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

2024-05-15

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精选8篇)

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 篇1

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

篇一: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教师的秘密书架》,上边主要介绍了名师们的读书感言,感言后边有他们经过运用、实践后总结出来的名言、警句。最后还有名书的引荐。我虽然还没有看完这本书,随着这一段时间,对不同书籍的阅览,确实有名师们的感觉。当你沉浸在书香之中时,好像忘记了生活中所有的烦恼,完全被一种宁静、安然、激荡的氛围所包围。让你的心绪完全随着书中内容的起伏而波动。

于此同时,我又觉得自己很可怜,自认为是一位读书的爱好者,竟然连备受各位名师推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都没有涉猎。难道还不觉得自己很可怜吗?通过看这本书,越来越让我有了想阅读他的渴望。不仅仅是这本书,还有很多名师们引荐的书,为的是不让自己再感觉的可怜,也是作为教师必须要读的。

篇二: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

《教师的秘密书架》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再现了49位名师的读书经历、读书智慧和读书经验,在窥探了49位名师的读书秘密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感动于他们对书的热爱与痴迷,王栋生教授刚考进南京师范的那一年,看了近200本书,为了买书,他常常连着十几天不吃荤菜,但他却说有书读就是幸福的;坚守在村小的林高明,尖厉的山风夹杂着尘埃纷纷洒落在床前的一张闻风而动的破桌子上,尘埃淹没了书本,却没有淹没他对书的热情……而我们现在的生活物质充裕,我们的读书环境、读书条件比他们好了不知多少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

可能很多老师想知道,面对浩瀚书海,现在的我们要读些什么?我觉得教研室给我们推荐的60本教师必读书目就很好,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专著、经典名著等等,内容广泛。如果我们想快速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那就去读教育专著,魏书生老师说:“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张立平老师说:“假如以‘索取’的目的去读,如‘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何与学生沟通’等,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读,不仅能让自己走进去,还能让自己去寻找更多相关内容的书籍,走向更大的阅读空间。”如果能结合两位所说去阅读,下一个教育家可能就是你!

篇三: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

袁静

这篇读后感直到假期最后一天我才完成,不是忘了写,而是今天是一个时期的结束,明天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我不愿网络拼凑完成任务,而是选择现在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回想自己,回味书本。

停下来

一个小时前,我和康复师聊了聊近一年的治疗和之后的康复安排。我承认这次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确实曾经打倒过我,但还未被打垮。也正是这近一年的治疗让我暂时放下了生活中的琐碎,忘记了工作中的快乐,只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就是要恢复正常。康复期间的时间远比工作八小时更加熬人,身心疲惫之余发觉身边少了很多声音,我的生活一下子简单到几乎静止,曾经那个风风火火的我停了下来。

静一静

生活不由我选择地停了下来,我也不得不静了下来。话少了,我更愿意放在心里;笑容少了,我更愿意没有表情。我真的能静下来吗?其实很难。网络成了我主要与外界联络的媒介。每当看到阳光里的群消息通知,我就蠢蠢欲动;每当和学生在网上聊天,我就难以停止。有一天在网上郗老师给我发了他参加阳光杯公开课的准备资料,我发觉那一刻我可以真正当次“局外人”思考一节课了,我想静下来。休假期间,校领导不断鼓励我要坚持康复,每当有学习资料董校长都会给我单独发一份让我学习,新课标解读、北师大各年级疑难解答、教师基本功试卷、优秀观摩课视频资料等等,一个“不能落后”的信念告诉我,我能静下来。

读下去

曾经的我不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我只会读自己感兴趣的。现在的我也不是一个会读书的人,读到的文字与心灵的思考之间碰撞不够。康复这段时间,我每周抽出时间阅读《新课标解读》,理论性强的语句是我不愿多读的,我只能强迫自己死记硬背。但是假期学校发了《教师的秘密书架》这本书,给我提供了解读文本的空间。通过对49名名师读书秘密的深入挖掘,让名师现身说法,通过他们真实的故事再现他们的读书经历、读书智慧和读书经验。目前我只阅读了24位名师的部分,比如用一辈子读懂一位教育家的李镇西、被阅读改变人生的窦桂梅、阅读史既成长史的闫学等等,也在读书这一面被名师所震撼,成为名师不是想想就能成,康复成功也不是不锻炼就能好,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就是成功没有捷径。在我学习的24位名师的读书秘密中,只有华应龙一位数学学科名师。他认为“学养在阅读中日益丰厚”.他的经历一改我对数学教师阅读少的认识。数学教育家的他每个月必去一次书店,家中的书近8000本;数学教育家的他遇到好文章都会一读内容,二读结构,三读气度;数学教育家的他除了阅读数学类书籍还读教育类和人文社科类书籍。读到这里时,我找出了华老师的课堂实录,我发现每一节课他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从外在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内在火热的思考。他的经验做法是我难以效仿的,因为那是一种教育本领、教育艺术。但是我清楚知道要想具备这种教学本领,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坚持,耐得住寂寞,停下来,静一静,读下去。

教师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篇2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处在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有主动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教师为了未来而教,学生为了未来而学,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必须互相尊重。尊重人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独立人格。作为教师,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尊重了学生,反过来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才能建立、才能牢固。尊重学生也是种恩泽,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尊重父母、兄弟姐妹及周围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教育的起点与前提。每个人带着不同的基因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不同的环境、经历中拥有不同的性格能力,即所谓的个性。每个人的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美术、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及自我认识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点,这就是差异。只要使学生特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只要使学生能视老师为父母,视学校为自己的家,他们就能心情愉悦地去做好每件事,就能在做好事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教师要辩证地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仔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水平,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等有偏差的学生,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晓之以理,给予改正过错的机会,要有耐心地积极教育和等待。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以鼓励,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这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现出教师宽大的胸怀和巨大的智慧,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拥戴。

三、尊重学生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及班级事务的决策上,应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使学生的见解有偏颇,也应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学生,师生成为知心之友、忘年之交,可以使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青年教师:“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的时候,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以尊重学生为名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教师失职的表现。严格并不是单纯的严厉,更不是惩罚。严厉要与善良相结合,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批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对他还有充满人情味的关切。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我们提高了认识,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好。

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积极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探索新鲜事物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优质的教育应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并保持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为一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以教育为职业的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规律,不断创新,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做到尊重学生。学生最喜“异想天开”,有的会做出一些超自己能力的事情,有的遇事好发议论、好表现,有的还会“别出心裁”,提出许许多多“越理犯规”的建议。这时,老师应因势利导,而不能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一些正当合理的良好愿望,哪怕这些愿望有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高明的教育者也不应漠视,更不能贬损,而应该予以充分重视与关注,并适时鼓励,以保护学生的积极进取之心,进而激发其潜能,为教育的成功提供保障。尊重学生本身包含着对学生的浓浓的爱,成功的教师就是以一种爱心去尊重学生、感化学生,给学生添加滋养心灵的营养。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才能在教育中变无法为有法,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教育机智,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 篇3

俭学街校区李世平

来学大的第一次新入职教师培训之后,崔总监推荐了《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拿到书之后,我刚翻开就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了,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学教师,书中的很多东西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所以,我迫不及待的读完了这本书。管建刚老师以自己的教育成长为蓝本,从“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奋斗”、“63%的教育韧劲”和“10%的教育写作”五个方面,展示了他从一名普通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该如何成长,怎么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对当下教师成长非常有帮助的一本书.管建刚老师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印象最深刻——没有高深且读来生涩的理论,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他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和真实动人的小故事来分享他在成长过程中悟出的点滴道理,如邻家大叔的谆谆教导,虽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语句,却令人难忘,激起内心的感动,一次次被那些朴实所震撼。

抬头做事,低头做人。”管老师用八个字概括了做老师的标准,同时也是做人的标准,他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他平铺直述的写作手法,为我们这些在教育田地里乱串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如一盏明灯给我们洒下一片温暖!

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具备2.18%的教育基础,但是对教育的渴望远远不及文中所谈的“120%”。管老师笔下的“教育渴望”就是教师能坚持不懈、奋勇前行的力量,“教育野心”则更像催化剂,使人心灵强大,愈加自信,并茁壮成长。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和八年村小,他从1998年起才安心做老师,历经“十年磨一剑”的他在2008年已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和《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人物》、《小学语文教师》等核心期刊的封面人物。如果没有120%的“教育渴望”,没有将渴望一点一滴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没有教育的“雄心”和“野心”,他怎么可能成就今天的精彩和辉煌?

也可以说,管建刚老师用“75%的教育奋斗”和“63%的教育韧劲”,书写着他从一名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他,是一个有坚持力的人,基础再差,起点再低,只要他认准了一条道,坚持下去,一次次的坚持和放弃,就能走到别人望不见的远方。”也许,你曾跟我一样不假思索地怀疑过这样一个事实——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对折51次以后,纸的厚度居然接近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但这确实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正是管建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他才使自己的“平凡”变成别人眼中的“非凡”,使“简单”的教学行为变得“不简单”。用他的话来讲:“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人生,只要熬过工作中的51次对折,人生必将从此大不一样。”这也使我想起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没有像管老师一样坚持,锲而不舍,如果我也是那么坚持,不断重复,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那么我在教学上也一定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甚至是自己的教学特色。

管建刚老师用一年出一本新书的目标与行动诠释了他“坚持就是胜利”的教育韧劲,也践行了他“10%的教育写作”。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和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他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五年,他从优秀走向卓越。细想我们身边,也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灵感,但是我们缺乏的却是管老师这样勤于记录的意识和手。“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一两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与及时。真实,才有价值。及时,是怕遗忘。遗忘非常可怕,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就会遗忘掉一大半,过几天就忘得所剩无几。只有记录,才会让你的灵感永远的保存。”

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一点一滴的坚持,才能成就今天的成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只有坚持不懈的执着,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也只有坚持,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因为再好的玉也需要雕琢。

在学大的日子里,我从事的正是和管老师一样的工作,教书育人。学大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有程度好的,也有程度较差的,那么作为老师,要有信心,要不放弃,坚持,一点一滴的去引导学生,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工作

中,很多时候,就是执行力的体现,一件事情能不能成功主要看你做不做,只要你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结果。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 篇4

看完了这本书的前序,感觉他走过的几十年就像是一部励志传奇,能拍出一部励志电影,启发人、更能影响人。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记录了管建刚校长成长的足迹;这本书,书写了管建刚校长从一个普通小学老师到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透着智慧,句句含着思想。这本书就像一位长辈,一位老者,在给我们讲述着管建刚校长的人生故事。

他在书中旁征博引,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成功由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奋斗,63%的教育韧劲和10%的教育写作组成。不管是哪一章节,管校长总能让我看见如今困惑的自己以及经过何种方法变成如今的管建刚。这种种方法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我们能坚持做下去,必定会有不俗的成就的。这或许就是教师成长的秘密吧!

“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是两个字:记录!”坚持记录。“只要上班,我就记录,不记录不回家。这是我一年出一本书的秘诀所在。”管建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等,记录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记录里多了思考,多了分析,多了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怎样使自己的教育幸福起来,那就一定要走上研究之路。想办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那就是研究,真研究,这样的研究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工作。记录得多了,写论文的时候,那就是大量的素材,我们会有信手拈来的`轻松。

确实如此,每天都坚持写点什么,把每天在工作中遇到的事情――高兴的,不高兴的,成功的,失败的,有趣的,枯燥的等等琐碎事情,都提炼一下,发现其中的价值,写作价值或是教育价值,那也锻炼了自己勤“写”的能力,这也算是一点价值吧,哪怕是流水账似的记载,也具有帮助你积累生活素材。看看那些名师,哪个不是在坚持写作呢?李镇西坚持写教育日记、随笔,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那些书并没有多少深不可测的理论,大多都是教育生活中很接地气的实例。还有女教师中我很喜欢的窦桂梅校长,她工作繁忙但笔耕不辍。

然而对照自己真羞愧。是的,我缺的就是记录――教育写作。对于研究来说,记录是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的资料,才有下一步的整理分析,没有整理分析何谈研究。阅读固然重要,但其实教育写作才是真正的阅读啊,它读得是现实教育这本生活的大书,它需要的自我的投入、体验、思考、践行。平时在阅读和教育生活中,我常会有一些思考,但总感觉这些思考没有条理,很凌乱、零散、浅显。管校长告诉我:“只要拿起笔来写,‘写’能帮助我们思考,进入条理、集中、深入。但愿今后我能坚持去写,用笔尖记录自己的人生,在人生的海洋中激扬起一朵一朵亮丽剔透的浪花!

除了这点,本书还有很多地方让我豁然开朗:比如我们要学会管理我们的情绪,不能像野马一样,蝙蝠咬它一口,就能把它活活气死。这样对自己是个大伤害。

教师快乐起来的秘密[精选] 篇5

小的时候,喜欢跟着大人,摇船去小镇同里,天蒙蒙亮出发,一早到,街河两岸,煤球炉子燃着烟,阿婆们择着菜,阿公们喝着茶,苏州评弹袅袅而来。父辈们说,做街上人,多惬意啊。

要做“街上人”,对我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娃来说,只有一条路:书包翻身。没几年,城市户口能“买”,有俩钱的,都把钱扔“户口”去了。十来年后,农村城镇化,农户拆迁,买户口的,变着法儿,吵着嚷着,要把户口迁回来。世态变迁,题外话啦。

读师范,要不转户口,就不能成为“吃皇粮”的人。师范三年,我稀里糊涂,没念出啥东西,没弄明白“教书”是咋回事,要毕业了。我的语文烂,其他功课,咬咬牙,总能拼个80分出头。语文,牙齿咬出血来,也没用。彻底死了教语文的心,做个数学老师吧。1991年6月30日,毕业的日子,大家唱着毕业歌,喝着毕业酒,我呢,躺在县人民医院里,挂点滴。6月19日,我就病得住进了医院,整个人蔫得跟黛玉妹妹似的。打那以后,我心无旁骛,一心养病,“养”得很专业,学会了自己熬中药,学会了给自己针灸,奇妙的是,我居然还学会了给自己打针。那个时候,村里医疗站的赤脚医生,每天上我家,给我打针。后得知,那要付“出诊费”,我一狠心,往自己的屁股上扎,扎了七八十来次,嘿,成了。

一年后,病秧子上班。村小没有平行班,村校长说:“小管,你教二年级数学和四年级数学。”我没教过书,一下子要教两个年级,人发憷。厚着脸皮和校长还价:“您看我的身体,能不能教一个班?”校长挺为难:村小,一个萝卜一个坑,教数学都得两个班,你教一个班,谁教三个班?

人哪,想活命了,什么话都说得出口,我说:“您要真让我教两个年级,我只能上班一个星期,又请一个星期的假„„周而复始,直到您批准为止。”村校长和我一个村,我的状况他清楚。第二天他对我说:“你教一个班,就教五年级语文,兼班主任。”

一个班总比两个班轻松,我就此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从没想过教语文的“语文老师”,一个从小见了作文就怕、见了语文就头疼的“语文老师”。半年后才明白,我们那儿,一个班的高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其工作量相当于教两个班的数学。

那两年,我教书纯属“捣糨糊”。我的心里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只要能活命,只要能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强。我给自己定了一条工作、生活的准则:“马马虎虎教书,认认真真养病。”为养病,看了不少医书、药书、养生书,真怀疑,我最初的那点语言功底,是那些药书给的。身子渐渐好起来,书却没教出啥样子来。我对教书没感情,对语文只有一个“怕”字。我对教育的最大好感,它给了我公费医疗,我能毫不心疼地配药去。

1998年春,我对自己说:安心做语文老师吧。1998年,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村小老师,做了十年,2008年,我成了特级教师,成了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我明白了,不喜欢的事,你也可以做得很出色。不喜欢,不应该成为“不出色”的理由。常有人说,要做喜欢的事,才能干出名堂来,这个广为流传的谣言,把多少人的才能扼杀在了摇篮里。

心理学家埃尔森博士,采访过100位人们眼里的“成功人士”,一大半的“成功人士”说,目前所做的,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真叫人感叹。那么多的人,做着当初并不喜欢的事,都成了人们眼里的“成功人士”。很多老师时常抱怨:当初以为教育很美好,入了行,才知道,我不喜欢、也并不适合当老师,辞职吧,狠不了心,只好将就着混。

越抱怨,越做不出什么名堂;越做不出什么名堂,越抱怨。日本的江本胜,写过一本书《水知道答案》。江本胜以一张张清晰可见的、水的结晶图片告诉世人,水,你给它善良的、温暖的、美好的语言暗示,它的结晶有规则,很漂亮。你给它丑陋的、冰冷的、肮脏的语言暗示,它的结晶体没有规则,变形,变态。70%都是水的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你给自己什么样的暗示,就会给自己的身体、大脑“结”一个又一个什么样的“结晶体”。

你真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你真找得到一辈子愿意为之累、为之苦的“事”?95%的人找不到。我们常常把一时的喜欢,错看成终身的伴侣或事业。我们常常错把“梦中情人”,当成现实中自己要的“伴侣”。我们常常把得不到的东西,错以为是这辈子最重要、最喜欢的东西。人哪,心里存着的那个美好的“事”,并非是他愿意为之痴,为之迷,只是“得不到”,才叫人神魂颠倒;“得不到”迷失了人的心智。一个人要真有了一辈子喜欢的“事”,他一定能放下眼前的那点利益、实惠,不可能“将就着混”,再说,一个老师又能有多大的利益与实惠呢?

放不下眼前的那点小利益、小实惠,而与自己的“喜欢的事”擦肩而过,那本身说明,所谓的“喜欢的事”,只是想想而已的“事”。真入了那一行里,也不一定能干出什么名堂来。

有人反驳,某同事跳了槽,做得挺好的;某同事转了行,也做得挺好的。对,完全有可能。一个人以主动的方式离开一个行当,转入另一个行当,往往会下决心:这次,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不能让老同事、老朋友看笑话。这是他们干出名堂来的最重要的力量的源泉。1998年,我的心回到了教育上。有一段时间,我对上班产生了惧怕感。寒暑假还没过呢,想着临近的开学,心慌慌的。双休日,想到星期一,暖烘烘的心头浇了凉水似的。心病还得心药医。我念四个字,后戏称为“四字真言”--上班真好。上班路上,我一心一意地念,念着念着,自己都笑了出来。念着念着,情不自禁念起做教师的好,工作稳定,双休日、节假日不说,寒假、暑假,多逍遥。学生少不了给我添麻烦,可也正是那些“麻烦事”,我活得不再一成不变,每天都充满了“未知的变化”。

做老师真好,咱天天和孩子打交道,和世上最纯净的“人”打交道,远离心计,逍遥自在。做老师真好,你看,咱带的一班孩子,对你言听计从的,不开心了,发个火,第二天,孩子早把你的“火”忘了,依然甜甜地说“老师好”。要在公司,要在机关,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做老师真好”“做老师真好”,念着念着,我明白了,你和工作的关系,就如你和那口子一起过日子的关系。你要想他(她)的好,你才觉得他(她)好;你要老想他(她)的坏,那准完蛋!

老师是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一年又一年,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废物,你就会变得更加像废物,因此,用一堆半真半假的话来安慰自己,比做什么效果都好。”--心领神会,异国知音啊!

不喜欢的,你好好做,做出点名堂来了,也就喜欢它了。人,往往这样,你做出名堂来,别人认可你,你就觉得那事值得你干。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是工作有多可恶,而是我们做不出名堂,混在里头觉得憋气,窝囊。为开脱那份自责,你说,我不喜欢它。--你不喜欢的,是那不能出人头地的状态。

母亲做的一道汤,我很喜欢喝,汤汁浓稠,味道醇厚。一次,母亲炖着汤,我偷偷去锅里喝了点,嗯,没什么味道。母亲说,要炖上三个小时,才能炖出好味道来。工作上,也一样,别急着品味道,别急着下论断,说它没有味道。你做出味道来了,你才知其中的好滋味。

“干一行怨一行”的人,最苦闷、最郁闷的、最对不起的,便是他自己。人和工作的关系,可以自由结婚,也可以“先结婚后恋爱”。父辈们“先结婚后恋爱”,过得也挺不错;自由恋爱了,婚前花前月下,婚后关系如只跌不涨的股票,眼看着只有绝望,只好忍痛割爱。

书架的故事 篇6

为了帮助学生丰富课外知识,增加阅读量,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我就想在教室内添置一个书架。于是,在晨间谈话时,我提出了这么一个话题:

“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结果如何?”

“仍是一人一个。”

“如果你有一份快乐,我也有一份快乐,我们相互交换一下呢?”

“那每人就有了两份快乐!”

“那,如果我们各获得了一份知识,再将这份知识告诉别人呢?”

“那一个人就有许多知识了。”

“今天,老师有一个提议,我们来建一个书架,交换着看课外书。这样,我们每个人就都拥有更多的课外书了,也就拥有更多的知识了,好不好?”

“好!”同学们一致通过。于是,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崭新的书架在教室里“安家落户”了。

第二天,同学们就将家里的课外书搬到了书架上。以往早自修时走来走去的现象没有了,中午打打闹闹的场景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安安静静的读书图。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但是,好景不长。

由于书架是敞开的,借阅时没有登记,几个星期后,就有同学忧心忡忡地来找我:“老师,我的一本课外书不在书架上了。”随后,又有几个同学告诉我同样的消息。有的同学为了保全自己的课外书,甚至有了把书重新搬回家的念头。“咱们班有小偷”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班级,情况不容乐观。

书缺了,这是事实。自己班的同学拿的?这不可否认。问题是应当怎么处理呢?让拿书的同学来认错,还是⋯⋯我左思右想,就是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考虑再三,我认为拿书与拿其它东西不一样,也许有的同学被书架上的某一本书吸引住了,他想一下读完,于是偷偷地带回了家,而带回家后他又忘记带回来了,现在经同学这么一闹,他就不敢把书放回去了;也许有的同学在看书的过程中,不小心弄破了,悄悄地带回家修补了⋯⋯我想,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使真的做错了,我们也不能用成人的方式去处理,要三思而后行,要给他铺设好道路,让他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于是,我权衡再三,采取了刊登“寻医启事”这一解决方案。

各位同学:

你们好!

谢谢你们一直以来不断地给我提供营养,让我正常地运作。但是,近段时间内,由于个别同学到我身上“抽血”,使我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整天精神恍惚。同学们,救救我,帮我医治好“贫血症”吧!

久病盼愈的书架

2009年11月2日

启事一张贴出来,同学们便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读完后,有的同学聚在一起,小声地讨论着,有的同学独自回到座位上沉思着⋯⋯而作为老师,我又将几套崭新的课外书放在了书架上,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终于,第二天一早,那些丢书的同学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的书回来了!”

“老师,书架上又多了好多新书!”

“老师,这下书架就不会‘贫血’了,我看这样下去,它要得‘肥胖症’啦!”

“肥胖症!”我心里一喜,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理想结局吗!

【反思】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当学生出现大大小小、错综复杂的问题时,作为老师,我们第一反应常常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分析问题,以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对错。而后,用一种先知先觉的态度,站在高高的位置之上,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我们苦口婆心地说教却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我们在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时,往往过于夸大孩子的错误,有时甚至到了孩子不能接受的地步,逼着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虽然这不是我们的初衷,但我们往往是好心办了坏事情。怎样处理好类似的事情呢?我想,蹲下来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1.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孩子由于认知水平较低,考虑问题往往是很简单的,有时,会随着自己的性情去做事情。看到一本喜欢的书,他只想着“我要尽快看完这本书”,于是,就把书带回了家。因为想着看完了还会带回来,因此他不会把自己的行为视为“偷”,而是当作私下里的“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在没有倾听孩子的解释之前,不应过早地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定性”,而应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耐心细致地去倾听;不应给孩子筑一个台,让其下不来,而应给孩子找一个坡,引导他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2.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

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个体,有不同的爱好。孩子都喜欢看漫画,喜欢漫画的风趣与幽默;孩子都喜欢读童话,喜欢童话的夸张与想象。因此,在处理日常教育教学问题时,有时老师的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些细微的动作可以是一个手势,可以是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句话语,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能心领神会,进而做出正确的行为,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案例中,我以书架“寻医启事”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在看课外书时存在的问题,孩子们会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很新奇、风趣,同时,也明白了老师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最终他们不仅自觉地将书放了回去,而且主动增添了新书。可见,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教育效果也更有效。

总之,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除了要做到认真、负责之外,更要具备教育机智。我始终坚信: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蹲下来,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才能心领着心前进。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作者单位: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小学

浙江绍兴 312030)

责任编辑 刘敬连

书架上的总统 篇7

“我不会谈论我的继任者。”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接受南方周末电邮专访时,明确提出这一要求。在南方周末原本准备好的问题中,有几个是关于他的继任者萨科齐的。

在《希拉克回忆录:步步为赢1932-1995》一书中,他也奉行了这一原则。这本书的撰写者,法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让一吕克·巴雷在北京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印证了这~点。

但是,不谈继任者,不等于不谈有关往事。希拉克还是在书中钩沉了他和萨科齐“不得不说”的故事——1990年代初,正在竞选总统的希拉克遭遇了萨科齐的“背叛”,一直积极参加希拉克所有竞选活动的萨科齐忽然变得疏远了,转身投向了希拉克的政敌。希拉克在书中说:“萨科齐在我眼中不是个普通的幕僚。在60年代的一次党的会议上,我注意到了他。他当时作为上塞纳省青年戴高乐派的代表要求作几分钟的发言。结果他的讲话相当精彩,足足讲了15分钟。他那时候不过20岁,表现出一种很有政治前途的气质。我邀请他到我身边来工作,他很快就答应了。他希望自己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随叫随到、急切、殷勤、渴望做事。沟通能力极强,表现出众。”

希拉克并没有在书中过多着墨于与萨科齐的往事,寥寥数笔,言简意赅。但他承认。“对于萨科齐的首次背叛,我并非毫不在意。”由于该书只是希拉克回忆录的第一部,时间截止到1995年,两人此后的交恶只能且听下回分解了。

就在《希拉克回忆录》推出中文版前两个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也推出了回忆录《旅程:我的政治生涯》,布莱尔似乎没有希拉克“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书中不吝笔墨全面披露了他与继任者布朗之间的纷争。布莱尔毫不客气地指出,布朗“不好相处”、“让人恼火”,公开谴责布朗曾在养老金政策争论中勒索他,他甚至承认了曾向布朗承诺在2003年退出大选,但后来改变了主意……两人的交恶让他一度陷入巨大压力,有段时间不得不靠酒精缓解因此带来的一系列压力。

小布什、布萊尔互写“超长情书”

不过,布莱尔在书中对小布什却是赞不绝口,称“小布什的力量、勇气和信念令我倾倒”。认为他是世界上惟一一位有决心、勇气与本·拉丹基地组织较量的政治家。美国媒体有这样的说法:“小布什是个十足的白痴,磕磕绊绊地偶然当上了美国总统”。对此,布莱尔说他完全不能认同这种看法,布莱尔写道:“没有人能够‘失足’后还能当上美国总统,实现美国总统梦,你得比一般聪明人更聪明才行。”布莱尔还赞扬小布什在政治事务中的;镇定自若,很少表现出恐慌、烦躁或甚至担忧的情绪,其自我把持度不低,完全能够冷静地自我应对……美国有评论家干脆将这些段落视为“布莱尔写给小布什的加长版情书”。

布莱尔出版回忆录两个月后,小布什的回忆录《抉择时刻》也隆重上市。比起另外两位前任国家政要,两年前黯然下台的小布什在书中爆了不少猛料——授权中情局使用水刑虐囚,下令击落“9·11”被劫持的客机,计划换掉美国副总统切尼,制定打击伊朗的计划……布莱尔在执政期间曾“借酒浇愁”,小布什更坦率,称自己一度酗酒,是个酒鬼。

在回忆录中,小布什也向布莱尔诉说了衷肠,“布莱尔是我在世界舞台上最亲密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作为我们的盟友,他从未动摇过”。小布什称,他与布莱尔的私人友谊开始于2001年2月的一次会面。当时,在观看电影《拜见岳父大人》后,两人开始畅聊起彼此的家庭生活、夫妻相处之道,由此拉近了距离。有趣的是,美国媒体也把小布什的回忆录看作他写给布莱尔的“情书”。

在回忆录中,小布什也没忘记谈及一度令自己在全球名声大噪的“扔鞋事件”。2008年12月,小布什访问巴格达,一名伊拉克记者朝台上的他扔鞋。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真希望自己接住了那该死的东西。有记者向我扔鞋,这算得上我最不寻常的经历之一。”

希拉克与小布什都在书中谈到了中国,希拉克说“邓小平是我的朋友”。而小布什则认为胡锦涛是一位“专注国家内部事务的实干家,处事冷静、思维敏捷”。

总统卖书也要走秀

3位国外前任政治领袖先后出书,风格各异,评价不一。但他们的政治地位也不能让他们省去到各地为自己的新书宣传推广的步骤。希拉克为自己回忆录中文版在中国大陆的推出,专程到上海进行访问。布莱尔带着妻子和4名子女在英国各地轮番走秀,他认为自己的书在美国的市场可能会好于英国,于是利用到美国出席一次颁奖典礼的机会为新书进行宣传。小布什则频繁出现在电视上,在全美各地举行签名售书活动。

希拉克回忆录在法国推出后,受众反应相对平静。但布莱尔、小布什可就没那么消停了,在公众视野中,两人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污点形成争议焦点。在英国,有民众游行公开抵制布莱尔回忆录;在美国,一些书店没有把小布什回忆录摆在显眼的地方售卖,甚至把它藏在货架后。

但三人的回忆录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畅销书。希托克回忆录在法国推出后一段时间内,曾创造每天卖出1.5万册的纪录。布莱尔回忆录首发后几小时就登上了畅销书榜。小布什回忆录更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卖出了200万册,超过了奥巴马传记。

电影导演波兰斯基也为政要传记热添了一把火。2010年,他执导了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影子写手》,片中,虚拟的英国前任首相亚当·朗找人代笔,捉刀人发现自己有一个前任,因为在代笔过程中发现了首相与美国中央情报局不可告人的秘密而被暗杀。英国有媒体指出,电影里的前任首相亚当·朗暗指的就是布莱尔。

而在美国,也有评论者在小布什回忆录书后长长的鸣谢名单中寻找“不同寻常”的名字,是不是有哪位是小布什的影子写手。

父母的书架影响孩子的气质 篇8

昨天,我顺路送朋友家7岁的小男孩儿回家。一路上他都在给我们一本正经地讲道理。一路上说了一大串也不喘口气,全都是专业语言,大致就是:纸是木头做的,所以要节约用纸;人要好好刷牙,否则会产生牙菌斑引起口臭;口红里多半含铅,对人体神经系统有害,还会致癌……

4岁的女儿还沉浸在各种可爱有趣的绘本里,哪里听得懂这些严肃的知识。她直愣愣地看着他:哥哥你在说什么?我一句也听不懂。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曾读过的书

一个人的未来还真是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已初见端倪,如果人生没有重大变革,我猜,这孩子将来一定算得上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如果你仔细留意一个家庭,你会发现,孩子的谈吐与气质,藏着他曾读过的书,也藏着父母曾读的书。一个喜欢读文学书籍的孩子,必定有一个爱好文学的大人;一个喜欢读财经类书籍的孩子,多半是生在经商之家;而爱好科学知识的孩子,怕是有个搞技术发明的老爸。

就像这个男孩,当同龄小孩还在读着充满童趣的卡梅拉的时候,他已经在读《小牛顿科学大世界》《万物简历》等科学普及类的书籍了。

有一次去他家,发现他正在看科技发明的节目,看得津津有味,我震惊不已。

后来,当我知道他的爸爸在药厂的研制组工作,我就释然了。我参观过他家的书房,还真是清一色的与化学理工科之类有关的书籍。想必,这孩子长大也是个出类拔萃的理工男了。

父母的书架对孩子的影响

同学聚会,一个女同学带来了她5岁的双胞胎儿子,让我们惊羡不已,围着她问不停。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幽幽地说:“这两个小弟弟长大了,要是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怎么办?”我们都惊讶极了。她才10岁啊,就说这么成人的话题了。

当我看到她妈妈时,我就明白她为什么会那么早熟了。因为,她的妈妈上初中那会儿就是个言情小说专业户。毕业后结婚生子。多年过去了,她的爱好没变,收藏着各种言情小说。霸道总裁、穿越时空……来者不拒。她的女儿显然是受了她的影响,也爱看言情小说。似懂非懂,懵懵懂懂。

所以说,父母的书架,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回想我们小时候,谁不是偷偷在父母的书架上翻出几本书看过。我妈妈很爱看书,而且看得很杂,从世界名著到地摊文学,从经典文学到古文奇谭。我也跟着她后面看了很多。因为看得很广,所以成年后我才能写各种题材的文章都游刃有余。因为我妈不爱看财经类,所以我便没有一点儿理财概念。

所以说,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除了自己擅长的范畴,更多的是要去补缺。就像前文里的小男孩,我还是希望他在熟识各种科普的时候,也还能读点文学作品。比起谈论口红里含铅,姑娘们更想听这个口红的颜色很漂亮这样的赞赏,不是吗?

给孩子更多的书,和孩子一起,做有气质的读书人。

上一篇:小额贷款公司财务流程下一篇:我夏天最喜欢的一件物品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