堤挂柳、柴草防浪、土袋防浪、柳箔防浪、挂柳枕防浪等。

40、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坍塌险情?

答:在水流冲刷严重,堤身土质不佳,坡度过陡,土壤饱和,河水猛落,风浪袭击的情况下易发生坍塌。

41、漫溢险情以抢修子堰为主要方法,其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原则是:在堤顶临河一侧修筑子堰,力争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注意事项是:

(1)应根据洪水预报的时间和最高水位,做好抢修子堰的施工计划。

(2)抢修子堰,要保证质量,以防在洪水期经不起考验,造成漫决之患。

(3)抢修子堰要全线同步施工,保证工段间质量,分层夯实。(4)修筑完子堰,应派专人严密巡查防守。

42、裂缝分哪几种类型?

答:分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龟纹裂缝三种。

43、什么叫陷坑(或跌窝)?

答:在临河水下堤脚附近,由于水面旋转或由于大雨,在堤顶或堤坡上发生的塌陷成窝的险情叫陷坑或跌窝。

44、坝岸工程抢险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1)工程根基的埋置深度,河床土质的构成,工程裹护结构的强度。

(2)河势流向顺逆、边滩和心滩的消长及其抗冲导溜的影响。(3)工程受冲作用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以上三条是抢险的三要素。

45、河势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小水上提入湾,大水下挫冲尖(滩尖)。(2)此岸坐湾,则对岸出滩,滩湾相对。

(3)上湾河势稳则下湾亦稳,上湾河势变下湾也变。(4)上下两湾边界条件差异过大,则河势变化也较大。

46、涵闸、虹吸的出险原因是什么?

答:(1)不均匀沉陷;(2)渗径长度不够;(3)水流淘刷;(4)

洪水超过设计水位;(5)管理养护不善。

47、主要防凌措施有哪些?

答:成立观测组织、准备观测仪表,组织防凌队伍,堵复滩区串沟,破除阻水阻冰障碍,严密防守等。

48、防汛的准备工作着重做好哪几项?

答:(1)做好思想发动;(2)做好组织准备;(3)做好工具料物的准备;(4)防汛抢险技术准备;(5)工程准备;(6)群众迁安救护;(7)防汛准备工作汇报。

49、消除堤身隐患有哪几种方法?

答:(1)抽槽换土;(2)开挖回填;(3)抽水洇堤;(4)压力灌浆。

50、黄河防汛群众队伍是怎样组成的?

答:以民兵为基础,党团员为骨干,吸收有防汛经验的老同志参加,组织各种专业队伍。

51、习惯上称防汛一、二、三线是怎样划分的?

答:防汛上的一、二、三线是根据堤线长短,防守任务的大小及群众距堤远近划分,具体划分标准是:距堤五华里以内的为一线防汛区;5—10华里为二线防汛区;其他为三线防汛区。

52、一九七四年国务院制定的黄河滩区的政策是什么? 答:实行“废堤兴台”,“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

53、《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是由哪个单位在什么时间公布的?

答: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九五五年七月。

54、黄河流经哪几个省、自治区,全长多少,流域面积多少? 答: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面积75万平方公里。

55、黄河是一条高含沙量的河流,请问每年平均输沙量是多少? 答:16亿吨。

56、群众防汛队伍按性质可分哪几种?

答:有基干班、抢险班、护闸班、滩区留守队、迁安队、救护队、预备队等。

57、中国人民解放军是黄河防汛抢险的突击力量,他承担的防汛任务主要是什么?

答:“急、难、险、重”的抢险任务和大洪水时的群众迁安救护。

58、黄河经过治理,已经造福于民,你能指出其中四项吗? 答:放淤改土、引黄种稻、放淤固堤、引黄灌溉。

59、堤防植树的原则是什么?

答:“临河防浪,背河取材,速生根浅,乔冠结合”。60、防汛物资设备是保证防汛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方面,请问对防汛物资设备有何规定?

答:每年汛前对黄河常备料物要进行清仓查库,对器材设备进行维修,保证完好率在100%不准外借或挪用,对盗窃防汛物资设备的要依法严惩。

61、《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中规定:因修建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其所有权归谁所有? 答:归国家所有。

62、控导(护滩)工程护坝地征用原则是什么? 答:由当地市、县人民政府按规定标准进行无偿划拨。63、黄河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的范围是什么? 答:黄河堤脚外临河50米,背河100米。64、我县所辖黄河大堤及河道长度是多少?

答:我县堤线长度是41.595公里,河道长47公里。

65、我县所辖黄河工程险工几处?控导几处?各有多少坝垛? 答:三处险工:即彭楼1_36(36道坝)、李桥(24道坝)、邢庙(12道坝);两处控导:即李桥(8道坝)、吴老家(23道坝)、杨楼(21道坝)。

66、黄河下游浮桥建设由哪些部门审批?

答:豫鲁两省交界河段的浮桥建设方案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批,其它河段的浮桥建设方案分别由省河务局审查批准。67、黄河伏秋大汛期间,在黄河下游架设浮桥有什么规定? 答:大汛期间(7—10)不准架设新的浮桥,当预报花园口流量三千秒立米以上洪水时,已架设有浮桥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拆除。

68、什么叫蓄滞洪区?

答:滞洪区是指河堤外洪水临时贮存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69、黄河中游的支流有哪些?你能说出其中的五条吗? 答:黄河中游的支流有8条,它们是汾河、窟野河、北定河、渭河、泾河、北洛河、伊洛河、沁河。

70、黄河中、下游曾发生五次15000立米/秒以上的洪水,你能说出它的年份和流量吗? 答:1761年32000立米/秒; 1843年36000立米/秒; 1933年22000立米/秒; 1958年22300立米/秒; 1982年15300立米/秒。

71、滩区治理是黄河治理一项内容,主要做哪些工作? 答:

一、废除滩区生产堤,修筑避水台;

二、有计划地淤平串沟和堤河;

三、打井建站,修渠建桥,改善滩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72、什么是“四保两供”?

答:(1)保护沿黄地区的粮棉基地;(2)保护工矿和油田;(3)保护重要城市;(4)保护铁路交通。

为工业生产、为人民生活供水、供电。73、什么叫柳石枕?

答:用柳枝裹石料捆成的圆柱体就叫柳石枕。74、县级防汛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负责本县所辖河段防汛方案的制订和防洪工程的管理应用,进行宣传动员,队伍组织、料物筹集,抗洪抢险,河道清障,堤防险点消除以及迁安救护等具体工作。

75、按年经流量划分,黄河在七大江河中占第几位? 答:占第四位。

76、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哪些地方?

答: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一是晋陕峡谷;二是禹门口至潼关。77、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对黄河下游防洪有什么影响? 答: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将从目前的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从而大大减少洪水危害。78、为什么说黄河防洪的重点在下游?

答:这是因为:一是三门峡至花园口洪水尚未得到控制;二是堤防工程还有弱点;三是滞洪区存在着较多问题;四是下游河道“槽高、滩低、堤根洼”;五是非工程防洪措施还不完善,因而防洪的重点应放在下游。

79、我县自1947—1984年落入黄河的村庄有多少个? 答:据统计有29个。

80、堤防防洪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堤防只能排洪排沙,约束洪水,不能控制调节洪水和泥沙,而且只能低标准的把洪水安全排泄入海。二:下游堤防是在过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堤基础上逐步加高培厚而成的,堤身旧的隐患很难消除,新的隐患、险点不断增加;三:堤线长,“槽高、滩低、堤根洼”很难防守。

81、麻痹思想是防汛工作的大敌,你能指出麻痹思想的一些表现吗?

答:主要表现在,对黄河防洪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警惕,对做好防汛工作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中表现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被动应付,对辖区内的情况知之甚少,造成组织、队伍、工具料物,责任制和抢险技术培训不能很好的落实等。

82、工程队员应具备“五知五会”是什么?

答:五知:知工程概况,知重大历史河势变化及坝岸靠溜情况,知抢险及用料情况,知根石状况,知备料数量。

五会:会查险报险、会抢修、会整修、会探摸根石、会观察河势。

83、防汛工作的“五落实”、“六到位”各是什么?

答:五落实:即思想组织、工程、工具料物、防汛技术、责任制落实。

六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技术到位、物料到位、预警迁安到位。

84、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什么? 答:是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

85、小浪底位于黄河上的什么地方,这里正在兴建一座什么样的工程?

答:小浪底位于洛阳市以北40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这里是黄河上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目前,小浪底正在兴建一座重要的、富有挑战性的跨世纪水利枢纽工程。86、治理黄河的任务是什么?

答:治理黄河的任务有三:(1)防洪;(2)水土保持;(3)水资源调度、保护与开发利用。

87、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治理黄河的专门机构是什么? 答:统一治理黄河的专门机构是黄河水利委员会。88、黄河出现断流的几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黄河出现断流的几个主要原因:(1)黄河流域水资历源贫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2)、近期降雨、径流量减少;(3)、中游黄河干流缺乏调蓄能力;(4)没有统一的黄河资源调度与管理体制。

8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什么时间?什么会议通过的?什么时间施行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1997年8月29日通过的,1998年1月1日起施行。90、制定《防洪法》原则是什么?

答:防洪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91、我国第一部规范防治自然灾害工作的法律是什么? 答:《防洪法》。

92、《河道管理条例》适用的范围是哪些方面?

答: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河道内的航道。

93、全国河道主管机关是哪个部门?

答: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河道的主管机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的河道主管机关。

94、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什么责任制?

答: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95、在堤防上新建涵闸、泵站和埋设的穿堤管道、电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应须哪些部门检查验收?

答: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96、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哪些活动?

答: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种植高杆农作物、芦苇、杞柳、获柴和树木,设置拦河渔具;弃置矿渣、石渣、煤炭、泥土垃圾等。

97、在堤防和护堤地上禁止哪些活动?

答:禁止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窑、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98、河道管理范围内河道清障的原则是什么?

答: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拆除”的原则,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防汛指挥部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除费用。99、哪些取水行为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证?

答:(1)、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的。(2)、为农业灌溉少量取水的。(3)用人力、畜力或者其它方法少量取水的。100、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是什么时间施行的? 答:1993年9月1日起施行的。

101、《河南省黄河管理条例》所称黄河工程是指哪些工程和设施?

答:黄河工程指黄河大堤(包括沁河堤、太行堤、北金堤、贯孟堤、老堤、老坝等)险工、涵闸、分洪、滞洪、河道控导等工程,以及各种工程标志、交通、电讯、房屋等设施。102、黄河沿岸已经使用,划定的哪些地方归国家所用? 答:护堤地、护坝地、护闸地、淤临区、淤背区和老堤、老坝等,均归国家所用,由黄河河务局部门统一管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侵占。

103、黄河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包括哪些?

答:包括堤(坝)身,护堤地和堤防工程安全保护区。104、黄河堤防工程安全保护区的范围是哪些?

答:(1)黄河堤脚外临河50米,背河100米。(2)沁河堤脚外临河30米,背河50米。

105、调动人民解放军支援黄河工程抢险的程序是什么? 答:一般险情由县防指提出意见,并报市防指同意后,再报省防指转请河南省军区统一协调,按部队调动有关程序办理。紧急情况下也可直接向当地驻军求援,边行动边报告。106、黄河防总发布了哪几项责任制?

答:发布了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洪水调度责任制(试行)黄河防汛工作职责若干规定、黄河防洪工程抢险责任制(试行)、黄河汛期水文、气象情报工作责任制(试行)、1997年黄河防总办公室防汛工作责任制。107、抗洪精神是什么?

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108、防洪工程抢险的原则是什么? 答:及时、全面、准确、负责。109、大堤发生裂缝的抢护方法是什么?

答:(1)灌堵裂缝;(2)开挖回填;(3)横墙隔断。

110、报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险情类别、出险时间、地点、位置、各种代表尺寸、出险原因、险情发展原因与趋势、河势分析及预估,危害程度、拟采取抢护措施、工料和投资估算、特殊情况说明、平面示意图和断面图。

111、抢护方案的内容是什么?

答:险情性质及发展预估、具体抢护技术措施、需要人数及到达时间、各部门后勤保障及到达时间等。重大险情抢护方案应由指挥长签署并负责实施。

112、钢丝笼抢险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适应范围为:(1)防护工程遭受大溜顶冲;抛散石有被冲走的可能。(2)在有一定基础的根石中、上部使用。(3)不宜在平坦的坡面上使用。

113、涵闸与土石结合部位渗水、漏水应如何抢险?

答:遵循“临河截渗背河导渗”的原则进行抢护。抢护方法:(1)临河堵塞(2)灌浆(3)紧急翻筑(4)背河导渗。114、什么是流速?什么是流量?什么是径流量?

答:在单位时间内水流沿某一特定方向流动的距离叫流速。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某一断面的水体体积叫流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称为径流量。

115、什么是含沙量?什么是降水量?什么是输沙率? 答:单位体积混水所含悬移质干沙的质量或体积称含沙量。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体所折算的水层深度称降水量。一般以毫米作单位。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某一断面泥沙的质量或体积称输沙率。116、大堤发生管涌应如何抢护?

答:以“反滤导渗,防止渗透破坏、制止涌水带沙”为原则,抢护方法:(1)反滤围井法(2)减压围井法(3)反滤铺盖法(4)透水压渗法(5)水下管涌抢护法(6)“牛皮包”处理法。117、水位站的观测期限? 答:6月1日至10月底。

118、黄河上丁坝的部位如何划分?

答:丁坝可分为:迎水面、背水面、上跨角、下跨角、坝前头。119、主流、大流、边流、靠水的概念是什么?

答:主流:主流线带,居水流动力轴线主导地位的溜,即河流中流速最大,流动态势凶猛,并常伴有风浪的水流现象。大流:同主流。边流:紧靠主流的流带或靠近岸边流速较缓的流。靠水:发生洪水时使工程靠水的现象。120、黄河下游的汛期是指什么时间? 答:每年的7月1日至霜降。

121、黄河防汛队伍的组织原则是什么? 答: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军民联防。122、巡堤查险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其意义在于及时发现险情,及时抢护,将险情消灭在发生的初期。

123、堤防水沟浪窝如何识别?应采取何种紧急抢护措施? 答:在堤顶或堤坡上,由于雨水冲刷而形成的沟、洞、洼坑叫水沟浪窝。一般采取开挖回填,夯实的办法进行抢护。

124、堤防管涌的抢护原则是什么?

答:管涌也叫翻浪鼓水,又称泡泉或地泉等,一般发生在背水坡脚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稻田中,冒沙处形成“沙环”。管涌的抢险措施及原则为:反滤导渗,防止渗透破坏,制止涌水带沙。对于小的仅冒清水的管涌,可以加强观察,暂不处理。对于出浑水的管涌,不论大小,必须迅速抢护。其抢护方法:(1)反滤围井法(2)减压围井法(3)反滤铺盖法(4)透水压渗台法(5)水下管涌的抢护法(填塘法、水下反滤层法、抬高坑塘水位法)。

125、巡堤查险工作中应必须携带的工具是什么? 答:铁锨、口哨、探水杆、手电筒、草捆、运土工具。126、巡堤查险工作制度中,加强纪律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巡查人员上堤后要坚守岗位,不经批准不得随意下堤,休息时就地或在指定地点休息。

127、巡查的主要内容:工程靠溜情况;上下首滩变化情况;水位观测;坝体及根坦石裂缝、蛰动、根石走失情况等。巡查人员应认真填写观测记录,并签名负责任。

128、巡查时间要求:靠河工程非汛期要求有每天至少巡查观测一次,汛期每天早晚各一次,洪水期(包括涨水、洪峰期、落水)每隔两小时一次。对于新修工程,工程基础浅或大溜顶冲的坝垛,要增加巡查观测次数。

129、各级防汛指挥部应根据工程情况,按照组建防汛队伍的有关规定,在每年6月15日前落各堤段、险工、控导和涵闸工程的防汛责任人和群众查险队伍。县乡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应在6月30日前集结组织防汛队伍进行查险技术培训,河务部门进行查险培训技术指导。

130、根据洪水预报,黄河部门岗位责任人应在洪水偎堤8小时驻防大堤,县乡防汛责任人应在6小时驻防大堤,群防队伍洪水偎堤前在4小时到达所承担的查险堤段。

131、巡堤查险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查险制度,按要求填写查险记录。查险记录由带班和堤段责任人签字。

132、险情依据严重程度、规模大小、抢护难易等分为一般险情、较大险情、重大险情三级。险情报告除执行正常上报规定外,一般险情报至(市)黄河防汛办公室,较大险情报至省黄河防汛办公室,重大险情报至黄河防总指挥办公室。

133、查险人员发现险情或异常情况时,乡镇人民政府带班责任人与黄河河务部门岗位责任人应立即对险情进行签别,较大险情、重大险情应在10分钟内电话报至县黄河防汛办公室。134、县黄河防汛办公室在接到各级防办接到较大险情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在研究抢险措施,及时组织抢护的同时,在30分钟内电话报至地(市)黄河防汛办公室,1小时内将出面报告报至地市黄河防汛办公室。地(市)级及其以上黄河防汛办公室在接到险情书面报告后,应尽快报上一级黄河防办室。一般险情的报告和较大险情的报告,由黄河防汛办公负责人或河务部门负责人签发,重大险情由本级政府防汛指挥负责人签发。

135、各级黄河防汛办公室在接到较大险情、重大险情报告并核准后,应在10分钟之内向同级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报告。重大险情黄河防部办公室应在10分钟内报告常务副部指挥。136、县级防汛指挥部应在每年6月15日前按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群众抢险队、护闸队、预备队等一、二三线抢险队伍。在每年6月30日前对一线队伍进行必要的抢险技术培训并建档立卡。

137、黄河河务部门应在每年6月15日前将专业抢险队伍(包括机动抢险队)集结完毕。并在6月30日前完成抢险技术练兵、抢险机械设备维修等准备工作。

8、巡查工作制度有哪些?

答:有巡查制度、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汇报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

设防水位:防汛部门根据历史资料和实际情况确定的,河库堤坝进入防汛阶段要设防的特征水位。

防汛知识教育 篇7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波拉尼 (Polanyi) 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 即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数字等清楚表达的知识, 此类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与存储。隐性知识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知识, 是存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含于过程和行动当中的知识, 比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经验、诀窍、技巧、心智模式等, 此类知识难于觉察, 难于编码, 也难以交流与共享。

正如波拉尼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要多”, 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 隐性知识则是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绝大部分, 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编码和分类存储, 为团队活动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其忽视了对占个体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不仅要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 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深度共享与交流, 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应用。笔者认为, 知识管理应着重强调采用与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工具保障团队内部知识 (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传播共享渠道的畅通, 促进团队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 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如何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 如何将个体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 使每一个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团队的知识资本, 以转化为团队的生产力, 提升团队智慧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中心课题。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 强调两者的转化在团队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这为我们研究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视角。

二、教育虚拟社区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 社区成员 (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 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 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1]

2005年至今, 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一直在专业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开展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 (http://itc.qrnu.edu.cn/class/index.htm) 。社区成员借助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共享优质的学习资源, 围绕主题开展社区研讨。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还可以根据专题方便地组建自己的学习团队。实践证明,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显性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促进社区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三、教育虚拟社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社区学习案例进行文献调研和分析, 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 笔者认为目前教育虚拟社区内的知识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两大问题。

(一)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是指社区成员间的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社区研讨是社区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最好途径, 然而在实际的社区研讨中, 很多学习者更多的是持观望的态度, 他们不愿意参与社区研讨, 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的隐性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社区隐性知识传播失效主要原因归于以下几点。

隐性知识高度情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被共享。隐性知识是与情境相关的、是隐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行动当中的。只有在对真实问题进行解决和研讨的过程中, 隐性知识才能够被共享和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发起社区研讨主题时, 一定要综合考虑社区成员的自身特征、课程目标和社会需要, 选择成员感兴趣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问题。例如:在教育虚拟社区研讨中, 笔者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存在着交往动机不足, 交往深度不够, 交往策略欠缺等突出问题。课程中正好有一个专题是与学习交往相关的。在综合考虑学习者社区交往实践、课程目标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教师发起了讨论话题“你认为制约你参与社区研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社区研讨效果?”学习者对这样一个与社会、自身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研讨的积极性特别高, 研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帖子。

社区成员不愿共享隐性知识。教育虚拟社区的研讨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门课程的, 其成员由某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习者构成。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 考试依然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成败的重要方式。很多学习者为了自己能考高分, 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 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发帖积极性, 鼓励社区成员共享知识, 我们采用了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发帖, 比如:将好的帖子“加精”、“置顶”, 推举那些发帖数量多且质量高的成员为社区意见领袖, 将发帖数量和质量与考核挂钩等等。

(二) 隐性记忆丧失

隐性记忆丧失是指隐性知识没能转化为显性知识, 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没有被显性化, 没能以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社区中, 而是随某次学习的结束而被遗忘。

除了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 在社区学习和研讨实践中, 社区成员经常会瞬间涌现出一些好的想法、闪光的思想;在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很多学习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例如:如何快速获取所需资源, 如何与团队成员融洽相处, 如何建立社区信任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一届学习者在社区学习中都将面临的问题, 由于未能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经验, 未能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很多宝贵的经验都随着某次学习的结束而丢失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写学习日志, 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获取的教训, 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以日志的形式记录, 以方便下一届学习者查询使用。

四、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

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 竹内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于1995年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 (如图1) 。该模型把组织学习过程分为四个知识的转化过程, 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和内隐化。组织知识创造始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通过交流分享体验, 个体获得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隐性知识, 但社会化是一种很有局限性的知识创造形式, 隐性知识虽实现了在个体间的交流和共享, 但由于这类隐性知识未能被显性化, 所以, 不可能方便地为整个组织所利用。外在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 是一种创造概念的过程。结合化将外在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概念综合为组织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 如图表、文档、手册等。内隐化则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组织知识内在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 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这四个过程不断转化使得组织知识呈螺旋上升的形式发展。

SECI模型能有效地指导组织知识管理, 促进组织知识共享与转化。下文笔者将详细介绍自身在教育虚拟社区教学实践中利用SECI模型指导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的具体做法 (如图2) 。

(一) 知识的社会化

知识的社会化是个人间分享体验, 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 社会化是知识创造的起点。野中郁次郎认为, 社会互动是共享经验, 促进隐性知识传播与转化的重要途径。隐性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动态的交互过程, 需要知识共享双方积极地相互交流、不断地试验与反馈。

按照隐性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 刘雪飞等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3]: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和无意识的知识。针对隐性知识的不同层次,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途径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的实现。

1. 共享直接经验

对于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和无意识的隐性知识 (比如, 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视角、技巧, 特殊的人格魅力, 价值观、信念等) , 我们采用共享直接经验的方式促进其社会化, 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方便地组建学习团队, 在团队中大家一起搜集资源、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 通过观察、模仿和共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完成了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传播。我们还给每个团队配备了一名研究生导学, 这些导学都具备丰富的团队学习经验,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 实践证明, 这种类似师传徒受的隐性知识共享形式深受学习者欢迎、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2. 共享理解

对于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则通过多种形式的面对面的交流 (如各种正式非正式研讨) 和基于电子社区的研讨促进知识的社会化。学习者讨论的过程, 实质上是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的过程, 经过不断的补充、纠正、修改、完善、弃用等环节, 意义在参与者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的共享理解。

我们建立了团队例会制度, 每周团队必须召开例会, 在会议上成员交流经验、发表看法、分享体验。每个学期还有几次不定期的组间研讨。在研讨中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问题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在各种观点和看法的相互碰撞中, 各种新知识、新想法不断涌现。每次会议和研讨我们都会做详细的会议记录, 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可能会是不太系统的、组织性不太强的片段, 但却是灵感突发的记录, 被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 就可以被其他人共享, 这种方式的知识共享不同于传统书本上或杂志期刊上的文字阅读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这属于一种隐性知识层面的知识共享, 是一种人际间的深度交流。

除了正式的面对面的研讨之外, 团队还自行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非正式研讨, 比如, 学术沙龙、小组聚餐、野外郊游等, 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营造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情境, 也能有效增进团队成员彼此间的信任, 有助于开放的、鼓励沟通的团队文化的形成。

基于社区平台的电子研讨也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电子研讨自动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知识社会化过程。电子研讨能有效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时空限制, 克服面对面交流过程中个体的羞涩感, 匿名制的实施使得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畅所欲言,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共享经验。

除了电子研讨以外, 在我们的社区平台中还提供了电子邮件、群件、讨论组的功能, 这些技术都为社区知识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知识的外在化

知识的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达, 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在化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对话和集体反思所触发的。在知识的社会化阶段, 个体通过积极的对话和对话基础上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各种观点、术语、概念的辨析, 自身隐性知识不断充实和扩展, 但这种学习仍然停留在个人层面, 无法被整个社区所共享, 只有通过外在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才能为个人知识上升、为社区知识提供重要保障。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意味着要发现可以使难以表述的东西得以表述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借助Blog和概念地图实现知识的外在化。

1.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Blog

书写是知识外在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传统的手写费时费力、不易存储、难于检索, Blog为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提供了便利。

Blog是一个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其以时间为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 以分类为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社区成员可以用Blog记录下个人在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历程, 反思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缺憾;记录专题研究过程, 总结整理在专题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记录社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的解决方法以及社区学习过程中个人的灵感体验;将自己对研究专题的独特理解以反思日记、学习总结或小论文等形式记录在个人博客上与其他成员共享。这些外化了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对社区知识积累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隐性知识的图形化外化——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以节点表示概念, 以连接线表示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连接词是节点之间关系的文字描述。对于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不易表达清楚的隐性知识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呈现, 社区成员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做会议记录, 做读书笔记, 展示问题解决过程, 呈现专题研究成果……概念地图可以随时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体会、每一条灵感、每一个想法, 清晰展示学习和思维的过程, 高效实现对零碎的思维过程的管理, 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三) 知识的结合化

外在化阶段形成的显性知识通常是比较零碎的, 分散于社区的各个角落, 结合化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通过结合化, 个人知识就上升为社区知识, 从而方便地为更多人共享。

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可以将专题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显性知识 (如:文章、课件、教案、视音频素材等) 和自身对专题的独特理解 (如:学习总结、论文、图表等) 分类上传到知识库。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案, 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等则可上传至常见问题库。上传至知识库和常见问题库中的资源必须经过管理员的严格审核, 合格后方可发布, 供其他成员检索利用。对于一些难于编码和无法编码的隐性知识, 则是通过在专家库中建立诸如“人———研究专题”的知识对应表, 以供社区成员咨询。知识库、常见问题库和专家库有效解决了社区知识管理中隐性记忆丧失的问题。

(四) 知识的内隐化

内隐化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社区知识内在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内隐化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团队成员除了参与自己团队的研究之外, 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学习, 从其他团队的研究成果中获益, 学习其他团队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 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队学习、做中学是实现知识内隐化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9) :43.

[2]由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 竹内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翻译而来.

上一篇:高中安全伴我行演讲稿800字左右下一篇:版幼儿园上半年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