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兄弟父亲改写作文(共2篇)
筷子兄弟父亲改写作文 篇1
《父亲》是同名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曲。该歌曲由筷子兄弟组合演唱,王太利作词作曲,收录于专辑《父亲》,于2011年12月22日发行。2012年8月13日《父亲》获得感恩励志金曲奖。2012年12月2日该曲获得2012百度沸点十大金曲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亲筷子兄弟歌词,供大家参考!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感谢一路上有你
筷子兄弟父亲改写作文 篇2
筷子兄弟, 是微电影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式人物。近两年, 学界对于筷子兄弟的成功, 对于微电影的发展, 有很多研究, 但无一例外, 研究更多的都强调于网络新媒体环境, 新媒介语境, 传播学视野中的策略和其整合营销手段。但是, 却都忽略了商品首先是一件作品, 对其单纯的作品性研究。笔者就单纯围绕其作品, 从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野对筷子兄弟的成功进行分析。
一、形式上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理念首先在建筑批评领域形成, 逐渐扩展到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在这个过程中, 后现代主义这个起初完全是美国范围内使用的术语确立了它的国际地位。”[1]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了某些过去时代所不具备的气质、特性。其中, “解构”又占据着最具根本性的位置。后现代主义中传统的整体、秩色彩, 意境耐人寻味。
(7) 动画角色运动
在动画角色的基本运动中, 包含预备动作, 主动作和过头。
所谓的预备动作, 就是指动画角色在朝着某一设定的动作方向运动之前所呈现的相反方向的动作。在动画片中, 所有的动作, 不论大小, 都需用这一步骤来表现。
预备动作能使角色动作更流畅, 更突出, 更富有卡通韵味。预备动作可以使一些常见的动作呈现出比较为生动的戏剧效果。
当动画角色的整个身体都进入了预备运动状态时。尽管这一架势在镜头上一闪而过, 但是, 对于主动做来说, 它是不可缺少的。
过头则是预备动作相对应。因为惯性, 运动对象不可能马上停止, 而要用一段时间克服惯性, 然后停止。这个过程称作过头。
在迪斯尼动画中, 预备动作和过头运用的非常丰富, 给观众以戏剧、幽默、夸张的感觉。角色的运动中, 主动作表现为“实”。预备动作和过头都可表现为“虚”。预备和过头看似是无关紧要的, 但有了它们, 角色的运动会更加丰富, 虚实之间的结合, 可谓动作的出彩之处。
2. 声音部分
在声音和画面配合方面, 除了同期之外, 其他情况基本上都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美学观念。
声画平行。声音和画面各自表现, 共同体现作品主题。
声画对立。画面和声音在情绪、内容、节奏等产生对立。如失恋的场面配上欢快的音乐, 爱情的场面配以凄凉的音乐等。声序、权力、中心等宏大命题统统烟消云散, 并且在消解之后不再试图予以重建, 留下的只有多元、碎片、游牧、蔓生、从虚无到虚无的永恒的游戏, 诚如哈维所言“它完全承认短暂、分裂、不连续性和混乱构成了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的一半。然而它并不试图超越它, 抵制它甚或去界定包含在其中的‘永恒与不变’的各种要素。后现代主义在分裂和混乱的变化潮流中游泳, 甚至颠簸, 似乎那就是存在着的一切。”[2]笔者将筷子兄弟的后现代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颠覆传统的叙事方法
观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似乎是与日俱增的, 时至今日, 传统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已不能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要求了。必然要求在叙事手法上有所突破, 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则一改传统, 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是反对过去那种从头至尾有始有终的叙述顺序的, 它惯于拆分叙事结构, 甚至消解叙事结构。如影片《父亲》父女篇, 并不是线性平铺直叙父亲的一生, 而是开头由现在年老的父亲在公交车上掀一妇女裙子并和人殴打被带到警察局洋相百出这一雷人情节, 然后插叙年轻时身为警察英俊潇洒的英雄父亲, 讲诉“我”从小与父亲相伴, 到长大, 最后发生争执, 父亲被年轻时抓的犯人出狱后报复袭击患病, 然后变成开头这样。然后回到现在, 讲诉患病后神志不清的父亲与“我"的生活。这样的叙事, 开头设置悬念, 或者说开头雷人, 有悖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的形象, 一个老头在公交车上众目睽睽之下掀妇女裙子, 与人对
音对比于画面内容形成“虚”和“实”的关系。
画外音的使用。画面内不出现发声的源, 声音则在画面外出现。这样能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声音相对于画面来说, 是虚, 也是实。这体现出虚实的统一。
配乐。音乐为了衬托画面情绪氛围, 而专门制作的配乐, 对于扩大画面形象意蕴, 有着独特的意义。美国迪士尼动画片就大量运用了乐团的演奏, 烘托了动画的幽默、戏剧、宏伟等氛围。这里, 画面是“实”, 配乐则是“虚”。 (声源不在画面中)
3. 剪辑部分
在影像剪辑中, 常见光学剪辑技巧, 包括淡入淡出、化、溶、叠印、划等。这些是画面的虚实结合, 使得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更加流畅。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动画视听语言与“虚实相生”美学观念的结合是形式所趋、势在必行。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上, 借用“虚实相生”美学观念, 丰富了动画表现语言。无论是优秀的国产动画还是国外动画“虚实相生”美学观念都以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存在于动画作品之中, 并积极地推动着动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一郎, 动画创作理论基础教程, [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
[2]聂欣如, 动画概论, [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3]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
[4]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打, 带到派出所似乎耍赖使得口吐白沫。想想这一情节设置的有多雷人或者出位。开头设置的越出位, 越雷人, 越颠覆, 后来揭示真相后给人的冲击越大, 一个英雄的人民警察, 一个慈爱的父亲, 被坏人打击报复致使患病才做出开头那种行为.可悲可怜, 观者与作者的共鸣油然而生。再如《赢家》, 叙事方式更是新颖, 一开始甚至有些“无厘头”。中年男人因与妻子在车上吵架, 妻子负气下车出走却遗落手机, 男人下车追妻子, 被侧面而来的卡车撞飞。然后身体飞空, 镜头却没有任何铺垫的换到男人在医院母亲病床旁边, 看得人一头雾水, 然后男人却出现在飞机上对着手机里垂危的母亲视频痛哭, 这里男人又在母亲身边痛哭, 接着出现日期;镜头再转换, 出现日期, 男人来到生孩子的老婆身边, 另一边他在公司产品发布会上, 看到这里才让观众慢慢明白, 原来是男人的灵魂飞了, 飞回了以前, 回顾他一生, 一生的遗憾。这种片段化, 近乎无厘头的叙事, 不仅仅抓住观众视觉, 更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 同时也完成了再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叙事的客观要求。这些影片情节都是破碎化、凌乱话、意识流化的。若不认真留心电影中的细节并且仔细地加以推理, 是很难理解影片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的。而且片中的镜头切换非常之迅速, 情节是随着人的意识流动而不断推进。所以影片能牢牢抓住观众的视觉和心里。可以说, 筷子兄弟将破碎化凌乱化意识流化的叙事策略运用的相当成功。
2.“无结局”加总结性字幕的结尾
与传统的闭合式的结尾或者越来越流行的开放式结尾相比, 筷子兄弟对“无结局”加字幕深化主题的结尾情有独钟。闭合式结局是指故事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答, 它只有两种固定形式, 大团圆式的结局和悲剧结尾。开放式结尾则充分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给观众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但是, 筷子兄弟的微电影却一反所有常道, 它无结局, 甚至说给观众的感觉是故事都没有讲完, 然而这就是微电影的魅力。只表现作者想突出强调的内容, 别的都可以简略甚至忽略。无结局即给观众留下无尽思考与遐想, 也见其中导演的那份洒脱。但是仅仅无结局, 就有些太突兀了, 为了弥补这一点, 提醒观众片子结束了且深化片子传递的思想, 筷子兄弟用适当音乐或者无声黑幕出现总结性字幕, 深化片子主题, 同时更加符合所有知识群层, 避免片子没有被人看懂的情况出现。也正因片子在末尾要出总结性字幕, 对故事内容和表达方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一旦片子不能在前面内容和表达上创新, 那么作品就一览无疑的乏味透顶, 跌落万劫不复的深渊。
3. 反传统的理性法则, 颠覆英雄神话
抛弃传统观念, 在《父亲》父子片中, 历史史实战争在他们片中成了搞笑甚至滑稽的背景, 神圣的伟人邓小平被他们拿来“借用”——接见他们制造的“神童”;童年中伴随成长的词语“小神童”被他们拿来调侃。在《赢家》中, 社会话题拆迁, 钉子户成了他们的元素。在《老男孩》中, 当“王大力”以杰克逊的太空步让对手折服时, 给你“王大力”镶上佛祖的金边, 神圣佛祖被他们拿来消费。在《父亲》父女篇中, 身为警察的父亲在和罪犯的枪战场面, 却戏仿动画片《猫和老鼠》, 正是因为《狗和老鼠》是大家都广为熟知的动画片, 所以看来才会更让人忍俊不禁;在《父亲》父子篇中, 在前线打仗负伤坏掉一截小腿的英雄父亲回到家中, 与妻子拥抱的场景, 冷不丁的英雄父亲捏了一下妻子的屁股, 让观众大笑, 笑过之后又感觉那么真实。筷子兄弟颠覆了英雄神话, 却还原了真实肉体的人, 这也是其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4. 解构性文化, 重构两性/同性关系
“两性”是始终存在筷子兄弟影片中的重要元素, 不仅仅是因为片子看点, 在他们作品中, 两性关系是用来重新解构与定义的, 他的“两性”已经完全超越了男欢女爱的“性”, 还包括了青春期男孩朦胧的“性”, 社会现象中扮演的“性”, 用于交易的“性”, 同性之间的“性”。《老男孩》中王大力被肖大宝他们在女生面前脱掉裤子, 害羞的说道“我不活了, 这没法活了”。“王大力”因杰克逊的死讯走神, 剪坏了“女顾客”的刘海, 但这里的女顾客是“男扮女装”, 两性被他们拿来解构。《父亲》父子篇中, 女同学脱掉大红色胸罩, 搭在处于青春期的肖大宝肩上, 肖大宝的夸张的反应, 青春期男孩朦胧的性被他拿来消费。以及《男艺伎回忆录中》嵌入的当下流行的“同性”。“性”元素的嵌入是筷子兄弟一直没有放弃的解构对象。
除此之外, 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 这些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在筷子兄弟的影片中都得到一览无余的体现。所以笔者认为, 筷子兄弟在形式上是后现代主义的。
二、内容上的现实主义
看筷子兄弟的作品, 让人就是笑不起来, 明明里面充斥着解构, 充斥着黑色幽默, 但却就是让人笑不出来,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是因为, 在后现实主义形式的外表下, 筷子兄弟表达的是现实主义的深刻内容与内涵。笔者将这种现实主义概括为:
1.大众化的视角
选择内涵深刻的社会话题, 展现社会现象。例如在《老男孩》选择80后青春怀旧的主题, 《赢家》告诉我们, 不要盲目追求名利, 要懂得平凡的幸福, 成为人生的赢家, 《父亲》父子父女篇都是感恩系列剧, 即将父子情父女情上升为感恩的层次。在后现代主义的外表下, 筷子兄弟作品的主题选择都是大众化的, 主流的。将日常生活体验, 普通感情, 社会话题或现象, 转换为作品的主题。运用后现代的包装, 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微电影, 在视觉享受后传达普世价值。
在主题进行大众化视角的选择同时, 筷子兄弟引入大量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介入影像叙事。这些符号都与观众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这就使电影的叙事与观众的体验形成更多元的互动, 同时也就会产生更强的效果。影片集中使用大众化的影像符号推动剧情, 充分调动了观众情绪, 使观众的参与感增强了。例如在《老男孩》中, 作品引入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舞步、李春波的歌曲《小芳》、磁带收录机等影像文化符号。这些符号都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载体。使得每个观众与这样的影像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些大众文化符号的使用, 成为一条条暗含线索, 有力地推动了影片叙事的发展。
2.社会深文化
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草根文化影业发展的平台, 在网域环境之下出现的对生命体悟的影视作品。《父亲》父女篇就是对父爱的一种深层体悟。“父爱”这个恒久的话题, 直切我们的内心深处, 但筷子兄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父爱”升华为感恩, 将沉重变为悲壮。短片情节的真实还原, 蕴含文化的深刻反省, 所以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客观上的文化价值现象的传播, 起着形成和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舆论导向的功能也从此发挥出来, 借助大众传播, 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社会文化导致的某种“社会善”与“社会美”, 区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形态, 从而形成社会行为和自我行为的认知与改善。对于弘扬主流价值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微电影的社会责任的体现, 显然在这一方面, 筷子兄弟做到了。
3.浓烈的现实主义情怀
“现实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 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筷子兄弟的影片都充满了浓烈的现实主义关怀, 《老男孩》是青春怀旧主题, 《赢家》在浮躁的社会与人心中, 提醒世人要珍惜平凡的幸福, 《父亲》父子父女篇都是感恩系列剧, 在“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今天, 可谓现实主义浓厚。在癫狂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外衣包裹下, 筷子兄弟用冷静、犀利的镜头观察着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对人生对生活进行了精确、细致、真实地描摹, 体现着浓烈的现实主义情怀。
摘要:从《老男孩》到《赢家》再到《父亲》, 筷子兄弟出品的每一部微电影作品都获得极大成功, 被视为微电影行业的经典代表作品。筷子兄弟, 也成为了微电影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式人物。解读筷子兄弟以此了解现代的微电影行业有很大的代表性。本文就单纯剖析其作品, 从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野对筷子兄弟的成功进行分析。
关键词:形式上的后现代,内容上的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2]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
[3]哈伊布·哈桑.后现代主义概念.
[4]“微”电影的“深”传播.张歆若.
【筷子兄弟父亲改写作文】推荐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作文07-11
筷子的神力作文10-20
筷子英语作文范文11-16
筷子的作文300字11-29
夹在筷子里的幸福-幸福作文600字10-21
筷子文化06-01
有用的筷子中班教案05-24
大班主题筷子王国教案08-10
幼儿园认识筷子10-23
扇子舞 筷子舞 串词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