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服务协议

2024-08-27

维护服务协议(通用8篇)

维护服务协议 篇1

一、协议目的

本协议旨在明确双方在居间协议服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双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并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二、合同条款

1.双方权利与义务

(1)提供居间协议服务的乙方应具备合法资质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确保提供优质服务。

(2)甲方应向乙方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并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方式支付服务费用。

(3)乙方应根据甲方的需求和要求,提供专业、客观、公正的服务,并保证不泄露甲方商业机密。

2.服务内容与质量

(1)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居间协议的起草、修改、审核及签订等。

(2)服务质量:确保居间协议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商业惯例,保护甲方合法权益。

3.费用规定

(1)服务费用:根据双方约定的服务内容和难度,按照市场公允价格进行收费。

(2)支付方式:甲方应在服务完成后按照约定的支付方式一次性支付服务费用。

4.违约责任

(1)如因乙方原因导致居间协议不符合法律法规或商业惯例,乙方应承担相应责任并承担甲方因此产生的损失。

(2)如因甲方原因导致居间协议不符合法律法规或商业惯例,甲方应承担相应责任并承担乙方因此产生的损失。

三、附则

1.协议执行

(1)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

(2)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纠纷解决方式

(1)如因本协议产生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无果,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如因居间协议服务内容产生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无果,可向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协议变更

(1)本协议签订后,任何一方如需变更或解除,需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并经过双方协商一致。

(2)在变更或解除协议时,双方应友好协商并达成书面协议。

四、协议效力及争议解决

1.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认真履行本协议,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2.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无果,任何一方均有权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其他条款

1.乙方应根据甲方的要求,提供与居间协议服务相关的咨询建议和法律意见书等。

2.乙方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了解到的甲方商业机密和隐私信息应承担保密责任,不得向第三方泄露。

3.本协议中的所有条款均适用于甲乙双方及其关联公司。

4.本协议的解释权归甲乙双方共同所有。

5.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6.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

维护服务协议 篇2

观察此次学生运动, 特别是他们在facebook及其它论坛上的“推文”, 可以发现多数参与学生不具有经贸专业背景, 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一知半解。殊不知服务业是未来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关键部分, 在台湾连续两年经济增长率挣扎于“保2”线上, DRAM、手机、面板陆续在与韩国竞争中落败的当前形势下,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可以成为台湾经济的一路“奇兵”, 有望使台湾服务业摆脱当前困境, 在大陆市场的扩张获得先机。

台湾服务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困境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台湾逐渐向服务型社会转变, 1988年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 1993年又突破60%, 目前达到70%左右。表面看来, 服务业已是台湾经济的主体, 但从实际贡献来看尚不足以成为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支柱。当前台湾服务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

1.台湾服务业市场狭小

台湾服务业“国际化”程度较低, 基本以满足岛内2300万人口的需求为主。按需求方式大致可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种, 生活性服务业主要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 如餐饮业、住宿业、家政服务业、美发美容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则指支持生产活动并使其他产业顺利经营和发展的服务业, 如金融业、通讯业、交通运输业等。无论从生活性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来看, 岛内市场都十分有限, 近年来由于许多制造业生产线外移并带动部分台商及其家属的流动, 岛内服务业内需市场呈逐年缩小态势。

2.台湾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

台湾服务业在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黄金期”后, 显得后劲不足。根据台湾“主计处”的统计数据计算, 2000年~2010年间, 台湾服务业年均增速仅2.9%, 低于同期工业和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台湾服务业劳动力生产力指数年均增长2%, 其中属于现代服务业的医疗保健业 (-1.1%) 、金融保险业 (0.3%) 、技术服务业 (-0.3%) 等劳动生产力基本呈低增长或负增长状态。目前, 台湾服务业的主要增长源仍为运输仓储、不动产业等传统服务业, 难以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3.台湾服务业就业偏低

大多数服务业属于劳力密集型产业, 随着工业化发展, 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大量流入工业部门, 而当服务业发展成为经济主体时, 劳动力应转而流入服务业部门。服务业发达的地区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一般高于或接近产值比重, 如香港、美国、英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86%、79%、77% (2006年) 。但台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仅58%, 比产值比重低10多个百分点。台湾服务业实现就业的能力低于正常水平, 一方面反映了服务业结构中“公共行政及国防”、不动产业等比重过大存在泡沫化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后从制造业领域流出的劳动力未被充分吸纳, 进而加剧岛内结构性失业问题。

4.台湾服务业贸易逆差

过去对外贸易主要关注商品进出口部分, 但随着服务业在各国 (地区) 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服务贸易也明显受到更大重视, 美欧等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 台湾经济的主要竞争对手韩国近年来以影视、美容等产业为主的服务业“国际化”策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台湾服务业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据台湾“中央银行”估算, 1995年~2007年间台湾服务贸易逆差累计达730亿美元。2000年~2008年台湾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比重由1.34%下降至0.89%, 占亚洲比重由6.52%下降至4.64%;2000年~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占全球比重由1.75%下降至0.94%, 占亚洲比重由7.08%下降至3.77%。

大陆市场是台湾服务业的重要出路

从根本上看, 台湾服务业需要解决的是市场和竞争力问题。为此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提出“三业四化”, 即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和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所谓服务业“国际化”, 就是使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经营、寻求融合、求得发展的过程。台湾的服务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这主要是因为台湾人口增长停滞、经济不景气影响民众的消费, 这两点决定了岛内服务业市场已经饱和, 不“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就没有出路。当然, 台湾选择的对象可以是欧美这样消费力强劲的发达国家, 也可以是大陆、东盟等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体。但综合来看, 大陆市场应是台湾服务业的最优选择, 原因如下:

第一, 从服务业的特性来看, 服务与普通的商品生产销售不同, 服务型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 往往是人与人的直接接触, 因此台湾服务业以大陆地区为市场具有语言、文化相同的优势, 这是其他外资服务企业都难以企及的。

第二,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 过去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是台湾服务业投资的重点, 主要原因是其服务业发展相对成熟且民众富裕消费力强。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以欧美为主的全球消费结构发生转变, 亚洲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市场迅速成长起来, 正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近几年, 大陆市场很明显已经成为各国服务业 (如影视、旅游) 争夺的热点区域。

第三, 从大陆经济发展来看, 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度超过工业达46.1%, 标志着大陆经济迈入“服务化”时代。未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 服务业发展将更为迅速。台湾服务业扩大外需, 不能忽略极具发展潜力的大陆市场。

第四, 从两岸经济合作来看, 两岸商品贸易关系已走入平稳发展阶段, 增长的空间不大, 服务业合作正逐渐成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重点。台湾“投审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服务业占台商投资大陆比重还不到10%, 2013年已提升至43.3%。由于对两岸金融合作充满预期, 去年, 台湾金融保险业赴大陆投资额大幅增长, 并超过电子制造业跃居至台商投资首位。无论市场的“手”还是制度的“手”都在引导台湾服务业靠近大陆市场。

举例来看, 台湾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因结合大陆市场的转型发展已卓有成效, 很值得借鉴。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台湾吸引游客的数量增速放缓, 岛内居民因新台币升值掀起出境旅游的高潮, 其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岛内旅游业逐渐转变为以出境游市场为主, 旅游核心部门如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设施、旅馆业、景区娱乐业等多年来发展停滞, 显然跟不上整体经济和民众收入的增速。二是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大, 入境旅游市场的低迷间接影响零售、餐饮等相关行业, 对岛内消费和投资信心、就业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008年在两岸实现“三通”、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 台湾旅游业迅速拓展至大陆市场。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统计, 赴台的大陆游客从2007年的30.7万人增长至2013年的287.5万人, 预估台湾“入境游”旅客数量2016年有望突破年1000万人次, 其中大陆市场 (游客) 约占4成。5年来台湾旅游业因大陆游客的增加带动岛内旅游市场而迅速转型, 岛内旅行社业的“入境游”又重新成为主营业务, 旅馆业、航空业、餐饮业乃至工艺品业等也明显受到拉动。台湾“中央银行”的统计显示, 台湾旅行“国际”收支由2007年的39亿美元逆差转变为2013年的3.7亿美元顺差。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有助台商在大陆市场的竞争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 两岸以ECFA为框架推动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和自由化。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第九次会谈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ECFA后续四大协议之一, 对两岸服务业市场开放及开展合作做出了制度安排。根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大陆对台湾开放包括金融、电子商务、医疗等80项服务, 开放幅度高于WTO承诺, 体现了对台湾同胞的善意与诚意;而台湾对大陆开放64项服务, 不仅仍坚持“正面表列”, 而且大多低于WTO承诺 (19项为WTO承诺部分, 且早已对外资开放) 。总体来看, 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开放幅度较大, 而台湾方面开放幅度相对较小、限制仍很多, 对大陆企业而言受益程度比较有限。但对台湾服务业而言, 两岸服贸协议的意义重大, 可解决台湾服务业在大陆的市场准入和市场定位问题, 是未来台湾服务业在大陆市场竞争的关键。

1.使台湾服务业先于外资取得大陆市场经营权

过去以制造为主的台商在大陆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很大程度应归功于他们提早于其他外资在大陆投资布局。随着大陆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 海外资本逐渐将投资重点转向服务业, 近年来投资教育、商业服务等领域, 特别是金融业都出现了快速增长。而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以来大陆地区积极推进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目前按WTO分类的160项服务业部门已开放100余项, 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标准, 按商务部规划很快还将推动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多个服务领域放宽外资投资和经营的限制。若无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未来台湾服务业将同外资一同开放, 但台湾服务业的竞争力与外资相比不具优势, 恐难在大陆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上表示“大陆对外开放时会先对台湾开放, 或者对台湾开放幅度大一些”,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首先对台湾开放物流、旅游、金融等领域, 就是希望“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2.帮助台湾服务业深耕大陆内需市场

过去台湾制造业在大陆投资以服务欧美市场为主, 近几年在大陆市场竞争力和市占率逐渐下降, 就与其未能尽早进入大陆内需市场密切相关。而值得一提的是, 少数台商如统一、康师傅等, 正因为有较高的大陆市占率而成为行业的领先品牌。台湾服务企业无疑应吸收制造业的经验教训, 在深耕大陆服务业内需市场上多下功夫。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大陆向台湾开放的旅行社业、医疗业、文创业、电子商务等都拥有庞大的市场, 未来随着大陆民众收入快速提升, 预期消费增长的潜力很大。台湾服务企业若能在大陆庞大的服务业内需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 将极大提升岛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服务业“在地化”往往与当地政府的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按协议台湾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可在福建先行试点经营, 福建省还计划推出一系列与服务贸易协议配套、协助台湾服务企业落户并取得与大陆企业相同待遇的政策措施, 这些举措都将有助台湾服务业消除竞争障碍。

中国与东盟签署服务贸易协议 篇3

2007年1月14日,菲律宾宿务,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东盟十国的领导人聚集于此,出席一系列会议,包括第10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第10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以及第二届东亚峰会。

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签署了新的服务贸易协议。与会代表重点商议了高科技、能源和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向着中国东盟更广泛的自由贸易协议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开幕仪式上致辞说:“我們很高兴中国能够更多的参与到与东盟的贸易协作中。”根据中国和东盟在国际多边或者双边贸易谈判中的表现来看,东盟最关注的是农产品领域的开放,而中国则在服务贸易领域最为坚持。一位了解谈判进程的人士介绍,双方最终能达成协议,得益于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让步。“这也反映出一点,在中国方面看来,中国-东盟自贸区绝对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我们必须上升到国际政治角度来看待。”中国总理温家宝对于此次与东盟签署的协议给与了积极评价,认为协议的成功签订“为将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功签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开始消除贸易壁垒是从2005年,从此,双方超过7000种产品的关税逐步降低。2006年双边贸易总量超过16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23%。

办公设备维修维护服务协议 篇4

甲方:

乙方:

一、保修内容及时间

甲方单位办公区域内的办公设备、电脑网络及其设备、机房及其配套设施。时间为一年,从年月日到年月日。

二、服务内容及规则

1、凡在保修期、维保期内的免费上门维修和维护。

2、保修期、维保期之外,乙方提供有偿上门维修维护服务。

3、乙方每周三天(隔天一次)上午到甲方单位巡视一遍,及时处理问题,预防潜在问题。

4、应急呼叫服务:接电话后,半小时内到达现场维修。若遇到堵车等特

殊情况有所延误。

5、正常的维修,乙方保证2小时内完成维修,若有换件或则其他需要返

回厂家维修的,乙方保证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维修,并免费提供代用

机,保证乙方工作连续,不会因设备问题耽误工作。

6、乙方免费给甲方培训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时间、内容和次数由

甲方决定,并提前三天通知乙方,乙方准备相应的资料和文档,场地

由甲方提供,乙方免费提供投影机教学工具。

7、乙方每季度为甲方的主要设备及网络提供一次检修,排除隐患。

8、甲方所需消耗材料及配件享受市面最优惠价格。

9、以下情况不在协议服务范围内,需另行随行计费:

1)、超过协议规定的服务期限。

2)、消耗材料及需定期更换的易损零件等费用有甲方承担。

3)、意外事故或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故障或损坏。

4)、使用非正品耗材及零配件造成的故障或损坏。

5)、跨出所签保修地址或用户单位更换。

三、协议价格

服务费按元每月计算,年服务费为元。协议涉及的服务费用每年结算一次,四、安全责任

乙方在检修、排查、施工、维护过程中,应得到甲方的许可,应做

到安全、文明施工,确保人身、设备等安全。如因乙方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由乙方负责,如在检修、排查、施工、维护过程中,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设备故障或事故,乙方应负赔偿责任。

五、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六、本合同一式三份,甲方执二份,乙方执一份,经双方签字后即日生效。

甲方:乙方:

(盖章)(盖章)

代表:代表:

电话:维修送货电话:

会议业务合作服务协议合同协议书 篇5

文件编号 TT-00-PPS-GGB-USP-UYY-0089 会议服务协议 合同

甲方: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

乙方: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就乙方为甲方提供长期会务服务的相关事项,签订合同如下:

第一条

主体资格

乙方应具有国家认可的经营资格和专业人员,有能力完成甲方委托其办理的会议事务和组织旅游等事宜。

第二条

会议安排

甲方在每次会议前向乙方发出会议服务采购订单,经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予以确认后,该订单具有约束力。乙方应开始着手该次会议的准备工作。采购订单应包含下列内容:会议名称、会议日期、地点、人数、住宿地点及其他双方要求的内容。具体的格式见附件一。

乙方将根据甲方的会议要求,就该次会议具体的执行细节、费用细目制作《会议方案书》。该会议方案书经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确认后作为订单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

服务内容

乙方所提供的会议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代订会议与会人员的住宿酒店;

2.代订用餐,包括酒店用餐,酒店会议用餐,旅游用餐,酒店宴会等;

3.代订会议室,安排会议过程中的后勤服务;

4.代办机场接机及/或旅游活动。5.代为垫付甲方预付款不足部分的住宿、餐饮、接送等会议活动的费用。

具体的服务内容以双方最终确认的采购订单和会议策划书为准。

第四条

费用

乙方应当根据甲方的委托事项,结合会议议程,制订费用细目(具体规定在会议方案书中),该费用细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酒店费用;

2.餐饮费用;

3.会议室费用;

4.旅游费用;

5.接机送机费用;

6.全程会议跟踪服务费用;

7.机票费用。

根据双方约定,除非特别指明,乙方制定并提供的费用预算不包含以下款项:

1、各地机场建设费;

2、旅途中发生的甲方个人费用:如个人伤病医疗费;行李超重费;旅途住宿期间的洗衣、电话、电报和个人的饮料及酒类费;私人交通费;自由活动费用;寻回个人遗失物品的费用与报酬及在旅程中因个人行为造成的赔偿费用等;

3、甲方自行投保的保险费:航空人身意外保险费及甲方自行投保的其他保险的费用。

如乙方认为实际费用将超过预算,应提前三天通知甲方,未获甲方书面同意,乙方应

按预算执行,并不得影响服务内容和质量。

第五条

结算方式

1、所有费用以最后发生的实际情况在甲方原已批准的预算范围内结算,除非甲方事先书面同意,所有费用和/或总费用不得超过采购订单或会议方案书中的预算。2、如甲乙双方对合同约定义务的履行无异议,乙方已提供甲方符合约定标准的服务,款项在会议服务完成后、甲方收到乙方书面付款通知并审核无误后 30 天内付清。

第六条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享有知悉乙方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提供行程时间表和旅行须知,提供乙方服务价格、住宿标准、餐馆标准、交通标准等旅游服务标准等有关情况。

2、甲方有权经合理通知时间(5 个工作日)对乙方提供服务的真实性等予以核查,包括但不限于在乙方场所查阅与服务有关的文件、记录、票证等资料,乙方需予以充分的和完全的配合。

3、甲方享有人身、财物不受损害的权利。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提供符合保障人身、财物安全要求的旅行服务,要求乙方为甲方办理符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旅游意外保险。

4、甲方享有要求乙方提供约定服务的权利。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和行程时间表安排旅行、会议和游览。

5、甲方享有自主购物和公平交易的权利。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带团到旅游地管理当局指定的商店购物;有权拒绝超合同约定的购物行程安排;有权拒绝到非指定商店购物;有权拒绝乙方的强迫购物要求等。

6、甲方享有自主选择自费项目的权利。参加自费项目纯属个人自愿,游客有权拒绝乙方、导游或领队推荐的各种形式的自费项目,有权拒绝自费风味餐等。

7、甲方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会议及旅游过程中,甲方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甲方可以要求赔偿。

第七条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所提供和安排的会议服务和旅游提供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2、乙方应当在会议开始之前,向甲方书面通告会议及旅游安排的准备情况,并就可能发生的变动及时通知甲方;若此种变动造成增加费用或甲方损失的,应由乙方负责支付或赔偿。3、乙方代理甲方及甲方与会人员办理旅游所需的手续时,应妥善保管甲方的各项证件,如有遗失或毁损,应立即主动补办,并承担补办手续费,因此导致甲方或/和甲方与会人员的损失,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4、乙方应为甲方提供高质量导游服务,导游应是有国家认可的资格并持有相关的证书;

5、甲方与会人员在旅游中发生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时,乙方应做出必要的协助和处理。如因乙方原因导致甲方与会人员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6、非因乙方原因,导致甲方与会人员在会议和旅游期间在酒店或搭乘由乙方安排的汽车、轮船、索道、缆车等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时受到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乙方应协助甲方向提供上述服务的经营者索赔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7、在本协议期间及本协议终止后 3 年内,乙方应对依本协议而获悉的甲方商业秘密进行保密,不得为任何目的使用或向第三方披露。商业秘密指甲方在产品、技术、财务、营销、销售、客户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第七条

会议的取消及违约责任

双方在就某次会议签署并确认了采购订单和会议策划书后,如果有下列情况的,甲乙双方分别按下列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1.乙方的违约责任:

a.因乙方原因造成会议不能按期举行,乙方除需在通知甲方之日起 7 天内全额退还预付款外,还需承担以下违约责任:

(a)乙方在约定的会议开始或旅游活动开始之日前提前7 天以上(含 7 天)通知甲方的,乙方应在通知甲方之日起 7 天内向甲方支付该次会议总价 5%的违约金;

(b)乙方在约定的会议开始或旅游活动开始之日前的 7天之内通知的甲方的,乙方应通知甲方之日起 7 天内向甲方支付该次会议总价 10%的违约金。

b.乙方安排合同约定以外需要收费的旅游项目,应征得甲方的同意。乙方擅自增加或减少旅游项目,给甲方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甲方有权向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投诉或通过其他法律途径依法获得赔偿。c.如乙方就某一会议未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或乙方服务标准未达到其承诺标准等,甲方有权扣除不超过该此会议合同金额的 10%作为违约金。

d.因乙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超过违约金数额的,乙方应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2.甲方的违约责任:

如果甲方取消会议:

(a)甲方在约定的会议开始或旅游活动开始之日前提前 7 天以上(含 7 天)通知乙方的,乙方可获得该次会议总价 5%的违约金(乙方可从甲方的预付款中扣除,剩余部分应在 7 天内退还甲方);

(b)甲方在约定的会议开始或旅游活动开始之日前 7 天之内通知的,乙方可获得该次会议总价 10%的违约金(乙方可从甲方的预付款中扣除,剩余部分应在 7 天内退还甲方)。

第八条

责任的减轻和免除

1.甲乙双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后,甲方保留取消会议或要求将该次会议

延期举行的权利。如果甲方要求将会议延期举行,则在不可抗力事件消除后乙方应当

继续执行该次会议。

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在不可抗力发生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传真或电传方式通知 对方并于 14 天内通过航空挂号信向对方发出由有关当局签发的证明以便对方确认。

2.甲、乙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

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甲、乙一方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

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第九条

合同的变更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以书面形式变更本合同或采购订单的内容。

第十条

合同的转让

甲方可以将其在本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但应当在约定的出发日前 10 日通知乙方。如有费用增加,由甲方负担。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其在本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方。

第十一条

合同的解除

在履行本合同的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有权根据下列规定解除本合同:

1.乙方违反在会议召开前就会议准备情况向甲方作出书面通告的义务,甲方在对其作出 催告后三日内,乙方仍未履行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可就其造成的损失,向乙

方提出索赔;

2.甲方违反本协议第五条所规定的结算方式,在乙方催告后,在会议开始前三天仍未支

付预付款的,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可就其造成的损失,向甲方提出索赔;

3.乙方违反与甲方签订的《首要协议》或《保密协议》中的义务,经甲方提出要求改正

后的三十日内仍未改正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可就其造成的损失,向乙方提出索

赔。第十二条

争议的解决

本合同在履行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按照本协议的约定,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进行仲裁。

第十三条

合同的效力

本合同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四条

合同的生效和期限

本合同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合同于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有效。若在合同期限届满前双方未能就续签事宜达成协议,则本合同于期限届满之日自动中止。

甲方:

乙方:

签章:________________

签章: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服务协议 篇6

——关于服务期协议、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及网络侵权

2009.03.28.12:30-14:00(在顾问单位的法律讲座提纲)

一、法律是什么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用来调整人(含法律拟制的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所谓调整人们的行为,即通过设定法律关系各方的的权利和义务,来促使各方有秩序(特定时间内,人物在特定的空间)进行活动。

整体而言,权利和义务是等量的、对应的,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必须履行,否则另一方的权利就得不到保障,在私力救济不能解决问题时,公力如法院、警察、监狱就出来干涉,此时,义务就转化为责任了。法律责任分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行政责任,如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刑事责任,如罚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及死刑等。

《劳动合同法》在规定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的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劳动者权利义务,以及不履行这些义务所要承担的责任。这个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责任,也可能产生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从法律实践的经验来看,劳动者常出现承担责任的案件主要有:一是违反服务期约定的违约赔偿;二是违反保密协议的违约赔偿,严重的侵犯商业秘密权可能产生刑事责任;三是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赔偿等。

二、关于培训与服务期的协议

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了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支出培训费用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法理分析:《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对培训与服务期的规定是基于价值平等保护的考虑:用人单位培养一名熟练的劳动者,一般都付出了很大的财力和时间,为保障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劳动者是须在该单位工作一定的时间,以回报培训的价值。如果不这样规定,那么用人单位是不太愿意耗费财力来培训劳动者,而直接招用熟手,这样整体而言对劳动者是极为不利的,尤其对生手不利。所以,劳动者如果在服务期未满前,提前解除合同,依法是应该承担违约责任,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以弥补培训所造成的损失。

典型案例1(劳动者提前解约):飞行员提前解约,航空公司追索天价培训费。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长马ⅹⅹ提前辞职一案,法院经审理认为,马ⅹⅹ从一名普通飞行员成长为飞行教员,国航在招录、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巨大,马ⅹⅹ提前解除合同给国航带来的损失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根据相关规定,判决马ⅹⅹ赔偿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各项损失总计达210万元。

案例1是劳动提前解约的赔偿问题,那么,劳动者在服务期未满时因违纪、违规或违法犯罪被单位开除,劳动者是否还要赔偿培训费用?答案是肯定的。

典型案例2(劳动着被开除)2005年8月,某电器公司委托电子工业学校对其职工刘ⅹⅹ 进行培训,了支付培训费、生活费共28900元,约定刘ⅹⅹ须为公司服务5年。刘ⅹⅹ被培训5个月后,于2006年2月上岗工作,8月份因违反公司劳动纪律,公司对其予以开除,并同时要求其赔偿培训费及生活费26395元。后起诉到法院,经审理法院认为,公司对刘ⅹⅹ培训支付相关费用,刘ⅹⅹ应依约为公司服务满5年,现刘ⅹⅹ因违反公司的规定被解除劳动合同,致使合同不再履行,也应视为违反了双方关于服务期的约定,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于是判决刘ⅹⅹ支付该电器公司赔偿金26395元。

三、关于保密协议

法律规定:《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第九十二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法理分析: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就包括严格保守对方的秘密。劳动者不仅在合同期内要履行保密义务,在劳动关系解除后,仍负有保密义务,这叫后合同义务。保密义务期限,一般为自商业秘密产生之日起,直到这些信息在本行业中为公众所知悉时为止,事先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是时间段。从规定看出,保密义务是一项直接由法律规定的义务,履行保密义务并不以支付保密费为条件。也就是说即使双方没有约定、没有签订保密协议,劳动者仍负有保密义务。之所以签订保密协议,主要是为了明确约定保守秘密的具体范围及其他事项。

那么,什么是商业秘密呢?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即主要包括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

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并非所有的技术信息或者经营信息都构成商业秘密,要构成商业秘密,必须具有以下要件:

1、秘密性,即“不为公众所知悉”,也就是指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如果他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向第三人披露商业秘密但没有向公众披露,则权利人可以要求第三人保护其商业秘密,第三人不得向任何人泄露该商业秘密,也不得使用该商业秘密。

2、经济利益性,即秘密要具有商业价值,能够使拥有者获得经济利益或者获得竞争优势。

3保密性,即权利人根据有关情况采取的合理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使该技术信息得以保密。例如权利人采取订立保密协议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即包括但不限于口头或书面的保密协议、对权利人职工或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他人提出保密要求等合理措施。

保密性与秘密性是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权利人在主观上采取了保密措施防止公众知悉,后者是指有关信息在客观上没有被公众知悉。商业秘密的例举:下列能影响权利人经济利益、竞争地位、营销、技术进步、稳定和安全的内容直接或通过分析、合成构成权利人商业秘密:

1、权利人有关市场研究,营销方略,包括但不限于:

(1)客户名单、客户信息、客户提交资料、市场情报、营销策略、购销方式、购销网络、购销渠道、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投标书内容,管理决窍,传输中的商业数据,电话信号等信息。

(2)正在实施或尚未实施的经营方向、经营战略、经营规定计划、经营项目资料;(3)对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对产品、服务的需求数量和可能的价格做出的市场分析、预测以及收集、整理的竞争对手的营销组织、营销策略、营销价格、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4)权利人及其机构、部门的决议、年度报告及总结等重要文件资料和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等等。

2、有关组织、人事与财务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公司机构及组织的变动、合并、分立,股东名称、股份及股东的变动;

(2)经营管理层重要人事变动,专门人才的招募动向和计划,职员的身份信息、人事档案、工资性、劳务性收入、工资条或工资签收单、职工花名册及考勤资料等信息;

(3)来自国内外的投资及权利人对国内外的重大投资,银行贷款情况,会计报告及财务资料等信息等等。

3、有关广告制作与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广告制作的资料、资料来源,广告制作、发布成本,新的工艺、装置的使用和添置,广告发布途径、方式,权利人管理或合作的网站、网络;

(2)目前制作、经营广告能力和预期制作、经营能力;

(3)网站改版技术、改版计划,更新换代服务产品的魅力及其对市场的预期冲击,开发计划、组织、试验过程及有关数据,新服务产品推出计划及其实施进度等等。

4、有关新技术开发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以物理学的、化学的、生物的或其他形式的载体所表现的设计、制作工艺、数据、制作方法、程序、软件、决窍等;

(2)权利人准备受让或转让或已经转让技术;

(3)技术人员在执行单位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职务成果等等。

5、法律关系,包括但不限于:

(1)权利人是否卷入或即将卷入法律诉讼/仲裁;

(2)各类合同文本、合同内容及合同的履行情况等等。

商业秘密的使用:一般而言,因工作需要并善意履行对权利人义务和取得权利人指示并在业务需要的程度内,向应该商业秘密某一内容的权利人其他职工或权利人客户进行保密交流是可以的。

典型案例3(违反保密义务,承担赔偿责任也不以实际使用或实际允许他人使用了该商业 秘密为条件)。“e龙”离职员工侵犯公司商业秘密案: “e龙”公司以旅游信息咨询和酒店预定等业务而闻名,该公司与技术部程序员杨某在保密协议中将公司的市场销售资料,包括成本、经销商资料、市场推广计划、价位策略、销售渠道、销售模式、行销策略及计划、报价单、客户名单及资料等列为公司的商业秘密范畴,同时规定杨某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及劳动合同终止后任何时间内,应遵守公司制定的保密制度,包括未经公司书面同意,杨某不得将任何商业秘密用于任何与执行职务无关的情况。但杨某在公司工作期间,利用工作便利,先后多次登陆公司电脑系统内的主数据库,下载大量的商业信息,信息内容包括了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入住酒店名称及价格等,杨某将上述信息复制到笔记本电脑上带离公司并复制到自己的台式电脑上。为了弥补杨某的行为给公司带来的损失,“e龙”公司对电脑保密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变更和升级的补救措施。法院认为,杨某的行为已经构成对“e龙”公司商业秘密的侵犯,给公司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影响,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判决杨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不再以任何目的、任何形式使用“e龙”公司的商业秘密,并赔偿“e龙”公司经济损失。侵犯商业秘密,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还可能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侵犯商业秘密罪

法律规定:《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 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第二百二十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典型案例4:孙某“克隆”馅饼店侵犯商业秘密被判刑案:山东某知名快餐店职工孙某,熟知公司运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掌握并私自留存了该公司被确立为商业秘密的《菜品标准工艺目录》等技术资料及《店长工作指南》、《员工导向》等经营信息。离职后,孙某将所掌握的原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产品生产工艺、产品配方等秘密泄漏给他人,协助他人选址、装璜、培养技术人员,开办了一家“A6馅饼店”,其本人从中索要好处费、管理费并入股。孙某的行为给其原公司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最终因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

四、关于竞业限制协议

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法理分析:通常情况下,对于掌握企业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离职后很可能再次选择与其以前相同或者近似的业务,一旦从事这些职业,则将成为原就职企业强劲的竞争对手,而且由于自身的便利和业务的需要,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使用原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对于原企业来讲,显然是不公平的。为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兼顾劳动者的利益,《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问题专门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竞业限制的对象是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义务是保密义务的进一步延伸)。

(二)竞业限制约定的形式,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约定,也可以签订专门的竞业限制协议。

(三)竞业限制的期间,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时间内及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原则上不超过二年。

(四)关于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问题,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协议里约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照协议约定支付补偿金的,竞业限制协议本身依然有效,劳动者依然要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用人单位不按约定支付补偿金的行为构成违约,应按照协议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五)竞业限制的具体范围,总的来说,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劳动者不得有下列行为: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工作,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

(六)竞业限制的具体地域,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

(七)违约责任:

劳动者如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义务,应承担以下违约责任:

1、无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已经发放的经济补偿金应予返还。

2、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3、赔偿用人单位的实际损失。

4、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

5、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劳动者的刑事责任。

典型案例5:杨女士曾是思特奇公司高级产品经理。2000年11月13日,思特奇公司与杨女士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约定,杨女士在离开思特奇公司后一年内不得受雇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指定的系统集成商及与其有密切关联企业;思特奇公司分期给付杨女士竞业限制补偿金;杨女士如果违约,应返还补偿金,并向思特奇公司给付违约金,且违约金的给付并不意味着竞业限制义务的解除和减弱。2004年8月,杨女士从思特奇公司离职。同年9月1日,思特奇公司收到了杨女士在北京锐达讯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的就业证明(事后得知这也是个假证明),遂于9月7日,向杨女士支付了第一期竞业限制补偿金。此后,思特奇公司了解到,杨女士离职后实际受雇于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而该公司与思特奇公司均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指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商和服务提供商,从事移动运营商计费及管理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业务,在同行业中与思特奇公司有较强的竞争关系。思特 奇公司遂以杨女士的行为违反了双方《竞业限制协议》的约定为由诉至法院,要求杨女士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支付违约金,并脱离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法院最终判决支持了思特奇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典型案例6(新的单位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2003年3月1日,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与李ⅹⅹ签订聘用合同及保密合同,约定李ⅹⅹ在与爱仕达公司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之日起24个月内,不得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爱仕达公司有竞争的业务;李ⅹⅹ为与爱仕达公司直接或间接竞争的公司工作或者拥有利益的,将被视为故意违反合同约定的竞业禁止,应一次性支付给爱仕达公司20万元违约金。后来,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李ⅹⅹ擅自到威尔炊具制品有限公司。此后,爱仕达公司多次以信函方式告知威尔公司,不得录用李ⅹⅹ,但对方未予理会。为此,爱仕达公司向仲裁委申请仲裁。仲裁部门作出裁决,要求李ⅹⅹ向爱仕达公司支付竞业限制违约金20万元,威尔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五、网络侵权

法律规定:网络侵权行为,目前我国法律亦无明文界定,发生网络侵权一般援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刑法》及相关法律追究民事责任(受害人起诉)、行政责任(版权局、通信管理局进行罚款、罚没违法财产)、刑事责任(网络犯罪、公检法追究)。

法理分析:网络侵权行为按主体可分为网站侵权(法人)和网民(自然人)侵权,按侵权的主观过错可分为主动侵权(恶意侵权)和被动侵权,按侵权的内容可分为侵犯人身权和侵犯财产权(也有同时侵犯的情况)。网站侵权多为主动性侵权,即网站转载别的网站或他人的作品既不注明出处和作者,也不向相关的网站和作者支付报酬,这就同时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因为大多数网站都是赢利性质的经济组织,利用别人的劳动成果为自己牟利而又不支付报酬,其非法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大量存在着,很多网站把属于别人的软件、文章、图片、音乐、动画拿过来放在自己网站上供用户浏览、下载,以此向用户收费或者吸引广告主的资金投入。当然,侵权人是否以赢利为目的并不影响侵权的构成。

(一)侵犯著作权(版权):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含以下人身权和财产权:

1、发表权;

2、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3、修改权;

4、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5、复制权;

6、发行权;

7、出租权;

8、展览权;

9、表演权;

10、放映权;

11、广播权;

12、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13、摄制权;

14、改编权;

15、翻译权;

16、汇编权(即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

17、其他权利。

可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

(四)美术、摄影作品;

(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

(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

(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

(八)计算机软件;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1)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未经许可将作品原件或复制物提供公众交易或传播,或者明知为侵害权利人著作权的复制品仍然网上散布以及拟散布的输入上载。再例如:如果未经权利人许可(包括默视同意),将其作品数字化后“上载”到网上,也是构成侵权。不过,在我国有个例外,即报刊转载的“强制许可”:已在报刊上登载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报刊社受著作权人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转载,但应按照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

(2)侵犯署名权:整理编辑网络信息时删除作者签名档案。(3)侵犯发表权:如将电子邮件转贴到新闻论坛或BBS站

(4)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整理编辑时,只取作品部分内容以及图文框(frame)链接等。此种行为使他人的网页出现时,无法呈现原貌,使作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侵害了著作权。美国Totalnews公司利用图文框技术,将CNN、华盛顿邮报等网站上的新闻链接到自己的网页,并在其他图文框保留自己的网址和广告,谋取广告利益。

(5)侵犯汇编权:如果抄袭他人的网页,很可能构成侵权。因为网页可以作为“汇编作品”而受著作权的保护。只要该网页内容的选择或编排具有独创性,而抄袭导致被抄袭者的网页与抄袭者的相似即可。

典型案例7:盛大公司反《传奇》私服、盗版案,打击了一大批通过私接服务器,为网民非法提供有偿游戏服务的个人网站。

(二)侵犯名誉权

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法理分析: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法人的名誉往往对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发生重大的影响。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隐私等。

侵犯名誉权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的调查分析 篇7

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了包括城镇职工和居民在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各地成立了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医保经办机构),并由医疗经办机构负责审核和选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医院),双方签署《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明确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则、双方的义务和权利等。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各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本研究是基于《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的内容,了解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结构、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实施中的意见,分析和探讨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方式,提出研究建议。

1 调查对象

1.1 医保经办机构

本次调查共回收来源于医保经办机构的问卷20份,其中北京市17份,占8 5%,其他省市3份,涉及3个省市。北京市均来源于北京的各区医保经办机构,山东和江苏的问卷均来源于当地市级医保经办机构,广西的问卷来源于省级医保经办机构。

1.2 定点医疗机构

本次调查共回收来源于定点医疗机构的问卷18份。18所医院中,三级医院13所,占72.2%,二级医院4所,占22.2%,一级医院1所,占5.6%;综合医院13所,占72.2%,专科4所,占22.2%,社区服务站1所,占5.6%。这18所医院均为非营利性医院。

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水平与医院级别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等级较高的医院进行治疗,因此对于高等级医院进行研究,更能凸显出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利益的交汇点与分歧点。与医保经办机构签订协议的几乎100%均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有越来越多的私立医院进入患者的选择范围之内,但本次调查未涉及私立医疗机构。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关于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制度、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2.1.1 结果。

20所医保经办机构均回答定点医疗机构具有准入制度、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即各地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需要有标准筛选。其中北京市的17所中,除4所未答外,有12所(70.6%)的医保经办机构回答需要由北京市市级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批准,1所(5.9%)的经办机构回答需要由北京市的区级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山东的问卷显示需要山东省市级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广西和江苏的问卷未回答。

18份医疗机构问卷中,除4所医院未答之外,其余14所医院均回答具有准入制度、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

2.1.2 分析。

医疗机构作为医保政策实施的定点机构,需要衡量其资质、医疗技术、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准入制度是必要的。同时,由于不同类别与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范围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可以保证经办机构、医疗机构以及患者三方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医疗保险基金得到有效利用。

2.2 关于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的签订和管理路径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结果。

20所医保经办机构均要求定点医疗机构每年签订协议书。18所医院中,94.4%的医院均签订了协议书,5.6%的医院未签订。另外,18所医院中除一家医院未答之外,其他17所医院均对管理路径进行了选择,该题为多项选择题,医院可以选择所存在的多种管理路径,结果见表1。

2.2.2 分析。

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被广泛应用。但不同地域的医保政策都不一致,管理路径也不一致。由于医保政策的不同,各种审核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因此各地可能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管理路径。管理路径的确定主要由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决定,医院作为被动接受方,接受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检查。

2.3 关于协议订立谈判机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2.3.1 结果。

20所经办机构中,有2所经办机构未回答“有无谈判机制”该题,回答的18所社会医保经办机构中,有7所(38.9%)的认为在签订协议书时与定点医疗机构有谈判机制,11所(61.1%)经办机构选择没有谈判机制。20所医保经办机构中,仅有8所(40.0%)经办机构认为有必要引入谈判机制。

18所医院中,仅一家医院在签订协议书时有谈判机制,其他均未谈判即签订协议书(表2)。有15家(83.3%)医院认为有必要引入谈判机制。其他则认为协议书的内容是固定的,基本上没有谈判的余地与可能(表3)。在协议书中出现的各类指标均没有协商、谈判的协调可能,单方面、强制要求医院达标,对医院要求过于严格。绝大部分医院都认为需要引入谈判机制,对于协议书中出现的指标进行协商与讨论,探讨其合理性。

由卡方检验可知,在此问题上,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医院相较医保经办机构认为服务协议书签订时没有谈判机制。

由卡方检验可知,在此问题上,P值<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医院相较医保经办机构认为更有必要引入第三方谈判机制。

2.3.2 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和医保经办机构在该问题上认识完全不同。医院认为没有谈判机制,而医保经办机构认为具有。或许两者对于“谈判机制”的理解不同,一方面认为指标是否可以修改,另一方面可能认为与医院签约即为“谈判”。所以需要进一步明确“谈判机制”的内容。

对于第三方介入进行谈判来看,因为该谈判机制更倾向于对于条款的讨论与协商,又由于协议书本身性质的特点,医疗机构和医保经办机构在是否引入第三方谈判机制的问题上认识也不一致。

2.4 关于对医疗机构处罚的调查和分析

2.4.1 结果。

20所医保经办机构均表示在协议书中,存在医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有处罚规定。14所(70%)医保经办机构认为协议书里的支付政策和处罚规定不是单方面制定的,而30%的医保经办机构认为是单方面制定的。

18所医院中,除1所医院未答外,有16所(94.6%)医院表示医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有处罚规定。另外,有12所(66.7%)医院选择在协议书中具有医疗机构对医保经办机构处罚进行申诉的内容,有33.3%的医院认为没有。在申诉途径上,医院可以选择所存在的多种申诉途径,12所认为有申诉途径的医院选择结果见表4。

2.4.2 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上均存在对定点医疗机构处罚的规定。但在支付政策与处罚规定是否单方面制定上,医保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认知也不一致,多数认为协议书里的支付政策和处罚规定不是单方面制定的,也有部分认为是单方面制定的,可能存在地域性差异。在申诉途径问题上,向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局进行申诉是较多医院会选择的途径,其次为上级医保经办机构和法律诉讼。没有医院选择第三方民间机构调解。

2.5 关于对医疗机构奖励以及评选的调查和分析

2.5.1 结果。

20所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均认为对定点医疗机构有奖励机制,且均认为评选细节公开、透明。18所医院中,有12所(66.7%)医院认为有奖励机制,但其中仅一半的医院认为评选细节公开、透明。

2.5.2 分析。

在协议书中未注明奖励机制及评选的细节内容,因此过半医院认为评选细节不公开、透明。同时,所有的社会医保经办机构都觉得评选细节公开透明。可能由于样本量的原因,统计分析结果没有显示有差异性,但从百分比上也可看出,医院和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在该问题上认识的差异性。因此,应加强评奖方面的公开性,或是在协议书中说明。

2.6 对医疗保险中心约束和处罚的调查和分析

2.6.1 结果。

20所医保经办机构中,有19所(95.0%)医保经办机构认为协议书中有对医保经办机构的约束条款;有12所(60.0%)认为协议书中有对医保经办机构处罚的条款。18所医院中,有11所(61.1%)医院认为协议书中有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的约束条款;除了2所医院未答外,仅有6所(37.5%)医院认为协议书中有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处罚的条款。在认为有处罚条款的医院中,有1所医院未答,其他5所医院中,仅1所(20%)医院认为处罚条款具有可执行性。这6所医院在进行医疗服务中,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均有违反协议书的行为,但是都未执行相应的处罚条款(表5)。

由卡方检验可知,在此问题上,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医院相较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认为服务协议书中没有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的约束条款。

2.6.2 分析。

从统计学上看,医院认为协议书没有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的约束条款,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则认为有,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和医院的认识有显著差异性。对于处罚条款,也可能由于样本量的原因,统计结果显示没有显著差异。但仍可以看出,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和医院的认识差异较大。多数医院认为协议书的单方面性,体现了对医院要求的严格,与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要求的宽容。绝大部分医院均认为没有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的约束条款,处罚条款基本处于不可执行的状态,并且也没有执行的操作行为。

2.7 关于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监督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2.7.1 结果。

20所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均认为有相关部门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进行监督,监察部是主要监督部门。所有的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均认为需要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进行监督。18所医院中,除2所医院未答外,仅7所(43.8%)医院觉得有相关部门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进行监督,7所医院认为审计厅、人社局等是主要监督部门。2.7.2分析。双方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是否有监督以及谁是监督部门存在差异。医院认为需要引入更多的监督部门,主要指2个部门以上,一个是无利益相关的第三方部门,另一个是医疗机构作为实施主体,也应有权利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行使监督行为。协议书上规定,协议书的签订双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一方是医院一方的监督者,但前者在协议书上却没有明确的监督者,因此,容易造成权利的过于集中,后者的利益容易造成损害,后者也应该有对前者进行监督的权利。

2.8 关于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单位属性的调查和分析

2.8.1 结果。

20所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对于自己单位的属性理解各有不同,40.0%的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认为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属于政府部门,25.0%的认为属于政府部门委托的办事机构,35.0%的认为属于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

2.8.2 分析。

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内部对于本身定位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公务员或是事业人员,其权利职责也无法划分。就该问题来看,需要先明确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的性质,使其工作人员了解其性质,在协议书签订、与医院沟通等方面将比较有章可循。

2.9 关于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属性的调查和分析

2.9.1 结果。

20所社会医保经办机构中,1 9所(9 5.0%)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认为协议书是行政合同,仅1所(5.0%)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认为协议书是民事合同。

2.9.2 分析。

协议书性质的不明确,或是说作为行政合同的协议书,签订双方本身就不是对等的。在这种情况下,协议书的指标设定无法通过谈判、协商等机制确定,而是由单方进行制定,被动接受方的医院必须签订,否则将失去定点医疗机构的认证,从而无法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对其接诊患者、医院经营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损失。

2.1 0 关于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维护何方利益的调查和分析

2.1 0. 1 结果。

20所社会医保经办机构中,有1所未答,其余的19所社会医保经办机构中58.0%的社会医保经办机构选择的是维护参保人员的利益,而选择维护医院和参保人员的利益、维护医保基金和参保人员的利益、维护医保基金、参保人员和医院三方的利益、维护医保基金的利益的百分比均为10.5%。

2.1 0. 2 分析。

各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对于自我职能定位也不明确,需要明确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的权责,使其了解其立场与所维护的利益代表,才能更好地促进医保工作顺利、正确地进行,减少社会医保经办机构与医院之间的摩擦。

3 讨论

首先,基本医疗保险涉及患方、医方、保方三者的利益,有必要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来明确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则、双方的义务和权利等。同时,全国各地的财政状况、参保情况均不一致,因此《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中考核医疗机构的指标要求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动态调整。同时,由于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疗范围和技术水平不一样,也需要分级、分类进行管理。

其次,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的性质定位不明确。政府部门与普通事业单位的权责是不一致的,这也会影响社会医保经办机构对自身权责的定位,从而更会深远地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再次,签订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的双方的责权利是不平等的。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中对于定点医疗机构有着明确的处罚条款与措施,相应的对于医保经办机构的约束、处罚条款与措施则基本无效。定点医疗机构向上申诉的途径单一,没有相应监督部门对经办机构的自身行为及对医疗机构的判罚进行监督。

最后,医保经办机构、参保人员和定点医疗机构各自的权益分配是一个博弈的过程,目前没有建立谈判机制,医保经办机构代表参保人员与医疗机构应进行有效沟通,保障三方利益。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日渐健全,目前我国约94.97%的人口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但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医疗费用的日渐增长,基本医疗保险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三方的博弈将进一步深化。

4 关于现行医保政策的建议

大多数医院认为,现行的医保政策在对药物适应症、新材料/诊疗方式纳入医保的速度过于缓慢。同时对于已实行多年的单病种限额制度,需要根据目前的物价水平、新技术及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提高。

在协议书的签订和执行方面,医院希望在签订协议书时进行谈判机制,尽量制定更公平的指标体系,在评定优秀定点医疗机构时,方法更公正与透明。特别地希望在协议书中体现对社会医保经办机构的监督及处罚内容,并保证其可执行性。

明确社会医保经办机构自身地位和协议书属性,有利于各方的医疗保险工作。因此,明确协议书的性质,如何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的利益,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摘要:目的:了解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结构、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实施中的意见,分析和探讨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方式,提出研究建议。方法:对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用epidata3.0录入,SPSS15.0进行分析。结果:定点医疗机构均有准入制度,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医疗机构认为《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没有谈判机制,希望引进第三方进行谈判。《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书》没有明确的对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约束、处罚条款。结论: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与定点医疗机构沟通,共同制定相关指标,更好地维护参保人员的利益。

维护服务协议 篇8

摘要:《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以下简称两岸服贸协议)于2013年6月签署,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续协议的一部份。金融服务业是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此次两岸服贸协议中获得重大突破,未来两岸金融业合作必大有作为。尽管两岸金融业在规模上存在不小的差异,但由于两岸金融业者各有所长,因此在全面衡量利弊后,两岸服贸协议的金融开放,可说是利远大于弊,机会远大于威胁。未来双方将在保险业、银行、证券期货方面合作进一步深入和扩展,创造更多机会,创造两岸金融双赢局面。

关键词:服务贸易协议;金融业;开放;效益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旨在对等基础上相互开放市场。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在早期收获基础上更大范围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大陆对台开放共80条,台湾对大陆开放共64条。从已签署的双方承诺表来看,台湾开放64项中,出价低于向WTO承诺的有23项,相同者22项,超过WTO者19 项。大陆方面出价均高于对WTO的承诺水平,一次性出价涵盖的行业类别之多、开放力度之大,在大陆已签署的类似协议中前所未有。其中,金融业开放高于WTO承诺表有15项。因此,就谈判结果来看,大陆让利颇多。就此次两岸服贸协议开放的金融服务业内容来看,大陆方面承诺开放保险业1项、银行业6项、证券期货业8项,台湾分别开放保险业1、银行业4、证券期货业4项,效益分析如下:

一、保險业

对于在大陆的台资保险业者来说,这是实质业务的开放。由于目前台资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多需与大陆保险公司合作,客户必须另外向大陆公司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造成客户投保或理赔服务不便,是台资保险公司在大陆地区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台资保险公司在费率计算、理赔服务及管理经营方面又具明显优势,可以配合大陆保险监理机构解决车险理赔难的问题,所以“交强险”业务的开放,不但有利于台资保险公司拓展大陆市场,更有利于大陆保险公司进一步引进台湾相关经验,促进大陆保险市场进一步完善,进而达成双赢互利。

其次,放宽具有一定实力的优质大陆保险公司赴台设立代表处及参股等,对台湾保险公司的冲击有限,但对整体保险市场有正面效益。事实上,台湾保险市场早已高度饱和,保险业经营及业务拓展竞争激烈,国内保险业者的竞争力远高于大陆方同业。再者,开放大陆优质保险公司参股,有助提升台湾保险业资金水准,有助于提高大陆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水平。

二、银行业

大陆开放部分可分成四个方向:第一,中国大陆银行境外理财业务可投资台湾金融产品,包括上市股票、证券投资信託基金、公债及公司债等理财商品,有助于扩大台湾金融市场资金动能,提升台湾金融商品的竞争与创新能力,进而带动我国证券商、证券投资信託及顾问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与就业机会;第二,开放褔建支行及村镇银行,依据我方规定,分行可办理的业务,支行亦可办理,加上村镇银行的开放,可大幅增加台湾银行在大陆地区的营业网点,有助于台资银行在大陆业务的实质拓展;第三,支持两岸银行业相关股权合作,有助于两岸银行业合作结盟,稳固融资管道,协助于业务拓展;最后,大陆承诺放宽台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将能协助台资银行在大陆地区初期业务的拓展,并协助更多台商取得融资资金。

而台湾方面的承诺则是进一步取消陆资登台的限制,放宽陆银来台设立分支机构及参股投资的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条件,并放宽参股比率,未来单一陆银投资台湾上市银行、金控公司的持股比率将从目前的5%提高至10%,参股投资金控公司子银行的持股比率可达20%。即陆资将有机会入主台湾的金融机构,取得董事席次。此次两岸服贸协议开放,符合台湾金融政策大方向,并有助于促进两岸银行业双向往来,并建立更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

三、证券期货业

在证券业的部分,大陆同意台资证券公司在上海、福建及深圳各新设1家合资的全牌照证券公司,台资券商最高持股可达51%,且放宽台资证券机构投资大陆基金管理公司持股比率可达50%以上,条件都优于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就是台资金融业进入大陆市场的条件优于外资。

两岸证券及期货产业合作又向前跨了一大步,有助于台资证券期货业在大陆的实质经营及业务拓展。大陆承诺允许台湾金融业者以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方式投资中国大陆资本市场,带动国内人民币业务商机,提升台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计价商品的竞争力,促进双方市场共荣发展,进一步拓展两岸特色金融业务,亦有助于台湾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

然而台湾开放有限,除了松绑大陆证券期货业设立办事处的条件及放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金额上限,其他两项都是研议,预期影响将是有限。

四、两岸金融服务业开启合作共赢新时代

综上所述,此次两岸服务贸协议金融服务业协定,台湾获得重大的进展,但也可以看出让利与平衡两大特点。首先在让利部份,承诺项目中大陆对台开放的较多,共有15项,然而台湾对大陆开放部分只有9项,其中更有多项是属于研议性质,并未有具体的承诺。然而在大陆对台开放,皆有具体的业务项目,例如证券期货业的合资全照、银行业的异地支行、保险的交强险。未来台湾金融业在大陆可大展身手,然而陆资证券、期货及保险业在台仍然停留在办事处阶段,陆资银行登台也必须受到台湾金管会的审查,这些都透露出大陆重在让利。

其次,在平衡部分,彼此虽然在业务放宽的程度上有差异,但是却同时放宽交流的条件,台湾明显松绑大陆金融及相关产业登台执业的条件,而大陆则是放宽台资券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健全人民币回流中国大陆管道,未来可让资金不再只有单向,有限度走入双向流通,显然两岸双向平衡交流的迹象逐渐浮现。

最后,具体的承诺条文不仅透露两岸金融交流的项目,也直指台资金融业者,将能够顺利赴大陆发展,金融产业两岸交流时代已经开展,届时两岸金融公司的布局、策略与模式,不会只是纸上谈兵,实际业务的短兵相接将会愈演愈烈。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致力于永续发展的两岸双赢互利的新协商模式,具有开放水平高,两岸特色突出,合作机制持续等特点。协议的签订促进双方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及便利化,继续扩展服务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增进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新合作。更是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新契机,拓展了新空间,从而为应对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台湾“经济部及相关机构”.两岸洽签服务贸易协议对我总体经济及产业之影响评估[R].台北:2013.7.17.

[2]尹晓波,钟小英,洪鑫.服务贸易对海峡两岸经济增长贡献度实证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4):456-457.

上一篇:党员三牛精神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绘本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