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湖的诗句——《初晴后雨》

2024-12-18

描写西湖的诗句——《初晴后雨》(精选9篇)

描写西湖的诗句——《初晴后雨》 篇1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岳鄂王墓

【元】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西湖杂诗

【清】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清】康有为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南游吟草

【现当代】郁达夫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

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苏堤春晓

【明】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曲院风荷

【明】王瀛

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

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2

初晴:晴天的西湖

后雨:阴雨天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翻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3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预习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自然成诵。 2、 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鳌钡却视锕怪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使学生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预习安排: 1、熟读古诗,初步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积累一两首描写西湖的诗歌。 3、积累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过程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修改反思 一、常规训练。 学生朗诵描写西湖景色的诗。 二、激趣导入。 你们去过西湖吗?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西湖。 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没去过西湖,让我们随着下面这些图片感受一下西湖美丽的风光。 出示西湖景色的图片。 三、了解作者。 大诗人苏轼曾两次在杭州做官,他对西湖的景色最为喜爱,你了解苏轼吗?能否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四、揭题,导入诗文 1、苏轼第一次在杭州做通判时,他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2、初读诗句 3、同学们对这首诗都进行了预习,能谈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吗? 五、深入品读。 苏轼写得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千古名篇,历来被大家所传诵,你觉得这首诗哪些词用得很精妙? “水光潋滟”是一种什么景象? 这时你就是诗人,泛舟西湖,放眼望去,你还看到什么? 还有用得妙的词吗? 此时此刻,山、水、人都笼罩在丝丝细雨中,诗人又大声赞叹到------- 接着谈。 诗人泛舟西湖,饮酒观景,无论是水光潋滟,还是山色空鳎都使他身心愉悦,他大声吟诵着----- 六、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朗诵。 可以结合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介绍。 学生汇报,指名进行整合。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 b.地点――湖上舟中; c.干什么――饮酒聊天 生自由读诗,指名读。 指名2-3人汇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晴方好”的“方”,一个“方”字,就把西湖恰到好处的美展示出来了。 用联系上下句的方法。 用查字典的方法。 微波粼粼,水面上像撒上碎金子。 水波荡漾、浮光跃金…… 生想象画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奇”用的好,突出了雨中西湖的奇妙之美。 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生:山色空饔暌嗥妗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宜”用的好,突出了西子无与伦比的美。 生举例说明。 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比作西施,突出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那么美。 生齐诵全诗。 喜悦、激动、赞美。 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可以从对作者的了解,古诗的表达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方面谈收获。 小结: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因此,为西湖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西湖为杭州平添了妩媚动人之处。 你能用一两句话表达你欣赏了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吗? 据说“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这两处景观因苏轼而得名。幻灯片出示两处景观。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抑扬顿挫。 那“方”字该怎样理解呢?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幻灯片出示“方”的解释,学生选择。 还有哪些词能形容这种景象? 幻灯片出示描写潋滟的四字词。 这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道----- 一个“方”字,就把水光潋滟,恰到好处的美展示出来了,用的多妙啊! 雨中西湖是一种怎样的美? 幻灯片出示四字词。 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活中见过淡妆浓抹吗? 是啊,西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所以,一个“总相宜”就突出了她的天生丽质。 作者仅仅是在赞叹西施的美吗? 作者以美人喻美景,既彰显了西湖之美,又因二者都有一个西字,西湖从此被冠以“西子湖”的美名。 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首诗。 教师幻灯片出示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晓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想诗境、悟诗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篇4

一只没有栓住的舟子停在湖边,苏轼见状,笑道:“是哪位船夫粗心大意,没有把这舟子管好,就让苏某借用一下罢。”苏轼将船一拉,一个翻身,便上了船。

苏轼坐在小舟上,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在两山之间游玩,雾气像轻纱一样披在山肩,将朝阳的光芒羽化。一股清凉的风将轻纱一角掀起,日光趁机射出几束来,在潋滟的水上变成了闪闪的金鳞,远处山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慢慢和雾气融为一体。渐渐地,青山将轻纱褪下,金光从山顶绽放,风儿将柳枝吹拂,水面被枝条划过的痕迹慢慢平息,船下荡漾的湖水使湖面变得波光粼粼,啊,又是另一幅西湖之晨。

山肩又披起了轻纱,金鳞被朝阳悄悄收回,霎时,千万细针落入水中,一个个水圈扩散开来,银光闪烁其间,好似天空赐给西湖的银镯。远处的树木也披上轻纱,空蒙的山色,和起伏的湖水,仔细聆听,还有着婉转的歌声。

“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啊!”苏轼赞叹道。

太阳出来了,雨依然没有停,万束金光把银针转为金线,银镯变成金环,闪闪金鳞又是一片。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含苞的小荷与荷叶窃窃私语,白云飘过,是一片蓝天。

苏轼心想:“这美丽的西湖不是好比美女西施吗?无论是以什么样子出现,都是那么美丽,和谐。”于是,这千古佳句便脱口而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篇5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1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2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3

刘老师的课灵动,生动,突出的优点有以下表现: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小组汇报,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四、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4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 “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 :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西子

晴(好)淡妆

总相宜

雨(奇)浓抹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之旅。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5

大家好,我是唐山市迁西县第四小学的李心语老师。

同学们,欢迎走进古诗词微课堂。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了,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杭州西湖,湖边耸立着望湖楼,沿着西湖漫步,走到西湖的十景之因去一阅风荷。荷花美丽迷人,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知何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拂堤吹晓更是生机盎然。望着苏堤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为缅怀苏轼,称长堤为苏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就像诗的眼睛,理解了题目就打开了诗歌的大门。我们看看题目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饮的意思就是饮酒,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就下起了雨。那么初晴后雨的西湖有着怎样的奇妙景色呢,让我们来一读为快吧!

自读。读古诗要把握诗的节奏才能体会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下面我们就按照画好的节奏一起来读一读吧!再读。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诗的内涵也很美。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诗的内涵。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字点名了天气,和题目中的初晴相照应,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潋滟是什么样子的呢?看,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水光潋滟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样子,潋滟的意思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好,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丽极了!晴日里的西湖是这样的阳光明媚,就是这样的西湖让苏轼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这样美,那雨后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迷茫飘渺的样子。雨天的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十分奇妙。是啊,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是多么神奇美妙啊!所以诗人不禁吟诵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把西湖在两种天气下的风姿展现了出来。“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对不同美景的赞叹!一天之中,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了西湖淡妆的奇妙,诗人不禁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你了解西子吗?西子就是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这里作者是在借西施赞美西湖天下第一、美丽无比。如果把西湖比作西子,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一个总字写出了西湖不仅仅是晴天、雨天,一年四季总是那么美。诗人用绝色的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以生命,而且心情别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正是因为这个巧妙的比喻,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晴天、雨天不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赞美和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再读

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丽啊不只是苏轼,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美妙的诗篇,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搜集相关的诗篇,读一读背一背吧!这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6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品读古诗词就像品茶的清香,酒的醇厚,让人陶醉其中。《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三大版块:

第一版块: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在开课伊始,我通过描写西湖的诗句让学生来感受美丽的西湖风景,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通过对让学生来介绍苏轼,营造阅读期待。从而引出课题,分析初晴与后雨的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诗句,品味诗意

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划分节奏,读出节奏,并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

第三版块:精读诗句,培养情感

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天和雨中的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拓展了其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西湖不同的美。

领略不同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官,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表达,从而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胸怀,欣赏诗句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古诗的光彩在学生诵读、感悟、理解、想象中激发出美丽的火花,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并沉醉其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7

内容与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两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毕竟西湖六月中,山色空蒙雨亦奇。风光不与四时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淡妆浓抹总相宜。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发感受,第二首则相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然后写景。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因此,定课题为《西湖组诗》。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诵读为基本方法,做到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共六部分

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背诵《忆江南》《望天门山》等写景的诗词导入新课,自然引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温故知新,亲切自然。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生自读——读通诗句——根据注释自学、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品读过程中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抓住“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出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生辉。以及雨中西湖的朦胧、神秘。让学生边想象边诵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头;三是两者都娥娜多姿、温柔娇美、天生丽质。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

三、学习第二首。(出示诗)

西湖自古美名传,无数文人都赞美过它,由此转入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的学习。

1、学生读通诗句。

2、然后说说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你会用怎样的色彩,画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碧”想象荷叶之广袤,视野之宽阔;抓住“映日、别样红”感受花之鲜艳,这是对学生进行说和想象的训练点。比如:荷叶的描写,由一片绿叶到一湖绿叶,直到水天相接处,蓝天、碧叶、红花相映成画。让学生在丰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读表现出来。六月西湖,碧叶红花妆扮,浓妆艳抹,品湖之浓艳,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习第二首,既是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补充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钱塘湖春行》。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加深理解。

2、为全面感受西湖美,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再欣赏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书:秋、雪、冬)此时,学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板书:皆成景、入画屏)

五、赛诗会

举行跨时空的赛诗会,教师语言铺设情境,学生以不同诗人身份吟诵四首古诗,既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深化对诗的感悟,又把同一题材的诗串在一起,便于记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篇6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黄千红

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答案 篇7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 。 ((2分)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7、适合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8

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迷人的风景。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的是西湖晴天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西湖,水波荡漾,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雨天的景色,在蒙蒙细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看上去迷迷茫茫,如梦如幻,非常奇妙。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在西湖游玩饮酒,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小雨,这一切诗人都看在眼里,都觉得很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别开生面,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湖是天然美景,西施也是吴越之地孕育出来的美人,天生丽质是她们共同的特点。比喻巧妙贴切而又自然,因此,西湖也获得了“西子湖”的美称。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篇9

同学们,欢迎走进古诗词微课堂。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了,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杭州西湖,湖边耸立着望湖楼,沿着西湖漫步,走到西湖的十景之因去一阅风荷。荷花美丽迷人,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知何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拂堤吹晓更是生机盎然。望着苏堤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为缅怀苏轼,称长堤为苏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就像诗的眼睛,理解了题目就打开了诗歌的大门。我们看看题目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饮的意思就是饮酒,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就下起了雨。那么初晴后雨的西湖有着怎样的奇妙景色呢,让我们来一读为快吧!

自读。读古诗要把握诗的节奏才能体会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下面我们就按照画好的节奏一起来读一读吧!再读。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诗的内涵也很美。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诗的内涵。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字点名了天气,和题目中的初晴相照应,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潋滟是什么样子的呢?看,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水光潋滟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样子,潋滟的意思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好,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丽极了!晴日里的西湖是这样的阳光明媚,就是这样的西湖让苏轼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这样美,那雨后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迷茫飘渺的样子。雨天的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十分奇妙。是啊,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是多么神奇美妙啊!所以诗人不禁吟诵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把西湖在两种天气下的风姿展现了出来。“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对不同美景的赞叹!一天之中,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了西湖淡妆的奇妙,诗人不禁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你了解西子吗?西子就是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这里作者是在借西施赞美西湖天下第一、美丽无比。如果把西湖比作西子,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一个总字写出了西湖不仅仅是晴天、雨天,一年四季总是那么美。诗人用绝色的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以生命,而且心情别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正是因为这个巧妙的比喻,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晴天、雨天不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赞美和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再读

上一篇:房地产租赁契约下一篇:退休返聘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