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个人资料

2024-06-13

杨君个人资料(通用3篇)

杨君个人资料 篇1

杨君

姓名:杨君

性别:女

出生年月:5月2日

星座:金牛座

身高:1.67米

教育背景: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硕士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弟弟、先生

业余爱好:听音乐、看书、收拾小环境、和朋友聊天,偶尔打打羽毛球

艺术经历: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职业:中央电视台知名电视人、节目主持、媒介观察学者、电视传播学者、影视评论家

工作单位: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蓝色

最喜爱的食品:清淡食品

最喜欢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人

最喜欢做的事:对社会有用的事

杨君,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社会专题部节目主持人,节目制作人、媒介研究学者。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新闻研究生。身高1.67米,生于5月2日。从小由于家庭原因热爱文艺,喜爱音乐美术。2岁开始接触京剧。6岁前习画习字,接受音乐教育。7岁开始背诵《历代诗词选》、《古文观止》。

1985年17岁的杨君考入北京广播学院,89年在青岛电视台和吉林省电视台做毕业设计。

1989年7月获得北京广播学院工学士学位。

1989年2月以北京广播学院文科总分最高的成绩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研究生初试。

5月通过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研究生复试,成为当年录取研究生中的两名之一。

1989年7月——8月,在沈阳电视台实习,出镜主持人。

1989年9月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就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传播学、电视新闻。

1990年1月,翻译《世界电视发展趋势》,为cctv主持并制作专题和纪实片。

7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联播》实习。

1991年10月为国际广播电视研讨会报告人,宣读论文《中国cabletv》,获大会好评。

11月,首次提出主持人体态语言理论,发表《电视节目主持人与体态语言学》文章。

1992年3月——1993年5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开《电视节目制作的艺术》、《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文编系和播音系授课 ,同时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全国各大电视台及进修班授课。

5月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实习,出镜主持人,参与开办《世界经济报道》前身。由于首次成功采访制作《日本天皇访华》和《西班牙首相访华》与中国经贸发展特别节目,受到中央电视台台领导的肯定。

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台领导决定派驻cctv三十五年来第一个驻外卫星电视台—美洲东方卫星电视台主持人兼笔译。

8月,以cctv美洲东方电视台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制作并主持8月28日节目开播样带,得到外宣领导和台领导的肯定。

1993年9月,毕业分配进入中央电视台海外专题部《纪实十五分钟》任主持人采访人。

1993年9月——1994年1月,主持《九三人才聚焦》、《北京旧城改造》等节目,主持并采访元旦特别节目《人在九三》获好评。

1994年2月,主持并制作16集系列节目《九四中国部长新思路》。

1994年4月——12月,30集体实地采访系列节目《环渤海行》在海内外引起比较大反响,受国务院新闻办表彰。

1995年3月,应邀调入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新栏目《半边天》任主持人。

1995年4月——8月,主持并负责制作20集系列访谈节目《九五平等和平发展系谈》节目,首次提出“妇女与环境”、“反对家庭暴力”等选题。

1995年9月1日——13日,为科教中心唯一采访世界妇女大会的主持人。出镜主持并采访国务院外宣世妇会专题节目。其中《谢谢你,怀柔》获得世妇会好新闻一等奖。

10月,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变革》获得1994年度、1995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学刊基础理论三等奖。

1月,参与创办一套九点黄金时间栏目《万家灯火》。任分栏目制片人。

11月,应邀参加上海国际电视节,为电视节嘉宾和国际电视学术研讨会的报告人,大会演讲获得大会好评。

1月——10月,《万家灯火·往事》推出人物系列专访,其中杨君访谈教师节节目《千年庭院:余秋雨和他的中学老师》获得广泛的好评,提名入围“星光奖”和电视“金鹰奖”评奖。余秋雨个人认为这是近年来拍摄的他最满意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6月5日,主持并制作中央电视台第一档“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为了地球上的生命》,专访了国务委员宋健,第一次向全国披露长江的白色污染问题,节目播出受到好评,创了九点档很高收视率。

并获得、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国家环保局联合颁发的“全国环境节目地球奖”金奖。

年,《万家灯火》获得19中国社教节目政府一等奖。

3月,前往云南发掘采访拍摄云南百年老照片节目《抢救历史的人》、《云南百年往事》,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全国媒体反应热烈,后云南老照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出和全国各城市巡展。

8月,组织《万家灯火》抗洪救灾特别节目《共度难关》,被认为是抗洪节目中 一个与其他节目进入角度不同的节目,是一个心灵的故事。

11月,主编出版《万家灯火》一百期电视视觉故事文集《英雄辈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万家灯火》获得19中国社教节目评奖政府一等奖。

1月——3月,与全国妇联、广电总局、文化部、中国艺术家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老龄协会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等七个部委联合举办并制作展望特别节目《世纪相约:春天里的约会》,专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同志,节目在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获得较高收视率,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影视奖专题类金奖。并获个人单项奖。

7月——11月,参与国庆五十周年国庆报道,遍访所有在一线的电视工作者,制作《国庆五十周

年直播纪实》。

1912月,出版贺岁书《现在:与12位媒介人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

月,出版贺岁书《笑容:与媒体英雄面对面》(中国电影出版社),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被称为新世纪第一本研究媒体新思维的专著。

201月,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

年3月,作为复合型的媒体人、复合型主持人为特邀颁奖嘉宾之一,出席新华社“世界10位杰出女性”颁奖活动。

2001年5月,当选“21世纪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席。

2000年9月——2001年2月,主持并制作系列节目《我们共同走过》在一套播出,以访谈主持人形式访问100位与新世纪共同走来的著名学者大家、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科学家和著名社会各界人士。

2001年,即将启动cctv“热爱生命”大型脱口秀节目。

电视访谈:

16集系列报道《九四中国部长新思路》、

30集系列节目《环渤海行》。

30集女性节目“平等·和平·发展”系列谈

电视主持人:

《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美洲东方电视台开播、《半边天》、《97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国庆五十周年直播纪实》、《东方视点》

电视理论:

《中国有线电视总览》《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电视“关注人”的革命》、《专题节目的人文关怀》、《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言学》

电视文集:

《英雄辈出》、《现在:与十二位媒介人的对话》、《笑容:与媒体英雄面对面》

参与创办并报制作的栏目:

cctv《世界经济报道》、《中国报道》、《中国新闻》、《半边天》、《万家灯火》

 

杨君国社会调查 篇2

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 姓 名 杨君国 学 号 44011437 专 业/班 级 市场营销11101 调 查 日 期 2014/7/15-8/5 成 绩

甘肃岷县新农村建设之调查分析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发生了6.6级地震,而时隔一年,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是我的家乡发生了灾难,而我作为岷县人,更是一名大学生,理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灾区人民服务,为家乡人民服务,理应了解家乡的灾后重建情况,农民的住房、医疗、孩子的受教育情况。2014年暑假,根据学院的社会暑假实践要求要求,我走访了家乡的农村多个村庄,深入灾后重建一线,了解农民的住房建设情况,带去相应的理论指导及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尽心尽力,虽然只有20天的时间,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这次暑期调研活动的实践,使我懂得了家乡人民的淳朴、善良,更懂得了家乡人民那份灾难面前坚强的面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憧憬,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渴望。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1调查时间:2014/7/15—8/05 1.2调查地点:甘肃岷县清水镇、梅川镇多个自然村庄 1.3调查人员:自己及村委会干部

1.4调查内容:农村灾后重建住房、医疗卫生、农村孩子教育情况 1.5调查过程:炎炎夏日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一台台挖掘机轰鸣,一座座脚手架林立,一辆辆工程车穿梭,一排排整齐的新房拔地而起„„初秋时节,行走在岷县梅川镇,海拔2700多米的永星村、永光村、拉路村等重灾村社到处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建设场面,灾区干部群众用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正在精心筑起自己温暖的“家”。截至8月5日,该县99.65%的住房重建户已完成住房主体建设,住房维修户已全部竣工。

8月1日清晨,岷县梅川镇茶固村,鞭炮声声响,又一户受灾村民的重建房屋正在封顶,亲戚、邻居们纷纷赶来贺喜。去年的地震中,茶固村有305户的房屋需要重建,目前开工率为100%,294户主体完工,竣工126户。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亲眼看着自己的新家一点点“长高”,56岁的陈书芳老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地震让岷县梅川镇拉路村李正夫家的房屋岌岌可危。年初,李正夫就开始为建新房做准备。为了节约运费,他借钱买了辆“三马子”自己运料,钱不够就贷点款,再向亲戚家借点。仅仅几个月时间,他就在自家原址上建起了宽敞漂亮的新瓦房。这个硬朗的农家汉子自信地说:“不能事事靠政府,我自己有脚有手,先把房子修起来,让家人有个安全的住处。”

在寺沟乡八步村集中安置点,徐刚正在为自己的二层楼封顶。忙着搬砖的妻子陈四芳说:“徐刚回来就建房,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几十号人呢。”除了给自己建房,徐刚还给四五家邻里帮着建好了房。徐刚憨厚地笑着说:“保质保量,必须让乡亲们放心住新房!快了,再有不到一月时间,我们村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就能全部竣工,保证在今年冬天来临前,让所有的人搬进新房。”村主任宋彩清说。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农村,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了解,同村名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做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地感到初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希望以后能够经常参加实践,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大学中的社团生活所无法比拟的,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亲身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到实践,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于实际,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于社会的学生。社会实践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也在于此。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我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我增强了扎根实践吃苦耐劳的精神。亲身地体会到了挣钱真的不容易,在这个村子里,我学到了很多同时,我也看见了很多农民过着幸福的日子,每天快乐的

生活着,真正的服务于他们,真的很有意义,我想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大学生的暑期实践。每一天都在学习,同样我们每一天都在做不同的事,每一天都在实践。有哪件事不是从实践开始认识的呢?我们的第一次自己洗脸,第一次自己刷牙,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等等,只因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不断的在实践,所以我们在不断成长,不断的将所学到的变成自己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暑假,过的真的很快,在将近一个月的实习里,我初步接触了基层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实习,不仅是学习,更多的是体验生活,在实习开始之前我就想:这次去实习,我不仅是去学习实践,更重要的是和村民们交流,给他们介绍,虽然他们的称呼不一样,但我相信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

第一次深入农村参加调查,非常期待,也很好奇,还想着到底该怎样与别人相处,当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一定要多问,在问的同时,就增添了和村民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问题解决,也很快融入了集体。现在的社会是很现实的,一定要勤学好问,多与人交流,以诚待人。在农村实习的这段时间,我了解了基层,了解了农村,使我熟悉了许多最基本的知识,之后的时间,所见到的事情,接触的人也不是很复杂。

1.6调查分析

永光村对面的永星村,集中安置点的场地已经全部平整完毕,人们正忙着打地基。不远处的村子里,原地重建的一些房屋速度要快一些,有的主体已经完工。“房子是大事,必须保质保量让乡亲们放心住新房!”驻村干部李鹏告诉记者,灾后重建启动以来,岷县组织专家对全县2200多名工匠和县乡村技术骨干进行了集中培训。去冬今春农闲时节,又动员县内13家建筑企业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群众进行建筑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群众4800多人,实现了重建户建筑实用技能培训深入到户。

据岷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灾后重建启动伊始,该县就对全县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质量监督员、技术指导员、安全生产员、现场负责人、乡村干部、乡土人才共3800多人进行了基本技术规范、职业技能、建筑质量安全标准和工程监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成立了9个群众建房技术指导小组,分片包干,并在18个乡镇310个村(社区)都确定现场负责人、技术指导员、安全监管员、质量监督员、建材检测员,现场全程指导群众建房,并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技术质量安全监管小组,下设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安全检查等3个小组,对重建全过程进行巡回检查,加快了建设进度。

地震毁坏了房屋,但吞噬不了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如今走进岷县地震灾区,到处车水马龙,机器轰鸣。一项项惠及民生的灾后重建项目遍地开花,一座座漂亮的民居拔地而起,所见所闻无不让人深深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坚强与希望。

今年以来,岷县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为动力,以“7·22”灾后重建为重点,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作用,进村入户开展建房技能培训鉴定,有效促进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针对“7·22”地震住房重建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技能的劳动力的实际,岷县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改进措施,一改以往培训中存在的“大班式”集中定点培训造成群众不便、培训过程专业化水平与群众接受能力不符、实际操作内容欠缺等具体问题,创新组织形式,把以乡镇为单位的集中培训鉴定改为以村社为单位进行。培训班不限人数,不限场地,适时开展,有些特殊村社甚至把培训放到了群众家中、施工现场,真正做到了方便群众学习提高、贴近群众生产生活。

在培训中,岷县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和建房技能特点,以“白天夜晚相结合、理论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培训。晚上主要进行理论授课,着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白天主要进行实地操作训练,选择正在建设的房屋由培训教师全程指导,引导学员边操作边讨论,以实训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吸收消化,提高了群众参训兴趣和学习效率。组织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挂(任)职干部、乡镇包村领导、驻村干部及农村党员参与到培训当中来,明确建房政策,掌握建房基本技能,为指导开展灾后重建和建房知识的再覆盖、再延伸奠定了基础。

同时,岷县还把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核送到村、送进社,就地联系农民施工工地,在培训中把实际操作要求作为重点讲深讲透,通过提升学习效果来提高鉴定合格率。对部分确实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考核的工种,适当延长鉴定时间,待群众方便时再统一安排考核,确保每一位培训人员都能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截止目

前,全县开展建房技能专项培训58期,覆盖15个乡镇、51个村社,完成技能培训5533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552人。

2.调查感受

2.1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梅川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2000多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2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2005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2.3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2.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2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2.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14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

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总结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桥梁,它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加深对社会的全面认识。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是要真正的锻炼自己,体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放下学校里的纸上谈兵,放下家里的娇生惯养,虚心学习。既要对自己有只要我干我能行的信心,又不能自满自负,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是欲速则不达。虽然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但我们了解的都是理论知识并没有实际经验,所以或许还不如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因为他们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拥有一颗平常心。一颗谦虚求教的心,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社会里的人。在实践中不如意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轻言放弃,我们要把它当作是走向成功的经历,我们应该积极总结经验,积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会总结,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学会节约,节约积累来的财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服务村民,和他们虚心的交流,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用心体会实践经历,那么我们将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社会实践主要是为了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了,同时更锻炼了自己,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从一开始的笨拙无错到一步步可以很从容的讲出自己的想法,这次实习不但丰富了我经济学的专业知识,还丰富了我统计和管理的知识,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得工作单靠这些天的实习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不

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更可喜得是我在志愿者期间还结识了一些好朋友,他们和我一起,每天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家乡人民服务,有时,他们给予我不少的帮助。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把理论勇于实践是学得不深刻的,当今大学教育是以理论为主,能有机会去实习,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的,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以后参加工作一定会有帮助。

在农村实习的日子结束了,这次深入基层的实习也是本人的第一次专业见习。总的来说,在这些日子里自己确学到了不少的东西:除了了解基层,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处理好自己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如何处理好自己与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同时,更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月的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艰辛,也看到农村发展的前景,更加明白了自己以后学习的方向和侧重点。最后,感谢薛岔乡村民委员会能给我提供这样的实习机会,在此祝愿我的家乡岷县人民能度过难关,重建家园,家乡人民能越来越好,真正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杨君个人资料 篇3

《漫游世界话习俗》教学反思

《漫游世界话习俗》是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五课,这里主要是通过介绍交往的礼仪、婚礼葬礼的仪式、生活中的禁忌等,对什么是习俗、习俗的产生以及怎样对待习俗等问题进行了认识和引导。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世界各国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习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尊重并欣赏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对本课内容进行了预习,并对相关主题进行资料搜素。课堂中,让学生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预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老师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汇报。我发现,学生对此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见面礼以及婚礼都谈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这点非常出色,学生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的互相交流也使得大家又对这些知识多了一层了解,丰富知识的同时,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从这节课中,我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应该让学生动手去搜索,学生去研究、去交流,然后大家分享,进而将这些所学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高我们的道德素养,增加我们的文化意识,做到入乡随俗,文明有礼。

上一篇:风靡校园喜忧参半下一篇:运输企业自检自查报告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