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一章读后感

2024-08-28

格列佛游记一章读后感(共15篇)

格列佛游记一章读后感 篇1

第一章 古老的数学 第二节 趣味数学小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西游记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普遍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

1、引入:谈论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西游记》,引入。

2、教师出示故事:

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里,说到唐僧和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经,在平顶山莲花洞消灭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然后师徒们继续赶路,又遇上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一面赶路,一面观景,不觉天色已晚。

故事发展到这里,小说中写道:

„„师徒们玩着山景,信步行时,早不觉红轮西坠。正是: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观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这首诗从十、九、八、七,说到六、五、四、三、两、一,星月点缀夜色,收工了,下班了,关门了,路上没人了,取经赶路的也该找个地方休息了。

为了取经,跋山涉水已经苦不堪言,降妖伏魔更是险象环生,害得猪八戒想回家,唐僧心里直打鼓。幸好有孙悟空不断给一行人鼓劲,看看沿途深山老林幽静风光,放松放松。小说里这首写景诗,也正是在紧张情节中夹进一点轻松花絮,稍稍缓一口气。诗中嵌进全部十个数字,而且从大往小,倒过来数,成为别具一格的“倒数诗”,更增加了趣味。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著的,问世已有400多年。按照我们现在数学里的习惯,用阿拉伯数字把诗中的各个数写出来,顺次排成一串,成为 9 8 7 6 5 4 3 2 1 现在做一个数学小游戏:用上面写出的十个数,不打乱顺序,添加适当的数学符号,组成十个算式,使计算结果分别等于10、9、8、7、6、5、4、3、2、1。

要组成其中任意一个算式,是很容易的。要组成全套十个,就要动动脑筋。如果再使组成十个算式的手法有变化,就更有趣了。

3、学生动脑思考,并交流。

4、学生展示自己的结果。

5、教师帮助学生或者提供给学生一组答案:

可以组成很多满足条件的算式,下面是其中的一组。10+9-8-7+6+5-4-3+2×1=10;

(10+98+76)×5÷4÷(3+2)+1=9;(10+9+8-7)×6÷5÷4+3-2+1=8;(109-87)÷(6+5)+4+3-2×1=7;(10+9+8-7-6)×5-43-21=6;

(10+9+8+7+6)÷5-4÷(3-2)+1=5;

10×9-87+65-43-21=4;

(109-8+7)÷6-54÷3+2+1=3;(109+87-6)÷5-4-32×1=2;(10×9-87)÷(6×54-321)=1。

《西游记》读后感 篇2

这本书讲述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四师徒同行到西天极乐大雷音寺取经的故事。唐三藏是一名高僧,后来受观音菩萨指点到西天取经。虽然取经路途遥远,难关重重,但他都勇敢地面对,他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及毅力成为世人的典范。在取经途中,他收了三个徒弟,一路以来他都以我佛慈悲来教导他那三个徒弟。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徒弟们顽劣,他都从未放弃他们。最后,他总算能修成正果,普度众生。

孙悟空也是《西游记》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孙悟空原本是花果山的一只石猴,后来得到菩提老祖的悉心教导,学成长生不老之术,被玉皇大帝召上天庭封做神仙。因为骄傲及顽劣,他大闹天宫,结果犯下滔天大罪。玉帝命十万天兵天将捉拿他,结果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最后经过唐三藏的教导,他终于浪子回头,顽劣的他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获得大成佛法,被封为“斗战胜佛”。他那浪子回头的态度很值得世人学习。

猪八戒是天庭的一小卒。由于下凡屠杀妖猴有功,被封为掌管天河十万天兵的天蓬元帅。他因为好色调戏嫦娥,被王母娘娘贬下凡间,历尽千世情劫。后来猪八戒被唐三藏收为徒弟,经过师父多年的悉心教导,他及时悔改。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变得更踏实和懂事。最后,他被封为“净坛使者”。

沙悟净对大家来说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他本是天庭上的卷帘大将,不但聪明绝顶而且法力高强,可说是文武双全。因为他一时的好奇心,打破了王母娘娘的流连灯而被贬下凡间,在流沙河底做了一个小妖精。后来,遇见唐三藏,就成了他徒弟。在取经途中,沙僧细心地照顾师父。即使师父生病,他也从未离开师父,而是加以保护。因为他这些年来护师有功,被封为“金身罗汉”。他那尊师重道的美德是世人的典范。

总结来说《西游记》是一本有修养和有益身心的书,所以空闲时间我们不妨阅读这本书来学习里面的真谛,把自己带入书中,来一个穿越时空之旅!最后,我非常地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吴承恩,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本名闻天下的惊世杰作《西游记》!

易经第一章读后感 篇3

易经第一卦为乾卦,乾卦象征天,元,亨,利,贞。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但是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易经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这是古人的观点,认为人事都要有天的协助,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做好事情。不错,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诸葛亮草船借箭利用了天时,吕雉计杀韩信便是地利。但是我认为,人和占了成功必要因素的一大部分。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么,君子就要有一种拼搏不息的精神。正如易经中说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些,都是教导我们要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易经中以龙作为万物的代表,告诉我们进退有度,懂得审时度势。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如何在社会浮沉中保持自己的品格,就一定要学会为人处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上九,亢龙有悔。”初听这句话是在武侠小说中的一种招式,但是今天才真正明白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世人皆懂物极必反的道理,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贪欲无限。记得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赛中有一句话,“人的欲望不一定能够带来恶”。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时,那便成为了恶,而且,在每一个贪官污吏拿着别人的钱大肆挥霍之时,总会有法律的制裁等着他们,这便是物极必反。

数学史第一章读后感 篇4

读完数学史第一节——数学的起源与发展,让我对这近16年的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和伟大,以及对前人的崇敬。

体会一:数学源于人类的生活与发展

书中说,“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已具有识别事物多寡的能力,从这种原始的‘数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人类为了便于生活生产的需要,开始以手指头计数,手指数不够了,开始用石头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又经过几万年的发展,随着几种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记数系统在各种文明中都有了表示方式。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巴比伦楔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字,希腊啊提卡数字,中国筹算数码,印度婆罗门数字,玛雅数字。虽然每种数字的诞生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用途,以及运算法则,但都同样在人类的历史发展和数学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体会二:河谷文明和早期数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样璀璨夺目 历史学家往往把兴起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印度等地域的古代文明称为“河谷文明”,早期的数学,就是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黄河与长江,印度河与恒河等河谷地带首先发展起来。埃及人留下的俩部纸草书——莱茵德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和经历几千年不到的神秘的金字塔,给后人完美的诠释了古埃及人在代数几何的伟大成就,也给后人留下的辉煌的文化历史。而美索

不达米亚在代数计算方面更是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三次方程,毕达哥拉斯数,都是美索不达米亚数学所创造的不朽的历史,在数学史上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正能量第一章读后感 篇5

这一节中通过几组实验证明:笑对人体健康有益,于是决定尽量让人们更多的笑起来,提升他们内在的能量。笑一笑,十年少的谚语也证明:笑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的作用。

看到这一节时,我想起:我年迈的老母亲常年与疾病抗争,瘦的几乎是皮包骨头,但是精神很好。每次住院,几乎从不曾看到过她颓废的表情,经常是乐呵呵的,爽朗的笑声几乎每天都有。有时看到她难受我总是很焦急,她却总是一边笑着一边说:“沉住气,别怕,会好的”。正如她的话一样,她一次一次与病魔在抗争,一次一次挺了过来。老父亲在病倒之后恢复的很快,每天在吃饱之后,只要外面不是那么冷,他总是走大街窜小巷锻炼身体,回到家里把在外面听到的,看到的讲给不能出门的妈妈听。我总能听到他们谈话时阵阵的笑声。这时,我就会想到:“浪漫”中的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到我们老的那也去不了,我还把你当成手心里的宝……”。两个几乎掉了满嘴牙的老人,一起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将迈入80岁的年龄。他们常年有病,并且也有许多的不如意。但他们依然乐观……真的,像不曾受过伤一样。尽管曾经伤痕累累。

秘籍第一章 篇6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便接触到了“写景作文”这一特殊而又常见的类型。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类作文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作为习作训练而出现;说它常见,是因为我们平时写作文经常需要写景。景色的描写,不仅可以为我们的叙事增添色彩,还可以起到衬托情绪的作用。因此,咱们“演武厅”的第一场训练,就从写景开始!

第一式——井然有序

在写景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写到很多景物,那么,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呢?在动笔之前,我们不妨在心里为它们排个序。有了顺序,写起来才不会显得凌乱。如果事先不想好,写起来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读者读起来也会晕头转向哟!

第二式——主次分明

在动笔之前,我们还要想一想,在你写到的景物中,有哪些是最美的,哪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有哪些是最契合主题的,那么对于这类景物,我们就要着重去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第三式——人景呼应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能写到人的活动,做到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呼应,一定能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但是有同学会说:“我描写的景色里面真的没有人呀,怎么办呢?”哈哈,别忘了,作为景色的观察者,你就身处景色之中啊!写景之余,再写一写你的感受,你的作文就不再呆板,而是充满了灵性。

说了这么多,就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篇佳作吧!

演武厅小练兵

秋 天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四(6)班 仲羽洁

炎热的夏天走了,带来了美丽的秋姑娘。不信?我带你去公园瞧瞧!

你看!小草换上了金灿灿的礼服,迎接着秋姑娘的到来。顽皮的风娃娃,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偶尔有几片干枯的黄叶,像蝴蝶似的旋转着落下来。路边,一朵朵不知名的野花,也开得这么鲜艳,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把小路染得香气扑鼻。草丛中夹杂着迷人的菊花,五颜六色,走近一闻,有股淡淡的清香。池塘里的荷花姑娘走了,只剩下荷叶笔直地站在那儿,整个池塘像铺满了绿色的伞。几棵常绿的树木,像战士一样保卫着公园。小草、菊花、树木,把秋天衬托得更加美丽。

你瞧!小朋友们三五成群地到公园里做游戏,老年人到公园里跳舞、打太极拳。他们都脱下了T恤衫,换上了长袖外套,漫步在公园的各个地方,公园里荡漾着笑声。人们,让秋天增加了勃勃生机。

不一会儿,下起了秋雨。秋雨绵绵,滴在身上,凉凉的。雨中还夹杂着风,一阵风吹来,吹在脸上,很凉爽。秋雨、秋风,让秋天变得更加丰富。

这就是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的秋天。我爱秋天!

草房子第一章读后感 篇7

第一大章的主人公名叫陆鹤,可因为他是一个秃子,同学们都喜欢叫他“秃鹤”。起初,陆鹤,见别人叫他秃鹤也没什么不乐意,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秃鹤的脑袋看上去十分光滑,让人忍不住去摸。别人能够用东西去换到抚摸。但是过了不久,他对自己的秃头注意起来了,谁也不让摸。不久后,他戴上了帽子。唉,秃子就是秃子,秃子又不是罪,干嘛要掩盖呢?在生活中,常常有人要掩盖自己不可改掉的“缺点”:比如有些人个子不高,就往鞋里塞纸,因为有些鞋子不怎样好,撑破了。有些人竟然想掩盖自己近视,不戴眼镜而被路上的东西不断得绊倒,这些人可真是自作自受。

我之后往下读,当读到因为秃鹤是个秃子而不能参加会操时心里是十分气愤,并产生了两个疑问:是秃子就不能参加操会吗?是秃子就不能为群众争光吗?我带着这份气愤和这两个问题再之后往下看。当看到演《屠桥》时找不到适宜的“连长”时秃鹤大胆地尝试,为这个本子演出了不错的戏时我又有些小小的高兴,秃鹤最后能够展示一下自己了!这让我明白:不管什么人,都能给群众增光添彩!

人力资源概论第一章读后感 篇8

第一章人力资源概述分三节的介绍人力资源及相关概念、性质和作用、分布和结构,旨在让读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有一定了解,以助于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人力资源 概念

人力资源的含义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一分为二,分成人力和资源。人力是指人类的体力或智力的劳动和创造;资源是指能给人们带来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客观物质。因此我认为可以将人力资源定义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谋求价值和使用价值。也有专家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这种定义法,以人的角度出发解释人力资源的含义。由于人力资源是依附于人身上的劳动力,和劳动者密不可分的,因此用人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人力资源。可以看出这两种定义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解释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既是个人能力的集合,也是一定范围内人的能力的集合。

人力资源至关重要

世界上的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类。在我国,最早使用“人力资源”概念的毛泽东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因此,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第一资源。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人力资源是一种基础资源,本身不能带来价值,但能够推动和促进各种资源实现配置和发展。其次,其他资源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才能体现其价值,比如一块铁矿石离开人力资源的加工,成不了铁;一条河没人去打水,也就只是一条河,体现不了水文价值。大家都说21世纪人才最贵,也就道出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性质比较

1能动性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人力资源总是处在主动的地位。自然资源则截然相反,总是处于被利用,被改造的地位,自然资源服从于人力资源。这一特性也是人力资源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

2时效性

人力资源以人为载体,因此它于人的生命周期是紧密相连的。每个人的生命

都有限,那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显得尤为珍贵。其实,我们对伟人的怀念和崇拜,就是对优质人力资源的向往。相比自然资源,只要开发得当都是可以用之不竭的。

3增值性

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人体力不会因为使用而消失,只会因为使用而不断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也会因为不断的使用而更有价值。自然资源则不会增值,它只会因为不断的消耗而逐渐“贬值”。有人会质疑,东西不是物以稀为贵吗,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不是一直在涨价吗?其实这里的消耗和贬值,并不是指某类物品总量减少,受供求影响后的价格降低。而是某一物品因使用消耗,造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降低。比如,一块橡皮,用到只剩一半以后,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大大降低了。

4社会性

自然资源具有完全的自然属性,它不会因为所处的时代、社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人力资源则不同,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明显受到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具有社会属性。比如,发达国家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人力资源质量优质与否,是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5可变性

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它发挥作用的程度可能会有所变动,从而具有一定可变性。比如,人心情好时工作效率高,心情不好时工作效率低。其实自然资源也有一定可变性,比如,中世纪炼铝技术不高,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价值量大,铝制品比金银制品还有价值;一棵红木在做成高档家具之前,一直被一个农人当柴烧。

6可开发性

与自然资源一样,人力资源具有可开发性。此为,人力资源具有投入少,产出大的特点。因为,我认为应该将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第三产业,一二产业想第三产业转移,以获得更高的效益。

人力资源和人口资源、人才资源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总量,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从概念上可以发现,三者在数量上存在一种包含关系。一切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皆产生于人口资源,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优质的人力资源。这三种资源有一定联系,但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本质是人,而人力资源的本质则是脑力和体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口资源,曾经吸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产业开始转型。人才资源的短缺,人口资源的过剩,与产业转型之间形成巨大的矛盾,化

解矛盾就需要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升级。这是一个庞大而精细的工程。

总 结

油灯(外一章) 篇9

小时候的母亲听她的母亲讲故事。一闪一闪的油灯之光和窗外的星光相映成趣。油灯之光使家园安祥地安置在一道小小的火焰之上。

小时候的我在电灯下听母亲讲故事。同是光,却因涵义不同而形式不同。

停电的日子,母亲会把那盏很老的油灯拿出来,仔细地拔芯,小心地点燃。

我们的家园内,到处都飞翔着油灯光。我因此要比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更惬意。

我的背影和母亲的背影在墙上摇曳着,紧挨着。

母亲在向灯盘中添灯油,灯光不会熄灭。我被油灯的光包围着。我觉得温暖。

母亲会在来电的时候把油灯吹灭。

一刹那她却在发愣。我不知道他是在回忆过去,抑或感谢现在,还是冥想未来?

油灯的光一闪一闪,不会在我的眼中和心里消失。

其实,我们都会成为历史。可我不会因此而忘记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曾经帮助过我。

就像油灯,在黑暗的时候,照亮前方!

刺 绣

刺绣是名词。刺绣是动词。

布要雪白的。

花朵是粉红还是金黄?天空的小鸟是展翅还是栖落在枝上?蝴蝶是在花朵中间还是两只翩翩?母亲的手指在那一箩筐丝线上游移。

选中其中一色她认为最满意的。那一根被选中的线,立刻肩负了神圣的使命。这使命是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母亲内心的展现,还是下一个季节对时间的装裱。

丝线经五指的运动,把一朵今天就可能凋零的花移植到白布上绚丽地开放着,把一泉冬季就要冻结的水移植到白布上哗啦地流着,把一只后来就会陨落的鸟移植到白布上啾啾地鸣唱着。

母亲手指的坚持,使这朵花在没有水、没有土的白布上盛开;使这只鸟在没有光、没有云的天空上飞翔;使这对鸳鸯在没有食物、没有时间观念的河水中永远嬉戏。

刺绣上的这些生物,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上,在母亲创造的全新生存空间里,在母亲的心里永远的继续下去。鲜艳、鲜活、鲜丽下去。

是名词的刺绣,看起来是那样好看。是动词的刺绣,绣起来是那样耗时。

刺绣,那上面有母亲的手温,有母亲注视的目光,有洗涤不去的红色、有盛开、有流淌、有生存。

有生命。

傅雷家书最后一章读后感500字 篇10

在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傅雷父子的情谊深深打动,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相关的书籍;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时,傅雷常劝傅聪劳逸结合。这些极为普通的行为饱含傅雷对其子的爱,使身在国外的傅雷不会因对父母的依赖而放弃学习工作。

傅雷与傅聪一起讨论艺术,询问傅聪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教导傅聪遇难事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失败时保持信心,这些因素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着比过去更好的条件,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我相信,即使没有父母的告诫我们也能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请给我结果第一章读后感心得 篇11

一、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从前,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个人同时在沙漠中行走,口干舌燥,这时他们前方出现了半杯水。甲说:“哇塞,竟然还有半杯水,好好啊!”乙说:上帝啊,怎么可以这样,只有半杯水,我肯定死定了。”相信故事的结局大家已经猜到了。没错,正是对待事物不同的心态造就了甲乙两人不同的结局,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

二、想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决定人生。

只有想法远远不够,但没有想法却又万万不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虽然行动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一定没有结果。任何企业、个人都是依靠着结果生存。没有结果,就意味着企业要破产;没有结果,就意味着个人要被企业辞退。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结果从哪里来?从企业每个员工的行动中来。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面临这样的处境:感觉有好多事情要做,却又毫无头绪,左右徘徊,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下手。暂且逃避或者是只是思索都无济于事,它只能让你一直停留在原点。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出结果,但是我们又不能盲目行动。正如书中所说,要先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一个一个来,不慌不忙,这样不仅会有结果,而且更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也必将大大促成我们非凡的人生。

三、没有假如,只有必须。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给自己灌输一种“必须要”、“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能给自己留有任何退路。因为你一旦留了退路,你也就势必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借口。这种做法,在团队合作,尤其是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是万万不能被接受的,所以,一定要,必须要,给自己施压,从而给自己动力。

四、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一个差的结果比没有结果强,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又一个启示。任何一个有上进心、追求完美的人都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得完美些,再完美些,更完美些,但如果一味的追求完美而影响了事情的进程,就得不偿失了。事出有因,时间不允许时我们就只能舍完美而求速度了,一直没有结果时就只能要这个差些的结果了。或许做得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总比没有人去做好些,毕竟0.1好过0,毕竟是有进步有提升的。当然在能够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得做得细致些完美些,这样既保证了速度也做到了完美;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力求使那个差的结果变好点。当我们一旦锁定目标,就不要再做过多犹豫,要立即行动起来,要记住“速度制胜”。

生活的尺度(外一章) 篇12

家住潜山北路,在省城,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一条路了,路过的人觉得光鲜,常住的人感到别扭,就像穿一套不合身的衣服。别扭就别扭在诸事不便,岳西路和陈村路各有一处规模不大的菜场,离我家前者约900米,后者千米出头,进菜场是我每日必修课,即使买棵葱,也费时不少;街对过有几家小店,只出售啤酒、饮料、文具与灯泡,附近没有超市,最近的“合家福”在青阳路西侧,两站路;我的家人喜面食,每周要买二次大馍,往常在五里墩立交桥西南侧的“苏果”采购,后来有人黄昏时支摊卖馍,出大门南行100米,唾手可得,激动得频频向摊主奉献几句感激的话;外孙上永红路小学,放学要我接,骑车单程25分钟,乘车则7站,往返你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我的基本生活尺度。

“生活尺度”这个概念,原先印象很淡。以为人生一世,无非一个“磨”字,一天磨到晚,一年磨到头,古人不也把“人间万事消磨尽”(陆游)、“耗磨岁月夕阳天”(钱谦益)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么。我之所以觉悟到“生活尺度”的必要与可能,则得益于外出混了几年。

那是2000年的事了,我随公司在宁波做“常青藤小城”项目策划,打造“一站式”生活小区,是我们的核心理念。所谓“一站式”,就是以本案为中心,公交一站距离为半径,其范围内的服务设施(超市、小卖部、菜场、医院、幼儿园、中小学、银行、邮局、书店、网吧……),基本满足小区业主的日常需求。项目在推向市场之前,公司做过详尽的市场调查,所以底气十足,富裕而精明的宁波人,看了广告,蜂拥而来。三年后,我重返宁波,经我手办理购房手续的胡先生,已成好友,约我到家做客,对我说:“你们走后,配套进一步完善,现在连酒吧、阅览室、健身房都有了,‘常青藤’已营造为成熟的宜居社区了,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呀”!回到宾馆,我把老胡的话反复思量,心中一下子跳出两个关键词:营造,选择。营造什么?营造生活的尺度。选择什么?选择称心的生活尺度。

当然,生活的尺度,不单体现在空间距离上,有时也包含心理感觉的远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一种心理距离。

我曾经服务过的公司总部在广州,老板有个很怪的习惯:无论何时何地,要理发,必回广州。他50岁刚出头,留着高仓健式寸头,精神抖擞。寸头理得好的师傅,哪里没有?他一个也看不上。无论西安还是上海,见他头发长了,我就提醒,他听了冲我一笑,第二天就飞广州,待再次见面,焕然一新。问他:“广州那位师傅手艺很了得吗?”他说:“那倒未必,反正信任他,你想想,头怎么随便让人碰呢?毛泽东的理发师,还是从延安带到北京的呢。”

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心理上的生活尺度,在他身上的体现。后来对照我自己,居然也有不可思议之处,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千张、豆腐,总在板门巷一个年轻后生摊子上买,他的摊位上挂着“锅烧豆腐”的招牌,试买了几次,无论炒或放汤,都散发出一股豆制品特有的香味,于是,就跟没有豆腐味的豆腐说再见了。我的头发长了,通常是去龚湾巷口那家小店,店主是个中年女人,笑脸盈盈,干干净净,边理发边跟你细音慢语叙家常,偶尔寻问我家情况,几个孩子?都做些啥?久而久之,感觉仿佛邻里。遗憾的是,豆腐店啦,理发店啦,还有我常去的面条店、缝补店、花木店、洗澡堂等等,都在近年的大拆大建中,烟消云散了,弄得我生活中许多固定节目,不得不四处打游击,如同初来乍到的外地人。

一个人的生活尺度,也许显得琐碎,鸡毛蒜皮,然而众多人的生活尺度,就不能这么看了,它构成城市生命的肌理,文明的密码。当普通人的生活尺度,动辄被宏大理由扰乱甚至推倒重来之时,城市文明的脚步,又怎能不紊乱不停滞呢!城市要大干快上,以我这样的读书人,还是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但我终归是凡人,“身无彩凤双飞翼”,不敢奢望跨越或飞翔,我只能脚踏实地,在长街短巷里行走,我的生活尺度,注定靠双脚来丈量。城市的存在价值,无疑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更方便,假如全社会都肯在细节的“营造”上下功夫,那么我等草民,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毕竟,我们的肉体,只有生活在相对稳定、比较适宜的尺度里,我们的灵魂,才能在天地间自由翱翔。

花盆栽菜

在花盆里栽花,这是顺理成章的事,用花盆栽菜,就有点匪夷所思。可这事搁在去年,又变成再寻常不过的事了。拿我来说,不仅栽一盆,还栽了4盆。不仅用普通瓦盆栽,连紫砂花盆也用上了。

你一定以为我是闲着无聊,或者喜好别出心裁,捣鼓点新名堂,非也!骑上自行车,到任何一个小区里转一转,你就会发现,花盆栽菜,已蔚然成风了。这个冬春之交,以往布满花草的阳台、窗台,半壁江山,被那些翠生生的小葱、大蒜、白菜主宰了。一楼住户的一些人家在花木的空隙里,星星点点地栽上几棵黄心白,既有花之色,又有菜之实。也有一些人家,索性将花圃改造成菜畦,撒上菠菜、芫荽或胡萝卜种子,一场小雨过后,绿油油的一片。

这是去年的城市新景观。这一年的夏秋之际,股市泡沫、楼市泡沫、物价上扬,这在人心中,恰似风乍起,吹皱一湖春水。过去5年之内,一把小白菜,5毛钱而已,现在呢?好家伙,7毛,1块,1块5,扶摇直上,而这种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完成的。大清早,从菜场归来的主妇,照例从报箱取出当日报纸,摊开一看:11月本市肉价涨幅58%!读了这类报道,凡持家过日子的人心中,谁不咕咚一声。无形的压力,像坏天气一样,让每个家庭都感受到了,与此同时,每人也都在出谋划策。花盆栽菜于是浮出了水面。

到我书房来聊天的朋友中,一向不乏饱学之士,看到窗台上芦荟、水仙、白菜并置,自然要感叹几声,赞赏几句。

一位史先生说:其实,花盆栽菜,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明代有一本《花镜》,说辣椒初入土之时,不是栽在菜地里,而是栽在花盆里观赏,此风一直延续至今,不少人家,每每喜欢栽一两盆看椒,所谓看椒,但吃无妨。

过几天,来了一位文先生,他说:二战伊始,老美坐山观虎斗,珍珠港事变之后,被迫参战,食品供应骤然紧张,于是美国人就利用阳台、楼顶,大种蔬菜,以解燃眉之急。据说这一招,还真奏效,丰衣足食固然谈不上,但至少保持战时餐桌,不致太单调无味。可见,花盆栽菜,中外皆然。

没有朋友来,我就独自侍弄盆中的青菜与大蒜,蓬蓬勃勃,甚是喜人,反而舍不得吃了。心想,不就是一种心理代偿么,原没指望它做当家菜,每天浇点淘米水,由它长吧。没想到,喜鹊、八哥之类的小鸟却捷足先登了。这些机灵鬼,趁我不备,落到阳台上大快朵颐,如花似玉的菜叶子,顿时花容失色,令我心疼了好半天。不由得萌生采取一点措施的打算。好在我遇事有观察的习惯,便登上高处放眼四望,心下豁然开朗了:原来城里见缝插针盖房子,绿地面积一天一天缩水,小鸟们万不得已,才飞到阳台采食绿色植物,就像杜甫堂前扑枣的妇人,“不因贫困宁有此,只缘恐惧须转亲”。杜甫对人如此,我对鸟也应亦然。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篇13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通过“二重性”(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以下我就商品的两个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对别人的服务,或是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 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我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首先,“商品”不再是我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淘宝网窗口里的物品,它还可以是理发师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其次,在读到“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时,我对“劳动最

光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两句话有了新的认识,这并不是两句喊喊口号的空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劳动不再仅是个人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而成为了推动全人类进步的动力,这么说来,劳动的确是最为光荣的行为。不过要指出的是,并不只是在车间操作机器或在田间种植庄稼才是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样可贵——从外观上看脑力劳动者似乎比较清闲,从而导致有许多体力劳动者对脑力劳动者产生误解,认为“我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你们却坐在书桌前动动笔杆,实在太不公平了”,我认为这是有失公允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应得到尊敬,如果说这个社会存在不公平之处,也绝不是劳动性质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我相信种种不公平现象一定会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失。然后,在理解了货币的相关知识后,我深深为自己小时候“为什么国家不多发一点钱,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富翁”的想法而汗颜了,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先不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很“多”钱其实等于大家都没钱——解放战争胜利前期国民政府发工资都使成捆的发,人们上街买块烧饼都得扛着一包包的金圆券,但国民富裕程度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如果国家不顾自身购买力随便发行货币,那么造成的混乱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混乱的可怕不是战场上的硝烟鲜血可以比拟的。

第二个,我对马克思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首先,他

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一味地说,而是从各个方面让人理解从而接受他的观点。我不是指他常用的例证法,这一点许多其他学者也运用的炉火纯青,而是指他的辩证否定的论证态度,在讲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他提了两个看似可以驳倒自己的观点,一个是“一个人越懒他生产的商品价值越高”,一个是“一斤猪肉和十斤猪肉价值量一样”,这两个论题当然是荒谬的,但又是从马克思的理论上推出的,难道马克思难以自圆其说了吗?读到这里我觉得十分诧异,放下书肚子思考了一会儿,总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于是再往下看,看到书中强调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分配在一斤猪肉和十斤猪肉上的时间不同”之后,终于恍然大悟,也对这个地方的理解程度又深了一层。这里一立一破,然后再一立,充分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精神。其次,他在讲解商品和劳动的关系时,在读者面前,把商品慢慢分解,直到最后成为无数个纯洁的最小粒子——劳动。我觉得这一段非常有浪漫主色彩,近代

自然科学中化学的发展,使人类得知了每一样看得见的物质都是由无数微小粒子组成的集合体,马克思把这个说法引用到自己的商品价值体系上,看似奇怪,仔细一想却不得不为其贴切形象而叹服。我们知道,马克思作为一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对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关注之热切令人吃惊,但如果仔细研读他的著作,就会发现,他关注科学技术不仅是因为科技能推动社会发展,而且科技的进步,能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探索渠道,仅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的一个观点处,他就运用了辩证否定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来更为详尽的说理,将自己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再运用到新的研究中去,这种研究精神不可不惟令人钦佩。

格列佛游记一章读后感 篇14

近来,我有幸拜读了赵博士《优秀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一书第一章“正确的价值观”部分,觉得很受启发。

在第一个专题中,赵博士在结合许多具体而生动的例子谈了谈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之一——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他指出,这是人们对教师“爱学生”要求的保底要求,是教师教育价值观首要和基本的成分;这一要求教师们必须做到,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要求教师自律和不断付出努力的过程。他指出,教师要以“专业”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解决矛盾、帮助学生,而不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愤怒;只有怀着对学生的期望,依据合理明确的规则,秉持尊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给学生做出文明行为的示范,学生才会心服口服,而其结果才往往会是积极的。

而在第二个专题“关心学生的人生和命运而不只是分数”中他指出:赵博士结合实例指出,关怀学生的人生和命运,教师必须追问并尝试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通过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要学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思考,特别要注意几个对学生很重要的方面,总结一下即:教育是为了使得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教育是为了使得学生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教育是为学生投身兴趣、能力、特长相结合的职业做准备,教育是为了使得学生拥有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品格。其实,教育对我们本身的作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第三个专题“珍视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独特性”中,他指出:多样化的个体之间的合作、竞争、互补、激荡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社会需要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这样的社会才会富有活力、多姿多彩,才能健康发展。所以,我们的学生理应存在着 1

这样或那样的个体差异。

他同时指出:每个学生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其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学生的发展方向存在差异、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学生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学生的发展道路存在差异。教师只有关注、理解并尊重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差异,不仅要“补短”,更要注意“扬长”,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反思自己,在教育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上并不能始终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而在“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方面对“学困生” 使用“冷暴力”。仔细想想,这往往伤害了这些同学和家长的自尊,而效果恰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反思自己和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方向何在呢?着我过去往往好焦急地等待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在提高自己、追赶理想的努力方面却不知奋斗;工作效率低,使得我和学生的身心素质都没得到良好的发展,跟别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及精彩生活做好铺垫了。

而如今,在分数的指挥棒下,我往往考虑的不是如何让学生个性发展,而是怎样让学生尽早成去被动地适应应试教育。

因而,在今后,我要端正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做到对学生和家长,从内心里去尊重、去关爱,并要身正为范;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又要根据学生实际做以分层要求,力求促进学生在其自身基础上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郑州高新区瓦屋李小学金岭

外婆,你好吗?(外一章) 篇15

去看的是一个墓。

外婆的墓在她的家乡。

她在我出生的时候,从家乡来到我身边,四十多年一瞬间过去了。

那时候我睡在摇篮里是个伸手伸脚的婴儿,外婆放下包袱就说:“我的毛毛怎么这么好玩啊!”

她把我领大。她还把我的女儿养大。

然后是我送她回家。

人生就是这样,总要分别,在一起的时候真没有好好珍惜啊。

我送她是乘船的。小时候,外婆带我去乡下,也常常乘船。外婆叫它大轮。我们在十六铺码头上船,经过南通、镇江、南京、马鞍山,到芜湖下。

外婆领我乘四等舱,也乘过三等舱。外婆坐在舱里,我满船地走了玩。从上走到下,从头走到尾。看江里的流水,看岩上的景色。无穷无尽的旅途乐趣和感觉,都因为有外婆带着而无忧无虑,尤其在今天想起来,那是最温馨的童年记忆和诗画了。也恍惚和伤感。

可现在外婆已不在。我送的是一个很小的盒子,用红的布包着的。

我捧着盒子走上大轮。小的时候,外婆抱着我上船,背着我上船,搀着我上船。这是多么不同的两种情景,当中隔着的是时间。

我把它放在床头。

坐船的感觉依旧,江水的声音依旧,岸上的景色依旧,但是我的外婆不在了。

我没有任何的心情,只是坐在外婆的盒子旁边,想陪陪她。自从长大以后,奔进了外面的世界,坐在外婆身边的时间就很少,但是现在来不及了。下船后,外婆的盒子将被放进地下,那更是真正永远地分开了……

外婆的墓在长江边上。

我离开她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夕阳照在墓群照在她的墓上。

我说外婆我走了,我泪水涟涟,趴在她的碑下。

离开的时间是那么难啊,外婆留在这里,我却要走了,我说外婆我走了哦……

我走几步,就回一下头,每年都这样。

外婆叫我毛毛

外婆一直叫我毛毛。

外婆说:“毛啊……”

我说:“外婆,我这么大了,你还叫我毛毛。”

外婆笑起来。

外婆说:“毛啊……”

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家,就不再和母亲住在一起,不再和外婆住在一起。

每个星期回家。

外婆早趴在窗口看我。我远远地就看见她在窗口。

她一定在说:“毛怎么还没来……”

这一天外婆总欢天喜地,跟在我后面说毛啊毛啊……跟我说了不少话。

可是晚上总要到了,我要走了。

外婆送到楼梯口:“毛啊,下礼拜还来吗?”

我走出大门,来到路上,回头看看,外婆趴在窗口,外婆一定在说:“我的毛走了……”

我朝外婆挥挥手,天已经黑了,但外婆看得见,我看见外婆看见了。

走了已经很远了,我回过头去,外婆仍趴在那里。

在送外婆的时候,我念着悼词,我说,从此以后,窗口空了……

【阅读解码】

“外婆一直叫我毛毛。外婆说:‘毛啊……我说:‘外婆,我这么大了,你还叫我毛毛。外婆笑起来。外婆说:‘毛啊……”不过是简单、浅显的三十八个字,可每个字都富有神奇的魔力:祖孙俩的感情,在岁月的积淀下,显得是那般深厚绵长,仿佛一张黑白旧照片,又如一首古老童谣,唤起我们心中许许多多几乎被遗忘的温馨回忆。不过是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生活细节,可在这回环反复的呈现中,在这徐徐和缓的节奏中,有了如诗如歌的抒情韵味。

中国画里,仅一根细细的风筝线,就可以画出满纸风动,这就是“留白”的艺术。梅子涵是一位善用“留白”的高手。“在送外婆的时候,我念着悼词,我说,从此以后,窗口空了……”这戛然而止的结尾里,潜藏着许多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情感话语,追思、内疚、惆怅、哀痛……作家把淡淡的回味和深深的感动久久留在了我们心间。

【思考与练习】

1 文中有多个省略号,你能读出其中隐藏的丰富内涵吗?

2 品读文章,说说哪些语言感动了你。

上一篇:征文比赛的启事下一篇:招聘专员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