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鱼兄弟》有感作文

2024-11-15

读《鱼兄弟》有感作文(通用10篇)

读《鱼兄弟》有感作文 篇1

读《鱼兄弟》有感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本慈恩基金会捐的图书,名字叫做《鱼兄弟》。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两条小鱼生活在一个湖里。有一天,湖面上飞来一只野鸟,对它们说:“鱼兄弟,你们怎么还生活在这里?”鱼哥哥说:“有什么事吗?”野鸟说:“这里的水明天就会被晒干。”鱼弟弟听了,心里很害怕,就问道:“那我们怎么办?”野鸟说:“后山有一个更大的湖,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去吗?”鱼弟弟听了,高兴极了,立马说:“我和你一起去。”野鸟用嘴衔着鱼弟弟,带着他飞走了。飞到半路,野鸟就把鱼弟弟吃了。过了几天,野鸟又来欺骗鱼哥哥说:“鱼弟弟在后山很想你,让我给你带个信。”鱼哥哥知道鱼弟弟被鸟吃了,它恨透了野鸟,就说:“请你把头伸到水面上来吧!”野鸟很高兴,把头伸到了水面。鱼哥哥猛的跳出水面,张开嘴咬紧野鸟的脖子,把它拖到水里淹死了。

我很佩服鱼哥哥,它善于动脑筋,它从野鸟送弟弟到更大的湖回来说的话中,知道野鸟说的是谎话,可是为了给弟弟报仇,它假装相信野鸟的话,然后把害死弟弟的仇人杀了。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分辨事情的真假,不要只听别人的一面之词。

读《鱼兄弟》有感作文 篇2

问题的提出源于《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引发热议》。事情是这样的:2009年四川语文高考中, 有一位考生小黄用古汉字写了一篇作文。这篇作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字体, 书写十分工整, 字体非常标准, 但语文质检组最终评审结果只给了8分。

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时期, 敢想、敢说、敢干、敢于冒险, 这本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教师如果能正确引导, 学生就可能成为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若引导错误, 他就可能成为一名庸才。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肩负的使命是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因此, 他给学生发出的信号必须是正确的信号。

我们要重点分析下面这段话:小黄在考试前, 他询问了语文老师普老师, 假如遇到命题作文, 可不可以用古文字写作?普老师说:题目不能改, 也不要用古文字。如果阅卷老师没研究过 (古文字) , 可能直接打零分或低分, 这样很冒险。普老师给了学生小黄的答复是“不要用古文字”。不要用古文字的原因是“如果阅卷老师没研究过 (古文字) , 可能直接打零分或低分”。对于“如果阅卷老师没研究过 (古文字) , 可能直接打零分或低分”这句话, 学生小黄还可以反向理解为:如果阅卷老师研究过古文字, 可能不打零分或低分。也许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思考, 所以“ (小黄) 在考前5分钟决心用古文字”, 并自我鼓励“有机会却不做, 会后悔一辈子”。

基于以上分析, 我认为普老师没有给学生发出正确的信号———“不要用古文字”。普老师让学生小黄不要用古文字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普老师应该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十条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使用的汉语文教材, 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 只有有了汉字这种传播载体的标准化, 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信度。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看, 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内容基础上的继续和提高, 书写字体当为楷书或在正楷字的基础上的行楷字。

我想, 如果普老师知道语言文字法、规范字表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话, 他将给学生小黄这样的答复:不要用古文字书写作文。因为, 语言文字法规定楷书是规范字形。学校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字, 书写作文要用楷书, 不可以用古文字字体。你喜欢古文字字体, 只能当作个人爱好, 用于艺术欣赏、古文字研究都可以, 但不可以在正式考试中用它来书写作文。

我们通过《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引发热议》这篇文章以及其他相关报道, 还可以看到, 不仅仅是普老师不了解语言文字法和规范字表,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了解语言文字法, 甚至一些社会知名人士。这些人中包括语文教师, 还包括一部分高考阅卷语文教师。我们试着想一想, 如果高考阅卷语文教师了解语言文字法的话, 语文质检组就不会请四川大学的某古文字专家将这篇作文的文字翻译成简体字, 然后再评定作文的水平了。阅卷教师可以依据语言文字法, 以“考生在作文中使用了非法文字”, 直接判其为0分作文, 不必请古文字专家翻译。即使要向社会公布, 也只能作为反面教材, 以警示众人。判该作文为8分, 我看是多给了, 判为0分, 当其分值。如果这样做了, 还会引发社会热议吗?

至此, 我认为, 小黄作文只得8分, 是教育的失误, 不能归咎于小黄的异想天开和冒险精神。是因为老师没有给他发出正确的信号, 造成了小黄的错误行为, 给小黄造成了伤害。

读兄弟有感 篇3

(一)小林哥

兄弟这一本书是我看的最快的一本书,并不是看的不认真,而是我深深地被吸引。还没看的时候朋友说余华的书有点骚有点黄,但是我感觉这就是真实啊。

真实的何尝生活就是这样。下面聊聊这一本书吧。分两个时间段来说吧。

第一个时间段是在文革期间,在叙说之前先介绍下小说的主人公,他就是李光头,名字很好笑,但是他以后的成绩,确实是彪炳史册。李光头,他父亲在他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死了,死因很奇葩,因为偷看女同志的屁股,掉在厕所里淹死了。历史往往有趣,在李光头十四岁时候也因为偷看女同志上厕所而全村都知。

或许就是这样的不要脸的精神他的事业最后越来越大吧。文革时期,他有一个后爸。叫宋凡平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哥哥叫宋钢。这就成了他的哥哥。他的后爸是一个男子汉,但是在文革中认为他是地主成分接受改造,后面因为去接妻子,逃出看守所,而活活的打死在汽车站。我看到他妈妈给他后爸送坟的时候说,不要哭,不要让别人看到你们哭的时候深深地触动。后来光头的老妈也死了,就剩下他和宋感相依为命。文革时期的事情很多很多,那一段的历史值得我们这一辈的人好好去思考。人心怎么会这样的恶毒。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二个时间段就是改革开放期间,李光头当了福利厂的厂长,做出 了不错的成绩。他在追求镇花林红的时候,林红爱上了他的哥哥宋钢。于是兄弟两个因为爱情而绝交了。李光头爱情上失败所以注意力放在事业上面。他辞职福利院厂长。准备下海,实现他的鲲鹏之志。他集了七千五百元,开服装厂,自己去上海拉订单。但是几个月他回来,没有拉到订单,他破产,欠下巨大财。天天挨打。

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他在收破烂中找到商机,做成中国,甚至世界的破烂大王,他成为了刘镇的GDP。他的兄弟宋钢失业了,而且有了肺病。他跟着一个骗子出去外面买保健品。在这一段时间中。光头得到了他曾经的梦中情人,也就是他兄弟的老婆林红。当宋钢回来听到这一件事时候,他选择了卧轨自杀。但是他心里原谅了。最后的结局是林红成为老鸨。而李光头锻炼身体登上了别的星球,他把他兄弟的骨灰散天,说了一句他兄弟是外星人了。

其实看完这一本小说之后,其实真的感觉自己对人性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的良心。最近的很后悔自己的自私,伤害了那个最爱我的人,或许生活中没有后悔药,但是我心里希望她好好地。婷,对不起。我很愧疚,或许你看不到。但是我想说一声抱歉。我很爱你。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让你找到你的心。

读兄弟有感

(二)惊艳的开头,烂尾的结局

《兄弟》

作者: 余华

豆瓣评分: 8.6

如果这部小说只有上部,给10分都不为过。?

1上部写得非常好,赚足了我的眼泪,我为宋凡平的父爱如山所感动,为宋凡平对妻子的承诺所感动。我想到了《美丽人生》,宋凡平跟电影中的那位父亲一样,点点滴滴都融入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宋凡平是不平凡的,他的内心强大的。

当他知道他的两个儿子正看着他被红卫兵初中生踢时,他告诉他们,他在教他们练习扫腿;当他的胳膊被红卫兵折磨得脱臼时,他告诉儿子们,他的手臂在休息;家里被红卫兵洗劫一空,连双筷子都没有了,他找来六根树枝说是“古人的筷子”;为了兑现妻子“去接她”的一句承诺,他从被关押的仓库逃出来,试图火车站与红卫兵解释,结果被红卫兵活活打死……

他对他两个儿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宋刚学到的是隐忍,李光头学到的是承诺。

这两个没有血缘却关系胜过亲兄弟的男人,这两个性格南辕北辙的男人,这两个从小相依为命的孤儿,长大后却因为一个女人从此形同陌路。

2他们俩的性格要是能稍微融合一下就好了。李光头油嘴滑舌,蛮横霸道,讲义气,对年幼时打过他的人他不计前嫌,知人善任,在那个年代他如鱼得水,赚得盆满钵满;宋刚人如其名,刚正不阿,才华横溢,但倔强的性格最终逼他卧轨自杀。

我讨厌林红。某种意义上说,宋刚的死是她一手促成的。()她知道宋刚的倔强,倚靠宋刚对她的爱,将她的话“奉如圣旨”,她生生地拆散了这对患难与共的兄弟。

也许小说毕竟是小说,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宋刚在那样的绝境下,宁可跟着一个骗子四处招摇撞骗,宁可为了卖出假药去做变性手术,也没有想过去找他的兄弟,哪怕回家再次卖花也好啊。

那一刻,他到底是为谁倔强?为他深爱的人赚钱可以理解,为他深爱的人做变性手术?!不知道作者是想说明宋刚的蠢呢,还是蠢呢,还是蠢呢?

3宋刚是个太悲剧的角色,从小说开始到结尾,他始终背负得太多。纠结,拧巴;被欺负就忍气吞声;明明自己很累,仍想让身边的人都得到幸福,哪怕牺牲自己的幸福。

他应该找一个能真正心疼他的人,奈何爱上了一个不会为他着想的林红。

林红对宋刚好吗?好,但是只建立在你好我好的基础上。

她不懂得退让。因为之前与李光头的种种矛盾,她要宋刚亲口承认李光头坏到骨子里,逼迫宋刚与李光头绝交,否则就离婚——虽然李光头曾经也要宋刚做过同样的事,但李光头没有威胁,宋刚反抗了还和林红结婚之后,李光头仍当他是兄弟。

讽刺的是,林红把宋刚逼上了绝路之后,又经不起诱惑转而与李光头在一起;宋刚死后,林红开了家怡红院……

结局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也许作者就是想渲染社会的无奈吧。

读兄弟有感

(三)读《兄弟》有感

中国民航大学 于佳

余华不愧是当代文坛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他的作品《兄弟》文字魅力以及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力,让我一口气将之读完,并深受感触。

《兄弟》,顾名思义是写两兄弟之间的事。这对既不同父也不同母的两个人,借着人生的无常、家庭际遇,兄弟俩被拧在一起,交叉、复调、矛盾……然后又各自分开。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在苦难和艰难的岁月相依为命,感情至深。余华用他的语言将一个个充满温馨而又催人泪下的细小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兄弟童年时那份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读者。其中一个代表是:“兄”宋钢由于迷了路,又回到“弟”李光头家门口,兄弟俩就这样各自背靠着门谈了很多,宋钢饿了,李光头让他吃奶糖,宋却舍不得吃,这是他拿给李光头的!他只是闻闻而已。妈妈回家后,兄弟俩得以见面,李光头给宋钢4颗糖,宋钢坚持不过只吃一颗。在农村的宋钢很想念在小镇上住的李光头,就拿了5颗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大白兔奶糖来见他,由于李光头被锁在屋里,他们只好隔着门窗,彼此欢叫着:我也想你!兄弟两人的情感交织,他们在文革来临前的相互依偎。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我们确信,这对兄弟,虽非亲生,却胜亲生。

可是,这对兄弟至深的情感演绎到最后,余华却如发奇想的给读者来了个措手不及,很多荒唐的事情随之既出,兄弟间的情谊淡然无存。也许这就是余华他要表达的人性的无情和社会的残酷。

人活着就是要向前发展,而不是顾虑牵绊留念着这已逝去的疑似情感,他们,仍然还是他们,还是兄弟,只是生存与发展不需要以前那份真挚的情感,所以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到最后,一切都结束了,李光头住上了豪宅,坐上了镀金马桶,他想象着去太空遨游时,才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地球上已是举目无亲了,他此时又是多么痛心失去那位昔日来关心自己的好兄弟吧。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也许他正是要创作出他所认为的真实,生活实际的“真实”。那种人性在艰苦环境下,或在物质需求达到鼎盛状态下的自私、冷酷与无情。在一切都失去后的留念、痛心与悲哀。

《兄弟》简介

《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余华

读《尊重鱼》有感 篇4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买鱼时工作人员问他的鱼缸是否够大,但作者却说鱼缸并不大,但出人意料的是,工作人员并没有卖给他那条鱼。

因为工作人员介绍那种鱼本可活40年,但它却要求足够大的空间,否则会死亡。由此可见,生命无尊卑之分,地位无高低之别。在世界上,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可贵的,同时,生命也是短暂的。

所以作者说:“一条鱼的买卖只是关乎钱的`交易,一条鱼的买卖关乎一个生命的尊严。”作者说的很对,众所周知,生命之来之不易,生命无价,生命的意义大于一切,即使是一条鱼,我们也没有把它弄死的权利。

由于人类的某种做法,导致了不可逆转的后果,有的人只顾其杀,不知惜令,只顾杀害,使人们失去了众多的生物,如渡渡鸟、袋狼、华北虎等一系列稀少而又珍贵的生命。由于一些人的无知,残忍且将它们杀害。可最终,人们又捞着了什么好处了呢?没有,不仅没有好处,反而适得其反,生物种类的减少,导致食物链的破损,食物链的破损,威胁着生态平衡,生态若一旦失衡,人们则要遭受灭顶之灾。由此可见,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我们少用兽制品时,也是在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生命可贵,生命不可重复,但现实中有些人一遇到困难挫折、打击,心里便支撑不住了,便要跳楼、自杀。因为蚂蚁尚且偷生,我们人类难道就不懂的这些道理吗?

生命一旦结束,将永远不可重来。假如生命结束了,那么最为悲痛的还是自己的亲人。所以奉劝那些遇到困难想不开的人们,一死了之又有什么意义?

读《天空飞过一群鱼》有感 篇5

俗话说,世上没有后悔药。但故事的作者恰恰颠覆了这一公认的逻辑,让主角阿丁在神秘纸卷的指点下,制出了“后悔药”。几次试验证明的确有效后,阿丁沉浸在了让自己的这一“发明”成为现代科学的里程碑、成为他发家致富的源泉的遐想之中。然而,小偷的出现使顺利推进着的故事情节出现了停顿和转折,也颠覆了阿丁对“后悔”的理解。其结尾蕴含着笑与思考。

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一篇《蠢骡驮书》。

一头骡子驮着一摞书,在山路上艰难地走着。大家夸它有知识,有学问,它强打起精神,走着。爬上了山坡,骡子又困又乏,走不动了。猴子关心骡子,劝它休息,不料骡子执迷不悟,猴子的好心反而激怒了它,虚荣心驱使它硬撑着又走了一段路。结果,骡子累趴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个寓言讽刺的是那些缺乏反思和不求消化的不当读书方法,还有那些只知道以书装门面、饰虚伪的“假读书人”的现代社会现象。故事里的骡子不明白真正的内涵,以至于被虚荣压垮了。试问:世上有多少这样的骡子呢?又有多少头骡有自知之明呢?

最后,为大家带来一首诗,它是《林中月夜》

溶溶的月光

像银光的春水

洒在每一片绿叶上

闪着耀的光辉

叶子一动不动

做着恬静的梦

梦见月光化作露珠

一样的晶莹

一样的玲珑

在晨风里摇落

一滴滴

叮咚

叮咚

把月光比作“银色的春水”,紧接着出现了“洒”,充满诗意的“洒”。一个“洒”字,贴切地写出了月光如泻般流过叶层,点点摇落在绿叶上的感觉,也使整首诗的意境在恬静中显得轻灵活泼,在轻灵中显得恬静细柔。与此同时,那“一动不动”的叶子所做的那“恬静的梦”,也与摇落的露珠所产生的动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末渐次减短的四个诗行,让人仿佛身处月色溶溶、露珠悄坠的林间。

读《昆虫记》有感 篇6

一、法布尔与《昆虫记》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Jean-HenriCasimirFabre, 1823-1915) 出生在法国南部圣莱昂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 法布尔四岁时被父母寄养在邻近的祖父母家中。乡间的牛羊、禽类, 以及花鸟虫草成为了法布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 使他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蕴含的真理。

七岁时, 法布尔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 毕业后, 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任教之余, 他潜心研究昆虫, 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 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由于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低, 法布尔一生都未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 直到五十多岁时, 他才依靠辛苦攒下的稿费, 在普罗旺斯买下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旧宅。法布尔将这片荒地命名为“阿尔玛斯” (“阿尔玛斯”是音译, 中文又译作“荒石园”, 取其荒芜与一毛不拔之意) , 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愿望。法布尔把“阿尔玛斯”当成自己的家和昆虫实验场, 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思考、观察、实验和写作。1910年, 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 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虫记》的法文题目是《Souvenirsentomologiques》, 直译的话, 可以译为《昆虫学回忆录》。周作人最早把这本书译作《昆虫记》, 而后一直被译界沿用至今。法布尔之前的昆虫学家只做昆虫的搜集与分类工作, 他们手持放大镜, 解剖昆虫尸体, 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 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对昆虫的判断力、本能和生活习性甚少研究。专家们根据昆虫的外形给其命名, 把身体构造相同的昆虫归入同一种类。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 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因此, 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Etude surl’instinctetlesmoeurs des insectes》 (《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 , 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 “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 它们的本能和习性, 它们的才能和感情”, 根据昆虫“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法布尔的研究以直接观察为依据, 就像他自己说的:“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 我要观察、触摸, 而且不是一次, 是两三次, 甚至没完没了, 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来观察昆虫的劳作, 以富有情感的笔调来描写昆虫的生活, 使得《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昆虫记》中的趣事儿

虽然法布尔开始动笔写作《昆虫记》时, 已经年过百半, 但他仍像一个好奇心满溢的孩童一样, 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习惯在每个答案后跟着提一个新问题, 直到碰到不可知之墙为止”。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正是凭着对昆虫所怀有的浓厚兴趣, 法布尔才把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虫上, 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昆虫学大量的领域内需要天真。没有大量这种资质———在讲求实际者眼中的奇思怪想, 谁还会去关心小小的虫子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镜, 观察昆虫的出生、蜕变、筑巢、觅食、求偶、繁殖, 以孩童般的视角, 真实而质朴的笔调记录下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 生趣盎然的画面。在他的笔下, 小小的昆虫们无一不是身怀技艺的行家里手: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 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 土蜂是下针精确无误的“麻醉师”, 切叶蜂是名副其实的“裁剪工”, 黄斑蜂是技艺惊人的“鞣毡大师”, 而蜾蠃则是“挖掘工”、“采脂工”和“粉刷工”。下面请看“演唱者”蟋蟀放声高歌的场景:

“园子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开着红花的岩蔷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 那些笃蓐香都变成了一个个合唱团。所有这些小生物在灌木丛间用它们清脆动人的声音互问互答;或者不如说, 每个歌手不管别人唱什么坎蒂列那 (译者注:中世纪时的一种叙事抒情歌曲) , 独自在庆祝自己的欢乐。

在天上, 就在我头顶上, 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划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 就在我的四周, 蟋蟀的交响乐在抑扬起伏。这歌唱自己欢乐的小不点儿令我忘记了群星璀璨的场面。这些天上的眼睛平静而冷漠地瞧着我们, 我们对于这些星星是一无所知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昆虫记》除了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 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 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为一。它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 用词枯燥无味, 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 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纵观洋洋洒洒的十卷本《昆虫记》, 其语言朴素而纯真, 文风流畅优美, 隽永风趣, 深入浅出, 使得这部著作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

除了将昆虫纤毫毕现的形态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 法布尔对虫儿心理、情感的揣摩与刻画也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他本人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譬如, 毛刺泥蜂在攻击毛虫得手之后, 用跗节跺脚, 梳理翅膀, 不时地把大颚和前额贴在地面上, 用后足将身体撑得高高地, 仿佛要翻筋斗似的。法布尔认为这些动作是毛刺泥蜂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方式, 就好比当人类沉浸在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中时, 会做出搓手的动作一样。有时候, 法布尔也会从人类的伦理道德视角来解读昆虫的行为, 正是虫儿身上所带有的这种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该书与众不同, 引人入胜。下面,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天牛成虫与幼虫的描写。

“成虫和幼虫的职责完全悖离了常规:幼虫正值身强体壮, 拥有强健的挖掘工具, 承担起繁重的工作;而成虫却享受幸福的时光, 不懂技艺, 不工作, 只是游手好闲。孩子本应躺在他的保护人———母亲怀抱中过天堂般的生活;而这儿的孩子———幼虫, 却成了母亲的保护人。

被法布尔喻为“爬行的小肠”的天牛幼虫只有味觉和触觉这两种非常迟钝的感觉, 但它竟然可以清楚地预知未来。它为成虫挖出一条通往树皮层的通道, 后者只要钻透薄薄的木质层或树皮层就可以获得自由。法布尔用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绘昆虫世界的日常生活, 使得整套丛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在《昆虫记》中, 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昆虫的捕食过程, 在他看来, “捕猎性昆虫传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介绍昆虫的捕猎方法”。为了弄清楚某种昆虫的捕猎技巧, 他有时会跑到野外环境中去观察, 有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捉住需要的昆虫, 再把昆虫放到人为布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他不但亲自出马捕捉昆虫, 而且还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召集孩子们帮忙, 有时甚至要向家人求助。当我们读到书中有关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搏斗的场景描写时, 就会觉得法布尔的所有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昆虫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 交战双方的动作之传神, 场面之生动, 交锋之激烈, 一切都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且看:

“当敌人靠近时, 它便立起身体, 模仿舞蛛的样子做出防御姿势。滑稽蛛蜂对它的威吓不屑一顾, 在滑稽的外表的掩护下, 它猛地冲向彩带圆网蛛, 动作非常敏捷。它们闪电般交战了一回合, 彩带圆网蛛被打翻仰躺在地。蛛蜂在上, 它与圆网蛛腹贴着腹、头顶着头;它用足控制住彩带圆网蛛的足;用上颚咬住对方的头胸部;它用力蜷起腹部, 向下方伸过去;它拔出螫针;接下来便……”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当我们读到此处, 不禁要为法布尔传神的描写而大声喝彩, 透过文字仿佛能看到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正在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然而, 这种战斗场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残与血腥, 相反, 更多地显示出生命力的蓬勃。

如果不是法布尔对渺小生命所怀有的尊重与热爱, 不是他的悉心观察和详细描述, 也许虫儿的这些故事还不为人所知呢。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领略到昆虫那妙不可言的灵性。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种昆虫, 他就像是一个为儿孙讲述故事的老人, 把昆虫世界的趣事儿向读者娓娓道来, 令人回味无穷。

摘要:《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本能与习性的著作, 全书充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来观察昆虫, 以朴实而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写昆虫, 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趣味无穷, 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昆虫,故事

参考文献

[1]石蔷.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法布尔[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43.

[2]法布尔.昆虫记 (卷七)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165.

[3]法布尔.昆虫记 (卷四)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

观奔跑吧兄弟有感优秀作文 篇7

本期的主题是:奔跑吧,兄弟!所有小记者都可以参加。来的人中除了小记者外,还有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有的甚至爸爸和妈妈都来参赛助威。瞧,他们大手拉小手,有说有笑地走进大操场,真温馨呀!

本次小记者活动内容一共有二项,第一个活动是:搭肩横向行走。第二个活动是:撕名牌。

先说第一项搭肩横向行走。每组20人,每个人的手搭在旁边同学的肩上,然后一起向左或向右行走。这个活动主要是让组内的每一个人学会配合,步伐一致,不能只顾自己走,不管别人。刚开始我们走不好,甚至有的组有摔倒的情况发生,但经过多次练习,我们一次比一次走得协调,走得快。

第二个活动撕名牌,这可是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玩的游戏。老师讲解了方法和要求后,游戏开始。只见同学们像撒了欢儿的猴子,满操场地跑,欢笑声响彻云霄,却将老师说的范围和要点全都抛之脑后,我也是如此。我不停地奔跑,寻找着下手的机会。终于我看见一名男同学正在撕另一个同学的名牌时,我趁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就“秒杀”了他的名牌。只可惜,我们组的“王”被别人撕掉了,我们没有注意到“王”在哪里,没有保护好他,我们组输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8

这本书讲述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之间的战争, 故事很精彩, 英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走进三国, 在这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 我最喜欢的是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身上散发出的儒雅的文学气度令我十分敬佩。他通天文、晓地理, 用兵如神, 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七擒七纵”孟获的壮举令我震撼。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他让我懂得:智慧是知识的升华, 知识是勤奋的沉淀。作为学生的我们, 应该努力学习,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放眼茫茫江东, 唯一能与孔明相提并论的也只有周瑜了。周瑜文采超群, 聪慧过人, 深受孙权赏识。可他妒嫉心重, 以致孔明小小的“三气”便使其发出“既生瑜, 何生亮”的感慨。这也让我体会到:妒嫉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朋友之间需要的是真心的交往、真正的友谊。

……

读《文学解读学导论》有感 篇9

总之, 由于“三个层次”所司的内容不同, 它们在课堂中的呈现和状态也不会相同, 但这并不是说“三个层次”各不相关, 课堂要由几个呆板的模块组成, 所以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还应注意这样几点:

1. 尽管本文有“三个层次”, 但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不能机械地将课堂分为与此相应的独立的三个环节, 它们不是互不关联的彼此孤立环节,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所以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将“三个层次“割裂开来, 但不割裂并非混沌而无重点, 而是各个环节相互联系, 有所侧重但绝非取代。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本文的解读不能在语体、语象层浅尝辄止, 而应深刻挖掘本文内在的语义表现体系。当然深层的解读并不是要求教师像原来那样生搬硬套, 非得把所有的本文中的意象都整出个象征意义来, 而是在基本理解表层意思的基础上, 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较深层的理解。这一环节,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理解到老师或者教学参考书的层次, 只要学生能理解到他自己的一个本文理解水平即可。

3. 小学语文教学要有目的性,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环节有每一环节的侧重点, 但环节并不是绝对的, 所以在兼顾整体中要突出重点。即“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 我们的教学要实事求是, 具体文本具体分析, 切不可所有本文都按一个套路模式来, 如果这样,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滩死水”, 毫无活力, 也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要在此基础上灵活多变, 不断创新, 才能永保青春活力。

4. 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本文的意义是既定的, 是直接从历史中来, 而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我们在建构“三个层次”的基础上, 关注历史重构, 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参照和补充。

性格决定命运——读《红字》有感 篇10

海斯特·白兰性格叛逆, 勇敢, 有魄力, 所以当她面对自己的罪恶时, 冷静, 坚强, 敢做敢当。当她面对法律和宗教的惩罚时, 不怨天尤人, 也不畏畏缩缩, 而是勇敢地面对和承担眼前的这一切。

海斯特·白兰在之后的七年里煎熬着, 忍受着法律和宗教对她的惩罚, 虽然被剥夺了权力, 但她别无所求, 继续以她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她不羡慕别人有人所应得的权力, 没有因为受苦而要求补偿, 也不企盼别人的同情, 而是心平气和地在现有的条件下, 过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他没有因受到迫害而仇恨社会, 也没有因为那些人对她的侮辱和蔑视而报复。相反, 当别人有难的时候她总是毫不迟疑, 帮助了别人后, 她从不企盼别人的感激。这就是她人生的价值, 也是她的美德, 深受别人的佩服。

与狄梅斯迪尔一同犯下了罪恶, 白兰受尽了苦难、折磨, 而狄梅斯迪尔却依然被人们崇拜、敬慕。对此她没有觉得不公平, 心里没有不平衡。狄梅斯迪尔还能拥有如此好的名声, 完全是受到了她的保护。这是她对爱情的忠贞。当她知道狄梅斯蒂尔正受到原来丈夫的折磨时, 她心疼不已, 因自己为答应齐林沃斯而隐瞒身份感到内疚。一方面对原来的丈夫许了诺, 另一方面欺骗了所爱的人, 面对矛盾, 她很清醒如何抉择是正确的。于是她一定要把真相告诉狄梅斯迪尔, 并希望他们能逃离所居住的小镇, 寻找新的生活。面对这个不能接受他们罪恶的社会, 面对这种不幸的人生, 海斯特·白兰没有绝望, 没有向那些邪恶的势力投降, 而是决心打破传统的观念, 挣脱宗教和法律的束缚, 寻找通向他们美好生活的出路。这也正是她叛逆性格的体现。惩罚没有把她打垮, 罪孽没有泯灭她美好的人性光辉。她这种勇于赎罪, 敢做敢当的态度, 决定了她人生的结局, 至少要比自我折磨或是折磨别人要好。

二、忏悔藏于内心, 自我折磨致死的狄梅斯迪尔

如果说海斯特·白兰是有魄力, 敢作敢为的人, 那么狄梅斯迪尔就是个胆小怯懦, 虚伪, 拿得起放不下的人。他看到白兰承受着教会的残酷惩罚, 看到所爱的人受尽世人的侮辱唾骂, 却不敢挺身而去保护她。他怕自己昔日的地位和名声在人们心目中动摇了, 他怕一切公开后别人对他的指责和唾骂。他心里想和白兰一起站在刑台上接受惩罚, 但最终还是被怯懦、畏缩的力量拽了回去。他痛苦, 挣扎, 但也只能埋藏在心里, 面对世人还是装着一副牧师神圣的模样。就这样他越是把痛苦和内疚埋藏在心里, 他自我折磨的就越深。

在他不知齐林沃斯的身份之前, 视他为好朋友, 可是他宁愿自己痛苦不堪, 也不愿像朋友透露一点风声。他对白兰和女儿珠儿感到内疚和思念, 却不去表白, 而是埋在心里。既然能帮别人忏悔, 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得到心灵的减压呢, 他为了维护一点好名声, 宁肯把与海斯特·白兰的关系长期埋藏在地下, 让两人各自承受着痛苦, 也不愿去承受事情一旦公开后的后果。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虚伪、怯懦, 教条, 不敢打破传统的封建世俗。

狄梅斯迪尔无一刻不在忏悔, 但是这种埋藏在心中的忏悔永远也不会让他有精神上的解脱, 反而对自己的折磨更加至深。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埋在心里, 没有听众, 没有分担者, 那么久而久之, 自然会产生心病,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真正的赎罪, 就没有真正的解脱, 狄梅斯迪尔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的性格的弊病之中。

三、没有同情心, 为复仇而折磨别人反被折磨的齐林沃斯

小说中两个犯下罪恶的人面对罪恶, 一个是勇于面对, 接受惩罚;一个是畏缩怯懦, 退居幕后, 而受害者海斯特·白兰的丈夫——齐林沃斯又是怎么来面对这件事情的呢?

当齐林沃斯历经千辛万苦找到自己妻子想过上那种企盼已久的幸福生活时, 却发现自己的妻子站在绞刑台上, 佩戴者象征耻辱的A字, 怀中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面子, 他没有站出来说那就是他的妻子, 因为这样做也只能让那些人说自己无能。齐林沃斯没有意识到幸福是需要呵护的, 不是因为两个人结了婚, 有了宗教和法律的规定就会自然幸福, 而是需要两个人经心去维护。如果说他同情白兰犯下的罪恶, 想办法分担她的痛苦, 也许会有希望让白兰回心转意;或者如果他爱妻子, 就该成全他们, 因为妻子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 这才是真正爱一个人的意义所在。当然他也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权力。可是他没有选择一种恰当的方式, 而是选择了复仇。

齐林沃斯小肚鸡肠, 心胸狭窄, 当他感觉到狄梅斯迪尔就是他想揪出的那个男人的时候, 他真正的向他实施了那具体又狠毒的计划, 他每天都跟着他, 不断地挖掘着狄梅斯迪尔的罪恶, 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犯下的错误, 一次次地打击他的心灵, 蓄意在火上浇油, 在伤口上撒盐, 就是想活活折磨死他。这就是齐林沃斯作为被害者对罪恶的态度。他身体天生畸形, 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他一直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他的妻子并不爱他。于是他以知识的天赋弥补身体的缺陷。通常情况下当人有自卑感时, 都希望别人尊敬他, 容忍他的缺陷, 而恰恰相反的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神圣牧师竟然跟他争夺所爱, 从相貌来说他跟狄梅斯迪尔根本就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另外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最不可能发生的人, 这使他无法承受, 瞬间性格扭曲, 从治病救人变成暗刀杀人。通奸事情的出现, 使得齐林沃斯以报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可以说他也是被动的, 作为被害者,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他没有克服邪恶对他的召唤。齐林沃斯对别人犯下的罪恶没有同情心, 折磨他人反而自己也犯下了罪恶, 最终也是以死亡收场。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三种性格, 三种对待罪恶的态度以致不同的结局。的却, 性格决定命运, 白兰公开接受惩罚, 敢于赎罪, 结果得到心灵的安慰, 最终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而那一个自我折磨和一个折磨别人的人最终面临的都是死亡。

摘要:同样面对同一件事情, 由于性格的不同, 态度和思想行动就不同, 自然结果也不同。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不乏实例的。《红字》当中的三个人物海斯特·白兰, 狄梅斯迪尔和齐林沃斯正演绎了三个不同性格的人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以致命运不同的故事。

关键词:性格,决定,命运,有魄力,叛逆,自我折磨,复仇

参考文献

[1][美]霍桑.《红字》, 熊玉鹏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0年12月第一版

上一篇:七年级学生的期末寄语下一篇:英语系的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