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2024-10-07

秋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精选8篇)

秋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篇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古林箐乡中心学校 韦继英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高标准的完成我所 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丰富学生的阅 读积累,有的放矢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 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实现由“要我学” 向“我要学”转变,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学习朗 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 基础;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提高文字敏感度;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与答辩的习惯。

2、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 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3、德育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 个单元。

第一单元 “四季如歌”。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有利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第二单元“呵护亲情”。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 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表达 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讴歌了母爱的博大深沉。《散步》表现了祖孙三代之间 的浓浓亲情。《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荷叶·母亲》 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爱恋之情。《世说新语》两则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趣味童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 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 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 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 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鲁迅选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是名篇。第四单元“感悟人生”。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 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 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 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 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走进动物”。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 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 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 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 心思想。

第六单元“瑰丽想象”。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这些作品都 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 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 400 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 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 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 一班 和 二班 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两个班的学生一共79 人。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 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综合以 上情况来看,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 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 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导学框 架”为课堂训练模式,推动学生跳出“被学习”状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 素养。

六、教学措施

1、课内阅读,研制“约课单”。根据约课单组织教学,并在以教材为载 体教会中引导学生学会学生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读文章、评句段、谈词语、说例子。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一检查过关保证学习质量。

2、课外阅读,建立“阅读卡”。通过“阅读卡”,对学生进行阅读专题训 练,各个突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作答的能力,并对起点水平较低学生 进行专门的阅读辅导。开展班队读书活动,通过推荐佳作、摘抄佳作、写读 书笔记等多种途径,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量。

3、写作训练,倡导“人格作文”。总共安排 8 次“记事实”的集中训练,基本要求如下:懂得记叙要紧扣事件的发展,掌握几种常见的突出主题的写 法;懂得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将写作要求与 诀窍穿插到这 8 次指导与训练中,这样可以使作文指导更具有操作性、实效 性,让学生在每次的训练中强化认识,提高能力。总共安排 2 次“编故事” 的集中训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让文学爱好者尝试创作自己的故事。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练笔训练,尤其注意培养起点水平较低学生的写话兴趣。

七、教学进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教学内容 入学教育 语文阅读方法、《春》 《济南的冬天》 《雨的四季》 《古代诗歌四首》、写作 国庆公假 《秋天的怀念》、《散步》 《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写作、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窃读记》 《论语》十二章诵 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 期中考试 《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诫子书》写作、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猫》 《鸟》 《动物笑谈》 《狼》、写作、《皇帝的新装》 《女娲造人》 《诗二首》、《寓言四则》 写作、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 诵读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秋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篇2

1、教改背景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建筑设计教学是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如何理解建筑设计,应如何认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应掌握什么样的建筑设计知识以及应具备怎样的设计能力,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应侧重关注与重点学习什么,这些都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育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设计类型学教育就建筑论建筑,教学内容局限在建筑空间、功能及形体的设计方面,建筑设计条件与设计任务书由老师直接给出,包括具体的建筑性质、各部分功能空间的规模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包括建筑的形式特征要求等。学生没有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概念,不去思考这些条件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计划与要求,学生在设计中往往只需要去考虑如何按要求完成空间的组合与空间赋形,经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忽略了诸如建筑的功能定位、规模确定、容积率、高度限制等建筑设计的根本问题,学生往往依托较为感性的形象思维进行方案创作,缺乏理性的分析,被动地在教师提供的任务书之下进行空间的组合与形式的创作,很少能够主动思考建筑设计的社会价值。这样的设计教学无论是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还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其局限性都是显而易见的。而对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比设计空间本身更为重要。

我们认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设计的本质,从城市角度思考建筑设计问题,应该知道“为何而做(why)”与“应该做怎样(what)的设计”,而不是只知道“怎样(how)进行单纯的创作”。教师不是简单的提供建筑设计任务书和各项指标,而应指导学生通过调研和资料收集研究,确定设计依据并学习建筑设计指标的测算及确定。学生应理解建筑设计任务书是怎样得出的,它的意义何在,它是怎样指导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入了“建筑计划学”的基础内容,它是在学生完成城市规划管理条件的学习并具备初步的建筑设计能力之后,分析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明确规划设计条件对建筑设计的具体限制与指导,分析研究既存同类建筑项目,了解建筑功能定位与城市规划、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建筑计划,拟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并在建筑计划之下进行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2、何谓建筑计划

2.1 建筑计划的概念

建筑计划是一种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庄惟敏先生将建筑计划(或建筑策划)定义为:在建筑学领域内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目标设定,从建筑学的学科角度出发,不仅依赖于经验和规范,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应遵循的方法及程序的研究工作1。简言之,建筑计划就是为规划设计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提供科学而符合逻辑的设计依据。

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首先由规划师进行规划,建筑师按照设计委托(设计任务书)进行建筑设计。这一过程中,设计任务书由业主提供,建筑师只是按照设计任务书进行空间和形象的创造,而很难关注到设计任务书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实上很多项目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相应的,建筑师所拿到的建筑设计任务书也经常缺乏全面、必要的研究,在这种任务书指导下进行的建筑设计的社会性、经济性与合理性就可想而知了。这种被动地按照业主所拟定的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的运行模式缺乏科学性与逻辑性。

建筑计划就是研究如何科学地制定建设项目在规划立项之后的建筑设计依据的问题,摒弃单纯靠经验确定设计任务书的传统做法,利用对建设项目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的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的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2。

2.2 建筑计划的内容

建筑计划是规划之后建筑设计之前的一个环节,它的研究内容既包含偏于规划领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建设目标、项目性质、规模、设计原则等;也包含具体的建筑设计环节,研究设计内容、建筑性格意向、建筑空间组成要求、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与空间规模等。(图1)

建筑计划的成果以建筑设计任务书(建筑策划报告)的方式表现出来,设计师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它是在时态调查、类型研究及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查研究和逻辑分析,提出建筑设计的内容和定量要求。简言之,建筑计划的实质内容就是科学的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以指导设计。

设计任务书一般应包括:

1)设计项目名称、建设地点、设计项目的用地情况、建设基地地形图(大小、形状、地形,原有建筑及道路现状)等;

2)设计对象的功能性质与规模、建筑类型与风格、项目总的要求与一般说明;

3)建设项目的组成、房间构成、面积分配及使用要求;

4)相关的经济技术指标要求。

2.3 建筑计划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计划是介于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它和规划、设计相互渗透又有很大不同(图1)。它们同时具备才应该是建筑专业完整的理论框架。城市规划对具体建设项目不做具体规定,但对项目有指导与制约作用。建筑计划受制于城市规划管理条件3,依据规划所确定的用地性质,对其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物质环境进行实态调查,确定建筑性质、规模与具体设计原则。它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更接近于城市规划的宏观的、由大及小的逻辑思维。它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项目的社会、环境、经济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建筑计划是建筑设计的依据,需要论证和确定项目的规模、性质、内容、尺度、形式等,甚至进一步制定空间模式和空间组合概念,建立起建筑创作的“骨骼系统”。建筑计划的研究成果,对建筑设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建筑计划过程中往往需要一种探讨性的设计构想来为建筑计划的定量内容制定提供参考——这种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建筑概念设计,如果没有这种具体的方案构想是很难对建筑的空间组织、尺度形式等做出有意义的指导与计划的。因此,建筑计划在建筑功能组成、空间组织、形式要求等微观层面上具有建筑设计的某些特征。

建筑计划又不同于建筑设计。它在建筑设计进行空间、功能、形式等内容的具体设计之前对设计内容、规模、建筑性格意向、空间组织与大小等进行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并提出建筑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一经确定之后,建筑师一般不再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只需逐项将任务书中各部分内容经过合理的平面布局和空间上的组合在图纸上表示出来以供项目实施之用。

2.4 建筑计划的方法

庄惟敏先生提出建筑计划方法就是对事实学、技术学和规范学的统而合一,即从事实学的实态入手,以规范学的既有经验、资料为参考依据,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最终实现建筑计划的目标——设计任务书。

首先是建筑环境的实态调查,取得相关的物理量、心理量。建筑计划建立在项目相关范围的实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它提供的设计依据涵盖了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相关因素。其中社会性、实用性因素又是设计建造所遵照的最根本依据,许多得到社会认可的建筑特色创意也来源于此。然后依据建筑师自身的经验,将这些调查资料建筑语言化,从而得出下一步设计的依据和基准。围绕这两点进行的协调、分析、创作也正是建筑计划的基本任务。方法和过程包含有客观性、合理性、逻辑性、科学性等要求。

建筑计划中使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科学、调研、相关性分析、空间分布和动线分析(动线分析包括人群的分类、流量与路径组织等)、既存建筑资料收集分析(从对既存的建筑的调查评价分析中寻求出某些定量的规律)、量化分析等。其中,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以及量化分析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3、建筑计划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意义

3.1 建筑设计是构建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基础之一

建筑设计教学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把握空间、理解城市(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学习艺术创作等具有支撑作用。

以往建筑设计的类型学教学方式——从单一空间的住宅到重复空间的幼儿园,再到相对较复杂空间的展览馆、旅馆等等,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是“就建筑论建筑”,学生对建筑设计本质的认识较为肤浅,停留在形式创造层面,未能主动思考空间生成的依据与目标;不了解建筑设计之于城市规划专业的意义,也未能考虑城市规划管理条件对建筑设计的引导与限制(以及提供的可能性);学生往往依托较为感性的形象思维着手设计,缺乏理性思维的分析。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到高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思维方式上均存在一个“突变”,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不利于学生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规划体系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

城市规划教学体系下的建筑设计应建立在城市的背景下,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建筑空间组织。引入建筑计划概念的建筑设计教学,要求学生对城市有所分析,要学会系统的调研方法,将建筑置于城市环境中思考,掌握建筑计划书的制定方法,了解建筑任务书中各种面积指标的来由,并在对规范、策划方法、技术经济指标及其测算方法、对空间等方面的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特定题目的建筑方案设计。全面的建筑设计理论框架,对构建城市规划专业全面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3.2 有利于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本质

建筑设计的核心是“空间”的创造,但建筑设计的空间教育并不只停留在物质形态方面,应对“空间”的属性进行充分的发掘,深入认识建筑空间的多重属性(如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等)。建筑计划作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衔接阶段,正是对建筑的多重属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进而提出建设目标与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的本质在于为人的活动创造空间、改造环境,所以设计师的立场应首先站在社会、人文的角度,以社会性、实用性为出发点,明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筑计划正是体现和保证建筑设计社会性、实用性、科学性的重要环节,其理论思想的社会性、公共性、研究主体的人文性以及方法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和逻辑性都是了解建筑设计本质的保障。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之前进行建筑计划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建立较高的视野,对建筑设计本质进行思考,对建筑的根本进行把握。建筑计划环节的引入,促进了建筑设计向合理、科学、实用及注重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入建筑计划理论及方法教育的意义所在。

3.3 有利于学生把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课题应反映专业特点,让学生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理解建筑设计实质上是在城市规划管理下展开的创作。建筑计划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对学生认识、把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过去的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和规划专业的关系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建筑设计课题是孤立的,而后期的规划专业教学又是另一套框架与思路,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通过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能让学生思考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完整的建筑设计步骤和程序建立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高年级的城市规划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与高年级规划专业间形成良好的过渡。

3.4 有利于学生规划思维的建立

学习设计,不仅要学习空间的创造,还要学习设计方法与思维方式。建筑设计教学往往比较重视感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而对于理性分析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较为欠缺。对于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逻辑思维、理性分析、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是建立规划思维方法的重要方面。

引入建筑计划概念的建筑设计注重实践调研与分析研究,强化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强调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与交互,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化、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重视社会、经济等背景问题的思考,对事物背后的动因主动探求,让学生了解在做设计前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是城市规划专业学习的基础。建筑计划学下的建筑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重视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形成过程,以及任务书对后续建筑设计的指导。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分析课题,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和根源,为复杂背景下的特定地块寻求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并依此提出创造性的设计理念与方案。增强了学生对建筑设计全方位的把握能力,使得低年级的建筑设计教育更加符合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要求。

4、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的展开

4.1 教学目标

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是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点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建筑设计方法启蒙、建筑快题入门、自主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为:

1)建立建筑设计基本概念;

2)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关系,了解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的意义与方法;

3)掌握小型建筑设计方法和程序;

4)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方法;

5)将前期所学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表达、思维、调研、构成、材料、结构等)。

4.2 教学组织与安排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基础课共分为三个阶段展开,其中,设计基础I、II为设计启蒙阶段,设置在第四学期(二年级下),核心安排了“城市规划管理下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两个课题,在完成两个小建筑设计的同时,插入若干小型建筑的快题训练(快题环节教学明确给出建筑类型),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制定规划设计条件及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基本能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图2)。在其后的第五学期(三年级上)的设计基础III中,将以“切片”解读的方法来强化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使学生深入了解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并达到能进行较复杂的建筑设计的水平4。

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设置在城市规划管理下的建筑设计教学课题之后,这时学生已基本了解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以及基本掌握了调研分析的方法。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将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同时查找同类项目资料做类比研究,完成“建筑策划报告”;进一步对项目进行具体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建筑规模,个人独立完成自己的“建筑设计任务书”;在此成果的指导下,推敲建筑的空间、功能、形体等,独立完成小型公共建筑的方案设计。

4.3 教学内容与作业设置

4.3.1 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了解建筑计划的概念与意义和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内容与制定方法,学习建筑设计相关基础知识。本环节理论教学分为三个方面:

1)建筑设计的本质:简述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建筑的社会与人文属性、建筑的空间创造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建筑观,对设计师的角色有初步的正确理解。

2)建筑计划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建筑设计任务书制定的方法。主要讲述什么是建筑计划、为什么要学习建筑计划、建筑计划和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和格式、任务书中各数据的确定依据以及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建筑计划学的知识框架,学习掌握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依据与方法。

3)讲授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理论基础:建筑设计要素、设计方法、设计的程序,建筑空间的组织与形体构成等。

4.3.2 实践教学环节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课程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将围绕研究对象——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的三块用地(见图3),分组进行现场调研,并在规划设计条件下制定建筑计划书(包括策划报告与建筑设计任务书),以及在其指导下进行小型公共建筑设计。

调研环节是建筑设计课程教改的重点与创新点之一,分为三个部分:针对地块外部环境的综合调查——在这个部分,建筑的社会属性与人文属性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点;针对拟建建筑的使用主体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过程中强调建筑要以人为本;类比调查——以拟建建筑同类建筑的实态调查与资料调查,作为建筑规模与指标确定与测算的参考之一。

第一、二部分的调研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针对地块的调研主要围绕拟建建筑所处地段的社会、人文和地域条件进行调查。社会因素是决定建筑性质性格的基础,包括当地经济构成、社会习俗、人口构成特点、文化圈、生活方式等人文环境概念。例如,文化建筑受地域内的文化特征及变化趋势影响;商业建筑要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商业价值、与周围公共空间的关系等。围绕拟建建设项目中的活动主体——建筑的使用者的调查,可以依使用方式和范围的不同,将使用者进行划分,不同的使用者,其活动方式和特征以及对建筑的要求有所不同,反映到建筑上将会产生不同的空间要求。

拟建建筑同类建筑的使用调查与资料收集是设计任务书中指标确定与测算的基础之一,通过对同类建筑使用和生活状态的实态调查,来了解、统计和推断拟建设项目的功能与指标要求以及评估现有指标的合理性。

由于课时量有限,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组织比较紧凑,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积极引导学生改进工作方式,优化团队协作,以保证每一阶段的工作能有序、有效地开展。

4.3.3 教学要求与作业设置

学生在本环节的建筑设计学习中,需要通过调研、分析、策划、设计等环节,主动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进行相应的建筑计划工作。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基本能力,还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为了达到本环节的教学目的,结合实践教学组织共设置两个作业。作业一的成果以“建筑计划书”的形式出现,内容包括“建筑策划报告”和“建筑设计任务书”,在此基础上,依据建筑设计任务书完成作业二——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建筑计划书由小组共同完成,成果要求提交A3图册。具体内容包括调查的工作框架、详细的调研报告以及建筑计划书所涉及到的各项内容:包括建设目标、项目性质、规模、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建筑性格意向、建筑空间组成要求与空间规模、建设项目的空间构想、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等内容。建筑设计任务书由个人完成,内容包括:(1)确定设计任务——对建筑的性质、规模和形象定位进行文字性的表述;(2)确定各空间的面积——通过表格表示出各功能空间的面积和相关要求;(3)提供经济技术指标——在规划设计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绿化率等相关指标。

5、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建立了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够展开对建筑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理性地把握建筑单体与城市背景的关系,基本掌握了建筑计划书的制定方法以及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定量测算方法,并能在其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的分析与创作;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协作的能力。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建立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方法与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变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结语

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启蒙环节之一。其教改的核心内容是在设计之前增加了前期策划与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教师不是简单地提供建筑单体任务书和各项指标,而是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建筑设计的本质与目标;通过调研和资料收集研究,学习建筑设计指标的确定与测算以及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方法。“授之以渔,胜于授之以鱼”,本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注释

1.庄惟敏的《建筑策划导论》第二章2.2建筑策划的涵义

2.庄惟敏的《建筑策划导论》前言

3.参见建筑与文化: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之“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与“规划管理条件制定基础知识”。

4.参见建筑与文化: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之“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秋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说、写、用对于学生们来说难度系数并不小,很多学生惧怕说,不敢说,不愿说,可想而知写与用更是困难重重。一堂英语课,教师专业素养高,内容设计精彩,学生却是无从开口,那也只能说是一堂不成功的课。有人会觉得,学生不开口是教师没有引导好,这是问题之一,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学生不会说,不知道如何说,没有内容可说。

二、思考

为什么每个国家的孩子母语说得都很溜,而第二语言只能掌握皮毛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境和机会。中国孩子虽然学英语,但是大部分孩子学只是为了应试,讲究句式,着重语法。孩子们只可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表达几句与教材紧紧相连的话语,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笔者觉得想要会说,能说,还是得多说,在具体的情境下多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多了,说习惯了,自然而然会说了。

三、Topic的实施过程

Topic,望文生义是指话题或是论题,在此只作为话题理解。在全班范围内,每堂英语课挪出五分钟时间给学生表述topic的时间,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共同完成小的speach。

1.话题自由,激发兴趣

话题的选择权在学生自己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话题,也可以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作为话题,也可以采用老师所提供的话题。话题自由,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查阅身边的资料,用自己的方式把话题表述清楚,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面对一个不擅长的任务,学生心中肯定会有排斥与害怕。想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说,那就得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发挥空间,给予学生足够的主动权,说他们想要说的话题,表达他们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才愿意抓住机会,愿意去尝试,说自己想说,做自己想做。

2.时间不限,畅所欲言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时间不限,字数不限,畅所欲言。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也没有任何的竞争压力,只当成是一个交流想法的平台或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在放松的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才是最好的,但同时也要避免有的学生说得太短,所以需要鼓励学生尽量多说,尝试多说,不需要担心说错,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话题表述有一个局限,就是每次只有一人表述,其他学生倾听,这样难免出现不认真倾听的现象。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一起说。在一个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其他学生需要针对所讲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或是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创设大家同说的氛围,让每个孩子在集体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每个话题,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一个人有一个观点,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那就会有很多个观点,让话题饱满。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下能够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四、Topic的价值

1.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每个话题,学生都需要精心准备,所谓准备就是学生需要好好构思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内容中所涉及的语法知识和人文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字典等渠道查阅资料,获得知识。这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创新,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说”就是表达,有了思考,有了创新,只有表达出来,才能知道所思所想。在每个话题的表述中,学生们的表达能力都得以提高,知道怎样去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思考这个话题。

3.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每个topic都需要学生独自完成,选题、内容、词汇、语法,都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询问老师或家长,完成topic的准备。在这过程中,学生们的自学能力都得以提高,懂得从哪些方面去自学,通过哪些途径解决难题,最后收获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4.提高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主意,我有一个主意,交换以后,我们两人具有两个以上主意。在学生们topic的过程中,学生们共同参与进来,表述自己不同的观点,让观点变得丰富化,话题变得饱满化。这一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众人的力量强大,学会团结合作。

Topic的实行,对于学生的说与写以及用都存在着重要意义,不仅仅对于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之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与意义。

秋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篇4

第1课时 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能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难点】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人们为之欢欣鼓舞,为了保障它们的安全运行,科研人员时刻都在监视着它的一举一动,可是飞船上天后,肉眼、望远镜无法看清它时怎么办呢?即使在先进的科研装备中,飞船也只是显示为一个点,科研人员正是利用这个点运动成的线路来研究飞船的运行状况的,利用点动成线来研究问题,竟是这般神奇.问题展示: 师:1.六棱柱由什么围成?面与面相交是什么?线与线相交是什么? 2.点动成什么?线动成什么?面动成什么? 学生回答: 师:竖琴中绷紧的琴弦、马路上的人行横道线,还有六棱柱的棱,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如:手电筒打开后,有一束光线,它可以射向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束光线可近似地看作射线,探照灯也是一样.射线有一个端点.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直线,如笔直的铁轨向两方无限延长,它可以近似地看作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师: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学生回答.二、新课讲授

看一看下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征?

1.线形段:有两个端点,能度量大小.2.射线:有一个端点,并向一方无限延伸,不可度量大小.3.直线:没有端点,并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不能度量大小.师:在几何中,我们怎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呢? 学生看课本,举手回答.师:在几何中,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1)中的两点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这两点分别记作点A和点B.如图(1)中,以A、B为端点的线段,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有时一条线段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2),记作线段a,由此可知,线段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条线段可以用它的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也可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师:表示线段的两个字母没有顺序性,如线段BA与线段AB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表示线段时,在字母的前面一定要写上“线段”两字.一条射线可以用它的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点表示,如图(3)中的射线记作射线OM,其中表示端点的字母必须写在前面,而且在两个字母的前面要写上“射线”两字.师:1.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中第一个一定是端点.2.同一条射线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图中的射线,可以表示为射线AB,也可表示为射线AC.3.端点相同的射线不一定是同一条射线,端点不同的射线一定不是同一条射线.4.两条射线为同一条射线必须具备的条件:A.端点相同;B.延伸的方向相同.一条直线可以用在这条直线上的两个点来表示,如图(4)中的直线记作直线AB或直线BA,一条直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5),可以记作直线l.所以直线也有两种表示方法.师:1.字母前也要注明直线两字.2.表示直线的两个字母也可交换位置,但射线不行,它具有方向性,端点在前,射线上任意一点在后.三、变式训练

1.如图所示:

射线AB、射线AC、射线BC是不是同一条射线? 2.如图所示:

(1)图中有几条直线?有几条线段?如何表示它们?(2)图中有几条射线?能表示的射线有几条?如何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能否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师评:(1)三种图形:线段、射线、直线;(2)它们的两种表示方法: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第2课时 线段、射线、直线的画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的性质.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活动,获得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实践操作活动的经验.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个体差异的能力及能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应用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的两条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并能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难点】直线的两条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的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回答.活动(一)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请同学按要求画出直线,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吗? 1.过一点A画直线.2.过两点A、B画直线.学生画图探究,得出结论.教师找两位同学上黑板画图.师:利用动画展示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如果将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几个钉子? 学生回答.师:你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回答.师:建筑工人砌墙,如何拉参照线?木工师傅锯板时,怎样弹线? 活动(二)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在平面上点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合作交流.师: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两种位置关系.点O在直线a上,也可以说直线a经过点O;点P在直线a外,也可以说直线不经过点P.变式训练:小明和小迪要将4棵树苗栽在校园里,每相邻两棵树相距5米,目前,他们手中只有一个10米长的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方案,使4棵树在一条直线上,并回答设计的根据是什么? 师:可先用10米长的皮尺画一条10米长的线段,确定3棵树的位置,再以中间的树为起点用10米的皮尺测量,使另一棵树也经过皮尺,则皮尺的另一端点就是第四棵树的位置.活动(三)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师: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学生回答.师:两条直线相交,会有两个交点吗? 学生交流探讨,举手回答.师:(反证法)若两直线相交,有两个交点,由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过这两交点的直线为同一条直线,这与假设相矛盾.所以,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二、变式训练

1.平面内三点可确定几条直线? 2.请你探究:(1)平面上有两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2)平面上有三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3)平面上有n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 学生画图回答.师:问题1中的三个点要分类讨论在不在同一直线上.问题2中要看增加一条直线,与其他直线最多产生几个交点.三、课堂小结

秋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篇5

为了促进年级组工作的效率提高,促进各教师团结协作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为教师评比和各项工作的奖励能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经年级组讨论特制定年级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如下:

一、经年级组讨论决定,对各教师教育教学成果部分按百分制计算,教育教学过程按千分制计算,期末乘10%转化为百分制。

二、经年级组讨论决定,对各教师考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育教学成果考核,占考核总分的60%;一部分为教育教学过程考核,占考核总分的40%。

1、教育教学成果考核(占60%)

(1)期末教育教学成果考核(占教育教学成果的70%,也就是总比例的42%):每学期期末所任班级的平均分与成绩全县平均分对比(全部折合成百分制计算),每位教师基分为100分,按超过或低于均分的情况,在100分的基础上加减,(如某教师所任学科所有班级平均分为65分,全县均分为59分,则该教师期末教育教学成果考核分为100+(65-59)=106分),不参加考试的科目按全年级组所有教师考核成绩的平均分的90%计算。

(2)(此项待定)每一学期的每一次月考(占教育教学成果的30%,也就是总比例的18%):每一次月考的个人所任班级的平均分与全年级同一学科平均分对比(全部折合成百分制计算),每位教师基分为100分,按超过或低于均分的情况,在100分的基础上加减,如某教师所任学科所有班级平均分为70分,全年级均分为75分,则该教师月考教育教学成果考核分为100+(70-75)=95分),每一次月考平均分超出全年级平均分5分(包括5分)以上的教师按超出的分值多少排名,第一名加3分,第二名加2分,第三名及第三名以后各加1分,每一次月考平均分低于全年级平均分5分(包括5分)以上的教师按低出的分值多少排名,倒数第一名扣3分,倒数第二名扣2分,倒数第三名及以后扣1分,注:只上有清北班的教师按全年级同一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成果考核分的最高分计算,同时兼任清北班课程的教师计算平均分时不计清北班在内,不参加考试的科目按全年级组所有教师考核成绩的平均分的90%计算。

2、教育教学过程考核(占40%)

(1)班级考核(占60%,也就是总比例的24%):本年级组实行2——3位导师共同管理一个班级的制度,所以班级量化分作为三位导师的个人量化分,三位教师捆绑考核,每班基础量化分为1000分,按班级学生的表现在1000分的基础上加减量化分(具体加减规则参照年级组教务管理制度和德育管理制度以及教师管理制度)

(2)教师个人考核(占40%,也就是总比例的16%):根据教师日常工作表现加减分,基分为100分(参照年级组教师管理制度执行)

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

秋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篇6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废墟(xū)干涸(gù)坍塌(tān)缝隙(xì)....B.忠厚(zhōng)山窝(wō)橡子(xiàng)毛榉(jǔ)....C.琢磨(zhuó)应征(yīng)滚烫(tàng)扰乱(rǎo)....D.硬朗(yìng)毁灭(huǐ)薄雾(bó)白桦(huá)....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3.(2015·四川南充)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嘉陵江畔,南充渡口,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对弈,或垂钓,或舞蹈,怡然自得,其乐融融。....B.就像建筑师要精心设计才能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用心经营....才能有所成就。

C.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D.在柔和舒缓的乐曲声中,老人们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扇舞表演引来阵阵喝彩。....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D.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B.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6下列与本文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B.本文主要写了“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选种、种树的工作,使荒山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是本文最明显的特点。“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

D.本文主要赞扬了老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阅读拓展 课内阅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A(琢磨揣摩)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B(酬劳报酬)。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7.在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A________B________ 8.“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为什么又踏上了那条去往高原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他为何总让我潸然泪下

——我所认识的好校长莫振高 周仕兴

10多天过去了。我刻意不要去想他。一想起他我就禁不住潸然泪下。

让我流泪的人,叫莫振高。

起初,他只是我的采访对象。那是9年前,因为他资助贫困生的事迹,我作为一名记者,初次走进“石山王国”都安,走进他的苦乐世界。

我本贫寒家庭出身,也曾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下走出大山。对于贫穷,我有深刻的体会,自认为已“免疫”了。

但在都安高中几天的采访,校长莫振高一次次给我的心灵带来全新的震撼。为了一个又一个无亲无故的贫困孩子,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进学生的家里,来到孩子们身边。

有的家庭,因为实在穷得揭不开锅,没征得学校同意,便“擅自”让孩子辍学回家。山里通讯不便,莫振高只好朝着学生家的方向,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挨家挨户去问,往往要辗转多次,才寻找到学生的家。

在一个学生家里,走了一天山路的莫振高满身疲惫地“责骂”学生和家长:“不是告诉过你们吗!有困难,找我莫振高!”

不容辩解,他“强行”把学生带走了。

一个学生家长,攥着一沓皱巴巴的毛票,在学校门口徘徊良久,终于鼓起勇气,找到莫振高,颤巍巍地说:“能不能先让娃„„”话没说完,莫振高掏出100元,连毛票一起塞回家长怀里:“孩子留下!这是路费,天晚了,你赶紧回家。”

此情此景,让我早有准备的心,突地为之震颤!

A.这,就是那个用几十年呵护两万名贫困孩子圆大学梦的校长吗?就是那个一下雨就广播让孩子们收衣被的校长吗?就是那个每逢过节给学生免费加菜的校长吗?就是那个四处奔波拉赞助帮助贫困学生的校长吗„„ 望着他,我想起了自己。想起我那一个个鸡蛋凑来的学费,想起我和母亲徒步4小时去借钱而无果,想起母亲长满老茧的手和同样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毛票„„彼时的我,一定是多么渴望有一个莫振高能来到我身边。

不觉间,我已热泪盈眶„„

初识莫振高——B.这个如父如兄如友的好老师、好校长,着实令人钦佩。

在都安的每一天,我都被莫振高的事迹熏陶着、感动着、震撼着。在他精神和品格的洗礼中,我经历了一名年轻记者做人与作文的成长。

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莫振高和都安孩子励志感人的故事被外界广为知晓、传扬,八桂大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圆梦行动”,进而推向全国。

后来,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了“圆梦号”列车,护送当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一路北上。我有幸和莫振高一路同行,在火车上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两夜。

一路上,我看到他给上千个孩子一一写下临别赠言,看到他和孩子们一起畅想、规划美好的大学生活,看到他们一起欢歌起舞玩游戏„„我体会了他那句“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更体会着他们的快乐”。

抵京前夜,我由衷地对他说:“遇到你,这些孩子真幸运!”他连连摆手:“认识你们才是我的幸运!有了媒体的关注,力量大多了。以我一己之力,太微小,太艰难了„„”

他转过身去,眼含泪花。

是啊!过去几十年,为了一拨又一拨的贫困孩子,莫振高就这样默默地奔走着、努力着、坚守着。若没有他那不懈的坚持,哪来今天这浩浩荡荡的“千里送行”?

我想,这位为大石山区孩子穷尽青春年华的好校长,毕生梦想已成真,可以枕着中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殊荣,安心退休,安享晚年了吧„„

(有删改)

概括文中与莫振高校长相关的主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从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通读全文,分析“他为何总让我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主探究

14.(2015·四川资阳)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我国毕升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工商业印刷是北 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这是至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物。印刷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后,使西方广告进入了新的阶段。

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人威廉,坎克斯印刷了许多宣传宗教内容的印刷广告,张贴在伦敦街头,这是西方最早的印刷广告,比我国北宋刘家针铺印刷广告晚三四百年。

1622年英国尼古拉斯·布朗和托马斯·珂切尔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每周新闻》在伦敦出版。在这一年中,有一则书籍广告。1650年在有关“国会的几则诉讼程序”一栏里,登出某家12匹马被盗的寻马悬赏启事。以后,1710年阿迪逊和斯提尔又在《观察家》杂志中刊登了有关推销茶叶、咖啡、巧克力、书刊、房产、成药、拍卖物品以及转让物品的广告。到1830年,美国已有1200种报纸,其中65种是日报。许多报纸第一版大部或整版都是广告。从1830年至1850年间是便士报时代,因为每份售价一便士,价格低廉,销路增加,对广告的效力也相应提高。在报纸广告盛行的同时,杂志广告也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广告代理商和广告公司。

【话广告】

(1)阅读这则材料后,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广告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夸大产品效应,甚至作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请你以消费者的名义,写几句话规劝那些作虚假广告的商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广告】

(3)下面这条广告收到了很好的公益效果。说说它具有怎样的妙处。水龙头在哭泣,请擦干他们的眼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广告】

(4)请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拟写一则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限20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有人说:“生命正是在最团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你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A项,“涸”应读“hé”;C项,“应”应读“yìng”。D项,“桦”应读“huà”。2.A B项,“戮”应写作“戳”。C项,“簿”应写作“薄”。D项,“菏”应写作“荷”。3.C解析:“雨后春笋”,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多做褒义用,所以用在这里不合适。

4.A解析:B项“是公家的”后面的问号应为逗号;C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D项两个问号应为逗号。5.D解析:虽有“好像”一词,但并不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不是比喻修辞。6 .A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不是空间顺序行文的。7.琢磨酬劳

8.这地方荒凉,树木稀少,没有生机。树能给人带来生机与活力,给人带来希望。有了树,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9.因为“我”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并且想看看那个勤劳的牧羊人和他种的树。10.牧羊人是一个勤劳、善良、敢于付出、勇于奉献、富有毅力的人。

11.【答案示例】①挽回辍学的孩子;②拒收贫困生家长送来的学费,并赞助其路费;③乘“圆梦号”列车“千里送行”。

【解题思路】细读文章内容,找出文中细致刻画的几个情节,然后加以归纳概述。

12.【答案示例】示例一:A处用了一组问句构成排比,慷慨激昂地列举了莫校长的动人事迹,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莫校长的敬仰之情。

示例二:B处连用了三个“如”和两个“好”,极力地赞美了莫校长的优秀品质。

【解题思路】认真揣摩画线句,并联系全文,挖掘出蕴藏在文句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读全文,会发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感动和由衷的赞美、敬仰之情。

13.【答案示例】因为莫振高一心为了学生,一心为了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因为他为了圆一拨又一拨贫困学生的梦,一直默默地奔走着、努力着、坚守着。

【解题思路】通读文章可知,是莫振高的事迹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让“我”感动。根据文章概括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即可。

14.(1)示例:①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②我国印刷广告比西方印刷广告早三四百年;③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业越来越发达。

(2)示例:尊敬的各位商家,广告是宣传你们产品的好途径,请你们在策划、宣传的时候讲法规、守诚信,不要误导消费者。

(3)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简洁、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4)示例一:普通话是沟通你我他的桥梁。示例二:推广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示例三: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天下。示例四:你想方便交流吗?请讲普通话。

15.提示:对生命的探索是永恒的话题。要想写好本话题作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1)拓展话题。生命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我们可以借助发散思维进行拓展,“感悟生命”“感谢生命”“珍爱生命”都可作为子话题纳入思维中,“生命在于奉献”“生命在于追求”“生命在于创 造”“生命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不朽”等都可以用作主题或中心。

(2)寻找切口。能否找准一个切入点,将是作文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生命”过于宏大,所以切口一定要小,切不可滥发感慨,对“生命”泛泛而谈。比如可以由一条小鱼为了实现梦想,以生命为代价,在空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圆弧,点出主题:“生命”因追求而精彩。以小见大,滴水藏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企业资源计划教学问题探析 篇7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ERP管理思想普及的当前, 企事业单位均需要大量的掌握ERP理论和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然而, ERP作为新时期科技和管理发展的新成果, 复合型ERP人才的培养仍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 因此, 高校需要时刻保持与社会接轨, 其ERP教学活动应结合课程的特点,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调整内容, 不断探索ERP教学新模式, 掌握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ERP, 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ERP人才, 进而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企业资源计划 (ERP) 学科特点

企业资源计划 (ERP) 课程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企业的准时制生产、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等先进管理思想, 全面集成了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资源信息, 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课程是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统方向的必修课程, 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一门综合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性学科, 其教学过程对于先修课程的依赖性较强。高校以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这种崭新的、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开发机制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作用、意义等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具备使用ERP系统、维护ERP正常运行、组织ERP系统二次开发、甚至参与ERP系统开发的能力。

3 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教”与“学”两难问题

《企业资源计划》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是对学生进行原理知识的讲授, 学生只能抽象地理解ERP系统的各个模块及实际应用, 这使得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相当困难, 不利于学生对ERP知识系统的掌握, 使课程缺乏实践性。因此出现“学生认为难学、教师认为难教”的现象, 难学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所掌握知识和思维的限制, 容易让学生陷入不知所云的境地, 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实验广泛采用的用友U8 系统庞大, 操作复杂, 在讲解用友软件的具体操作时, 老师经常陷入纯粹的软件操作指导陷阱, 与理论差距很大, 导致学生理解更加困难。而难教主要是因为整体课程理论性强且自成体系, 环环相扣, 很难拓展。而且课程当中枯燥而繁杂的理论, 并不能真正应用于ERP管理系统的实践中, 导致教与学两方面都觉乏味。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最后掌握的知识只是一个个知识点, 不能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ERP的了解不够深入, 没有形成完整的ERP理念, 不符合课程的培养目标。

3.2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问题

《企业资源计划》课程采用的教材, 多数重点介绍ERP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相关计划编制、采购与库存、成本核算以及ERP软件的选型和实施, 而没有涉及到与实验相关的流程知识讲解, 而且也没有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案例。理论课上, 也更多关注于原理的讲解, 很少拓展的相关的实际实验流程当中去。课程实验参照的教材是用友U8 的参照教材, 书中涉及到的企业、产品都是独立于理论教材的, 自成体系。加之用友U8 系统庞大, 操作复杂, 在理论层面讲解ERP的概念后, 在讲解用友软件的具体操作时, 经常陷入纯粹的软件操作指导陷阱。而且学生做实验的时候, 更多是参照实验步骤, 关注点在于完成实验的流程, 不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也很少思考一些相关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 造成理论和实验脱离、不配套, 缺乏知识体系的统一性, 往往出现理论知识掌握扎实, 但是实验却存在很大问题;或者是理论基础一般, 但是实验也能做的不错等类似问题, 而且实验的内容和结果既定, 统一, 单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几乎看不出差距, 这与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现代管理的理念目标相背离。

3.3 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考核方式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测验综合测评的, 《企业资源计划》也在这个范畴之内。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是考核师生对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但在这种制度下, 存在几种弊端,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一考定输赢。期末考试的成绩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 很多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 并没有完全掌握ERP的知识体系, 也不具备熟练操作ERP软件的能力, 但是依靠考前的突击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二, 命题不科学。大学考试往往是谁授课, 谁出卷, 谁批卷。不仅要求班级通过率, 各种题型都要涵盖, 最后还要有试卷分析报告体现并存档。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以考试内容作为授课重点, 以满足教学要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这都非常不利, 不能充分体现学习的初衷,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企业资源计划课程的特点, 并提出了现在存在的问题, 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因此, 后续的研究有必要根据本文所确定问题, 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进行调查、实验、回访, 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骆瑞玲, 陈敏, 朱东芹.信管专业ERP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初探[J].湖南工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3) :1-2.

[2]王朋.ERP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化, 2009 (12) :1-2.

[3]李震.大学本科管理类专业“ER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3, 15 (2) :1-6

[4]王伟.ERP实验教学的探讨[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0 (3)

[5]祝彩群.经管类院校ERP软件教学组织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5 (24) :1-2.

秋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篇8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上一篇:初一作文:合作的精神下一篇:思想品德复习研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