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二郎神无名氏,二郎神的意思,二郎神赏析

2024-07-20

二郎神,二郎神无名氏,二郎神的意思,二郎神赏析(共14篇)

我家的“二郎神” 篇1

上个星期天,“二郎神”有空了,我和他来了一次大战。我们俩先换服装,我刚把孙悟空的袈裟穿上,就见他已经打开电动狗,我便手忙脚乱地穿上裤子,还没来得及穿靴子就激烈开战了。谁知,我刚在他面前叉开马步,他就捧腹大笑起来。原来,我一忙,把孙悟空的紧箍咒戴反了。我心想不能被他看穿呀,便故作镇静地说:“哈哈哈,果然中了我的哈哈大笑计!”趁他还在笑,一不留神,我给他来了个“三打白骨精”,一连打了他三棒,他这才反应过来:“小子!行啊!”急忙来了个360度大旋转,不停地转动着笨重的身体,慌乱中只见他的长矛冲我打过来,幸亏我眼疾手快,用手抓住了长矛,谁知反被他甩到了沙发上。于是我顺势来了个“泰山压顶”,把他压在了下面……他不服气,来了个“飞天叉”,冲着我脚的方向,一直叉,我一直往后躲……就在我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妈妈回来了,还带回了烧鸡、汉堡和热狗。一见到好吃的,我和“二郎神”便丢下兵器,跑去吃大餐了。

想知道这个“二郎神”是谁吗?他就是我的老爸。哈哈哈!之所以叫他“二郎神”,是因为他两眉之间正好长着一颗“美人痣”。

我爱我的“二郎神”老爸,希望他以后能有更多时间和我“开战”。

点评

刚开始读这篇习作,以为“二郎神”是小作者淘气的弟弟,没想到竟是他的爸爸。这个爸爸很有个性,童心未泯,和自己儿子打架,抢吃的,真可爱!

二郎神,二郎神无名氏,二郎神的意思,二郎神赏析 篇2

转调二郎神/二郎神,转调二郎神/二郎神刘克庄,转调二郎神/二郎神的意思,转调二郎神/二郎神赏析 -诗词大全

转调二郎神/二郎神

作者:刘克庄朝代:宋体裁:词 人言官冗,老病底、法当先省。况行则蹒跚,立时跛倚,幸免做他两省。客怕逢迎书慵答,得省处、而今姑省。笑落尽桃花,仆家梦得,重来郎省。凉冷。衣差薄,蒲葵堪省。叹三纪单栖,二毛纯白,情味似潘骑省。鬻马遣姬,惟书与画,点检依然难省。也不用、畜犬防偷,老去睡眠常省。

二郎神的歇后语 篇3

1、二郎神的法术——变化多端

2、二郎神斗孙悟空——以变应变;你变我也变

3、二郎神的慧眼——有远见

4、二郎神的天犬——恶狗一条

5、二郎神出战——尽是天兵天将

6、二郎神的印堂——独具只眼

7、二郎神吹笛子——神吹

8、二郎神缝皮袄——神聊(缭)

9、二郎神的钢叉——两面三刀

二郎神简介:

转调二郎神·闷来弹鹊 篇4

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漫试著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嗟旧日沈腰,如今潘鬓,怎堪临镜?

重省。别时泪湿,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雁足不来,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译文

心中烦躁抛石子驱走喜鹊,却搅碎了一帘幽静的花影。随意地试穿春妆,就想起是她纤纤玉手所缝,当日熏衣的香炉早已冰冷。动辄生愁不知如何排遣?怨近来身体多病。可叹我过去像沈约一般消瘦,如今则像潘岳那样两鬓秋霜,让我不敢对镜照影。

今天我重又记起,和她分别时她泪水涟涟,罗衣上恐怕至今还凝有泪痕。料想她一定因为我无精打采,日上三竿也懒得起床,长向人推托说是酒醉未醒。终日盼鸿雁不见到来,也不见骏马将人带回,她只有掩上院门锁住春景。空白伫立高楼,整天倚遍栏杆,度过那静寂漫长的时辰。

注释

转调二郎神:唐教坊曲名。此牌转变甚多,徐伸词,名《转调二郎神》,吴文英词,名《十二郎》。

弹鹊:用弹弓把喜鹊赶走。

漫:随意,漫不经心。

金猊(ní)烬冷:金猊炉内香灰已冷。金猊,狮形的铜香炉。

沈腰:瘦腰。《梁书·沈约传》载:沈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潘鬓:未老头白。喻衰老。潘岳《秋兴赋》:“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颌。”言斑白鬓须上接帽子,白发飘飘直垂下马。

凝:读去声,凝结。

厌厌:微弱貌;精神不振貌。

春酲(chéng):春日醉酒后的困倦。

雁足:雁足传书,代指信使。见《汉书·苏武传》。

阑干: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赏析

此词以真挚的情感,倾诉了作者对侍妾的一往情深。词之上片实写作者怀人,下片设想侍妾怀己,这一结构,不仅使思念者与被思念者更加接近,相互映衬下情感的力度、深度愈大,而且虚实相间,增加了可读性。

“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是说自从侍妾被迫离去后,词人日夜相思而忧闷不乐。偏有喜鹊不知趣,啾啾不停,词人遂迁怒于喜鹊。但弹走了喜鹊,却又反而搅碎了一帘花影,触景生情,徒增伤悲。

“漫试著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春天到了,自然该换穿春衫,但就是这一举动,又触动了词人心底的回忆。他回想起侍妾为他缝制新衣、试穿新衣、熏香衣物的那一双纤纤玉手,如今无人为他缝衣试衣,而熏衣的炉子里也只剩冰冷的灰烬。

“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词人失去侍妾后,无论看见什么、做什么,都会想起她,就这样,愁绪堆积得多了,便渐渐演变成病。愁病缠身,愁加深了病,病又反过来加深了愁,因而词人发出了“嗟旧日沈腰,如今潘鬓,怎堪临镜?”的叹息。往日的.消瘦并未好转,如今鬓上更是新添了白发,临镜自照,教人情何以堪。

以“重省”领起分手时的记忆。“别时泪湿,罗衣犹凝”,是当时诀别,她的痛泪洒在罗衫上,想是至今还没有干吧。此句虽是忆及别时场面,但词人的回忆却跳跃到今日。词人想象她时至今日,一直因为思念自己而以泪面,所以衣襟上的泪痕至今未干。写女子至今泪未干已十分深情,更何况这还是词人想象中的场景,因此读来令人心疼怜惜。

“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又再悬想而今,她为了恋念我的缘故,“每日价情思睡昏昏”。这五旬用细节和情态的描写,勾画了一个相思女子的形象。其中“长托春酲未醒”一句最妙:分明是“为我厌厌”,可是不能吐露,只能“长托春酲未醒”,用春来病酒的理由来掩饰。这种吞咽到肚里的爱情,同样是最炽烈最痛苦的。再说,既然托辞“春酲”,则侍妾借酒销愁的情状亦可知。

“雁足不来,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说她终日期待着能得到“我”的消息,却始终等不来鸿雁的传信,终日期待着能再见到“我”的音容,却始终看不到“我”的身影出现在门前。庭院里一派春日佳景,她却把门户关闭,尽情描写出人空憔悴的凄楚情景。

“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是想象爱妾百无聊赖地倚着庭院中的栏杆,空空地等待,自伤自怜。只觉得白昼太长,庭院内外冷清,寂寞难耐。

全词抒情婉曲,笔法细腻。上下两阕互相辉映,扩大了词的感情容量。两阕之间以换头“重省”二字作为过渡,境界变化而意脉相连。词人善于捕捉典型的场景和心理感受,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妙赏西游之三:大战二郎神 篇5

【前面的故事】

话说孙悟空在龙宫索得了如意金箍棒,在阎罗殿上销了生死簿,闹出了大事,结果被东海龙王和地藏王菩萨告到了玉帝那里。玉帝本拟发兵征讨,后采纳了太白金星的主意,决定招安,封了孙悟空一个弼马温的小官,让他去御马监负责养马。孙悟空开始很高兴,后来发现弼马温是个不入流的小官,觉得受了污辱,顿时勃然大怒,反下天廷,并在花果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号。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哪吒三太子前去擒拿。怎奈孙悟空本领高强,天兵天将屡屡败下阵来。只好又让太白金星出面招抚,给了他一个“齐天大圣”的空衔。从此美猴王在天宫欢天喜地地快乐了好长时间。然而他猴性难改,又搅乱了蟠桃大会,偷吃了玉液琼浆和太上老君的仙丹,把天宫搞得乱成一团。玉帝大怒,吩咐天兵天将布下天罗地网,将花果山团团围困。一时间双方相持不下,最后观音菩萨给玉帝出了个主意,调来玉帝的外甥二郎神前去助战。这一回,孙悟空算是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原文欣赏】

这真君领着四太尉、二将军,连本身七兄弟,出营挑战;分付众将,紧守营盘,收全了鹰犬。众草头神得令。真君只到那水帘洞外,见那一群猴,齐齐整整,排作个蟠龙阵势;中军里,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真君道:“那泼妖,怎么称得起齐天之职?”梅山六弟道:“且休赞叹,叫战去来。”那营口小猴见了真君,急走去报知。那猴王即掣金箍棒,整黄金甲,登步云履,按一按紫金冠,腾出营门,急睁睛观看,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

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行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真君闻言,心中大怒道:“泼猴!休得无礼!吃吾一刃!”大圣侧身躲过,疾举金箍棒,劈手相还。他两个这场好杀:

昭惠二郎神,齐天孙大圣,这个心高欺敌美猴王,那个面生压伏真梁栋。两个乍相逢,各人皆赌兴。从来未识浅和深,今日方知轻与重。铁棒赛飞龙,神锋如舞凤。左挡右攻,前迎后映。这阵上梅山六弟助威风,那阵上马流四将传军令。摇旗擂鼓各齐心,呐喊筛锣都助兴。两个钢刀有见机,一来一往无丝缝。金箍棒是海中珍,变化飞腾能取胜;若还身慢命该休,但要差池为蹭蹬(cèng dèng,不走运、倒楣)。

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馀合,不知胜负。那真君抖搜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如昆仑顶上的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唬得那马、流元帅,战兢兢,摇不得旌旗;崩、芭二将,虚怯怯,使不得刀剑。这阵上,康、张、姚、李、郭申、直健,传号令,撒放草头神,向他那水帘洞外,纵着鹰犬,搭弩张弓,一齐掩杀。可怜冲散妖猴四健将,捉拿灵怪二三千!那些猴,抛戈弃甲,撇剑丢枪;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归洞的归洞: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众兄弟得胜不题。

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尽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

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qiǎn)。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guàn,一种以鱼虾为食的鸟),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嗛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形容痴呆、孤单的样子,樗,音chū)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花鸨乃鸟中至贱至淫之物,不拘鸾、凤、鹰、鸦都与交群(交配)——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lóng)踵。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弄玄虚、耍花招儿)!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接下来,孙悟空又变成了二郎神的模样,跑到了二郎神的老家——灌江口二郎神庙,坐在那里点查香火,和二郎神开了个玩笑。在天兵天将的团团包围中厮杀了整整一天,最后还是在天上观战的太上老君帮了二郎神一把。他摘下臂上的金钢琢,从天门上丢下来,打中了悟空的天灵盖,二郎神的细犬又赶上来咬了一口,悟空这才跌倒在地,终于被二郎神一伙擒获。)

(选自《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校改)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教学反思 篇6

品读语言环节,因为学生没有预习,所以读课文的时候结结巴巴,不流畅。这个时候,时间已过去大半,反复回读的时间只有略去,尤其是文中那组排比句,学生读得更是不尽人意,我采用齐读,还是不太理想,所以我借机范读,只是读后缺少一个评价,另外应在基础上,让学生再试试。总之,又由于预习的原因,这个环节,没有预想中那么深入文本,学生领悟还不够透彻。但时间已到,只能戛然而止。

最后的续写结尾环节,其实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想象能力。最终未能进行,这也在我的预料之内。关于想象,这堂课我虽有这方面的意愿,但整堂课贯彻不明确,所以在最后环节出示“发挥想象”,显得有些突兀。这就提醒我,再今后的教学中,教学意图要从目标清晰体现,问题设置要具体可操作,教学评价与教学环节要匹配。

《西游记之大战二郎神》读后感 篇7

《西游记之大战二郎神》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之大战二郎神》读后感-04-04 11:38《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宝库中的一件珍宝。小说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任务形象,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贪吃懒惰的猪八戒,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神力无边的如来佛等等。我最喜欢的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觉得他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有不失机灵可爱,而且本领高强,能上天能入地能下海,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还会七十二般变化,在关键时刻总能想出好多鬼点子。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孙悟空大战二郎神,二郎神有三只眼,第三只眼是神眼,可以看清所有东西的原貌。孙悟空变成麻雀站在树梢,二郎神就变成老鹰,向麻雀扑去,孙悟空变成一条鱼,顺流而下,二郎神变成鱼鹰紧追不舍,后来孙悟空变成一座土地庙,结果二郎神打开神眼找呀找,没想到脚下就是孙悟空。这个片段我非常喜欢,虽然这是一个神话,但作者描写的动作场景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紧张与激动,甚至有些害怕,这大概就是名著的魅力所在吧。

二郎真君传 篇8

中国上古时代,西北方有一个强悍的民族叫犬戎,首领是蚩尤。他与炎黄二帝争霸中原30年,最终战败。余部逃到了荒凉的西南地域生息繁衍,其中的一支叫做天目族。

天目族人崇拜自然,男人豢养猛兽来炫耀地位,女子用雕翎做头饰来显示自己的尊贵。他们没有文字,只有古老的篝火仪式,口口相承的祖训,在外族眼里显得格外神秘。

“孩子,希望你将来不是因是我儿子而登上酋长的宝座,而是以英雄的姿态从我手中接过权杖。”天目族老酋长对他的独子大郎说。大郎今年21岁,英俊魁梧,善良淳朴。老酋长有11个女儿,晚年才得一子,对这个姗姗来迟的儿子老酋长抱有很高的期待。一年一度的篝火仪式上,他提出让大郎去苍山寻找天狗。天狗是传说中的神兽,从没有人亲眼见过。

大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与族里的一群青年向苍山进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路上的艰难吓退了所有人,除了大郎。一个月过去了,出发时庞大的队伍只剩下了大郎一个人。

大郎深信父亲的话,只要不让老人失望,不论有多少困难都不怕。浑身伤痕累累的大郎蹒跚在山谷里,忽然发现天空中一团耀眼的光拖着彗星般的尾巴朝这边飞来。那是什么?大郎惊呆了。那团光球越飞越近,差不多有一座小山那么高,热浪炙人,他想躲避也来不及了。轰地一声巨响,树木整齐地向外倒去,火焰翻腾,大地在震动中不断地开裂——这景象就如同地狱一般。大郎倒在地上,混沌中看见光亮的中心有一位穿白衣的少女,她缓缓地朝他走来,她的眼眸是蓝色的,美丽得让人心颤。大郎想,她一定不是人类,而是天上的仙女。

他不知道在山里睡了多久,醒来的时候发现周围已经变了模样。草木丛生,树木林立,在山谷正中多了一座小山。岩石是赤红色的,看起来像一枚熟透了的桃子。大郎依稀记得神女的模样,他想起身离开,忽然听见婴儿的啼哭声。大郎四下张望,发现哭声竟然来自他身边——一个胖乎乎的婴儿睁着大大的宝石一样蓝的眼睛打量着大郎。大郎狐疑地看着地上的孩子,正犹豫时,那婴儿又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大郎将他抱在怀里,孩子抓住他的衣襟破涕为笑。大郎隐隐感觉这个孩子跟他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回到山寨,大郎吃了一惊!他这一走居然走了60年,父亲早已过世,几个姐姐也都成了牙齿掉光的老太婆,而他看起来却仍是二十出头。族人问他这些年究竟去了哪里,大郎支吾了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骗他们说在山里遇见了仙女,同她生活了两年,生下了这个孩子。

年轻的酋长阿九牟不相信大郎的话,他诬称孩子和大郎是妖怪。天目族的老巫女也附和:“这两个妖精将给族人带来灾难!”

最具权威的两个人发话了,众人都信以为真。大郎和孩子都被绑在了柱子上,七天后将被处以火刑。大郎不怕死,只是可怜那个孩子尚在襁褓中便要被处以极刑,他用目光悲悯地抚摸着孩子的脸。可那婴孩却不哭不闹,笑得像个小天使。

祭祀将在七天后的月圆夜举行,风吹日晒,虫豸叮咬,常人挨不过七天就会被活活地折磨死,更何况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呢?一只秃鹫落在祭坛上,孩子稚嫩的小手一下就揪住了它的脖子,张口咬破喉管吸食起来。他出生没多久竟然就长着牙齿,连大郎也被吓了一跳。第二天,一条白花蟒蛇又死在祭坛上。婴儿不哭也不闹,只会朝着大郎咯咯地笑。

“二郎——我不相信你是妖怪。你是我的孩子,是天神赐予天目族人的。”

大郎叫他二郎,到底发生过什么虽然他也不明白,但看到二郎他的心里就有着莫名的安慰。他打心眼里觉得二郎就是他的亲生儿子。

七天后他们竟然都还活着!这让族人惊慌不已,也更加相信了酋长和巫女的判断。篝火点燃了,大火瞬间吞没了祭台。孩子大声啼哭,在场的人都惊讶地发现,火堆里射出一道白光!那是什么?酋长阿九牟惊叫起来:“是……是那孩子的眼睛!”二郎的前额竟然多出了一只竖着的眼。接着族里豢养的牲畜突然骚乱起来,牛羊发了疯一般四处乱窜。两只巨大的野兽破门而入,直扑祭台,从火堆里救出了大郎和孩子。那是两匹银色的巨犬,和那个孩子一样都长着三只眼睛。驮着大郎的雄犬一口咬下了阿九牟的脑袋,人们吓呆了。瘫倒在地上的巫女喃喃道:“这……这……是天狗!”

天狗是苍山的神灵,天目族人世代朝奉的神兽。人们清楚自己犯下了多大的罪过,纷纷跪拜在地,恳求大郎的原谅。但大郎并未怪罪这些与他血脉相承的人们。

最终,大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天目族的领袖,而三眼的孩子二郎被尊为圣童。

那二郎简直是圣灵之躯,一百年过去了,大郎都已苍老,而二郎看上去只有四五岁。他异常聪明,一百年里发生的每件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二郎向大郎问起自己的身世,大郎就把先前编好的故事讲给他听。他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身世,一遍遍地问,每一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父亲,将来母亲会来看我们吗?您带我去找她好吗?”

大郎无言以对,他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解释当初发生的事情,而他自己,也只记得山谷里的那个桃山,他喃喃地告诉二郎:“桃山,是桃山,等你长大了去桃山也许会见到你的母亲。”

毕竟人神通婚是天地所不容的事情,二郎对父亲的言辞闪烁从来没有怀疑过。

大郎一生中也曾无数次跋涉到桃山,都没有见到当年遇见的那位美丽的女子,竟郁郁而终。

天目族日渐强大,而名气越来越大的“显圣二郎”更是让邻族感到惧怕。

东晋末年,中原战乱不断,西南地域也遭遇天灾,连年暴雨,民不聊生。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土地,苗羌各族联合起来密谋灭掉天目族。他们把酋长约出来谈判,暗地里却派兵偷袭山寨,善良无辜的天目族人遭到了血腥屠杀。刽子手们唯独没有发现三只眼的圣童,为了掩盖罪恶,他们一把大火烧了山寨,天目族自此从历史中被抹去了。

此后一百年间,闽江流域一直流传着三眼鬼童的故事。他额生竖目,迸射白光,驾驭着两只天狗袭击苗羌人的栖息地。苗人将他视为恶神驱逐,但收效甚微。后来屯兵川南的汉人将军胡焕进山围猎遭遇了巨兽的袭击,雄兽最终被杀死,雌兽负伤逃走。当地苗人告诉他,死了的三只眼猛兽就是传说中的天狗。从此,三眼鬼童销声匿迹。

灌江口镇,女孩小玉和祖父在码头开一家小酒馆,收入微薄勉强糊口。一天早上,小玉出门倒水时,发现门口睡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他蓬头垢面,似乎是历尽千难万险才来到这里的。好心的小玉端出一碗水,又拿了两个馍递给他,男孩接过馍狼吞虎咽起来。

男孩叫二郎,他问小玉可不可以让他在这里待几天,等办完事他就回山里去。二郎眉清目秀,惹人怜爱,小玉点头答应了。他是个勤快的孩子,砍柴挑水,捕鱼猎兽,没有一样不在行的。酒馆有了他的帮助,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

小玉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终于忍不住对他说:“父母早亡,除了爷爷我也没有别的亲人,我认你做弟弟吧,好吗?”二郎笑着告诉她:“我比你大很多呢,做哥哥都有点牵强。”小玉当他不愿意,嗔怒地朝他后背拍了一巴掌走开了。是夜,二郎竟然离开了,一连七天都没有消息。小玉想,大概是她说错话了,二郎才不好意思再留下去,小玉不禁又有点恼怒自己。

后来小玉听码头上的人们在议论,灌江口县令胡焕被刺客暗杀了。据说刺客是个10岁左右的孩子,听人描述很像二郎。小玉心里更担心了。胡焕以前是个武官,只图享乐不懂体恤百姓,在灌江口很不得人心,因此百姓们都为刺客少年拍手叫好。

就在那天夜里,天下着大雨,小玉在柴棚里发现了浑身是血、昏迷不醒的二郎。他伤得不轻,前胸后背有十几处刀伤,右手的手腕几乎断了。她边给他包扎伤口边想:他要是残疾了,我也愿意照顾他一辈子,他是个侠士,是个好人。二郎受了那么严重的外伤,不到两天他居然完全好了,连伤疤也没留下。小玉猜他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

“你到底是谁啊?”

“我是半神。”二郎笑了,回答说,“听说过三眼鬼童的故事吗?我就是传说中的显圣二郎。”

二郎神是苗寨里盛传的恶神,生性残暴,杀人如麻。小玉的脸变了颜色,心慌得厉害,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二郎握住她的手说:“小玉,我并没有传言中那样邪恶,我不会伤害你,如果你愿意,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小玉也不清楚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跟在了二郎身后,也许是二郎温暖的手掌给了她力量。他们在大山里走了七天,来到了一个大山谷,山谷中间有一座桃形的小山。他牵着她的手走进桃山底下的岩洞,岩洞里趴着一只银灰色的三眼巨兽,见他们进来了,巨兽发出一阵哀鸣。

“等急了吧,银牙!”二郎从背后解开包袱,里面是一张银灰色的兽皮。巨兽用鼻子轻轻地嗅着,泪水一滴滴滚落。最后,它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小玉看着它身体在慢慢衰弱,最后化成了一堆枯骨。这是神话中才有的景象,小玉惊呆了。

“它死了——为了见爱人最后一面,银牙才撑到今天的。”

二郎告诉她,灌江口县令胡焕年轻时进山围猎杀了他的爱宠银华,还剥了皮四处炫耀。他找了将近30年才得知他的下落,为了夺回这张皮才误杀了人。他不想再杀人了,当初是因为灭族的仇恨才与苗人为敌的,但是现在他的心中已经不再有仇恨——

“天庭也没什么好的,那里是个可怕的世界!”二郎说。

小玉疑惑不解地看着二郎。二郎拉着她的手走进了桃山中的岩室,岩室里有个巨大的 “圆盘”,圆盘的中心放着一盏水晶做的琉璃宝灯。

“这是我母亲留给我的。”二郎启动了宝灯上的开关,空中出现了幻象:巨大的机械在地面上行走,天空也同样飞舞着铁甲机械,接着是爆炸声,火光弥漫,一群衣着奇异的人在四处奔逃。一个女人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爬进了这个金属圆盘,然后流光闪动,漫天的星斗中,一个水蓝色圆球出现了。它越来越大,最后依稀出现了陆地、河流,接着一声巨大的轰鸣,眼前一片黑暗。

水晶里发出声音,仔细听,是一个女人在说话,但是小玉一句也听不懂。二郎说:“这个就是我的母亲,我们靠这个水晶灯了解彼此的生活。虽然我一直听不懂她到底说了些什么,但是从她的语气和表情,我能感觉到天界并不像人类想象的那样和谐,滥用神力已经让那个世界几近毁灭。正是因为这样,母亲才将我送到人间,她一定是希望我能在这里快乐地生活。仇恨只能毁灭世界,让更多的人痛苦,所以我不再想复仇了。”

“那你有没有想过用你的能力去帮助你曾经憎恨的人呢?”小玉说,“那样人们会对你刮目相看的。”

二郎稍稍愣了愣,而后会意地笑了。

小玉的爷爷去世后,灌江口小镇上的人就再也没有人见过小玉。

有人说她与恶神三眼鬼娃混在一起。后来,有人看见她夜里举着一盏琉璃宝灯,为山里迷路的猎人指路。次年,闽江流域暴雨成灾,河中恶蛟作乱,一位额生竖目的三眼少年手持三尖刀跳入水洼杀死了巨蛟,苗人祭祀水神的一对童男童女因此获救。

此后数十年间,三眼少年做了不少造福百姓、惩恶扬善的好事。他的善行让他声名远播,他的传说在华夏大地上绵延不绝。

二郎山的作文 篇9

春天,山上的树木抽出点点嫩芽,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野花开得五颜六色。路边的积雪融化了,踩上去又松又软,燕子也飞回来了,为春天的二郎山增添了一丝光彩。

夏天,树木长得更茂盛了,茂密的枝叶向四周伸展,可爱的小鸟们也在林中放声歌唱,仿佛成了音乐世界。

秋天是金色的世界,落叶唱起了歌,从树上飘下来,铺上了一条条金色的小道,松果也从树上落下来,等着明年来发芽了!

冬天,雪花飞舞,树上光秃秃的,枝上披了一层银装,好像“冰美人”,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等着春姑娘来叫醒它。

祭十二郎文.. 篇10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

二、板书课题――《祭十二郎文》

三、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

韩愈简介: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id=366

五、课文分析(参考网址:fwsir.com/news/6432.htm)

(一)阅读讲析

1、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2、讲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要点

对于本文,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鉴赏。

1、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什么样的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悲家事不幸;

(2)悔“旅食京师”;

(3)叹未老先衰;

(4)恨小病丧命;

(5)哀后辈孤苦;

(6)疚丧葬难周。

2、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

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

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

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

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

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

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

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

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篇11

所以,一顿寿司吃出3万日元(约合1826元人民币),还得提前一个月预订,就有些天方夜谭的意味了。在东京银座就有这样一家名叫“数寄屋桥”的寿司店,只有十来个座位,也不卖其他菜品,只有寿司,却能让全世界的食客趋之若鹜。

曾有位记者不服气:“寿司嘛,无非就是饭团上加一块鱼或虾,新鲜一些而已。”结果亲自品味了一番后,他觉得的确大为不同,于是打包了几个去向专家请教。

专家指着其中最不起眼的比目鱼寿司做了点评:这种寿司取的是新鲜比目鱼的侧腹肉,放在饭团上做成,和其他品种相比,材料并不算名贵,但吃起来却是喷香满口。这种寿司的美味来自于比目鱼肉中的一种油脂,这种油脂集中在比目鱼侧腹处,越嚼越香。一旦鱼肉不够新鲜,这种油脂就会氧化变味。但仅仅新鲜还是不够的,如果吃出鱼腥味,寿司的味道要大打折扣了,这家的寿司在鱼肉与米饭之间夹着一片紫苏叶,既去了腥味,又别有一番风味。

这家店里的饭团也很特别,做的时候加入了米醋和糖,有很好的解腻去腥效果。米饭的温度也很重要,温度过高,就会变相对鱼片加温,影响其味道;如果过低,吃着会不舒服。数寄屋桥的做法是一边准备好极新鲜的鱼片,一边把饭团放到微凉,然后压上鱼片和紫苏叶。送到客人面前时,饭的温度还来不及传导到鱼片上。吃的时候,鱼是冷而新鲜的,饭团中心却是微温的,加上淡淡的米醋与糖的味道,咀嚼起来回味无穷。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食欲大开了?而说到底,一个小小的寿司店能有这么大名气,关键是因为“他们店有小野先生”——被称作“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小野先生今年88岁了,他26岁开始做寿司,至今精神矍铄。

每天,他都会站在寿司台前,亲手给每位客人捏寿司。一天下来,他要做800个寿司。他还设计出了寿司的最佳赏味顺序:第一乐章是经典寿司比如三文鱼、比目鱼;然后是即兴的第二乐章,按照时令节气的海鲜来上,比如针鱼、章鱼;结尾是一些传统菜式,比如海鳗、煎蛋糕。客人全部吃完以后,小野带着62 岁的长子祯一站在门口,和每位离开的客人鞠躬告别。每天睡觉时,他都要带上一双手套来保护双手,以保证制作寿司的时候不会丧失敏锐的触感。2011年,美国好莱坞导演大卫—贾柏为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寿司之神》,还参加了柏林电影节。

70岁时,小野先生患了一次心臟病,在那之前,他每天都亲自骑自行车去市场进货。与他合作的海鲜商人,都是“只卖这个”——卖虾的只卖虾,卖章鱼的只卖章鱼,卖海鳗的只卖海鳗。“每天大概只有3公斤的野生虾,我会全部留给他。”卖虾的老板说。“最好的鲔鱼,只有一尾,我们会卖给他。”鲔鱼老板说。

小野的团队一共有6 个人,刚进入的学徒要学习的是手工拧毛巾送给客人。只有等到能拧好毛巾,才能学习碰刀和鱼。再这样10年过后,才会让你学习煎一个蛋糕。小野的长子祯一已经62 岁了,现在还未真正出师。

有趣的是,曾经吃过小野所做寿司的食客,描述各不相同,连寿司所用米饭的软硬也说法迥异。直到采访了本人,才算弄明白其中原因。原来,小野制作寿司,是真正的“看人下菜碟”。同一种寿司,给女士,他会做得小一点;而对上班族,则会选择把饭团捏得紧一点,因为这些人都是用筷子夹着吃的,以免吃的时候散掉。

认识小野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能被称为“神”,并不仅仅是从业时间长,关键在于他对这个行业的用心体味。到他的店里来,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还有一份谦恭的敬业和奉献之心。正如小野说的那样,“你必须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

小野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自己的技艺毫不隐瞒,絮絮叨叨之中,全都是琐碎的细节,每一件看起来都不那么重要,但加在一起,“寿司之神”的面容便呼之欲出了。

日本被称作匠人的国度,小野先生这种对职业的痴迷和敬重,也许便是所谓匠人国度的真谛。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分析作者陈情叙事的手法,感知本文所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了解本篇祭文破骈为散的语言形式。

2、通过整体把握、重点品读和对比阅读,了解作者独到的写作手法。

3、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之情。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5、11段,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教学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教学方法:

1、直观演绎法。通过课本剧表演把握叙事脉络,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曲。

2、朗读法。反复诵读重点段落,感悟文言虚词在体情表意上的作用。

3、比较法。了解本文破骈为散的写作特色。课前准备

1、欢迎词

2、《生死不离》朗诵视频 进入情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本堂课我们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这篇抒情散文的两种抒情方式:在叙事中抒情和直抒胸臆。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古人对话,走进韩愈的情感长河。

二、情景剧

下面有情我们的同学上来表演他们自编自演的情景短剧。同时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板书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所叙述的几件事情。以此检查学习效果。

第一幕:悲苦家世 叔侄情深 第二幕:聚少离多 生离死别 第三幕:天人永隔 悲哀无尽

师: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有时光倒流,情景复现之感,非常精彩!

1、请演员代表来谈谈:你是抓住了韩愈文章中的哪些事来表演的?(2个左右)

2、请同学们说说:你从这三幕戏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 师:韩愈就是在叙述这些琐事中抒发真挚的情感的。十二郎的猝然离世在韩愈的心头掀起了情感的暴风雨:过去的事,现在的事还有将来的事,纷至沓来,让韩愈情何以堪!而这些事又都围绕着什么事而展开的呢?(祭十二郎)这就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的形式特点。如果说叙事中的悲情有如涓涓细流,那文章中也有难以遏止内心强烈的情感就直抒胸臆的段落,有如飞泻而下的情感瀑布。你们说说是哪些段落?(5,11)

三、合作交流: 通过第五段和十一段的品读,体会韩愈奔涌的情感,探讨情感表现的方法。(1)自由朗读,把握品味这两段的情感。

(2)请两位同学分别深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力求准确展现作者的情感。(3)师问:这两个段落都是直抒胸臆,但它们抒情的方式真的完全一样吗?那分别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呢?

(4)归纳:第五段是借助语气词来表达接到噩耗时复杂的情感的,而十一自然段是通过铺排“不”字来表达对十二郎的歉疚、追悔、自责和哀痛的。

其实无论是情感细流,还是情感瀑布也都反映了“祭十二郎”时韩愈绵延无尽的哀叹之情。板书:气脉中贯

(5)听名家朗读,同学们跟读,再一次感受韩愈深沉的感情。

四、探究提升

刚才我们经过了一场情感的洗礼,现在让我们走出文章,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人写祭文,其语言形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拿出《孔明悼公瑾文》,对比我们刚才学过了的《祭十二郎文》,开始小组讨论:二者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别。副板书 破骈为散

师小结:《祭十二郎文》在内容上不用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之词,而用一股骨肉至情贯穿始终;在语言形式上面打破了传统祭文一般用骈文或韵文写作的方式,采用了自由活泼的散文体形式,韩愈这种叙家庭琐事,抒发真挚的哀痛之情的笔法就被后来的散文家学习,比如:袁枚《祭妹文》和归有光《项脊轩志》,也是通过叙事来表达最深沉的感情的。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读。

五、拓展训练

人生难免有悲欢离合,韩愈用声泪俱下的笔调,写下了《祭十二郎文》寄托自己绵绵无尽的哀思;生活中,我们或许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学习韩愈以情为文,记事抒情的笔法,请写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记下你的感受。

另外同学们在学习其他的抒情散文时,也要用我们琅琅的书声与贯注文章中的情感多来几次心与心的交流,来把握文气。

板书设计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叙事

情(哀叹)

直抒胸臆 家庭不幸

散气

⑸“邪”“乎”“也”“矣” “旅食京师”

而脉 “未老先衰”

不中

死因死期

乱贯

⑾“不” 后辈孤苦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 所怙( ) 殁( )

汴( )州 孥( ) 薨( )

嗣( )位 殒( )生 奴婢( )

窆( ) 尚飨( ) 颍(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乃能衔哀致诚 B致敬亭于幕府

C将成家而致汝 D何意致不厚

E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老妇前致词

G[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

E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齐国其庶几乎

E汝其善抚之

②信

A其信然邪?其梦邪? B愿陛下亲之信之

C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E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然

A呜呼!其信然矣! B虽然,我自今年来

C吴广以为然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④穷

A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⑥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书

A汝去年书云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F《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G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比

A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③以

A未始以为忧也 B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C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D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然

A其然邪?其不然邪 B其信然邪?其梦邪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⑤如

A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区别古今词义

①汝去年书云 ②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③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④未始以为忧也

⑤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食

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B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

C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病

A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E君子病无能焉 F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③意

A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E何意致不厚

④长

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C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G茅檐长扫净无苔 H府吏长跪告

I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②然后惟其所愿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五、总结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探究活动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

(1)泛读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哀盐船文》(汪中)。

(2)比较阅读: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阅读。

(3)初步归纳:A、回忆与逝者交往之事;B、设想自己本应早亡,反跌出对逝者的悲痛之情;C、对逝者后事的交待和安排等。

参读篇目:

(1)同“方法(1)”。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散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

2、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L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

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銮樽矗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

(二)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参考:

韩愈《祭十二郎文》与袁枚《祭妹文》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多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往往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而韩、袁两篇祭文,多从生活事件的叙述入手,抒发自己的悼念之情。韩文极写叔侄二人自幼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患难经历,把非同一般的叔侄关系写得真切感人;袁文用强烈的抒情笔调叙写经过提炼的生活情事,亡妹儿时的音容笑貌、活泼之状如在眼前,唯其如此,作者的缅怀之情,也愈见真挚恳切。

相同点:都以叙述生活琐事为主,通过当时生活事件的真实再现,将自已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寓于叙述之中。

不同点:袁文回忆儿时的生活细节,以欢快之事为主,相反相成;韩文则侧重两代人之间的悲惨家庭环境和生活际遇,情深意惨。两文方法不尽相同,但可谓异曲同工,都将自己痛悍和怀念之情寓于叙事之中。

3、“性灵”的内涵与写性灵的标准探究。

研究方法:

(1)精读名家作品:如杨万里、姜白石的诗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灵”就是创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歌声飞过二郎山 篇14

8月30日,人川赴甘孜藏族自治州采访,行至二郎山隧道口,耳边响起这陌生而又熟悉的旋律,让人欲走还留。

循声停车,目光顿时被隧道口前高高耸立的一块红色岩石吸引,石面上镌刻着这首曾经唱响全中国的《歌唱二郎山》曲谱和歌词,如同一本打开的史书,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的确,歌声背后的历史,壮怀激烈,惊天地,泣鬼神!

十万大军战天险

二郎山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之间的狭长过渡带上,是夹金山脉上的一座山峰,也是内地通往青藏高原的第一道屏障。

虽然地势陡峭,二郎山却凭借山脉屏障和沟谷走向,千百年来一直是藏汉民族南路茶马交易的中心,是茶马互市的集散地。

为了互市,人们在二郎山崎岖的山道间开辟了一条“天路”,这条小路蜿蜒着向高原延伸,是大山两侧惟一可以通行的地方。路窄,无法通车,背夫们便在岭谷起伏的横断山脉间迂回上下,历尽艰辛,把大批茶包运往藏地门户一一打箭炉(今康定),又从那里分运至藏区各地,甚至运往南亚诸国。

“西行康巴,南抵南诏”,茶马互市时期的二郎山下,商旅云集,各地商家纷纷设立会馆、驿站,背夫万千,热闹非凡。这条汉藏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后来被历史学家们考证为“南丝绸之路”的初始段。

千百年来“世界屋脊”没有一条公路,国外出版的《西藏始末记》写道:“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要在这里修筑公路,谈何容易!

征服二郎山,征服天堑越通途,一直是当地人祖祖辈辈的梦想。清朝末年,川康边务大臣赵尔丰倡议修建从成都至康定的骡车大道。辛亥革命后,主川的尹昌衡力主建筑川康马路,无奈累议未果。直至1935年,重庆行营才将川康路列为十大干线之一,限期修筑,川藏间通公路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1937年4月,这段当地人盼了几辈子的路由当时的四川公路局草草完工,路况极差,通行不便。

1938年,蒋介石电令重庆行营:“大规模计划兴建西康公路,拨款先修川康路。”经反复勘测,全线里程共计219公里(雅安经天全到康定)。不久,国民政府开始征调民工开挖路基土方工程,先后征调民工1 3万余人,招雇石匠建设路基石方及桥涵等。当时,常年忙碌在川康路上的民工有8000余人,最多时达2万余人。然而,修路者虽众,耗时日虽久,二郎山天堑却始终未能变通途。

这个梦想,却最终在共产党人手中实现了。

1950年,毛泽东主席向人民解放军发出进军西藏的伟大号令,并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根据党中央关于修筑康藏公路(西藏公路)的指示,18军后方司令员陈明义任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司令员,率领筑路大军去开辟中国和世界公路交通史上的历史。

开辟历史的人手中却一无所有一一没有设计图纸,没有工程机械,没有技术人员……面对一无所有,勘察队员们迈开双脚一步一步地去丈量和踏勘辽阔的冰雪世界。

二郎山地处康藏交通咽喉,海拔3477米。虽然时值春暖花开季节,二郎山依然冰封雪裹。陈明义率领官兵在冰天雪地里向二郎山开战。

筑路大军多为步兵,大家就边学边干。勇士们腰系保险绳,手握重铁锤,劈山凿石。零下30度,奇冷奇寒,战士们手握的钢钎像“冰棍”,久了,松开手就被粘掉一层皮;有的战士抡铁锤时虎口连冻带震裂开了口,十指不能合拢,流淌的殷红鲜血顿时变成殷红的冰凌……打炮眼的战士杨海银一口气打了1200锤,成为全军皆知的千锤英雄;班长张福林没日没夜鏖战,活活累死在一线。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埋葬了2000多具忠骨!

“高呀嘛高万丈”的二郎山终于被筑路大军撼动。在陈明义的指挥下,10万筑路大军一往无前,英勇奋战,连续打通了海拔4800多米的6座雪山,跨过了10条湍急的河流,提前40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通车昌都的任务。

喜讯传到北京,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欣喜地分别给康藏公路筑路大军题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军民一致战胜天险,克服困难打通康藏交通,为完成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而奋斗!”

歌声飞过二郎山

1951年夏天,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在副政委魏风的率领下,到二郎山一带慰问筑路部队。指战员们的豪情壮志和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文工团的团员们。男高音歌唱演员孙蘸白忽然想起由时乐蒙作曲的大合唱《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盼望红军快回家》的一段歌词,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大呀么大别山,满山是茶花。青山绿水好风光,遍地是庄稼……”孙蘸白边唱边想,如果把这首曲子填上修筑川藏公路的内容,一定会受到筑路指战员的欢迎。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魏风。魏风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把填词的任务交给了洛水。洛水也被筑路官兵们的精神感动了,欣然接受了任务,投入到创作之中。很快,一首饱含着热情与激情,颂扬筑路部队英雄气概和顽强意志的歌曲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诞生了。

歌曲写好后,魏风只给了孙蘸白一个晚上的时间练习。对于一名职业歌唱演员来说,这样的经历在他的歌唱生涯中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但孙蘸白丝毫没有退缩,反而以饱满的热情接受了任务。夜深人静,孙蘸白低声试唱。他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出筑路工地上官兵们挥汗如雨的施工场面,耳边一波接一波地回响起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从满天星斗到天空泛白,孙蘸白的眼睛一直被泪水湿润着。他自己也说不清,是被官兵们感动了,还是被歌曲感动了。

第二天登台演出时,孙蘸白深情的演唱让这首鼓舞士气的歌曲赢得了筑路官兵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当孙蘸白唱道:“二呀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时,战士们顿时个个容光焕发,掌声中充满着骄傲和自豪。当唱道:“不怕那风来吹,不怕那雪花飘,起早睡晚忍饥饿,个个情绪高,开山挑土架桥梁,筑路英雄立功劳”时,不少战士低下了头,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

在官兵们的一再要求下,孙蘸白一连唱了3遍才走下舞台。在台下,战士们把他团团围住,纷纷索要歌片。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魏风马上找人刻印歌片并发给部队。从此,川藏线的筑路工地上到处可以听到《歌唱二郎山》激昂的旋律。

不久,这首歌像插上了翅膀,飞过二郎山,飞向祖国的山山水水,飞向每一处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50多年过去了,这首歌唱修筑川藏公路官兵的战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传唱声中,凝结成十万筑路大军的纪念碑。

一隧横贯通天堑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在川藏公路上响彻四

季的汽笛中悄然流逝。这首《歌唱二郎山》不仅没有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反而因为二郎山公路隧道的贯通,歌声依旧,历久弥新。

川藏公路经过不断改建修缮,从当时的砂石路改建为现在的柏油路,千千万万的车与人在这条路上通过,成百上千吨的货物从这条路上源源不断地运进藏区。

然而,通途终非坦途。以陡峭险峻、气候恶劣闻名于全国的二郎山,不仅是千里川藏线上的第一道咽喉险关,也被人们称为“鬼门关”。这里常年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滑坡不断,致使该路段行车事故多发、断道频繁,加之全年3/4为雨雪天气,交通运输极为难。当地民谚云:“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

二郎山已成为制約甘孜州乃至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瓶颈”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打通二郎山隧道。

修建二郎山隧道成为西藏和四川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呼声。1996年7月,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项目二郎山公路隧道开工。这座起于天全县龙胆溪,止于泸定县别托村,位于二郎山山腰,轴线分水岭海拔2948米、隧址海拔2200米、最大埋深748米、主洞长4176米的特长山岭公路隧道,创下国内最长、埋藏最深、海拔最高、地应力最大等隧道修建诸项记录。

2001年12月,二郎山隧道历时5年建成通车后,不仅将路线里程缩短了25公里,而且避开了原来翻山越岭时经常遇到的雨、雾、冰、雪、冻、滑坡、坍塌及泥石流地段,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单向管制通车,达到了全天候通车的要求。那首让人担惊受怕的民谚,开始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这条隧道尤为让人称道的,还是建设者们匠心独具的设计施工理念,实现了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完美的结合。

二郎山自古就是汉藏文化的交融之地。康巴文化历史悠久,积沉下丰厚的土司文化、边茶文化、藏汉佛教文化,还有古碉门茶马旧市、茶马古道、紫石关旧城墙、红灵山庙群、慈郎寺等众多文化遗址。为了与当地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二郎山隧道的隧道口特别设计了具有强烈藏式建筑风格的洞门。

如今,经过这条公路的人大都喜欢站在新修的观景台眺望大渡河峡谷。巍峨雄山挽着莽莽野林,巨石绝壁依着万丈深渊,青山巍巍,绿水依依,山河壮观雄奇。二郎山不再是屏障,二郎山上好风光。

“二呀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前藏和后藏真是个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

如今的二郎山,再不是川藏公路上的天堑。过去遇有雪雨,七八天翻不过去的山,那天我们十分钟左右就通过了。

上一篇:爱可以创造的奇迹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给善举一个应答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