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2024-07-08

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精选5篇)

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篇1

胡锦涛: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德艺双馨

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出席开幕式。

全文:胡锦涛在文联代表大会、作协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本报北京11月22日电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出席开幕式。

花团锦簇,灯火辉煌,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气氛庄重而热烈。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标。二楼眺台悬挂着横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上午10时,大会开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各位代表和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胡锦涛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文艺事业生机勃勃、硕果累累。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为人民奉献了大量思想内涵丰富、艺术品质上

乘的精神食粮,进一步巩固了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以昂扬的精神、奔放的激情吸引和感染着亿万人民,对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对祖国和人民有真情挚爱,对国家和民族有担当奉献,对艺术和事业有坚守追求,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胡锦涛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胡锦涛指出,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阶段,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文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事关文艺工作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文艺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培养造就高层次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在文艺工作者中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切实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形成各类文艺人才不断涌现、文艺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希望各级文联、作协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履行职责,把文联、作协建设成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继续团结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孙家正致开幕词,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代表各人民团体致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杜金才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致词。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主持开幕式。

出席大会的领导同志还有: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徐才厚、何勇、令计划、王沪宁、路甬祥、李建国、陈昌智、马凯、陈奎元、张梅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

这次全国文代会、全国作代会将分别审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上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报告,研究部署今后5年工作任务,修改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章程,选举产生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新一届领导机构。

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特邀代表和台湾地区、海外地区特邀嘉宾约3300人出席会议。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 温红彦 李舫 张烁)责任编辑:NN027

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篇2

胡建雄,湖南湘潭市湘乡人,研究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展览,流传于日本、韩国、新加坡、芬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书法报》《中国书法》等几十种报刊杂志刊登,被人民大会堂和韶山毛主席故居等重要场所收藏,被刻匾刻碑于北京、四川、山东、河北、湖南等地。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多部辞书。先后为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破天荒》《龙抬头》题写片名。出版有《胡建雄书法艺术》和《胡建雄书法艺术(斗方卷)》专著。

阎肃: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篇3

每一根心弦,都与祖国母亲的心跳相谐;每一首歌,都与人民军队的脉动相宜;每一个音符,都与时代发展的频率相合。整整60年,阎肃站在时代的潮头放歌,金声玉振,穿云裂石。

时代呼唤黄钟大吕,时代需要精品力作。我们并不排斥娱乐,但更需要崇高;并不排斥追逐时尚,但更需要精神传承。阎肃之所以成为文学艺术界的常青树,就是因为他始终坚守高唱时代主旋律这一艺术的制高点。特别是当有人恶搞、歪曲、亵渎红色经典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坚决抵制。他认为,在历史的峰峦中,以红色经典为代表的主旋律,是闪光的路标和纪念碑,是我们精神躯体的经络和脉管。

阎肃对我们党有着无比的坚定信念。阎肃曾说过:“歌剧《江姐》,说实在的挺好看,挺震撼。我已经看了70多遍了,每次都让我感动。正因为有了这种感动,我才写成了这首歌。”看完歌剧《江姐》后,被深深感动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剧作者阎肃,还赠送给他一套精装《毛泽东选集》。阎肃说,那一刻成了我难以磨灭的记忆。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难以磨灭的记忆,才有了阎肃不断激发起对党的无比忠诚以及他爱党信党永远跟党走的坚强决心与坚定信念,才有了阎肃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一首又一首歌颂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步向前的百听不厌的好歌。80年人生路,60载艺术情,是什么力量激励着阎肃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是在用一种歌唱和赞美的方式来爱党爱国。”这是一种多么深沉而坚定的信念啊!

阎肃对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有着无比的忠诚与热爱。透过阎肃的那一首首动听的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我爱祖国的蓝天》、《当你飞行的时候》、《我就是天空》、《谁在长空吹玉笛》,一首首“天上之作”充满了广阔的想象;《长城长》、《军营男子汉》、《军营春秋》、《军营时光》,一曲曲“绿色赞歌”透出深沉的大爱。在阎肃创作的1000多部(首)作品中,有三分之二姓“军”。这些随激情流出的“兵之歌”,可见阎肃这位有着60年艺术生涯的老兵,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有多么的忠诚与多么的热爱!也正如阎肃所言极是:“最爱穿的是军装,最爱写的是军歌。”

阎肃对人民群众有着无比的深情与大爱。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只有满怀对人民群众深深的爱,才有可能创作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来。阎肃高扬主旋律,他总是带着感情、充满激情投入到他的忘我的创作中。阎肃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还体现在他对火热生活的热爱。一个人,只要真诚的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又有才华、有思想、有坚持,还要加上善于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就一定能成名,就一定能成功,就一定能成才。

时代造就了阎肃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更是党和军队培养了阎肃这样一位深爱党深爱军队深爱人民的艺术家。阎肃始终同党、国家、军队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冉彪)

羊鸣:他是老同事眼中的好榜样

他是一个勤奋的人,虽然属于大学毕业,但他读的书不少,多而杂,他是个杂家。社会上的三道九流,阳春白雪什么的,上下五千年,他都懂。他是在党的文艺方针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有成果的戏剧作家、词作家。我们相处半个世纪了,他的成名作就是《江姐》、《我爱祖国的蓝天》。

我们创作《江姐》的门槛很低,一个县剧团五六十号人,乐队就十二三个人,照样能演出。当时我和阎肃领两队人去听反映,我到江浙一带,在苏州,我就见过在一个草台上演《江姐》,照样演。我们创作,不是让谁都敬畏你,歌剧不是皇冠上的珠子。我们要的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刘亚楼司令员也是这样交代的。

说到下连当兵,阎肃在一大队,我在二大队。我们过的是一样的生活,地地道道当兵,一到就换上列兵的服装,和机械兵睡在一个通铺上。一次,阎肃也出过洋相,打的背包散了。那时真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体验基层生活。我们在部队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知道了空军的基础是什么。在部队呆了将近一年。

当时部队忆苦思甜,我们还要给战士讲家史,启发当兵人的感情。阎肃当时讲得精彩,和机械员、飞行员都熟了,交上了朋友。所以,他的词是认真体验生活的结果。《我爱祖国的蓝天》,1961年写的,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仍然是他写过的词最好的之一,到今天都经得起推敲。所以,他写的词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理念非常好。后来,越南军事代表团也会唱了,还传到日本。去年纪念空军成立60年,请各国武官看演出,他们就会唱。

阎肃的创作很有思想,始终与时代同步发展,注重求新求快,具备政治家和艺术家的头脑。比如,改革开放后,时代变化了,对一些不好的东西不能一味骂啊,对一些新的东西要吸收。文革后,70年代末,我们写了歌剧《忆娘》,写一个华侨从香港回到国内,立志当教员,文革中受到牵连。我们决定写这个题材,在音乐创作中,我们到广州后,专门把邓丽君的流行音乐的素材吸收进来,效果很好。

阎肅年岁大了,但思想一点都不老。《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唱脸谱》等歌,写得不拘一格,是新时代的产物。《军营男子汉》写得很先锋,很时髦的。所以要出新。

阎肃的作品可以说是多年积累的结果,第一是勤奋,读书多,知识多,面对任务从来不推,不示弱。你说打假他写出了《雾里看花》这首歌。为了写好,我们在指挥学院集中修改一个月左右,很艰苦,一个月中间可能就休息了一次。

我们俩在一起,也为部队写了很多团歌、师歌、校歌,加在一起有好几十首了,我们认为这也是为兵服务的一种形式,而且流传得也广。

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面对群众,要善于学习吸收群众中的丰富养料。你看,这么多年来,真正场场爆满的歌剧只有《江姐》。

仇非:“阎肃叔叔”把毕生献给了军队文艺事业

阎老在空政文工团是德高望重的。我认识阎老是在1959年,那年我只有10岁,到文工团当学员。我是看着阎老从20几岁到现在80岁,阎老也是看着我长大的。

1972年,有一次演《起飞线上》时我骨折了。不久,我收到阎老的一封信。信上,阎老是这样写的:“仇非,听说你骨折了,架双拐了。哈哈!祝你早日康复!阎肃”。按照常理,一个小演员骨折了,最多见面问候一下,虽然他没和我住在一起,却专门写个纸条,托人带给我,这让我特别感动。

阎老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思维上非常敏捷,再一个就是状态始终不变,就是对艺术始终不渝的追求,对任何事都是同样的热情。所以,为什么阎老的作品在每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火花,就在于此。还有一点,他的记忆力极强。这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在艺术上,阎老是很敏锐、很细腻。不管声乐也好,器乐也好,舞蹈也好,或

nlc202309011307

者演出的剧目安排也好,多少年的合作,创作室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群体。

阎老的作品始终充满时代感。为什么说他的作品有时代感?因为他的作品抓住了时代特征,抓住了现代生活人们之所需。他的作品是不拘一格的。首先他的词是多种多样的,才形成曲子的多种多样。一首好的歌如果没有好的词来作为支撑的话,那么曲子就很难。也就是说,一首好歌首先在词,然后是曲,词曲都好了,才是一首好作品。有的作者的词总是一个模子,像刻章子一样重复,而阎老的作品不是一个模式,他写的《我的天空》、《雾里看花》、《进京赶考》、《将门家书》,包括《江姐》整个选段,都不一样。《江姐》的每一场、每一幕都有经典唱段,这在歌剧界是少有的。这也是阎老不断学习吸纳的结果。阎老家的书非常多,我上他家,看到他家的书多得把玻璃都压碎了。

阎老的作品有生命力,还有一点在于他能把观察的思维与时代的脉搏结合起来。什么最难找?艺术的感觉最难找。什么最难提高?艺术的感觉最难提高。阎老对艺术的感觉特别好,可能瞬间他就能产生感觉。比如,同样审查节目,阎老的发言就有震撼力,就能点到穴。

只要组织需要,阎老是说干什么就干什么。2001年搞舞剧《红梅赞》的时候,整体策划确定了,阎老、羊老和张老是艺术顾问,他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舞剧整体形成后,在幕启之前有黑牢诗篇的朗诵,“墙这么高……”的片段,当时就想请谁来念。因为阎老的声音比较沧桑,有历史感,我就请他。那时候阎老还住在文工团院子里,我给他打电话请他。他一听说,马上就到了礼堂,一段一段地录音。到第二天一听,感觉不是很好,讲述感不够。给阎老打电话,他二话不说就过来录了第二遍。再后来,还感觉个别地方不太好,又给阎老打电话,他说我吃完饭就来。一放下碗筷,他就过来录了第三遍。从这一点说,阎老对艺术的追求真是令人敬佩。

老伴李文辉:平平凡凡的老阎不平凡

我和老阎1961年结婚,当时我在锦州工作。1962年,老阎到锦州探亲,这是我们结婚后他第一次探亲休假。18天的假期,老阎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搞创作,我们哪都没去玩。他那次创作的就是后来红遍大江南北、被传唱了几十年的歌剧《江姐》的剧本。我听说,在上海演出的时候,一共演5场,有的人连续5次排队买票,有的人连歌词、台词都背下来了。

文革期间,是非颠倒,老阎创作的歌剧《江姐》被污蔑为“毒草”,老阎因此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有人说他是漏网“右派”,还有人给他贴大字报。他·旧连累我和孩子,一天,他对我说:“要不,咱们先分开吧。”我对他說:“你到哪,我跟你到哪。你连西藏都去过,世间还有什么苦不能吃?你就是发配到北大荒,也得有人给你做饭啊。”患难见真情,老阎到现在遇到什么事还一直让着我。

老阎生活上简朴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穿着上从来不讲究,给他买了贵一些的衣服,让他知道了就放起来,舍不得穿。吃饭也不挑,剩菜剩饭照吃不误。年轻的时候,物质条件不好,他经常多吃饭、少吃菜。菜剩了,我就说:“剩了就倒掉。”他舍不得,就会把剩下的菜全吃掉。直到现在他还是这个习惯。

老阎的驼背是他勤奋的证明。我看过他中学时代的照片,身板挺直的。30岁前,老阎连一个休息日都没休息过。常常是一杯茶、一支烟,一本书看一天,由于长时间伏案学习,慢慢地老阎就变成了“罗锅”。还有很多休息日,老阎是在书店和戏院度过的。过去,礼拜天老阎常去天桥看戏,坐公交车要5分钱,他合不得,经常走着去,走着回来,看戏每小时一毛六,他却肯花。因为那是学习,不是在玩。

老阎爱好很少,除了读书、看报、看戏、听音乐会,基本上没什么爱好。没有游玩、吃喝、海聊的欲望。老阎睡得很晚。我睡眠不好,半夜十二点醒了,他没睡;我一点钟醒了,看他在看书;两点钟醒了,他还没有睡。中午他要睡上一会儿,时间不长。只要他在家,每天都这样,很规律。老阎喜欢看武侠小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要有新的武侠小说出版,他想方设法拿到手,解渴一样地看完。金庸、古龙、还珠楼主的小说他都看过。这为他在剧本创作中能够成功塑造人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老阎很正直,有时也很古板。现在好多了,以前要是孩子们在家讲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说一些时弊,他不爱听,就训斥孩子们,有时孩子们不服气,结果就吵了起来。他听不得人们说政府不好,讲的“坏话”。有朋友建议我办个文化公司,我想还真行,一来我喜欢文艺,二来我对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很自信,三呢,我对文艺界很熟,很多明星大腕都是我的好朋友。老阎听说后坚决反对,根本就不允许。不用说我办这个文化公司,就连儿子办都不行。他有他的原则,我们拗不过他。

儿媳妇是军艺毕业的,学唱歌的,一直想进空政文工团。老阎是文工团的元老级人物,儿媳妇希望他能跟团领导说说情,但他一直没开这个口。

工作不觉得累、生活不觉得苦、饭菜不好也觉得好吃。从年轻时到现在,他都很愿意到部队去采风、去体验生活,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像《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都是他在部队找到的灵感。他从不浪费时间,一有空就是学习,就连文革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一点时间都没耽误,除了创作就是学习。

有人要帮老阎写自传、出文集,他都拒绝了。人家劝他,别人都出书了,你怎么不能出。他说:“出那个有什么用呀?”人家说:“你不出谁知道你呀?”老阎说:“知道有什么用呀?”

儿子阎宇:我爸阎肃其实就是一普通人

我爸阎肃其实就是一普通人,但又有一些不普通的地方,80岁还在上班,这点就和一般人有点不一样。

我们感情特别好,像哥们儿一样。他有两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是一点架子没有,尊重身边的所有人。小时候我和他一起从家出来,在院里不管是见到花匠、打水的,还是烧水的、扫地的,他一定会主动上前打招呼,而且微微鞠躬说:“您好。”一直到现在,他都是这样。我对他的这种做法始终不是很理解,直到近几年,随着自己年龄增大,我才突然感觉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一生都这样,从骨子里尊重每个人,绝对是装不出来的。

前些年,就是我结婚前,两家人准备一起吃顿饭,我老丈人是内蒙古的一名普通干部。吃饭前,我对他说:“老阎同志,您号称有点名儿,我老丈人见您可能会有点紧张呀。”他连忙说:“千万别这么说,大家都是普通人,都一样。”我爸爸这一辈子,从来没把自己当什么艺术家、

“大腕”,他就说自己是一名空军的老兵。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还有一点就是他一直地学习。我见到他的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坐在书桌前。不是看书学习,就是在抄写,要么就是在做笔记。现在已经形成印象了,一问我爸在家吗,在家,那我就能想象到他在干嘛呢。

去年,顾秀莲大姐找到我,要我帮

nlc202309011307

助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一台童声合唱晚会邀请嘉宾评委。我把18个决赛团队的资料放在他桌上,对他说:“老阎同志,明天帮个忙,去晚会当个嘉宾,随便白话两句。”他说:“我没空,我正忙着呢。”我说:“什么没空呀,就两个小时。”刚吃完饭,他的电话来了,给我指出了我给他材料里的6处错误。

青歌赛也好,各种大奖赛也好,他总能讲出点东西,因此观众才爱听他的点评,爱看有他的节目。我觉得,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做功课,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功课。我爸曾说他30岁前没休过一个休息日,这绝对是真的。有时我感慨,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把别人休息娱乐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和做功课上。人只要一直在学习,就能不断超越自己。老阎同志从来没跟谁去比,他就是一直学习,一直超越自己。

他的起步阶段其实就是文工团一打杂的。他号称自己是“一专八能”,其实没什么专业。拉大幕是他、舞台照明是他、合唱节目他要上、集体舞蹈也跟着上去跳,还说过相声、催过场。从一个打杂的,到一级创作员,他不学习能行吗。我爸绝对不是个天才,从我小学三年级起,下象棋他就没赢过我。就是他的刻苦学习成就了他。

从1984年开始,他开始搞春晚的撰稿和策划,一直搞了十五六届。每次搞春晚他都看很多资料、研究很多东西。他把创作戏剧的认真劲又用到了电视晚会上,在这一领域又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持续不断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項工作是他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访谈节目、电视大赛逐渐兴盛,邀请他参加访谈节目和作为各种电视大赛评委、嘉宾的越来越多。他又把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劲头转移到这个领域。有人说,阎肃特厉害,张嘴就来。我不赞同这么说。如果不是之前认认真真地准备、扎扎实实地做功课,怎么能每次都能说到点子上,哪能次次都有精彩发言。有人评价,他在没学问的领域,做出了学问。

我和他在一起将近40年,他没有教导过我怎样做人、没有要求过我学什么、没看过我的作业,没开过家长会。没有希望过我将来要干什么,成就什么。他之所以这样,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没有那么多精力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二是他没有寄期望于我非得成龙,只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了。他特别反对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认为,一个人扎扎实实做好你的本职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进步;我们要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最大的成绩。就拿我姐的两个孩子来说,他们学习不是很好,我爸就说,这有什么关系,他也许是这条街上修车最好的。他就这观点,对社会有用,干什么工作都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人,都是普通人。

他几乎什么书都看,有的书看起来和他的工作毫无关系,那他也看。有一次我看霍金的《时间简史》,他也抄过去看。看不懂的地方也问我。他就是这样,对什么都有兴趣,有人说他是个杂家,这与他丰富的兴趣不无关系。

我写过一本书《我和我的阎肃爸爸》,写之前没和他说。成稿了,我拿给他看,他说:“你写这玩意干啥呀?”我告诉他:“出版社等着出版呢。”因为我还有事,说完就走了。两个多小时以后,他电话未了,15万字的书稿不但看完了,连错别字都给改出来了。

有一段时间,我在事业上受挫,情绪很低落。他给我写了首小诗,大概意思就是说,人要乐观对待人生,就会很轻松;悲观对待人生,就会很失落。人生中暂时的失败和痛苦,其实是在酝酿着更大的成功。“十年西湖底,方有令狐冲。”《笑傲江湖》中,任我行被囚西湖底十年,琢磨出一套十分厉害的武功,这套武功传给令狐冲,让他功夫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任我行十年的苦痛,怎会有这么一套厉害的武功。所以,我们要乐观地、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种种不顺利。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篇4

王锡棠的山水画是用心灵显现中国山水画的精气神韵;他坚持山水画的传统理念和精髓, 吸纳西画元素,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2012年10月出版的画册共选入79幅精美山水画, 在海内外与全国书画大展中荣获金奖和银奖的《明月照江村》、《飞瀑漱苍山》、《秋山宜落石》等知名作品均在其中,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王锡棠, 1943年出生于浙江慈溪, 斋名雪野, 1959年起从事绘画艺术。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研究员, 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 中艺研国际书画院高级书画师, 华夏风情书画院高级院士, 上海行知书画院常务理事。

德艺双馨的豫剧大师常香玉 篇5

成长经历

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的一个贫苦人家。原名张妙玲。常香玉的父亲也曾经是个唱戏的,后来因为嗓子受伤,就在戏班里做一些打杂的事情。1932年,父亲为了让她不做童养媳,把9岁的她领上了戏台。父亲认定“戏是苦虫,非打不成”这句话,经常把常香玉打得皮开肉绽,甚至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宁可让你跟我学戏被我打死,也不能让别人把你给打死。”

常香玉开始是跟着父亲学戏,后来父亲请了老师专门教她。从9岁开始,父亲就经常因为学戏的事情打骂她,一直打到她20岁。最严重的一次是她因为一个字吐不清楚,父亲便撕住她的嘴,连肉都抠掉一块。她当时哭得唱不成戏,父亲一怒之下,一脚把她踢到车底下,当场将她踢趴在那儿昏了过去,连头和脸都磕烂了。农会里的人都在那儿听戏,一看到这情况,就把她父亲弄到农会里头,说他是人贩子,把他绑到农会里就揍他,叫他说在哪儿买的人,在哪儿偷的人。她父亲说:“她是我的亲闺女,你看她长得也很像我,把她喊来看是亲的还是买的?”常香玉哭着喊着说:“他是我的亲爹!他是我的亲爹!”她父亲这才被放回来。出来后,香玉和父亲抱头痛哭。父亲说:“我的闺女啊,咱不学戏吧,你爹没有本事,你爹没有法养活你。我不能送你当童养媳,要不咱要饭吧。”香玉死活不去要饭,于是她继续跟着父亲学戏。

为让香玉积累舞台经验,父亲让年幼的她参加各种演出。她什么角色都演:小生、武生、丑角,就这样,年仅12岁的香玉已小有名气了。经过近乎残忍的磨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常香玉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常香玉认为,她的老父亲是个很有眼光、很有见解的人,常派唱腔的形成最早就是由他帮自己改戏开始的。1935年腊月,常香玉随戏班闯荡开封,不久便在戏班里唱起了压轴戏。

那时学戏是被乡亲们瞧不起的,于是,父亲卖了家里的土窑,带着常香玉和常香玉的弟弟、母亲,一家四口前往密县。父亲在一个戏班帮忙,常香玉开始学戏。有一年,父亲带她回老家,村里张姓的人认为,宗族出了女戏子是个耻辱,不准她姓张,死后也不准她进张家祖坟。气愤之下,父亲便给女儿改名叫常香玉,随了义父的姓。常老大对常香玉就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常香玉一直没有忘记常老大给她做的烧饼夹肉。

常香玉先随父亲学习豫西曲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常香玉红了之后,就有了一些类似今天追星族的人,组织了“闻香社”来捧常香玉,麻烦也就跟着来了。这一家要她去演戏,那一家也要她去演戏。老父亲只能答应一家,另一家就扬言弄死她。

有一次,有一家没请到常香玉,心怀愤懑,要置她于死地,于是把一个手榴弹扔在她的化妆桌前。巧的是她已化好妆,正好走到门口,另一位演员杨桂云的父亲来到化妆桌前,说是照照香玉的镜子,他刚坐下就被手榴弹炸死了。常香玉到尉氏县演出时,手榴弹又扔在观众席上,幸好那个手榴弹没有炸,常香玉他们连夜就逃出了尉氏县。此后,他们过起了颠沛流离的演出生活,几乎产生了再不回河南的念头。

日寇侵华,常香玉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1938年,常香玉到陕甘一带演出,名声大振,获得了“豫剧皇后”的美誉。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改建为香玉剧社。常香玉生前曾多次谈起她的从艺经历,她说:“解放后,国泰民安,社会稳定,我们也有了安定的个人生活、社会地位和发展艺术的有利条件,我们在艺术上也有了新的飞跃!”即使到她因病不能再演武戏时,仍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艺术。

捐献战机

常香玉以豫剧《花木兰》等蜚声艺坛,成为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豫剧泰斗。抗美援朝期间,她亲自率领香玉剧社义演筹款,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义举更是令人敬仰。现在,这架战斗机停放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展出,人们把它称为“常香玉号”。但常香玉却对此多次予以郑重更正:应该叫“香玉剧社号”,飞机不是我一个人捐的,剧社那么多人演戏都有功劳。

抗美援朝初期,从朝鲜战场传来消息,我军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敌机丧心病狂的狂轰滥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当时年仅28岁的常香玉,听到广播后辗转反侧,悲愤难眠。次日一早,她对丈夫陈宪章说:“咱俩是经历了旧社会的艺人,是新中国使我们挺直了腰杆。现在美国发动侵略战争,企图扼杀咱新中国,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打得很艰难,咱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事?”陈宪章说:“我们武器装备落后,美国就是凭着先进武器才这么猖狂的,咱就想办法为志愿军捐一架飞机吧!”就这样,夫妻俩决定用义演募捐的方式为志愿军将士捐献一架战斗机。

当时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成功地改编了豫剧《花木兰》,正在各地巡回演出。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知道他们要捐献飞机这件事后,对常香玉说:“就用向志愿军赠送‘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名义进行捐献演出吧!”并委派马运昌、毛云霄、荆桦三位干部协助剧社从事捐献演出工作。

常香玉拿出多年积蓄,又卖掉了香玉剧社唯一的一部卡车和自己的房子,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为了不影响演出,她把三个不满10岁的孩子送到托儿所,带领59名演员踏上了义演募捐的征程,还公开宣布:剧社的演职员不拿一分钱报酬,所有义演收入全部用于为志愿军购买飞机。

1951年8月8日晚,常香玉到达第一站开封,2000多名观众从四面八方涌来,把开封剧院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欣赏常香玉的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被她深切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大家踊跃地把省吃俭用的积蓄投入募捐箱中……就这样,常香玉和她的剧社在开封连续演出五场,场场爆满。

1951年时,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价格按当时的币值是15亿元,以常香玉当时演出的标价来计算,场场满座也要200多场才能筹足。为了早日凑足买飞机的钱,她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睡地铺,日夜兼程到各地义演。直到1952年2月7日,香玉剧社通过在开封、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城市的180多场演出,才募集到了1527亿元人民币(旧币),交给了当时的“抗美援朝总会”。香玉剧社委托他们代买一架战斗机,献给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们。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得知此事后,专门接见了她。彭德怀握着她的手说:“常香玉,你真不简单!”

常香玉义演捐献飞机的事,惊动了中南海,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1952年4月,全国文艺汇演期间,观看完常香玉演出的《拷红》后,毛泽东握着她的手兴奋地说:“你这个香玉了不起嘛,我该向你学习!”

1953年,常香玉担任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文工团第五团副团长,带领香玉剧社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她不辞劳苦,不怕牺牲,一次次穿越美军的火力封锁线,为战斗在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演出,受到了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据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捐献的飞机为“香玉剧社号”。当时全国各界捐赠钱款相当于3710架飞机,国家用这些钱购买了一批米格歼击机,“香玉剧社号”是其中之一。但限于当时条件,并没有在机体上喷涂标志。现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的这架飞机,就是当时那批歼击机中的一架。在博物馆筹备期间,为纪念常香玉等人的爱国精神,特意为这架飞机喷涂上了“常香玉号”标志。后来经过仔细查检历史资料,确认这架飞机的标志应为“香玉剧社号”,便重新喷涂,作了更正。现在再去博物馆参观,见到的飞机标志已经是“香玉剧社号”了。

伉俪情深

21岁那年,常香玉演一台新戏,请了许多知名人士去看,陈宪章就是其中的一个。陈宪章当时是陕西宝鸡三青团分部书记兼中州小学校长。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发表意见。陈宪章令常香玉记忆尤深。他针对常香玉戏中的一句台词说:“‘我看他眉清目秀人忠厚’这句词用得不准确。你根本就不了解他,怎知眉清目秀的人就一定是忠厚老实的呢?”常香玉听了之后,觉得他不仅懂戏,还很幽默,就这样对他有了好感。“那时候我觉得他是个好人,有文化,还是个河南人。那时候不懂谈恋爱,也不敢往那去想,反正心里光想着那个人的样。”

此后又一件很偶然的事加深了他们的感情。在宝鸡时,一次,有个三青帮头子娶小老婆,要常香玉去唱堂会。香玉没办法只能去,在现场唱的是一出悲剧《孔雀东南飞》,这个流氓大怒,要打她,常香玉跳到桌子上,把手上的两枚戒指吞到肚子里自杀。就在这次吞戒指事件中,陈宪章走进了她的生活。常香玉回忆说:“当时我吞了戒指之类的东西,陈宪章说你不为别人也得为中州小学呀,你不是答应我要为咱们中州小学募捐吗?实际上,我也很喜欢他,我就听他的话,吃了韭菜,喝了蓖麻油,拉了几天,拉出了金戒指。我从此不戴戒指。”

8个月后,常香玉回到宝鸡,陈宪章和妻子的离婚手续都办好了。他们开始正式谈婚论嫁。陈宪章问香玉:“能订婚不能?”常香玉说可以吧。这时候,陈宪章就跟常香玉要一把剪刀,剪他的指甲。常香玉把剪刀递给他时,他就拉着她的手,一下子把她拉到他怀里,他们俩就这样正式谈下去了。

对于不少朋友笑她:人家都是男追女,可你倒好,一个红得不得了的大牌演员反而去追男的。常香玉说:对,我就是女追男,他有才华,人又谦虚。

在常香玉和陈宪章结婚前,她曾经提出过三个“谈嫁”条件:一是她不嫁当官的人,二是不给别人当小老婆,三是不能因为她是个唱戏的就看不起她。“阮玲玉的死对我有很大刺激,我就想着,我这个人如果不找个好丈夫结婚也是那个下场。”

对于常香玉提出的要求,陈宪章一一答应:与前妻离了婚,并且把官辞了。1944年,21岁的常香玉与27岁的陈宪章终成眷属。结婚后陈宪章更是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专心为常香玉的事业奔波。他开始为常香玉编写剧本,常香玉演出的所有剧本,如有影响的《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等,都是他写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花木兰》。有时演出少个角色,他就顶上去,老旦、小生唱啥像啥,甚至可以说,没有陈宪章就没有后来的常派豫剧艺术。常香玉从小没学过文化,认识陈宪章后才一点点学习看报。为了不让其他事情分散常香玉的精力,陈宪章把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承担了下来,对常香玉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他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影响常香玉的演出,那样会对不起观众。

2000年,陈宪章病重。在那段日子里,常香玉每天都要到病床边陪伴。“我每次去的时候,他总是抓着我的手,不想让我离开。”常香玉说。在那段日子里,常香玉主张给已经无药可医的老伴实施安乐死:“我知道老头受罪,我希望他早走。”2000年7月,相伴50多年的陈宪章离别了心爱的妻子。临终前他对常香玉说:“我一生有你足矣!”

在陈宪章刚离开的那段日子里,身患癌症的常香玉痛苦极了,她曾经跟女儿说过这样的话:“你说你爸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他怎么就不发明一种药,让我们俩同一天死?”陈宪章的骨灰就放在常香玉的房间里,常香玉说,有这个在,我就可以天天跟他说说话。

夕照从容

常香玉始终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朴的心。解放前,为救难民,她兴学义演;解放后,为发展农业捐过拖拉机;抗美援朝时,她把全部收入用来为国家捐献战斗机;十年动乱之后,她又把补发的工资全部作为党费上交。

1998年,76岁高龄的她携弟子在河南人民剧院登台义演,6万多元的票房收入全部捐给了“河南省送温暖工程基金会”。此后,她又向该基金会捐助一万元人民币。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们又联名向基金会捐款二万元人民币。当“非典”肆虐时,老人又从自己的退休工资中拿出一万元钱捐助河南省的非典防治工作。2003年,郑州大学医学院的200名贫困大学生也都收到了来自常香玉的特殊援助。

年过古稀后的常香玉经常向人们介绍她的保健四经:“早晨练功微出汗,水煮青菜好通便。切忌绕着银钱转,笑口常开金不换。”

常香玉患的癌症进入晚期时,病灶扩散到整个腹腔,形成了一种病态的“冰冻骨盆”,即骨盆内腔像石头一样僵硬,一般人很难忍受。治疗时,常香玉总是说,不要再打针了,没有必要再浪费。病痛折磨得她很痛苦,但她始终保持着微笑。其他病人听说大艺术家在住院,都嚷嚷着要看她。常香玉能下床走动了,就走出病房,到门口和病友们见见面,聊几句,没有一点名人架子。42年前,常香玉因患宫颈癌进行了化疗,之后病情基本稳定。2002年,常香玉病情突然恶化。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无效后,她回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继续治疗了近五个月。

手术期间,常香玉被单独安排在一个三人病房,当时因为床位紧张,走廊里加了七八个床位。老人看到后,对医生说,我一个人住三个人的地方,可是老百姓都没有地方住,还是把我转到内科吧。医生安慰她说,没事,老百姓都是你的戏迷,他们都扒着门缝看你呢。没几天,常香玉还是提前转到了心血管科。

上一篇:安全防范整改报告下一篇: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