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教学反思

2024-07-17

品社教学反思(共8篇)

品社教学反思 篇1

品 社 教 学 反 思

我一直认为,品社的课堂是写意的课堂,何谓写意,在绘画中,写意是最能体现绘画者的灵魂及所表达的思想的。那么写意的课堂呢?尤其是品生(品社)的课堂,它既没有语文的课文牵绊,又没有数学定理公式的约束,它的目的在于在品社课堂中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一、紧紧抓住生活这条主线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三上第一单元《温暖的家》第2课《爸爸、妈妈抚育我》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本册第二单元第2课《生活中的安全》要求学生了解必要的安全常识。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寻找校园中的安全隐患,寻找家中的安全隐患,收集来的时候,通过小组的讨论:怎么解决,制定成计划或方案。像我们学校的大门前能铺上减束带,有学生们的功劳。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伸,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事实也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教学中,我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如《我们播种春天》这一课,在教学的课前,我让学生们去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且把种植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任务布置后,孩子们个个都很兴奋,每天的话题都是你的花怎样了,你的菜又长高了多少等等。等到上课时候,看到满教室的花花草草、蔬菜,甚至还有种甘蔗的,那情景,连老师都陶醉了。过后,许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们变得不挑食了,也会珍惜粮食了。我问了学生,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欣慰不已,因为他们觉得,蔬菜、粮食来之不易。是呀!因为他们亲手种过。

二、充分握住生活的脉搏

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三年级上《邻里之间》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让学生课后在调查:你家人与邻居的关系如何,一星期内邻居来你家的次数或你家人去邻居家的次数。当你家人遇到困难时(如电灯坏了),家里的蒜没了,会不会求助于邻居,等等让学生在一个时间内去调查。从而让学生明白,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又如《家乡我为你骄傲》这一单元的教学,孩子们从调查中了解了原来我们家乡有那么优美的皇帝井传说,也有那么久远的张辉墓这一古迹。这种教学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让书本知识得到了扩展、延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多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课堂,使他们更走近了社会。正如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有这么多古迹,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来体现家乡的美,学生有的画下自己新搬进的安置房,有的剪下家里开得正艳的三角梅做成了书签展示,还有的拿来让自家致富的大杨桃,等等不胜枚举。在生生、师生的活动中,学会了感受生活的地方美的方法,改变了原来灌输式的时空结构,让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师应当多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品德与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写意并不随意,只要教师把握好,相信品社(品生)的课堂,一定是最美的课堂。

教 学 反 思

伊 吗 图 学 校

王 学 丽

让我们来寻根(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这两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2.通过收集、交流有关长江、黄河的诗文、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3.通过调查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施,能尝试设计“保护母亲河”的方案,并能做到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以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母亲”:每当看到“母亲”时一词时,你会想到什么? 指名说(妈妈对我们很关心,妈妈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妈妈很 伟大„„)

2.(师在“母亲”后板书“河”):对于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自由畅谈)

3.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什么河流吗?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自渎课本中对长江、黄河进行概述的部分。

2.在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长江、黄河的流径路线,想想这两条河流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1)的流径路线是否正确; 2)说说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3)说说长江、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4)为什么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结合查找的资料说)。5)请学习小组上台汇报交流情况,集体评议。

三、比一比,夸一夸 师:长江、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各种资源应有尽有,这些都是

母亲河给予的,人们用自己的真心、真情歌颂、赞美他们。你知道哪些赞颂母亲河的歌曲与诗词?分组比赛:

比赛规则:(1)分四组轮流赞颂;

(2)可以说古诗,必须能朗诵两句诗;说歌曲的必须能唱两句;

(3)朗诵正确,歌唱准确的小组加一个

1.对获胜小组进行表彰并总结。

四、看一看,说一说

1.师:那奔腾不息、无私奉献的母亲河现在是什么样?请学生读教材。2.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说心理话)

3.师:长江、黄河的现状如此,我们家乡的河流情况又怎样呢?下面请小小调查员来说一说吧。

4.请学生将课前所调查到的资料进行汇报,集体交流。结合实际,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谈谈自己将怎么做。

五、评一评,议一议

1.师:现在已有一些志愿者开始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当然,我们还要号召更多的人,让全社会都来保护母亲河。

2.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保护母亲河的方案。3.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并将卡纸贴在黑板上。

4.全班集体评议,哪些方案更加切实可行,并寄往环保部门。

六、小结

同学们,用我们对母亲的爱去爱长江、黄河。让每一颗爱心串联起来,去保护我们母亲河,奉献一片赤子之请,好吗?

【板书设计】

为什么是母亲河?

保护长江、黄河

教案(示范作用)

伊 吗 图 学 校

王 学 丽

学 科 培 训 总 结

3月份,参加了县教研室举办的品社学科的培训,通过参加培训,我们对品社学科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如何上好复习课有了一个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收获甚丰,现将心得汇报如下。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就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还可以补充,还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培训,我们对如何上好品社复习课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回顾与整理、巩固与应用和发展与提高是复习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复习课中应以双基为基础,进行有效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培训,结合其他先进乡镇及我们乡的一些复习经验,我们觉的在复习中做到以下有必要的1、单元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梳理,是复习课的重点。对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深化、巩固的目的,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上单元复习课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们可以用

格式、纲要式、图示式、口诀式、知识树等形式引导学生条理化,避免孤立的死记硬

2、复习课上,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复习课上,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复习过程,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与学生去独立完成,我们诀不要包办代替,不满堂灌。

3、复习期间,要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

复习期间学生要复习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对学生复习的方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复习计划,明确复习目的,确定复习重点,落实复习措施,选好复习方法。还指导学生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课内与课外、做题与分析题目等的关系。特别对学习困难生加强指导。复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还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及时地反馈评价和矫正学生复习的情况,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复习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4、复习期间要精心设计复习题。

复习课试题的选择我们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注重研究考点、知识点。我们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好题,从大量现成的考试复习题中选择好的试题为我们所用,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对试题进行修改、补充、创造,选择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进行讲解或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还可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开阔学生思

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5、复习期间要以课内为主。不要把复习任务放在课下。

复习期间,我们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好讲练时间。讲要讲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练要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6、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能力。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能力。可以故意把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题改动一下或换个说法,比如判断题改一两个字,再或者是一个简答题中提两个问题。让学生反复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改掉了粗

心的毛病。

总之,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

片林可要花功夫啊!

以上是我们乡参加科学培训的一点收获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骨干教师传帮带工作

传帮带”工作主要是老教师对新踏上讲台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指导和带动。要做好这项工作,老教师要有精湛的教书的艺术自不待言,更要有育人的艺术、深厚的教育理论、前瞻性的教育眼光,对新教师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新教师迷惑时,指点他,拔云雾见青天;当新教师泄气时,鼓励他,去杂念树信 心。这对一个老教师来说,要求可谓高矣。

本学期,我作为执教几年的“老”教师,学校信任与委托,和张建老师结为帮教对子。自忖与上述要求相距甚远,本欲推辞,这也是工作的一项内容,实在无可推辞,且学校中教学相长的风气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所以我也愉快地接受

了,并把这当作工作中的一项新挑战。

我校多年来一直开展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为帮助新教师尽快地掌握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规律,在实践尝试应用中教育理念。新教师在本人的指导下,认真听课、备课,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本人对新教师的指导也是尽心竭力,言传身教。这一活动为刚到我校工作的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

工作,提高业务水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对李亚秋老师的指导中,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让李亚秋老师明确:教师的任务是 “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帮助她牢固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

人师表;

2、我主动帮助李亚秋老师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制 定教学进度;

3、我帮助李亚秋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并查阅各章节的教案,提出 改

进意见,帮助她提高备课质量;

4、我尽量做到随堂听课,及时掌握李亚秋老师的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5、我指导李亚秋老师平时单元考试的命题,考后进行试题分析;

在这一年里,李亚秋老师能坚持做到虚心、认真请教,敢于创新,教学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在同年级同类班级中成绩名列前茅。

本学期获得的荣誉证书

2012年荣获校:优秀教师

2012年荣获:思想品德优秀奖

2012年荣获:县优秀案例

本学期获得的荣誉证书

伊吗图学校

王学丽

一.本学期做过两次课程辅导

二.在本校范围

1吃穿住话古今

2我国的宝库

较好,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动 材 料

吗图

王 学 丽

学伊

吗 科 培 训 总 结

王 学 丽

情 况

(纪

伊 吗 图 学 校

结)

王 学 丽

学习培 训 记 录

第一次

期:2012年3月15日

别: 镇 级

培训内容:学习杨思教学模式

主办单位:伊吗图学校

参加人员:骨干教师

点 :校会议室

第二次

期:2012年4月18日

别: 镇 级

培训内容:学习杜郎口学模式

主办单位:伊吗图学校

参加人员:骨干教师

点 :校会议室

第三次

期:2012年5月28日

别: 镇 级

培训内容:学习自主高效课堂学模式

主办单位:伊吗图学校

参加人员:骨干教师

点 :校会议室

伊 吗 图 学 校

王 学 丽

品社教学反思 篇2

一、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学科, 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养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优势, 把品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与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德育在学校生活中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能够灵活、及时地进入教学过程, 补充教材的主题活动, 生成符合生活实际的主题来扩展教学。 (1) 设计研讨课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在《团结友爱欢乐多》一课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互帮互助的事情, 产生交流的话题, 这样在活动中学生有话说, 又能为同伴的发言及时加入个人的见解。 (2) 简单布置活动环境。一般采用小组合作, 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学中注意学生集体话题的设计。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探索求知, 既拓宽了思路, 又感悟了生活的美好。 (3) 适当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我们用微笑面对孩子, 用激励性的语言或手段, 唤起孩子的信心和勇气,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 讨论才会热烈, 不同的意见可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2. 德育在家庭生活中渗透。

教师应该将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灵活、及时地引进教学过程, 以达到补充教材的目的, 生成符合生活实际的主题来扩展教学, 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 身临其境, 觉得老师就是在说自己, 德育渗透效果会事半功倍。如通过《家庭的亲情》的教学, 使学生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和长辈所付出的辛劳和无私的奉献, 从而让学生读懂父母和长辈的心、感激父母和长辈养育之恩, 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和长辈的恩情。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恩思想, 为今后回报祖国打下扎实的基础。

3. 德育在社会生活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需要适当变换教学媒体, 通过幻灯、影视、电脑等多种媒体的交互使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获取信息。这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教师设计一些疑问, 让学生回答, 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通过问题的探索, 引起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就代替了原本枯燥的道德教育。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有意注意高度集中, 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状态,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设计活动, 让学生人人参与

思品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 也是教育者, 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 不断感悟, 不断积累, 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在教学《保护生存环境》的教学过程中, 我带着学生搞过一次南湖公园 (唐山市原采煤塌陷区, 震后变成城乡倒生活垃圾的场所) 变化的调查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南湖的变化领悟大自然的“恩泽”与“危害”, 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同时, 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 学生通过调查, 找到其中的原因和答案。这次调查活动是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的, 教师仅参与了活动计划的制订。同学通过搜集南湖公园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得出自己的结论, 今昔对比。孩子们在小组活动录本中写道:“以前人们把采煤塌陷区作为倒垃圾的场所, 照片中污秽不堪, 让人看着都不舒服, 更别说生存了。现在通过综合治理, 南湖变了, 变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最后他们还写道:“爱护环境,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从一张张孩子们用心参与、精心撰写的活动记录中, 我们不仅了解了学生调查过程, 更看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除了收获知识还收获了课堂以外的很多东西。其实, 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方式。

三、拓展延伸, 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在班会活动总结中应注意孩子思维的变化和知识的迁移, 给孩子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 密切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课上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上都不是唯一的, 而是开放的, 儿童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活动, 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我曾针对《团结友爱欢乐多》一课在班会上组织同学讨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 直到班会结束还意犹未尽, 最后我给同学们留了作业:“同学们这么喜欢集体生活, 把这节课讨论的话题记下来吧, 课后可以继续讨论, 找出更好的解决同一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还通过思品课的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润物细无声”, 总之,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 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 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并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思品教师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摘要: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科学知识, 综合性人才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品社教师, 我觉得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过程中品德教育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应加强对其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逐步提高理性认识, 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 为以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让品生、品社教学落在实处 篇3

关键词 品生;品社;教学

一、真话真情,开诚布公

品生品社教学中往往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说真心话。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品生品社教育就仅仅武装了学生的嘴巴,而不能完成塑造、改造学生世界观的任务。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说真话”。

1.发扬民主,允许论辩

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使思品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扬民主,允许展开辩论。如在《要诚实》一课教学中,学生提出“做老实人吃亏”,这一观点也在很多成年人的观念中存在。对于这类问题,不能采取回避态度,也不能“一棒打死”。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做老实人,有时表面吃亏,但却能换得长远得利。社会需要老实人,做合格公民应该做老实人。

2.创设活动,联系实际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乐于发言。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两点:(1)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比如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是有效的组织方法。

3.训练习惯,突出实效

“说真话”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海阔天空乱说一气,“说”是起点、是过程、是效果。当然,这是发展的过程,追求的是内心世界的改观、心口的一致。这个过程离不开对于活动习惯的训练。尤其合作学习,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互相责怪。

在品生品社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活动中,学生真正做到畅所欲言、互受启发。

二、观其行止,言行一致

看学生思想品德学得怎么样,不仅要看他怎样说,更要看他的道德行为。能够自觉用所学的道德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实践中巩固提高,才算看到了品生品社教学的实效。

在品生品社教学中,我从不要求学生作空洞的表态,也不提过高的行为要求。如《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课中典型人物形象高大,学生容易产生高不可攀的想 法,认为那是将来长大以后的事,认为做轰轰烈烈大事才是有益于人民。针对这些认识,我告诉学生,所谓“做”,对我们小学生而言是“学做”的意思。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做平凡工作的人也是“有益于人民的人”,完全可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长期这种教育的累积,带来的是班上好人好事的增多。

从实际出发提出与学生水平相应的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容易做到。通过做,得到他人认可,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强化了所学的道德认识,指导自己做到言行一致。

三、贴近生活,走进社会

品生品社课程活动性极强,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的约束,同时也决定了品生品社教学的特点: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因校制宜,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四、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品生课上当讲到水资源短缺,我们要节约用水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你节约用水吗?”当时我毫无准备,停顿了一下,笑着说:“这位学生问得好,我正想向同学们作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呢!”是呀,我可能真的不太注意。平时我刷牙不用水杯,洗脸不用脸盆,衣服不用手洗……这些都能造成浪费。学生提醒了我,现在刷牙、洗脸尽量少用水,水龙头开得小一点,少量的衣物用手洗……又是思品课了,我向全班同学作了节约用水的“工作汇报”,受到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节水”,还需要太多的言语教育吗?

《品生、品社》教学现象反思 篇4

渠县望溪乡第二中心小学 代庆忠

近段时间以来,我在网上认真听读了一些专题讲座,同时我再次阅读了新课标,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就在我们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反思,愿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三、过分偏重“赏识教育”,忽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棒棒,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纠正,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Ⅹ”,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

四、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领游离旁落

学为主体”原本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心心相印,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实现这种默契的最关键因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形成一种教学活力。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成为学生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的表演场,教师和学生都在手舞足蹈,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看似尊重学生个体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课堂的种种隐患。我认为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引领作用的游离和旁落。

五、过多依赖“情境生动”,形式超越主题目的

一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篇5

这是入学教育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憧憬学校生活,体验愉悦情趣学会看课程表,感受成长的快乐,本课教学时应多设计适合孩子的活动体现出以儿童为主题让学生多发言规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园生活与幼儿园的区别感受学校生活的美好。不足之处:设计活动较少,关注孩子较少课堂教无序。

《 看看我们的校园》

教学反思:

本课以探索校园里的秘密为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校园的各个场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对校园的设施、设备有了更多的了解,增进了对学校的亲近感。这种进行探究活动的教学方法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加深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在本课结束,设置了几种在学校常见的情形,通过模拟练习,使学生更加熟悉校园环境,认识到校园设施和我们每日学习的密切关系,同时在模拟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本课不足之处活动设计太少导致孩子精力分散,课堂无序效果较差。

《看看时间》

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个主题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时间概念,使学生初步懂得珍惜时间,养成不迟到的生活习惯,能以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惜时、守时、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为重点,有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可以感受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自制了教具,能生动的教育学生,唤起学生对抽象的作息时间的感受。

当然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没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教学。

2.没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学起来有些枯燥。

3.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合作学习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

《在学校的一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在教学时,我将愉快、积极地生活与健康、安全地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了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对自己和别人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反思,从而达到使孩子明确可为和不可为,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的目的。课程内容在密切联系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了从课堂向儿童所熟悉的课外题材的延伸,熟悉的情境更能激发起儿童参与活动的意愿,积极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

《上学路上》

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每到这节课,他们会异常兴奋,摇着手里的书跑来办公室问:“老师,今天上什么课呀?”所以每逢上课,总要好好准备一番。在《上学路上》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真生活,感受真教育,并且是在快乐中体验和感受。

一、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我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播放《康康熊在上学路上》和《 小熊和小猴的故事》,这种模拟生活的场景,学生感觉特别有意思。然后就像孙悟空一样火眼金睛地发现小熊小猴上学路上出现的问题,在愉快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这节课人人学习情绪高涨,个个争先恐后,在这种心态下学习,事半功倍。

二、回顾生活过程,深化道德认识

通过录像中的片段来层层展开,让学生辨析是非,讨论应该做些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一个个简单生活情景的再现,引导了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批判,从而深化了上学放学路上不能玩的道德认识。

另外,通过画上学路线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了上学不能迟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学生表演指挥,玩棋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好好走路》教学反思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我们也来当“小交警”,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交通规则应遵守的重要性。

二、联系实际,明理导行。小朋友,记心上,马路不是游戏场。行人要走人行道,马路中间不乱闯

三、认识标志,加深理解

认识交通标志对于指导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十分重要。我们遇到不认识的标志可以向交警叔叔询问;村里没有交通标志,过马路时我们应该做到:一站二看三过路。

平安回家教学反思

一开课,我就以情景导入,放《回家》音乐,让他们快速收拾书包。创设一个平安回家的情境,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达到以趣求知,趣中乐学的效果。所以一开始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接着让孩子们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认知明理。放学收拾书包,是每个孩子每天都要做的,但丢三落四是孩子们经常犯的毛病。因此设计“小演习”,目的是让孩子关注一些生活细节,通过提醒,加深巩固认识,时刻提醒自己放学时要检查书包,把东西带齐。一年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差,遇到陌生人时防范意识不强,不知采取什么自我保护措施。因此,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充分讨论:遇到陌生人怎么办?使其结合他人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增强防范意识的效果。通过这两个情境,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要自己学会收拾书和对陌生人要特别小心。学生在马路上行走时容易忽视一些交通标志,通过记下或画出自己在回家路上利用过的交通标志,一下子就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只有正确利用这些设施和标志,才能保护好自己。游戏特别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所以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猜谜比赛”一个是“玩过马路”通过这两个游戏,孩子们一下就记住了交通标志,并且将符号化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加以实践运用、实现知识的智慧化。并且在比赛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五年级上册品社教学反思 篇6

我的伙伴个个棒

教学反思:让学生知道人各有所长,并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道理。在引导学生欣赏别人长处的同时,培养团结友爱的情感。指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寻找别人的长处,学习真诚地欣赏、赞美别人。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知道人各有所长。要能欣赏别人的长处,积极、主动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懂得嫉妒害人害己。通过互帮互学,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说声没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理解宽容他人,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是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应展现出理解、宽容、谦让互助、合作共享等利他行为,明白将心比心,会换位思考,做到开开心心每一天

我能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殖知道,心胸开阔有益于身心健康,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对自己的成长有害。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的品质,能替别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从自尊开始

教学反思:从自尊开始”活动内容主要教育学生自尊自爱,珍惜自己的名誉,没有自尊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鉴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有限,对自尊的理解应结合故事、事例等具体材料加深感悟。不断强化自尊意识,懂得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不得轻易践踏。学生能做到认真倾听,积极思考,有些学生的反应却不尽人意。自身与故事人物联系不大,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此我根据故事内容,学生猜想那张“给了我一生尊严的纸条”写的内容是什么。先学生独自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集大家的想法后写出小组的意见,最后全班交流。本活动不一定要有定论。只要通过活动能让学生懂得自尊的意义就可以了 针对具体情境讨论自尊和名誉的重要。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引出讨论话题:刚才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自尊的重要性。有些时候,我们确实会面对一些需要我们做出抉择的情境,如果稍不注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做出损害我们名誉的事情。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同学有不够自尊的行为。在下面的这些情况下,怎么做能够维护我们的自尊,怎么做会损害我们的名誉?

在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全班同学一起设计一个“自尊自爱公约”,将那些不能做的事情写下来,大家共同遵守。同时“公约”中还要写出违反公约的惩罚措施。(这一活动可以和制作书签的活动结合起来,将一些名言警句也写入“公约”中)

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小事来理解、维护自己的自尊。学生本身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对学生的错误要抱宽容的态度,鼓励他敞开心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反思。

敬人者人敬之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其实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要向受到伤害的同学真诚的说一声歉意,同时每一位同学都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互相尊重,彼此之间建立真诚的友谊。

快乐其实很简单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思品与社会课程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道德知识的构建,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设计时我根据高年级学生具备调查采访、整理汇报、表演等个方面的实践能力,把本课创设成为活动课,并把40分钟的课堂时间延长到课前调查、课后行动,把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采访、朗诵、表演、交流会、社区行动等等,用实践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快乐中自由的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净化心灵。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快乐就是分享

教学反思:这节课以“幸运之星”大搜索激趣导入,明理导行这个环节,学生结合图片设置情景,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播放下雨的音效,看下雨的情景图片,引发学生思考,遇到这种情景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体会同学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懂得当别人需要时,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们一些,或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本节课最大的靓点是:情景表演,升华情感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愿组合,根据书中图片的故事内容以及3D动画片的盲人点灯故事,结合自己的理解,添加解说词,表演传统版和现代版两个不同版本的盲人点灯故事。传统版的故事结束时盲人没有回答僧人“为自己?”这个疑问,而由主持人让同学们猜想盲人是如何回答的。而现代版的故事中盲人直接讲述了自己点灯的缘由:给别人照亮道路,也是防止路人撞到自己。最后主持人问同学们看了故事之后有哪些感受?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加深入懂得了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道理。这节课的缺憾是:当时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让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班级的同学,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的或别的同学是如何帮助自己解决燃眉之急的。这个活动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的生活本原,更能突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由于时间的限制未能在课堂全部完成,只能做课后作业完成,以达到更好的情感升华!

谁说了算

教学反思:本活动主题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采访调查家庭、班级、社会等民主状况,使学生知道集体的事不能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而是通过大家协商、集体表决等形式决定,从而感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人人享有发言权,事情大家说了算”,并掌握一些商量事情的原则和方法。

在课堂上我注意营造一个集体的事大家商量的氛围,让学生能在教学生活中体验集体的事大家商量说了算,感受到和谐、民主的气氛。同时,本课还注重让学生掌握集体的事集体商量的基本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从而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使教育教学落到实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民主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民主现象,感受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明白集体的事要大家商量说了算,学会运用大家商量、投票表决等公平、民主的方式,解决集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投上神圣的一票

教学反思:但在活动之余,仔细反思,活动的组织与实际落实之间的矛盾却实实在在的存在。如果按选举的结果实施,撤下前任班长没有充分的理由。反之,学生的自主权不能真正的行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节。这是本节课最值得反思的地方。另外,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心中有杆秤

教学反思:对人、对事,我们都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集体才充满朝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受到集体欢迎的人。但是做到公平公正说来容易,做来难。当我们面临抉择时,能否用一颗正直的心来说话确实需要勇气。一个叫吕毅的同学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你有勇气说吗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在体悟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这种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意义的开放探究过程,不正是我们同行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吗?这也正是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已悄然临近。新课程呼唤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拿出“勇气”,敢于摒弃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我们不仅要做“新课标、新理念”的宣传者,更要做一名“新课标、新理念”的探索者、实践者。

要使学生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我们老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首先,老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为他们创设自主表达与自由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当孩子词不达意、语句不尽完整时,老师不要急于或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听听他人的意见

我和爸爸妈妈签合同

教学反思: 通过体验,挖掘学生情感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体验人生的苦与甜,体验与父母之间的真挚感情,能触发学生写作的情感,“情动而辞发”这样写下来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有骨有肉,这样的写作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表达,更加加深学生对生活与人生的体验。这是体验——写作——再体验的过程。体验使写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1).设置情境,唤起学生的体验。2).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

本课的不足是学生发言并不积极。应该是教师在调动学生时引导不到位所致,是我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给学校提建议

教学反思:这课是针对学生的学校生活而开展的活动内容。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描绘心中理想的校园,学生从环境、设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大胆设想,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的校园。根据学生心中理想的校园的设想,分析现状,目前学校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做得不足?带着这样的任务,学生们深入校园进行调查,采访老师、家长、同学。学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自己的研究活动,关键是组织的活动要实际而有效,不要停留在形式上。搜集了各方面的意见,如何将问题分类整理好,如何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合理化建议,写出正式的报告,是活动的关键,教师一定不要忽略了这个环节。学生作品展现了从孩子的视野看问题,用孩子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切实行动起来,而不仅仅停留子口头上和书面上。

我是小公民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与家庭相关的话题展开的一节课,因此这部分内容存在无限伸展的可能,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活动,尤其是课外延伸,教师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进行指导和调控。在层次的安排上,要注意家庭——学校——社区生活方方面面递进的关系,将活动深入扎实的开展起来。

本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从中学会了处理家庭矛盾的问题,能和父母用签合同、开家庭民主会议等方法,做到和谐相处,公开民主。

学生们明白了,也许我们的建议暂时不能被采纳,也许我们的呼吁暂时没有回应,但作为小公民,这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样做了,我们还会这样做下去!

人人有本致富经

教学反思 :这一主题是让学生去发现现代农民多种多样的致富途径,以及他们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和职业与身份的转变。与活动相配合,教材呈现了学生作品“我们村的致富路”,虽然内容不多,但却包含了许多“新发现”。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去体会,通过收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变化和细小的变化,真正感受乡村的巨大发展,了解农民怎样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走致富之路。寻找身边的新农民,介绍他们的致富经这一活动,给了学生发现、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对农村了解不多,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斤斤计较选村官》

教学反思: 本主题以村委会的选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农民渴望政治民主,体会农民法律意识增强,思想素质的提高。现代农村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民对民主的重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现代农民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他们维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选举“村官”上。对于村委会的选举,学生比较陌生,于是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活动,调查村委会干部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村民喜欢什么样的村官。学生日记记录了村长选举的过程。有哪些程序,有哪些要求,学生一看就大体明白了。日记里包含许多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热闹的农民运动会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民主现象,感受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明白集体的事要大家商量说了算,学会运用大家商量、投票表决等公平、民主的方式,解决集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最美的村姑

教学反思:对前面四个主题的了解,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乡村的巨变。这四个主题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展现出一个全新农村。而本主题进一步以一个典型事例带领学生去认识新农民,发现他们的新形象、新风貌。

评选“最美的村姑”是一个有趣而生动的例子,很能反映现代农村的新风貌。教材首先通过报纸征评的形式,让学生评出心中最美的村姑。引发学生思考:给最美的村姑定一个评选条件。情景对话启发学生总结:最美的村姑,不但要外表美,更要心灵美,肯帮助人,还要有一技之长等等。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现代新农民的认识,产生敬佩和向往之情。这一方水土

教学反思:

本主题内容主要是介绍我国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祖国地形复杂,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美丽。教学这一活动内容时要注意它与四年级下册《祖国真大》中“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内容区别。本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这些自然风光图片,反映祖国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多样的气候条件是很必要的。教材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他们探究祖国多样气候。教学时让学生对照学生作品中的“气象名城”,找一找它们在图中的位置,猜一猜它们形成的原因,说一说其他这样的“气象名城”,对作品框进行补充。多样的气候

富饶的物产

教 学 反 思: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对家乡的农业生产、矿产资源及土特产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尤其是谈到土特产品,同学们滔滔不绝,从色、香、味谈及自己的喜爱之情,对家乡的热爱溢于言表。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很强,小组合作竞争意识加强了,效果很好!

大米饭小米粥青稞酒

教学反思: 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图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环节设计让在座的每一位听课教师都有所获,看得出来老师是在教学生各色人种的分辨的要点,同时还渗透了思想教育,人中的聪明才智与肤色没有任何关系。这次听课活动为我以后的品设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南北主食的了解和对比、不同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特点对人们饮食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各地的饮食,习惯及特点,包括食物的做法、味道等,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了解。

入乡随俗

教学反思;我国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有着差异,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建设西部。我们长大后,想不想去把那里建设得更好?所以,我们现在就知要人

颂草原

教学反思: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了解草原的物产和风情,理解和尊重草原人民的生方式,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西部放歌 教学反思: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西部及西部开发的需求,体会地区间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关心西部开发与建设,关注祖国的发展。

从远古走来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通过历史传说、历史事件,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大概轮廓。能背诵我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站着长城上

教学反思:对于四大发明,起初是学生由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用,当徐主任提出“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谈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时”学生兴致高昂,仿佛打开了话匣子。辩论中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如果没有四大发明,生活的面貌将不是现在的样子。古老的丝绸之路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我设计的第三个活动是个学生动手的活动,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感受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是个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一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需要学生的合作、需要学生运用本册教材一单元中学过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本课上认真听讲获取的知识,甚至还需要一些学生作为中国人所具备的常识性知识(如中国的瓷器、茶叶驰名世界,等)、学生参与活动还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时,他们需要及时地向老师寻求帮助等等。除此之外,学生参与这个活动不是简单的分一分就可以的,我还对他们提出思考的要求:“想一想,这些物品的传递给当时的西域各国和中原地区的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我的历史名人档案

小学品社教学提高实效性初探 篇7

陶行知曾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课堂的空间已不能只局限于教室,而应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

在教学“我们播种春天”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明白了树木多的好处。接下去,教师引领安排学生到实践活动的场地,学生分小组进行植树,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培土、有的浇水,一棵棵小树在他们的小手下栽种了,他们充分体验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不能在树上刻字,不能乱摘花,践踏花草”。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学习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身边的事与物,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在“安全生活每一天”教学中,我把课堂当作十字路口,做模拟过马路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设计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提高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此外,让学生分组在学校门口,运用掌握的交通知识指挥车辆,当把课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时候,他们也乐在其中。教学空间突破了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二、有机融入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把品社学科推到更高境界。在教学“神奇的地球”一课中,在教学开始,就是多媒体演示:太空中看到的晶莹地包裹水蓝色外衣的地球,图片的导入,让学生自主的想象,随后回答自己对地球了解多少,而后多媒体出示地球表面的地表状况,在视觉上有了全新的认识,再去理解书中为数不多的一段文字:养育了人类,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初步了解海洋和陆地时,再熟悉海洋和陆地名称时,也用幻灯片出示,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读图能力等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那就是在教材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深挖课本内涵,真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社会。

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品社课程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方式指导课堂教学。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为新年活动提出一些金点子。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进行汇总。儿童的性格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们喜闻乐见的点子有“贴鼻子”“套环”“画画”“讲故事”“猜谜语”,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包饺子”。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同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倾听别人意见,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四、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如,教学“中国人圆了‘航天梦’”一课,的确这一课仅讲圆梦是可以的,但是落实目标还要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这就涉及不只是神舟五号飞船的知识,适时补充了神舟飞船系列的相关内容,进而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品社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小学品社;教学资源;选取方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23-2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新课程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三维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历程和探究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备一节课时,首先必须清楚通过教学,能使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从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取恰当的内容来参与设计教学环节,而且,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考虑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那么,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就是选取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资源都从不同的角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所以,依据三维教学目标从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取恰到好处的资源参与课堂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二、依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资源

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这充分表明《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执行大纲的灵活性,学生应当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一切教育活动应围绕着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来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好学”,并且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然而,学生主体性的焕发与提高也不是空泛的、抽象的,是要通过各条途径加以落实的,其中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条件,那么利用什么教学资源来设计教学活动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以促成学生知识内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下几个方面是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应该考虑的:

1.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教学资源。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的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现实世界交往的屏障。《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们生活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不断完善。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取教学资源时,应该紧紧地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回归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课程理念。例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衣食来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把五谷的实物(稻子、麦子、谷子等)呈现给学生,因为虽然这些粮食作物真实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但是学生很少能接触到,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如果在课堂教学时呈现出来,学生会很难辨认得清楚,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呈现了:馒头、窝头、豆腐、米饭等这些学生经常见到的、经常吃到的一些主食,学生看到这些食物感到非常亲切,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原材料做出来的呢?经过学生的猜测之后,教师分别拿出与主食相对应的“五谷”,这样就引导学生认识了“五谷”,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可见,教师选取教学资源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为学生着想,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从而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课程目标。

2.依据学生的发展选取教学资源。

进入21世纪,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步伐,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就要求我们新世纪的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智育方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推进品德与社会课素质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它强调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发现只存在程度的差异,而没有本质区别。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像科学家一样,发现各种关系,获得原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而对藏在其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小学生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好新、好动、好学、好胜,针对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探究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切实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潜能”的理念,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实现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发现、主动探究的创造性学习转变,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体现探究学习的特点,其中,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的环节中也要注重体现探究学习的特点,不要把所有学习内容都以结果性的学习资料呈现给学生,要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于这一点,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探究性。例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选取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吊脚楼的图片,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图片、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当地的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房屋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仔细观察图片,探究房屋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主动地获得了知识,同时也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呈现教学资源的方式

【品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上一篇:北京大学支教保研下一篇:幽默老爸作文汇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