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题又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共11篇)
似曾相识题又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 篇1
触摸时代脉搏 散发青春气息 ——2018高考全国卷Ⅰ语文作文评析
安徽省含山中学 吴耀新
在我看来,2018全国高考I卷语文作文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就是贴近青年学生实际,紧跟社会思潮。今年是00后的考生参加高考,所以十八岁这个话题对于他(她)们来说是很熟悉的,难怪,安徽团省委的官微在试题一公布后就说“我们压中了高考作文题”,但是,对于广大考生而言,要想写好这个题目,拿到高分并不容易,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拉开差距。
首先,在审题立意上,必须要有一定高度和格局。我们的考生必须精心选好切入角度,确定写作立意档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材料中的这段话其实很重要,实际上它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作文写作的起点,这个起点应该是比较高的,这一点从这个材料提供的关键词也同样可以看出:“一代人”“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新时代”“追梦与圆梦”等,所以,通过以上审题,我们在立意时就要摒除那些“小你小我”“小情小调”,而是要将自己摆进时代,融入社会,站在新时代的前列,从青年人的角度,谈自己个人的“联想和思考”。
其次,在写作素材的选择上,要体现与时俱进。强调眼界要宽,取材新鲜,多用重大题材。作文试题中,“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我们的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所以,我们的考生平时就要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关注国事,而这也一直是我们的新高考语文改革方向与趋势。
最后,在文章叙述的角度和人称要留心。材料中,命题者要求考生“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就意味着我们写的这篇文章的读者不是今天的我们,而是“那时18岁的一代人”,也就是说这是两代十八岁的年轻人在对话,而不是自言自语,也不是空洞表态说大话,文章的写作者与阅读者都是既定的有特殊身份的年轻人,所以,我们在具体写作时,语言表述要切合年轻人的角色,不能唱高调,而是要贴近青年人实际,因为是说给年轻人听的,所以必须说“年轻人的话”,至于文体,是要明确,但倒也不必一定是书信体。
综上所述,2018全国高考I卷语文作文题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大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命题者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写给2035年即将18岁的那个人”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引导考生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所以说,2018全国高考I卷语文作文题是一道既贴近青年学生实际,又紧跟社会时代潮流,既接地气,又有朝气的作文好题。
似曾相识题又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总分60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赴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报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阐释】
这道作文题是一个“新材料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来源于真实事件。这一事件对我们来说相当熟悉,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并且时时打湿我们的眼眶、沸腾我们的热血、催动我们的脉搏、震撼我们的心灵,也真正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是,熟悉材料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可以很好地把握材料。因为熟悉不等于了解,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部分考生不能准确地叙述出事件的前前后后,有的考生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把事迹与人物对应错。对于这些现象,阅卷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很多老师感叹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不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时代感。不过,大部分考生还是能够把握住题目的要求,并且按要求行文,走题、偏题的现象很少。
以下给大家提供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各一篇,让我们共同探讨高分作文的秘诀所在,追寻低分作文的失分原因。
【高分作文】
多难兴邦
河北一考生
温总理在四川地震灾区学校的黑板上郑重地写了四个大字:“多难兴邦”。这四个字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上。
多难兴邦。我们不渴望经历灾难,然而我们却能从灾难中寻找力量。春秋时期,越国被吴所灭,勾践退守会稽山。尸野遍布,血流成河,在亡国的巨大灾难中,勾践和他的子民却找到了力量。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在灾难的阴影中寻找光明,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灾难使越国的臣民上下齐心,励精图治,整个越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要雪耻,战事临近,父劝子,女劝夫,整个民邦都有强大的凝聚力。灾难后带给人的力量气撼山河,以色列民族在历史上受尽苦难,没有居住地的以色列民族被迫远迁欧洲,受尽了歧视和屈辱的犹太人竟在二战中惨遭屠杀。一个伤痕累累的民族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没有退缩屈服,却迸发了强大的力量,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些无理,但犹太民族在灾难后的顽强与抗争让我们看到在灾难中凝聚的力量可以兴邦!
我们不能选择逃避灾难,却可以选择坚强面对,在灾难中,民族得以成长,祖国的脊梁得以刚强,民众的灵魂得以洗礼。
多难兴邦,邦以民为本。灾难面前,人民的成长就是邦的兴旺,在灾难中,人性的闪光点被无限地放大,爱的光芒耀耀生辉,从九八年的洪水,世纪初的非典,再到今年的冰雪灾难、地震,我们被一次次震动着。从解放军战士、医生护士,到身边的陌生人,朋友,甚至自己,我们被一次次感动着,震动着;从解放军战士、医生护士,到身边的陌生人、朋友、甚至是自己,我们都看到了灾难面前人性的伟大。经受着一次次灾难的洗礼,我们的民众也变得更坚强,灾难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在增强,涓涓细流汇成爱心的海洋,每一个民众的成长坚强换来了民族的兴旺富强。
成长是痛的,却是必须的。一个民族的成长也是要付出痛的代价。灾难过去,更需要的是民族长久的思考,从灾难中有所感悟,在灾难中闪亮的人生光芒要永恒的发光,这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是不会被困难吓倒的,愿华夏儿女能在灾难中汲取力量,坚强成长,因为我们的成长就是民邦的希望。历史会记住灾难,历史会见证中国民族的复兴。
【高分揭秘】
从内容上看,材料本身讲的就是面对灾难人民的表现,本文作者是从宏观的层面入手进行议论的,紧紧围绕“多难兴邦”来行文,无疑是符合题意的,语言流畅,中心突出。因此,这一项给19分。
从表达上看,符合文体要求,作者用词准确,语言流畅洗练,结构严谨,综合来看,这一项给18分。
从发展上看,作者能够从抗震救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升华到“多难兴邦”这一宏观的主题,这样一种主题的挖掘,就已经体现出主题的深刻。因此,这一项给19分。
最后得分:19+18+19=56分。
【低分作文】
爱的奉献
河北一考生
用心、用爱、用血、用汗水、用我们所有去爱我多难多灾的四川人民,小小的奉献就会让四川人民感到温暖,感到爱的存在。
心系中国心系四川,人民的生命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应该多为四川人民做点什么。当我们在车站购物中心到处可见的捐款箱面前,看到不管是一元、十元、五十等。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爱心去爱四川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那些嘹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都看到了政府、国家以及每个人对四川的爱。
我们可爱的军人、护士、医生,在日夜的救助着每个在四川地震中的人民,虽然我们的爱心微不足道,大家的一点一滴都汇集到一起就是一条巨龙,就是爱的连锁,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的多灾多难,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经过了非典的侵蚀,遭受了冰雪的覆盖,又让我们体验地震的打击,中国人是好样的,灾难只会让我们的心更近、更团结一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四川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虽然是不一样的表达,我们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艺出艺,每个人都在献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那些受难的同胞,一个风雨的考验。
许多的明星义演捐款,小朋友的礼物,四川的人民不要害怕,我们每一个人都伸出救援的手,救出你们。这次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让我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你们看到了我对你们的关注关心。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这些都是爱的付出、爱的奉献。
心系中国,心系灾区,各界人士都对中国发出了慰问信,中国不需要同情,需要的是理解,用爱去理解中国。
看到每一个救援队救出一个四川灾民时那种喜悦,我们看到了生命价值。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看到了国家的爱心、国家的重视。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不变的主旋律,这就是爱的奉献。
【失分探讨】
文章一开篇就解说了对赈灾中奉献爱心的一种呼唤,然后具体叙述了捐款、支援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综合起来表达出对灾难面前奉献爱心这种精神的一种感动。
从内容上看,文章从所给材料的含义出发,提炼出灾难中人人要奉献爱心,毫无疑问是符合题意的,并且能够围绕这一主题构思、行文,尽管存在矫揉造作的痕迹,但所述的内容能够表达所确立的立意。因此,这一项给13分。
从表达上看,这篇文章运用了叙述性、抒情性的语言,体现出文体特征,符合文体要求。从结构上看,有头有尾,比较完整。但语病较多,影响了语意的表达。因此,这一项给13分。
从发展上看,能够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体现出作者正确的认识,个别语句带有强烈的感情,因此这一项给9分。
似曾相识题又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 篇3
江山中学
徐水清
一、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特点评析
1、难。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全体师生普遍反映较难,据浙江省考试院抽样分析,全省历史平均分为39分,尤其是主观题的得分率更低,平均分为16.84分,得分率为32.3%。
2、偏且部分试题设计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较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来自教材的阅读课或小字,即所谓的“边缘知识”,如选择题第16、19、20题;还有部分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面,而非学生依据课本知识能生成的知识,如第12题“皇帝谥号”题考查中国古代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此问题本身属于语文知识和历史学科的边缘知识,给人以知识考查避重就轻的感觉。第13题中备选项A、D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教材没有相关涉及,出自大学教材内容。第14题八旗制度早期特点中的备选项“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是中国古代士兵制度的特点,后来八旗制度演变成为士兵制。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虽然在考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不构成影响,但课本根本没有提到,作为混淆项设计不妥。第19题考查赫德路牌设立的时间的推理,教材关于赫德的人物介绍在选学内容,属于考纲明确规定不考内容。虽然试题材料试图提供赫德人物介绍,但没有说清楚,材料本身提供的知识依托不够。以上选择试题中题干和备选项的设计,体现了高于教材、不拘泥教材的表述,但超出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范围,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如此能力要求,完全过高估计了考生的能力。
3、试题的材料阅读量过大。选择试题中材料选择题有第13、15、18、19、21、23题,占整个选择题的一半,数量过多;非选择题38题材料过长,三则材料文字阅读量在800字左右,且文字表述较为晦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材料,限制了考生思维的时间。
4、针对主干知识进行抽点考查的代表性知识平衡不够,学科内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内容知识的考查结构分布极其不合理。关于经济内容的考查选择题部分仅第21、23两题,材料题第38题第(1)问、第(2)问和第(4)问部分涉及到经济内容,全卷总共16分左右。关于文化内容的考查全卷基本没有涉及。这种试题内容考查结构突出政治史,减弱经济史,忽视文化史的做法,没有能够体现人类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的共同演进,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区分度不高。
5、分值分布稳定、合理。2007年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与2006年相比,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6分,世界近现代史32分。今年的试题保持了试卷二大题型结构和分值分布的稳定性。
6、试卷选择题结构明显发生了变化。选择题除14—17题以军队主题方式呈现外,其他题都没有给一个大的主题,改变了沿袭多年的选择题主题式考查形式。
7、试题注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今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且“考核能力要求”层次性强,试题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情景,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在全国卷Ⅰ中,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识记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4、17、20题;主观题38题第(3)问、第(4)问第二小问、40题第(1)问,分值30分。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理解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2、13、16、22题,分值16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题考查有:选择题第15题;材料题第38题第(4)问第一小问、39题第(1)问,分值15分。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相结合的多层次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8、19、21、23题;主观题40题第(2)问,分值32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题有:主观题38题第(2)问,分值7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主观试题的表达中得到具体体现。
8、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努力反映时代热点。选择题14-17题,实际上隐性的考查了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试卷设计了第38大题的一小问“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第40题对金迁都燕京的考查,实际上与明年北京奥运年相关。只不过与前几年比较显性考查热点问题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是以隐性介入为主。
二、对教学与备考的启示
1、以教材为根本,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针对今年高考试题对调动和运用能力考查的特点,既注重对教材知识再认、再现层面能力的考查,又突出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理解层面能力的考查。我们要认识到高考对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的能力注重了层次化。因此,高考备考的一些旧的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必须进行转变。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能够停留在学生背诵、记忆教材的层次上,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例如今年高考关于对谥号、年号、庙号考查的此类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高考命题人对命题点的抽样和备选项的设计,有些是依据高校教材的子目和观点,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适当涉及大学教材和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例如,选择题第18题关于“民教冲突”在大学教材义和团运动中就有相关的子目“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在进行二轮专题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中外联系的思路,紧扣教材知识,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加强文明史观和整体历史观教学。总之,两轮复习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前提。
2、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突出学科能力培养
今年的高考试题,能力测试的导向非常明确,严格按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考核目标及要求进行命题设计。对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考核全面,注重了对各项能力的层次性考查。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
3、适度隐性关注热点,自然渗透学科间热点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今年的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材料题第38题从美国在二战中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政策,对英、对华进行援助的有关史实,考查了大国崛起问题,揭示了战争崛起的教训、合作崛起的经验。材料题第40题把环渤海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北京和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结合起来,进行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的自然渗透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今年的试卷中材料题的大幅度增加,材料阅读量的增大,使许多学生束手无策,望“题”兴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材料题进行系统的训练,在训练中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在训练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概括和提炼材料”的能力。
5、关注课改和课标,做好新旧高考的衔接与过渡。
2008年是老教材的最后一年。为了更好的推进新课改,在2008年的高考试题的命制中是很有可能渗透新课标的理念的。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高度关注新课标,可以用新课标要求的三大模块主干知识为主线,将现行教材知识体系进行重组,以新的视角和理念构建新的知识模块。
6、加强答题能力的培养,规范文字表达
通过今年改卷经历,发现考生在做主观题是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审题能力欠佳,往往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或在作答时出现答题有所遗漏;二是对材料的解读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较差;三是答题不规范,出现较普遍的是语句不通,前后矛盾、不分点、书写潦草等。这些非知识储备问题,对考生的最终分数实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刻意加以指导,甚至应采取较严厉的措施,使学生意识到其中的厉害关系。
7、教师应认真研究上海、海南等地的高考试题,做到有备无患。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篇4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口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任佳怡
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跳出了二元对立的范式,引导考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虽然题目中有“需要”和“被需要”,但两者并非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且从审题角度看,核心当在对“被需要”的心态的论述上。因为题目中的“对此”指的是对“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而“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指的是“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最后立论应围绕“被需要”和“价值”展开。而人生的价值又是多元的,也许“被需要”可以体现某些价值,但是有些更高的价值不能通过“被需要”的途径来体现,对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最能看出考生境界的高低和胸怀的广狭,可见上海卷的作文题,能够考察思想、底蕴,人文色彩较为浓郁。
不出二元对立的题目,可以避免考生套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思辨空间。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提出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恰能在本题的写作中得到充分运用。乍看之下,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其意图是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的确有其合理性,因而值得肯定。但我们还是要追问一下,以体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被需要”,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呢?经过思考可以发现,这种“被需要”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因而是一种境界并不太高的常态化表述,这样就完成了第一重否定。既然人们都有被他人需要的渴望,那么更高的境界应该是个体由自己的渴望推知他人的渴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借此成就他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并没有将“被需要”的意图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心理基础上,而是推己及人,超越了自己原始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
但是到这里为止,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可以进一步追问,不追求被他人需要,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人的胸怀决定了杜甫自己身为“寒士”,能够忘却一己之私,抛却自身价值是否体现的利益考量,心系天下“寒士”的喜与忧。虽然在当时他无法在社会层面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经过历史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今人眼中的他无愧“诗圣”美名,其价值非但不容置疑,且也已超越个体范畴,成就了一种不灭的人类精神,这种精神本身亦拥有了独立的价值。
如此进行反复追问和思考以后,就完成了第二重否定。整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对之前结论的推翻,而是在保留原有结论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思考。由“肯定——否定之否定——重新肯定” 的逻辑循环完成思维的前进和发展。若推之极端,在重
/ 3
新肯定后又接以否定,如此以至无穷,就成为一种“苏格拉底式反诘”,这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思辨方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不断的问与答进行与自己的“多元对话”,从而不断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
再度审视这次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我们还可以发现材料给出的断言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其不完善之处,“前提…理由…根据…逻辑”皆或需补充或需建构。其过程就是运用“否定之否定”等原理进行具体而微的论证说理。这也正体现出上海卷的特点——重视 “说理”和“思辨”,不脱离它们来讲求“空洞的文釆和技法”,因此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严肃的思考态度、严谨的思维习惯,助力学生的“精神成长”。
另外,本题承继了这两年命题的另一个重要精神——“关注人生,贴近生活”。在写作过程中,不宜脱离现实环境,进行纯哲理思辨,而应使文章既能够“仰望星空”,又能够“脚踏实地”。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想到每个人都是社会架构中的一份子,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向来重视宗法、伦理,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编织起整张社会网络,所以个体“被需要”的心理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而个体价值的实现也需要借助社会关系网。又如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十分看重“赞美”的作用,这也跟社会交往中人们“被需要”的渴望密切相关。
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力图贴近每个人的心理现实,使文章更“接地气”。比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中间层次被称为“爱与归属的需求”,是指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就开始渴望爱和友谊,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和别人建立起一定的交际关系,在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恰当的位置。我们可以借此解释生活中人们渴望“被需要”的心理机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被称为“自我实现需求”,就是说在人们心里有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追求,达到人生巅峰,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渴望被需要”和“体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前者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 “爱和归属”的情感需求,而后者主要通过“自我实现”,在超越突破中完成,与“被需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也许还可以关注到诸如以下材料:《北京折叠》中的底层民众、空巢老人和空巢青年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被需要”的渴望相较于一般人可能更为迫切,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应该能够关爱、包容这些群体,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成就他们的生活,自己则应该具备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从“被需要”的心理饥渴中超脱出来,通过“读书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用家国情怀克服原始欲望,成为一个精神上“大写的人”。
总之,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稳中有变”,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在思辨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从“对立统一”走向“否定之否定”。要写好这篇作文,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又需要具备深刻的文化自 觉和热切的生活关照。
最后,谈谈对命题的一些思考。首先,题目在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不够严谨:“不仅……也……”的搭配不如“不仅……还……”的搭配准确,因为后者表示的是一种明晰的递进关系,句意的重点 落在“还”的后面,这就不会让人产生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句意同样重要的误读;另外,应将“这种”两字前的句号改为逗号,再将“存在”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在“对此”后面添加逗号,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后文的“此”字指代不明,考生也就不会在“近指”“远指”“综合指”三者之间纠结不已。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将题目改为“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还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这样一来,题目重
/ 3
心就完全落在“被需要的心态——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面,而“关注自身的需要”就不会成为审题时的干扰信息。
其次,题目将“关注自身的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两者对举并不妥当。因为“被他人需要”本身作为一种心理需要,也属于“自身的需要”,考生读来就会产生困惑。建议将“关注自身需要”的话去掉,这样修改后,题目就显得目标明确,指向单一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容易聚焦核心,把笔墨更多地落在“被需要”和“价值”关系的探讨上。
综上,个人以为,题目最终可以修改为:
生活中,人们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供命题老师和专家学者参考、指正。参考构思:
(1)先对“被需要”的心态进行具体阐释。然后进一步论述这种心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由“体现自己的价值”生发开来,从对于需要者和社会的意义角度来谈价值的实现。最后阐述这种心态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2)先揭示这种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为核心的“被需要”的渴望,在本质上是利己的。然后指出超越的方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充分考虑他人的需要,忘记实现价值的目的。再论述这种不追求价值的方式反而能更好地体现价值。
由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入手剖析“被需要”心态的成因,再阐释除了“被需要”以外,可以体现价值的其他途径。再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区分不同的人 “被需要”的渴望程度不同,作为读书人应具备超脱的心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此真正体现价值。
似曾相识题又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 篇5
一、题目评价
(一)恢弘图景,永恒思考:简洁却不简单
2010年北京卷的作文命题简洁明快,整个题干的字数不超过40字。然而凝练精粹的命题简洁却不简单,其间描绘出的是一幅气度恢弘、苍寥浩瀚的天地画卷。头上闪烁的是渺远夜空里明亮耀眼的熠熠星辉,脚下铺开的是辽远苍茫、厚实广阔的浩浩大地。这是题干提供的显性画卷。在这浩渺的天地之间,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隐性元素,正是这个隐性元素使整个画卷灵熠生动,光彩万千。这个隐性元素便是站在天地之间智慧多思、不断求索、叩问万物的人。他举头仰望着辉光闪耀的璀璨星空,神情无限庄重,似乎早已被星空斑斓多姿的美所虏获。神秘浩渺的星空触动引发着他的求索之心,他对星空万分崇仰。星空给他光耀,给他引领,他幽邃的目光已经融进了这片静谧灿然之中。同时,他坚实沉稳的双脚豪迈地踏在脚下平实深厚、黝黑广阔的大地上。大地让他内心踏实,让他豪情万丈,让他干劲十足。在这方广袤厚实的土地上,他可以挥洒汗水,建起一座座美丽幸福的家园。有了这方土地现实的支撑,他的任何向往与憧憬,就再也不会是空中楼阁。这方广远的土地,可让他斑斓的梦境开成现实灼然的花朵。天、地、人三者汇集,构成了永恒隽永,自古便引人遐想深思的美妙深刻的哲学画卷。我们的先祖很早就站立于天、地之间,来思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了。简洁的命题中蕴涵着这样一份大气与思考,可谓给考生洞开了一片感受与思考的广阔天地,为考生自由而个性的写作驰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星光熠熠,大地苍寥:感性兼富理性
2010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命题首先带给人的感受便是感性十足,画面感强。考生阅读题干,首先呈现在头脑中的便是星光熠熠、大地苍寥的画卷。以鲜活浩大、动感十足的画面冲开考生写作时因大脑疲倦而产生的思维迟钝与模式化、机械化的刻板流程,有利于激活考生的创作热情,活跃考生的创作思维。命题带给考生的冲击首先来自画面,来自感性,但考生绝非一味泛滥地抒情便可应对。形象大过思维,在冲击力很强的画面背后,却内蕴着活跃动态的理性。这里面蕴涵着多元、动态的一组关系:理想与现实、高渺与坚实、梦想与实现、仰望与俯临、远期与近期、追梦与当下……甚至它也不拒绝反向的立意:虚无与扎实、空想与实干、好高骛远与面对现实、永怀梦想与追求实利、心中崇仰与眼前功利……乃至于将“星空”“大地”二者都从负面加以否定,命题者也不拒绝。从这一点而言,2010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命题,有两方面让人感动。其一,从命题的技术层面上,避免了考生那种徒有华丽的语言外表,一味简单、浮泛、廉价的无病呻吟式的抒情,引导考生由形象进入思维,由感性深入理性,让考生的感性与知性和谐健康、有序协调地发展。其二,命题者将话语的背景隐去,给考生留足了写作的空间。众所周知,这是温总理去北京大学看望学生时的即兴创作,但命题中对此背景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正是命题的高妙之处。命题者并不想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取代考生的独立思考,进而甚至对“仰望星空”进行反向思考与赋予,命题者也不拒绝。命题中的两个关键动作“仰望”与“脚踏”,也富有启发思考意义,“仰望”与“脚踏”决不仅仅止于动作,它们于“动作”的呈现中,提供给考生更深一层行为与意识、动作与思想的相关性的多元思考。
引发并鼓励考生写出情理兼容的文字,正是命题者期待与追求的。“景”中当有“理”,“理”中当有“景”,饱满的抒情与富于理性的独立思考高度融合。笔者以为这正应该是今后高考命题追求的理想与境界。
(三)星空大地,气象万千:一元内蕴多元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两幅图景,命题者用一个“与”字将二者关联。“与”一般联系的是并列关系,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又何止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与”字看似界定的是一元关系,其实于两者内里间却存有多元的不稳定关系;再有,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两个形象赋予不同的含义,又会让这二者的关系更加复杂。如要“仰望星空”更需“脚踏实地”,要“脚踏实地”更需“仰望星空”;只有“仰望星空”才能“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之后方可“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之后方可“仰望星空”;拒绝“仰望星空”才可“脚踏实地”,拒绝“脚踏实地”才可“仰望星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不可“仰望星空”也无须“脚踏实地”„„我们在此以有限的举例来呈现其关系之多元,真可谓一个“与”字,气象万千。应该说命题者以“与”构建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二者的关系是动态的,活跃的,不稳定的,是期待考生个性化地把握与建构的。如此复杂辩证的关系,正为优秀考生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思维舞台。
(四)仰望脚踏,星空实地:界定才能展开
高中生写作亟待提升的一点便是应该加强对精细概念的界定以及彼此间关系的辨识。写作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密切相关。考生写作,常常表现出思维的精准度不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首先呈现在考生脑中的是两幅图景,这两幅图景可以促成、象征、包蕴哪些判断、认识、思考?这是考生面对题目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试就“仰望星空”举例说明。“仰望”可以界定为一个雕塑心灵的动作,当一个人处在“仰望”的状态中时,他目光深远,内心虔敬,被高大、辽远、浩渺的东西所吸引所控制,懂得“仰望”的人心灵必定始终清醒着,懂得“仰望”的人才能不断获得崇高的力量。“星空”粲然迷人,它美丽而深邃,平易而宽广,无论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打拼与奔波得多么辛苦与劳累,“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一定庄严而饱满,我们会忘却一切凡俗与世间的龌龊,我们的心灵世界与精神世界为星空所光耀与洗涤。“仰望星空”教会了我们一生应该追求高贵与美好,有“星空”的引领,一生不倦。
二、备考启示
(一)贴近生活,而非简单套用生活
刚考完,有的教师就埋怨北京卷这是怎么了,2009年作文材料是张韶涵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让考生关注流行歌曲;2010年是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题写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今后就得更加关注领导讲话了。考后,马上就有家长向我倾诉他们的担心:考完语文,回去一问,孩子在文中只字未提这是温总理的讲话,这下可全完了。一些教师和家长,将高考命题该贴近生活,高考文章该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简单理解为高考文章该套用生活,不套用当下的“大事情”就一定会得低分。这样的备考理念不加校正,便会误人。高考作文不是政治图解,不是现实生活简单的传声筒。高考写作是一场思维与表达之战,而非空洞的政治口号与对现实生活简单低劣的描摹。
(二)备考是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备作文命题的具体内容
2010年高考语文科刚结束,就有媒体炒作某校押中了高考作文题。高考作文备考该备什么,是尽力猜押高考作文出现的具体内容吗?高考作文具体的命题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偶然性,要想切中,那是难上加难之事。况且,今年猜得中,明年未必猜得中。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即便真的猜中,学生也未必一定写得好。“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也许一些考生早已见过,这句话或许还长时间地书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但学生见到,未必想过。这句话写在那里的时候,未必触动过学生的心灵,未必走进过学生的思维范畴。2009年湖南卷“踮起脚尖”其实与“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个题目看似毫不相同,其实就思维内里而言,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个题目都需从“界定”题目内涵开始。无论“踮起脚尖”还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都是以内涵丰富具有象征意义和形象开掘意义的“动作”来命题。备考时,将2009年湖南卷“踮起脚尖”做好做透,对于2010年的北京卷而言,便算“押题”成功。作为教师,应该多引领学生往深处想想,而非简单地去押高考作文的具体内容。
(三)作文备考应从促进人、改变人做起,而非简单围着“分数”旋转
似曾相识题又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 篇6
一、以能力要求为目标,体现学科主体内容
试题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重点考查了地形剖面图、气候特征及成因、河流特征与农业生产、土地类型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再生产、区域特征等问题。考查的地理学科内容与能力要求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考查内容仍是地理学科的主体内容。其中自然地理是考查的重点,分值占66分(客观:24分,主观:42分)。人文地理分值占30分(客观:16分,主观:14分),区域地理分值占4分。考生通过解读材料和图表,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进而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在不同类型与不同梯度的地理题目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二、注重地理思维过程,体现学科鲜明特点
地理试题提供了展示考生地理思维水平的良好平台,选择题注重地理要素的联系与地理现象、地理基本规律、原理与方法技能的考核;综合题重视地理要素在区域中的相互联系。
本套试题淡化了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放弃了往年多考的日照图等知识点,突出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包括问题的要点、情境的关键、解答的条件、思考的提示等),认真审视,反复思考。并有所收获,从而剖析出命题意图。确定解题的思维过程。如36题是今年地理试题中难以得高分的题目之一。该题第(I)、(2)问,考生应首先根据尼罗河源流流域图中的源流分布、年降水量等信息,联系该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及其降水特点来分析、推断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与成因。(3)问要求考生从前面问题的解答中分析尼罗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正确的思维过程应从尼罗河源流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尼罗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雨季是尼罗河丰水季节,尼罗河泛滥一河谷土地深厚、肥沃—旱季是尼罗河枯水季节,可进行生产、耕作,作物生长、收获。从而得出尼罗河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这就是考生思考作答时注重地理要素的变化过程,既突出了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体现对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看起来不难,答案也是简洁的,但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并不简单。因此,要求考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基本的地理规律、原理本身,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培养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另外,本套试题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是考查学生地理知识、思维和能力的有效载体。高考文综试卷突出考查学生地理读图、识图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和创造。每一组地理试题的设计都从图表切入,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如今年高考地理试题图表有坐标图、剖面图、柱状图、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及构成表等,全面、有效地检测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三、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除运用地图突出考查学生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及能力外,还十分强调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己的发展,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而联系实际的地理学习有助于渗透情感、态度和提升价值观,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操、国际视野等。如客观题9~11题,以新世纪我国四大工程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背景材料中提供了涉及的某水源地的土地覆被构成表和各类土地面积百分比柱状图等信息,学生必须通过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筛选、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从而体现对学生空间定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的综合考查。
高考作文全国卷1 篇7
展信佳!恭喜你长大成人。很高兴你能于此时展开这尘封已久的信件,感受来自前少年的一腔热血。
于你而言,2035是诗和远方的新起点,是梦与未来的新征途;于我而言,2035是而立之年的砥砺前行,是家庭事业的担当与责任;于新世纪的中国而言,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你我,都是这时代星光下的赶路人。
或许此刻的你,如一只脱笼之鹄,意欲展翅高飞,追逐生命之风;或许此刻的你,有些迷茫,虽整装待发,却不知路在何方。不要着急,18岁的我亦是如此,期待着,也彷徨着。那便允许我,向你介绍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或许能给予你少许启发,坚定你前进的方向。
生于的我,有幸成为中国千万“世纪宝宝”中的一员,与世界一同书写新 篇章。新世纪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祖国便真正同世界接轨了。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祖父辈们成了迎风起航的弄潮儿,用芯片互联全球;用网络沟通世界;用高铁交通阡陌,实现了鲁迅先生“生活是两颗心的相互贴近”之愿。
最令我骄傲的,是“一带一路”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再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寂,取而代之的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车如流水马如龙”;虽不再闻羌笛杨柳、骆驼铜铃,而那“中欧班列”的嘹亮早已响彻四海。明日于“黄海明珠”——青岛开幕的上合组织峰会更是万众瞩目,令人期待万分。我坚信,2035年时,中国同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必将更上一层楼!
,我18岁,孜孜追求着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岁月如梭,十年一瞬,我却仍念念不忘的体育盛宴。当《歌唱祖国》萦绕耳畔,一股温暖而强大的洪流涌入心田;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赞叹奥运健儿的英姿勃发。而今,我期待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焕然一新的中国又将如何令世人为之惊艳、赞叹。
今天的我,赞叹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计日程功,用青春热血给自己树立高远的目标,为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力前行。2035年的你,亦是任重道远,上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美,迎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成,下启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中国对全世界的诚挚诺言,需要你我披星戴月去实现!
在此,我希望能与2035的你有个约定,约在新征程的起点上,用心用爱创领“两个一百年”;用热用光谱写“春天的诗篇”;用智用勇助力“中国的昂扬”。我们的新时代已然来临,惟愿你我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持志笃实,久久为功,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和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追梦。
纸短情长,留待来日再议!
20的少年
2018.06.07
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 篇8
小乌伏在母亲的怀里,嘴角犹带着一缕凝固的血迹。若不是母亲拼命救护,它恐怕早已死在牧羊人的皮鞭下了。“不,妈妈,我就要学老鹰,因为,那些牧羊人老欺负我们。而老鹰常常叼他们的羊,他们却不敢把老鹰怎样。”
“傻孩子,我们怎么能跟老鹰比呢,我们只是乌鸦啊。”妈妈担心地说。
“乌大婶,听说你家小乌学老鹰去叼羊了,哈哈,真是亘古奇闻呀。”说话的是黄鼠狼,只见它细长的脸上布满了嘲讽的表情。它将脸凑到小乌面前问:“小乌,羊肉好吃吗?”ァ澳悖滚开……”小乌吼道。
“这孩子,真不懂事。”母亲尴尬地打着圆场。
“有本事,来叼我呀。哼!”被小乌呵斥的黄鼠狼丢下这样一句话,悻悻地走了。
这样的嘲讽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从自己叼羊被牧羊人捉住的事在这片山林中传开后,自己成了继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后的又一个笑话。奥杪瑁我要学老鹰,一定要把羊叼起来。”小乌坚决地说。
以往,随同老鹰训练的都是小鹰,可是,这次随同老鹰训练的,竟是一只小乌鸦!山林中所有的动物都来看热闹,它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无一例外地对小乌鸦的举动嗤之以鼻,认为“小乌疯了!”这种议论和指点让老鹰都动摇了,他说:“小乌,我看还是算了吧,你回去,老老实实地做你的乌鸦。”
“不!鹰老师,我要做一只乌鸦中的老鹰,改变乌鸦在牧羊人那里被动挨打的局面。我应该勇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小乌跟随着老鹰,严格地训练,每天清晨,它站在山峰的最高处,呼叫着,如一只黑色的箭矢,一次又一次地扑下去练俯冲,任一片片羽毛挂落到山间的乱石上;每天中午,它站在阳光照射最强烈的地方,瞪起黑色的、圆溜溜的眼珠,与日光对视来练眼力,任由日光无数次将它照射得晕过去;每天傍晚,它用爪子将沉重的石块抓起,又放下,再抓起,任一滴滴鲜血滴落到坚硬的石块上,没有人喝彩,没有人安慰,但它坚持着……澳憧梢韵律搅耍小乌。”看着小乌叼上来的一只黄鼠狼,老鹰说。ァ安灰吃我,饶我一命吧。”黄鼠狼瑟瑟发抖地哀求,正是当年嘲笑过小乌的那只黄鼠狼。不过,它已认不出小乌了,它把面前这只体形虽瘦小却剽悍有力的乌鸦当成了一只鹰。
似曾相识题又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 篇9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记得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我沉浸在书的馨香中。在其中,我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放、杜工部的沉重、李义山的秀逸;可以品味梁实秋的随意,钱钟书的睿智、朱自清的平和;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塑般着着实实过上一把“痞”瘾。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我可以无拘无束地细细品味个中精髓,也可以随性地“好读书不求甚解”。
在书中,我体味着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触抚,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日本人对冰雪和草叶的凝眸,以及中国人对松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野渡横舟的深度感动。这一切让我有一种既充实又幸福的快感。每一种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历史在书中都那么清晰地显露,这时我便像那个在海边拾贝的小孩,那么欣喜,那么有收获。似乎清晰可见自己思想的野马正在厚实的大地上恣意地奔腾。
契诃夫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其实书也是歌,只有快乐的读书人才能听到,才能吟唱。
读书于我是纯快乐的,因为快乐,所以自己脚下的路更绵长,自己的脚印更清晰;所以地平线并不遥远;所以能让人风雨兼程并迷醉其中。
年全国卷II高考满分作文:给“面包”的世界加点芬芳
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美丽的丝绸;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雨滴落下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先哲们逝去了,但他们精神与智慧的芬芳,却仍萦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遁不散。
哲人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的确,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脚步匆匆,似乎一切的奔走只为求取那囊中的“面包”,甚至连欢娱,都充满着迅速与等价。歌舞升平中的人们,搅乱了原本宁静的精神家园,我似乎听到了先人们的叹息。
忙忙碌碌,多少人行色匆匆?背负着太多的“面包”上路,真的不会被重荷所累倒吗?我们的世界被过多的“面包”追求所充斥,少了些许芬芳的味道。或许,人们只有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古老的沟渠,才能体会到那曾经的精神家园的圣洁。
中世纪的欧洲是灰色的,人们企图在对宗教的信服和无尽的祈祷中推动时代的巨轮。然而,他们并没有看到文明的曙光。直到布鲁诺在鲜花广场上浴火焚身,一道炫目的精神的圣洁之光才将其照亮。亦或许,人们早已忘记了“采菊东篱”的悠然,忘记了“沉吟泽畔”的悲痛,忘记了“大庇天下”的壮心?!
“只有精神的升华才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于是,鲁迅在疾呼,王朔在鞭挞,任长霞在奔走,邰丽华在诠释!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能够不断提升的社会。
一盏灯,一杯茶,几页书,在夜深之时,去探索心灵的净土,让灵魂得以提升,使自己的心在社会的旋涡之中平静如一汪深潭。安享人生,不再被外物纷扰,人生乐事夫复何求呢?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也使人们获取精神需求的途径更为简便。或许,取得你心灵的宁静与升华,只需轻轻地点一下右键吧。
如此,还犹豫什么呢?打开书籍,也就是开启了通往精神家园的门扉。从中,你会发现一个新的洞天;从此,你的心灵充满祥和与宁静,寻得精神上的乐土,去唱生活的歌谣……
2006年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为“真”守盼
很喜欢一个人捧着茶杯品茶的感觉。渐渐西斜的残阳,一抹霞红穿透剔亮的玻璃,掩映着书房里一排排古色发黄的线装书。一腾热气冲淡了黄昏,凝缩的那份脆干的青绿在热水中翻跃,升腾,一旦浸润了湿,就贪婪地吮吸久违的甘露,伸伸懒腰,缓缓的,蹬蹬腿,在古铜色的花杯中舒展开久封的筋骨。于是,脉胳渐显了,青绿在热水中延散了,一片片风干的茶叶在浸润中寻到了绿的真实,回到了曾在树枝上招摇的青春与真实,清清的,露珠,泥土的味道弥漫在小屋,一份还真带来的醉香荡漾在心头。
因为品茶,因为爱真,谈及历史,谈及文化,也守着不变的概念——真。
我的书架上有着古老而真实的文化,明刻本,线装书,发黄的记忆,永久的思索,不管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捧起一本原版古书,放在心头,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从一页页几欲风干的书页中,我品到了一份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
从未想过要为文化说点什么,只到昨天,同学凌到我家,对着这一排排原版古旧的陈书而大笑,“你真傻,何不买几张电脑光盘,既不需像你这样旧书堆得似山高,又不需捧着文言实虚词嚼半日却难解其内容。”我先是惊愕,继而苦笑。莫名中有丝淡淡的哀愁,名著古书融注于光盘,竟还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我不敢想,我不知道“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该怎样翻译,我不知道“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用时髦的白话文该怎么讲,我不知道“冷雨敲碎吟上心”的心情用白话文如何描绘,又如何让读者真正领会?古典的故事,历史的沉重又怎能用一两句干巴浅显的白话文阐释得清?
还记得余秋雨写在《藏书》中的那句话,当学生问他为何藏如此多明刻线装书,藏这些原版发黄的记忆时,他说:“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真实”是的,原版的文言书固然难读难懂,但有厚度,一旦失去了原版的真实,几句百话文,简写本已失去了厚度,很容易被岁月长河风干,甚至脆折。
我们需要真实,需要那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而非简单的故事情节,浅显的内容。
全国卷英语高考作文题 篇10
Last weekend, I took part in a picking activity in a remarkable modern farm with several classmates, which has impressed and inspired all of us. With green vegetables and fruits, the farm covers an area of 2,000 acres, where advanced technology is used for efficient farming. Aft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staff, w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o do the picking work separately. Not only did we collect vegetables and fruits, but we also ate some fresh fruits there. What this activity has taught me is how hard the farmers work and we should treasure everything we own! Besides, I really appreciate this opportunity to get close to nature. What a meaningful day it is!
全国卷英语高考满分作文 篇11
最近,你校同学正在参加某英文报组织的一场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公园要不要收门票?请你根据下表所提供的信息,给报社写一封信,客观地介绍讨论情况。
60%的同学认为40%的同学认为
1.不应该收门票
2.公园是公众休闲的地方
3.如收门票,需建大门、围墙,会影响城市形象1.应收门票,但票价不要太高
2.支付园林工人工资
3.购新花木
注意:1.信的开头已为你写好。
2.词数:100左右。
3.参考词汇:门票---entrance fee
Dear Editor.
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 have had about whether an entrance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
高考满分作文1(1号题)
Dear editor,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 have had about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60% of us schoolmates think that an entrance fee do not meet people’s expectations, for a park is considered to be a place where the public can have a good time when they are not busy either at home or at work.If an entrance fee must be paid by the visitors for a park,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build a gate and surrounding walls.In the end a city will take on a bad look.40% of us schoolmates think that an entrance fee can be accepted, but it must not be too expensive.The money from ticket selling can be used for paying the gardeners in the park and buying some other kinds of flowers and trees.With regard to myself, I think an entrance fee is useful, for it can be used to protect a park.Do we share the same opinion, dear editor?
Yours truly,Li Hua
高考英语满分作文第二篇
Dear editor,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 have had about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Sixty students out of one hundred think that an entrance fee should not be bought before one enters a park, for it is a place for the public to go to when they are free.If a ticket must be bought, a gate and walls have to be built for a park, which will make a city look ugly.Forty students out of one hundred think that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bought before one enters a park, but that the price of the ticket should be reasonable.Money that is got from ticket selling can be used to pay the gardening workers and buy different kinds of flowers and trees.As for myself, I really think parks are good places to go to at weekends and on holidays.At the same
time, we, as visitors, should pay the entrance fee when we enter a park.After all, it takes a lot of money to maintain a park in good working order.Do you agree with me, dear editor?
Yours truly,Li Hua
Dear editor,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 have had about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Sixty percent of my schoolmates are for the idea that an entrance fee should not be forced on the public.They believe parks are the place where the public enjoy themselves at their leisure.They think that a gate and wails are to be built if an entrance fee is to be charged.The city will not look so beautiful as it should have.Forty percent of my schoolmates are for the idea that an entrance fee is OK, but it shouldn’t be out of control.Entrance fee can be used to pay the gardeners and buy new types of flowers and trees.For myself, I’d like to say that if we all work hard to build our city into a flower garden, who cares about the entrance fee for parks?
Yours truly,Li Hua
高考英语满分作文第四篇
Dear editor,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 have had about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Those against charging entrance fee for parks take up 60%.They are of one mind that parks are a place for the public’s enjoyment.If tickets are demanded on the visitors of a park, a gate has to be set up and so have the walls on the four sides.If so, city will not look as beautiful as it would.Otherwise, those in favour of charging entrance fee for parks take up 40%.They all think that ticket price should be controlled properly, and that entrance fee can be used to pay the gardeners and buy new sorts of flowers and trees.The truth lies in the hands of the majority.Does my argument stand to reason, dear editor?
Yours truly,Li Hua
Dear editor,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 have had about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Of all us who have joined in the discussion, 60% share the point of view that an entrance fee should not be charged while 40% share the opposite view.Those who don’t agree with the idea think that a park is a place where the public can spend their spare time for pleasure.Those in support of the idea think that entrance fee for parks can’t be beyond control.Those against the idea think that a city’s appearance will be damaged because a gate and wails will be built if an entrance fee is to be collected.Those who agree with the idea think entrance fee can be used to pay the gardeners and buy new kinds of flowers and trees.I think it does more good than harm to charge an entrance fee for parks.Am I right, editor?
【似曾相识题又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推荐阅读:
高考满分作文:似曾相识燕归来12-19
似曾相识的意思是什么06-29
似曾相识是归情情感美文10-18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解析04-16
相识相知作文07-02
最难忘的相识瞬间作文07-06
不打不相识〈一〉作文03-14
素不相识的身影叙事作文07-09
最难忘的相识瞬间七年级作文08-12
小学生难忘的相识瞬间作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