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
一、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1、《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2、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伴你学》 “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2
《鼎湖山听泉》是初三语文的第一课, 是篇精美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郭思乐教授强调, 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大量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活动, 更多地自主阅读, “只要自主, 就能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 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最基本的能力——用语言来表意上, 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 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有了全套的丰富的库存, 它虽则不是具体的语言材料, 但是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框架, 是学习语言的本能。”何建芬老师在实践中得出, 从事生本教育, 只要把握一个宗旨:那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生命!小叉老师说, 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 以激发学生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感悟世界, 自主地实现生命的提升。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发于自身的阅读感悟。一段段精辟的话语使我在迷雾中看见金灿灿的阳光, 我逐渐地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
说干就干, 我认真地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说实话, 这篇文章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 例如, 移步换景的写法、虚实相生的语言表述特点、作者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等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我选取后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开展教学。
首先是设置前置性作业:1.读了《鼎湖山听泉》以后, 课文中哪些文字引发了你的感想, 你想到了什么? (笔者设置这个题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感悟, 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有限的人生体验来解读文本, 真实地反馈自身阅读感悟, 从而理解、内化、迁移, 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 2.读了这篇文章以后, 你还有什么疑问? (笔者设置这个题目实际上模仿的是李镇西的教学风格, 他特别擅长在学生提的众多问题中抓住一个核心问题, 重点开花, 以点带面。我想让学生学习和模仿谢大光写作中语言表述的特点, 真的是太美妙了。)
上课伊始,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讨论昨天的那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 而我的内心有一些激动, 但更多的是忐忑不安。一是为了这节课, 学生不知道我真正思考了一个夏天, 内心不知受过怎样的煎熬, 那时似乎有一种走上战场的感觉;二是我不知道今天的学生会给我出怎样的难题, 那时我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尴尬。不行, 我不能站在这里光看着, 要参与到小组中去, 了解情况, 及时地组织、配合, 点拨, 促使课堂学习实现各层面的超越和突破。
小组展示开始了, 我重申了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要求。这时候教室里一片沉寂, 也许还没有适应开学第一天上课吧, 不行, 我得再等等, 不要急于求成, 多鼓励鼓励吧!终于, 李缘代表其小组首先进行了发言, 真的, 谢谢你李缘!你帮了我的大忙了!
李缘:“我们小组认为最有感触的文字是: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 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新陈代谢的声部, 由弱到强, 渐渐展开, 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的感想是:泉水是如此的神奇, 仔细聆听后竟能听到生命奏响的旋律。生命就是这样, 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新陈代谢, 永不停止, 生生不息。生命是宝贵的, 是美丽的, 更是神圣的。”
“人生的每一次啼哭, 每一次欢笑, 都是生命奏起的歌谱, 这歌谱犹如那泉声, 有抑有扬, 跌宕起伏, 让你的人生变得如此的精彩!”
我说:“李缘同学代表本小组作了精彩的发言, 这一段话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相信很多同学对这段话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下面还有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清源站起来说:“李缘同学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旋律, 生命的宝贵。现在我代表我们小组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读到这里的时候, 觉得作者在鼎湖山听泉, 不仅是用耳朵倾听, 更重要的是用心在聆听。”
“用耳朵听, 仅仅能听到表面, 用心聆听, 则可以品味事物之内涵;用耳朵听泉, 只能听到泉鸣, 用心听泉, 却能听出万物之历程;用耳朵听松, 只能听到阵阵松涛, 用心听松, 却能听出君子的气概;用耳朵听鹰, 只能听到撕裂长空的鸣叫, 用心听鹰, 却能听出搏击蓝天的勇气;用耳朵听蝉, 只能听到似乎永无止境且令人烦躁的蝉鸣, 用心去听, 却能听到凝结毕生的心力, 只为喧闹整个夏季的壮美!用耳朵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你能听到的仅仅是一串跳跃排列的音符, 而用心去听, 却能听到他对宿命的抗争,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用耳朵听, 它最多算一段记忆, 而用心去听, 它就是对你永远的激励, 它让聆听的心变得坚强。”
“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 有太多的声音可以去倾听。用耳朵听是人的本能, 它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但那毕竟是暂时的;用心听则是人生的境界, 让我们学会思索和探究, 让我们发现深层次的东西, 从而思考人生, 思考生命, 使人的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听了以后简直热血沸腾, 想不到小小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惊人的见识, 这是哪一本参考书都没有的精美解读, 生本真的太神奇了!学生们听了也热烈地鼓掌, 为张清源的深刻见解叫好。我因势利导:“张清源的这段话写出了谢大光听泉的境界, 说得真是太精彩了!下面还有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刚才情景的激励下, 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朱雨晴站了起来说:“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鼎湖山上景色十分美丽, 繁花似锦, 这泉水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作者对它情有独钟呢?后来我明白了,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 孕育生机, 滋润万木, 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啊, 倘若没有泉水, 也许不仅少了一份清幽宁静, 恐怕连山上的花草树木繁茂的景象也不复存在了吧?泉水是山之灵, 是生命之源, 它永不停息地奔流着, 因为它知道自己的目标, 它要用自己去滋润万千植物, 它懂得这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它付出过, 它努力过, 所以, 它才能歌唱得那样欢乐, 是发自内心的欢乐, 它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价值, 但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就需要在内心给自己寻找一个方向, 朝着目标去努力, 你终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如果你是一滴水, 就要滋润土地;如果你是一个音符, 就要奏响属于自己的旋律;即使你是一根小小蜡烛, 也要驱逐全世界的黑暗。因为, 那就是你的价值。既然我们是有灵魂的生命, 就要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让全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不同。”
真是不说不知道, 一说吓一跳。不要小看平常沉默寡言的孩子, 他们的内心情感却是异常丰富的。
……
限于篇幅, 我只选了部分学生的发言, 最后几分钟我让学生对本节课作了一个小结, 第一课时就这样结束了, 虽已离开教室, 可我总觉得心还在课堂, 久久不能平静。
参考文献
[1].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何建芬,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鼎湖山听泉 篇3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愈望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还有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位。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4
《鼎湖山听泉》是苏制洪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进而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以“听泉”为中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文脉,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二课时进行深度阅读,抓住一个“听”字,重点赏析第8段“枕泉而眠”,理解作者是如何由听泉而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诵读教学,采用“六读”教学法让学生吟哦讽诵,从诵读中得到启发,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寓理于景,理解作者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六读”教学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讲,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四次聆听到鼎湖山美妙的泉声,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第四次听泉。
第一步:听读——感知文意。(8分钟)
1.听录音(第8段),圈点出每词美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第二步:析读——赏析美点。(12分钟)
1.作者笔下的泉声很美,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例: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
2.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
3.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指挥棒”?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的心;它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步:韵读——读出韵味。(7分钟)
1.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带着对鼎湖山泉水喜爱的感情朗读第8段,朗读时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设计最新颖,读得有韵味。
2.二到三个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3.全班齐读,读出韵味。
第四步:辨读——比较辨微。(10分钟)
1.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读一读,辨别优劣。
例1(出示幻灯片),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例2(出示幻灯片),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第五步:背读——熟读成诵(5分钟)
1.经过两次比较,大家认为这一段文字很美,好的语句需要积累,请大家带着一定的速度背诵这段文字: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2.背诵小竞赛。
第六步:吟读——对联小结。(3分钟)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就鼎湖山的泉水对一副对联,作为对这篇课文的小结。
上联:泉水隐隐约约滋润万物
下联:泉声
(提示:老师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答案参考:泉声泠泠淙淙洗涤心灵)
【布置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仿照第8节“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升腾而成为主旋。”一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尝试寓理于景,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听读——感知文意
析读——赏析美点
韵读——读出韵味
辨读——比较辨微
背读——熟读成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5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听”字,扣住一个“泉”字来组合材料的方法。
2.能够激情诵读欣赏,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虚实相生,手法多变的写作特点。3.理解作者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扣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对鼎湖山的描写,可写之景很多,但作者却扣住一个“泉”字,以“听”为主线,移步换景。行文走笔,同时又兼顾其它景致的描写。文章明暗交错,虚实相生,读来一点也不庞杂。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如何扣题组材,可适当安排一个小练习。
2.理解作者在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学生在反复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运用圈点勾画读书方法,品味语言,揣摩感悟,了解作者如何多角度设喻,写出自己对人生、历史的感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悟。【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轻音乐:班得瑞的《寂静山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
祖国的山水风光,秀丽无比,景象万千。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不错的,在广东省的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鼎湖山。古往今来,许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写过许多赞美歌咏此山的文章,可谓风格各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鼎湖山优美风光的写景散文,这就是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笔下的——《鼎湖山听泉》。
二、初读感知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文章,初读感知。教师适当引导。2.相互交流,补充扩展。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发现。教师补充以下字词。怅惘 楹联 泠泠淙淙 汨汨 嬉戏 污垢 遐想 要求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库。3.默读全文,梳理脉络。
(1)请同学们拿起笔,边理读边思考:
①作者写鼎湖山的风光景物都写了些什幺,与以往的写景文章相比有什幺不同? ②试梳理出能表现出作者行踪的词语。
明确:大部分写景文章注重视觉效果,而本文却独辟蹊径,以“泉”相扣,以“听”贯穿,指向单一,而又兼顾其它景致,把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题目中能表现“听泉”的字句,指导学生学会紧扣文题来梳理文章脉络层次的读书方法。
(2)梳理读文,师生互动交流,补充订正。
明确:文章虽写了细雨、浓雾、亭台、寺院、繁花、古树,但从“引泉——看泉——听(看)泉——听泉”这样的思路来看,都是为写泉而铺陈,全文由“听”引领,由“泉”作结。这是作者的心灵旅程,心泉所在。可谓工于选材,巧于详略。这样避开了以往行文的陈窠旧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理读中可能得失不一,教师可适当启发点拨。
关于作者的行踪,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作者的游山踪迹: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跳读方法,勾画出这些词句。明确行踪在移步换景中的作用。这样安排材料,不但把作者的行程交待清楚,而且逐渐把山泉的形态精神描摹出来,当然文中也隐约交待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夜间。时空交错,交待了听泉的背景,很好地组织了材料。
三、个性阅读 1.吟哦讽诵。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文章,可高声朗读,可默语品读,可相互对读,可小组互读。
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悟中品味。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积累在本子上涵泳并加以仿写。
2.激情美读。
教师示范朗读(也可放课文录音)第二段。让学生想想为什幺要这样读。指导学生朗读其它段落,学生相互评读。在此基础上,激情美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四,指导背诵第8段中的文字。
四、课堂小结
1.文章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详略得当,而又独辟蹊径,紧扣一“泉”字,引以一“听”字,浑然一体。
2.课下可反复诵读,就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吟哦讽诵,揣摩领悟。板书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文中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的学习方式,说出大家的感悟与收获。
1.读一读。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8段,揣摩一下作者描写这段听泉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在这一段中你对作者在语言描写上有什幺发现。
这一段是文中的重点语段,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品味语言的美点与作者的人生感悟。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想到人生与历史,心有冥合;由泉声错然相驳,顿悟自然之美感,历史之嬗递。
读时可让学生联想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乐器演奏时的声部效果,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读出韵味。
2.品一品。
(1)你认为本段中哪些句子比较优美?(2)你怎样理解文中作者的人生感悟?
肯定鼓励学生的发现,适当引导点拨,不作干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品味发现诉之文字,指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小练习。同学间相互交流。
明确:作者把泉当作山的灵魂来抒写,由衷赞美山泉,透露出自己的人生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3.谈一谈。
通过精读本段,同学们在写作方法或人生感悟等方面有什幺收获?
让学生在涵泳品味的基础上,自主发言,谈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探究质疑
1.围绕文章组材,探究文章贯穿全文的是“泉”还是“听”? 2.文章5、6、7三段几乎不着一“泉”字,是否赘笔?能否删除? 小组相互讨论,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和同学共同质疑。明确1: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纵观全文,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明确2:不能删除,一是为下文听泉蓄势,二是赋予作品时代意义。
三、拓展延伸 1.以同学们的品味感悟为基础,写一篇《鼎湖山听泉》的读书札记。
2.同学们就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说一说自己听风、听雨、听雷等时的感受。目的是让同学们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板书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资料宝藏】
1.鼎湖山诸瀑
鼎湖山在肇庆市东北18公里处,游人从广州出发,可乘江轮溯西江而上,经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等西江三峡,直抵肇庆市。
鼎湖山,包括鼎湖、三宝、凤来、莲花、白云、鸡笼、伏虎、青狮等10多座山峰。因山之顶有湖,湖水碧清洁净,四季不涸,故旧称鼎湖山为顶湖山。后因民间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造过鼎,所以现在都习惯称之为鼎湖山了。鼎湖山不仅山峰奇秀,更有泉瀑深藏,山水之景甚秀。故有人云:“桂林家家晓,鼎湖胜二樵”,二樵即是“南粤名山数二樵”的东樵罗浮山和西樵山。鼎湖山亦以其“鼎湖幽胜”之美名,被列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
游人观赏鼎湖山诸瀑,可先至后龙山,这里有许多瀑布深藏,其中以飞水潭瀑布最为壮观著名。游人登上潭顶的观雪亭,由此观瀑,只见溪水翻崖降落,若白练垂挂。那瀑布向左侧奔突而下,被巨石阻挡,瀑布分成三股,喷雪吐雾,轰然而下。那主瀑,像一条玉龙天降,蓦然跌入深潭,激起无数水花雨雾,四处飘散。把飞水潭附近变成了一个清洁小世界。游人至此,暑气顿消,确有“清凉来无暑气”的感受。在炎热季节,会游泳的人可以解衣脱鞋,跳入飞水潭中畅游一番。此情此景,用苏东坡的诗句“愿从琴高生,脚踏赤鲩公,手持玉芙取,跳入清冷中”来描绘十分贴切。1917年,孙中山先生曾与爱国华侨共游鼎湖山,在飞水潭中游泳,并题写了“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的木匾。62年后,孙夫人宋庆龄又为此亲笔题书:“孙中山游泳处”。潭边崖壁还有章太炎的题写“涤瑕荡垢”四个大字。在崖壁还刻有一诗,现仍清晰可见。诗曰:
危亭激赏奔雷势,万转千回认主流。便使征途多曲折,不随渣滓共沉浮。
沿山径继续前行,只见满目浓碧,溪流淙淙,瀑布相连,水气迷蒙。几乎每登高几十米,就可见到一处瀑布,由于山势和水潭形状各异,瀑潭之名形象贴切:有的叫白鹅潭、有的叫跃龙潭、有的叫水帘洞等等。游人来到水帘洞前,但见一个圆圆的碧潭,四周悬崖如削,好象进入了一个天井。这里,平时很少能照射到阳光。水帘瀑布便从崖壁的一个缺口处飞泻而下,由于飞流倾注之处,有岩石向外突出,故而形成了一排绣球缀玉般的水帘。晶莹透明,惹人喜爱。水帘后面,是一条狭长的信道,恰好可以容身。穿过迷迷蒙蒙的水雾,顺着环绕水潭的小径,钻进洞内,方见洞中亦有雪珠冰花,四处激起,游人顿感周身凉彻!
游览飞水潭瀑布等鼎湖山诸瀑后,不禁使人想起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瀑诗,诗曰:
石磴迂回千万曲,似带如环往而复。秋深隔树笠帽凉,松阴覆地衣裳绿。溪声渐大人声小,高岩瀑布飞难了。万丈狂涛五到本,轰雷掣电忘昏晓。
诗人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飞水潭瀑布的美丽景色。
2.《鼎湖山听泉》解读(沉郁)
读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感觉如同在听一首欢快的乐曲娓娓唱来。跳跃的字符里涌动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寻着作者的思路“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体悟作者的情思,仿佛自己也在经历一场精神的漫游。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享用一顿精神大餐,跟随作者聆听大自然的音响。
“刚下了几天的小雨,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把我们带进一个似幻似梦的迷人境界。让人不得不展开想象的翅膀,撩开这帷幔,张开智能的耳朵,聆听山籁的声响,寻找梦中的家园。山葱郁,水清凉,绿荫缤纷,自由畅想,精神的漫游从这里渐行渐深,如一段精致的序曲叩开了作者、读者心灵的窗户。
“草丰林茂”将“清纯悦耳”的泉水“欲盖弥彰”,跳跃着行进的步伐,使一路的旅行更具欢乐的气氛,愈密愈浓的山树遮不住清脆的泉声、安详的钟声,而这一片美妙的音响更衬托出山的宁静与厚重。有“空山不见泉,但闻泉声响”的意境,以“响”衬“静。让我们的心思随着作者的情思一路前行,此乐曲进入一个小小的高潮,作者带领着我们走到半山腰,浸在郁郁的丛林里,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倍感亲切与自然,有如母亲的怀抱般温馨。此时,作者的主旋律戛然而止,忽然来了一段独白。就像在小提琴协奏曲中出现的一段小提琴独奏——介绍庆云寺的情景。看似和文章的主题无关,可是这里正是作者情感酝酿、积淀、生成的“温床”,为后面作者情感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作者首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氛围,创设了一个情境,为乐曲进入高潮做了一个铺垫,使得“文曲”一下子进入到高潮。作者在“聆听、辨识、品味”,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我们一起飞翔在“鼎湖山”上空。居高临下,作者的情思如火山、如瀑布一下子奔腾而出。“言生于象”、“象生于意”,虽是爆发,却井然有序,描写的是动态的景象、躁动的泉声,文字中透露的却是一种静观的状态。作者以一种“佛观万象皆生于心”的姿态,与大自然对视,与大世界对语。“天人合一”“物与神游”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也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万千多姿。同样也引领我们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游想。
文章最后,似梦非梦,余音缭绕。“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作者枕着泉声入眠,品着泉声入梦。清纯悦耳的泉声编织着作者的梦,曲终而音未绝,言尽而意无穷。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 篇6
历了旅游,正是写游记的好时机。于是,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采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方式。
《鼎湖山听泉》这篇游记最大的特点是,选取了鼎湖山的一个角度,它的泉水。鼎湖山是广东省肇庆市著名的旅游景点,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并没一一赘述,而是围绕“泉水是鼎湖山山的灵魂”来组织材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学生写游记,往往是流水账,走马观花,看到哪写到哪,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使得文章结构散乱。而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写游记,也要“以小见大”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点,由此出发,结合游踪,来组织材料,这样的游记才是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游记,而不是一段景区介绍文字。
例如,有同学写游览上海,取题为《快和慢》选取了白天上海地铁里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景象,和夜晚外滩恬静慵懒的景象,最后总结出“将快与慢结合起来酌情调度,用雷厉风行的速度认真做事,用香茗淡浓的色味来品尝人生,这或许才是最真的生活”写得多好,这样的游记,才算是真正的游记。有游览,有感悟。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才是有效果的。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审美,感知,品读,融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鼎湖山听泉》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感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首先是从感官开始的,他们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内容可以直接影响他们审美情趣的形成。编入苏教版初中教材的课文,往往都配上 插图,目的就是想先入为主,让学生在第一眼看到插图时,就能够激起审美情趣。但是这些插图在很多时候被教师给忽略了,许多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就直接导入,带着学生走进文字,解读文本。学生由于没有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产生审美情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不可能会产生审美情感的。教师要带着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当学生对插图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想看一看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这么美好的图画的,这样学生的审美兴趣就会在感知插图的过程中得到激发。
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带着学生看一 看书上的 插图, 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美。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学生从审美角度 来看课文 的插图时,往往只是 从山的形 状、山上的林木等方面来看鼎湖山的美,谈到的是鼎湖山上古刹与飞瀑是多么的雄伟,却没有学生从图中看出泉水的美。这是因为学生从图中看不出鼎湖山的水有什么特别之 处,也想象不 到作者是 如何在鼎 湖山听泉 的。这时候,学生的审美欲望就得到了激发,想走进课 文看看,教师再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学生就可以边阅读课文,边想象刚才观察插图时的情景与疑问,从而边读边想,最终想象到鼎湖山泉水的美妙之处。
在阅读教学时,要想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就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让学生从审美这一视角来感受心中的各种情感变 化,从而可以 主动从文 本中获取 审美体验。
二、品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审美情趣的培养也一样,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慢慢感悟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取美的享受。品读是提高学生审美理解能力的 重要途径,教师只有 在学生感 知的基础 上,通过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表达等方面的 解读,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让学生感悟美的存在,获取审美享受。
在教学第一段时,课文中有多处词语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比如,课文不是说“细雨夹着江轮”,而是说“江轮夹着细雨”,把山间小径比作是“绿脚”,把雾看成是“轻纱遮面”。再如,这一段后面当作者听到泉水声音时,就好像是看到“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再向前走时,没有直接说到了山中,而用 “渐高渐幽”一词来形容鼎湖山,从而又给学生一个美的想象。所以,在教学这一段时,笔者没有逐词逐句地讲解,而是带着学生反复阅读,看看学生都能读出什么。学生一开始的阅读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而通过多次品读,学生慢慢读出了文字中美的意境。
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美的。如果只是 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学生也许不能快速地获取美的情感, 教师只有带着学生慢慢地品读,多一些品读,少一些讲解,那么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在品读中慢慢得到升华。
三、融情——拓展学生的审美层次
道始于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同样道理,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也要用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情感来解读这些美的 东西,这样获取 的审美情 趣才是最 真实的,是有效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 合自己的真实生活来理解文本,并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解读文字,边阅读课文,边联想自己生活中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审美层次,让学生获取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
这篇课文把山泉比作是自己的“娇儿”之态,把泉声比作是“孩子如铃的笑语”。也许学生 不能够真 正理解山泉与泉声为什么像“娇儿”与“孩子的笑语”。这时候, 笔者让学生先交流生活中的儿童与父母嬉戏时的情景, 他们的姿态是怎样的,笑声又是怎样的。这样,学生通过联想,就会对课文中的这些文字产生情感,并通过比较与融合,深刻地体会出鼎湖山泉水的美,从而发展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8
《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西平县专探中学
赵桂景
2009年11月《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描写游览所见景物的主要特色。2.记游写景中比喻方法的运用。3.游览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受。教学重点: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以山泉之美来体现山林之美。教学难点: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受。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那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article/
投影出示:
鼎湖山听泉 课堂实录 篇10
执教者:建昌中心小学 潘益斌
评析者:建昌中心小学 王卿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点击图片)
师: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生甲:鼎湖山真美!
生乙: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
[评:在学生对鼎湖山进行了初步感知后,先由学生说说印象如何,充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泉声很美”。]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评:紧扣文中的句子,加强对泉声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过渡: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生动的录像。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回答。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评: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
师: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师: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
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师: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生:找出这个词,试着理解,并试读。
师:听,除了泉声,云中还传来阵阵钟声。(点击钟声)钟声安详厚重、泉声欢快活泼,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评:在学生对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试读,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师: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
生: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师: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
生:声音。
师: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想欣赏个够。
[评:文章讲解主次分明,第三小节一句带过,没有展开细细叙述,在文章和课堂的总体把握上做到了适当。]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师: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师范读)
师: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他有什么特点?
生甲: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
生乙: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
师: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
师:你们一组再来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请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评:朗读形式多样,并配以分角色朗读,颇有特色。在学生朗读过后能点评,指导。] 师: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播放录像)
师:你能分辨出哪种泉声吗?
生分辨泉声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再次播放录像)
生:像二胡的声音
生:像狮子发出的吼声
„„
[评: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均给以充分的肯定,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最后阶段掀起了一个高潮。]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一样()的,是()。
[评:这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另外,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过渡: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能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升华中心
师:(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师: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评:用饱含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总结了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受上,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对全文来说,“你们想说什么?”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师:请课后将你心中想说的写在作业本上。下课!
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以美感教育为主流,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教师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倾听表达。
2、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整合优化,同时积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理解运用于表达。
3、认真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朗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练习,敢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教师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课堂实录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寻找支点:
1、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2、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3、读完课文,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4、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愿意说说吗?找好朋友去交流。开始。
5、谁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围绕支点,旋转球体: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1、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感受?点评,评的真精彩,相信你读的更精彩,你来读一读。
2、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交错流泻”
4、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师评:(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好吗?(希望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望会实现的。(拍摄)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5、指导朗读: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不想试试。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听出来了吗?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那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
2、指导朗读:还想不想听?指名读,评(听了你的读,我眼前真的浮现出了涌流的泉水,你真了不起!)再指名读(你是如何品味的,把你的品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评:听了你的朗读,连泉水都不想走了,你读的比写的还好!谁愿意和他比?)齐
师评:刚才,———把这个词语理解了,所以读的非常好,谁来像他那样读一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
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1、这是一座——借宿(引读)。
2、(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3、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师评:(声音)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想欣赏)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有关寺院)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1、是呀,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就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范读)
附: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让我们细细聆听。
2、你最喜欢哪种泉声?(找出一组词,板贴声音)我也很喜欢。
3、师: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位,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板画五线谱)可以开始了吗?
4、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了吗?
指名读: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范读:我也很喜欢泉声,也想读一读,行吗?问:听出来了吗?再试试看,自由读。
指小组读,谁来?还有吗?
边小节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5、齐读,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点击背景音乐)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画:其它音符)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自由说,孩子嬉戏,小雨珠,炸雷,快马,评价: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媲美了!真生动!很形象!真令人陶醉!美极了!(这么美的泉声,我们是不是应该用美一点的语句去形容?)
7、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回归支点,升华中心:
1、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2、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3、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小结:是啊,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一起游览了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六、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阅读有关介绍鼎湖山的资料。
2、小导游,把鼎湖山的泉水介绍给你熟悉的人。
鼎湖山听泉赏析 篇11
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
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
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课文透过这些打比方的句子,把泉声写得很具体,同时也给大家带给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此刻我们的眼前。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了人来写,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读《鼎湖山听泉》有感作文 篇12
鼎湖山是一处令人向往的风景胜地,那里绿树成荫,遍地都是翠绿的青草,偶尔也会闻到风中夹杂的花香,却见不到花的身影。而那里最吸引人的,还是清脆的泉声,泉水叮咚,再与茂密的丛林相配,构成一幅优雅宁静的山水画。
今天,我读了谢大光的名作:《鼎湖山听泉》,被那里美丽的景色迷住了,感受到鼎湖山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完美融合;清泉与绿树的交加,更显得生机勃勃。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青翠欲滴的草丛中,流淌着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溪。当溪流流到树木疏朗处,便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当水滴滴到草尖时,好似晶莹剔透的珍珠。啊,一股夹杂着泥土馨香和花儿的香味随风飘过,令人心旷神怡。竹木青翠挺拔,枝缠藤绕,犹如大海的滚滚波涛,气势宏大。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各种各样的树木令你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这里也是花的海洋,美不胜收。
鼎湖山最美的顾名思义是优美的泉声的无穷变化。泉声是山的灵魂,不绝于耳,把我们带入了绿色的网络。万籁俱寂的夜晚,泉声清朗,音律各不相同:那清脆的琵琶声,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弹奏的;那柔曼的.小提琴声,是草丛中淌过的溪水拉出的;那厚重的贝司声,是万道细流汇聚于空谷实弹奏出的;那雄浑的铜管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时吹奏的。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忽扬忽抑,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那种声音,犹如天籁之声,久久回荡。鼎湖山泉水孕育了山间万物,蓬勃生机从这里萌发了。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鼎湖山听泉》09-15
《鼎湖山听泉》阅读题答案06-16
晴和出游湖山间,晴和出游湖山间陆游,晴和出游湖山间的意思,晴和出游湖山间07-09
游观湖山初中作文800字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