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民法典》心得体会

2024-07-01

自学《民法典》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自学《民法典》心得体会 篇1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颁布施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力量。学习掌握和贯彻实施民法典,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部诞生于新世纪的法典,民法典的出台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如以来,“霸座”问题多次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高铁“霸座”男事件、高铁“霸座”女事件接连掀起波澜,这种不文明现象屡屡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民法典作为管理民众之间事情的一部法典,在第八百一十五条就对“反霸座”提出了明确规定:“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乘坐”。以法护航,通过法律手段整治客运合同中出现的旅客“霸座”、不配合承运人采取安全运输措施等现象,可以满足维护交通运输秩序和运输安全,保障广大旅客的合法权益。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实现人生价值,得走正道,要学法,懂法并用法,作为铁路系统中的一员,我们应当强化学法,懂法和用法意识,正确使用法律。只有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才能站得住,走得远。

民法典时代的到来,让每一个中国人对未来充满期待。通过学习民法典,我充分认识到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做好宣传工作,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

自学《民法典》心得体会 篇2

下面结合榆次区自学考试各项考务考籍管理工作实践, 谈几点粗浅体会, 以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领导重视, 是做好考务考籍管理工作的关键。多年来, 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对自学考试工作十分重视, 并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政府行为来抓。

1.组建考区领导组。区招委会组织自考考试领导组, 组长由区委、政府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副区长担任, 副组长由区教育局长、分管局长、政府督导室主任担任, 同时设立纪律检查组, 由区纪检委副书记担任组长。考试期间招委会成员要现场办公, 做到及时处理考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同时, 教育局要抽调副局级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蹲点巡视队伍, 抽调机关人员组建考务组、办公室、后勤组、保密组、信息组等职能办事机构。配齐由校长任考点主任的考点领导组。全区形成了政府领导重视, 教育局领导齐抓共管, 学校领导积极配合的自学考试管理队伍。

2.从严治考, 抓好考风考纪建设。

考风考纪是自考工作的生命线, 区教育局把严肃考风考纪作为教育部门反腐倡廉, 纠正行业不正考风的大事来抓。

(1) 抓好对考生遵纪守法的教育。考生报名期间公布考生守则, 违纪处理规定, 组织学习“33号令”, 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考前监考宣读考生守则和违纪处理规定及“十不准”。设置了曝光台, 考后对违纪考生及时公布, 以警示考生, 力戒违纪。

(2) 三证入场, 四对照, 严把入场关。考生凭“准考证”“身份证”“考试通知”进入考场, 监考员要认真进行“人”“证”“像”“号”的核实, 严格四对照确定考生身份, 坚决杜绝替考。监考要在开考15分钟内进行第二次“人”“证”“像”“号”的核对。

(3) 加强培训,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严肃考风考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从而增强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从严治考是从上到下的统一认识, 严格管理是各个考点的一致做法, 考场加大监考力度, 考点增加巡视督查次数, 采取谁主管、谁负责, 重点考场重点监,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的办法。

(4) 应用现代手段, 发挥电子监控的作用。电子监考员既监考生, 又监监考员, 在考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榆次自考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考试环境。

(5) 根据自考特点,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并加大奖罚力度。近三年全区自考办共查处违纪3047件, 奖励教师1325人次。

3.加强巡视、严格管理、坚持常抓不松劲。

组建区级巡视队伍, 加强考点内部巡视, 成为我区强化考试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区巡视员实行蹲点巡视, 协助考点主任开展工作, 分组分考场, 保证对考场不间断地巡视, 并随时汇集巡视情况。

二、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从严治考

考试管理的重点在考场, 考场管理的关键在监考教师, 监考人员是国家考试在考场的执法者, 是考试实施真实有效的鉴定人, 因而加强对监考教师的管理, 造就一支大胆管理、主动执法、规范操作的监考队伍是搞好自学考试的关键。

1.认真选拔培训监考人员。

首先, 严格筛选监考人员, 把思想素质过硬、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敢于管理、业务熟练的教师放在监考第一线。其次, 坚持不培训不上岗原则, 组织监考教师及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监考人员守则》《考生违纪处罚规定》《工作人员违纪处罚规定》《自考考试操作规程》《监考人员“十不准”》, 以及新的规定和要求, 使全体监考人员掌握政策、熟悉业务、明确职责。我们要求监考人员, 思想认识要“高”, 监考管理要“严”, 业务操作要“精”, 工作效果要“优”。

2.开好三个会。

首先, 开好区招委会的部门协调会。区委政府召集成员单位研究并解决交通、宣传、通信、卫生防疫、考场环境、供电、安全保卫和试卷保密等问题, 给各部门下达任务、明确职责。

其次, 开好考区培训会。区教育局组织各考点和职能小组负责人学习考试政策、考试规程、组织考试的各项业务知识以及各职能小组和人员的职责;安排选聘监考教师、工作人员, 布置考点的各项事宜和签订责任书等工作。

第三, 开好考点考前培训会。考前, 各考点要组织由考点主任、蹲点领导、省、市、区巡视员, 监考教师和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会, 会议由考点主任亲自培训, 培训后要进行考试, 成绩计入监考业务档案。监考教师还要与考点主任签订责任书。

3.实行监考轮换制、回避制。

考前20分钟, 监考抽签定考场, 到考场后发现有亲属参考时, 监考要主动提出回避, 主考及时调整监考。每场考试轮换监考。

4.实行岗位责任制, 制定奖惩制度, 加大处罚力度。

两名监考分工负责, 协调工作, 严把入场关、考试关, 试卷收发装订关, 自觉维护考试纪律, 坚决按“十不准”要求履行监考职责。同时每个考点配备两至三名机动监考, 以撤换那些监外不监内, 处理违纪不力, 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监考。

5.实行监考工作考核评估制度。

教育局规定, 把监考工作列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评先、评职称、调资晋级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出现重大监考失误的教师四年内不得评模、评优, 并将监考工作情况记入本人工作档案。

6.建立监考人员业务档案。

每次考试工作结束, 主考要对每位监考员进行工作评定, 把结果记入业务档案, 作为以后选用监考人员的依据。

三、规范考务管理, 使考试管理程序化、科学化

随着自学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 考务工作规范化已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及不断探索和改进, 全区考务工作已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1.报名工作。

实行便于考生操作的一条龙服务方式, 将报名程序、注意事项、专业科目、考试计划、收费标准张榜公布, 让考生一看就明白便于操作。设立咨询处和咨询电话, 解答考生不明白的问题。为了保证报名数据准确无误, 我们坚持日清、日结、日核对, 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决不搁置;做到人数、科数、科目、款数四准确, 手工核查、计算机核对两无误, 准确率达99%以上。

2.考点布置。

在考点布置上, 全区统一印制了考点横幅门标和“自觉遵守考试纪律”“严格查处违纪行为”等竖幅标语, 考点在显著位置张贴“严禁携带手机等通信设备进入考场”“考场规则”“违纪考生处理规定”“考试时间科目表”和“考场平面图”, 并公布下次报名时间、办理毕业证时间、查分等规定, 同时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手机存放处”和“违纪考生公布栏”, 并在离考试区域3米处划出明显的考试区域警戒线。在考点选择上尽量做到相对集中, 便利考生参考。

四、加强试题 (卷) 的安全保密工作, 做到万无一失

试题 (卷) 的安全、保密是考务管理的头等大事, 是完成其他管理任务的必备前提。

1.认真选聘保密人员。

从机关选聘5名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保密员, 另外由公安部门配一名干警共6人组成保密组, 由考区主任对其进行一级培训, 签订责任书。保密组人员严格实行“回避制度”, 24小时全天候值班, 吃住在保密室。

2.健全保密制度。

制定《保密室启用制度》《保密人员职责》《值班制度》《领发试题 (卷) 交接制度》等规章, 规定保密人员要从接题开始一直到发题结束、交完试卷, 做到人不离题, 题不离人, 24小时坚守岗位。同时规定一名负责人带门上的钥匙, 一名负责人带题柜上的钥匙, 带钥匙的2人在对面房间休息, 并承担夜间室外巡逻任务, 其余4人在值班室24小时值班, 必须保证有2人不在睡眠。并填写值班记录, 确保试题安全。

3.加强保密室建设。

区保密室设立在逸夫学校二楼, 铁门、铁窗、铁柜, 两间放题, 一间是值班室, 中间用不锈钢架隔断, 实行人题分离。两室均加装电子摄像监控系统, 试题在保密室期间全程监控录像, 并有防火、防水、防盗警报设施, 经公安局、保密局验收为合格保密室。

4.保密操作规程的规范化。

从接收试题经清点无误, 履行交接手续, 由全部保密人员 (包括公安) 乘专车中途不停车地押回保密室, 到实体清点数量入柜, 贴封条, 全部操作均由4人以上进行。试题进保密室就实行摄像监控, 考点考务人员和公安人员在每考前一小时凭考点介绍信到保密室领取试题, 并当场清点数量, 核对试题袋履行签字手续。考试结束在规定时间内由3人以上押运送回保密室。上级领导等出入保密室要登记入档, 考试结束后, 保密室要将本次考试试题交接单、分题单、试题入柜清单、值班记录、来宾登记表等整理归档。保密室存放试题期间, 考区领导组多次对保密工作进行检查。

五、强化考籍管理, 健全考生档案

1.自考办配备了自考专用电脑, 初步实现了考籍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根据省、市自考办安排, 在规定时间为课程全部合格的考生办理毕业审批手续, 并及时把毕业证发到考生手中。全区建立了自考毕业生档案, 方便了考生和用人单位查询。

3.专人按时办理自考的免考、转考手续, 并建有档案。

4.建立自考成绩档案, 专人保管, 方便考生查找。

5.建立违纪考生档案, 对违纪考生及时送达违纪处理决定书。在处理违纪考生的工作过程中, 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十八号令的规定, 做到人证、物证齐全, 并由违纪考生写出书面检查, 将违禁物品、违纪考生检查等一齐装入档案袋, 由考点领导统一管理, 并由监考教师在考场报告单中详细说明情况, 报送上级考试部门。在接到违纪处理通知单后, 通过电话等通讯形式告知考生并由考生本人领取, 同时做好相关的政策宣传, 认真解答考生的疑问。

自学《民法典》心得体会 篇3

一、“自学探究式”教学介绍

“自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为:

启发→探究→自学→ 质疑→ 练习→小结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首先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力求使学生在强动机浓兴趣的前提下探究知识。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设置还要让学生感到有趣,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自学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多学习、多钻研、多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出色的创设好问题情境。

2、探究知识的尝试

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对问题下结论、告知结果,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空间,尽量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类比、猜想、归纳、推演,在探究中逐步发现新知识。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上教师要侧重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探索规律、发现知识,培养探索能力和创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先探究,师生后归纳的程序。

3、自学课本,理解知识

学生带着自己对问题的猜想或发现,在较强的学习动机之下自学课本,会大大增强其自学的主动性。在自学课本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粗读、细读、精读等,要让学生拿着笔看书,学会在字里行间中找学问,在关键词词下标上圈点,读不懂的问题做上标注。

4、反馈质疑,排除思维障碍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汇报自学结果,同时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决。教师不能轻易的对问题进行灌输式讲解,教师只讲学生经过探索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排除思维障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心理支持,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就在“你的身边”,可以随时对你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自学探究式”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和探究

现如今,学生的主要弱点是过分依赖,缺少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自学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自学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由于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知识的尝试,有助于形成探究习惯,培养创新意识。所以“自学探究式”不失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然而要做到有效的引导学生自学,是很不容易的,在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生自学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平时教师需要讲几十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了。课堂上学生往往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上就能掌握了。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知识,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大的肯定,从而使自学积极性更高。

2、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数学课本往往不象语文课本那样生动有趣,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大多只起到了一个练习册作用,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书中的练习,很少有学生认真阅读。所以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像学习语文课文一样带着一些小问题以较小的步子诵读课文,使学生通过诵读找到问题的答案。一些定义、法则等,教师往往不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而是让学生拿着笔读书并在书上画。这样,复习的时候学生知道到哪里去找知识。如代数第二章有理数中“正数与负数”一节的教学,教师可以一段、一段的领读,可以让一个学生读,大家听,重要的段落教师领读,引导学生感悟每一个自然段的要义,并画出每一自然段的重点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做出小结。

3、正确处理自学与探究的关系。

自学和探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对自学的认识要有明确的界定,自学不只是看书,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猜想、顿悟、交流、反思、创造的过程都可以看作是自学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自学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最为主要的还是要把握好探究的时机,自学应该为探究服务。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应该从探究开始,探究遇到困难再开始自学课本。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的已有知识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样的课千万不能从自学开始,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而有些课型如:统计初步中如何画“直方图”、如何计算“方差”,就没有先探究的必要,可直接通过看书自学。

《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

202X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七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计1260条,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是保护公民私权利的法律汇总。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可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因此,《民法典》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2020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 篇5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1

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

以“法典”命名,表明凡是纳入民法典的规则,都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以“民”命名,说明民法典把人民愿望置于首位,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此次民法典草案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民立法、以民为本,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逐渐加强。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颁行民法典,是因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民事权利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保障人民更加广泛的民事权利十分重要。民法典的分则各编由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和侵权责任编构成,既确认了个人享有各项具体民事权利,明确了这些权利的具体内容和边界,又保护个人能够正常行使和主张权利,免受他人不法侵害。

民法典不仅广泛确认了各类主体的财产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广泛确认了人格权,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民法典对私权的充分保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保护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均受到民法典的保护。为避免列举权利不完整,并为未来社会发展不断创设的新的人格权益提供保护,人格权编还确认了对人格权益保护的兜底条款。针对他人发送垃圾短信、垃圾邮件侵扰个人私人生活安宁的行为,专门在隐私权部分规定了此种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类型,并明确将个人私人生活安宁规定在隐私权之中,禁止非法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禁止非法拍摄、录制、公开、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禁止非法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这些规则既有力回应了个人隐私遭受侵扰的现实问题,又为保障社会生活安定有序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种公害。人格权编专门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在对个人信息进行正面确权的基础上,对合法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作出了规定。此外,针对网络诽谤、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网络侵权现象,民法典积极应对,构建了预防与救济一体的制度体系。人格权编中的禁令制度和侵权责任编中的网络侵权规则对有效规范网络侵害人格权的行为,实现对侵害人格权损害后果的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完善财产权制度,强化财产权保护。财产权是人民群众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物质保障,保护财产权就是保障民生。民法典在物权法和合同法等的基础上,采用完善既有规则或增设全新规则的方式实现保障民生的目的。在财产权客体方面,民法典适应大数据的发展,将网络虚拟财产等纳入财产保护的范围。民法典明确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规则,从而建立了财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民法典通过完善征收征用、禁止非法限制个人行为自由等制度,防止公权力对私权的不当侵害,使每个人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安宁的生活。民法典针对业主大会成立难、表决难,以及维修基金使用难的问题,完善了相关制度。民法典合同编为实现人民群众居住的需求,注重维持租赁合同的稳定性,完善了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新增加承租人的优先承租权,有利于规范租赁市场秩序、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利益。民法典采用租购并举的体系,并辅之以居住权制度,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提供了多层次的制度供给。民法典增设的居住权制度,对于解决非继承人的居住问题、离婚后需要经济帮助的一方的居住问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提供了法律支撑。为适应农村土地改革的需要,民法典完善了土地经营权制度并与土地“三权”分置相衔接。民法典规定了土地经营权以约定的方式设立,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并明确了土地经营权变动的生效和登记规则,使其融入现有的物权变动规则之内。民法典同时明确了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内容,即在约定期限内占有农村土地,自主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并获取收益。这些财产权利规则的创设或完善共同构成人民群众民生保障的法律基石。

在确认对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民法典通过各项民事责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的实现。例如,在产品责任制度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可以有效保护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再如,鉴于高楼抛物行为频频发生,民法典在总结我国侵权责任法立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侵权责任编中专门规定了高楼抛物致人损害责任规则,强化了有关机关在查找行为人方面的职责,有力保护了人们“头顶上的安全”。

现代法治强调“规范公权,保障私权”。民法典助推实现公权与私权的良性互动,以私权保障规范公权力行使,是权利保障的宣言书。民法典通过充分保障私权,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治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2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这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当时领导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立法工作的彭真、习仲勋等同志深入研究后,在八十年代初决定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工作思路下先后制定的。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和研究,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推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总的看,经过多年来努力,我国民事立法是富有成效的,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编纂和出台民法典寄予很大的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正是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总结制度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保障善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民法通过确立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民事总则制度,确立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分则制度,来调整各类民事关系。民法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编纂民法典,就是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法治为基础、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受法治规则调整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中的法人制度,规范民事活动的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调整各类财产关系的物权制度,调整各类交易关系的合同制度,保护和救济民事权益的侵权责任制度,都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规范和行为规则。同时,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一直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把许多商事法律规范纳入民法之中。编纂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有利于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法律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公民的民事权利也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类,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3

民法典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条款与规则,不仅是为了规范、约束,更是为了推动我国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互联网早已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塑造着人际互动的基本模式,中国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敏锐捕捉到这一深刻的社会变迁,并在多个方面予以回应。也正因此,中国民法典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的一部标志性民法典,将在世界民法典编纂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无纸化”“电子化”模式普及,在社会经济交往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此,民法典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范。比如,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或签订电子合同时,什么时候可以被认定为订立了一个合同?网络上哪些行为被视为有法律约束力的要约,哪些被视为承诺?以在线方式交付标的物,在什么时间节点被认为完成交付?这些问题在民法典中都能找到法律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法典为线上经济交往提供了一套较完整的法律规则,将有效降低线上交易的制度性成本,助力电子商务等业态的发展。

互联网也催生了平台经济的兴起,许多互联网平台开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枢纽作用。面对平台这种新型市场主体,民法典给予了足够关注。在2009年制定的侵权责任法中,只有一个条文涉及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问题;而在民法典中,则发展出相对完备的平台责任条款群,包括广为人知的“通知删除规则”,也被更加详细的“通知与反通知规则”所取代。民法典中的平台责任条款搭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围绕平台产生的各类权益侵害,都可在这一制度框架下获得救济,平台经济也必将借此驶上更加规范、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时代,人的社会活动进一步“在线化”,使得人格权、财产权等呈现出新的特征、新的变化。比如,每一位网民都可能拥有的“网名”,成为人的社会性人格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民法典因此将网名纳入保护范围。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的财产现象,民法典富有创见地将网络虚拟财产、数据等设定为一个立法层面上的概念。可以期待,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民法典相关规定为基础,有望发展出一套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财产法体系。

还需特别强调的是,加大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也是民法典的一个重点和亮点。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是个全球性问题,很多国家通过制定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法律来回应这一需求,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立法安排。即便如此,我国民法典仍然从民法的角度,对作为个体私人法益性质的个人信息法益给予了充分关注。可以说,伴随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将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民法典所展现的互联网时代的深刻烙印,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长足发展密切相关。民法典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条款与规则,不仅是为了规范、约束,更是为了推动我国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相信随着民法典的施行,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法律制度环境将日趋完善,中国的数字化、信息化脚步将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4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民法典列入党中央重要工作议程,并对编纂民法典工作任务作出总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高度重视这一立法工作,将编纂民法典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重点项目,积极持续推进。为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先后多次向党中央请示和报告,就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总体考虑、工作步骤、体例结构等重大问题进行汇报。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有关中央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切实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必须遵循和体现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民法典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民法典成为新时代保护人民民事权利的好法典。三是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事立法和实践经验,以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以实践需求指引立法方向,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适应性,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五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增强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性、完整性,既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又保持适度的前瞻性、开放性,同时处理好、衔接好法典化民事法律制度下各类规范之间的关系。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5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局部地区就制定实施了涉及土地、婚姻、劳动、财经等方面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和有关户籍、工商业、合作社、城市房屋、合同等方面的一批法令。我们党还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涉外经济合同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企业破产法、外资企业法、技术合同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著作权法、收养法、公司法、担保法、保险法、票据法、拍卖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自学《民法典》心得体会 篇6

一、民法为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成熟的理论基础、制度渊源和分析工具

民法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法, 民法是环境法形成、发展的重要制度渊源和理论渊源, 最初用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则实际上直接来源于民法、刑法。当代民法对环境法、环境法学发挥的重要影响是其他部门法无法取代的, 尤其是对某些棘手的环境问题, 遵循通常的环境法思维模式往往感觉山穷水尽, 但借助民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 却常可以另辟蹊径, 别开洞天。例如:物权制度、相邻关系、权利义务关系、侵权责任等。这些理论为环境法的研究提供了成熟的研究基础。民法学中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价值标准虽然与环境法学有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这些差异中也有很多互通的东西, 研究民法学有着很长的时间, 它的这些分析工具对环境法这门年青的学科来说, 非常有借鉴的意义。事实上, 利用民法的立场审视环境问题, 利用民法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已在目前环境法学研究中有过很多尝试。

二、环境法为民法注入生态化、社会化的理念和发展动力, 为民法指明变革方向和发展领域

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是民法学界高度关注的事情, 但民法典制定绝非民法学科自己的事情。环境问题关涉环境资源权属、交易制度、人格权保护以及侵权行为, 环境保护与民法典直接相关。正因如此, 制定“绿色民法典”才具有了必要性。所谓“绿色民法典”就是体现了环境保护理念的民法典, 而如何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其中也就成为了民法典制定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民法学理论不断接受“社会化”、“生态化”的影响, 在自身理论框架的允许限度内来尽可能对现实世界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但是当这种“社会化”、“生态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超越民法调整的可能范围。环境法乃至经济法理论自产生至今, 一直以社会法自居, 强调自身的“社会本位”, 强调价值取向上的“公共利益”本位。以此观点视之, 民法与这些“社会法”不仅是在理论和规范上多有渊源关系, 而且在调整内容上同样有承接。现代民法的发展表明, 人们过去所认为的“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忽视社会的、共同的或集体的福利”的传统法律正在发生变化, 虽然私法并非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法律领域, 但它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足。此外, 民法观念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体现了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 由于保护社会利益的需要, 各国民法都通过修订增加了社会本位的色彩, 强调权利的公共性和赋予一定社会组织以独立的人格。如承认所有权的社会性, 因而对于绝对所有权加以限制。增强了对弱者的保护意识, 提倡权利保护向弱者倾斜, 等等。这些变化中的相当内容都是民法对环境问题的回应, 反映了民法的“绿化”过程, 是民法顺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结果。

三、环境问题的民事调整

环境问题的解决, 是以民事救济为起点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环境法理论大多集中于有关环境侵权救济的私法性分析。我国实行环境保护的行政主导性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也存在着不足:行政管理手段以命令—服从的形式出现, 强调对行政效率的追求, 而忽视对经济利益的考虑, 行政命令的硬性规定往往会妨碍当事人积极性的发挥;政府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 管理成本高昂;而且政府的决策失误往往会造成更大的环境危害。单纯的依靠公权力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随着环境资源市场化进程的深入, 市场与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愈显重要。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 长期以来是以行政手段为主, 配合以惩罚为特点的刑事法律与以补偿、修复为特征的民事法律来协调, 行政法律发挥作用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的发展完善。

四、民法研究领域的扩展

民法是直接矗立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上的法律部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促使民法自身不断进行着调整与完善。而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经济发展相伴而生, 自产生之日起, 就对民法理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步恶化, 传统的过失责任在环境侵权领域中的弊端日渐明显。现代民法修正了所有权绝对的理念, 认为所有权具有社会性, 为了环境保护的目的可以对所有权设置公法上的强制措施。随着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环境资源的社会资产属性开始强化, 为实现环境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运营, 相关财产性权利的设置必不可少。环境用益物权范围的逐步扩大, 促进了物权法“从所有到利用”的发展。在环境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过程中, 基于环境资源自身的特性, 市场交易与一般物的交易有所不同。交易的一方是环境公益代表—政府, 对合同的内容有一定的监督管理权, 交易过程中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可以限制一定标的物的流转, 运用公序良俗等条款限制合同的内容, 这些都对传统的合同法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权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对民法传统的价值观念、调整对象、民事主体范围、民事权利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运用现代生态原理改造传统的民法理论以推动民事基本理论的更新, 实现民法典的“绿化”是时代赋予学者们的历史使命。

摘要:民法为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成熟的理论基础、制度渊源和分析工具, 环境法为民法注入生态化的理念和发展动力, 为民法指明了变革的方向。环境法与民法的互动与发展成为时代的必然。环境法是在对传统法理的反思与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型部门法, 它以鲜明的生态观和生态本位的立法理念, 掀起了法律发展进程中的生态化运动, 也对民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环境法与民法的关系出发, 探讨了环境法和民法的良性互动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发展领域等基本问题, 寻求建立环境法与民法沟通与协调的良性发展机制, 以促进环境立法, 顺利实现传统民法的历史转型。

民法典的精神 篇7

第一,自然权利观为私权利的不可侵性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自然法作为一种有固定价值倾向的意识形态,天然地将生命、自由、财产作为民法的价值预设,不动声色而又理所当然地将其作为民法所应当追求的终极价值。例如,诺齐克认为,正义要求有一个普遍的经济体系,财产权和契约法并不是社会性的和法规性的传统,而是普遍人权的直接适用。可以说,只要承认民法典,就不言而喻地承认了私权利的优先性和不可侵犯性。

第二,在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越来越纠缠不清。法律有时需要借助道德克服其局限性,诸如英美法所谓的公共政策、大陆法的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价值因素不可避免地介入了民法体系,其中诚信原则甚至成为“帝王条款”。民法规范体系的封闭性被打破后,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价值标准源源不断地涌入“客观”、“科学”的民法世界,所谓“价值无涉”、“价值中立”必然难以保全。法律不是中立的技术过程,内在的价值体系是法律适用的指针。

第三,民法的形式理性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可计算性,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法力图将裁判的过程降格为纯粹的技术性操作,从而排除属于价值领域的实质正义的干扰,仅依赖程序正义即可。然而,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必须由法官进行价值补充,填补其空白。法官的填补过程不可避免受到其价值偏好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面对法律空白的法官不可能真正价值中立,他必然以自己所认同的正义借法律之名作出判断,例如,一个保守主义的法官和一个激进主义的法官,对于同一案件的判决可能大相径庭。激进的现实主义法学甚至认为,法律规则是一种虚构,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只有法律适用者的具体判决。法律是一套活的制度而不是一种规则体系。卢埃林曾道:“在我看来,那些官员在解决纠纷时的活动就是法律本身。”

由此可见,民法典的创制以及其适用过程不是机械的组织和运动,不可能回避价值理念的问题。私法自治的知识论和价值论基础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民法典的精神就是自由。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政府负面清单,落实“法无禁止即为自由”,这与民法典的编纂是不谋而合的。

党员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由民法总则与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

其中,民法典明确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应当定期公布。禁止物业服务人采取停止供电、供水、供热、供燃气等方式催交物业费。

同时,民法典再次完善了防止性骚扰有关规定,将“文字、图像”纳入性骚扰的认定范围。继续完善关于高空抛物坠物的规定,规定发生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此外,民法典回应地面塌陷伤人问题,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塌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并对因他人原因导致倒塌、塌陷的侵权责任作出了规定。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800字 篇9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0年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800字五篇,欢迎参阅。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一

“从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的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民法典草案共收到13718位网民提出的114574条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新近透露的这组数据,可见民法典之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此前决定,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共7编加附则、84章、1260条,被誉为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发挥基础性作用。

工作总结范文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1260条。律师从头到尾都要熟读、记忆、掌握每个知识点。需要无数个日日夜夜学习才能精通。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正所谓: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民法典,是保护人民的宝典!

这部法典,关系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她很温柔,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也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不再保留。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要不忘学习《民法典》。让《民法典》的为民思想和情怀,更加激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让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成为《民法典》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二

20_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_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为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国家立法规划,属于我国自己的民法典将于20_年问世。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律令,新中国也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但手机版是我国的民法体系一直没能完整地建立起来,而这成为了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这一任务早已上升至国家层次,党的_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民法总则》诞生为民法典翻开了第一页。

《民法总则》共206条,全面系统地确定了中国民事活动的基本规定和一般性规则,关系到每个中国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方方面面,被誉为民事法律体系中的“小宪法”。《民法总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增加了许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内容;体现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经济社会平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民法总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完善监护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基于现行民事法律,对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绿色原则”被确立为民法总则的基本规定,促进可持续发展;民法总则既传承我国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又有世界眼光;民法总则健全民事法律秩序,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凸显对民事权利的尊重。

民法总则中鼓励见义勇为、保护救助人,增加条款消除救助人的后顾之忧;规定英雄烈士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增加恶意诋毁英烈承担民事责任的条款;针对中老年人监护问题,进一步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调整了监护人范围、强化了国家监护职能并完善了撤销监护相关规定;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由10岁调整为8岁。范文写作这些都是建设法治社会、追求现代文明的具体体现。

作为普通的民众,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升法制观念,做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从而为推动和谐、法治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三

一、对民法的一些认识。

法律是社会的调节器。任何部门法皆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之调整为使命,民法也不例外。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原因,在于它有自己特殊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人身关系就是人格和身份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财产关系就是大陆法系的“物权”就是以财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民法的调整方法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民法调整在于恢复正常的民事关系。民法的性质。首先民法为权利法,其次,民法为私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是私人社会的宪法。民法的基本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意思自治的原则,诚实信用的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民事活动是日常的社会生活,民事社会活动在民法的范围内活动。而民事活动超出了它的范围才与行政法和刑法发生关系。民事活动是最基本的市民社会的活动,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可以说民法具有领先性。

民法是私人社会的法,是民间社会的法非权力社会的法,是完全平等的法,是调整民事社会的法。它保护的是私权。因此我认为民法是民众之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植根于民众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民众的社会实践,与民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在诸法之中,与民众利益关系最紧密者,莫过于民法。

二、学习民法的心得。

学习民法不能只看法条,即使是把《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都背下来也是无济于事的,民法重要的是在对法条记忆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即要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的理解。

学民法,要多做练习,对实际上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种途径去理解法条,也就是说在对法条有充足的理解基础上,再去记忆。

三、民法的展望

展望民法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法本身来看法,二是从法外来看法。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民法会怎样发展?能否如前面所讲,把市民社会放到核心的地位,把权利本位、私法自治突出来,深入人心,这关系到中国法治化的整个进程,也关系到经济民主化、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从法本身的角度来展望中国民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果,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以至伦理确实有巨大的贡献,而且更多的是开启了一种民智,提出了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即不要贫困落后的社会主义,要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过上自由的有尊严的生活。虽然这种自由状态现在还受到许多约束,但与改革以前相比已是极大的进步。改革开放以后,从民法的制度到理念,我们更多地是从大陆法,包括从欧洲、日本的民法典以及中华民国的民法中借鉴对我们民族发展、TOP100范文排行政治经济改革有益的东西,结合国情,形成如今中国民法的基本状况。并有了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公司法、票据法等诸多民商事立法,再加上20_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当今中国的民法的立法体系不断的趋于健全。

但是可能我们中国还是需要一般民法典。法典化对于民主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人治的基本原则是“临事制刑”,即事情出现了才制定法律。而法治必须把规则预先公开。规则一旦制定,就不光约束老百姓,同样也约束立法者和执法者,一个国家没有什么东西比“法”更大。法典就有这样的功能:把所有的规则事先制定出来,公之于众,以此引导人们的行为,保护人们的权益。法典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有文字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人们知道有什么制度,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而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自由,即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民法典不是单行法,也不是一般的法,是改革三十多年来法文化的结晶,需要充分的酝酿和准备。一方面是要加快民法典的立法进程,另一方面要对民法典的制定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因为这毕竟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完全有理由相信,稍微长一点的时间,中国也能搞出一部比较好的民法典。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四

20_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_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为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国家立法规划,属于我国自己的民法典将于20_年问世。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律令,新中国也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但是我国的民法体系一直没能完整地建立起来,而这成为了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这一任务早已上升至国家层次,党的_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民法总则》诞生为民法典翻开了第一页。

《民法总则》共206条,全面系统地确定了中国民事活动的基本规定和一般性规则,关系到每个中国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方方面面,被誉为民事法律体系中的“小宪法”。《民法总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增加了许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内容;体现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经济社会平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民法总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完善监护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基于现行民事法律,对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心得体会范文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绿色原则”被确立为民法总则的基本规定,促进可持续发展;民法总则既传承我国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又有世界眼光;民法总则健全民事法律秩序,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凸显对民事权利的尊重。

民法总则中鼓励见义勇为、保护救助人,增加条款消除救助人的后顾之忧;规定英雄烈士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增加恶意诋毁英烈承担民事责任的条款;针对中老年人监护问题,进一步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调整了监护人范围、强化了国家监护职能并完善了撤销监护相关规定;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由10岁调整为8岁。这些都是建设法治社会、追求现代文明的具体体现。

作为普通的民众,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升法制观念,做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从而为推动和谐、法治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五

《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因此,《民法典》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思想汇报范文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800字五篇

自学《民法典》心得体会 篇10

□张力

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在人类法制文明史上还素有“一般私法”、“世俗宪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超级部门法”、“尘世的圣经”等殊荣。这一特殊地位使任何民法典的编纂都当仁不让地成为它所在国家与社会中的重大公共事件与政治事件。这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官方主持之下、社会广泛参与的“私法”法典编纂活动,将有机会促成曾经分庭抗礼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进入持续的和解、协商与协作关系状态,民法典的有效适用由此成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礼让、相得益彰,共同走向持久稳定与繁荣的保障机制。

民法典编纂的基本目标:

法源重整与价值引领

当前的民法典编纂是在官方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使其处于显著不同于制定《民法通则》乃至更久远的民事法律制定时的历史背景下。新中国成立以后,立法者认为,中国民法典编纂的最大障碍是当时经济社会,尤其是经济体制的不完备、未定型与探索性,难以稳定与持久地担当统一民法典的社会基础与规范来源,民事立法要防止“闭门造车或束缚群众的手足”。故而,长期以来,民事立法主要围绕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逐步总结地方与群众经验,在经验逐步定型的基础上,遵循“由简到繁”、“由通则到细则”、“由单性法规到成套法律”的“经验主义”的路径,分散形成民法制度体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与外延、机遇与挑战等逐步取得自上而下的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体社会构造,足以稳定支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整体建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民事法律体系的全面总结、整饬与最终系统化——编纂民法典——便水到渠成。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官方宣告不仅不是对民法典编纂必要性的否定,而恰恰是对民法典编纂“时机已经成熟”的宣告,这也就规定了此次民法典编纂的基本目标与“问题意识”。

其一,民法典编纂不是在一张法制白纸上全新立法,而是要充分依托并尊重由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继承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乃至由在这些法律法规适用过程中发展出的配套性司法解释体系所共同确立的既有民事法律制度体系,尊重这一法律体系赖以立基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的的基本任务,故法典编纂仍旧偏向于对过往法律实践中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的及时总结,形成立法成果。比较法上的成功经验的引进当然必要,但要防止脱离中国实践、文化传承与既有法律体系大格局的单纯知识概念引进。

同时,此次民法典编纂也不是将现有民事法律法规简单汇编为法规“数据库”,而是明确针对现有民事法律体系的症结所开展的高度技术化、科学化的法律渊源重整。现有民事法律体系的病症表现在:缺乏可有效统帅民事法律体系全局的总则性顶层设计,单行法内部、单行法之间在规定效力、概念表达等方面的重复、矛盾、错位,或者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立法回应,形成缺位,导致法律适用中的混乱,以及民事立法技术不能满足民事司法需要,造成极富中国特色的“二立法”——司法解释——膨胀,越位立法普遍等。此次民法典编纂,就是要重新确立民法总则与各分则(过去的单行法)之间的统帅关系、各分则之见的分工调整与协调关系、成文法与因成文法的固有不完全性而导致的续造性法律渊源(司法解释、民事判例、习惯与法理等)之间的关系。最终是理顺由民法总则到分则,由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由一般性规定到特别规定的规范体系逻辑,最大限度地让社会公众与法律工作者感受到民法规范的公平、高效与便捷。

上一篇:游碧峰峡作文下一篇:黄大年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