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变万化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2024-07-15

《千变万化的五角星》教学反思(精选8篇)

《千变万化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1

本周四我上了五(6)班的信息技术课《千变万化的五角星》。这是学生在基本了解FLASH软件之后的第一堂课。

本堂课的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FLASH软件制作变化的五角星;并初步培养学生学习FLASH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先向学生展示教师制作的小动画作品,然后把制作的过程分解成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拓展创新的练习是“你还想让你的五角星有更多的变化吗?试试,用同样的办法,在时间线上再添上关键帧,然后改变关键帧上的图形形状。继续选择形状补间。看看会是什么样子?做一个将红色五角星变成绿色三角形的动画。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对工具的使用不是很了解,所以在绘画图形的时候,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熟练,导致一些基本的操作出现错误,比如鼠标右键的使用,如何插入关键帧等,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今后措施:多进行信息技术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千变万化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2

一、别出心裁, 挖掘珍贵资源。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 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 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课前我让学生在家亲自体验一下切法, 学生们大都从苹果里找到了“星星”。课上都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他们的成果。突然, 一阵叫嚷声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 小晴的苹果里没有星星。“咦?这是怎么回事?”我快步走到小晴的跟前, 她一脸茫然, 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也纷纷涌了过来。我凑近一看, 原来她没有拦腰切, 而是另一种切法———穿过核倾斜切开。我再一看, 竟然发现了新的图案, 不禁惊喜, 立刻举起这半个苹果问:“你们看, 这像什么?”“四叶花!”有个同学脱口而出。我说:“我们尝试了两种切法, 怎么就没想到这种切法呢?但是你们谁也没有想到吧?这居然也是个美丽的发现啊!还真亏了小晴的这一切法呢!”小晴骄傲地笑了。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 这是千千万万祖先, 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只有承认儿童的创造力, 才能谈得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 我们要真诚地与学生生活在一起, 敏于发现, 善于引导, 积极地将学生的独出心裁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

二、紧追“枝节”, 感悟创造力。

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 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孩子的主体感知。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 我一改往日的习惯, 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不失时机突破关键词。我先请一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这位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流利通顺, 可惜漏了一个“竟”字。当其他同学指出少读一个字时, 我没有批评他“读书要仔细”, 却抓住这样一个“枝节”展开讨论。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 (话音未落, 几十只小手一下子举起来)

生:她读得不好, 少读了一个字。

师: (故意问道) 她少读了哪个字?

生:她将“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读成“这鲜为人知的图案有这么大的魅力”, 少读了一个“竟”字。

师: (把目光转向读书的学生) 这个“竟”字在句中很重要吗?有这个“竟”字与没有这个“竟”字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这个‘竟’字是表示出乎意料。在这一句话里它表示苹果里隐藏的‘五角星’是‘我’没想到的。”

师:那么这个“竟”字能不能丢呢?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 (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不能丢, 因为这句话是“我”由横切苹果产生的感触。

师:“我”感触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生:苹果里隐藏的“五角星”这个秘密是传到幼儿园的, 幼儿园的阿姨又传给“我”, “我”又传给大家的, 证明它的确有很大的魅力。

生:从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还能说明是一种创造。

(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师因势利导:创造力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边读书边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后)

生:这个“竟”字不能丢, 它使“我”感悟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如果没有这个“竟”字, 也就没有这样的感触了。

“一字不宜忽, 语语悟其神。”我紧紧抓住契机, 作适当的点拨, 一方面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通过对“竟”的品味理解, 思前想后, 勾连思考, 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另一方面虽未批评那个读书漏字的学生, 但在“竟”字能不能丢的问题中, 提出了“学会识字读书, 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的要求, 做到了点石成金。

三、链接生活, 发现创造源泉。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两个问题:“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1. 学生搜集资料:

我借助媒体 (查阅资料) 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但是对他的信息我还不是太清楚, 不过, 我有信心去走近他。 (大家向他投去赞扬的目光)

2. 学生交流反馈

生:苹果横切比拦腰切从外观上显得美观。

生:苹果横切比拦腰切分得公平。

生:苹果横切是一种习惯, 而且顺手。

师:因为好看、美观, 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 人们缺少了发现;因为习惯, 人们缺少了思考, 也就缺少了创造和发明。所以, 打破常规思维, 或许就能展现你的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的传统性课堂中, 我们常常是墨守常规, 不敢越“雷池半步”, 致使我们的学生按部就班。如今, 我们不妨“打破常规”重新审视课堂, 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成长, 在“打破常规中”一步步地走向真知。

摘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敏于发现, 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 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成长, 在“打破常规中”一步步地走向真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 学习方法 思维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7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常常受到学习方法的局限,不假思索照本宣科地学习,导致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方式也受到限制,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解读课文,可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意识。

一、读思结合,在实践中感悟哲理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阅读还要思考,在读思结合中体悟文本中的深刻寓意。小学生受年龄、自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读思。因此,启发学生融入教学氛围,就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样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为例,为促进学生读思结合,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就设置悬念:布置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下,尝试切苹果,并将所运用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样的预习作业突破了以往的阅读方式或是生活观察方式,采取实践方式来完成,一方面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乐于尝试;另一方面学生在切苹果的过程中,必然要思考怎样切、切成什么样等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进行读思结合。从预习效果来看,学生在尝试切苹果的过程中,已经在接触课文内容了,因此预习作业可作为课前导入教学的延伸。

当回归课堂教学时,学生在课文中读到小男孩的故事,会自动与自己先前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比如:“我怎么没想到小男孩的切法呢?”“如果当时我没有听父母的方法,而是自己想办法,也许会把苹果切成另外的样子。”不待教师提问,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向自己提问了。

有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铺垫,教师在教学中稍加点拨,即会收效显著,比如引导学生谈一谈小男孩的切法创新在哪里,是方法与众不同,还是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没想到过运用小男孩的思维。通过反思,学生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二、突破定式,激发学生创造力

思维方式指人们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心理结构”,具有程式化和模式化的特点。从主体角度来看,思维模式相对稳定,是主体在长期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惯性,受地域、民族和生活群体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动手实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鲜的课题。尽管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尝试了切苹果的实践活动,但在阅读整篇课文,受到文中小男孩切法的启迪后,再进行一次切苹果的尝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有的学生按照小男孩的做法,体会了“拦腰切”的感觉,在看到苹果中央呈现出五角星的图案时,很激动。教师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摆脱常规切法的束缚,尝试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切苹果。结果有的学生斜着切,切出了四叶草的图案;有的学生竖着切,还有的学生避开了中间的核,只切去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在动手实践中被完全释放出来,每个学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的切苹果方法。

三、链接生活,提高学生思维意识

文学作品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也离不开链接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也是使知识内化外显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切苹果的实践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但还需要使学生的思维意识、识人论世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可在教学总结中,组织学生以“换一种方法切苹果”为主题进行课堂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在生活中,“拦腰切苹果”的处事风格过于武断;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黑白分明;有的学生认为怎样切苹果只是个人习惯;还有的学生通过这一事件联想到了“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这些都是变换思维解决问题的先例。

组织这一交流活动的初衷,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体会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不要被思维定式所束缚,大胆尝试新方法、新角度,通过课堂交流,使实践活动上升到思想意识的高度,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思维意识。

从《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的教学可以窥见,无论教师给学生列举出多少种阅读方法,一旦脱离了这篇课文,学生又会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仅仅渗透学习方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在吸收课堂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个人想法,不拘一格地解读课文。同时,积极地联系生活,将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迅速内化,使之融入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可见,在教学中,换思维比换方法更重要。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4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对课题产生质疑并思考:国旗上有五角星,军装上有五角星……而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呢?这给了本次教学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这样的疑问,引导孩子们读书是水到渠成的事。很快,孩子们得出答案:原来,“五角星”是横切苹果时苹果里的图案。再引导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这个图案是怎么发现的?是什么样的人会想到横切苹果呢?然后得出结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改变思维的人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最终得出这样一个道理:创造力来自于好奇心,来自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在《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教学过程中,引导理解关键词也是本课的关键,例如“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教学中我利用课文的情境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循着别人走过的老路走,永远发现不到秘密。为什么说“魅力”就是创造力呢?这时我让学生查字典,弄清了“魅力”的意思:特别吸引人的力量。为什么创造力就那么有吸引力呢?这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同样的经历:1曾经有过怎样的魅力(创造力)。2又怎样循规蹈矩的。并思考对比这两种情况的不同结果。但在理解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循规蹈矩”。因为,有时必须“循规蹈矩”,例如国家的法制,学校的制度等等,人在法律面和制度面前不可越雷池一步。

我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每一篇的课文中都应有所体现。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教给孩子理解事物的方法,增强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责任。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5

听了学生的一系列回答,我觉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五角星”的魅力,或者说是创造力的魅力。于是我想请学生谈谈为什么拦腰切苹果的人那么少,大家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于是我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因为从顶部切到底部美观、公平,人们习惯了也就这么做了。是啊,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一定的思维定式。假如有人掉到水缸里,我们的常规思维的把他从水缸里拉出来,使人脱离水。但几百年前,就有司马光“砸缸救人”,使水脱离人,成功地救出了他的伙伴。可见,古时候的就可以打破常规,救人脱险,那么我们就更责无旁贷了。

那么什么是打破常规,什么叫创造力呢?“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即换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充满友好、民主的教学氛围,往往能培养出智慧超群、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学生。允许学生提意见,创设一种民主气氛。无论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都必须给予他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不要以为学生提意见,甚至否定我们的观点,是轻视我们,觉得有损我们的尊严和威信。最有威信和最受学生尊敬的老师,首先应该是最能以自己的美好言行为学生指引成长道路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自由这一点,那么,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意见和批评也能愉快地接受,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民主空气,使他们敢说、敢想、敢提意见,便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如如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所以学生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能拘于唯一的回答。

二、多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对学生的意见多加肯定和表扬。允许学生提意见,实际上也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问才有创新。当老师的切不可因为学生提意见,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勃然大怒起来,那样会打击学生的锐气,甚至会使他们从此再也不敢提意见了。开通、明智的老师们,如果你的学生向你提出不同观点的意见,你应该:聆听、接受或者表扬,而且饶有兴趣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会认为他的意见是有价值的,他是受人尊重的。这种尊重给他一种自我价值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如同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对他们的意见多加肯定。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千变万化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友谊的温馨感。

2、运用形体动作表现不同的情绪。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铃鼓、节奏轻快的音乐带、录音机。

2、挂图:《千变人》

活动过程:

1、展示挂图《千变人》。请幼儿看挂图,找一找,看哪两个表情是一样的?借此玩配对游戏。“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教师表演几种表情或动作让幼儿想想:这样的表情或动作,让人感受到的是快乐、生气、还是害怕呢?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高兴、害怕、害羞或者生气。

2、幼儿讨论:

(1)、什么时候会高兴。

(2)、什么时候会生气。

(3)、什么时候会哭。

(4)、什么时候会害怕。幼儿回答后师小结。

3、拓展幼儿思维快乐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表情或动作表达,害怕的时候又可用何种表情或动作表达;生气的时候可用何种表情或动作表达。

4、播放音乐或用铃鼓打节奏,请幼儿随着节奏在教室中自由走、爬、跑、跳,音乐停止,教师就说出一种情绪,请幼儿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活动延伸:让幼儿分组交流活动中有趣的事。

教学反思: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通过辨别表情来判断情绪,让幼儿认识“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活动环节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活动中的游戏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后的活动延伸我认为不错,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谓独具匠心。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 篇7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2、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导:突出苹果里有什么,怎么读?强调是哪里的“五角星”,怎么读?

你们看,同一个课题,大家理解不同,读法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板书:魅力)在写“魅”字的时候要注意结构,“厶”不能丢。

②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的东西。)可是,咱们从国旗上看到过五角星,从军人的帽徽上看到过五角星,怎么苹果里会有五角星呢?读了这篇课文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语句和课文。

2、检查自学。

⑴读准生字新词:

清晰 生疏 苹果核 循规蹈矩 感触

魅力 图案 创造力 鲜为人知

指导“鲜为人知”中的“鲜”的读音,猜猜“鲜为人知”是什么意思?

⑵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清晰:清楚明白。

循规蹈矩:遵守规矩,这里指按一般的做法办事。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创造力:创新能力。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如果不是小男孩将这个发现告诉我,文中的我,还有老师,还有你们也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个图案真是“鲜为人知”。

⑶指名分节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读第一段,指导:“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小男孩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得意、急切)

3、质疑: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4、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课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5、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写字指导。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8个生字。

四、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2、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趣揭题

1、你们在家切过苹果吗?通常在切苹果之前家人会叮嘱些什么?

师:这么多规矩呀,做父母的总是希望我们循规蹈矩。(板书:循规蹈矩)(指名读,齐读)每个小组桌上都有四只苹果,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切?然后小组人员一个一个地切。一切由你作主,想怎么切就怎么切。

2、交流,相机指导学生理解:“拦腰切” “横切面”“循规蹈矩”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阅读课文,在不太懂的地方注上“?”,吸引你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交流。

(1)出示句子: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千变万化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 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 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2钡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前几段与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3弊髡呤侨绾嗡得鹘ㄖ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4币陨侠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

讨论明确: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是我们在写说明类的文章中应该学习的。

5蔽恼伦詈笠欢翁傅氖裁?有何意义?

讨论明确:此段指出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即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不能很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或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师们的注意。

三、品读重点语段,具体体悟语言

1弊髡咴谒得饕煤驮俺だ(第13段)时,运用了一大段看似繁复的说明语言,说说这样写的效果。(先请学生朗读此段)

讨论发言: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张的“重复”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从而生动说明了“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必要。这一段语言启示我们,说明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动的语言,也不排斥以大胆的假设来说理的方式。

2本俪霰疚钠渌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说明事理的语言。

比喻说理: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3碧柑副疚脑诮峁埂⒂镅曰蚓倮方面有无体现“重复与变化”的原则。(说明:加深学生对“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理解)

明确:

结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变化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不变的艺术规律;本文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 一律”的艺术规律。

语言--第13段即是一例,通过“重复”使用“一根”与设想柱子形状的“变化”,说明因为没有了持续性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差异。

举例--重复中有变化(前面已提到过)。

小结:借助其他艺术形式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及深厚的积淀,作者不愧为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型建筑师;平易朴实、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使文章读起来亲切易懂。

第二课时

四、探讨与拓展(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活动,在上一课时结束后,事先为学生设计几个探讨与拓展的话题,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任选一个话题或另立题目,分头做本课时的汇报准备,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发现)

1笔跃僖桓鲆帐趺爬嗟睦子,具体谈谈你对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理解(诗歌、小说、舞台剧、绘画、雕塑等均可),比如绵延的万里长城、卢沟桥的石狮子,是否也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审美原理?

2痹谖夜各类艺术形式中,美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有含蓄蕴藉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虚实相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学习课文写法,结合几种艺术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个原则,谈谈它们之中的相通之处?如“谈诗歌、书法与雕塑之间所共同体现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3笨蜗虏樵淖柿希进一步了解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做的贡献。(说明: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和建筑学知识,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4绷核汲上壬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曾在信中向他说过这样一番话:“……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工夫。”学习完此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体悟。

5蓖萍鍪槟

《凝动的音乐》,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快速提高效率的一则良方下一篇:期盼开学的经典句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