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2024-12-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作为哈工大首届永坦班的团支部书记,高若瑜在观看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后感慨万千。他说,刘永坦院士的事迹令我动容,令我深思。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恶劣实验条件下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在成就卓著时砥砺奋进更高目标,在新百年新征程起点上助力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征途漫漫,前路莫问归期;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多少胼手胝足的奋斗绘就了今日盛世的美好画卷,多少埋头苦干的奋斗推动了中国航船的踏浪前行。刘永坦院士的事迹勉励我们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勇担时代重任,在新的征途中勇往直前!

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悟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

他说,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早已将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他身上体现的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科研的认真严谨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个人。作为新百年的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级本科生曲佳璐刚入学时就听说了刘永坦院士的名字,并通过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了解了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刚刚通过哈工大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她,明年夏天将踏上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她说,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坦先生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坦先生的事迹后,我得到了答案——党和国家的需要便是他前行的动力。坦先生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长大,长大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生。作为一名党员,我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2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门课。其间,他还主编了《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并成为全国统编教材。,他又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他说:“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级创新的科研活动不太可能再允许一个人去单打独斗。因此,他提倡团队攻关和协同创新。对青年教师、对学生他都是这样要求的。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高管等一大批共和国栋梁之才。刘永坦院士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3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

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目标确认!

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身后,雷达天线阵迎风矗立。

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刘永坦。在这片满目荒芜的海岸线上,他带领团队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目标探测!

新体制雷达能突破传统雷达探测“盲区”来发现目标,是海防战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中国始终难有突破。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坦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

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义无反顾,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10个月后,团队建起来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了!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一场填补国内空白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时,雷达实验站的选址位于一片荒芜地带,批复的经费不足,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

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选址地远离人烟,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

生活不便,他们经常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他们顶风冒雨,单程徒步3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站。每到天黑路过一片坟地,就用手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

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

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

设计——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刘永坦领着团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4

面向新百年,哈工大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不负龙江大地的养育之恩,不负龙江百姓的热忱期待,不负党和人民的庄严嘱托,在新百年卓越之路上再立新功,再展担当。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表示,刘永坦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典型代表。广大教师要以实际行动向刘永坦院士学习,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置身“大格局”,提高站位、高举高打,下“大功夫”,坚守争上、主动作为,做“大先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青年学子要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龙江振兴发展大任,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全校上下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观后感感想 篇5

从泥土中走来,始终心念那篇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刘老年轻时候曾经插队落户到乡村,与科研工作无缘,但他说:“爱国就要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千千万万的农民不都是这么辛勤劳苦吗?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正是因为这段在泥土中的这些经历,才让刘老更加深爱着乡土的中国,当他重新返回科研岗位,他心中常念、常思人民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刘老始终把苦难当做人生的一笔财富,他希望以此奋斗出灿烂绚丽的科技之花。广大党员干部,不管身在基层还是城市,不管身居高位还是身处一线,我们的心要始终常怀人民、常念党恩、常思报国。

最美好的爱情,便是与你一起为国奋斗。“愿为双鸿鹄,奋翅

起高飞”,刘老捐助奖金成立的永瑞基金,是从刘永坦、冯秉瑞夫妇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夫妇二人来到哈工大求学并留校任教。60 多年来,他们坚守在科研教学一线,奉献教育事业,与母校结下了深厚情感。“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如此甜蜜的爱情,如何不引得我们的羡慕?他们不求闻达于后世,只求报效于国家,最终造就出如今盛世的美丽中华!我想最美好的爱情,就是两个人为了共同的事业一起奋斗、一起拼搏,互相陪伴直至一起变老。在基层,也有着无数为了党和人民事业牺牲了“小家”的夫妻档,我们不妨也对他们多心怀一丝感激和敬意,并衷心地说一句谢谢你们,祝愿你们阖家幸福、白头到老。

拳拳爱国心,不计名与利。刘老 40 年来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研究,建成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实验站,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每一项成果都彪炳千秋。荣誉背后却是发自内心的谦虚。刘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道:“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这是发自内心的谦虚之词,也是感恩国家的真挚之言,实乃“大先生”的典范。我们很多人都是普通平凡的个体,也许我们一生都无法取得刘老这样卓越的成就,但我们依然可以像刘老一样,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之气,立足本职工作,专注干好自己分内之事,我

们依然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我们依然可以让普通的人生闪耀出伟大的光芒。

刘永坦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6

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并给予高度肯定。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坦先生带领团队迅速开展艰苦的实验验证,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在威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全面验证了远距离探测理论体系和方法,对海探测的距离当时就达到了令人振奋的量级!这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全球对海探测领域,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主持的鉴定委员会指出:实验雷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理论的突破是研究的第一步。为了解决国家海防远程预警的迫切需求,必须立即研制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探测装备。然而理论、方法和样机成功过后,并不能说明它的实体可以装备在海岸线上。为什么?后来发现,当新体制雷达越往赤道线移,电离层的干扰就越严重。再加上复杂干扰环境、恶劣强杂波、海空兼容的一系列现实难题,导致国际上大多数开展新体制雷达研究的国家基本上都停留在了实验验证阶段。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步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坦先生和他的团队没有半点犹豫。他们转战到了最恶劣最艰苦的环境中,扎到了海岸线的大山里。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22年!在国家和海军的大力支持下,坦先生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为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新体制雷达“国家队”,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研制出了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成果鉴定意见指出:新体制雷达在总体性能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投入使用以来,坦先生和他的团队研制的雷达彰显了出色的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立体探测能力,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成了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海防重器。新体制雷达到底“新”在哪儿?有多重要多厉害?因为保密的要求,我们只能这样说:新体制的核心就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沿海面绕射的基本原理,让雷达波可以贴着海平面一直快速向前“爬”、“爬”到很远很远的距离,原先由于地球曲率限制看不到的飞机、舰船,在坦先生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监测下,全都“无处遁形”,即使超低空飞行的超级战机,也都“尽收眼底”。更具有突破性的是,在比目标反射波强一百多万倍的海杂波的干扰下,能实时精准捕获目标,其难度不亚于从太空中精准发现一只在海面上游动的“水母”。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自“十五”开始,坦先生还带领团队规划实施了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了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构建由近海到深远海的多层次探测网、实现广袤海域探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愿得此身长报国,笑谈渴饮寒江雪冰雪封疆、薪火孕育,一支初创的“雷达铁军”起兵于哈尔滨,扛起了铸就“大国重器”的旗帜。咬定青山、扎根冰城,接连攻克了新体制远距离探测理论的一系列瓶颈。挥师南下、转战威海,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锚定海疆、披荆斩棘,将第一部新体制雷达装备架在了海防前沿阵地。坦先生身上所折射出的铁肩担当的家国情怀和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对科技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鼓舞,在大家心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7

近日,中央政法委、公安部相继发出向潘东升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各级要认真学习宣传潘东升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学习潘东升同志不忘初心、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潘东升同志人民至上、勤政爱民的赤子情怀;学习潘东升同志尊崇法治、坚守正义的价值追求。

潘东升,男,汉族,福建平潭人,1964年9月出生,生前任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一级巡视员。9月25日,潘东升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在重要会议安保维稳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57岁。从警37年来,潘东升同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将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公安事业,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谱写了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生命赞歌。10月14日,福建省委追授潘东升同志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

省厅按照通知要求,迅速部署开展全省公安机关向潘东升同志学习活动,要求全省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开展向潘东升同志学习活动摆在突出位置,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措施办法,丰富载体形式,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确保学习活动取得扎实成效。要抓好统筹结合,把向潘东升同志学习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训词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和公安队伍教育整顿深化英模教育、弘扬英模精神的重要内容,持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注重学以致用,切实把开展向潘东升同志学习活动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教育引导全警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忠实履行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全力开拓自贸港公安工作新局面。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8

近期学习郑德荣等七位同志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们都是平凡而伟大的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实践行者。他们来自祖国各地,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的岗位也千差万别,只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他们走在了同一条道路上,活在了人民群众心中。他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他们都勤于做事、乐于奉献、勇于实践。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每一位共产党人,我们要学习像他们一样百折不挠、勤勉不倦,永远为光荣与梦想不懈奋斗。坚定信念,做合格党员,是对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是对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的最高检验。郑德荣等七位同志都是党性坚定的模范、宗旨意识的标杆。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向他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严守行为规范,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提升自身素质,争做合格党员,努力向“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优秀党员干部标准看齐。

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七位同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郑德荣等七位同志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工作岗位,只要我们恪尽职守,勤于工作、甘于奉献,能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地做好岗位上的每一件事,就是合格党员,就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先锋模范。心系群众,践行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七位同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为民服务面前,打动人心的不是空谈理论,而是以身作则,坚守道德操守,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带头弘扬清风正气。时刻把群众利益看在眼里,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拥戴,才能为干好各项工作夯实基础,才能使党的事业一直向前。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没有经历战争,就不知道和平的可贵;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曾在朝鲜战场、在鸭绿江畔、在铁路沿线浴血奋战过的健在老战士、老同志。

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两位九旬老人早已走出硝烟,然而,只要听到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他们暗淡的眸子里像是被点亮了一束光!尽管已经言语不清,甚至连子女的名字也叫不上来,但这熟悉旋律在耳边响起,老人仍能眼含泪花一字一句地唱出来……在很多人的眼中,他们,一个是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农民,一个是守护杨靖宇陵园的守陵人,这样的身份,似乎早已跟“英雄”二字没有了关联,殊不知,这再普通不过的身份背后,却是用鲜血和汗水浸透的英雄本色。那些曾经驰骋疆场、军功赫赫的战斗英雄“消失”了,但他们始终是冲锋的战士,一辈子不忘初心使命,一辈子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国家奉献、为人民谋利益。岁月改变山河,时间冲淡记忆,留在他们躯体上的炮弹炸的伤、子弹钻的洞、刺刀留的疤,无不诉说着英雄的故事……老战士们胸前佩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背后,是上百万志愿军的赤子之心!是民族血性!此刻似乎耳边又响起了那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学习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个人感悟 篇10

孙景坤:打锦州负的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也负伤,渡江也负过伤。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奔赴朝鲜。1952年10月,身为副排长的他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此时,161高地被敌人三面围攻,已经有8批战友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孙景坤和战友奋力反击。从中午12点坚守到半夜12点,共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孙景坤:二百五六十发吧,离我1米多远的地方,崩死敌人20多个,和我一块儿下来的就剩4个人。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先后荣立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5年复员后,他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20多年生产队队长,组织村民成立致富小组,种植板栗、修路治河。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刘玉慧:夏季遭水灾的时候,土地就被淹没了,他就带领着村民开始修这条坝,肩抗人推在这里头吃住了好几个月,村民就说了你回家休息,他说不行,我得把坝修完我才能回去,我现在回去我可不放心。

战场归来的孙景坤一直把群众放在最前面。大女儿孙美丽因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16岁时曾有一次招工的机会,但在孙景坤的坚持下让给了更困难的家庭。

孙美丽:电话局要电话员,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要我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心得报告的下一篇:食品安全健康题目及答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