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

2024-10-14

《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共15篇)

《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 篇1

△ 筷子的传说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给生字确定部首,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13个,区别“鱼”与“渔”、“两”与“俩”的用法;理解新词19个。

2、会按“谁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句式写句子;知道顿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3、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我们祖先发明筷子的时间,能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了解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数及其生活的主要区域。

4、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汉字部首的确定;顿号的用法。培养民族自豪感。

2、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筷子的由来。

三、教学准备

筷子、磁带、录音机、字典、生字卡片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五、板书设计

△ 筷子的传说

快子:树枝

筷子:细竹

种类繁多:玉石筷

象牙筷

金筷

银筷

六、教学后记

作为一种伟大的发明,作为祖国荣誉的介绍,4、5两个在情感教育上有惊人的相似,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一个是史实,一个是传说。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通过抓住对“传说”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筷子发明的过程,并学会复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为指定的生字确定部首,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区分“鱼”与“渔”,“两”与“俩”的用法。。

2、知道并能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传说”,教学“筷”。

筷为什么是竹字头?由此可见--

二、初读课文

1、自读,思考:传说中第一双筷子究竟是什么做的?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2、反馈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划出新词。

2、四人小组完成填空。

筷,结构,查()部,部首在()。

烫,()结构,查()部,部首在()。

嫌,()结构,查()部,部首在()。

印,()结构,查()部,部首在()。

3、小结

上下结构的字,部首有时在上,有时在下;左右结构的字,部首有时在右,有时在左。

四、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回顾部首查字法步骤。

2、在字典中查到“嫌”,看看这个字有几种意思。

3、独立查“印”,说说你是怎样分步查到的。

4、比赛:课作1

四、巩固部首查字法,区分形近字。

1、区分“鱼”与“渔”

A、第一双被称为快子的筷子是谁发明的?

B、渔夫的渔是什么意思?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来。

C、以捕鱼为生的人叫--。“鱼”与“渔”意思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查鱼,该查什么部?

D、小结:大多数独体字,本身就是部首,就查这个字,如“骨”“弓”等。

2、区分“两”与“俩”的不同用法。

A、用部首查字法查“俩”,说说他的意思。

B、“两”和“俩”谁的使用范围大?为什么?

C、课文中“两个渔夫”明明指人,为什么不用“俩”?

五、课堂作业

课作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2、学习课文,了解筷子种类之多,使用之广;学习顿号的用法。

3、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1段

1、自读,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想法?

三、学习第2段。

1、指名读,说说筷子最初为什么叫“快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快子”的由来。

四、学习第3段,体会顿号的用法

1、帮助渔夫很快喝完稀饭的快子,后来怎么被叫做筷子了?

2、皇帝不用筷子,这说明什么?

3、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 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

4、读最后一句,体会顿号的用法。

五、学习第4段

1、读第一句,说说这一句写什么?

2、读第二句,进一步体会顿号的用法。

A、他们是谁?

B、这句话为什么要用上这么多顿号?

C、课作5

3、学习第三句。

A、为什么要特别点一点“西方人”?

B、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C、你知道使用筷子有什么好处吗?

D、朗读练习(!)

六、课堂练习

1、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段的意思。

2、填空:课作3、5

3、用“谁生活在什么地方”造句,完成课作4

4、理解句子意思

A、皇帝也学着用筷子吃饭。

皇帝很谦虚。

这句话说明 筷子是老百姓先会使用。

皇帝很愚蠢。

2、全世界有14亿人使用筷子。

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不多。

这句话说明 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占大多数。

筷子的流传很广。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快俩印洲鱼导周稀

筷两映州渔异绸希

二、造句

1、自豪

2、了不起

[筷子的传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 篇2

在所有食器中, 筷子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 人们用火烤制、蒸煮食物之后, 为了方便地将烧熟的食物放入口中, 就需借助一种器物, 比如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这种器物便是筷子的雏形。我们知道, 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普遍使用刀叉。当时的叉子齿分两个方向, 很有趣, 并且那时实行的是分餐制, 一人一盘, 这与西方国家相似。据考察, 出土的筷子大多是铜制的, 因为铜可以保存很久, 但也有铁制、锡制、木制的。

随着食物的精细化, 使用叉子越来越不方便。相传最古老的筷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王朝, 在殷墟中曾经出土过青铜制的筷子。

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也就是说, 我国至少在3 000多年前便有了精制的象牙筷子。在出土的筷子中, 其制作材料除了有象牙、金属外, 还有木头、竹子、玉石等, 并且其多呈圆柱形。在古代, 世界上以筷子为日常餐具的国家除了中国外还有日本。

在公元3世纪, 即日本的弥生时代, 筷子开始从中国传入日本。最初, 筷子在日本只是作为一种祭祀用的祭器, 供奉神明时使用。后来, 日本天皇也可以使用。

据说, 最初将筷子作为一种食器使用的是日本人所熟知的圣德太子。有一次, 圣德太子派遣使节访问中国, 日本使节在宴会上看到王朝的人用筷子进食, 感到十分震惊, 回国后便将此事报告给圣德太子。自此, 日本为了招待中国使节, 就开始学习烹饪方便用筷子食用的食物, 日本宫廷也开始实行“箸食制度”。渐渐的, 到了公元8世纪的日本奈良时代, 筷子正式为普通百姓所使用。这标志着日本从粗狂的“手食”演变到了文明的“箸食”。

在日语中, 筷子写作“箸”, 日语读音为“はし”。之所以读成“はし”, 一种说法是取自“将食物与人连在一起的桥梁”之意。日本“箸”的名称自然借用了我国筷子的古称。日本“箸”起源于中国, 后传到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地。另外, 在日本文献中记载有“唐箸 (からはし) ”之类的词, 并被广泛使用, 延续至今。

2 筷子的外形对比

从设计外形来看, 中国的筷子较长, 大约为30 cm左右, 日本的筷子较短, 为中国筷子的2/3;日本的筷子大都是圆锥形的, 夹物的部分较尖细, 中国的筷子则多为圆柱形, 夹物的部分没那么尖细。

日本的筷子之所以较短, 据说是因为日本古时就实行分餐制, 宴会、家居每人一盘饭食, 置于面前, 筷子虽短, 但绝不碍事。同时, 与中国的筷子相比, 日本的筷子要轻很多, 夹取食物时, 并没有强烈的负重感。而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筷子的质量象征着整个家族的发展。筷子的轻重俨然被赋予了一种超越实用价值本身的精神物质。

3 筷子的礼仪对比

中日两国都是礼仪之邦。但是, 两国的餐桌礼仪有所不同, 最大的不同点在于:①在中国古代, 餐桌上使用的是筷子和汤匙;而日本只用筷子。②在中国餐桌上, 分配食物时不使用公用筷, 主人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而在日本, 招待客人时通常使用的是公用筷——在日本, 只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家人和好友。

在日本, 筷子的顶端对着对方是失礼的。筷子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但为什么在摆放方式上有如此大的区别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当时的日本对中国文化无比尊敬与崇拜, 不断地派使节来中国访问学习, 希望能够拉近与中国的距离。在中国古代, 是不是也将筷子横着摆放呢?根据日本原版书張競的《中華料理の文化史》 (ちくま新書) 的论述, 在中国古代, 筷子是横着摆放的。另外, 我们还可以从唐代绘画和敦煌壁画中描写宴会场景的创作中看到横着摆放筷子的细节。至唐代以来, 筷子都是横摆的;但到了宋代, 出现了竖摆筷子的习惯;后来到了元代, 竖摆筷子已经变成了一种风俗传承下来。

4 结束语

在古代, 日本不断地向强盛的中国学习, 比如汉字、筷子等均被直接拿过去用, 中国也将日本当作门生, 毫无保留地向日本教授技术和文化。直至现在, 两国同是亚洲强国, 虽然在行为和习惯上存在差异, 但这并不影响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只有求同存异, 将“和”的精神融于友好往来中, 才能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随着全球共融的不断推进, 各国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饮食上使用筷子进餐的人越来越多, 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将筷子当作餐具的优点和作用。筷子文化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 延绵不断。

摘要:筷子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 筷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同时, 在不同时代, 其功能和形式也不同。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被文明塑造着。通过探讨中日两国的筷子文化, 进一步思考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筷子,饮食文化,中日文化,历史差异

参考文献

[1]一色八郎.箸の文化史[M].东京:お茶の水書房, 1993.

[2]万建中.中国民间禁忌风俗[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3]蓝翔, 王剑勤.古今中外筷箸大观[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2003.

姜子牙与筷子的传说 篇3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乌,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姜子牙為啥叫“姜太公

趣味筷子结构设计竞赛的策划书 篇4

赞助:、我爱竞赛网

二、活动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三、参赛形式:

每支参赛队队员不超过三人,其中设队长一名。

四、设计制作内容:

1.设计目的和制作总体构思

参赛队利用组委会统一提供的每组若干数量筷子(含缺损)和线绳,制作能承受静载的结构,结构形式不限(要求贴近实际工程,单根构件不可参赛),结构以承重能力为主要评分标准。

2.加载形式

结构采用材料力学多功能试验台加载,加载直至破坏,以破坏时的极限荷载计为最终成绩。

3.评分标准

大赛鼓励对结构设计自选形式,建议各参赛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去检索相关资料,请教有关老师,最终按设计方案搭建所设计的结构。选手还需要准备1-2分钟的关于自己作品的力学原理、结构创意的解说。

最后成绩=结构承受极限荷载(80℅)+结构形式(20℅)

4.注意事项

(1)比赛必须使用统一发放的材料,不得增加、不得对材料进行再次加工或使用其它同类材料替代。

(2)结构顶面需提供一个可用来加载的平面,加载平面尺寸不大于150mm*190mm,材料为钢板,由大赛提供,无需自备。

(3)结构高度要求不大于290mm。

(4)比赛第一阶段为初赛,承重低于20公斤的参赛队直接淘汰,不记成绩。

(5)比赛第二阶段为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加载。

五、活动时间安排:

1.报名阶段(4月11日至4月14日):填写参赛表报名。

2.结构现场制作(4月24日上午):利用半天时间现场制作,地点2602。

3.决赛(4月24日下午):决赛将于二号教学楼一楼大厅举行,届时将邀请校内专家进行点评、打分,举行现场颁奖仪式。

六、奖项设置:

《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 篇5

1、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初步体验使用筷子的感觉。

2、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能力。

3、教幼儿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搜集颜色、材料、长短、粗细等不同的筷子各一双。

2、幼儿每人一双筷子,每组一份练习夹物的材料(花生米、玻璃球、纸团、小木块)。

3、儿歌《小小筷子》、有抒情背景音乐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请幼儿观察各种筷子(木筷、塑料筷、竹筷、银筷、金筷),欣赏各种筷子的造型(通过观察知道筷子两根为一双,一双筷子的长短、粗细、形状是完全一样的),说一说筷子的制作材料、用途等。

2、教幼儿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学习拿筷子、握筷子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学习夹菜的方法(夹菜时,食指、中指、拇指三者要协调,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把两根筷子打开,再合拢夹菜)。

3、幼儿讨论:如何安全使用筷子?

教师总结:筷子不能指到别人的脸上,以免划伤。不能拿着筷子跑,以免碰上别人和自己。不把筷子含在嘴里,以免戳上喉咙。

4、游戏:练习使用筷子(播放背景音乐)

(1)自由练习:出示各种夹物材料(花生米、玻璃球、纸团、小木块),在规定时间内看谁夹的物品数量多。

(2)幼儿分组游戏《看谁夹得多》,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夹得多。

5、请幼儿说说活动的感受,讨论:什么东西容易夹?什么东西不容易夹?为什么?怎么用筷子好?让幼儿了解文明用筷子的方法,欣赏、学说儿歌《小小筷子》。

活动延伸:

1)利用筷子这一生活用具设置问题,引发幼儿的探索活动,再生成其它有趣的活动。

如:世界上还有那些国家的人也用筷子?了解异国的生活和文化。一次性筷子好不好?渗透环保教育。

2)把文明用筷子的行为挂图贴在教室里,随时为幼儿提供模仿的范例。

《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初步学跳双圈集体“筷子舞”。

2、通过使用道具,尝试探索“筷子舞”的舞蹈动作。

3、表现舞蹈欢快、热烈的情绪。

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欣赏乐曲,并准备好配套磁带或CD。

2、每人一副筷子(两双一捆,用橡皮筋扎紧,尾部系上绸带),幼儿腰扎红腰带。

活动过程:

1、跟随音乐拍手。

2、学习舞蹈动作。

(1)自由创编男、女小朋友的舞蹈造型动作(预备动作)。

(2)探索在身体不同位置敲击筷子的动作。

师:小朋友,筷子可以在胸前敲,还可以在身体的什么位置敲呢?

(3)和老师一起练习在身体不同位置敲击筷子的动作。

(4)看两位教师完整示范1~16小节的舞蹈动作。

(5)男女小朋友分别学习1~16小节的舞蹈动作。

(6)站成双圈(女内、男外),完整地跳1~16小节的舞蹈动作。

(7)听17~24小节的音乐,看教师的舞蹈示范动作。

(8)学做17~24小节舞蹈动作。

3、完整地跳双圈集体舞。

(1)第一、第二遍注意动作合拍。

(2)第三、第四遍,逐步能有表情地跳舞。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幼儿表现出对筷子的喜爱和熟悉,回答问题也十分踊跃积极,因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幼儿虽然对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会正确拿筷子的幼儿却不多,大部分幼儿只是用右手握着,不知道应该用手指头拿好。

在活动过程发现幼儿的积极性都很强,由于课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儿都十分兴奋的拿着(握着)筷子在夹小碟子里面的食物,正确拿着筷子的幼儿可以很快就夹起小碟子里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儿就有点困难了。

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幼儿是否还不够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让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尽量的抛开汤匙进而使用筷子这样会不会慢慢改进幼儿拿筷子的错误拿法呢?在实际生活中尽量让幼儿实行这一措施。

课堂的气氛还算稳定,幼儿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师身上,只是幼儿能不能正确的拿好筷子进餐这方面还需要大大的加强!

《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 篇7

一、地方风物类传说的特征

1. 传说故事的附着性

地方风物传说以某一特定地方的地名、地貌特征为反映对象,故事往往发生在固定的地点,流传在一定区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传说的创作一般都有相应的附着物。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有一定的事物做依托,或历史人物,或山川风物,或名胜古迹,或文化创造,或动物植物,或风俗习惯等等。传说的创作者往往根据一定的附着物想象构思,形成关于各种人物和事物的优美的解释性故事”[2]。

2. 结构线索的稳定性

地方风物传说开头的引子部分常以简洁的语言,引出地方风物的地理位置,描述其状貌特征,引起听众的期待。中间主体部分围绕地方风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用对比式、三复式、巧设悬念和连环式等诸多叙事技巧来结构主要情节,增强其艺术感染力”,以虚构的故事、优美的传说解释其由来、变迁的过程,结尾确证部分“根据传说情节与可信物之间神、形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3]点出其名字的由来。这在整体上是一种推本溯源的结构形式,“地方风物传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地方风物传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了比较稳定的叙事方式和结构线索[3]。

3.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地方风物传说把壮丽山河、名胜古迹、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等加以神奇化,给这些山川、人物、风情涂抹上一层神奇浪漫的幻想色彩,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既有现实情景,又有奇情异事,以充满魔幻的形式传达人们的心声,寄托民众的美好愿望。

4. 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4]。类型化往往不是全面细致地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而是集中渲染人物性格、能力或行为的某一个方面,使其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这种个性鲜明而又单一的人物形象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特别受到儿童的喜爱。

5. 传播方式的口头化

传说是一种口头文学,主要靠人们的口传心授播布民间。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口头语言的原始风貌,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浅显流畅,多用简练朴素的白描手法,特别适宜讲述。

二、地方风物传说课程的价值取向

1. 道德传承功能

地方风物传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浪漫想象,充满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以虚构的传奇故事寄寓了多重而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深邃的精神内涵,铭刻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鞭挞。它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

2. 文化浸润功能

地方风物传说的深层结构中,常有特定的民俗传承贯穿其间,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从心底流露出的文化倾向,深深地蕴藏了人们对自己家园、民族的深厚感情,有利于儿童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情操,涵养身心,从字里行间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3. 审美体验功能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物传说在描述景物、叙述故事、解释风俗时,语言来自于生活,吸收了当地的俗语、谚语,生动活泼,充满了乡土气息,儿童听来倍感亲切。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充满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儿童易被故事牢牢吸引。故事表现了民间英雄的勇敢与智慧,正义总能战胜邪恶,大都有圆满的结局,符合儿童的心理预期。

4. 语言发展功能

地方风物传说明白晓畅的口语表达风格、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基本稳定的结构线索和叙事方式、鲜明而又单一的人物形象,都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点,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所以,传说的教学一般都设计了复述故事、讲述故事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积累、内化语言。

三、地方风物传说的教学策略

1. 品析人物形象,发现共性特征

《日月潭的传说》中,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恶龙,最后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边。《天池》中,生活在长白山上勇敢的小姑娘日去纳为了扑灭大火拯救百姓,先后求助于风神、雨神、雪神,最后在天帝的帮助下扑灭大火保护了家园。《崂山》中,大智、大勇兄妹俩,求教于众人学得本领增长了神力,历尽千难万险,最后战胜了兴风作浪的大鳌鱼。三个故事都塑造了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抓住具体的词语、句子用心品读,感受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找一找传说故事中除了主要人物,还有哪些人物?思考他们与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在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完成表1。

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发言人汇报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达成以下共识:作恶者是人类灾难的制造者,让百姓的生活陷入危难之中,它们有神奇的法力,难以被制服。为了拯救民众于苦难,主人公踏上了艰险的英雄旅程。作恶者最后都被英雄战胜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帮助者要么是拥有生活智慧的老人,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动物,他们或者给处于困境中的主人公传授方法,或者给主人公以某种暗示,或者透露克敌制胜的秘诀,等等,总之为主人公最后战胜邪恶力量提供了关键性的信息或帮助。

2. 感受曲折情节,练习讲述故事

(1)从整体入手,会概述故事

初读《日月潭的传说》,带领学生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提供一组词语:漆黑一团、一筹莫展、挺身而出、冒着危险、降伏恶龙、化作青山,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面,先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词语的画面感,读出词语的味道。一组词语就是一个故事,指导学生用上面的词语,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地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天池》和《崂山》让学生自主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的关键词,借助关键词语概述故事。

(2)从细节入手,把故事讲具体生动

第一,引导示范,教给方法。先细读《日月潭的传说》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一筹莫展和挺身而出。根据生活经验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到能反映人们一筹莫展的句子,展开想象:人们一筹莫展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嘴里可能还会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皱着眉头、不住地唉声叹气、一脸焦急、来回走动、喃喃自语、不住地搓手、急得直跺脚等。接着理解挺身而出的意思,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对一筹莫展的人们说些什么,他们的母亲如果出来阻拦,他们又会对母亲说什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了角色,纷纷以大尖哥和水社姐自居,发言精彩纷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读出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勇气和信心。然后,教师绘声绘色地带上表情和动作示范讲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同时让学生认真倾听,比较教师讲的故事与课文内容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教师添加了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从而启发学生总结出把故事讲生动、具体的办法: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

第二,运用方法,合作练习。《日月潭的传说》第四小节由学生自己来讲。先概括这一节写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做了哪两件事(艰难寻宝、激战恶龙),再让学生从第四自然段中选择其中的一件事用心读,抓住让自己感动的词语展开想象,试着把这件事讲具体、生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感觉有难度的学生也可以根据下面的提示讲。

艰难寻宝:阿里山由连绵起伏的18座大山组成,山势险峻,荆棘丛生。一路上,他们不知道翻过了_________,也不知道趟过了________,不知道斩断了_________。饿了就_____,渴了就_______。他们的脸上_________,身上____________,脚上_____________,真是吃尽了___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

降伏恶龙:那真是一场恶战,只见_________,只听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张开血盆大口猛扑纵身一跃躲过伸出利爪一闪一扫跳开趁势举起)

在学生自主练习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推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讲故事,其他人做导演,帮他设计台词和动作,小组排练后,全班交流展示。

第三,迁移方法,练习巩固。运用习得的讲故事方法,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天池》或《崂山》中的一个片段,把故事讲具体、生动。

3. 发现结构线索,用结构讲述故事

首先,默读三个故事,梳理故事情节和传说的结构,自主填写表2和表3。

其次,体会情节的曲折生动。先组织全班交流表2,引导学生达成了共识:传说故事的起因都是邪恶力量出现,老百姓遭遇了困境,生活陷入困顿。故事的经过都是英雄人物挺身而出,主动请命,历尽艰险,寻找宝物或者寻求别人的帮助,从而获得了神奇的力量或者是寻找到了制服作恶者的办法、宝物。接着与作恶者展开激烈的搏斗,取得了胜利。故事的结局都是有些人或事物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景点。接着带领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让学生思考:能否去掉“寻找帮助(或者寻找方法、寻找宝物)”这个环节,让主人公直接与作恶者交战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表示不能去掉。寻找的过程都充满了艰辛,主人公在这个过程中都历了千辛万苦,正是由于他们经受住了种种磨练,才获得法力(或宝物),也就是获得了自我成长,寻找的过程就是他们由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这样的故事曲折生动引入入胜。如果去掉的话,故事就没有那么吸引人,而且主人公也不可能具备战胜作恶者的力量。学生发现了三个传说都有相似的故事情节。

再次,发现地方风物类传说的基本结构。组织交流表3,引导学生达成了共识:三个传说的引子部分都是介绍景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主体部分讲述一个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确证部分解释景点或事物之所以这样命名的缘由,都是按照“谈景点—讲故事—释命名”的方式讲传说故事的。

最后,发现地方风物传说结构上的奥秘,帮助学生更好地讲故事。从故事中提炼、总结出传说的情节特点和基本结构,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从三个故事中选一个,练习把整个故事讲述下来。

4. 化用结构,创编故事

首先,回忆自己身边的传说故事。学生所处地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当地民间传说。

其次,指名交流编写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山川风物类传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结构评价。

最后,总结提升,拓展阅读。祖国的每条河流、每座大山,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这些从大山、大地、大河里“长”出来的民间故事,能让我们从源头上找到炎黄子孙的根。课后搜集当地的口头民间传说,录音上传班级QQ群交流。

民间文学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迷人世界,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教师从地方风物类传说入手,发掘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语言规律,引领学生了解祖国的人文地理,并接受英雄的感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勇气去面对困难险阻,做有根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倪绍勇,祖名,王晓明等.中国山川故事[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2]钟敬文.名家谈牛郎织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

[3]李云安.论中国地方风物传说的叙事技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1).

《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学习掌握和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筷子,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筷子,幼儿观看。

2、提问:

(1)这是什么?

(2)它有什么用处?

3、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4、师:这个是筷子,我们吃饭的时候会使用它来夹东西。

二、结合实物筷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筷子的不同特征。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筷子,幼儿观看。

2、提问:

(1)这些筷子是什么形状的?

(2)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

3、组织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形式自由讨论回答。(重点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方面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

4、小结:原来有的筷子是竹子做的,有的筷子是木头做的,有的筷子是塑料做的,它们都是长长的、直直的,摸起来是硬硬的,而且都是一头粗一点,一头细一点。

5、组织幼儿再次根据筷子的特征进行感知、探索。

三、游戏“夹夹乐”,帮助幼儿巩固掌握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

1、提问:

(1)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

(2)你们是怎么握筷子的呢?

2、组织幼儿展示自己握筷子的方法,教师纠正幼儿的错误姿势。

3、教师介绍游戏“夹夹乐”玩法,幼儿倾听。(请幼儿练习分组用筷子夹弹珠、木珠或泡沫板,看谁在指定时间内夹得又快又好。)

4。教师示范用筷子夹东西,幼儿观看。

5、请个别幼儿上前示范,教师及时进行筷子握姿的指导。

6、组织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延伸】

1、请家长在家督促幼儿使用筷子吃饭。

2、宣传使用筷子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幼儿注意安全,学会安全、正确使用筷子,如不把筷子打到别人,不把筷子放在嘴里咬……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辨别筷子颜色、图案的不同,找相应,并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尝试用筷子夹食物,体验美味食物带来的乐趣,并会分享食物。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粉四种颜色图案的筷子。

2、四种颜色的插筷筒,四种图案的插筷筒。

3、各种水果切成块。

4、人手一个碟子,一双筷,四个插筷筒。

5、音乐光碟。

活动重点:

配对、分类及使用筷子。

活动难点:

使用筷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景

1、(出示小熊)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想邀请你们去我家做客,你们愿意吗?

2、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帮帮我,好吗?

二、学习配对

1、(出示筷子)你们看,这是什么啊?

2、小熊想请我们小朋友给筷子找好朋友,请你们帮他找找好朋友,好吗?

3、请你从后面的桌子上找到一支一模一样的筷子做他的好朋友,好吗?

4、现在请你们从小椅子下面找到筷子,然后去后面找到他的好朋友!

5、幼儿活动――配对。

6、“xxx,请你说说,你为什么找他做好朋友?”(请2-3名幼儿)

7、原来你们是因为他们的颜色和图案一样,才找他们做好朋友的,你们的小眼睛可真亮啊!

三、学习分类

1、那你找到筷子的家在哪里吗?

2、(出示插筷筒)你们看,这就是筷子的家,它叫插筷筒。它们有什么不同啊?(颜色)这个是什么颜色啊?那这个呢?那就请你把你的筷子送回家,好吗?待会请你们轻轻地把筷子送回家,要有秩序,一个一个放,千万不要把他们送错家了。

3、幼儿活动――分类。

4、请你们看看筷子的家找对了吗?(如找错了,请一名幼儿再找,并说说为什么?)

5、哇,我们小朋友可真棒啊!把红筷子送到了红色的插筷筒里,把黄筷子送到了黄色的插筷筒里,把蓝筷子送到了蓝色的插筷筒里,把粉色的筷子送到了粉色的插筷筒里,真厉害!

6、但是,筷子想找新家了。瞧!这就是他们的新家,他们有什么不同啊?(图案)这个是什么图案?这个呢?对了,一个上面是三角形,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正方形,还有一个上面有长方形的图形。

7、现在请你给这些筷子找新家。你喜欢什么样的筷子,你就轻轻地把他从老家拿出来,然后再把他送到新家,好吗?要一个一个有秩序,不然你把筷子弄疼了,他就不理你了。

8、幼儿活动――再次分类。

9、请你们看看筷子的家找对了吗?(如找错了,请一名幼儿再找,并说说为什么?)

10、哇!你们的小眼睛可真亮啊!“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比孙悟空还厉害啊!

四、学习使用筷子

1、刚才,我们帮筷子找了好朋友,还把他送回了家,那你们知道筷子还有什么用吗?

2、对了,筷子还可以夹东西吃。那你知道筷子怎么用吗?(请幼儿说说)

3、小朋友们数数筷子有几根?--小小筷子两根棒。

然后小手怎么拿?--手握中间对对齐。

再怎么用?我们请中指帮帮忙,把嘴巴张开来。--张开嘴巴夹夹紧。

最后怎么样?--阿呜阿呜吃个饱。

4、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再念一遍儿歌)

五、水果大餐

1、(出示小熊)中班小朋友真棒啊!你们帮我解决了这么多的困难,为了谢谢你们,我就请你们吃水果大餐,好不好?

2、今天我要请你们吃的是筷子水果大餐,所以你们一定要用筷子夹,千万不能用小手抓,因为我们的小手刚才玩过了,很脏,知道吗?这里的筷子也脏了,我一你们准备了干净的筷子放在后面的桌子上,等一下小朋友去拿的时候也要有秩序,一个跟着一个,好吗?然后把食物夹到盘子里吃。

3、好,我们开吃了!

4、你也可以把水果夹给客人老师吃。

六、活动延伸带幼儿进入区角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球或各种豆子。

课后反思:

一、选材来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而且到中班幼儿就要尝试用筷子吃饭了。因此,我选择筷子作为活动的载体,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使用筷子,体验其中的乐趣,激发以后对用筷子吃饭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辨别筷子颜色、图案的不同,找相应,并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尝试用筷子夹食物,体验美味食物带来的乐趣,并会分享食物。

3、激发幼儿使用筷子的乐趣。

筷子提米 篇10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请选择相关话题写一写。(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习作7”)

今天,我在家里百无聊赖,便动手做了一个实验:筷子提米。

我拿来一个高脚杯、一大碗米和一根木筷,把白花花的米倒入杯子,再把木筷插进去,用米掩埋好,并用力摁了摁。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抓住木筷,满怀希望地往上一提,唉,只把筷子拎了出来,杯子根本纹丝不动。我百思不得其解,望着撒在桌子上的米,心里有些疑惑,但很快反应过来,到书架上去请教书本小姐。我认真阅读着书:“哦,原来是这样!”我茅塞顿开,在米里倒入少量清水后,松松垮垮的米不再到处乱跑了,而是安分地拥抱在一块儿。

我小心翼翼地再一次把木筷插进去,感觉一粒粒米紧紧地挤在一起,分不开了,于是,我猛地把木筷提起,成功了!杯子、米、筷子一起升到空中,沉甸甸的。可为什么这么重的杯子竟被一根筷子拎起来了呢?实验倒是成功了,一串串大问号却在我的脑海里蹦出来,无奈之下,只好去百度搜搜。

原来啊,这是摩擦力的作用。米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加入清水后米吸足了水而膨胀,从而聚集在一起,与此同时,摩擦力也在逐渐增大,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提起米来,多么神奇的摩擦力啊!

哈哈,筷子提米,真有趣!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吧!

(指导教师:赵花)

教师点评

本文开门见山,详略得当,为我们生动地还原了“一开始提不起米”到最终成功的全过程,并在文中穿插解释提米的原因,最后升华主旨,号召大家一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失为一篇佳作(刘亚男)

《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 篇11

目标:

1、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

2、认识筷子的不同外形特征,有乐意使用筷子的愿望。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准备:

握筷姿势图PPT各种各样的筷子PPT教室布置成餐厅:四张餐桌,菜肴12盆

过程:

一、小朋友进入餐厅、认识餐厅幼儿进入餐厅找座位。

二、认识筷子

1、认识餐具,了解筷子

1)提问交流,认识各种各样的筷子

2)幼儿看各种各样的筷子的PPT2、老师小结

三、学习使用筷子

1、幼儿第一次尝试使用筷子

1)幼儿用筷子练习夹菜,吃菜。

2)幼儿介绍自己吃了什么。

2、学习讨论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结合PPT)

1)请1-2位孩子示范自己使用筷子的方法。

2)幼儿欣赏PPT,;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了解正确的握筷子的方法。

3)幼儿拿着筷子跟着儿歌分句练习。

3、幼儿再次尝试使用筷子

1)请小朋友用刚才学会的方法夹馄饨到自己的盘子里。

2)幼儿交流:我是怎样夹馄饨的,用筷子夹了几个馄饨。

4、夹豆豆比赛

1)讲解比赛要求。

2)幼儿比赛教师提醒幼儿要用筷子夹。

3)幼儿数豆豆,比出夹豆豆冠军。

四、大家来评“进餐小明星”

让幼儿评出今天的“进餐小明星”,并说说评的理由。

教学反思:

将教学过程创设成餐厅游戏的“情境教学”,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角色间的情感交融、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将活动目标、内容、方法镶嵌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中,能形成以“真”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手段,以“美”为整合,以“周围生活”为源泉的情境教学。

1.以“真”为核心——根植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的“和筷子做朋友”作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真实的情境,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鱼得水。

2.以“情”为纽带——达成师生的情感交融。建立亲密无间的师幼关系是教学强有力的纽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共同进餐的平等而又融洽的师幼合作关系,并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幼儿,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幼儿的情感。情感交融反映了师幼之间既悦纳自己,又接纳了对方,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以“趣”为手段——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儿喜欢通过假想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参与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娃娃中餐馆”这个带有鲜明主题的、连续的、持久的、丰富的情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隋境一幼儿一教师”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在这样的磁场环境中,三者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练习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一方面抓好教学的个体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想想、说说、练练;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人人又说又练,做到教师和所有幼儿的充分活动,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

4.以“美”为目标——实现有效的教学整合。“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要像艺术那样吸引幼儿。在教学中,我们创设美的场景、美的画面并配合儿歌音乐,将场景、游戏、情感、行为、语言融为一体……以“美”为突破口,以“美”为追求的境界,一方面利用美,另一方面进行“美”的熏陶感染。在“娃娃中餐馆”的情景中,让幼儿欣赏各种不同特征的筷子,并自己尝试使用筷子,使双手的动作更加优美协调。在进餐的过程中,了解安全常识和基本礼仪,学习怎样做个“行为美”的文明人。修改后的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目标的整合之美、活动过程的情景之美、活动手段的多样之美。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理解,抓住课文中重点部分、重点语段仔细体会。

(2)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抓住课文重点语段、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感悟。教学难点

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重阳节吗?对它有哪些了解?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师: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课题:

29、重阳节的传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懂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读课文,说说所读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讨论。

四、深入研读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哪些词说明桓景进山历尽了艰辛?

课件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师:桓景是怎样练成一身好武艺的?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想象一下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按要求自这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1)费长房教给桓景的除魔方法是怎样的?桓景是怎么按师傅的方法做的?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瘟魔,标出课文中瘟魔动作、神态的语句,认真体会,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

(3)可是面对这么厉害的瘟魔,桓景害怕了吗?他是如何他勇敢地与瘟魔展开搏斗的?

2、交流汇报,理解重点,反复朗读感悟。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3、教师范读重点语句,再指名读,分小组朗读。

4、段小结: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令人佩服。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为什么要把九月初九这天称为重阳节,这天大家都在做什么?

3、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填空: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5、拓展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五、复述故事,总结全文

1、学习完了课文,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2、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了吗?复述故事情节。

3、总结全文。结束语:很多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同学们可以通过看书、上网、询问家长等途径了解这些故事,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

1、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2、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浅谈蒙古族舞蹈中筷子舞的文化 篇13

关键词:文化背景,筷子舞,韵味,发展与继承

引言

蒙古族舞蹈多姿多彩, 其中筷子舞蹈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 文章当中我提到了蒙古族筷子舞蹈的形成与民族气质、韵味之美, 还借作品《战魂》比较仔细的叙述了道具筷子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和起到的作用, 同时, 也分析了蒙古族筷子舞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继承。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

蒙古族兴起于中国北方草原, 是历史悠久的强大民族。他们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 自古以来一直过着游牧的生活, 草原的辽阔造就了蒙古族人民性格的豁达开朗, 而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的性格格外地粗犷、豪放、勇敢, 草原广阔、人烟稀少、居住分散, 所以使得蒙古族人民格外的热情好客。蒙古族的人民能歌善舞, 所以蒙古族有着“歌乡”和“善舞”的美称。蒙古族民间舞蹈则是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男性舞蹈则彪悍刚劲, 并以抖肩、揉臂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 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1]《筷子舞》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之一, 这种舞充分代表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表现形式。其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 可用“天之骄子”一词予以概括, 它包含着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 展示着动态形象的古拙与朴质。这种精神在今日的蒙古草原、蒙古人民、蒙古舞蹈中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机。

二、筷子舞的形成与民族气质

(一) 筷子舞的由来

《筷子舞》发源于鄂尔多斯的高原, 因舞者手执筷子敲击歌舞而得名。主要流传在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乌审旗一带。它的主要动律——肩的部位和韵律, 这门艺术与蒙古草原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着非常密切地联系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它来源于牧民的生活, 牧民们放牧之余长吆喝着欢聚在一起, 说拉弹唱, 进行自我娱乐。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 手持筷子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 动作由双手胸前交叉去打筷子, 也可击打双肩, 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等等。慢舞时沉稳、深沉;快舞则是飘洒矫健。当舞者的感情到高潮时, 就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 舞到较为宽敞的位置, 放大了动作的幅度, 显示出矫健的舞姿。鲜明的节奏和欢快的幽默感, 伴随着悦耳的歌声和敲击声, 欢乐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摇晃着身体, 悠然自得地用筷子敲击自己身体起舞, 通宵达旦, 尽欢而散。在表演形式上, 也由原来的单人表演发展成为双人舞、男女群舞、广场性集体舞, 而且, 过去只有男子表演, 现在也有女子登上了舞台。[2]筷子舞的表演形式直接客观反映蒙古族的精神面貌, 它的表现形式独特。以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 筷子来加工成为舞蹈的道具。总之, 真正的魅力在于他们的胸怀, 能包容草原的情怀, 有这种胸怀和情怀, 难道不能舞出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舞蹈来吗?

(二) 筷子舞的韵味之美

所谓韵味, 就是指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而又能被观众感受到的内在的含蓄之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韵味之美, 就是蒙古族《筷子舞》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和味道。它是舞蹈的灵魂, 它是民族风格的核心与本质, 透视蒙古族舞蹈个性最突出、最显著的属性。韵味来源韵律, 韵律是形成风格、味道的舞蹈动作的运行规律, 即在舞蹈表演中经常可以的那种欲左先右、欲放先收, 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多种动律。《筷子舞》则采用了饶圆与扭倾的韵律等等, 这种多韵味的集中、统一、谐调、连贯地使用, 让筷子舞表现的栩栩如风。往往会使舞蹈形象更富有内在的含蓄美, 在舞蹈表演中韵律与呼吸密不可分, 呼吸的协调配和, 是蒙古族舞蹈韵律形成的重要因素, 只有以流畅自如的呼吸贯穿始终的舞蹈, 才能使其韵律的美更充分的展现出来。蒙古族的生活习俗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的动作之美。[3]

(三) 发展与继承

当今时代, 吸取了很多西方和外来的因素与文化, 同时, 我国的艺术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以我个人的看法说, 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现代审美的元素和动律, 这样便于进一步强大我国的艺术文化。但是, 不能脱离了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底蕴。在这里, 我就借我院史军老师所编创的蒙古族筷子舞作品《战魂》仔细说明筷子在剧目中的作用和发展。我正是《战魂》主人公的扮演者, 在史军老师细心的指导下, 在多次艺术实践中我体会到, 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蒙古族的英勇战士, 一次次的战争与刺杀使他倒在了战场上, 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土、为了民族的强大, 他从昏迷中醒来, 看到自己的战友受伤而牺牲, 主人公的精神一再崩溃, 幻想到了他们以前生活的情景, 他内心向往着和平;向往着与家人、兄弟姐妹的团聚, 可当他的梦突然醒来时, 发现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看到周围都是曾与自己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的兄弟的残尸, 曾想去唤醒他们, 但是他无能为力, 他内心痛苦挣扎着;憎恨敌人, 用最后的力量拿起他作战的武器, 在幻想中好像又有千军万马在与它并肩作战, 共同杀敌保卫国土。作品主要讲述了蒙古族战士永不言败、奋战到底、死都不会倒下的一种奋勇精神。我就是在表演这个作品中用这样的要求去做的。

在编排作品《战魂》的过程中, 史军老师充分使用和利用了筷子这个道具, 他把作品中使用的道具筷子当作是蒙古族战士作战时使用的武器 (刀) 。在传统筷子舞的动律基础上, 两手各握一把筷子, 编创出一些带有刺杀、作战的动作与动律, 使整个舞蹈的审美打开了新的一面。同时, 以往程式化的筷子舞从而也得到了发展, 这就谈到了筷子舞的发展与继承。史军老师把舞蹈作品中的筷子拟作蒙古族战士的作战武器, 这是筷子舞在舞蹈道具使用上的一大创新。筷子打在身上的动律随着剧情的变化使整个舞蹈变化多端, 也使动作看上去刚劲有力, 就像战士拿着刀在刺杀敌人一样, 使作品充满战争气息、充满杀气, 打破了程式化的筷子舞, 使观众看到了筷子舞的新一面, 看到了出其不意的作品。

筷子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人民的意识变化而变化, 但是不管变到哪里, 它那民族的精魂总是蕴含在它那独特的肩部韵律和强烈多变的筷子击打节奏中, 这正说明民间舞是一个民族思想、感情、审美、观念融会到一起的直接抒发。我认为传统的文化背景不能丢, 俗话说:“人不能忘本嘛!”现代的东西只要好就可以服务于蒙古族的舞蹈发展。

总之, 筷子舞是蒙古族舞蹈的一个分支, 我对这个筷子舞也是情有独钟。所以, 才从此入手去论述蒙古族的文化背景。虽然论述的不是很全面, 但是能够比较简单的说明了蒙古族筷子舞与文化背景。以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坚信有千千万万的人在为了一方面继承好蒙古族的传统和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在吸取外来的好思想好动作来更好的强大蒙古族的底蕴, 内涵, 从而高速健康发展。蒙古族文化背景也可以说是蒙古族的底蕴所在, 我们如何去领悟辽阔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 这就需要我们变成雄鹰, 搏击它的天空使我们的民族早日成为翱翔在天空的雄鹰, 飞驰在草原上的骏马, 处处显示着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蒙古族舞蹈艺术》中国文联艺术出版社第一版1999.9

[2]《内蒙古卷》第85页第一段

[3]《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文艺艺术出版社

[4]《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日月潭的传说设计 篇14

本学期所接任的班级转眼进入三年级的学习中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是中年级的小学生了。和一二年级相比,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在九到十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画画特别感兴趣。课堂上要以表扬为主,因此在上课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说、积极做。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写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3、学会默读课文,会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准备: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生词意思。

2、运用多中手段查找资料,了解日月潭。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传说。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是指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比如《鲁班小学艺》,就是讲木工祖师鲁班到终南山学艺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传说故事呢?

2、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传说呢?(板书:日月潭的)(领读“潭”,tan)

3、同学们,你们了解日月潭的传说吗?知道的请你谈一谈。

学生交流资料。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南头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一小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太阳和月亮而得名。周围有水社山、大尖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台湾着名的风景区,也是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传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简单谈谈。

三、小组讨论学习课文中需要想象的部分

1、第三自然段:大尖和水社走啊走,历尽了千辛万苦。他们究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那些辛苦地走?

2、第七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小鸟和百兽是怎样帮助他们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又是什么样的呢?

3、第八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镰刀制服的?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概括叙述的情节扩充得具体详细些。

4、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尖和水社是什么样的人?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大尖和水社为什么要找回太阳和月亮? 他们是怎样找回太阳和月亮的?

找回太阳和月亮后大尖和水社怎样了?

3、请按以上层次复述课文。

五、学习课文生字词。

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小组学习,互帮互学。

种” 读“zhong”第四声。“吐” 读“tu” 第三声

“社”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示”的意思是“神”。“决”字是两点水;“吞”字是上边是一个天字,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兽”字下边是口,不要写成日字。

咔(ka)嚓(cha):象声词。

学生书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 救太阳月亮 水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用联系上下文和展开想想的方法理解“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为民造福”等词语的意思。

3、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以旧引新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日月潭的传说》(指题目,生读题),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跟随课文一起走进宝岛台湾,走进日月潭,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读读那里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2、学生“闯关”,旧知反馈 美读词语关:

青山环抱 树木葱茏 漆黑一团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为民造福

个别读、齐读

(第一行谁来读?第二行呢?咱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好。)

3、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谁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用一两句话说说。

宣布闯关结果,认定阅读权限

二、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得读出味来。我们可以边读故事,边想想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脑中活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捧起书来,挺直你们的小腰板,走进故事,走进人物,认真地读读这个故事。生自由读,师巡视倾听。

刚才,我们各自读了这个故事,我发现同学们个个读得津津有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这个动人的传说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漆黑一团)。引读第二自然段(相机板书:漆黑一团)

三、突出重点,感受形象

1、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2、指名交流:(相机出示)

① 恶龙躲在潭底,只有请到水性特别好的人才能战胜它们。(相机加点:水性特别好)可这个办法行吗?(点击加?)(相机出示:可哪里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

② 恶龙非常凶猛,只有拿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才能将它们制服。(相机加点:非常凶猛)可行吗?(点击加?)(相机出示: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呢?)

3、人们还有可能想到哪些办法?(点击加?)展开想象,指名交流。

可这些办法可行吗?都不可行!看来这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文中哪个词就是这个意思?(点击出示:一筹莫展)这就是“一筹莫展”呀!

4、谁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好这两句话?

出示:可哪里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

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呢?

你来!(是啊,老师听出来了,你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我们像他一样来读一读。放到段落中齐读。

5、就在人们毫无办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接读)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在“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下面划红线)(相机板书:挺身而出)

听老师再把这句话读一遍,请你仔细地听。师读: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要去降伏恶龙。

听出来了吗? 你觉得哪句好?说说你的理由。

6、那么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变红:挺身而出)

展开想象,指名交流:(他们挺身而出会说:“我们愿意到阿里山拿回金斧头和金剪刀,去降伏恶龙,为大家除害。”他们挺身而出说:“乡亲们,我们水性好,我们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去降伏恶龙,让乡亲们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7、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畏艰难、见义勇为,救百姓于危难之中,我想现在大家再读最后一句,一定能读得更好!齐读

8、那么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降伏恶龙的呢?现在老师建议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边读边圈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句。(出示:第4、5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圈划词句,师巡视指导。

9、组织交流,相机出示句子:(这部分内容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变换)

指名读,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相机变蓝“终于”)

“ 翻山越岭”什么意思?(加点“翻山越岭”)(翻过一座座高山,跨过一道道山岭)可谓走过了——千山万水。

“披荆斩棘”呢?(加点“披荆斩棘”)(分开,斩断长满尖刺的植物)可谓——一路坎坷,吃尽了千辛万苦。(变红“千辛万苦”)

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在你的作业纸上写一写吧!(播放音乐)

写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大尖哥和水社姐的不畏艰难,勇敢顽强,读出我们对他们的深深敬佩之情。指名交流读。

谁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边读边在脑海里出现你刚才描绘的画面。指名读。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读这一句。

★交流第二处:“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在这句话下划红线)

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舍己为人、除邪惩恶。)是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感受到的? 指名交流(相机加点“冒着”“纵身潜入”“激战”)(点红“三天三夜”)

引读: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相机板书:重见光明)

此时此刻,人们又会对大尖哥和水社姐说写什么呢?展开想象再交流。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还有谁想读?

现在让我们再次领略故事精彩的部分,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畏艰难、勇敢顽强的崇高品质。齐读第四自然段。

(再次出示:第4、5自然段)还有哪儿也使你感动的呢?指名交流

(播放背景音乐)

师动情朗读——然而,大尖哥和水社姐由于又累又饿,便用龙肉来充饥。当他们吃下龙肉后,身子就一个劲地往上长。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

(出示: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随机加点:化作青山 永远守卫)

★交流第三处: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并出示图片)

引读: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相机板书:为民造福)就把这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在图中的山上点出“大尖山”三个字)和水社山(在图中的山上点出“水社山”三个字),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在图中的潭上点出“日月潭”三个字)。

10、如今的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泊,那里青山环抱,树木葱茏,是个着名的风景区。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到日月潭观光旅游。(边感情朗读边出示日月潭的相关风景图片给学生欣赏)

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吗?交流各自的感受。

四、拓展阅读,积累感悟

这儿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篇有关日月潭的美文,我们赶快来读一读。

学生各自阅读《日月潭》。谈谈各自阅读后的感受。

老师发现大家读得可认真了,阅读兴趣也很高,那么课后就请大家把这个动人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你的家长听,跟他们分享你的学习收获。然后再找一些传说故事认真读一读,如《大禹治水》、《哪吒闹海》、《七仙女》等,然后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23、日月潭的传说

漆黑一团 挺身而出 重见光明

为民造福 教学反思:

使用筷子的礼仪 篇15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用筷子进行用餐的,这是从很早就流传下来的,古时候人们把筷子叫做“箸”。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筷子是非常的讲究的。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在使用过程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

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

这意思其实就是说,我们再用筷子往自己的碗里面夹菜的时候,没有夹好,把菜汤弄到其他的菜里面或者到桌子上面了,这样的做法是非常的不礼貌的,也是不应该存在的。

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当众上香

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

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执箸巡城

这其实就是我们很多人平时吃饭都存在的问题,我们总是用筷子在桌子上的菜里面翻来翻去,不知道从哪里下快,一点不在意别人。

这种行为是非常的缺乏修养的,也让别人反感。

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

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

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

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

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

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

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x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

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x贱的做法。

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

上一篇:拨动学生运动的心弦下一篇:人力资源部的优秀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