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的分歧

2024-09-10

“我俩”的分歧(精选10篇)

“我俩”的分歧 篇1

“我俩”的分歧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生活着两个人,一个是天使,另一个是魔鬼。

——题记

有时候,我会突然感觉自己的心里藏着性格完全不一的两个人,他们天天都会吵架,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还会大打出手。

有一次,我在小卖部里买了一个1元钱的冰欺凌。当时,天气炎热,酷暑难挡,小卖部里人山人海,嘈杂声一直持续着,老板娘忙得不可开交。我掏出五元钱纸币递给老板娘,老板娘把找回的钱给我,我看都没看就把那些零钱塞进了裤兜。

在车站的时候,64路已经来了,我正要掏钱坐车,这时,我才发现老板娘多给我找了5元钱!就是因为这个,我心里的天使和魔鬼又出现了,我的妈呀,这可少不了一场口水战,甚至会发生白热化阶段的肉搏战!

天使见魔鬼也来了,就赶紧凑到我的耳边,悄声说:“赵晟博,我劝你还是把那不应得的5元钱还回去吧!这样人家会感激你的,如果不还就等于成了一个小偷,再说你又不缺这5元钱,你说是吧?”

魔鬼见状,也跑过来把天使推到一边,粗鲁地朝我吼道:“别听那家伙胡说八道,不就是5元钱嘛,人家肯定不会稀罕的。”

“你开什么玩笑?人家开小卖部每天起早贪黑多辛苦呀!”天使气极了。

“那又怎样?再辛苦也不关我们的事,5元钱既然都到手了干嘛还要还回去?搞不好人家还以为是你偷的呢。哼~~”魔鬼脸上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

“不还回去才是小偷呢!”

“偷了就偷了,反正没人知道!”

“你

后来,天使和魔鬼第N次的.大打出手,但最终我还是听了天使的忠告,把那5元钱还了回去,老板娘还特地送了我一个冰欺凌,我心里的大石头也总算落了地。但是我知道,天使和魔鬼的战争永远也不会停止。

其实魔鬼并不可怕,他只是每个人心中不好的一面,也是每个人生活中一些不好的习惯。他有时会让我们烦恼不已,有时也会让我们哭笑不得。

我们要向天使学习,学习他的善良和纯真,学习他的诚实与执着。

“我俩”的分歧 篇2

陈望道先生是60年来汉语修辞研究中最有成就的第一人, 他的《修辞学发凡》是60年中汉语修辞学专著中的第一个著作。他给修辞所下的定义, 也是60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定义。他在《修辞学发凡》中写道:“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许多其他定义, 往往是以这个定义为基础的, 说法大同小异罢了。

《辞海》对修辞的定义是:“依据题旨情境, 运用各种语文材料, 各种表现手法, 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现代汉语词典》对修辞的定义是:“修饰文字、词句, 运用各种表现方式,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讲义》对修辞的定义是:“修辞就是如何调整和修饰语言, 把话和文章说的或写得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对修辞的解释是:“修辞就是对语言的加工, 也就是运用各种语言手段 (即修辞手段) 来有效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

然而这些定义都还不够科学, 不科学之处就在于它们将“修辞”和“修辞活动”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了, 用修辞活动的定义代替修辞的定义, 这当然是不好的。

在继承陈望道先生观点的基础上, 对于修辞原则, 我们的定义是:“以题旨为根据, 以语境为条件和手段。”它与陈望道所说的修辞原则———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小异大同, 可以说是基本上继承了它的观点。因为从宏观讲, 题旨是内因, 语境是外因;题旨是源点和终点, 语境是条件和手段;题旨是话语的总结, 语境是影响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结合方式的制约因素, 二者性质和作用明显不同。我们采用“以语境为条件和手段”的表述, 因为, 修辞过程不仅是适应语境的过程, 而且是建构语境的过程。概言之, 语境是动态的, 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加以调控;它不仅是修辞的条件, 而且是修辞的手段。

王希杰教授对修辞的定义与陈望道先生有相似之处, 他认为, 作为一个动词的修辞, 指的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 是努力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的活动。当然王希杰认为修辞也可以当做名词来使用, 例如:“不懂修辞, 不会修辞, 当然是不好的, 不行的。”这时修辞指的就是语言中有关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的总和。而作为名词的修辞, 有时候也指的是关于修辞的知识和学说, 也就是修辞学了。

修辞与修辞学有着一定的区别, “修辞”是一种客观存在物, 它对整个社会集团都是相同的, 相对稳定的;而“修辞学”则是研究者主观的产物, 是客观修辞规律规则的反映, 因而它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在同一种客观存在的修辞事实之上是完全可以出现两种以上的“修辞学”。因此, “学习修辞”就有了两种意思:一是学习客观存在着的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二是听修辞学课程, 阅读修辞学著作, 学习修辞学理论知识。同样, “研究修辞”, 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研究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二是指研究修辞学著作、理论知识。而把某种语言的修辞现象当做研究对象, 就是“修辞学”。

安徽大学的曹德和教授提出将修辞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示实体的修辞, 一种是表示过程的修辞。表示实体的修辞有三种用法: (1) 指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 如“研究修辞”。 (2) 指修辞知识, 如“要学点修辞”。 (3) 指修辞学科, 如陈望道语:“文法和修辞是两门科学。”而对于表示过程的修辞, 我们对它的定义是通过语言材料的选置、调适以实现交际目的的表达行为, 如“不善修辞”。

表达行为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 但修辞仅指前者, 这是由修辞的“辞”决定的。陈望道指出:“在口说或记录口说的文辞中, 态势实际也同修辞有相当的关系, 它能指示说话的情境而本身也便是说话时的情境之一, 修辞须得同它相应和。但它实在不是所要调整的语词的本身。”修辞的“辞”不包括非语言符号、态势语等属于语境范畴, 将语言手段与非语言手段加以严格区分, 可以避免修辞研究复杂化, 这样处理具有不言而喻的合理性。

在给过程性修辞下定义时, 有人附加了“美”、“适当”、“有效”等前提, 这似乎意味着, 不那么“美”、“适当”、“有效”的语言表达不是修辞。还有人明确提出, 不使用辞格和辞规的语言表达不是修辞。当然像一些错误的语言表达, 违背伦理的语言表达, 不自觉的语言表达, 精神病患者的胡言乱语, 不能自控的酒话梦话等排除于修辞范畴之外。因为人们通常理解的“修辞”是指正常的言语活动。

但是为什么不少人认为它是指“美的”、“适当的”、“有效的”表达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把修辞知识的作用与修辞现象的真实状况混为一谈, 有的把制约修辞行为乃至人类所有行为的普遍过程, 与修辞行为的实际操作当成了一回事, 还有的在过程性修辞与艺术化表达之间人为地建立了对应关系。而将修辞和修辞学定义为“美化语言”, 则会大大缩小修辞和修辞学的范围, 而将修辞和修辞学定义为对语言的加工, 这就必然扩大了修辞研究的范围, 最终会导致取消修辞和修辞学的独立性。

由于研究课题本身存在范围、层次方面的差异, 基本概念的定义往往不尽相同, 同时对一个范围的研究片面性阶段不可避免。而命题由概念组成, 因而理论研究总是从论析概念开始, 而论析基本概念, 会导致任何学科在基本概念的阐释上都不免有意见分歧, 这是正常的, 有时分歧的存在能促进思考, 深化认识, 不是坏事, 而是好事。对不同侧面得出结论, 只要深刻有道理都是可以接受的, 宁要片面的深刻性, 不要全面的肤浅性。对于一个课题只有一个看法是不可的, 如网络新词, 各方意见都有, 对于分歧这种现象, 不应厚此薄彼, 在没有更新更全面的观点出来前, 片面性也是可取的, 这是为了日后得出更深, 更科学结论前的储备与探索期。

所以在对修辞和修辞学进行定义的时候, 要注意几个问题。

1. 要在没有内部矛盾的情况下对修辞进行定义。

2. 不能将修辞研究局限于各种文艺作品, 辞格, 及名人名篇中的修辞现象研究, 尽力做到命题范围内无遗漏。

3. 不能盲目扩大修辞研究范围, 否则会导致取消修辞的独立性。

4. 吸取前人对修辞定义可取之处。

5. 辩证看待修辞这个问题, 定义要简洁。

其实修辞过程是对语言的调节, 以达到交际目的的行为, 也就是通过语言的修饰传情达意。但它是一个对修辞过程的定义, 若来概括整个修辞学就不行了, 因为修辞学还包括对修辞格的研究, 所以这个定义仅限定义过程修辞, 否则对一个大课题下定义, 也是很困难及不可能的。就像对过程修辞定义, 便会失去修辞学规律, 修辞格范围, 对修辞学下定义有可能不突出修辞活动实践性, 中国现代意义的修辞学才出现100多年, 真正开始也是1998年后, 目前下一个完整定义还不成熟, 所以在对外修辞定义的分歧时, 我们要做到融会贯通、取长补短, 多一点辩证法, 少一点形而上学, 才能对明确修辞的定义, 准确研究修辞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对修辞定义的研究由来已久, 不同的学者对待修辞的定义不一样, 本文通过列举分析修辞不同的定义, 分析这些定义的异同, 探讨什么是修辞, 给修辞下定义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今后如何辩证对待及研究修辞的定义等问题。

关键词:修辞,定义,异同,辩证看待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希杰.修辞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 1981, (3) .

我俩的故事 篇3

爱人的照片,常放在贴身的衣兜内,成了他心中的寄托

饶平如,1922年出生,江西南昌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在100军63师188团迫击炮连2排,是一名炮兵排长,打湘西雪峰山外围战,差点丢了性命。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又参加过内战,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军人,那时,他认为能死在战场上也是很不错的选择,算是为国捐躯了。妻子美棠比他小3岁,和他是江西南昌同乡,她父亲是生意人,家里就美棠一个女儿,美棠年轻时是个活泼的女孩,爱唱歌,爱跳舞。她小时候生活很优越,在贵族学校读书,十几岁的时候,经常和同学一起跳舞,舞姿优美。

此前,有人给饶平如介绍过3个女孩,他都以现在正在打仗为由推掉了。1946年夏天,战争结束,饶平如的父亲来了一封信,希望他借着假期回家订亲。父亲带他前往临川周家岭3号伯父家,他记得相亲时跟父亲走进女方家的厅堂,看到左边正房窗口,一位姑娘正在梳妆,揽镜自照,涂抹口红,他记得她一颦一笑,顾盼生辉。这是他第一次看见美棠。两个人也没讲什么话,父亲走过去把戒指戴在姑娘指上,人生大事就这么定了,两个青年都觉得好笑,他去她房间坐时,室内还有其他孩子在玩耍,美棠跳舞,唱歌,还拿相册给他看。

许多人是不信一见钟情的,旧式的婚姻,没有谈情说爱的机会,当时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景下,他和美棠并没有机会多说话,但临走的时候,她送给了他几张照片,从此,内心起了许多变化。第一次相亲后,他走原来路线回部队,站在九江开往镇江的轮船甲板上,青春激荡、凭栏眺望。望着滚滚江水,憧憬着美好未来,他开始懂得分别后的相思。

饶平如挑出几张美棠给他的照片,贴在部队的宿舍墙上。那是生死悬于一线的青年心里的依靠。他最喜欢美棠的一张照片,穿着石榴花底裙子,圆圆的脸,弯弯的眉,面如桃花,鲜艳而美好,他把照片放大贴在军营墙上,带着几分得意的神情,把照片分赠给战友。他还把一张穿石榴裙的黑白照片重新冲洗,涂一点唇红,看上去美艳夺目。这张照片他常放在贴身的衣兜内,成了他心中的寄托。1948年,他和妻子就是在南昌的江西大旅社举行了婚礼。在他认识美棠之后,他的想法有了许多改变,他认为有妻子儿女,就有了一份责任。他希望与妻子永远相爱。

婚后时世动荡,饶平如带着美棠四处奔走,居无定所。在贵州当雇员,又在南昌经商,美棠嘲笑说根本不像个生意人,他自思也的确如此,至今,还不会看盘秤的重量。

到了1949年,饶平如本来要随众去台湾,可转念一想,岳父把女儿嫁给他,是希望有个依靠,他要走了岳父就没了依靠。他相信天下之大,总有容身之地,就留了下来。

在贵州时,他们住的房子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床,四面都是窗子,大概是亭子改建的,晚上,狂风吹得窗户哐啷作响,他觉得很好玩,画册中生动地再现了两人的动荡生活,画中的美棠,叉着腰数落老头菜炒得太咸,抽屉没关好,洗手把水溅到盆外边了……这一集画册的题目就是“你什么都不会做”。

后来,舅舅在上海办了医院和学校,叫他去当会计,他把美棠和孩子们带到了上海。1958年,舅舅的企业被关闭,饶平如被遣送至安徽某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妻子带着孩子留在上海,他开始跟妻子过两地分居生活。他被劳动教养时,没人告诉他原委,也没有手续,直接从单位带走,单位要美棠划清界限。美棠说:“他不是汉奸叛徒,不是贪污腐化,不是偷拿拐骗,他是好人,我不能跟他离婚。”

劳动改造时,饶平如干的活是独轮车运土修坝,一车土300斤,拉车还可以两个人一起干,轻松些,但他选择了手推车,为的是一个人自由,可以把英语单词放在衣服里,一边推车,一边背诵,明知道没什么用,但他不愿意浪费时间。

分居21年时间,他的信件都没保留,妻子写的信他大多留着

他一生中常常怀念的日子,就是新婚之后,和美棠在贵州与南昌四处奔波的生活。去南昌经商,大儿子出世,开面店生意不佳,上夜校学会计,面试粮食局,投简历给测量队,卖干辣椒,搞不清楚秤,美棠嘲笑说,根本不像商人。饶平如现在还保留着美棠寄给他的信件,并仔细贴在画册当中,虽然里面多是枯燥的生活碎语,几乎没有情感的抒发。但他仍视为珍宝,精心收藏着。

一直到1979年,整整21年两地分居,每年只能回来一次。每年只有半个月的假期,每到过年前,在安徽买了鸡蛋、花生、黄豆、油,长生果等,一层层,用锯末隔好,找个扁担,拿棉袄垫着肩膀,辗转车马,一路歇息几十次,坐火车挑回上海,就等妻子与孩子开门的这一下热腾腾的欢喜。晚上,这些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仍不肯罢休。而除此之外的日子,都是妻子美棠独自撑起整个家庭。5个孩子,他们现在能够各自在社会上立足,都是美棠的功劳。

在上海时,家里收入不错,也没让美棠去找事做。饶平如一走,家里就困难了。有时,从孩子口中省下糖块寄给丈夫,当时,美棠时常腰疼,一包药两元钱,她只服了一包就不肯再吃药,为了省钱,给5个孩子读书用,为了养家去搬运沉重的水泥。现在的上海博物馆,可能就有美棠背过的水泥。她为了孩子,为了生活,就是那时积劳成疾,她的腰、肾脏是累坏的。美棠虽然小时养尊处优,但婚后非常贤惠,她是一个非常善良,品格正直的人。艰苦的时候能顶得住,懂得坚持和牺牲。

美棠写给他的信说:“我很生你的气,而且,我越写越气,我真的不想理你。”饶平如说:“看过她的信,我一点没有生气,她平常对我很好的,她对我不满,我都看作是气话。”他说他从不生美棠的气,因为夫妻之间,没必要去赌气。她老怪他这也不会做,那也不会做,他仍然乐呵呵的,美棠平时发脾气,他也从不往心里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能产生很深的爱情?饶平如说:“其实,婚后的生活是要相互创造,相互支持的。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交融。爱是自然发生的,结合之后,感情自然越来越深。”人们常说相爱容易相处难,但饶平如却说:“相处怎么会难呢?相处应该越来越好。夫妻之间没有什么理好讲,只有一个情字。错了有什么要紧呢?难道非要争个输赢?”

分居二十一年时间,他写回来的信件都没有保留,妻子写的信他大多留着,全贴在画册里,这些信里几乎没有情感的字样,都是艰辛的生活,怎么搞点吃的,怎么让他弄点鸡蛋回来,让孩子干什么工作,商量孩子找对象的事。

1992年,美棠肾病加重,饶平如当时还在政协工作,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顾妻子。从那以后,他都是5点起床,给美棠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消毒、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都要亲力亲为。有时子女也觉得母亲苛刻些,饶平如摆摆手说:“她其实一直在埋怨我,一直在笑话我。但这个笑当中,我只觉得好玩而已,不要跟她计较。”

饶平如从安徽回来之后,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工作,全家挤在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儿女陆续成家立业,只剩下一个孙女陪着老两口,2003年,儿子让他们搬到一个大房子里住,生活状况大为改观。

2004年起,美棠的身体每况愈下,肾病引发肾功能衰竭;为了照顾妻子,他按照营养食谱买菜做饭,定时测量血糖,学习打胰岛素和做腹部透析,美棠糊涂时,坚持说丈夫把孙女藏起来了,饶平如怎么说她都不信。为了唤起美棠的回忆,饶平如拿出美棠少女时代的照片,跟她讲过去的事情,但病中美棠不再配合治疗,动不动就要拔身上的管子,不想活了,大家极力阻止,但没有效果。

美棠生病期间,神智受到影响,得了尿毒症,病重时,神智不清。美棠不配合治疗,还老说昏话,这时,饶平如一直拿她的话当真,他依然愿意跑很远的路,去给美棠买一个老字号的糕点,往往买回来的时候,美棠已经忘记了,也不想吃了。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比较严重了。美棠说有一件黑底子红花的旗袍,这件衣服根本就不存在,但他坚持要去找裁缝来做一件,尽量满足她的要求,成全妻子的愿望,为的是让美棠能够满意。

画18本日记体画册,取名为《我俩的故事》,以缅怀妻子

美棠在得病的最后阶段,头脑开始糊涂,喜怒无常,情绪不定,不高兴总是掉眼泪,病情好转时,就手舞足蹈。饶平如常说:“美棠一辈子对我都好,病重时,美棠每天清醒时只有几分钟,就是那一会,她还叮嘱女儿,要好好照顾爸爸。我们互相关心,从年轻到年老,相亲相爱。”

2008年3月19日下午,美棠睡在床上,她的生命已经没有力量了,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饶平如说:“她看见我来了,流了一滴泪,她已经不能讲话,我摸摸她的手,还有一点点温热,后来我意识到真的是冰凉了,她的生命就此划上句号。我就拿剪刀把她一缕头发剪下来,我用红丝线扎一扎,用布包好,这是她唯一剩下的东西,就当作纪念吧。”美棠还留着一个很小的戒指,她平常戴的。细细一圈金戒指,当年父亲赠给新人的那个,后来,家境贫寒,她已经变卖了,晚年他买了另一只送妻子。美棠的离去,距离他们60年钻石婚的纪念日,只差5个月时间。饶平如说:“美棠与我距此目标仅五个月,亦应无憾矣……”美棠去世后,他无以排遣,只好去他俩曾经去过的地方,结婚的地方,到处坐坐看看,聊以安慰。

饶平如说:“我们在一起生活那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情,留下的照片很多都在动乱中丢失了,婚礼照片也在战乱中遗失了。”他整理照片时,把缺少的那些部分补上图画,把故事写下来,画下他们人生相处的近60年生活时光,甚至还靠着想象,画下了多幅妻子少女时代,甚至童年的影像。最后,就成了18本日记体画册,取名为《我俩的故事》,以缅怀妻子。他说:“人虽然走了,留下记录,让后代人知道我们上一代是怎么过来的。”

2008年美棠去世之后,儿女让他去新马泰旅游,他不肯去,也不愿意去繁华都市,执意回到南昌,到当年结婚的江西大旅社,在两人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拍下一张照片,饶平如回首往事,百感丛生。美棠过世后,他现在每次经上海博物馆,都停一停,这个台阶里面,也不知道哪一块是她抬的水泥,一百样的感情,甜酸苦辣,混在一起。有愉快,也有悲伤,有惆怅,也有叹息。

饶平如是一个乐观的老人,他经常在家弹钢琴、吹口琴、学英语,说到妻子的离世,他常说:“和妻子同生死,共患难,相濡以沫,我俩苦过,甜过,有欢乐也有悲哀,悲欢离合,相亲相爱,牵手一生,感情至深。”

他把美棠的遗像放在他床的上方,每天都跟她说几句话,告诉她家里人的生活情况。每天早上晚上,烧一柱香,祝愿她天堂安好。她的骨灰至今没有安葬,因为他要等着他的骨灰一起,装在同一个盒子里,多余的骨灰撒向大海。生生死死都在一起,这是他要得到的最完美的结局。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欢笑/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这是美棠最喜欢的《魂断蓝桥》里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歌词,青年时代没有那么重的忧烦时,家中如有客,美棠让他吹口琴,自己唱和。现在她不在了,饶平如90岁才学弹钢琴,为的是经常弹这支曲子,弹给天堂里的美棠听。

饶平如手握画笔,将刻骨的思念,将这一生美好,全部画下来,18本画册又沉又大,放在桌上,都不好铺开,就趴在床上看,一边摘些字句,看着看着,有时会自言自语。这些画册都留给后人收藏着,留在有缘见到这些画册的人心中。他常说:“相思始觉海非深,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

饶平如没正规学过画画,这本画册他费了不少心血才画成的,他喜爱的诗、句子,就抄下来,留着自己翻阅,算是孤芳自赏而已。饶平如说:“人家感到我的行为奇怪,平凡的爱情也能演绎出那么深厚的情感?我感到现代人做事有点奇怪,很多不可回避的现实影响了现代人的感情。”饶平如的晚辈都说:“这就是一个童话故事,生在那个年代的平凡的爱情故事,放在现代社会,不会再有了。”

“我俩”的分歧 篇4

终于读完了,《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这本书的封面是殷红色的,裸脊锁线设计,有浓浓的岁月气息,而且这样的脊背设计可以平摊180度,也不至于担心他会损坏。

这是一本回忆了平如美棠的爱情故事。始于民国,历经坎坷。在阅读的过程中,几次让人泪目,然后先生的文笔质朴点滴,都是平常的故事,直到他遇见了美塘这些故事的文字,开始变得更加厚重,讲得清楚一点,就是“思念”。

从少年时忆起:家庭教育节日习俗,家乡特产……尤其是对忙年的描述,让我也开始怀念小时候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氛围,孩子眼里的年是快乐的。总是记忆里的年味比较重,就像冬天的橘子味道比较浓。

已90岁高龄的老人也曾经历经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亲自上过战场打过仗,见过战后战友的离开,喝过稻米田里浑浊的水,也考虑过藏身于山林。“埋骨何须桑梓地,英雄到处是青山。”

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岁月,现在却从未如此真切的思虑起将来。

平如初见美棠就定了婚,她就戴上了金戒指。饶先生见到第一眼见到她时,她正在对镜涂口红,他没有看我,我心知是她,这便是初印象。而且那天天气很好,熏风拂面。从字里行间,我好像感受到了那天暖暖的风,明亮的太阳,这种订婚初见之景,仿佛也只从民国剧中看到过。父母之命,不也谱写了一段温暖。

婚后的平如美棠也有磕磕碰碰,也曾一起携手游玩吃路边的点心,到广场看戏喝茶,有了几个孩子,两人也有22年的分别。美棠一人在家带着孩子,还担心着丈夫的身体,从孩子的零食中省出些寄给在安徽劳教的先生。美棠为补贴家用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工地搬水泥,在采访中,饶先生还说:“我到博物馆走走,想知道哪块砖是她搬的”时光可以让一个人面目全非,也可以让另外一些人愈加清晰,像一点润如酥的.雨,落下无形无迹,远看才草色青青,无际无涯。

26岁初相见,相依相伴,话说好一时易,好一世难,这一份感情弥足珍贵,重如泰山。

美棠肾不好中确诊为糖尿病,平如向医院护士讨教方法,购买设备自制了家庭腹膜透析,看到饶先生在这一块的文字,多的感受便是他对美堂糊涂时的爱护与无奈无助,他为她去买糕点,也只是想多味美堂做些什么,让她开心。

“相思始觉海非深”。90岁老人讲出这句话,一定是情感在岁月中煎熬的比较好表达,那么严重的句子,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和勇气,可以引到自己的身上的。

不知道有多少感情,在开始之时,朝朝暮暮,到头来却撕破脸皮,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在岁月的变化中,“不变”才是比较大的可贵。

★ 云淡风轻,静待花开散文

★ 生命如一季花开散文

★ 红尘深处静享花开如斯散文

★ 静等花开教育范文

★ 静待花开教育随笔

★ 平田地散文

★ 花开心中岁月静好随笔

★ 关于静待花开600字话题作文

★ 静静花开散文

分歧的作文 篇5

爸爸是一个十足的足球迷,他的球龄已达之多,妈妈是一个电视剧迷,凡是好看的`电视剧都逃不过她的火眼,必须得一一在她眼皮底下进行“阅兵仪式”,而我则是一个忠实的动画迷,不管什么动画,我都要看一遍。在这三角鼎立的情势下,必定出现瓜分天下的局面,战争也就随之而起。

记得有一天,时间安排得非常凑巧,7:00的时候10频道要放映欧洲冠军联赛决赛,阿森纳要对阵巴塞罗那,小罗与亨利的颠峰对决,52频道要放映妈妈近期比较喜欢的《婆媳过招》,而44频道要放映我最最钟爱的动画电影《猫和老鼠》特别版。看完了节目预告之后,我们三个是各有个的打算,虽然我“胳膊扭不过大腿”,但我还是跃跃欲试,想争取一席之地。

“当当……”钟敲了七下,我们三个开始“赛跑”,目的直冲电视机。爸爸毕竟是一米七八的汉子,首先到达了电视机前,收看足球;妈妈也不甘示弱,利用她在家里的权威枪过遥控器直杀52频道。顿时,10和52两个频道在电视机上不停闪现,一会儿跑到了众强角逐的绿茵场,一会儿又到了轻松搞笑的电视剧里,大彩电似乎一下子失了策,乱跳起来。就在爸爸妈妈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浑水摸鱼,在他们两人手中偷到了遥控器,调好了频道。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我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猫和老鼠的绝妙过招。“去去去,小孩子不要瞎胡闹,一边凉快去”,妈妈把我赶到了一边,自己调了频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我和爸爸只好无奈地甘拜下风,悻悻离去,开始我们的乐趣——下象棋。别看我们如此争夺自己的“权利,但是第二天,又过起了往常的平静而甜蜜的生活……

我家的分歧作文600字 篇6

记得那一次,我还在读小学,因为我没有一个艺术特长,爸爸妈妈非常头疼。爸爸说:“我觉得要不给他学弹钢琴吧。”妈妈想了想,摇摇头说:“不行,我觉得弹琴不适合他这样的男孩子,他静不下来,要不让他学书法吧。”说话间,他们的眼睛齐刷刷看向我,好像要让我自己做出决定。这我非常为难,因为这两样我都喜欢,但是电子琴我之前学过一点儿,心想应该会比较轻松,而书法从来都没学过,就连怎么拿毛笔都不会,学起来肯定困难,可是妈妈又不能“惹”,这下让我左右为难了。经过思想反复斗争,为了不能让爸爸妈妈为此争论不休,我想只能“牺牲”自己的玩的时间了:“要不我两样都去学吧。”

可是谁知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俩又开始争论两个兴趣班,会不会对我造成太大的压力了。他们非要只选择其中的一门课程,争论还在继续,最后变成了争吵。我心想:是不是我得做点什么事情才能让爸爸妈妈接受对方的意见呢?于是在双休日,我偷偷地起的很早,把原本妈妈每天拖的地板都拖干净,还去楼下的早餐店买了本该爸爸买的早餐给妈妈吃。当然,我的.“诡计”被爸爸妈妈发现了,并且知道了我的目的,于是,他们终于“停战”了。最终的决定是先让我试一段时间,看看我更喜欢哪一样,更适合哪一样。

《使至塞上》分歧解说 篇7

唐诗在初中语文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种版本教材中,都被编辑青睐选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边塞景象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但在具体注释全诗过程中,各种版本还是有着较大的出入,就是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些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权威著作中,解释也不是能够统一详尽,这就给广大读者深入理解带来了许多不便。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做一番较为深入的探讨。

笔者认为,各个版本在注释过程中出现较大分歧的原因是对写作背景的理解上有差异,在诗人出使的路线、时间上看法不够统一。如果这两个问题一旦明了,分歧自然就会解决。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两千余级。”(《旧唐书·玄宗纪》)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本诗写的就是奉旨出使之事。

颔联写到的雁入胡天,这是诗人看到的实景,由此就可以看出,诗中描写的应该是夏季之景。崔希逸大破吐蕃时在三月,王维出使慰问应紧接其后,估计应为五月左右。正因如此,诗中才会出现“归雁入胡天”的景象。既然是这样,那么“征蓬”就不可能是随秋风飘飞的蓬草,更谈不上诗人以蓬草自喻。夏季北归之大雁不可能与秋季飘飞之蓬草同时出现。笔者认为,诗人这里用“征蓬”指代自己出使“单车”,南北朝文学家王褒曾有诗《塞下曲》:“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王维对此诗应该是很熟悉的。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颔联中的“征蓬”与“归雁”,一个是天空中归雁向北飞行,一个是大地蓬车出使边塞,两者之间遥遥相应,构成一幅动感的立体画面。“单车”宣慰部队,虽然路途遥远,随从不多,但胜利的喜悦、边塞的风光、出使的荣耀、仕途的顺利都让作者心情非常畅快。有飞行的群雁与诗人相伴而行,一“下”一“上”,一“地”一“天”,一“出”一“入”,殊途同归,巧妙地赋予诗歌一种动态的美感。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边塞风光的千古名句。笔者认为,这里的“大漠”,指今武威以西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大漠孤烟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沙漠旋风悬起浮尘所形成的烟柱。夏季由于戈壁滩上低处和高处的温差较大,气流迅速上升等原因,容易形成旋风,且常发生于夏季的下午至傍晚。大漠孤烟经常出现在晴天少风的日子,这种烟柱其实并不高大,约有十来米高,也无变化。据今人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在茫茫戈壁,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既不像龙卷风那样气势磅礴,也不像海市蜃楼那样罕见而神奇”。大部分游人却疏于仔细观察,正是由于诗人独具慧眼,富于联想,才成此名句。诗中的“长河”应该指的是黑河,黑河是中国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之一。它发源于甘肃省西北部,由张掖、酒泉间的南山和祁连山流出的各河汇集而成。全长约800公里,是有资格称为“长河”的。诗人用一“圆”字来表现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用神来之笔勾勒出的西北戈壁滩的苍凉雄壮场面,也包含了自己出使边塞的豪壮情怀。

孤烟不是烽烟。因为边塞战事已经取得胜利,已无点烽烟之必要,即使是用来表示战事的烽烟,战争在青海西,千里之遥,何以得见?孤烟也不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世界在我俩的背包里 篇8

提名理由

她与他,一张单程机票抵达墨西哥,开启一场梦想的背包之旅。两个背包装载着一个梦,浪游308天,63000公里陆路,1200小时的车程,四大洲37个国家的足迹。从他们决定行梦的那一天开始,世界就向他们张开温柔的怀抱,不论吃到嘴里的是灰尘还是美食,都义无反顾装进他俩的背包之中。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行梦的决心和舍与得的感悟。

那已是数年前之事了。我们在一次背包旅行时,偶然接触到这次浪游的“启蒙老师”:一本名叫《不去会死》的书。此书由一位用了七年半时间骑自行车遨游世界的日本自由人所写,我们边读边羡慕。那次旅程我俩均被那书的激情包围着,很渴望做同样的事却似有共识地没开口谈论过。黄道已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事业,这份工作可让我们有个性地、舒适地看世界;虽是商务式的旅游,但我们已经在环游世界了,要心足。

忽然黄道说:“我们也可像他这样呢。不用骑车,我们行走看世界就可以了。”

我喜极回应道:“好呀!但七年半太长,半年至一年倒可以。”

大概黄道没想过我会答应吧,时至今日我还记得他既错愕又喜出望外的表情。

就像所有背包客一样,我们想在世界不同角落浪游,因为对我们来说,背包游历并非纯粹是生活模式,而是对生命的态度,是有关年轻、有关自由、有关拥抱迷茫和不确定,更重要是学习想开和放下。

生命是学习放下的课堂,放下一些我们终不能带走的东西,以追随真正重要的事物,如梦想。因此,我们终作出了重大的抉择—放弃工作和经济上的安稳,然后买了单程机票到我们的旅程启航地墨西哥,然后慢慢背包回家。

别人看来很潇洒,其实我们挣扎了不少,考虑过很多,没什么潇洒可言。人家觉得勇敢,我们只是看开了。看得开,人就放得下,把自己也一并放下,说到底任由你再能干也不过是世上一点尘埃而已。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既赤裸裸地来,又是赤裸裸地走,对物质何必太执着?人生本是一段旅程,只能活一次就要活得痛快。没有梦想、没有信念,就像一张白纸、一本没内容的书。有梦想却不去履行也只是光做梦。梦要靠自己实现—Make things happen for yourself。不要让恐惧阻扰你。不要为当初没有尝试做的而后悔。坚持信念,为梦想奋斗。

就这样,哪怕日后事业落后于同辈,我们还是决定放下穷游行梦。“Sometimes you're ahead, sometimes you're behind, and the race is long, in the end it's only with yourself.”

长达63000公里的陆路行程,逾千小时的车程与呆等,穿越了40个大小国度。我们吃尽中南美的沙尘、熬过东欧的炎夏、沉醉中东的友善、细味中亚的丝路情怀。路途上,我们躲不开小偷,避不过贪污警察,逃不出肮脏蹲厕,免不了挨饿的日子,却依然笑得开怀、乐在其中。

尽管我们有失落生气的时候,但凭着互相扶持、鼓励、依靠和分工合作,我俩携手迎接挑战、解决困难。那是个没有限期、没有目的地、没有场合需要出席、没有角色必须担当的浪游之旅。没有陌生人,只有等待结识的朋友。人在逍遥、心境自在。

从踏出路程最难的那一步开始,每一刻的心情都在变化:追梦初期的兴奋却不知所措;在危难时难以克制的思家;严厉限制每天花销的克己;蚊患的无尽困扰;被占便宜的愤愤不平;感受成千上万的蝙蝠在身边飞过的震撼;见证活火山上流动熔岩的真实;在哥斯达黎加的森林里扮泰山的过瘾;那于阿尔巴尼亚本打算待两天却变成十日的随心;秘鲁的巴士惊魂、被偷去财物的不爽;等待哈萨克斯坦签证的焦躁难耐;半夜于德黑兰巴士站那心照不宣的眼神;好不容易回到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时的热泪盈眶与兴奋莫名……

从背上背包那刻开始,我俩的遭遇便串联成诗:在危地马拉遇见种植大麻为生的背包客;在尼加拉瓜滑火山时因太兴奋而忘记闭嘴;感受到哥伦比亚人民的热情继而产生家与国的反思;面对马丘比丘古城遗址时的顿悟;在玻利维亚盐湖上,妈妈赠予的护身项链失而复得的奇迹;在巴西与球迷一起看世界杯比赛,参与狂热的桑巴派对;艳遇拉脱维亚的甜姐儿们;在伊拉克跌进“如果我明天死在这里”的沉思;在波斯的沙发客体验,还被错认为韩剧中的明星……

从走进陌生国度的那一秒开始,我们学会了用心去看世界:千疮百孔的悲情国度波斯尼亚;保加利亚修道院的商业化;舒服无比的土耳其浴、让梦想起飞的热气球之旅;大马士革的一千零一夜传奇;库曼斯坦“地狱关口”石坑的不绝火焰;各地的美酒佳肴;载我们穿州过省的各地公车;质素参差的青年旅社……

哈哈镜前,我俩的眼泪在飞 篇9

我本是一个只会关心自己,不会关心别人的人,单单从老妈时常骂我的话中就知道我这个德性。

“彩彩,什么时候你拿半只眼睛看看离你一米外的事?”

老妈如此辛辣的斥责并非空穴来风。就说跟老妈一块逛街吧,我似乎从没有过自己认路的意识,要么把老妈的衣角缠在手指上,要么把老妈的小手指勾在手指上,千万别以为我这是在众目睽睽下秀母女亲热,只是因为我怕自己把自己给弄丢了。

说到走丢,还真有一次。那是春节过后的不几天——是初几我忘了,因为我对这些从来就是没心没肺,不会上心去记的——这次我跟老妈去逛公园,我的手不只是缠一点老妈的衣服角,也不是轻轻勾住老妈的小手指,而是牢牢抓住老妈的肩包带,因为公园里的人实在太多,一不小心就会被攀肩接踵的人群挤散。可是,我还是把自己给弄丢了。

那是小学六年级的事,当老妈发现我丢失了之后,先是绕着偌大的公园转了好几圈,后来听别的家长在广播里寻找自己的孩子,她才想到了这一根救命稻草。我听到“蓝彩彩小朋友,你的妈妈在儿童游乐场门口等你”的广播时,我正在“哈哈哈”的笑声中,我似乎听到“蓝彩彩”这三个字好多遍,但我压根就没有想到与我有什么关联,大概实在是被哈哈镜中的“我”那些令人爆笑的怪相迷住了,我相信,至少广播了十遍我才反应过来,“蓝彩彩”就是我呀!

虽然我跟在老妈身后从来都是个路盲,但当我知道自己被弄丢了的时候,还是很聪明的,一边看公园的路标,一边向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打听,虽然拐错了三次弯,但最终还是来到了游乐场门口,跟老妈会合了。

“蓝彩彩,什么时候你能拿半只眼睛看看离你一米外的事?”

平时,老妈叫我“彩彩”,最疼我的时候叫我“彩儿”,当她叫我“蓝彩彩”的时候,我就知道在我的天空里即将有一场暴风骤雨。此时,老妈的脸上虽然已阴云密布,但因我的适时疏导,那场暴风骤雨终于没有如期而至。

“我的老妈耶,你千万别生气,等明儿给我配个好手机,彩儿就是丢在天边了,拨个电话就搞定!”

我用手掌当快板,击打着节奏,像在舞台上表演似的把这段顺口溜唱给老妈听后,效果很好。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鬼灵精怪的傻丫头?”随后,老妈的脸上,阴转晴天,风和日丽。

我自己都奇怪,什么时候实践起老妈的话,开始关注起我自己身外的人和事来了?这是个连我自己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而且不只是半只眼睛,而是双眼关注,全心关注。

比如说吧,马上就要进初三了,以前,不管是男同学女同学我都时常会把人与名张冠李戴,可是最近,我惊奇地发现,我不但再也不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甚至发现班上有几个特别让我感兴趣的人。

按理说,都是女同学,应该不会发生这样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吧,可我这人大概是不能用常理来看待的。就说肖懿吧,都同学两年了,我总以为她是男同学,可能是在我知道的并不多的古人名中,有一个叫司马懿的男的,这给了我很强烈的心理暗示,“懿”属于男性,呵,现在才终于明白了,肖懿不但是女同学,而且,还是一个比我温顺可爱得多的小女生。

其二,我们班上的“班帅”竟然大体是我评定出来的。这事实在太蹊跷,想想吧,评选“班帅”这样的事,在哪个班不是比评选校级、市级、省级优秀生更慎重更严肃更需要公平公正?可是,就是这样的班级第一要事,居然就因为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一句话而产生了。

那天,一年一度的班级足球赛决赛在校内绿茵场上掀起滚滚狼烟。这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认真观看的一场足球赛。

我们二班对阵三班。开场不久,双方都破门进球,打成1:1。此后,双方为争得再次进球的机会,可说是拿着老命在拼。可快到终场了,比分还是1:1。有争战就得有胜负,所以,双方都抓住最后的机会决一死战。我与班上的拉拉队员们一边为自己班的球员呐喊,一边在倒计时。

“快传球!”

“起脚!”

“射门!”

“哇,进了!进了!”

我们欢呼,我们拥抱,我们把预先准备好的纸炮打向天空,红红绿绿纷飞的彩片将天空装扮得格外缤纷。

可是,接下来出了点状况。

“多亏了吴晓啸,要不是他的球传得到位的话……”肖懿说。

“不对!球传得再好,没有准确的射门,又有什么用?咱班获胜还是逸于的功劳。”张灵芷争辩说。

正在她俩争执不下的时候,广播里传来颁奖通告,冠亚军运动员走上了主席台,左右两边站成一线,校长先给亚军队颁奖,然后给冠军队颁奖。

校长走向我们班的球队,在每个队员的头上亲昵地拍了拍,然后,将镶了精致木框的冠军奖状交给了队长俊熙。

只见俊熙35度鞠躬,双手伸向校长,恭恭敬敬地接过了奖状,然后还伸出右手与校长握手,以示答谢,再然后又将奖状递给身边的队友,让大家都有机会站在颁奖台上捧着奖状,让正在“咔咔咔”为他们拍照的班主任老师留下这鼓舞人心的瞬间。

如果换成一年前的“蓝彩彩”,不,就是换成三五个月前的“蓝彩彩”都不会观察到俊熙在颁奖台上与三班队长那漫无礼貌的表现迥然不同的细节。

“喂,肖懿,灵芷,你们发现没有,俊熙长得有点像快男张杰。”我说。

“是吗?”灵芷说。

“嗯,是有点像。”肖懿说。

“你们看俊熙的身高跟张杰差不多吧?再看那浓密的眉毛,笔挺的鼻梁,那嘴唇是不是很性感?”

“但是,俊熙文气有余,酷得还不够啊。”

“酷是包装出来的。我敢打赌,如果有人像包装张杰一样包装他,一定比张杰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坚持我的第一感觉。

“蓝彩彩,你是不是想成为谢娜哟?”张灵芷鬼声鬼气地惊叫着,她说的是人话吗?

原本我就喜欢“快乐大本营”节目,虽然嘴里骂着张灵芷,可自此后,我更加喜欢这档节目,准确地说,是想更细致地为张杰相一相谢娜是不是与他般配。

那天放学后,我躲在校门口的一座假山后,拿着手机准备做一回“狗仔”,我要偷拍俊熙。

俊熙一走过来,我适时地按下了快门,同时,我的肩被人重重地捶打了一下:“嘿,彩彩,在偷拍谁呀?”

“没……没……没有,我在拍校园风景玩。”

幸亏张灵芷也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她说:“嗨,这破校园,有什么风景呀?走,回家吧!”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将俊熙的照片输入电脑,与我的照片PS在一起。哎,如果拿出去给别人看,我相信,没有人不说这一对胜过张杰谢娜那一对。我把这张PS合影存入手机的秘密文档里,只有晚上睡在被窝里才会翻出来看。这是我感觉最幸福快乐的时候。

可是,我也有最不幸福快乐的时候。

自大家授予俊熙“班帅”的称号,就像张杰被冠以快男冠军一样,他一下子就成了班上炙手可热的男生。他进进出出,总会有女生跟在他身边,他人气的陡然上升本来源于我,可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比我更懂得去享受“班帅”带来的快乐。

我嫉妒任何一个离他近的女生。

不过,我稍稍感到欣慰的是,俊熙总是平平淡淡的一张脸,不苟言笑,对任何人的搭话都是不冷不热的。似乎“班帅”只是别人娱乐需要而拿他在班上炒作,就像那些不甘寂寞的网友拿一个对事件本身始终稀里糊涂的人对“犀利哥”这个外号的感觉一样。

“这就好!”我竟然自言自语地说出了声。

这就好什么呢?一时间,我费尽心思希望为自己解答这道平生第一次遇到的难题,而且,还不要让像张灵芷这样的小广播给知道了,否则,一定会出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尴尬局面。

我这曾对一米外的事都不会关注半眼的人,居然发现俊熙耳根处有一块暗红的胎记,我还发现他的总成绩虽然比我好,但语文竟然不如我。

有一次,老师把批阅过的周记本从第一桌往后传,不是我们组的俊熙的周记本不知怎么误传到了我的桌上,我下意识地打开,看到了老师这样的批语:“要学会观察生活,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会在你的笔下写出鲜活生动的文字来。”

我暗自笑了,原来,班帅也是一个没心没肺的马大哈。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周记本上的俊熙与颁奖台上的俊熙似乎判若两人。于是,我在他的本子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咱俩还是臭味相投的一对呢!”并在后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然后和着其他同学的本子继续往后传。此后,我的眼光一直暗暗地随着那个本子在教室里游走,从我的后一桌,再后一桌,直到最后一桌。

我以为,俊熙在自己组找不到周记本时会像别的同学一样大呼大叫:“我的周记本呢?谁见我的周记本了?”但没有,一直等我们小组最后一桌同学“隔河渡水”地帮他传来传去,才传给了他。

我以为,他拿过本子会像别的同学那样,急不可耐地翻看老师的评语,然后看到我写的那句话,露出惊诧的表情,并举目四望,希望找到那双与他“臭味相投”的眼睛。

可是,没有。他只接过周记本,顺手就塞进了抽屉,脸上毫无表情,更不要说将眼光在教室里游走寻找。

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莫名的失落,可是,我也不知道我想期待什么样的结果。我搞不懂,长得像张杰一样的俊熙,却有着出人意料的淡定,或许我用词不准,应该是淡漠。

记得奶奶说过一句话:“剃头挑子一头热”,我就是那剃头挑子吗?俊熙凭什么要给我热乎?我又不少爹疼,也不少娘爱,我为什么要盼望得到这么个小男生的热乎呢?

这莫名生出的疑问一时间搅得我心神不定。更可悲的是,我时常会忘事,过去忘事是太迷恋自己,以至于忘掉了世界,而如今却是因为俊熙对我的淡漠而忘掉了自己。看看吧,放学时,如果不是张灵芷,我都忘了背书包。看见俊熙从座位起身走出教室,我鬼使神差地跟在他后面,竟然跟到了足球场。等张灵芷提着我的书包追上我时,我正站在看台上看俊熙一个人在那里颠球。他是在等球友吗?他把球颠掉了,滚到我这边来的时候,他一定看到我了,可他不与我打招呼,就是抬起眼来向我示个意也没有。他好像过去的我,目中无人,又好像不是过去的我,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明明看到了一种掩饰不住的魅力。刚想到这里,鬼使神差地,脑子里又浮现出了哈哈镜里那些变态可笑的影像来,也正在我下意识地为哈哈镜发笑的时候,有人用书包在我的屁股上重重打了一下:“喂,看他把你迷的,连书包都不要了。你真想做谢娜呀?”

“你才想做谢娜呢!”我知道,这样的反驳是多么的无力,因为我想,如果此刻让我与张灵芷换个位,我宁愿让人拿走我的脑袋。

“彩彩,这个向来唯我独尊的小姐,最近也学着拿眼睛关注别人了?”

“老妈,你这话啥意思呀?”

“你没发现,你近来总在我面前谈你们的‘班帅’吗?”

听了老妈这句话后,我竟然脸面发红,耳根发热了。

对凡事都无所谓的我,今天真怪了!

“老妈,你可别多心去联想啦。把你的心放在肚子里吧!”

对老妈虽然这样说,但是,我还是受不了俊熙那双目中无人的眼睛,当他从我的对面走来时,我试着去直视过几次,那双眼虽然明亮,但是,让我感觉到的是像冰一样令人透心凉的冷光。

老师曾批评我在学习上缺少创造精神,可这不等于我在别的事情上缺少创意。

我用15元一个的手机饰件作为酬劳,请张灵芷帮我打听到了俊熙的手机号码。我向俊熙的手机发了一条信息:

周六上午九点在公园“哈哈镜”厅不见不散。

发信人:见面即知

这短信是周四晚上,我躲在被窝里发的。我明明知道,只要我睡下了,老妈从来不会来查房的,我是不是做贼心虚呢?虽然这事是上午物理课时就策划好的,可非得要等到晚上躲进被窝后才敢实施。要命的不只是短信发出后我彻夜失眠,而且周五全天我几乎没有听进老师讲的一句话,一直专心地听着手机是否有回信,怕手机在课堂上响,我开成了静音,所以,不得不三五分钟又偷偷摸摸地拿出来在课桌下面查看一回。我一天两夜坐卧不安,但是,手机却毫无情况。

平时的周六,任老妈怎么千呼万唤我也赖在床上,可这个周六,我七点钟就起来了,拿出了姨妈在我生日时送给我的那套红格子短裙套装。老妈出门买菜去了,我便偷出她的化妆品,学着网络上介绍的方法给自己淡淡地抹了一点口红,描了一下眉毛。画完后,我细细打量了自己一番,先还觉得很漂亮,可突然间眼前的镜子似乎变成了哈哈镜,镜子里的我已经走形,不再是我蓝彩彩了。

幸亏神志恍惚只有两秒钟。等清醒过来后,不等老妈回家,我已经溜出了家门。

事情比我意料的要好百倍,不但俊熙如约来了,而且也好像特别装扮了一番,那身崭新的海蓝底雪白领口的T恤,和梳理得蓬松的头发,似乎真有了些张杰的酷劲儿。不过,当他看见我走向他时,并没有发出半点惊诧,第一句话说:“怕塞车迟到,没想到迟到的是你哟!”

他的这句开场白让我好败兴,就像我一心想喝可乐或奶茶,结果喝进口中的是寡淡的纯净水一样,这个开场白也让我好迷糊,是责备?是嗔怪?好像我们并不是一对花季少男少女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说话,倒像是一对可以彼此倾心交谈的老朋友。

“你……知道是……是我吗?”

“知道。”语气毫不含糊。

“是吗?怎么知道的?”

“推理。”原来,他待人遇事的淡漠是出于理性。

“怎么推的?”

“你不是在我的周记本上写咱俩‘臭味相投’吗?只有臭味相投的人才会约我凑一起臭美。”

“你怎么知道是我与你‘臭味相投’?”

“一年级时就熟悉你的字迹了。喔,还有你天真得近乎顽童一样的性格。”

“你……这么早就关注我了?”

“不,全班同学我都关注,差不多我都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不信你考考我。”

“天哪,你怎么像大人呀?”

“哈哈哈,像大人的应该是你呀,把周末邀约出来玩的事弄得神神秘秘的,想多制造点兴奋点呀?哈哈哈,好像咱们都不是大人,还只是初中生呢?走,咱们看哈哈镜去,我也喜欢看哈哈镜!”

哈哈镜里,比我高大半个头的俊熙竟然比我矮了许多,我的披肩发直直地朝上长,一直长出镜子外去了,俊熙的左眼鼓得像牛眼睛,左眼眯成了一条缝,原来张杰似的性感嘴巴被咧成一个倒弯钩,像是被人撕破了挂在脸上似的。当我俩都忍不住一起大笑时,看到了两个恐怖的嘴巴,一个大得像老虎的血盆大口,另一个又像古代美人啜樱的小嘴……

我们挨着哈哈镜,一面面地看下去。换一面镜子,我们就得笑出一串眼泪来。看完了,笑过了,走出哈哈镜大厅,回到现实中来,发现眼眶里还有泪水在飞。擦干眼泪再看眼前的一切,还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实在而亲切。

中美气候外交:合作、分歧与展望 篇10

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和影响具有明显的全球性。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气候异常、空气质量、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农业产量、能源利用等, 这对于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从国家层面来说, 气候问题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经济利益以及政治利益。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气候灾难: 气候变化的国家安全含义与对外政策》一书中详细描述了气候变化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八种挑战: “加剧了南北国家之间的紧张; 造成气候难民的产生和迁徙; 给人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 恶化了核安全和核扩散问题; 加重了国家社会和政治机构的负担; 对政府的效率和权威提出了挑战; 加重了世界政治的失衡” ( Kurt Mcamphelled, 2008) 。

气候变化不仅给个人和国家带来了影响, 也影响着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秩序。作为一种典型的全球公共产品, 排放温室气体的空间范围可以超越人为界线,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任何一个国家, 即使是没有排放量, 都将受到影响。解决气候问题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 任何一个国家节能减排的行为效果将使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受益。由此引发了集体行动的困境和搭便车效应 ( free -ride effect) 。“在全球气候议题中, 其实质上也是一个大集团的集体行动, 作为成员国, 其作为和不作为对于事件整体的作用相对较小, 影响力也较小, 而在整个集团中,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督难度较大, 计算相对困难, 加之‘不干涉内政’的国际法原则, 使各国相互监督的可能性降低, 因此, 在无法保证本国做出减排行动的同时, 别国也做出同样的行动的情况下, 很多国家就会采取较为消极的态度, 从而导致集体行动出现发展滞后和缓慢” ( 关孔文, 2012) 。气候问题自然而然地与其他领域的问题牵扯到一起, 整个国际秩序将无法达成有效的一致性, 反过来也加剧了气候问题的解决难度。

因此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气候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围绕着气候变化问题, 世界各国展开了广泛的谈判与合作。任何的谈判实践或者是合作项目, 以处理气候变化的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事务为主要目的, 都成为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订立以来, 各国围绕着一期目标经过了长久的争持, 2009年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会议”上, 由于美国的阻挠也未能有“好结果”。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极力敦促各方遵守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 表面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但是在会议期间各方“推三阻四”, 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一致”立场让我们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任重而道远。多哈谈判过去4个多月之后, 在各国政治意愿不高、国际碳价和清洁能源投资一片低迷之声中, 波恩气候变化会谈于2013年4月29日至5月3日正式举行, 重聚波恩参加会谈的代表有1 000余人, 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 波恩谈判是就“德班增强行动平台问题特设工作组” ( 德班平台) 所展开的首次谈判, 也是三轨并一轨, 然而5天的会议, 各国仍旧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老问题未能达成共识。

在中美关系中, 气候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它是一个综合体, 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中美关系处在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美国国务卿克里于2013年4月13日访华。当日, 中美两国签署并发布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两个关键之处被着重指出: 一是将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议题纳入2013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为此成立了高级别气候变化工作小组; 二是指出了气候变化和新能源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新的利益汇合点, 强调了提升两国间气候变化合作的规模和影响力度的必要性。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举步维艰之时, 中美这一《声明》无异于一剂强心针。中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有着强大发展潜力和动力, 而美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一直保持着不可撼动的强国地位, 这样的两大世界经济体, 温室气体排放量累计已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40% 以上, 以它们为代表的伞形集团和发展中国家是气候谈判桌上的两大主角, 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立场对于全球气候外交和气候治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也是中美两国大国关系建构中的重要议题。

一、中美两国气候外交的成效及动因分析

气候问题俨然成为影响国家关系的问题, 所谓的气候外交, 即指主权国家或经过授权的国际组织, 通过官方代表, 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 调整全球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关系的各类活动; 或者是主权国家或经过授权的国际组织利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来达到某种政治和外交目的的各类对外行动1。气候外交的行为体, 概括来说, 是穷国和富国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和多个主体 ( 金砖四国、77国集团、小岛国家以及一些重大国际组织) 。从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之后, 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了“三维棋局”。也就是, 欧盟是气候问题的先驱者; “伞形国家”集团, 即以美国为首, 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发达国家集团; 以77国集团和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集团。

欧盟首先提出了“气候外交”, 2002年建立的排放交易系统迄今仍是气候议题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近年来其内部金融危机的上演, 导致在气候问题上的领头羊作用逐渐向中美为主导的其他两个集团倾斜。研究显示, 中美两国的碳排放量是全球最高的, 两国在气候问题上责无旁贷, 他们的行动直接影响着整个气候谈判的进程。

中美气候外交上的合作由来已久, 早在中美两国建交伊始的1980年, 双方就签署了《中美环保科技合作议定书》, “规定在平等、互利和互惠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空气、水、土壤、海洋、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的影响, 以及城市环境的改善、大自然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 ( 吴晓春, 2013) 。克林顿政府时期, 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 合作不断。1997年3月, 两国以成立中美环境与发展讨论会为契机, 逐渐将环境合作纳入能源合作的范畴, 加速了两国合作的步伐。1997年, 中美两国签订了《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倡议书》, 1998年又继续签订了《中美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项目合作意向书》和《中美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协定》及其它各项声明, 这无疑加深了两国的合作内容。小布什政府尽管单边主义盛行, 中美的环境议题的关注仍然没有减少。2008年6月, 中美战略经济第四次对话期间签署了《能源和环境合作十年框架协议》, 确定了十年合作起步的优先合作的5大领域: 电力、清洁水、清洁交通、清洁大气以及森林与湿地保护, 并成立了五个行动小组。同年12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设立能源效率目标 ( 即第六大优先合作领域) , 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 ( 吴晓春, 2013) 。到了奥巴马政府, 合作的姿态显得很诚挚, 两国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奥巴马于2009年11月首次访华, 双方签署了《中美两国政府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双方这一合作推进了十年合作框架下的能效行动计划达成一致的进程。

2013年4月13日, 中美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中美两国将在2013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之前建立气候变化工作组, 确定双方推进技术、研究、节能以及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的方式2。

合作的基础是存在共同利益。在一定条件下, 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合作甚至在敌对者之间也是可能的, 这称之为“我活也让别人活” ( live andlet live) 模式。在全球化时代里, 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相互依存, 这是“一种复杂的跨国现象, 它包含国家之间多层次、多方面的互动模式, 并产生明显的相互敏感性和脆弱性” ( Robert Axelrod, 1984) 。中美两国在经济、生态、安全等领域表现出了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就气候问题上, 两国显然是“同呼吸, 共命运”的, 因此, 两国的合作也是必然的。“合则两利”是一个常识。首先, 在节能减排方面, 中美两国为提高经济效能都迫切需要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美国是高消费、奢侈型消费模式的国家, 能源消耗极大;而中国由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能耗强度是美国的四 倍, 而能源效 率仅是日 本的1 /9 ( Gerherd Mally, 1976) 。但一个事实是气候问题赫然纸上, 节能减排是一个降低耗能的重要手段。其次, 在能源安全方面, 中美两国开发可替代能源均显格外迫切, 因为两国都是依赖石油和煤炭的能源消费模式的国家,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两国都在广泛地使用煤炭发电, 中国能源需求的2 /3和发电量 的80% 要靠煤, 而美国22% 的一次能源和49% 的电力来自煤炭”3。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石油进口国, 美国的用油量超过世界任何其他国家, 约占全球用油总量的25% 。中国位居第二, 用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9%4。中美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发新能源,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再次, 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 为了抢占未来更多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 中美两国都迫切需要开发新能源产业。2008年的金融海啸至今还留有余震, 新能源企业将会成为两国走出经济阴霾的突破点。此外, 在气候谈判上的发言权被视为两国暗中较劲的一个方面。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稳固基础就是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能够取得理想成果。

二、中美气候外交领域的分歧及原因

在国际社会上, 美国和中国是被公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的“形象代言人”的。尽管中美两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成就斐然, 然而, 由于身份认同和利益认同等差异, 中美两国在气候外交中存在着立场和利益的对峙。与双边层面环境合作的蓬勃开展不同, 双方在几个重要问题上是存在着矛盾与分歧的, 个别问题甚至是严重对立的, 比如说, 环境保护的责任问题、资金和技术的共享问题、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首先, 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所持的观点就大相径庭。美国政府认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都应当承担责任, 因此“共同”的责任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当承担“同等”的责任; “区别”的责任是指对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规模、温室气体排放程度以及能源使用情况加以区分, 在此基础上由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承担有区别的责任 ( 董勤, 2009) 。而在中国看来, 如前面所述, 强调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立场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但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更应该带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毫无疑问, 发展中国家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如果发达国家在这些基本的承诺方面能够切实有效的执行, 那么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义务的程度也会令人满意。

其次, 在具体的节能减排指标和技术、资金援助方面的分歧。美国在哥本哈根会前作出的承诺是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 , 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认为, 该目标仅是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 , 离IPCC要求的25% -40% 的目标相去甚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 希拉里大打资金牌, “富国于2020年前为穷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1 000亿美元援助, 但条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减排, 并向国际社会保证其透明度”5。由此可见, 美国政府的言论意图是不言而喻的。就在2012年多哈会议上, 重申在2020年前实现“绿色气候基金”每年入款1 000亿美元的目标, 而美国至今还没有行动。

关于气候技术转让的方面, 美国是谈判中最大的障碍, 以本国技术主要由私人部门掌控, 涉及知识产权等为由, 提出走商业化途径淡化政府的途径来获得技术援助, 这样使得中国引进低能排放的设施成本大大提高。

再次, 对碳交易机制的立场不同。碳交易最早由欧盟提出, 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一些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国家可以出售自己的碳排放量给那些碳排放超标的国家, 得到这些权益的国家可以适当抵消自己的碳排放量。美国主张实行碳关税, 外交部官员、气候谈判代表高风则表示, “如果要征税就会转嫁到中国政府或者是中国消费者身上, 把中国的钱给小岛国联盟, 发达国家就相当于是‘美国请客, 中国买单’”6。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 CDM) 是谈交易的一个灵活机制, 它的初衷在于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而采用的市场机制。截至2012年11月末, 在5 100多个的CDM注册项目中, 中国的注册项目超过2 600个, 占50% 以上。可以看出, 中美对碳交易市场持两种相反态度。美国政府在气候谈判上的言论和做法显然是居心叵测, 以此分化发展中国家阵营, 矛头直指中国。

国际关系著名学者基欧汉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观点认为: 国际关系的社会结构决定了物质结构, 即行为体占支配地位的信仰、规范、观念和认识等文化因素对于行为体的实力分配、行为体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活动的模式起着重要作用。这种社会结构也是合作的一个基础, “认同是利益的基础, 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 ( 陈岳, 2011) 。中美在气候问题上存在的分歧, 首先是两国对于身份的认同上存在歧义。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指某行为体所具有的和展示出的通过与“其他者”的关系而形成的个性及区别性形象。美国站在发达国家立场上代表着伞形集团利益, 而中国代表着发展中国家, 双方在身份认知上的不同导致了发展背景和发展前景的不同, 敌对的看法很容易使两国相向而对。

两国的信任感的缺失很容易忽视两国长远的共同利益, 而着眼于相对不重要的事务上。如前所述, 气候外交是一个外部性很强的产品, 集体行动的困境和搭便车效应及其明显。“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 曼瑟尔·奥尔森, 2011) 。利益的错位是导致分歧的直接原因, 中国认为美国应该履行《议定书》内容, 美国国会则认为如果兑现了技术转让、资金援助的承诺, 其经济复苏计划定会受到影响。

三、中美两国气候外交的前景展望

中美在气候议题上长期存在着分歧, 如何实现双方跨越式的战略合作成为一个巨大的考验。国际社会需要在双边的交流、增强战略互信和多边的联合国框架下共同努力。

一是要实现中美两国战略互信。合作的基础源于认同的一致, 中美应该从经济、政治等高度进一步实现战略互信。在“破除旧观念、建立新认同”的理念下, 奠定双方最基本的信任基础, 使两国气候合作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战略互信首先要转变身份认同, 尽管两国的基本国情存在本质区别, 但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实推进与实施, 美国越来越需要重新审慎对待中国的排放现状, 进而重新理性定位中国的环保形象。中美两国只是大集团中的参与国, 没有能力躲避自然给他们的惩罚, 也无法回避“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和参与治理的责任。

二是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共识。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突破国际气候合作的前提, 两国需要认识到加强气候变化行动与合作所带来的互惠利益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是在合作的行动中检验认同的一致性。中美两国采取强有力的行动, 对于鼓舞其他各国展开行动有着强有力的榜样作用。在双边高层方面, 开展两国高层峰会, 定期举行双方高层领导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交流会。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至2002年开始的高层对话模式, 在一些领域已经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应该继续重点扶持, 将更多领域的话题引入到对话中去。加大科研投资, 必要的合作机制创新, 给予双方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是在双边的民间交流中, 政府应该放宽条件, 鼓励推动民间企业和个人在推动节能减排的合作。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方便, 还要在财政上给予补贴。同时, 对于媒体宣传需要一定的引导, 利用新兴网络技术, 推动优秀影片、书籍走向对方国, 加强“正能量”在民众间传播。举办青少年之间的气候变化体验夏令营等活动, 让新一代的力量来影响政府决策。

五是在多边谈判上, 双方应该引导不同集团的成员国谋求共识, 为更强有力的全面协作铺平道路。慷慨的辅助弱势国家和组织, 给予它们技术培训, 资金援助。两国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 也是国际话语权最重的大国, 将自身的国际权威化作国际合作的姿态。

六是要推进联合国框架下的中美合作。气候谈判难以落实很大程度在于缺少有力的监督机制。不同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完整结构, 国际社会当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即没有一个集权的政治实体, 完全凌驾于主权国家的权威性机构来统领世界, 因此, 在应对气候问题上很难存在一致性的举动。但就目前取得的成就来看, 联合国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起着协调、联络、校正等作用。“联合国它长期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秩序、确立解决气候问题的原则、主导着国际多边气候合作进程、制定科学权威的评估报告, 围绕气候变化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安排,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 Robert Gilpin, 198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就是在联合国框架下, 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经过多年研究形成的两个重要的法律文件, 一直引领着气候谈判的进展。因此, 推动中美在气候外交上的合作仍然需要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努力。

中美先后都签署了《框架公 约》和《议定书》, 两个文件对两国都存在着约束力。尽管美国一再想要另辟蹊径, 独当一面, 但是这两个重要的文件依旧是国际社会努力的方向。在两国自身做出努力的同时, 应建立起完备的监督机制。国际社会, 特别是联合国这一气候谈判的东道主, 必要的联合一些国家采取经济制裁等措施, 强行推行。联合国秘书长发挥个人影响力, 积极斡旋, 推动气候大会往实质性方向进展, 而不是成为各国作秀的舞台。

从国际格局角度, 多极格局还是存在极大优势的。欧盟作为一支国际力量, 尽管内部问题重重, 但就气候问题上仍可以给美国施加压力, 进而通过三角关系的掣肘来扭转中美两国因政体形式带来落实行动上的不对称。

参考文献

[1]Kurt Mcamphelled, Climate Cataclysm:The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 of Climate Change[M].Washington: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 2008:217-220.

[2]关孔文.试析全球气候问题中的集体行动困境[J].社科纵横, 2012, 27 (9) .

[3]吴晓春.中美环境合作的成效与问题[J].湖南科学报, 2013 (1) .

[4]Robert Axelro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M].Basic Books, Preface, 1984.

[5]Gerherd Mally.Interdependence-the European Connec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M].the Atlantic Con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1976:5.

[6]董勤.巴厘岛会议后的美国气候外交策略[J].法制与社会, 2009 (1) .

[7]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 :48.

[8][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 译.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1.

【“我俩”的分歧】推荐阅读:

我俩曾经一个被窝散文06-05

分歧者读后感06-17

上一篇:保修服务协议书下一篇:1合同协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