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欢迎辞

2024-10-20

访学欢迎辞(精选12篇)

访学欢迎辞 篇1

访学交流报告

本人自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访学一年。这次访学主要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邹为诚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初到华东师大,就感受到华东师大浓厚的学习和科研氛围和人文关怀。学校无论是图书馆的藏书还是电子资源都十分丰富,为师生查阅国内外文献提供了便利;图书馆和学生共享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几乎每周三下午图书馆都有固定的讲座;图书馆、共享空间、教室等场所免费的WIFI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时事;价格低廉的打印复印更是解决了莘莘学子的后顾之忧。

本人以前的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这次访学选的是教学方向,主要考虑在教学一线当老师,基本的教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教学理论的指导,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可为今后做教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开学之初,初次走进课堂去听课,感觉很不适应。自从踏上工作岗位后,整日忙于教学,很少有时间有机会给自己充电,几年过去了,感觉自己与学科前沿完全脱节,再加上现在好多课程也进行了调整,感觉有些无所适从。

到华东师大后,有幸听了一些博导硕导的课,有的硕导跟自己年龄相仿,学术上已硕果累累,与他们相比,自己简直羞愧难当,深感自己水平的低下,心中也一下子不安起来。突然感觉自己有太多的知识要学、有太多的书要看,感觉有些抓狂。有时跟硕士生一起上课,听了他们做的汇报,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感觉他们能力还挺强的,又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一无是处,常常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在华东师大最初的日子,几乎每天都遭受着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打击。但或许正是这种差距更加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每天都处于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中,每天除了听课、听讲座,就是看书,总想把这几年落下的全都补上。以下从几个方面对本人这一年的学习和科研生活做下总结。听课

关于教学,这一学年开设了《外语教育心理学》、《教育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教材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其中《外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语言学》是两门全新的课程。由于自己缺乏一定的基础,又加上授课老师选择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刚开始听课感觉很吃力,后来坚持跟着听课做笔记,课后刻苦钻研教材,慢慢找到一些感觉。

这里的老师在学术上都很慷慨大方,他们无私地给我们提供自己在国外购买的教材扫描版供我们复印,把自己搜集的相关的国内外资料也无私地给我们分享,自己辛辛苦苦做的课件也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我们,课堂上学生可以毫无拘束地与老师进行对话,时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或许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造就了学术自由的氛围,使学习和科研更容易出成果。

除了教学方面的课程,我还选听了其他方向的一些课程,如翻译方向的《翻译学概论》、《写作与翻译》、《笔译基础》、《影视翻译》、《英汉比较与翻译》、《文学翻译》等;文学方向的有《20世纪西方文论》、《叙事学》、《文学与文化研究》等;语言学方向的有《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打开了本人的研究思路,拓展了本人的研究视野,使本人看问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更广。有的课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缘故,只是去听了几次课,如《跨文化交际》和《英语诗歌》,但却收获颇丰。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做报告的形式来开展,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安排好了每次课的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选材,做成PPT,在课堂上汇报。《跨文化交际》还有talk show、interview等活动,课堂形式丰富多彩。每次学生汇报完后,剩余的学生会与汇报的学生进行交流,老师最后做点评。这样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在“做中学”,对本人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听讲座

平时除了听与自己研究相关的课程,还选择性地听了一些讲座。华东师大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讲座,有的是校内教授学者,有的是校外专家,还经常邀请国外学者来校做讲座。教育部华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也会不定期地邀请校内外学者给我们做一些讲座或是开设公开课,这些讲座和公开课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些讲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学术研究的讲座,如“How should language proficiency be conceptualized for assessment purpose? Skills, abilities, or capacities”、《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中国文化中的颜色概念》、《“反殖文学”、“抗日文学”、“解殖文学”——以“满洲国”文坛为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的转向与突破》、《俄国书刊审查制与俄国文学的伊索式语言》、《<鸿门宴>的五件玉器——文学人类学方法示例》、《SSCI论文发表的技术和难点》、《课题申报书撰写相关事项概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与途径》;(2)有关教学的讲座,如《英语词汇教学》、《如何教阅读》、《课堂提问的艺术》、《基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3)通识性知识讲座,如《<论语>与中国人》、《知人用人——中国历史中的智慧》、《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专题》、《成长与成全》、《做一个有领导力的英语教师》、《当代中国思想场域中的儒家复兴》、《<新青年>时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平凡的世界>荧屏化——兼谈现代青年精神困境》、《聚会文学:<繁花>的上海叙事》。这些讲座不仅开阔了我的学术研究视野,对我今后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而通识性知识讲座又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了处世哲学。阅读

这一学年,还利用华东师大充足的图书和电子资料,阅读了大量期刊文章和专业书籍。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图书馆,创建于 1951 年 10 月。现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约 5.55 万平方米,其中,2006 年 9 月正式启用的闵行新校区图书馆为 3.9 万平方米。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包括古今中外各类印刷型文献和数字文献。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学科领域,尤以教育学、地理学、文史哲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文献信息保障,逐渐形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截止 2014 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 447.55 万余册,其中图书 366.56 万余册,期刊合订本 37.50 万余册,古籍文献 32.94 万余册,学位论文 2.91 万余册,非书资料 7.64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 126 个(含 336 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 5.79 万余种,电子图书近136.8 万种,学位论文 268.18 万余篇。两校区图书馆提供电子阅览室和读者查询终端,无线网络全覆盖,读者可方便地访问图书馆资源、校园网资源及因特网资源。同时通过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用户认证和校园 VPN 方式,实现了本校读者远程访问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功能。近年来,图书馆积极参与 CALIS、CASHL、“211”、“985”工程项目建设,包括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 / 文献传递项目,包括华东师大硕博士论文数据库、华东师大图书馆全文电子书库、教学参考信息系统等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师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和研究所需文献资料。

图书馆每个学期都会举办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利用系列讲座,时间为每周三下午3:00-4:00,为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料提供指导。系列讲座包括信息素养知识、图书馆探宝秘籍:查询系统、中文期刊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中外文电子图书数据库、网络:学术资源的免费乐土、国内外硕博士学位论文检索、古籍文献检索与利用、如何获取文献原文、网络潮人必备、多媒体资源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与论文写作、统计数据的检索及SPSS使用方法——基础、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使用方法——高级。因为这些讲座涉及到基本的文献查阅方法,是做研究的基础,所以每个学期都会有相同的讲座,还提供免费的课件供下载,这样方便学生进一步学习。

访问学者和华东师大教职工享有同等待遇,每人借书量为50本,借期为60天,并且可以续借5次,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做研究。另外图书馆设有自助借还书机,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方便了读者。在华东师大访学这一年,最令人不舍和怀念的就是华师大丰富的藏书。科研

从翻译转向教学,由于自己研究方向的改变,对新的研究方向没有基础,感觉很陌生,一下子无从下手,感觉很迷茫。跟导师交流了自己心中的困惑后,导师建议我先不要急于找研究点,先多听听课,看看书,看看别人都在研究什么,再从中寻找自己的研究点。于是第一个学期,我主要是听课,研读教材,课余时间泡图书馆看期刊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想着从教学入手来寻找研究点,但后来发现几乎所有的课题都有人研究过,很难找到突破点,另外,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就要做实证研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还涉及到一些统计软件的使用,而这些都是我的薄弱点。虽然听了一个学期的课,也看了教学方面的相关文章和书籍,对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真正想做研究却很难。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决定还是专攻翻译,再兼修教学。毕竟翻译对我来说有一定基础,做研究更容易上手。

第一学期刚好开了一门新课程——《认知语言学》,教授这门课的老师是刚从新加坡回国的一个很年轻很绅士的教授——杨延宁,年纪轻轻,就已成就不凡,且为人特别谦虚。或许是被教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也或许是被这门课程的内容所吸引,这门课颇受访学老师欢迎,这门课是门选修课,只有一个学生选,可每次上课教室都座无虚席,其余的全是旁听的,且都是访学老师。教授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还常常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最后总是落在如何运用于汉语研究。教授的课总是能给人以启发,让我们不断地去寻求灵感。我在华东师大访学写的第一篇文章,灵感就是来源于这门课程。后来听的课多了,看的书多了,且注重在听课和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渐渐有了一些灵感。每次一有灵感,就立马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再通过文献的阅读来决定研究课题的取舍。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点,结果一查文献,发现人家早已研究过了,或是研究点虽好,但可行性不强,就只好放弃。有一次在《英汉比较与翻译》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一段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理的对话,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吃”字,当时我就想着可以做有关“吃”字的隐喻研究,结果后来一查文献,发现已经有人研究过了,且做得已经相当好了,就只有放弃。通过这一年的访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定要做个学习和科研的有心人,灵感不会随随便便就从你的头脑中蹦出来,在平时的听课、阅读、和与导师以及其他访学老师的交流中,都要用心地去思考,善于抓住瞬间思想的火花。另外,做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善于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现在的研究都倾向于跨学科性,所以要具有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在做自己专项的同时,要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将自己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翻译与认知语言学、翻译与认知语用学、翻译与文学、翻译与语言学、翻译与传播学的结合等。这样研究视野会更加开阔。

在访学期间除了听课、看书外,还经常与导师和访学老师交流。比如每次听完讲座,我们都会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别的老师注意到的地方,你可能没注意到,这样就可以形成信息互补。有时跟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老师交流,还可以学到不同的科研方法,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拓宽视野。尤其是研究社会学的老师,他们研究思路缜密,研究方法科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跟我同宿舍的老师虽然是研究美术教育的,但在读书方法和科研方法上也给了我很多指导。我个人的体会是,访学不仅仅是充电、做研究,更重要的是结交朋友,从不同的人身上,你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而且人脉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资源。跟导师的交流,更是可以解决自己科研中的一些困惑。导师虽然指导的不多,但每次总能正中要害,给你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一学年共撰写了8篇科研论文,现已有4篇录用,虽然与那些能力强的老师不能相比,但就自己的科研之路来讲,这一年应该来说取得了较大进步,论文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较之以前都有很大提升。这也给了我今后科研很大的信心和鼓舞。软件的了解和学习

访学期间,还学习了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了解了统计软件SPSS和定性研究软件ATLAS。这些软件对我来说都是前所未闻的,更不用说应用了,因此听了老师的介绍后,感觉自己大开眼界。现在在文献管理中,已经充分利用上了NoteExpress,给自己科研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NoteExpress的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功能,也给论文撰写提供了便利。统计软件SPSS虽然还不会使用,但至少了解了它的基本用途,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基础。定性研究软件ATLAS,在导师给我们做完讲座后,导师让我们参与了他课题的编码工作,让我们对此软件的运用有了初步的尝试。

对理论的学习领悟固然重要,但相关的软件也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掌握了这些软件的使用会使你的科研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相关软件的学习,让软件为你的研究服务。

这一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能再次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坐在图书馆静静地看书,感觉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虽然也有科研的压力,但每天在看书学习中度过,感觉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虽然科研水平不可能在短短一年就有飞速提升,但这一年确实收获还是挺大的。访学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和科研的道路还很漫长。不管是学习还是科研都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过程,不管前方的道路有多艰辛,既然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访学欢迎辞 篇2

一、宽阔眼界, 增加见识

详细言由四个部分组成, 即理念先进, 设备齐全, 环境舒适, 接待热情。 对我印象深, 体会大的是其进步的理念。 这种先进的培养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全人发展分为“德、智、体、群、美”五个方面, 其教育内容全部贯穿于“正规教育课程、互通教育课程和非正规教育课程”之中。 通俗讲, 这就是老师所为的“洗脑袋”。 “洗了脑袋”我明白了:“以学生为中央”的教养理念、“行重于思, 做重于说”的能力本位理念、“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标新立异的工作规矩;知道了预期学习成果为主体的教学思维;感触到了香港理工大学开放、机动、多维破体式的教学办法 (互动式教学、项目驱动法教学) ;清楚了实效性课程开发流程及基础要素;学习了“豪情投入—快活工作—发明奇观—成绩美妙人生”的事业实践跟“协调”、“合一”的团队精力;明白了综合培训和创意培训的方式。 说起来, 这短短几天的领会足以让咱们冲动良久, 所听所闻都是那样新鲜, 那样富有创新, 那样引人思考。

二、互动教学方法耳目一新

香港理工大学教师培训中心的谭珮雯教授做了个关于《互动教学法 》的讲座。 这讲座的内容应该是大家最受启发的一堂课, 也是一线教师最值得借鉴的内容。她介绍的互动教学方法, 气氛很轻松, 方法很新颖, 能够随时调整班里的学习气氛, 及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且可以加深师生感情, 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这种互动教学的基本共识是课堂中师生要共同达到教学与学习目的。 这种互动教学法的目的有三:一是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 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学习互动的种类有三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内容互动。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 谭珮雯教授安排了多个互动项目, 精心准备了互动教学资料, 我们21个人共同参与其中, 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真是受益匪浅。 谭珮雯教授在给我们上课的同时, 也穿插了这种方法, 让我们在听课时感觉像学生一样, 跟老师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感到非常亲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教学法, 能够针对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在互动过程中, 可以事先进行设计, 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内容互动等形式进行,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座位编排方式, 有助于进行互动教学。 虽然我在课堂上也用过这些方法, 但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 感觉互动得不够透彻,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师生不平等, 有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应树立现代培训的理念, 积极学习先进的培训教育方式方法, 努力尝试先进的教学方式, 紧密结合成人学习实践性、多维性、感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重视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能力的提高和态度的转变, 充分体现出培训工作开发培训者经验智慧的价值, 培训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分享及能力提高的价值。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思考

黄德辉教授做了关于《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的专题讲座, 提出了新的理念———以企业的需要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香港理工大学之所以被企业界认为是最能培育首选毕业生的大学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手段实现的:“不断了解企业、不断为企业分忧、通过协助企业来培养学生、通过培养学生来协助企业。”有创新的理念, 勇于创新, 理工大不断提升自己, 实现院校与企业共赢, 这些理念和这种发展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收这个新理念, 黄教授精心准备了“土豆穿绳子”的互动教学。通过雇主的需求跟现有学生的水平的对比, 提出学生需被提高的知识、技能、态度。

四、“共赢”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巩固基础

黄教授认为:“成功实现校企合作的必需条件:院校要赢、同时保证企业也赢。以上缺一不可。”培训机构怎样和企业实现双赢? 这是现实中比较难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找到合作的方向或者说是合作项目。 但合作项目并不是摆在我们眼前的, 需要我们去发掘, 去开拓。再者, 合作是一个过程, 是一门艺术, 要实现双赢就必须替对方着想, 实现双赢是长期合作的前提。

1.社会培训项目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向导, 真正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才能把社会培训的路子拓宽、拓深。 黄德辉教授在讲课中强调, 企业是院校的客户, 老师授课必须以企业的需要为中心, 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使企业向院校“消费”更多的教育服务,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才会更广泛、更深入。 今后的社会培训工作必须目标明确, 才会有出路。

2.在开展社会培训项目时, 必须考虑到成人学员的特点, 以培养实操型、应用型人才为培训目标, 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原则, 重视课程培训对学员的实际效果。 培训必须有针对性, 否则, 为培训而培训, 流于形式, 也不会有明显实效。培训的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学员培训需求和所需技能的因素。课程设置要尽可能做到内容翔实、强调使用、案例与工作高度结合。

3.培训教师要胜任市场需求, 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并且置身企业前线。 黄德辉教授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 对我们触动很大, 他说:“昨天的教师, 能否培养今天的学生, 去面对及解决明天的难题? ”他提问的犀利之处不在于昨天的教师能否教今天的学生, 而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更新性与应用性程度有多高。 不少老师靠一门课程打天下, 一本教案讲几年, 没有注意到对自身知识的及时更新, 所开设的培训项目形式老套, 内容陈旧, 无法满足市场及社会的需求。 我们一定要汲取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4.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开展培训工作。 七天共计上了七门课程, 在这七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也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授课方式所取得的效果。 我们在今后的培训项目中, 不仅要广泛运用案例教学、PPT、声频、视频及实物道具等技术与手段, 更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重视培训的实际效果。

赴美访学漫记 篇3

学校的有形与无形

经过近13个小时的航程,我们终于抵达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国际机场。虽然彻夜未眠,可我们丝毫没有倦意,呼吸着清新而又略带芬芳的空气,望着航站楼外风格迥异的街道,我们的心情很愉快。

洛杉矶是个很少下雨的地方,没想到我们抵达的当晚却下了一场雨,空气一下子湿润了许多。洗去一路风尘,第二天一早,我们去参观洛杉矶的华德福学校。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山顶上薄薄的烟雾给人梦幻般的感觉。随着公路的延伸,两边的树木越来越葱茏,周围的风景也越来越美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为这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大概走了40分钟的路程,眼前出现了一幢幢造型各异的精美的别墅,房前屋后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令人赏心悦目。我们正在欣赏着,汽车突然在一处看似民居的地方停了下来。我们下了车,看着一棵棵参天大树下隐约可见的玲珑小屋,很是纳闷,这是学校吗?怎么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没有教学楼?这简直就是百姓人家啊!带着疑惑我们走了进去,仔细一看,那一幢幢看似别墅的房屋就是一间间教室,门前挂着别致的花篮,幽香阵阵。也许是因为夜间下过雨的缘故,教室门前整齐地摆放着孩子们的一双双雨鞋。透过玻璃窗,我们看见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愉快地活动着。看得出他们很享受这样的学习方式。

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设计等,耐心地回答我们连珠炮似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们发现,美国的小学教育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竞争能力。这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而且体现在社交等多个方面。美国建国才两百多年,却成了世界第一强国,和他们的这种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还发现华德福学校办学有一个鲜明的特色——他们的小学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材,教师教学的依据只有类似于我们教学大纲一样的东西。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是教材的编写者,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这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多高的要求,又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了多少张力?我们可想而知。看着孩子们自己编的教材,惊叹之余我们忽然明白了为什么美国的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他们已经和整个社区融为一体,自然是教科书,社会生活是教科书,形形色色的物体也是教科书。学校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处处都有学校,处处都有教育。这里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生硬的讲解,活动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在有如家庭般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习,一边收获。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增强,智力和情感都得到有效地培养。我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被教科书所禁锢,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也就僵硬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的这一问题在这里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天才这样诞生

离开洛杉矶,我们来到了美国的首都华盛顿,这是一座如花园般瑰丽的城市。这里没有我们国内大城市的拥堵与喧嚣,没有众多林立的高楼,有的是碧蓝碧蓝的天空,异常洁白的云朵,大片大片的草地,一树树盛开的鲜花,让我们恍惚走进了美丽的草原。

在这里,我们有幸参观了兰斯顿休斯中学和长木中学。无论是兰斯顿休斯中学的学生课外活动,还是长木中学优秀学生培养计划,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几千年前我们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除了英语、数学等必修课外,其余的课都是选修的。选修内容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在美国的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之间会像朋友一样交谈,甚至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还会教给老师一些东西。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观过程中我们常常看见脚步匆匆的学生,正奔向自己选修的教室。原来在美国的中学,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教师在固定的教室等学生上课。这种完全尊重学生自己意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为是自主选择的,他们学习起来也就兴致盎然,就有了足够的内驱力,就不愁没有学习效率了,一部分有特殊天分的学生逐渐崭露头角。为了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美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有专门的天才培养计划,他们把全区甚至是全州的优秀生挑选出来,集中到某个学校去学习。当然,学习什么,跟哪个老师学习,还是由学生自己决定,仍然体现出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出对人性最本质的关怀。被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很多都考上了美国的名牌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注重基础——发展特长——有效选拔——重点培养,美国的那些天才就这样诞生了!

宁静方可致远

我们的访学时间虽然只有14天,却跨越了美国的东西海岸,足迹遍布洛杉矶、华盛顿、纽约、旧金山等许多著名的城市,实地考察了美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无论哪所学校都是那么安静,静得能清楚地听见鸟鸣,静得似乎能听见花儿飘落的声音。课间,学生的脚步虽然匆匆,却并不沉重,更没有大声喧哗,就连在餐厅吃饭也都轻言轻语,生怕自己影响了别人。学校也不会因为上级下达的什么任务而改变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会用高音喇叭去吩咐教师、学生做某项事情,更不可能公开批评某个班级、某个学生,一切都在静静地有序进行。这使我们很有感触。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去观察、去思索、去尝试、去创造。美国人生活的那份优雅从容,美国社会的那份秩序井然,和他们的教育密不可分。过于喧嚣的环境只能让生活其中的人变得浮躁,又怎么能静心去做事、静心研究?人心浮躁了,社会又怎么能够安宁?宁静方可致远。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首先让我们的校园安静下来,让我们的教师静心教学,让我们的学生静心学习、思考,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宁和谐,才会不断有奇迹诞生。

在美国的十多天时间里,我们一边欣赏着美国教育这一道独特的风景,也在收获着作为教育工作者那份独特的感悟。

台湾访学总结 篇4

前进小学文英瑜

我县教育考察团应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邀请,于7月23日至30日到台湾访学,经历七天的参观和学习,收获还是挺多的。我们先到台湾花莲参观了慈济大学、慈济职业技术学院、慈大附中、小学、以及慈济的静思精舍、静思堂。在这些参观学习中让我开了眼界,特别是那气势磅礴的校园建筑外观和那优美的多元丰富的教育环境,还有慈大附中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人文教育更是令人赞叹,因为他们透过静思语教学,强调道德在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更进一步让学生明白道德不是写在纸上的理论,而是需要在生活中领悟。这些都令我深切的感受到慈济静思人文的丰厚底蕴,尤其是慈济人那种克勤、克俭、克己、克难的精神,从个人的小爱,拓展到为他人付出服务的大爱,每一处都会让人感动。

参观完花莲慈济的学校、静思堂以后,我们来到台北的慈济静思堂,恰好遇上了全球慈济教联会慈青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我们还有幸参加了来自几个国家慈济教联会的老师们的:教学体验分享、静思人文分享、环保教育分享.......从教联会老师们体验中我也了解了不少的新理念,如静思人文中的:书香(就是要多看书多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完善自己);咖啡香(在喝咖啡的时候并不是闲聊,他们喝咖啡的时候也是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谓喝咖啡明是非,这不也是一种

学习吗?)还有话语香(慈济的师兄师姐们对人总是面带微笑,所谓微笑就是最好的招呼,与人说话总是轻声细语,时时不忘把夸奖和赞美别人的话放在嘴边,让别人感受到快乐。)特别是人文香、道风德香、心灵香更让人感受到慈济人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从每一位慈济人身上我看到的不光是他们的一言一行,还让人觉得与他们相处就像家人一样亲切,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他们那种精神的伟大与崇高。我想如果世人都像他们一样心发好愿,口说好话,身行好事,那我们的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啊!还有教联会老师们在教学中的用心,教学方法的独特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个老师这样说道:“平庸的老师是叙述,好的老师是讲解,优秀的老师是示范,伟大的老师是启发”。是啊,作为老师更重要的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当然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伟大的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肯定得付出更多的心力,我想,只要心不难,事就不难。

在两天的学习活动中,让我体会最深的要数慈济教联老师的环保教育分享,他们提倡环保要从小做起,从校园做起,让孩子们把环保理念带给家人,救世要先救心,在台湾慈济学校的校长老师首先做到,比如让孩子上学少买饮料、自己带环保水杯、自带环保碗筷、不用一次性碗筷......真正落实:做环保从改变孩子的习惯开始。在学校老师时常利用一些教育活动,教学生学会垃圾分类,例如,教学生认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通过学习学生一般都可以分清楚。还有废旧电池对

地下水资源污染很严重,学校就组织开展废旧电池收购活动,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多使用,而是做到尽量少用。还有吃饭的时候教育学生尽量吃多少就打多少,在吃饱的同时尽量不浪费。有的孩子还利用周末和假期与家长一起做环保活动。慈济的师兄师姐们的生活很俭朴,他们主张蔬食救地球,他们一日三餐都吃素食,他们觉得多吃蔬菜和水果不但能养生少生病,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能减少碳足迹,减少对地球的污染,平时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也是在做环保,这些观念我也赞同,可这些习惯当然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生活中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做得到。我们还参观了慈济的环保站,并亲自体验了把垃圾如何分类,我认识到平时生活中垃圾确实应该分类,让这些垃圾再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不再污染我们的环境。参加这些活动,对我而言也很有教育意义,因为在平时我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都混丢在一起,实际上这样是很浪费的,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后,我的认识也有所改变,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但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环保,还应该影响周围的人来一起做。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大力宣导环保的意义,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温室效应、全球暖化、垃圾分类,让孩子们慢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教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做起,平时上学尽量步行,少搭乘车辆。从小养成自律节约的良好习惯。我还会教育学生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不乱扔垃圾,少制造垃圾。坚持多植树多种草、为保护地球母亲的健康尽一份绵薄之力。

教联会活动之后还参观了慈济医院,医院的环境更是优雅,让人觉得仿佛那不是医院,而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不管是设施还是人文总会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这些更能感受到慈济的大爱。还有慈济的大爱电视台,他们不作商业广告来盈利,而是利用这个平台来宣导大爱事业,大爱精神。

访学申请书 篇5

在学习方面,我学习刻苦,志存高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上学年学业成绩在班级前10%,操行评价在班级前10%。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均一次性通过。我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利用大学丰富的学习资源,全面提升自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担任学生干部方面,我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达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大学两年来连任班级xx,大二兼任xx。在校级社团xx里,担任xx职位。在班级工作中做到了帐目明细清楚,班级学生素拓分提升。在社团工作上,每次活动前尽可能考虑周全,写出一份优秀的策划书。在全体社员的努力下,开展了xx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荣获校“优秀学生干部”和“文明大学生”称号,xx协会“优秀部长”称号。

与此同时,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获得了诸多荣誉。在社会实践方面,大二暑期我参加了xx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在xx开展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参与了课业辅导、结对帮扶、安全教育和爱心捐赠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并获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心得体会。此外,校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我也积极参加,获得校xx协会“辨别真假钞”大赛二等奖,校运动会上,获得了秋季校运会袋鼠跳第三名和春季校运会女踢毽子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连续两年荣获院“体育积极分子”称号。在生活中,我和室友相处融洽,一起为梦想奋斗,积极参加寝室团体比赛活动,获得了校“文明寝室”称号,在院举办的寝室装扮大赛也获得第一名。这些活动极大促进了我的身心健康,提高了沟通和交流能力,培养了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团队意识。学校组织的英语暑期学校项目,能够扩大我的学习视野,提高我的英语水平,体验不同的人文环境。这对我来说,能够到xx访学,将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为此我会更加努力,严于律己,提高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贯彻“xx”校训,展现xx大学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鉴于上述多方面我特此向学校申请xx访学,希望学校和院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访学汇报发言稿 篇6

各位老师、师弟师妹下午好,我是„„。我非常荣幸参加了我校第一届第二校园访学计划。在此我想把自己在西南大学最深刻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1、要学会时间管理。记得一位西南大学的师姐跟我说过:“担任学生干部、团学干部

或者参加了某些社团的同学,经常会觉得自己的事情太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是有没有想过时间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时间是自己安排分配的,只要安排得当,分清事情的轻重,时间可以让你任意摆布呢。而且想一想你忙碌之后的收获是不是大于别人休闲换来的痛快?”这句话敲醒了我,要学会时间管理,而且要做好一件事情是不需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的。

2、做一个真正的学生。我们是学生,顾名思义应当以学为主。现在我们是大学生了,自己应该学会主动去学习,而不是像小学中学那样让老师告诉我们应该去学些什么,应该去做些什么。我们应该自己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学,学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学。我在西南大学看到的课堂情景是没有人在上课的时候看小说,玩手机,在上课之前就会预习好这节课的内容,看相关的资料,在心里都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听到老师讲课的内容大家可以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他们不会拘泥于自己的意见对或不对,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同学们分享自己预习的成果。

3、要学会待人接物。在与西南大学的同学交流中发现他们很会接人待物,学会接人待

物是我们进入社会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当我们到了西大,他们会经常发短信过来问我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早上我们要去听课听讲座时候他们会主动提前过来接我们,当我们提出要求想与他们的老师学生干部交流时,他们会马上义不容辞地帮我们联络,并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在那里我感觉到了家的温暖,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

4、做事要注意细节问题。在访学当中我发现自己没有做好注意细节这个问题,做事情

之前没有详细周全地考虑并且做好一个安排计划,由于忽略了细节问题,令到自己很多事情没有做好。所以如果我们想使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一定要做好这一步,因为细节决定高度。

复旦大学访学心得 篇7

随着第62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暨2013年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的召开,我有幸能够去上海这个大都市特别是复旦大学参加培训,十天的培训生活很短暂,匆匆而过,但是过程却很难忘,这期间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训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基础知识等使我受益匪浅,我想今后不仅在学习中、在工作中也会成为指引我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下面就这次访学简单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学习:

十天的培训涉及的内容很多,请到的专家水平更是国内一流。涉及到的专题有:

1、王宏舟“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2、马立成“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3、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邱柏生教授的“开展高校德育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4、上海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为高德毅“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挑战与应对”

5、思想政治教育大家郑永廷老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的研究。

“时而严肃的面孔,时而又有幽默与诙谐伴之,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事例讲解复杂高深的理论,灵活多变的学习组织形式,对学生自主性和思考能力的不断激发,又时刻不忘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马立成老师。研修上课的老师们不仅用广博的专业知识吸引了我,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人的一生中能够遇到几位好老师实属幸事,好的老师既交给我们所需的知识,又不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挑战与应对专题研究及个人感想 各个老师术业有专攻,讲解内容广泛而深刻,如春风雨露般浇灌我们心灵的润土,其中对我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就是高德毅老师的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挑战与应对”这一专题的论述,这一专题从宏观上讲了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解释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这样说的:“教育国际化就是把跨世界和跨文化的观点、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变化,又有自下而上的变化,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的变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及

通讯、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一、教育理念国际化,这其中包括没有围墙的大学,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支撑国际化,教育主权既有保护,又有部分共享,甚至受让。就网络通讯这一点而言,我有深刻的体会链条由传统模式的供应链转换到服务经济时代的需求连,像苹果虚拟的门店APP STORE第一时间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而产业链中的方式让消费者参与制作,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再例如淘宝网的双十一,直接面向消费者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培养目标国际化。我们应提倡建立一个未了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共存融合类的的全球性大学,提到全球性大学让我想到了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它在建校125年之际树立了向“世界性大学”转变和成为“适应21世纪的开放性大学的目标”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者早就有了这种国际化教育的理念,的确教育不分国界,在这里我也希望早稻田大学突破日本大学的界限,构建成为一所全球性的大学。

三、办学模式国际化、师生来源国际化。在上海的这几天,发现上海的高校中外国人特别多,查阅资料发现上海高校大学生人数达43000多人,来自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日本、美国在沪的人数特别多。多元化的师生背景加速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扩散。

听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专题讲座,就教育国际化以及我们目前教育的发展成果趋势而言,我认为上海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早在2010年上海就提出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战略的实施,教育国际化是题中之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上海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科学技术,优秀文化成果,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学上海的成功经验。其次,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教育国际化”作为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十年重要任务之一,提出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提出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试验,列出了教育国际化重点建设工程。

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老师自身的素质也必须要得提升,老师的素质也应该要专业化,我认为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只有自身的政治素质过硬,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其中最关键素质是能力素质,这种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基础素质:道德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等。就辅导员老师而言,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对人民忠诚,热爱自己的学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落实到基层,不仅是每一位同学最贴心的老师更是他们最真挚的朋友,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上都赢给予最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丰富的现代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具有博学渊博的知识才能从当今复杂的国际化大背景下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际的动向,警惕民族主义膨胀。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好像一个大染缸,我们要想守卫自己,必须做到出淤泥而

不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语言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每一个在国际化背景下的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公关判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能较好的调适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遇到压力、挫折和打击,具有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力和合作的胆量,能正确认识不同国家和人群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三 总结反思

来复旦访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个人发现并反思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或理论框架,没有达到真正的内化。

2、问题意识不够强,不能提出比较有意义和深刻的问题,不善于发现和捕捉问题。

3、学习中的交流意识比较淡薄,不善于抓住机会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这3个主要问题,我制定的弥补策略主要有:第一、读深读透几本书,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我也进一步认识到,读书多与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将一本书真正读深读透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调用才是最主要的,否则读书就成了一个边读边忘,散而乱的过程。第二,提问其实是一件比回答更难的事,要想提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必须建立在对自己所学知识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因此,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基础是关键。此外,也要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像那些能够提出好的问题的人学习。第 三,积极克服自己在学习中的自卑心理,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不仅可以增强自信,也可以真正得到指导和提高,交流的过程就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

访学期间,感触最深的是,复旦大学专业的课题研究大多能结合理论探索,深入一线教育实际,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课程改革相关方案和配套教材的研究、师资队伍的培训等研究和实施,都进行测试和实验,因而更加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率,给我的启示是在实际的教育科研确实也应该扎根于教育工作的实际之中,真正使科研与教学、与社会服务等工作紧密结合,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导向作用。另外,也要发挥团队的作用,互相探讨,共同努力,使教育科研更加深入

上海名校访学心得体会 篇8

——上海访学感悟

武汉〃黄崇勇

乘坐“方略”快车,有幸领略“海”的壮美,八天访学之行,显得如此短暂,可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却无比强烈!一周的学习生活井然有序,既匆忙又充实。聆听专家讲座,走进名校,深入课堂,研讨访谈,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每一天都有新的启迪,感觉眼前仿佛一下子明亮起来。在这里,不只是让我领略到大上海经济的繁荣,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上海教育的前沿化、名家名师的风采、校园文化的魅力、学生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一、在聆听中学习

学习期间有幸聆听了四位专家的讲座,各具特色,让我受益匪浅。

毛放教授《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改革趋势》让我了解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趋势、新经验;以及北美、欧洲、东亚等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其中“生命教学”的理论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课堂,为我今后的教

与人交流;其

三、学会正确面对压力,自我调节,以最佳的状态面对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二、在观摩中进步

走进名校、深入课堂,观摩名师上课,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一节课都让我有不同的收获,也让我对上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一节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王祯老师《因式分解习题讲评》,向我们展示了一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动、高效的习题讲评课。错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老师整理归类的,二是学生分小组批阅时整理归类的。所有错题全部来自学生的作业本,以电子相片的形式出现,学生倍感真实、亲切。每道错题都优先让做错的学生修改,学生遇到困难,由老师指导和学生帮助,最终仍由这个学生自己正确完成。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既有师与生的对话,也有生与生的对话,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不仅仅是学生因式分解的能力,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自我更正、批判性思维、归纳整理、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这节课上得非常有层次。首先是题组设计得有层次,学生解决完一个问题,紧接着就有一个相关联的更具挑战性的新问题出现,一步一步地将课堂引入高潮,这点非常符号学生的认知和探究规律。2.精彩的第二个方面在于刘老师精彩的提问和点拨,以及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显得水到渠成。3.刘老师的“点”把握很好,抓住了这节课的关键点、易错点和技巧点。

第五节 徐汇中学夏文依《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例题的设计,一是例题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题题经典,层层递进,恰到好处;二是例题的作用是多元化的,看似

简单的问题,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第二个亮点在于小结,无论是解题后的小结,还是课堂总结,都简洁明了,画龙点睛。第三个亮点是夏老师巧妙的将一种数学思想(分类思想)贯穿在“众里寻她”的执着。一种平常不受我们重视的课型——作业讲评课,却被上海市定为课题来做,真的是践行了“做好常规就是奇迹”的精神,教研组的管理要从点点滴滴抓起,“治大国如烹小鲜”,把小事做好了,就能细中求精;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能平中见奇。教学常规管理贵在坚持精细,重在过程,关键在落实,难在持之以恒。看得见的是细节,看不见的是文化。

潘勇教研员让我认识到:顺应时代,我们必须改变。首先是

学习观念的改变。尤其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更应有一种全新的学习观——动态学习观念。动态学习是指快速的、适应的、协作的及自主的学习。

陈永明教授的讲座我收获良多,对练习有了全新的认识。适用于大多数学子的“中巧说”;孙维刚老师的“一题多解,多解

归一,多题归一”的对习题教学的归纳更是经典。针对练习的典型性、层次性、有序性、归一性这四大原则的提炼,让我明确了自己对于学生练习的目标,我一定会在我今后的教学中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练习之路。

值得一提的还有东校的数学教研组,这是一支积极进取、求

利用学习之余,我们先后自行组织游玩了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外滩、城隍庙,真正感受到了大上海的繁华景象;领略了神往的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感受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学习期间,团体组织游玩了泰晤士小镇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古镇之一“千年古镇,世界同里”,浓郁的商业气息仍然没能掩盖其历史文化的底蕴,“一园、两堂、三桥、明清街道”,将我们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之中,让人流连忘返。而退思园的主人“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精神让人诚服。

对上海城市印象:“高”——金茂大厦、“快”——磁悬浮、“长”——东海大桥、“亮”——东方明珠、“通”——地铁、“净”——街道、“致”——住宅等。

对上海人的印象:精明实干,善于抓小事,眼界开阔,灵活,群众普遍素质良好,自身的人文底蕴很浓厚,对先进文明非常开放,比较现实,对政治不太感冒,对商业非常敏感,女性强势,文艺的比较小资,细腻,生活精致,比较洋气。

五、在反思中感悟

玛丽医院访学进修总结专题 篇9

2012年10月2日至12月31日,本人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人工关节置换科任访问学者,在国际著名教授曲广运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人工髋膝关节翻修技术的研修,总结如下:

1、参与手术数量: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36台,人工膝关节初次置换48台,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57台,人工膝关节翻修手术34台。

2、门诊诊病人次:髋膝关节疾病初诊225人次,髋膝关节疾病保守治疗复诊431人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前门诊207人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门诊512人次。

3、经管住院病人:219人次。

4、参与值班:23次。

5、参与临床科研:两项,均为香港大学资助课题:(1)胫骨平台缺损不同材料修补的有限元分析研究;(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纳米技术诊断平台的建立。

6、获得省部级科研资助:依托访学成果,在曲广运教授指导下申报成功省自然基金课题:消痹方对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周期蛋白干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J01433,经费8万元。

总之,通过三个月的访学,系统掌握了人工髋膝关节翻修国际标准技术,其中人工膝关节翻修技术填补了我市技术空白。通过参与临床科研,了解了膝关节外科国际研究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并获得省部级科研课题一项。

漳州中医院 李民

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访学总结 篇10

姓名:学号:学院(系、所):

在“同济大学985二期短期访学基金”的支持下,在XXXX年XX月XX日到XXXX年xx月xx日期间,我到XX国XXXXXX大学,在XXX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访学交流。

在XXXXXX的这段时间内,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生活阅历上,我都有很大的收获。现对我在XXXXXXX访学交流期间在学术上的收获、对其校园文化的认识、以及生活情况做以下的汇报总结。

一、学术上的收获

1、课程的学习

2、大论文的撰写

3、小论文的创作

4、学术交流

5、......

二、校园文化的认识1、2、3、4、三、生活总结1、2、3、4、四、总结

(注:总结需4000字以上,另请随此总结附3-4张jpg格式的在国外访学时的学习、生活、科研照片)

访学欢迎辞 篇11

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所在培养单位推荐,学校批准,本人于年月~年月赴访学一学期。

为落实双方合作交流协议,保证赴访学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本人特向学校承诺如下:

一、在访学期间应严格遵守的校规、校纪,服从学生管理部门管理。定期向我校导师和辅导员汇报访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

二、自报到之日起两周内,确因选课、健康等客观原因,无法完成访学任务,应及时提出书面申请,报我校导师同意,待我校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返回山大继续学习。

三、未经我校研究生院批准,擅自中断访学生活,本人愿意承担赴的有关培养费用。

承诺人:

(学号,所在培养单位)

访学欢迎辞 篇12

2.Four-Degree Grading: Excellent(85-100 A), Good(70-84 B), Satisfactory(60-69 C), Fail(60 lower D)

无锡市*****中学成绩报告单

姓名:****性别:女出生日期:1997年03月 22日入学日期:2009年9月1日

上一篇:陕西省中医院管理局特色康复项目汇报材料下一篇:南田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