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有名的诗句

2024-07-21

拜伦的有名的诗句(精选7篇)

拜伦的有名的诗句 篇1

1.当乌云飞临你的头顶,试图笼罩你闪射的光芒,而你远射的明辉却愈加纯净,把袭来的晦色逐一驱光。

2.据柏拉图说,那是唯美的感受,是感官的无微不至的扩散,它纯属于精神,博大而神奇,自星空降落,就充塞与天地间;要没有它,人生会显得太沉闷。总之,那就是要用你自己的眼,

3.命运要我去流浪的地方还不少,去时还带着多少可叹的记忆;但我唯一的慰藉是我知道:最不幸的遭遇也不足为奇。

4.那深情而火热的时辰过去了,唐璜在她的臂抱中睡得沉沉,她没有睡,却轻柔而又坚定地把她胸脯的姣美献给他去枕;她的眼睛时而仰望,时而看他,那苍白的颊已被她的胸偎温,呵,她博

5.且来享受醇酒妇人,尽情欢笑;明天再喝苏打水,听人讲道。/所以,我们将不去游荡--/游荡到那样的深夜,/尽管心依然充满爱恋,/尽管月光依然皎洁。/因为,佩剑在磨损剑鞘,/灵魂在把友唐璜来传诵--我们都看过他的`戏,他够短寿,似乎未及天年就被小鬼给带走。

6.声名究竟算得了什么?那不过是保不定在哪儿占有一小角篇幅,有的人把它比作登一座山峰,它的顶端同样是弥漫着云雾;就为了这,人们又说,又写,又宣讲,英雄豪杰厮杀,诗人“秉着夜烛”,好等本人化为灰时,可以夸得上一个名字,一幅劣照,和更糟的雕像。

7.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又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因此,对这些我就不人云亦云了,而想把我们的老

8.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9.胸膛磨穿;/因为心的跳动得有间歇,/因为爱也需要睡眠。/夜晚虽最适于说爱谈情,/白天虽转眼就回来,/可我们将再也不去游荡,/不去那月光下徘徊。

10.又到了海上!又一次以海为家!我欢迎你,欢迎你,吼叫的波浪!我身下的汹涌的海潮象识主的骏马;快把我送走,不论送往什么地方,虽然那紧张的桅杆要象芦苇般摇晃,虽然破裂的帆篷会在大风中乱飘,然而我还是不得不流浪去他乡,因为我象从岩石上掉下的一棵草,将在海洋上漂泊,不管风暴多凶,浪头多么高。

11.再加上一两种小感觉来表明肉体本由易燃的泥质所揉成。

12.在无径可通的林丛有一种乐趣,在寂寞幽僻的海滨有一种狂欢,这里是一个无人侵扰的社会:面对大海,乐声伴着涛声呜咽。我不是不爱人类,但我更爱自然。从我和人们的交往,从过去的经历或今后可能的遭遇,我悄然脱身和那茫茫广宇融成一体,我的心绪绝非言语所能表达--但也无法隐匿!

13.“雄图”一度是我的偶像,但它已在/‘忧伤”和“欢娱”的神坛之前破碎;/这两个神祗给我遗下不少表记,/足够我空闲的时候沉思默对

14.不羁的心灵萌发的永恒精神!自由啊,你在地牢里光芒万丈!因为那里的心是你住的地方,只有对你的爱才能拴住这心

15.大的心灵正多么喜悦,为了它献出和将献出的一切。

拜伦的有名的诗句 篇2

1 拜伦及其“拜伦式英雄”

拜伦出生在伦敦一个破落贵族家庭, 天生跛脚, 常常受人欺负, 因此养成他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他中学开始写诗, 大学毕业在欧洲旅行两年后, 根据旅游日记写成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首诗的主人公哈罗德被认为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型。1813-1816年间, 拜伦以东方和南欧为背景创作了《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等六篇故事诗 (统称《东方叙事诗》) 。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为“拜伦式英雄”。1817年, 拜伦迁居意大利, 完成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创作了诗剧《该隐》、讽刺诗《审判的幻景》 (1822) 《青铜世纪》、长诗《唐璜》等一批杰作。他笔下的“拜伦式英雄”从前期的撒旦主义到后来唐璜身上闪光的人道主义, 一直在变化和发展, 其独特性使人不得不思考为何拜伦为何会创造出如此鲜明而又与众不同的人物。

2“拜伦式英雄”的实质

这种英雄热情的理想实质是一种带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色彩的英雄主义, 它既具有个人主义的因素, 又有着人道主义的诉求。西方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要求以自然状态的自我为中心来确立人生态度, 充分发挥人的自主自决的主体精神, 反对一切对人性的约束与压迫 (罗素232) 。拜伦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不论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把个人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拜伦早期的诗作中, 无论是海盗康拉德、“读神者”该隐, 还是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哈洛尔德, 均以脱离群众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 无不带有个人主义的特征。在《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以这样一种形象出场的:

从前阿尔比温岛有位青年,

所有正经的事情他都厌烦。

他的日子过的无法再荒唐,

还加上通宵达旦笑乐狂欢。

啊, 他实在是个无耻之徒,

整天沉湎与花天酒地中间。

人世间的一切他满不在乎,

甘愿与那些酒囊饭袋为伴,

自然也有色鬼荡妇在身边。

在《曼弗雷德》中, 拜伦将孤独作为最强的力量, 赋予在曼弗雷德的性格中。因此, 曼弗雷德相信:

狮子总是孤独的, 我就是这样。

所以勃兰兑斯评论说, “在拜伦那里,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自我, 他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意识到他自身的存在, 并且总要复归于他自身;这是一个激动不安和热情奔放的自我” (勃兰兑斯339) 。

但拜伦的英雄主义并不是纯粹的个人主义, 他对个体自由的崇拜也不是单纯的自我崇拜。在《唐瑛》中诗人表现了深广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作品的主人公唐璜自始至终都有一颗同情、善良和博爱的人道主义的心。他爱山川大海, 爱纯洁的女人, 爱被压迫和被凌辱者, 爱整个人类, 他的爱深广博大;同时他又憎恨制造战争、引发流血、导致贫穷和苦难的暴君, 他的恨也深入骨髓。在《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诗人列举了1809年塔拉维拉之役, 表明了态度。他严历谴责了拿破仑的侵略战争, 指出

这种战争是拿人民的鲜血和生命向战神献祭:

死神葡甸着, 在计算他的收获。

因为今朝三个强国集合在他跟前,

送来他最心爱的东西一一血的贡献。

诗中拜伦对西班牙上层贵族也作了辛辣的讽刺。国难当头之时, 他们竟还沉迷于酒色犬马之中:

这里除了贵族, 人人都称得上高贵,

只有堕落的贵胃, ‘甘心做敌人的奴才。

同时他还呼吁希腊人起来反抗, 自食其力争取民族解放:

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啊!你们知否?

谁要获得解放, 就必须自己动手,

必须举起白己的右手, 才能战胜?

高卢人或莫斯科人岂能对你们公正?

因此拜伦的英雄主义并不是纯粹的个人主义, 而是一种社会理想, 是为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与自由民主的理想, 拜伦的英雄热情的道德观倡导的是自由、独立和平等, 重点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人的参与, 这与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社会伦理观念相统一。而且拜伦对于唯我主义也表示过厌恶, 他在《唐瑛》中就曾对贝克莱主教的唯我主义进行过批判。

3 总结

纵观拜伦的一生, 他才华横溢却张狂放荡;身体有缺陷但内心强大;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倾向却又对处于弱势无援地位的工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厌恶社会却又怀有美好的社会理想, 并坚持不懈地为之战斗。具有英雄热情的拜伦同其诗歌中的人物一样充满了矛盾而复杂的因素:既有个人主义又有人道主义, 既有撒旦精神又有博爱思想。这使拜伦的人生与个性充满了传奇性、浪漫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拜伦.拜伦诗歌精选[M].杨德豫, 查良铮, 译.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0.

[2]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第一章) [M].杨熙龄,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3]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第四分册·英国的自然主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4]鹤见佑辅.明月中天—拜伦传[M].陈秋帆, 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

[5]罗素.西方哲学史[M].马元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拜伦——时代铸造的诗人 篇3

拜伦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供职于英国海军,母亲是英格兰人。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一空,为避债逃到了法国。拜伦跟随母亲在苏格兰度过着贫困的生活。

拜伦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生前的荒唐行为,受到许多人的非议,成了拜伦家族的污点,给家族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由于这个原因,拜伦的母亲变得性情乖僻,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有时候,她悔恨自己的儿子在出生时被弄跛了一只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弄得儿子不知所措。这种压抑的家庭环境和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拜伦形成一种易怒、喜欢孤独的性格。

拜伦的孤独感更多的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周围的环境使他幼小的心灵得不到欢乐。他10岁那年,大伯父过世了,他继承了大伯父的爵位,得到一笔财产。人们见他的地位变了,马上换了一副恭维、奉承的面孔,甚至老师在点名时也称他“拜伦大人”。

拜伦13岁那年,进入了著名的哈罗中学读书,这里使他感到窒息。学校的制度十分苛刻,学生动不动就受罚,一个个被弄得像木偶似的。还有,学生中年龄大的欺负年龄小的,强的欺负弱的。17 岁那年,他进了著名的剑桥大学学习,这里同样沉闷得很。老师照本念,学生照本读,没有一点儿新内容、新思想。尤其使他不能容忍的是许多学生喝酒赌钱。大部分学生喝就喝个酩酊大醉,赌就赌个痛痛快快,否则就被看作没出息。他感到周围污浊一片,几乎不同别人来往。他不喝不赌,喜欢骑马、击剑、游泳,或者把自己关在屋里,埋頭读书,醉心写作。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浪潮冲击了古老的英国,这对拜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又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接受了法国的启蒙思想。热情奔放和追求真理的性格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有名的诗句 篇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翻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当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翻译】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终南别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翻译】

中年以后厌倦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山居秋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能够久留。

《望岳》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样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间神秀之气的集中所在。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判若早晨和黄昏。层层云霭雾气升腾,使我心胸激荡,凝神远望,目送山中的飞鸟归林。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在眼中是多么渺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日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锦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古诗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翻译】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资料,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使至塞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明白在天上的宫殿,今日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期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完美的月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全文古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过零丁洋》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文天祥。其古诗全文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春夜喜雨》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多好的春雨啊,好像明白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仅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成都。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其全文古诗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明白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当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林则徐。其古诗全文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翻译】

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我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多谢您让我罢官回乡流放边远地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登高》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蜀相》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别董大》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离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以往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只期望余生能以修道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翻译】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当趁此刻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建立割据势力的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入若耶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籍。古诗全文如下: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翻译】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齐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游山西村》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翻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此刻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能够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释志南。古诗全文如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翻译】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长歌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郭茂倩。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

有名的诗句60句 篇5

有名的诗句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3、相思相望不相亲,夭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入》

4、垆边入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入入尽说江南好》

5、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李延年《北方有佳入》

6、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7、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

8、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辛弘智《自君之出矣》

9、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寒夜》

10、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1、故入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12、角声满夭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1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15、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16、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入颤。——纳兰性德《虞美入·曲阑深处重相见》

17、梅雪争春未肯降,骚入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18、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9、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

20、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2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22、今曰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夭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2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曰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5、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2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三月七曰》

27、绿树阴浓夏曰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曰》

28、一封朝奏九重夭,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9、入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30、卧看满夭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

3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2、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33、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

34、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36、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7、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入·风回小院庭芜绿》

38、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9、浮云终曰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40、曰曰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4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2、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曰》

43、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44、欲问行入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45、三山半落青夭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6、入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47、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48、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49、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曰曰来。——杜甫《客至》

50、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51、秋风萧瑟夭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5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53、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5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5、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56、试问卷帘入,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7、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58、蛾儿雪柳黄金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59、女娲炼石补夭处,石破夭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拜伦的有名的诗句 篇6

关键词:浪漫主义,拜伦,精神实质

所谓的拜伦式英雄指的就是拜伦在其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例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恰尔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这些人物英雄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对所谓的“文明”社会和宗教道德都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存在脱离群众,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拜伦式英雄”。深入地剖析拜伦式英雄的本质对于当代文学界更好的把握19世纪的文学发展状况以及拜伦的个人创作风格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19世纪浪漫主义与拜伦

浪漫主义是诞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前中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幻想、夸张、离奇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作家对一种“非资本主义”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出了当时文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浪漫主义诞生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说明了民主革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因此引发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人民革命运动以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革命,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正式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对于浪漫主义高尔基曾将其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类型,其中积极浪漫主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将文学创作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推崇以自由斗争的形式来实现自由,而消极浪漫主义则更多的是鼓吹逃避现实,脱离斗争,更提出了“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正是积极浪漫的代表诗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例如出生于落魄的贵族家庭、天生跛脚等决定了在具有忧郁、反抗和孤独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充分的反映在他的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在作品中拜伦通过塑造了一个叛逆的贵族青年详细来抒发了自己对哲学、政治和艺术的见解,也表明了拜伦是对暴政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主精神的诗人,拜伦一直强调的是独立于反抗,在作品中他致力于塑造一个个反抗社会现实的叛逆者,文学界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高度反抗精神的“拜伦式英雄”。

二、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实质

拜伦式英雄主要包括《异教徒》《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德》等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情节不同,但是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反抗精神,反对一切社会制度的束缚,渴望个人自由,心怀人间悲哀并敢于同命运进行抗争。具体而言,拜伦式英雄主要具有蔑视世俗文明社会,反对上流社会的叛逆精神、以非凡的方式追求爱情和自由的精神、脱离社会现实和群众的悲观主义精神。

1. 叛逆精神。

拜伦式英雄的最大特征就是叛逆精神,这种叛逆不仅仅局限于对某种具体权威与暴政的反抗上,更会指向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制度上,甚至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上,例如《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主人公哈罗德通过远游的方式来对社会进行反抗,《曼弗雷德》中主人公曼弗雷德选择死亡来向人类的宿命发起挑战等。值得注意的是,拜伦式英雄所具有的叛逆精神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叛逆精神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集中体现于拜伦式英雄的叛逆精神个性色彩更为浓厚,例如在诸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反抗精神都是社会精神的集中表现,而拜伦式英雄的叛逆精神则更多的属于个体的个性与情感,是一种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常常会以浓郁的抒情基调、强烈的主观性、主人公的非凡品质、夸张的感情等来塑造了一种主人公特有的性格,进而在通过让主人公走入极端情感的方式来显示其叛逆的性格,这也是拜伦式英雄叛逆精神的与众不同之处。

2. 自由精神。

资本主义价值观在鼓动人的个性的同时也在限制和瓦解人的个性,在经济和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亲历了种种社会的腐败和不公正,以及资本主义上升过程中的残酷与非人性。可以说资本主义价值观看似强调自由平等与个性发展,但实际上对对个体自由的一种抹杀。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以拜伦式英雄为代表的个人英雄,通过对个体情感的宣泄来反抗主流社会所带来的一切羁绊与障碍。因此,对真正个体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是拜伦式英雄不变的本质特征,也是拜伦崇尚自由,反抗一切形式压迫的直接表现,自由精神在诗人身上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东西,或愤怒、或反抗、或爱情、或思考。

3. 悲观精神。

拜伦在一系列作品中所塑造的“拜伦式英雄”往往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所谓的悲剧指的就是某种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而对于拜伦式英雄而言,这种悲剧性则体现为满清热情的熄灭与为理想实现而努力的失败。究其原因就在于个体的叛逆性,在拜伦的诸多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拜伦试图通过个体的努力来探索社会与宇宙的究极奥秘,而个体往往意味着有限,以有限的个体探索无限的宇宙是有悖于客观规律的,因此拜伦式英雄往往以悲剧结尾也就不难理解了。例如哈罗德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万念俱灰情绪、曼弗雷德致死也不向天国妥协,最终孤独死去等都是拜伦是社会悲观认识的体现。原因就在于以拜伦的聪明才智早在创作之时就已经领悟到,在他所生活的制度里,人的自由本质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的理想世界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这种对社会现实的绝望与悲哀与其说是拜伦的消极,不如说是拜伦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深刻认识。

三、结语

固然拜伦式英雄作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形象之一,对于社会和文学艺术创作都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认拜伦式英雄存在的消极一面。一方面拜伦式英雄固然对于自由革命斗争有着积极的鼓舞作用,例如拜伦在其作品中所塑造的那种对社会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20年代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主运动,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拜伦式英雄所表现出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理念都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总体而言,作为19世纪民主运动的载体以及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代表,拜伦式英雄固然有其局限之处,但是其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对于后人而言仍旧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魏红.拜伦式英雄光环下的女性人物分析[J].芒种,2012(07).

[2]刘森.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拜伦式英雄”——以拜伦诗剧创作的两部作品为例[D].南京艺术学院,2012.

[3]陈春燕,戴杰.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困境[J].广西教育,2016(03).

拜伦的有名的诗句 篇7

摘要:清末文坛的拜伦热给鲁迅带来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漂泊、孤独和具有反抗气质的“拜伦式英雄”已经深入到鲁迅文学创作的灵魂,他结合中国的实情,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使拜伦式英雄中国化。鲁迅在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些中国语境下的拜伦式英雄,对拜伦式英雄这一异域形象经历了由乌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来的传统势力后在妥协中求生存的转变,不同层面地展现出拜伦式英雄的质疑精神和抗争元素。其小说精心刻画的拜伦式英雄为改造国民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中国化;质疑精神;抗争元素;改造国民性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2-0101-05

鲁迅并不是第一个介绍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的中国人,在晚清和民国这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很多学者都在积极引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清末文人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王国维、胡适等人在20世纪初通过图片、译介和传记等形式为国人极力引荐这位19世纪蜚声欧洲文坛的浪漫主义诗人及作品。1908年2月和3月,鲁迅署名令飞在《河南》杂志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发表了一篇介绍浪漫主义流派的美学论文——《摩罗诗力说》。“摩罗”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恶魔,“摩罗诗力说”就是论恶魔派诗歌的力量。“摩罗诗派”就是浪漫派,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洲,是以拜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叛传统、斗志昂扬的浪漫主义流派。处于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时期的清末文坛刮起的这股“拜伦风”无疑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当时文人对拜伦的热忱都源于拳拳报国之心。鲁迅后来撰文提到,那时拜伦比较为中国人所知,是因为“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兴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反应。”[1]220-221 有学者认为,清末民初的学者对拜伦的定位停留在“反抗斗士”的形象上,文坛对拜伦本人的关注高于其诗作,因而传记类的译介远远多于对其诗歌的翻译[2]83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忽略了拜伦的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著名文学评论家阿英指出,晚清的小说,翻译多于创作,而中国的创作就是在这汹涌的输入情形之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3]180。 实际上,外来文学的传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推翻帝制以后。鲁迅年轻时读了不少拜伦的作品和关于拜伦的评论,非常推崇拜伦精神,漂泊、孤独、具有反抗气质的“拜伦式英雄”已经进入到鲁迅后来的创作中。鲁迅结合中国的实情,对“拜伦式英雄”进行了中国化改造。这里试从形象学的角度解读鲁迅早期及中期小说创作中塑造的拜伦式英雄。

一、拜伦式英雄的引入

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关系的自觉意识中[4]4。 鲁迅东渡日本留学的初衷是去异域寻找救国良方,初到日本所读的外来书籍和特殊的求学经历拓展了他的视野,也使他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有了全新的认识。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在弘文学院时,已经购有不少日本文书籍,藏在书桌抽屉内,如尼采的传,拜伦的诗……”。[5]11 毫无疑问,给西方带来巨大影响的尼采超人哲学和拜伦质疑权威、不畏强暴乃至孤身奋战的精神使鲁迅捕捉到了来自精神的力量。他非常崇尚拜伦的质疑精神和反叛传统的气质,视拜伦为“精神界之战士”。众所周知,拜伦因为个人问题自1818年从英国出走后,对传统、世俗彻底失望,创作的诗都是反抗意识极强的。而同时,一度在欧洲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神圣同盟的复辟运动淹没,主张人文主义的启蒙思潮也有倒退到基督教这一扎根于欧洲两千多年的精神枷锁的趋势。这时,拜伦敢于站出来对“万能的主”说“不”!无论是《海盗》的主人公康拉德,还是诗剧中的曼弗雷德或该隐,都不会屈从于权威,也决不委曲求全。如曼弗雷德不因自己犯下过失而被精灵引诱,更不愿向上帝忏悔,祈求主的宽恕,他说:“圣人没有权力,祈祷没有魅力,忏悔没有纯洁的形式,没有外在的表征,没有斋戒禁实,没有痛苦哀伤,也没有比这些更大的深沉绝望的内心的苦痛。”[6]85 他要为自己审判,自己把握生死的权力。而诗剧《该隐》更是解构了《圣经》里的人物,上帝被刻画为嗜血的暴君,路西弗成为先知,该隐成了被他引导而觉醒的人。在上帝接受了弟弟亚伯献祭的羊羔而把他的祭品果实吹倒后,该隐质疑道:“闻见烧焦的肉香,冒气的血味,听见哀鸣不止的母羊的痛楚……耶和华他才欢饮吗?”[6]240 虽然这些人物的命运不是死亡就是流浪,但他们都展现出反叛传统、不惧权威、永不妥协的战斗精神,是孤身奋战的英雄,即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在西方影响巨大,连著名诗人歌德都承认《浮士德》从《该隐》中吸取了力量。身处国外,又处于社会动荡时期的鲁迅也开始考虑将这一异国形象引入国内。

鲁迅弃医从文的初衷是改变人的精神,由“立人”而“立国”。“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精神时刻激励着他,他希望通过引进有反抗意志的作品和自己的文学创作来改造国民性。正如他在《呐喊·自序》所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而“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1]417。鲁迅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状况,必须从思想领域做起。只有在思想领域引进质疑精神和抗争意识,而不是单纯从西方引进武器或进行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而反抗精神正是愚弱的国民所欠缺的,因为多年的封建专制已经使绝大多数中国人仅存奴隶的顺从。鲁迅在初期的文学创作中,已经注意到“古训所筑成的高墙”使人们“连想也不敢想”;至于百姓,只能“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就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7]81-82 在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俨然化身为一个拜伦式英雄,质疑精神已经上升到觉醒的层面。他发出了惊世之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又大胆地将号称“仁义道德”的中国历史解构为“吃人”的历史。《狂人日记》是鲁迅自《摩罗诗力说》以来,隐忍十年后以反叛传统为主题的一鸣惊人之作,而这次投笔落实了他在《摩罗诗力说》一文提出的“别求新声于异邦”的主张。《药》的主人公夏瑜被捕后在监狱中说“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然而他的话被康大叔转述后却成了“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认为夏瑜说的简直不是“人话”,夏瑜对封建权威的解构无人认可,狱卒感兴趣的只是在他身上搜刮值钱的东西,搜刮无果后便将他殴打一通。茶客们听了康大叔的讲述后无不附和,一致认为夏瑜“发了疯了”。可见封建专制下的中国“愚民政策已集了大成”[8]182。狂人、夏瑜对封建道德和封建专制的解构与曼弗雷德、该隐对上帝的反叛如出一辙。鲁迅在《呐喊》中塑造的“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其蓝本就是拜伦式英雄,他把这一异域形象吸纳进自己的小说中,让颠覆传统的异域因素进入了本土,给当时的文坛乃至思想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二、拜伦式英雄在中国的困境

当代形象学认为,形象是作者创造或再创造的结果[9]210。 鲁迅对拜伦的接受“既不同于梁启超那样力图书写宏大的民族进化与竞争史,也不同于苏曼殊那样致力于表现个人灵魂创伤和整合的历程,而是在两者的巨大张力之间发现了‘现代的若干矛盾。他义无反顾地背叛了传统,却又在‘现代的门槛上举步不前”[10]。 辛亥革命前后多变的时局使鲁迅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拜伦式英雄在他心中的乌托邦形象渐渐模糊、淡化了。鲁迅中期塑造的英雄与拜伦式英雄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在杂文中,他把夏瑜这样的拜伦式英雄称为“天才”,然而,这样的形象是“乌托邦”式的,在中国几乎不能找到生存的土壤。鲁迅意识到,狂人、夏瑜的奋力抗争是孤独甚至徒劳的,他们只是为数不多的“独异个人”,决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奴性十足的大众已经沦为“庸众”,只能充当麻木不仁的看客,甚至还会为一己之利出卖或吞噬为他们争取自由权利的英雄。“独异个人”在“庸众”面前根本没有影响力,更谈不上与权威对抗。所以,他塑造的“独异个人”不会像查尔德·哈罗德这种“最不适合与人为伍的人”,在拜伦笔下还能生活得“并非空虚徒劳”,能“像一张无声的七弦琴”,“长留在人们记忆中。”[11]336 鲁迅清晰地认识到,封建专制泯灭个性、扼杀天才,甚至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都没有,中国的国民性最缺乏“诚”和“爱”。即使帝制已经被推翻,封建专制的遗毒仍然存在。因而,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角色在《怀旧》、《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中比比皆是,狂人、夏瑜并没有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中占很大篇幅,毕竟中国社会并不“尊个性”、“张精神”,个性主义总是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孤独天才在庸众中若隐若现,被归为疯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由他们率领大众推翻蒙蔽人心的旧秩序实在太渺茫了。鲁迅不屑于做孔乙己、陈士成那种旧式读书人,但却能在吕纬甫、魏连殳这类纠结于新潮和传统之间的新式知识分子身上找到他自己的影子,不无凄凉、无奈。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社会上……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1]167 鲁迅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塑造得更多、更为细腻的是一些受过西学熏陶的新式知识分子,他们在理想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似乎已经不能孤身奋斗下去,有的(如子君、魏连殳)走向了毁灭,有的(如吕纬甫)最后为了生存,不得不向现实妥协,退回到连自己都鄙视的起点。鲁迅受19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和西方现代哲学创始人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影响,在面对残酷、血腥的现实时,对人尤其是孤独个体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反思,原本怀着“我以我血报轩辕”的浪漫情怀,又不得不感叹“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12]166, 苦闷、彷徨甚至虚无成为他中期创作的基调。他本来批判屈原临死前才能“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1]69,却又把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放在了《彷徨》的扉页上。正如李欧梵所述,鲁迅“描写的精神界战士作家都是孤独天才的形象,是分开的个性主义者,是对社会流俗的反抗者。从贯穿全篇的他对文学的看法的陈述以及他自己与文学认同的表示,也强烈地表现出一种心理气质。”[13]20 鲁迅中期创作的新式知识分子虽然具备反叛气质,却没能像拜伦笔下的海盗那样“去追寻那逼近的搏斗,把别人看作危险的变成欢乐”[14]161, 他们在中国语境下对世俗的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在反叛传统的过程中呈现更多的是孤独。

三、拜伦式英雄在中国的改造和利用

异国形象并非异国情况的复制,“文学中对于异国形象的表述,重要的不是追求一个文化事实,而是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15]3 今天我们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解读鲁迅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可以看到鲁迅的创作是面向未来的,这一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俱存的鲁迅与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所不同的地方。拜伦对现实失望后采取的是逃离的态度,他借写诗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书写伤感孤寂的情绪,而鲁迅则在寂寞、苦闷、彷徨之后开始通过写作来治疗自己的孤寂,同时积极思考解救的方式。鲁迅希望通过引进有冲击传统斗志的拜伦式英雄,使读者在意识层面上挣脱传统道德对精神的束缚,逐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参与社会重构的目的。经鲁迅中国化改造后的拜伦式英雄不再止步于为自己的理想漂泊、流浪,而是更进一步,肩负起改变未来社会的历史使命。《狂人日记》篇末的“救救孩子”好似“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对未来呐喊;《药》在结束前鲁迅特意向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志士夏瑜的坟头添上了花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的第一部小说集以《呐喊》命名,为的是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如何使拜伦式英雄从解构封建权威至抗争时不再孤独,把国民的从众心理变为团体合作,是他思考的问题。他认识到在改造国民性的历程中,妇女是不容忽视的,因而他的小说中也不乏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塑造得不像拜伦的诗《她在美中行》那样形而上,但确也有像海盗的女儿海蒂那样不惧权威、孤身奋斗的女性。

1925年鲁迅为《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撰稿写道:“在女子,是从有了丈夫,有了情人,有了儿女,而后真的爱情才觉醒的;否则,便潜藏着,或者竟会萎落,甚且至于变态。”[1]264 的确,单四嫂子虽然是个粗笨女人,但有了儿子后,儿子承载了她全部的希望;祥林嫂在前夫死后曾想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逃到了鲁四姥爷家做女佣;而豆腐西施杨二嫂却被他描写得很变态。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数千年的封建礼教已经将妇女的地位边缘化,妇女在整个社会中已经沦为他者,没有地位,没有自由可言。鲁迅于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上借用俄国小说家阿尔志跋绥夫的话讲到,妇女除了把黄金世界预约给子孙外,还承载着未来的希望。虽然“子不教,父之过”的理念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几千年,但幼童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母亲的陪伴下度过的。没有觉醒的母亲,孩子就不会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推翻帝制后,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必须发生转变,否则社会的改变只会停留于表面。鲁迅关注妇女是他改造国民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旧式妇女,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创作《彷徨》时将拜伦式英雄的质疑、抗争元素引入后塑造了几个经历不幸却又具有反抗气质的女性,实现了拜伦式英雄在中国语境下的升华。祥林嫂虽然最终没有走出封建礼教的牢笼,但她毕竟迈出了出逃、争取自由的一步。爱姑,一个已经具有自我意识,能够叫板封建家庭,开始反抗传统婚姻的女性,主动提出与有了新欢而且有公公撑腰的丈夫离婚,结果被七大人这种代表封建家族制度权威的长辈以“和气生财”为由将她压制了下去。她理应认识到依靠封建家族制度来解决封建婚姻问题本来就是无稽之谈。最为悲壮的是子君,为了爱终于走出了封建家庭,认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12]112 虽然她勇敢追求、苦心经营的爱的小窝由于经济拮据而崩溃,涓生最终还是抛弃了她,她选择的路“就像婚姻制一条灰白的长蛇”,蜿蜒地向她奔来,“又忽然消失在黑暗里”[12]129,她不得不回到封建家庭中去,但她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挑战必然给封建婚姻制度这潭死水带去微澜,也给爱人涓生留下懊悔和永久的遗憾。《伤逝》是以涓生的视角叙述的,足见死者对生者的影响。鲁迅安排《离婚》为《彷徨》的结束篇决非偶然,他在讲述这些女性的故事时也在启示读者:虽然祥林嫂还是在旧历年底死去,爱姑没能成功离婚,子君最终没能守住新式婚姻,这也是作者最为苦闷的,但如果社会上多出现几个女斗士呢?传统势力已经摧枯拉朽,封建礼教这“空虚中的暗夜”在这些女斗士的奋争下已经气数已尽,自由的曙光即将来临。

四、结语

晚清的拜伦热使鲁迅开始研究摩罗诗人,他提出了文艺“别求新声于异邦”的主张,鲁迅没有止步于从译介的层面上介绍拜伦及其作品,他更希望通过自身的文学创作使拜伦式英雄中国化。鲁迅一生也从事翻译,创作自然受到了异域的影响。当然,鲁迅的创作受到的异域影响是多元的。有学者认为,鲁迅的美学思想多受尼采哲学的影响,文学风格主要受俄苏文学的影响,语言风格是日式的。从表面上看,鲁迅不像徐志摩、林语堂那样较多地受到英美文学的影响,因为他不懂英文,还对英美文学怀有偏见,觉得英国作品大多是无聊的[16]812;以往对鲁迅小说的评论主要关注的也是他的现实主义风格,但鲁迅的创作同样具备浪漫主义风格,他在前期和中期小说中塑造的非正统的、具有反抗气质的人物形象还是他内心一直推崇的拜伦式英雄。他对这个异域形象的中国化经历了由乌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来的传统势力后在妥协中求生存的转变,然后竭力发掘这个异域形象可利用的价值,为改造国民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拜伦塑造的反抗斗士不同的是,鲁迅在中国语境下苦心塑造的反抗传统、孤独战斗的斗士最终难以战斗下去,这是他自己的困惑,他自己也不能确定是否能解决,最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自写下《摩罗诗力说》以来,鲁迅自身已化身为“精神界之战士”,与陈规陋习作战,而拜伦精神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文学生涯,他后期的杂文依然保持着“硬骨头式”的作风。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吴赟. 翻译·构建·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阿英. 晚清小说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孟华. 比较文学形象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许寿裳. 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回忆鲁迅全编[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6]拜伦. 曼弗雷德 该隐[M]. 曹元勇,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7]鲁迅. 鲁迅全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鲁迅. 鲁迅全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曹顺庆. 比较文学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0]余杰. 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讨论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J]. 鲁迅研究月刊,1999,(2):

[11]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M]. 徐式谷,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2]鲁迅. 鲁迅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M]. 尹慧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4]拜伦. 拜伦经典诗选[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15]姜智芹. 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营业厅门头装修合同下一篇:我诚实我快乐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