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申纪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24-10-06

学习申纪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共12篇)

学习申纪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

铿锵带着哽咽,泪水伴着掌声。1月9日下午,由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向申纪兰学习,做人民好代表”第二场报告会在晋城市举行。近两个小时的宣讲报告,全景式地展现了申纪兰“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用65年守护一个初心”的光辉风采,震撼了现场350余名晋城各级人大代表、工作人员和所有听众的心。

一部《人民的好代表》纪录短片拉开了报告会的序幕。各个时期的珍贵影像,把申纪兰与人大制度风雨同行65年的人生轨迹还原在大家眼前。随后,宣讲报告团成员平顺县西沟展览馆讲解员张宁宁、平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建平、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平顺县纪兰文化研究室主任张娟和太行八路军纪念馆首席讲解员崔绍光分别深情讲述,将“纪兰精神”化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申纪兰看见情势危急,自己第一个蹚进洪水,和几个男社员手挽手站到了豁口处……堤坝的豁口堵上了,而申纪兰的腿动弹不得了,最后被人们架着、拖着上了岸……”讲到上世纪50年代西沟洪灾时,申纪兰义无反顾跳进洪水堵豁口的情景,崔绍光声音哽咽,台下的许多人禁不住淌下热泪。

“申主任第一个走上颁授台,这时开始播发组委会的颁奖词:‘申纪兰,初心不改的农村先进模范,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60多年来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为老区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与申主任握完手,亲自把金光闪闪的共和国勋章佩挂到了她的胸前……”张娟语调激昂,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申纪兰的故事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她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山西的骄傲。”听完报告会,晋城市城区人大代表、凤鸣中学副校长程建军有感而发,“作为人大代表,我要像申纪兰一样,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工作,贯穿到履职尽责的各个环节,覆盖到联系群众的方方面面。真正把纪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代表人民利益,替人民代言!”

“我真的被申纪兰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深深感动,更被她几十年如一日、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强党性深深折服。”晋城市人大代表秦先富说,“我一定要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模范勇当先,把纪兰精神融入到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这场报告会让大家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主持报告会的晋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范丽霞表示,申纪兰同志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对党忠诚的坚定立场、执着为民的代表情怀、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此次宣讲报告为契机,必将带动晋城市各级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地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推动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凝聚起磅礴的人大力量。

学习申纪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2

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 真刀真枪, 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风、社风和民风为之一振, 举世瞩目, 战果不菲, 进入崭新境界。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史, 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当前, 作风建设处于“爬坡过坎”、咬牙使劲的关键期, 党员干部有压力, 全国人民有期盼。为进一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014年12月, 人民银行党委决定, 在人民银行系统开展向曲江同志学习活动。捧手读完《曲江同志先进事迹》, 心绪中多了久违的影像, 脑中不断闪过, 多年来, 身边曾有过多少熟悉的一幕, 他们都是曲江———基层央行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 都有感人作为和风貌, 他们:真诚的信仰人民这一“上帝”, “克己复礼”;用实实在在的人情味, 反对了人情风, 还集体以风清气正的面貌;用“责任担当”, 把“久违”的批评和自我约束, 还原到“指定位置”。

二、平凡中点滴间书写着优良作风

曲江同志, 生前系中国人民银行凤城市中心支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兼工会主席。2014年2月因病不幸去世, 年仅52岁。作为纪检组长, 他敢于直言批评身边人, 纠正身边事, 严守财经纪律、真抓干部作风。对超标56元的内部接待, 提出质疑, 严厉批评;作为兼职工会主席, 他淳朴真挚, 牵挂困难、心系职工冷暖, 为职工解难事、办好事;作为“大”权在握的领导, 他, 不当“甩手掌柜”, 不仅身先士卒, 还苦干实干了大量具体工作。节假日, 曲江是行里值班天数最多的人。从不因私事而影响工作, 妻子患脑血管痉挛, 眼睛看不清东西, 他为妻子买饭送药从没耽误过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 他长期坚持群众优先, 享受在后, 还多次推掉各种荣誉。作为行领导, 他在出差学习、培训等许多公务活动中都有使用公车的待遇, 但他更多的选择了打的和公交。在查出患肺癌直到去世的近一年时间里, 他从没有动用公车一次, 从没有因住院而让行里的同事陪护。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 他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 书写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优良的作为和风貌。

三、精神不褪色是作风优良的内在规律

学习申纪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3

张丽莉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今年5月8日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危急时刻为抢救学生被轧断双腿,她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牵挂她的病情并为她的精神所深深感动,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张丽莉已经脱离生命危险,身体正在逐渐恢复。

李长春在讲话中说,张丽莉老师胸怀高远、追求进步,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今年“七一”在病房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夙愿。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生命赞歌。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教育事业,用自己的爱心照亮了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她潜心钻研、积极进取,以“要做就做到最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三尺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她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把助人为乐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用实际行动关心帮助身边人,在传递人间真情中收获幸福和快乐。

李长春指出,张丽莉老师在危急时刻的突出表现,是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关爱他人、勇于担当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代表着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度,是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的真实写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和人民教师的时代风采,她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美的教师,不愧为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李长春强调,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满怀信心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开展向张丽莉同志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张丽莉同志的崇高精神,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更好地推动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要以张丽莉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新风正气,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学习申纪兰同志个人先进事迹 篇4

1954年,由于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的巨大影响力,25岁的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女青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从此,申纪兰走上为民履职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无怨无悔的66年。

连任十三届,她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与成长,“人民代表大会让人民有了说话的权利。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66年间,申纪兰代表从未离开过农村,深知农民所想所盼,尽心履职建言,在全国人代会上提交的关于山区交通建设、耕地保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教育、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等议案、建议,始终关注“三农”问题,并不断得到采纳和落实。

,在申纪兰的持续建言下,山西省长治市到北京的直达列车顺利开通。

,申纪兰领衔提交关于保护耕地的议案。

,申纪兰向大会提交一份“关于支持平顺县创建中药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议”,并在闭会期间多方推动,助力平顺产业振兴、脱贫攻坚。

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人代会上,申纪兰的建言继续聚焦脱贫攻坚,建议将农村水电自供区并入国家电网,提升农村供电水平,确保农民用上“安全电、放心电”。

这位扎根农村、将一生献给党、献给国家、献给人民、献给家乡的普通农村妇女,成为全国唯一的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申纪兰还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20,申纪兰被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

申纪兰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优秀 篇5

英雄总是用实干建功立业,崇高总是用平凡震撼人心。著名的人大代表申纪兰同志用自己诚实的劳动,践行听党的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了什么是劳动精神,什么是劳动最光荣。她用精神走路,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言行演绎着劳动的崇高,她用美德来支撑自己的人生,把幸福建立在自己的诚实劳动上,一路走来,证明劳动的光荣来自自我的独立,劳动的光荣来自权利的保障,劳动的光荣来自对职业的忠诚。

今年省司法厅部署了“领导班子建设年”活动,省局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大张旗鼓地发出向“申纪兰”学习的号召,她的精神是一种力量,用“纪兰”精神助推“活动”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导向作用,用劳模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用劳模的忘我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用劳模的创新求实精神,用劳模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下气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把党组织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党组织。积极倡导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提高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号召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开展劳教民警大培训、大练兵,使广大民警坚定不移地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不断提高维护安全稳定、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和公正廉洁执法的能力,切实肩负起劳教(戒毒)工作的职责使命,履行“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首要政治任务。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职工作,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科技,提高新技能,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无愧于劳教事业。

生活的美好,事业的进步,一切无不来自于我们的艰苦劳动、平凡的劳动,默默无语的劳动。

学习申纪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6

50年代,西沟村有一个鼓舞人心的远景规划:山上绿油油,牛羊溜山沟,走路不小心,苹果碰碰头。

今天,申纪兰说起未来的西沟,又有了另一则顺口溜:栽上树,修好路,搞好农业吃饱肚,乡镇企业迈大步。

申纪兰最早的商业行为产生在50年代。1950年,她与李顺达携手创办的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走的就是生产经营的路子,只不过当时不是这个叫法。

如今的西沟果木成林,桃、杏、枣、核桃、苹果大小约10万棵,全村户均30亩林坡,西沟的山已成为一座“绿色银行”。

到70年代,西沟村集体积累达60万元,农民人均粮食达到210公斤,比50年代初增长了一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提高。

1984年冬,申纪兰率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令申纪兰一行眼热心跳。经过半个月的考察,西沟村党支部终于认清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1985年4月,党支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建一座铁合金厂。申纪兰走出大山,去长治,上太原,赴北京,申请项目资金,寻找投资伙伴,为尽快建成厂子操碎了心。1987年10月,总投资150多万元、装机1800KVA的西沟铁合金厂终于建成投产。剪彩那天,党支部把全体党员召集到了现场。当第一炉火红滚滚的铁水流出来的时候,许多党员激动得哭了。铁水映红了他们坚毅的脸庞,更坚定了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1995年,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西沟铁合金厂又投资360多万元上马建成了3900KVA二号炉,可生产硅铁2400吨,产值达到1500万元。

,西沟和山西安泰集团共同投资200万元办起了山西安泰纪兰饮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纪兰”核桃露饮料。劳模名字作商标这也成了太行山里的新鲜事。第二年,党支部又决定把这个公司加入当地的名牌企业山西厦普赛尔集团,以共享其市场资源,带动快速发展。

8月,西沟村和一个个体户合股成立了山西纪兰产业公司,公司下属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西沟人家”相继在省城开设一部、二部。“西沟人家”以其独具特色的山村野味和文化魅力,吸引着大批顾客,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为进一步宣传西沟、发展西沟设立了窗口。在的“两会”期间,申纪兰在北京参观“飞宇网吧一条街”时又表示,要把“西沟人家”办到北京来,在首都开设三部、四部。

,西沟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71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较80年代初增长了30倍,成为平顺县首富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考察西沟党组织建设时,称赞西沟党组织是带领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申纪兰办企业有长远眼光,她说:“办企业不同于当年我们上山栽树,不是光有憨劲就行。企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1994年,申纪兰和清华大学联系,送了4名青年农民到那里学企业管理和会计。之后,她又送村民王根考到日本去学果树栽培技术。

申纪兰文化程度不高,但说出话来句句有品头。她爱说的一句话是:有了好头头,群众不发愁。这好头头就是党支部,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总结西沟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申纪兰说:“以前西沟人只想农林牧,眼睛盯着的是几十年奋斗来的坛坛罐罐。现在,西沟人懂得了市场经济,特别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抛弃信心不足、无所作为等落后观念,激发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

半个世纪以来,申纪兰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农村基层干部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扎根基层,锲而不舍;必须不计个人得失,只求为民办事;必须敢同不良风气开展斗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

申纪兰的名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她的名字同全国劳模李顺达连在一起,载入世界“人与自然”发展史册。他们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过去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在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大小小239条干涸贫瘠的沟壑,332座光秃秃的山头。自然条件如此恶劣,在许多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李顺达、申纪兰当年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抗战初期,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创办了边区第一个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抗战度荒,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解放后,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山区,改变了穷山恶水的旧面貌。1953年同时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同志在介绍这个合作社经验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前写下长长的一段按语:“……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功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那时,申纪兰是合作社副社长。

申纪兰是以勤劳勇敢出名的。这即是她身上所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那个时代的英雄特征,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1946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的第6天就下地劳动,在那里一时成为新闻。

1952年,申纪兰带领姐妹们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陋习,下地劳动,争得同工同酬的权利,成为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是中国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人民日报》曾以《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申纪兰从此名扬全国。

从那时起,申纪兰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

她曾先后13次见到毛主席,赴苏联见过斯大林;她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过她;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热情洋溢的信。

名气大了,但申纪兰劳动的本色没有变。

她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官至“正厅”也没离开西沟

申纪兰至今还住在当年学大寨时大队统一修建的三间旧平房中,迎面墙上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这小屋主人的合影。这面不同寻常的墙壁,记录了历史的沧桑,折射出了中国农村改天换地的时代轨迹。

1954年9月15日,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申纪兰和西沟村的老支书李顺达出席了这次会议。9月25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代表,申纪兰紧紧地握住了毛主席的手。她至今还记得那幸福的时刻,“见到毛主席,觉得有种背不动的东西”,她回忆说。

农村的事非常琐碎,申纪兰总是默默地做,再小的事,只要对人民有利,她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正是这种“背不动”的责任感使她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申纪兰也曾做过“官”,当的是山西省妇联主任,而且当了,但她当“官”和别人当的不一样。

1973年,组织上任命申纪兰为省妇联主任。申纪兰是在为难中上任的。她怕自己文化不行,没有机关经验,干不好给党抹黑,可组织的决定又不能不服从。

省妇联主任论级别是正厅级,当然该享受正厅级待遇。当省领导提出给她转户口、定级别时,申纪兰谢绝了。她说:“我的级别在西沟,我的户口只能留在西沟。”在申纪兰的一生中,她还有一次成为城市居民的机会。那时她的丈夫从部队转业回长治环保局工作,曾悄悄地把她的户口迁了出来。申纪兰知道后,第二天就从派出所把户口追了回来。为了西沟,她放弃了“农转非”的机会。

1983年,申纪兰坚决要求不再担任省妇联主任职务回西沟,她说:“在西沟干,比在城里做官更能出上力。”

这一年她回到了西沟。其实,这10年中她也没有离开过西沟。每次去省城开会,都是带着干粮步行走到县城,再乘长途汽车赶到太原。同年,她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任至今,同样还是从村里赶到市里开会,散了会就又回到西沟。

谈到这些,申纪兰激动地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不劳动,还算甚劳模?”熟悉申纪兰的人都记着这句格言式的话。206月,西沟村打出了自己的第一眼机井,这使为打井连续奔波劳累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申纪兰感到了无限的欣慰。西沟自古就是个“水贵如油”的苦地方,有了这股水,已是70多岁高龄的她又增添了许多心劲。她把自己获得的全国“保护母亲河”波斯登奖2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村里的打井工程。

她始终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申纪兰先进事迹精神学习心得 篇7

半个世纪的红色人生

申纪兰,一个响亮的名字。她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唯一的一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次数最多的劳动模范。半个世纪以来,申纪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带领群众走出贫困,奔向富裕,谱写了一曲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时代之歌。

她率先擎起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旗帜,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

申纪兰的名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她的名字同全国劳模李顺达连在一起,载入世界“人与自然”发展史册。他们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过去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在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大小小239条干涸贫瘠的沟壑,332座光秃秃的山头。自然条件如此恶劣,在许多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李顺达、申纪兰当年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抗战初期,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创办了边区第一个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抗战度荒,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解放后,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山区,改变了穷山恶水的旧面貌。1953年同时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同志在介绍这个合作社经验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前写下长长的一段按语:“……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功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那时,申纪兰是合作社副社长。

申纪兰是以勤劳勇敢出名的。这即是她身上所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那个时代的英雄特征,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1946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的第6天就下地劳动,在那里一时成为新闻。

1952年,申纪兰带领姐妹们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陋习,下地劳动,争得同工同酬的权利,成为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是中国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人民日报》曾以《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申纪兰从此名扬全国。

从那时起,申纪兰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

她曾先后13次见到毛主席,赴苏联见过斯大林;她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过她;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热情洋溢的信。

名气大了,但申纪兰劳动的本色没有变。

她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官至“正厅”也没离开西沟

申纪兰至今还住在当年学大寨时大队统一修建的三间旧平房中,迎面墙上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这小屋主人的合影。这面不同寻常的墙壁,记录了历史的沧桑,折射出了中国农村改天换地的时代轨迹。

1954年9月15日,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申纪兰和西沟村的老支书李顺达出席了这次会议。9月25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代表,申纪兰紧紧地握住了毛主席的手。她至今还记得那幸福的时刻,“见到毛主席,觉得有种背不动的东西”,她回忆说。

农村的事非常琐碎,申纪兰总是默默地做,再小的事,只要对人民有利,她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正是这种“背不动”的责任感使她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申纪兰也曾做过“官”,当的是山西省妇联主任,而且当了,但她当“官”和别人当的不一样。

1973年,组织上任命申纪兰为省妇联主任。申纪兰是在为难中上任的。她怕自己文化不行,没有机关经验,干不好给党抹黑,可组织的决定又不能不服从。

省妇联主任论级别是正厅级,当然该享受正厅级待遇。当省领导提出给她转户口、定级别时,申纪兰谢绝了。她说:“我的级别在西沟,我的户口只能留在西沟。”在申纪兰的一生中,她还有一次成为城市居民的机会。那时她的丈夫从部队转业回长治环保局工作,曾悄悄地把她的户口迁了出来。申纪兰知道后,第二天就从派出所把户口追了回来。为了西沟,她放弃了“农转非”的机会。

1983年,申纪兰坚决要求不再担任省妇联主任职务回西沟,她说:“在西沟干,比在城里做官更能出上力。”

这一年她回到了西沟。其实,这10年中她也没有离开过西沟。每次去省城开会,都是带着干粮步行走到县城,再乘长途汽车赶到太原。同年,她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任至今,同样还是从村里赶到市里开会,散了会就又回到西沟。

谈到这些,申纪兰激动地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不劳动,还算甚劳模?”熟悉申纪兰的人都记着这句格言式的话。6月,西沟村打出了自己的第一眼机井,这使为打井连续奔波劳累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申纪兰感到了无限的欣慰。西沟自古就是个“水贵如油”的苦地方,有了这股水,已是70多岁高龄的她又增添了许多心劲。她把自己获得的全国“保护母亲河”波斯登奖2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村里的打井工程。

她始终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为一名闻名全国的老劳模,申纪兰始终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与群众同甘共苦。为了西沟的发展,她带领西沟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50年代,西沟村有一个鼓舞人心的远景规划:山上绿油油,牛羊溜山沟,走路不小心,苹果碰碰头。

今天,申纪兰说起未来的西沟,又有了另一则顺口溜:栽上树,修好路,搞好农业吃饱肚,乡镇企业迈大步。

申纪兰最早的商业行为产生在50年代。1950年,她与李顺达携手创办的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走的就是生产经营的路子,只不过当时不是这个叫法。

如今的西沟果木成林,桃、杏、枣、核桃、苹果大小约10万棵,全村户均30亩林坡,西沟的山已成为一座“绿色银行”。

到70年代,西沟村集体积累达60万元,农民人均粮食达到210公斤,比50年代初增长了一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提高。

1984年冬,申纪兰率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令申纪兰一行眼热心跳。经过半个月的考察,西沟村党支部终于认清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1985年4月,党支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建一座铁合金厂。申纪兰走出大山,去长治,上太原,赴北京,申请项目资金,寻找投资伙伴,为尽快建成厂子操碎了心。1987年10月,总投资150多万元、装机1800KVA的西沟铁合金厂终于建成投产。剪彩那天,党支部把全体党员召集到了现场。当第一炉火红滚滚的铁水流出来的时候,许多党员激动得哭了。铁水映红了他们坚毅的脸庞,更坚定了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1995年,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西沟铁合金厂又投资360多万元上马建成了3900KVA二号炉,可生产硅铁2400吨,产值达到1500万元。

,西沟和山西安泰集团共同投资200万元办起了山西安泰纪兰饮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纪兰”核桃露饮料。劳模名字作商标这也成了太行山里的新鲜事。第二年,党支部又决定把这个公司加入当地的名牌企业山西厦普赛尔集团,以共享其市场资源,带动快速发展。

8月,西沟村和一个个体户合股成立了山西纪兰产业公司,公司下属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西沟人家”相继在省城开设一部、二部。“西沟人家”以其独具特色的山村野味和文化魅力,吸引着大批顾客,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为进一步宣传西沟、发展西沟设立了窗口。在20的“两会”期间,申纪兰在北京参观“飞宇网吧一条街”时又表示,要把“西沟人家”办到北京来,在首都开设三部、四部。

20,西沟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71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较80年代初增长了30倍,成为平顺县首富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考察西沟党组织建设时,称赞西沟党组织是带领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申纪兰办企业有长远眼光,她说:“办企业不同于当年我们上山栽树,不是光有憨劲就行。企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1994年,申纪兰和清华大学联系,送了4名青年农民到那里学企业管理和会计。之后,她又送村民王根考到日本去学果树栽培技术。

申纪兰文化程度不高,但说出话来句句有品头。她爱说的一句话是:有了好头头,群众不发愁。这好头头就是党支部,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总结西沟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申纪兰说:“以前西沟人只想农林牧,眼睛盯着的是几十年奋斗来的坛坛罐罐。现在,西沟人懂得了市场经济,特别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抛弃信心不足、无所作为等落后观念,激发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

申纪兰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8

连任十三届,她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与成长,“人民代表大会让人民有了说话的权利。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申纪兰领衔提交“关于保护耕地的议案”。“修通路,迈大步,带领大家去致富。路修好了,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与交通相关的建议,申纪兰也提过很多。,在申纪兰的持续建言下,长治到北京的直达列车顺利开通。,她向大会提交推动山区交通建设的相关建议。,她向大会提交加快修建林长高速公路的相关建议。,她向大会提交一件“关于加快推进聊(城)邯(郸)长(治)客专项目的建议”。

学习申纪兰先进事迹感悟 篇9

上世纪50年代,平顺县西沟村还是一个山连山、沟连沟的贫穷小山村。1947年,18岁的申纪兰嫁到了西沟村,婚后第6天便开始下地劳动。

“那个时候,妇女连劳动的权利也没有。好男人走到县,好女人走到院,没有下地劳动那一说。”倔强的申纪兰不但自己打破旧俗下地劳动,还动员其他六七个姐妹一起参加劳动。为了争取妇女平等的劳动权利,她组织村里开展男女劳动竞赛,并最终赢得了比赛,用劳动成果争得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待遇。

1954年,25岁的申纪兰作为劳模代表,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作为全国唯一一名连续当选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始终保持爱国爱党初心不渝,扎根农村本色不改。“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为人民说话,给人民办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60多年来,申纪兰始终将目光聚焦“三农”,她通过建议和议案,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山区公路交通建设等问题推动落实,带动老区脱贫振兴进入快车道。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共和国勋章”……申纪兰一生获得荣誉无数,但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荣誉等身、为中国女性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女子,“学历”仅是扫盲班毕业,她也因此一辈子坚持自己只是个农民。

1973年至1983年,在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期间,手握权力的申纪兰却提出了著名的“六不”约定,即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她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离不开劳动。我的根在农村,西沟的每座山上都有我的脚印,每片土地上都有我的汗水。说到底,我只是一名农民,我获得的荣誉也属于劳动人民。”

从当年骑着毛驴出太行,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今天登上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奖台,申纪兰一路见证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心中沉淀下的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使命和初心,“我们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国家强盛了,群众也富裕了。这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干出来的。获得‘共和国勋章’,既是荣誉,更是鞭策,我将初心不改,奋斗不止!”

最是闪亮这一刻,共和国将会铭记,人民将会铭记!

致敬学习申纪兰优秀个人先进事迹 篇10

这位留着短发、身穿蓝布衣服、脚踏平底鞋的老人参加了历届历次全国人代会,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进京。

进京的线路她往来过很多次,但今年她却格外激动。

“全国人代会我一届没落下,变化太大了!”她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自己一路经历共和国的发展壮大,怎么能不激动。

申纪兰仍清楚地记得1954年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情景。

“那时候平顺到长治没有公路,劳模李顺达给了我一头毛驴,让我骑到长治坐车。”申纪兰回忆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驴是不错的代步工具。对申纪兰来说,有毛驴骑已是不错的待遇,但她没敢骑。

“路上都是羊肠小道,两边的沟很深,我没骑过,怕毛驴把我摔下山,去不成北京了。”最终,申纪兰跟着毛驴走了7个小时才到长治市,然后坐上卡车到太原,再随代表团一同进京,一共花了4天时间。

从“一穷二白”搞建设到改革开放谋发展,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路对农村发展有多重要,申纪兰深有体会。“要想富,修通路。”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讨论时,申纪兰说的就是如何修路和搞建设的问题。这些年一路走来,“修路”在申纪兰提的建议中是涉及最多的话题之一。今年,她打算提美丽乡村方面的建议,再说说乡村修路的事。

“我提过修平顺的路、长治的路,也提过修城市的路、农村的路,都实现了。”她说。

上世纪60年代,从西沟村到平顺县修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同一时期,平顺县到长治市也有了公路。申纪兰进京不再跟着毛驴步行,而是能坐汽车到长治,“轻快多了”。

这些公路至今已经翻新过多次,越修越宽,越修越平。在她的建议下,平顺县现在还通了高速公路,太焦高铁正在建设,预计实现通车。

“路越修越好,说明国家强大了。”她说,路修好了,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她所在的西沟村现在有好几家集体企业,去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村里去年的参观人数达到了10万人,今年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些都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她说。

很多次,申纪兰都是随山西代表团乘坐高铁一起进京。,石太客运专线开通,太原到北京有了高铁。那一年,全国高铁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到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9万公里以上,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学习申纪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1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走在向郑德荣同

志学习的前列

J.om 8 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走在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前列

郑德荣同志出生于吉林,成长于吉林,奉献于吉林。他所奉献一生的事业也正是我们党史工作者当下进行的事业。中央追授他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省委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郑德荣同志学习。吉林的党史工作者应该首先把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活动开展好。决不能把向郑德荣同志学习仅仅局限于一次活动,而是要往深里学,从心里学。学习他的理想信念、学术精神和忠诚情怀,结合我们正在从事的党史研究工作,使我们这支队伍中能够涌现出更多郑德荣式的党史人才。

一是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信仰追求。郑德荣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是党性原则和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1952年至今,在近70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无论是政治风浪的考验、还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击,他从未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从未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理论家”。从郑德荣一生的追求中我们看到,党史工作不仅是一项研究工作,更是一项政治工作,其政治性、政策性和理论性特别强,有着特殊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做好新时代的党史工作,必须要坚持科学精准定位、始终坚定正确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党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党史姓党”,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切实担负起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责任。要围绕全面落实习近平同志“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持续地开展好“红色吉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刊载、出版书籍、走进新时代传习所等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平台,对全省党史系统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党史知识水平、党史辨别能力、党史学习热情、党史文化氛围,有力地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守理想信念高地和意识形态阵地。

二是学习他务实笃行的治学精神,开拓创新的学术品格。郑德荣同志始终致力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郑德荣同志治学严谨、求真务实,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作为党史工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作者,我们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融汇百家之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拿出新成果,做到追求卓越,勇于创新。随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党史部门将被赋予更多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党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下我们党史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新使命。做好新时代的党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宽广的视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按照“大党史”思维研究党史、宣传党史、共享党史成果,也要注意运用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提高党史工作的质量水平。同时,还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集史料收集、考证、编纂、研究、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资源平台,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尤其要重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平台,拓展党史传播渠道,牢牢掌握党史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发挥好党史的资政价值和育人作用。

三是学习他终生追求的意志,永不止步的领航精神。郑德荣同志经历了民族的苦难,见证了奋斗的历程,期盼着伟大的复兴,是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者和贡献者。值得一提的是,郑德荣同志退休后直至逝世时,依然奋斗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拼搏在学术的征程上,他的著述不仅没有放缓,反而新见迭出,新作频现,真正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我受党的教育多年,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作贡献。”“要尽职尽责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我自身就必须孜孜不倦,不断上进。”这是郑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一生驰而不息始终奋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线的动力源泉。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负时代,不负梦想,做到立言立德,成己达人。要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重点在成果,关键靠人才。只有不断培养造就党史大家、名家,才能实现精品力作荟萃。只有党史学科带头人大量涌现,才能多出成果,提升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水平。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史人才队伍,才能更好传承党史事业,实现党史工作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要重点实施好“全省中青年党史专家培养计划”,通过以老带新、课题带动、引入竞争意识等方式方法,促进全省党史工作者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达到锻炼队伍、多出成果的目的,力争培养一大批中青年党史事业的传承者。

当前,省委作出《关于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开展向郑德荣同志学习活动。在全省学习郑德荣同志活动中,党史工作者要首先向郑德荣同志学习,要走在全省向郑德荣同志学习活动的前列。要将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教育全省党史工作者的生动教材,与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当前正在开展的“红色吉林”党史主题宣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党史资政育人结合起来,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鼓舞斗志、激发干劲、担当作为,为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增添无穷的精神力量!

学习杨洁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2

李琴 “快跑,我断后!”----这就是绵阳市安县高川乡纪委副书记杨洁2012年8月17日晚,在高川乡遭遇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肆虐的危急关头,他为疏散群众转移时被泥石流冲走,不幸遇难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基层纪检干部的公仆本色,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重大威胁时,面对灾难不退缩、真心为民勇往向前,用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用舍生忘死的担当诠释了基层一线纪检干部优秀品质,谱写了一曲义无反顾的英雄赞歌,展示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的时代风貌,他是纪检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三项建设”活动中学习的榜样。

一要刻苦钻研、培养敢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只有加强学习,基层纪检干部才能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只有在钻研纪检监察工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并及时将学习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才能不断地推动工作,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二要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维护党纪国法权威、净化党员队伍肌体的重任,是党的忠诚卫士,这是一份光荣而高尚的职业,是党赋予纪检监察干部的特殊使命和特殊责任。面临新形势,纪检

监察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坚决做到清正廉洁,坚持原则。要敢于秉公执纪,敢于碰硬,敢于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做到忠于职守,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着人生价值。

绵阳市安县高川乡纪委副书记杨洁2012年8月17日晚,在高川乡遭遇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肆虐的危急关头,他为疏散群众转移时被泥石流冲走

三要坚持清正廉洁,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古人云:己身正,不令而行。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身处反腐倡廉建设的前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遵守中央、省、市、区纪委提出的要求,公道正派,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各项廉政纪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欲望所迷,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物欲所累。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关心、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群众的贴心人。

上一篇:“郭美美”事件反映社会缺乏独立创新性下一篇:二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