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求

2024-06-07

汪中求(精选3篇)

汪中求 篇1

不要迷信汪中求

——有感于《细节决定成败》热

赵永军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翻了一遍心中并没特别的感觉,只是好像是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品尝一下玉米饼,感觉不错,可细一想真的没有什么,多年前明明就是吃过的。它无非是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把戏,像当年的《河殇》一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其实书里的观点没有多少有新意,这样的书你走进一家大的书店,随手都可以翻到。就是翻翻老祖宗的书《老子》、《庄子》、《菜根谭》这些观点也都能找的到。而且,书中的观点有些是值得商榷的,如:

第一,细与不细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书中到处充斥着,小事、细节等字眼,其实从头到尾,也没有说明白什么是细节,什么是小事。小到个人应聘捡个纸条,大到企业动作战略失误、国家公共投资的严重问题,在汪先生的眼里都是小事,自然小事就无比的重要了。问题是再好的管理有时只能解决主要矛盾,而不可能解决所有矛盾,事情自然要分出个大小、轻重和缓急来。同样是一件事,在不同层次或职位上的人的眼里,大小也是不一样的。真正搞清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哪些事再小也要做好,哪些事再大也可以忽略才是最重要的,才是企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管理学第一定律是:人是不同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历来强度用人之长,容人之短,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当具有的价值取向。余世维多牛,他还给人两次改正错误的机会,不小心把简历弄湿了,我想这样的错误谁都会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这样的人也未必管理不了一个部门,持这样观点的人至少是缺乏容人之量。如果大家都倡导这样的用人观,造机器人好

了。“以人为本”绝不是把人搞成你理想中的机器,企业文化也绝不是搞精神控制。

第三,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管理是科学,根据人们已经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诚然有些工作是可以量化的,但并非管的越细越好。管理更是艺术,重在把握一个度,力图使每个管理环节都细化、数据化,未必就能取得好的管理效果,那还要看管理的对象是什么。否则,会不会弄出个“河北超市保安每月必须抓13个小偷才能拿到工资”的笑话来。

第四,事后批评比事前把握容易的多。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经营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经营者的决策都有其复杂的背景,胜败乃兵家常事,像松下幸之助那样的“经营之神”毕竟少之又少。很难理解,书中凯特玛的经营方针竟然是“多元化,盲目收购”,我想凯特玛自己是决不会制定这样的经营方针的,只不过运作的结果不太理想而已。按照作者的逻辑,任何具有相同性质的两家企业都可以这样比较,一旦有一家出了问题,也一定能够找出几条不同的细节来。难怪中国媒体中有一种怪现象,企业好的时候,有人就说他好的不得了,似乎什么问题都没有;企业出问题了,又把他批的体无完肤。更可笑的是,文章都是一伙人写的。如果凯特玛早请汪先生主持大局,是不是就成为世界老大了,我看也未必。

第五,其实有些事情就不能认真。作者处处在强调细节、认真,其实自己就根本没有认真。比如,书中有一句“一只老鼠可以搞死一头大象,一个细节的疏忽可能导致你在竞争中失败”,且不说观点对错,老鼠可以搞死大象有什么科学依据?故事而已。汪先生注意到了吗?这可是做学问。书中类似问题笔笔皆是,无非在玩文字游戏。而管理却是一场控制性的游戏,三十六计,何为上策?不具体到一个特定的背景中,还真不好说认真就是对的。

说到底这本书只是给大家罗列了一些现象或案例,并没有多大的深度。不信可以看看顾总在年初先代会上的讲话,对细节的认识和要求并不比《细节决定成败》肤浅多少,而且更具体,公司关于“抓规范、强素质、求精细”的安排也大抵如此,公司领导层的思想和作为无一不顺应时代的要求。可为什么大家厚此而薄彼,公司同样的话成了耳旁风,而这本书却是宝典,能在我们公司引起了比较大反响和共鸣,这正是值得我们沉思的地方,这背后的问题也许正是我公司执行力不够的根本原因。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说明我们的干部对公司缺乏信心,或者是根本就不信任,而是盲目地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真正不信任也许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出于某种目的的内耗。其实书中提到的问题,我们有多少没有提到,但真正落实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推诿扯皮,敷衍了事,互相拆台的事时有发生,根本谈不上团队意识。不是吗?薪酬改革宣传了多长时间,说不懂的人到底有几个是真的不懂?归根结底,恐怕是自由主义与山头主义在作怪,是为小利而忘大义,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当然公司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利相对等的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说明公司改制以来,公司的干部培训,特别是类似有针对性的培训安排的较少,而现有干部的危机感普遍增强了,在公司领导的影响下,大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空前高涨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自动自发的需求。在《赢在执行》的学习的组织中,我也确实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中层领导们不论年龄大小都涌现出比较高的热情,争着拷贝讲座内容,有的还自行购买了讲座中提到的几本书,这种情形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可以说,是《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和《赢在执行》这套教材点燃了我们学习的热情。

如果说问题主要出在第二条,那到是特别值得欣慰的事情了。就管理而言,美国是现代管理学的发源地,但事实上尽管那里有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但也有最原始的管理方式。有位管理大师说过:“千万不要相信只看过一本书的人”,在管理知识的海洋里,除了观念,还有管用的专业知识,我们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学。同样,学习也不可以照抄照搬,桔生淮南淮北大不一样,有特色的才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才是管用的。我说不要迷信汪中求,意亦在于此。如此说来,我们似乎更应当多分析分析自己(公司、部门和个人)的问题。

说到这,似乎远离了主题,但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读后感,网上一搜一大片,我想我一定没有他们认识的深刻。我只想说,荣盛公司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任重道远,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必须忠于公司,必须团结协作,必须始终与公司保持同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做好我们每个人应做的事情,用一句大家都将挂在嘴上的话叫做Willingness,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保持公司的永远荣盛。

汪中求:南昌的夜宵与深圳的宵夜 篇2

作者:汪中求,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细节决定成败》作者

精细化管理研究专家

根生南昌,叶茂深圳。不免常拿两城市作对比。不消说,面上的繁荣是不可比的;但有些事,文明和科学就不见得在深圳一边。

就譬如夜深以后的用餐罢。三五位同仁加班及深夜,挂上一个小店,随便点几个小吃,匆匆几口,安慰一下自己,满意而归,好象睡得更安稳。在南昌,是为“夜宵”。相似的安排,在深圳则称之为“宵夜”。我疑心广东本土人,当初是称之为“消夜”的——消夜者,消灭一夜之谓也。

深圳人的宵夜常常是没有缘由的,透视过去,多因身边无亲人而起。举目无亲,孑然一身,长夜难捱,不妨拉两个同样是“人在旅途”的伴,嚼块肉,吞堆菜,喝滩酒。在心底深处,是把自己的影子生吞,把漫长的黑夜活剥。可以说,深圳人的宵夜,是对孤独的反抗,是与寂寞的挣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饭后,四散而去,孤独仍然是真切的孤独,寂寞照样是实在的寂寞。或如大哲学家尼采所言:寂寞的人,噪音也是一种安慰。“古之人不余欺也”。在深圳,除极少数的金领有家眷相随,或干脆父母同迁;绝大多数白领夫妻异地,子女分离,加之工作紧张,压力甚大,最后还得靠自己战胜自己;更不用说躺下去还能闪出“理想”、“志向”之类的蓝领,除非心底里空空荡荡而不自知。

事实上,宵夜不仅于心理无补,更于生理有害。深圳人的宵夜,常常不象南昌人的夜宵随便,成桌酒菜是常能见到的,至十三点还在大食生猛海鲜,亦非仅有。无论日本生鱼,韩国生肉,还是欧州生耗,大陆生蟹,一大堆窝在胃肠里,对消化系统还能无害?

我倒觉得,如近来的南昌人,拿自己动手改造好的城市美景来当夜宵,实在可喜可贺。湖边吹吹风,凉亭看看灯,携妻逛逛街,陪女听听曲,真是不赖。唯独觉得一摊又一摊地扎在茶馆喧哗打牌,不能说好。

汪中求 篇3

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有“细节决定成败”。时代有变,但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的道理,古今传承,从未改变。书中提到:“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是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教育教学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定是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必然选择。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细节的宝贵价值更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每个细小的动作都是无声的教育,她远比豪言壮语更行之有效。所以我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从对孩子的每个微笑至换位思考为孩子着想;从重视孩子每一次的提问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小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我每天都在和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打交道,看起来都是些琐碎的小事,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的一颦一笑也在平凡中变得伟大起来。教师的工作说大些,是承担了百年树人、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说得明白些,就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可是,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更多的是琐事,琐碎的小事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时间、精力有限而顾不上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应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从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做起,从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本做起,从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做起,从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做起,从掸掉办公桌上的灰尘做起……做每件小事要有杀鸡用牛刀的精神,事无俱细,事必躬亲,落实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思想教育,孩子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成长完善的过程。

上一篇:绿化工程设计说明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