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学生运动的心弦

2024-10-14

拨动学生运动的心弦(通用11篇)

拨动学生运动的心弦 篇1

就让我从参加的活动说起吧。前年四月,我有幸听了一位自山东的语文老师的一堂课。当时课堂设在一家剧场的舞台,台下是参加会议或观摩的老师,台上是上课教师不同的是,她从不去翻看望课本、备课笔记,在讲台前、课桌间自由走动,时而配乐朗读,时而即兴板书,时而激发学生想象,时启发思考,从容地与学生交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娴熟自如,师生配合得那样和谐、完美,给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听课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想了很多很多。当新世纪的迈上前的步伐,我做为一名立身于坝下中心的语文教师,深感无限自豪,又觉责任重大。我校提出的“素质教育、科教兴国、争创全县重点小学”这一串烙满时代教育印记的鲜明口号,回响在我们耳际,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要让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绚丽的鲜花,结出累累的硕果,要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我首先必须做到的是:立足于讲台,开拓教室空间,用新鲜的活水浇灌求知的心灵,用灵动的智慧的音符去弹奏学生的“心灵之乐”。

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塑造灵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我们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事业的立体大舞台。为什么我们满腔忱地走进课堂,但有的学生听课却提不起精神,恹恹思睡?为什么我们有时花大力气备课、教课,尽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而效果依然不理想?为什么我们把自以为好的东西塞给学生,毫无保留,学生的能力却依然平平?这其中固然可以找到多中原因,但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我们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没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没有能在学生心中弹奏。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如果我们不研究学生对语文课的要求,不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呢?

前人说得好: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人必须从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框框里跳出来,不要担心讲解有什么遗漏,摒弃面面俱到的做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许多散文共同点,如果篇篇必讲,泛泛而谈,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老是重复一个声调,学生怎么会不腻烦呢。如果我们指出景物描写个性:有的勾勒,有的工笔;有的动静交融,有的疏密有致;有的如水彩,恬淡明丽;有的如油画,浓墨重彩,光感质地清晰。学生就会感到兴奋,感到新鲜,感到求知的愉悦。

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散发魅力,是优化教学模式的突破口。我们要突破文路、教路、学生学路一条线的传统课堂模式,不断注入活水,使教学常教常新。有些课文按顺序展开,我们不妨来个倒教顺理,中间开花,一下子将文章的精华提炼出来。有些文章篇幅太长,我们不妨迅速切入中心,辐射全文,做到纲举目张,又何慢吞细咽,浪费时间呢?

让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将美育的因子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乐学、乐美,得知识受陶冶,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一个崭新命题。语文教学用的是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读的是丰富多彩美文佳作,在艺术渗透、多媒体运动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用艺术开拓语文课堂的空间:以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氛围,以表演体验情节,用对联串缀文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让美的艺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是一个需要开拓的、充满生机的时代,为了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为了使我们的百年老校在21世纪焕发崭新的生机,就让我们在三尺讲台、一方黑板上绘制动人的五线谱,为学生弹奏美妙悦耳、经久不息的音乐吧!谢谢大家!

拨动学生运动的心弦 篇2

当迈向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深感无限的自豪, 又觉得责任的重大。然而, 要想让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绚丽的鲜花, 结出累累的硕果, 要想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我们首先必须做到:立足于讲台, 开拓教室的空间, 用新鲜的活水浇灌求知的心灵, 用灵动、智慧的音符去弹奏学生的“心灵之乐”。

45分钟的课堂教学, 是我们塑造灵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 也是我们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事业华章乐彩的立体大舞台。为什么我们有时满腔热忱地走进课堂, 但有的学生听课却是提不起精神, 恹恹思睡?为什么我们有时花大力气备课、教课, 尽力去完成教学任务, 而效果依然不理想?为什么我们把自以为好的东西塞给学生, 毫无保留, 学生的能力却依然平平?这其中固然可以找到多种原因, 但我觉得重要的一点, 恐怕是我们所教的内容, 所采用的方法, 还没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 没有能在学生心中弹奏。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 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如果我们不研究学生对语文课的要求, 不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么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呢?

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散发魅力, 我们要突破文路、教路、学生学路一条线的传统课堂模式, 不断注入活水, 使教学常教常新。

让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 将美育的因子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学生乐学、乐美, 得知识受陶冶, 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一个崭新命题。语文教学用的是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 读的是丰富多彩的美文佳作, 在艺术渗透、多媒体运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未来的教学中, 我将用艺术开拓语文课堂的空间:以图画再现情境, 用音乐渲染氛围, 以表演体验情节,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让美的艺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拨动学生心弦的数学 篇3

周建忠,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书记,浙江省小学品德教学分会副秘书长。先后承担省市级研究课题3项,执教了浙江省“课改巡礼”教学展示课、 “浙派名师”展示课等省市级公开课2 0余节,为人教社、浙教社等版本教材拍摄教学录像课5次,获得浙江省“课改巡礼”教学设计一等奖和校长论坛一等奖,应邀到各地作课程培训、讲座20多次,在《基础教育课程》《小学德育》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6篇,荣获余杭区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党员、杭州市名教师、浙江省春蚕奖等荣誉,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名教师培养人选,杭州市名校长报告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渴望自己的教学生涯,自己的课堂教学,都能如载歌载舞的水一般灵动、诗意、执著。

试水

花开,常在不经意间。我从事品德教学也源于一次偶然。1992年里有段时间,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虑:工作了几年,教学履历上还是一片空白,参加教学比赛屡战屡败,而比我更晚参加工作的师妹们都已经有了“教坛新秀”的桂冠。或许是因为我负责的学校少先队工作成绩尚好,先后获得市、省和全国红旗大队等荣誉,学校便推荐我参加区思想品德课教学比赛。

我选择了《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一课作尝试。我对品德教学知之甚少,这正好应了“无知者无畏!”那句老话。我听取了指导老师的一些建议,但坚持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重点突出道德能力的培养。我略讲了英雄人物的勇敢案例,重点让学生讨论了“小松冒险捅马蜂窝”的故事。学生通过讨论辨析,总结出了判断是否是“勇敢”行为的两个标准:一是看行为的目的,二是看行为的后果。也许这样的设计还比较少见,也许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道德能力培养的老师不多见,我的课引起了评委们的较大争论:从“目的”和“结果”两个维度去判别是否“勇敢”行为,这样是否科学?鼓励学生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否合适?这节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把握上是否恰当?

1993年10月,杭州市品德优质课评比活动在美丽的千岛湖举行,我作为余杭唯一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比赛,执教的还是这节课。时任浙江省品德教研员的汪玫莉老师正巧带着各地市的20多位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也在千岛湖开会,他们临时改变议程来观摩这次活动。或许我的教学真的引发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堂课不仅得了第一名,而且引发了省、市教研员的热烈讨论。后来,浙教版教材在《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一课修订时,也采纳了这次教学研讨的主要成果,不仅修改了案例,更明确要求“真正勇敢的行为,应该具有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因此被大家广为引用。

这次比赛的成功让我开始关注品德教学,尤其是当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想法和观点需要与教材主张的观点商榷时。“社会转型期如何开展传统道德教育”成为我思考和研究的重点,几次推出的极富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逐渐引起了圈内老师的关注。如教学《不乱花零用钱》,我不再强调教材中“把压岁钱存银行、捐赠希望工程”等标准观点,而是借用市场营销学中学到的“ABC理财法”开展理财教育;教学《保护公民的权利》,我把《法律普及读本》上的案例修改后搬到课堂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分别扮演“被告”“原告”和“法官”进行审理;教学《做一个正直的人》,我们直面“做正直的人吃亏吗”展开讨论:教学《心灵美最可贵》,我们一起探讨别人经常回避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为什么都这么美丽?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美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和漂亮(英俊)的人在一起……课堂发生了变化,学生也发生了变化。在连续几年的调查中,品德课成为我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一个大三的学生在教师节寄给我的贺卡上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受良多:到现在还记得您上的品德课!

潜泳

2000年前后,我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德育研究上。我先后开展了一些课题的研究,如“德育系列化实践研究”“‘四星七节’学校德育模式研究”等。而对思品教学的研究,却感到有些迷茫,它似乎戴上了一个魔咒——程式化的教学和说教性的观点让老师和学生都趣味索然,而要真正实现突破,却经常找不到“支点”。

2001年10月,我作为国家“211工程”名教师培养人选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培训。感谢这次培训,我原来只想要一杯水,收获的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为我构建起了德育思想框架;鲁洁、肖川、黄向阳、卢家楣等教授的理论和观点,让我大开眼界;皮亚杰、柯尔伯格等德育大师的理论,以及价值澄清理论、体谅关心模式等一系列国外的教育理论,使我受益匪浅。我惭愧地发现,原来德育和品德教学还有这么丰富的理论!眼界有多高,视野就会有多开阔。原来的我正是因为缺乏基础理论的积累,对学校德育和品德教学才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更不可能对品德教学开展本源性的思考了——就像一个刚刚踏进武馆的人试图演示十八般武艺一样。我找到了自己最明显的不足,于是将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作为自我突破的一个支点。“驯服,抑或张扬:基于发展学生良好品德个性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我确定了这样一个较大的课题,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改变了过去依赖直觉进行研究的习惯。《张扬良好的品德个性》《德性的外铄与建构》《思想品德的体悟式教学探究》等研究成果也陆续发表在《小学德育》《教学与管理》等刊物上。

领略过钱江潮水的人,都会惊叹于她的汹涌澎湃。2002年,我校有幸成为了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骨干学校。课改如同钱江潮水一样激扬澎湃,百舸竞流,自当中流击水。这些年,尽管我学习了一些德育和品德教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没有经过新课程的实践,怎么会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呢?于是,作为校长的我做了一个令很多教师都惊讶的决定:我同时教学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和六年级的思想品德,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分析比较三者的异同。课时虽然不多,但是以研究的态度去从事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成为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长期从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要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放弃驾轻就熟的方法和策略,重新建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就像蚕蛹破茧,破不了茧就得不到新生。经历了这种痛苦的折磨,我有了新的收获,并且把这种收获以课程辅导讲座、论文和教学展示等形式和广大教师分享。

2004年10月,在浙江省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织举行的“课改巡礼”展示活动中,我同时获得了“校长论坛”和“教学设计”两项一等奖。成绩背后是我付出的巨大努力,那段时间正是我校新校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法人代表的我必须保证在第二年的9月1日新校区能如期开学。工程质

量、建设进度、施工安全、设备采购、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校区教师的招聘、两个校区的管理……我的工作日历上记满了各项事务。虽然我不需要事事亲为,但全局的统筹和最后的决策都需要我审慎地作出。于是,我没有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分,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上度过,剩下的时间则用于学校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我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为这两次重要的展示做必要的准备了。 “放弃吧!”分身乏术的我几乎要作出这样的决定。“我们一起研究,这样你可以省下一部分的精力。”省品德教研员邬冬星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菊仙老师这样支持、鼓励我。困境之中的牵手让人倍觉温馨,这不仅帮助我顺利地渡过了难关,也成为我专注于品德教学研究的重要精神力量。在责任的驱使下,在和研究团队伙伴的不断磨砺中,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在一些重大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得到体现。

听过我课的老师在博客中说:周老师的课总会有一个新的视角启发我们的思考,而这样的视角常常是我们不曾想到的。依据品德发展“多端性”的理论,寻找一个恰当的视角和学生探讨,顺应人性的发展,让课堂教学看似无痕却又独具匠心,在不知不觉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是我思考较多的问题。

我不追求行云流水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应该呈现学生的幼稚、失败和成长;课堂是学生思考的场所,应该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是学生抉择的场所,应该呈现学生的困惑、痛苦和师生观点的分歧;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该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碰撞。

也有老师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质疑:你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认知目标是否偏高?学生能理解吗?这样的质疑正好体现了我对一节品德课价值的理解:课堂必须具有发展性——在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这种张力需要超越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有道德提升的可能性,但又不能让学生难以企及。课堂的发展性还体现在学生的差异性方面——在基本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认知发展较快的学生有提升的可能。基于这样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也呈现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教学《多彩的节日》(人教版五下),在学习和讨论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狂欢节、奔牛节、秋夕节(韩国)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西班牙的奔牛节上,几乎每次都会有一些人受伤,但是为什么人们还乐此不疲地举行?

问题2:国外的节日和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不一样?

问题3: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节日的习俗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否还有共同的地方?

问题4: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国外的节日也流传到了中国。你知道哪些节日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民族独特的节日活动,懂得节日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生活态度,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感受人类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感受文化的多元性;知道节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欢乐和友谊,还带给人们对生活的信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浙教版五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看一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外国品牌商品分别是哪儿生产的?

(2)这么多的外国品牌商品也是“中国制造”,你有什么感想?

(3)当中国品牌有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那我们的品牌也会走入世界,所以我们不仅需要“中国制造”,还需要“中国创造”。(课件演示联想电脑的简要发展历程: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成功赞助了2008年夏季的北京奥运会。)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张力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量的增加——让学生从多个领域了解经济全球化现象;质的提升一思考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生活等的影响;视角的转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外包服务、加工制造。通过教学,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深度等都有了质的提升,对经济全球化现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当你对生活无所需求的时候,你可能真会一无所有;当你对生活过于奢求时,又很可能成为童话《渔夫和金鱼》中那对可怜的老人。20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生活终须目标,事业终须努力,平淡中终须学会享受快乐。

我常对年轻的同事们说起那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尽管很多人都不赞成,但是对我来说却很适用。在师范学校的毕业留言册上,我的一位同学给我写道: “凭你的智力,应取得的成绩远不止这些!”她也许早就忘记了曾经写过什么,我却一直铭记在心,有时甚至成为我告诫自己、提示老师的一句黑色幽默:你,浪费了你的智力!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也许永远做不到如此的超然,但我希望如水一般,润泽学生,润泽自己。

专家印象:

邬冬星(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品德教研员):

独特的思考,多维度的探索,周建忠老师的教学不断探寻和实践着他素尚的品德课程要“学会独立思考,启迪生活智慧”的理念。和谐自然的教学过程,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简练幽默的教学语言,恰到好处的教学引领,让他逐渐形成了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他是一个执着的实践者,在繁忙的学校管理之余潜心于教学;他是一个勤奋的研究者,不倦地笔耕,不断地探讨教学理论和艺术;他也是热心的指导者,悉心和热爱品德课程教学的老师商讨。

黄黎明(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钱塘外国语学校校长):

他的魅力来自于他的热情与执着:作为一所名校的校长,不仅以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全校教工稳步走向改革之路,而且在自己钟爱的品德学科执着地追求,在教改的风口浪尖上激流勇进。他的魅力来自于他的勇气和智慧: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他所作的讲座,总是那么前沿,他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听后总能得到启示与思索。他的魅力还来自于他的谦逊和亲和力:他的公开课,总能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知,一起动情,一起深思……总有那种难忘和回味。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徐向阳

“魅力人物”栏目征稿启事

为展现品德课程魅力,反映课改实施情况,积极推广品德课程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实践经验,本刊教学版于2009年推出“魅力人物”系列专栏,现向广太读者征稿,要求如下:

1、结合具体教研教学工作,介绍对品德课程的理念认识和实践经验,突出个人教研或教学风格,注重以事实说话,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稿件形式不拘,以第一人称自述或第三人称介绍均可,可参照以下主要内容:人物速描(简要介绍个人情况,200字以内)、个性档案(本人教学风格、对品德课程的独特理解、对品德教师或教研员形象的定位等,200字以内)、魅力自述(结合课例研究和个人专业成长之路介绍自己的教研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4000字左右)、专家印象(可自组两名专家的推荐或点评,200字左右)。

3、提供一张人物照片,图像像素要求达到印刷水平,人物站姿坐姿均可,背景尽量简单。

4、相关材料请发至以下邮箱:jiaoxue2006@126,com。来稿时请注明“魅力人物”栏目字样。

拨动学生运动的心弦 篇4

——实验中学教师家访心得体会

演讲:垚之焱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的,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内心世界也会象外面的世界一样纷繁复杂,不可揣摩。这样的时代需要的教师,就是能进入学生内心,与学生共同感受,共同欢乐,共同倾听,能与之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不仅在学校,而且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了解他们的另一面。家访,就是为我们教师提供的一个这样的平台。

当我走进学生家中时,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了,印象最深的是去班上一位叫黄俊雄的孩子家里,还没走进家门,远远就看见两个孩子站在阳台上欢呼,那股兴奋劲让我感受到,我的学生是那样的可爱。当听到有的家长为了更好的辅导孩子,毅然换了工作岗位专心在家带孩子时,他们的付出让我感动了;当听到家长夸孩子有进步时,我又被学生的进步感动了……

我班有个小男孩,矮矮的个子,沉默寡言,总是用自己那双明亮的眼睛,悄悄的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教了他很长时间,从来没见他上课时举过手,回答过问题。下课后,他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在一边玩,有时自言自语,真是一个孤僻的孩子。有一次,学生写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读了他的作文,我那么强烈的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那么美的世界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存在,只有他一个人在尽情的享受,在尽情的玩耍,这个世界是那样宁静,那样空灵,没有喧嚣,没有吵闹。他的作文让我震撼,再这样下去,孩子会更加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与外界拉大距离,这样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

就这样,我踏进了他家的门。原来,他的父母在他4岁时就离了婚,他一直跟着父亲,他父亲是个商人,常年驻外,平时,他就和奶奶一起生活,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造成了他独处的性格。交谈中,他奶奶的眼角一直挂着泪水,如果不是因为父母的原因,他将生活得多么幸福快乐,看到别的孩子星期

六、星期天

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他总是在奶奶面前装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然后躲到自己的房间偷偷的哭。这一些,全是那个爱他,想把世间所有的美好都给他,但是又无能为力的奶奶哽咽着告诉我的。作为他老师的我此时此刻只有无尽的悔恨,为什么没在平日多关心他?却让如此小的他尝到这个年龄不应该受到的痛苦?就这样,与家长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听的话语,没有彼此的客套,有的只是真诚,有的只是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有的只是对孩子无尽的爱。因为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探讨了共同的关于孩子的话题。

这一次的家访,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得到了震撼。父母感情的好坏对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父母这种轻率的举动对孩子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回想孩子奶奶说的那些话,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尽量引导他走出自我,让班干部多和他接触,与他成为朋友,我也将会对他更加偏爱一些!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家长之间的一次次短短的接触,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学生,使我们更加公平的看待学生,使我们更加恰当的教育好学生,使我们用期待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使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使他们在表扬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避短中看到自己的未来与希望,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而这一次感受,甚至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拨动幸福的心弦最新 篇5

拨动幸福的心弦

——也谈中学生幸福观沙市中学陈欣

正如“中学生幸福指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的那样,“家庭的富有”“漂亮的衣物”“味美的大餐”„„这个纷挠的世界中,幸福不一而足,形形色色的元素轻而易举的就能击中我们的幸福感。然而相比而言,有的幸福似有实无,即便失去也在所不惜;而有的存在却只关乎本心,惟有誓死捍卫,不舍追随。

也许一顿“味美的大餐”,曾让我们尽享口福,顿添生活的美色,但拥有相知之友难道不是一种永恒的幸福?是谁会在你胃疼时,不用过多询问便能送来药和热水?是谁总能在你生日时打来电话,寄来你最愿收到的生日礼物?是谁会像父母一样关心你的晚餐是否干净,昨夜有无失眠?这些陪伴帮助我们的人,将我们挂于心中,让我们不知什么是寂寞。可是,这些体贴,这些关怀并非我们幸福感的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当钟期既遇,从那一曲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中,我们听到了答案;当向秀走入山林,来到嵇康身边,同他打铁时,我们听到了答案,那山的巍峨,水的奔腾里是无言的理解,是认同是相知;那呼呼的风箱里吞吐的是默许、是支持、是相守。春风拂及大地,受惠的何止是地表的草木,还有叶底的黄莺,还有地底的熔岩,而朋友就如春风一般,我们受其滋养的何止肉体,更有精神与灵魂,而其间的幸福,惟有相知之人才能体会,岂可言传?可相知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当我们沉浸于“被知”的幸福中,我们不也该尽已之力去读懂他人吗?友情虽不是功利的付出并企求回报,但惟有双方同等适时添加筹码,这架幸福的天平才可长久平衡,而当我们为之增添柴薪时,幸福的火焰只会更加温暖。

也许一个“富有的家庭”,曾给我们些许浪漫温馨或幸福的瞬间,但从事热爱的事业难道不是一种真实的幸福?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渐激烈,在许多人心中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一种幸福,或许,一小块立足之地,一小片容身之所更是求之不得。然而,去看那些匆匆忙忙的上班族,那些朝九晚五的行路人,又有多少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太多人因不愿舍那“五斗米”而失去了自己的“东菊”与“南山”。再去看那鲜艳欲滴的《向日葵》,去看《阿凡达》,去看那些将热爱的事业当作生命的人们笔下、手中阐释的幸福。或许,你所热爱的事业本身就是你的幸福之源,但又并非全部,还有一种幸福来源于永不放弃的追随,每人都有自己倾心之物,但并非每人都有勇气有骨气去呵护它,去捍卫它,惟有那些不言舍弃之人才能以此为骄傲,为幸福的来源,这种幸福是一种不可告人的秘密,它深藏于心,为拥有之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热情与力量。

可见,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自己最在意什么,真正了解自己后,才蓦然发现家庭是否富有,衣着是否光鲜,亦或饭菜是否可口,生活是否安逸似乎不在那么重要了,就像当“贾君鹏”一帖在网上飞速蹿红后,许多人才发现真正的幸福

并非肆无忌惮的网游之乐,而是细水长流的家庭之暖。那一刻,某种不可名状之物拔动了多少“虚拟人士”的心弦,而这种拔动悄然无声,惟有慢慢去体会,去辩识,去懂得。

【可圈可点】

本文入笔于“中学生幸福指数调查问卷”结果,剖析幸福理由,诠释幸福内涵,为时而著,纵深开掘,首尾相应,表达了一个中学生诚挚的幸福情怀。也拨动了读者幸福的心弦,“而这种拔动悄然无声,惟有慢慢去体会,去辩识,去懂得”。

一、结构的层进式

作者开篇引入源于“幸福指数调查问卷”结果的幸福感,提出了幸福的存在“关乎本心”的观点,然后以多维的视角,恬淡的心态,闲适的笔调,链接幸福指数,点击不同的幸福质感,开启了正文。第一层,从物质享受与精神文明的角度阐明“拥有相知之友”的幸福观;第二层,从持家(“富有的家庭”)与立业(“热爱的事业”)的角度阐明“爱岗敬业”的幸福观。主体层次从语言形式上看是并列的,但从“一箪食”到“一个家”,从“交友”到“立业”,其内涵是渐进而深入的。其次,一、二两层的段内层次又呈递进式,如第一层,首先是在生活细节、历史文化中感悟关乎友情的幸福感,其次是简述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这份永恒的幸福;第二层,从“日常工作”到“热爱事业”再到“执着追求”更是一个层进的思路。

二、评述的多角度

全文立足于“幸福指数调查问卷”结果,采用正反对比立意的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围绕某个观点拼贴多个所谓的“经典素材”,而是以多维的视角、审视生活、捕捉生活细节,如“生日电话”“温药热水”及“温馨问候”等,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的热情,而“琴台之友”等历史典故的自然引入又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永恒的幸福,也让我们更深刻的领悟到“作文,是心灵的律动,也是内心的抚慰”,不是千篇一律的板块拼凑,而是情理自然表达的优美线条。

三、语言的灵动感

本文语言运用小有个性,初显风格。可谓俗中见雅、平中见奇,整散结合、娓娓而道。一句话用例高度概括,精警词句蕴涵丰富;大量排偶句、比喻句的运用、自然贴切、“荡气回肠”;恰到好处的问句点醒、形象而充满理性、让人笃信不疑。

【更上层楼】

从文章的开头看,全文的评述是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展开的,在正文中本应对文首提及的“中学生幸福指数调查问卷”显示结果作深刻的剖析,展开评论,然后阐明自己的幸福观。可在正文的两大部分,作者只以“首括句”的形式,列举了关于“美味大餐”“热爱事业”的对比项,并未作有针对性的评述,然后在正面立论中深化,这也是作者构思上的失误。

让阳光拨动孩子的心弦 篇6

南窑小学陈书军

阳光教育,一个阳光一样亮丽的词汇,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创始人、策划者,他就是周洪宇教授。周洪宇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据周洪宇介绍,“阳光教育”是针对我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提出来的。在周教授看来,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两个“弱势群体”,即非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学生经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构成了中国教育现象中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弱势群体”。目前,我们学校教育重重点学校,轻非重点学校;重城市学校,轻农村学校;重少数尖子生,而轻广大学生;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这就是他所提出的介于白色和黑色中的“灰色教育症”。

而和“灰色”一样,阳光也是一种比喻,一种意象,阳光既给人带来光明,也给人温暖,因此阳光教育可以诠释为一种光明的教育。它是使自己阳光,给别人阳光,让大家共同阳光的教育。

周洪宇教授强调,阳光教育对于父母就意味着三句话: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如果扩展到学校教育,则还应再加上一句:为了一切孩子。

那么,父母如何在家里实施阳光教育呢?

1、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

阳光教育是要促成年轻一代自由、和谐、健康地发展,因而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宜的环境,这种环境,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宽松。但宽松绝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和随心所欲,宽松乃是寓规范于无形,是一种张弛有度、交流畅通、互动和谐、其乐融融的状态。有了这样一种环境或者氛围,孩子置身其中,就能够无拘无束地成长、快快乐乐地生活,父母期待与要求也易于变成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阳光教育的目标就有望达成。

2、给予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

要使阳光教育顺利进行,还需要多给予孩子理解和信任这两种关爱。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玩友,没有竞争对手,只能与成人为伴。这样,他就容易爱到过多的呵护,或者被过多的期望所压迫,很难有一个和谐自由的人格发展空间;孩子需要理解,渴望受到理解,对于他们,“犯错误”是天经地义的,不犯错误倒十分可怕。他们的错误其实不能叫“错误”,而是叫“探索”,叫“成长”。有理解才有沟通,有沟通才能消除代沟,消除代沟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真诚的爱。

孩子固然需要理解,但更需要的是信任。理解只是一种换位思考,它能消除人们之间的隔膜,扫除人心头的阴霾;信任则是一种无声的勉励,是对人能力和力量的一种肯定,能催人奋进,给人信心。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往往置身在一个成人世界里。面对身高体健的成人,孩子往往会感到孤独、弱小与无能。如果成人能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肯定、认可与尊重;会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完成任务的力量,增加知难而上的信心。因此,给予关爱的第二个要义,就是信任。

3、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和意商三种品质

智商是指人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反映的是人的智力品质及其发展水平。

情商也叫情绪智力,是人认识、调控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绪,寻求自身心理平衡,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和动机与兴趣相结合的机制,以及妥善对待与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所为意商,是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质及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断性、坚毅性、持久性等。它是以人的意志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人在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如克服干扰、知难而上、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等等。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确立积极的孩子观,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可造之才。从这样的角度看,孩子的问题就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要为孩子创造多种展现智能的情景,给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的潜在智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对父母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改变观念,摒弃一些不良做法。比如,不要太看重孩子的分数、名次,不要搞加班加点,疲劳战术,更不能把家庭搞成“第二课堂”。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使他们始终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或情感。有人说,天才是“夸”出来的;有人说,鼓励是家庭教育永远的第一语言;有人说,家庭教育最好的语言是“你能行”,最坏的语言是“你不行”。这些都很有道理,因为这些说法都充分重视了心理暗示的作用。再次,交往,孩子才能逐渐祛除“骄娇”二气,学会认识与调控自己的情绪,识别与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使情商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既然意商与人克服困难密切相关,父母就不应该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点挫折和困难大惊小怪、揪心焦虑,更不能借口孩子能力不足而事事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而是要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协助孩子积极地去克服困难,甚至可以设置一些适度的困难情景,让孩子独立去面对。要相信只有通过困难和挫折的砥砺,孩子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我们发现,尽管挫折教育已提倡了好些年,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位置。如果我们培养的是一些除了会读书、能应考就别无所长的“专才”,培养的是一批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奇才”,培养的是一群一有挫折就“缩头”、偶遇困难就袖手的“怪才”,那么我们就造就了一代精神上的“缺钙”者。这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和悲哀。

现在人们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商,却忽视了对孩子健康的情感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其实良好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是人成功必不可少的两大条件,而且也是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两大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情商和意商对于人事业的成功比智商更为重要;另外,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因而智商、情商、意商的培养也不能偏废。

4、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

阳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获得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具体目标则是要使他们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等4个“学会”。

其中,学会学习是信息时代、竞争社会对人生存的客观要求;学会做事是人得以生存的基本保证;而人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不仅要能自理、自立,还应学会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因而还要学会关心;而人最终能获得生存,不仅有物质需要,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还要求得精神生活的充实、平衡与满足,学会生存由此而立。可见,四个“学会”是一个以学会做事为基础,以求得生存为主线、以学会生存为指向的有机整体。

5、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五种教育

实施阳光教育,应该从5个方面着手,即实施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5个方面的教育。合育教育,目的是使孩子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正确地对待他人。首先,合育的要义是敞开自己,以宽大的情怀对待周围的一切;其次,合育要使年轻一代能够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成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人,但这并不是要使他们变得特单纯,特幼稚,不辩是非,不讲原则,更不是要对他人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对社会不良现象充而不闻、随声附和、而是要结合着对人、对社会的理解和判断,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和善恶,并且能够扬善抑恶、扬阳隐阴,具有较高的交往智力和社会行为能力。

激励是拨动学生心弦之手 篇7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 是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年代, 是知识理论大爆发的年代。要想在现今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加强重视和投入, 那么教育无疑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源泉,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人才, 才能让我们的祖国处于国际竞争中的不败之地。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两字的加入, 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现代职业教育不光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对学生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骨干分子———教师, 理应秉承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无私奉献精神, 发挥我们最大的光和热, 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教育发展规划, 才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在我的四年工作中, 针对所教学生现状, 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我认为采用“激励”法, 对现在的中专教育是一个比较实施可行的教学方法。

二、了解学生的背后的故事, 激励他们勇于改正自身的缺点

我是一名中专教师, 中专教育和高中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高中教育更多面临的是三年之后的高考, 而中专教育在注重文化课、专业课学习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以后的社会生存能力, 从而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充满信心地走入社会, 开始人生新的一段精彩历程。不可否认, 在中专教育中的确会出现一些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深入地去了解每一名学生, 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才能切实可行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教育。以下两个案例, 将说明某些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激励法在这些实例中的突出作用。晨晨 (化名) 行为散漫, 纪律性差, 课堂学习和纪律好像和他无关, 并且经常无故旷课, 学习成绩较差。但是学校举行棋类比赛, 他在全班无一人参加的情况下报了名, 并且一路过关斩将得了全校冠军。我在他获得冠军的当晚给他发了条短信:“你是机灵聪明的孩子, 要不然象棋冠军不会属于你。如果能把这份热情用到学习上, 优异的成绩一定会使你更潇洒!”没想到一条短信改变了他, 从此他像变了一个人, 学习认真刻苦, 很快就甩掉了落后的帽子。玲玲 (化名) 是个内向的孩子, 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自尊心很强, 自己总是在写着什么, 我询问其他同学, 都不知道她在写些什么。有一次上课她在认真写东西时没有发现我站在旁边, 我向她借走了那个本子, 她表现得十分不安, 我仔细看了她的作品, 写了一张纸条夹在本子里还给她, 纸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的字很漂亮, 文笔很好, 文章很流畅。如果你能走进课堂, 用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 能够融入集体, 融入社会, 我相信你的故事会更加精彩。只要坚持, 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作家。”后来这孩子真的在逐渐改正学习习惯, 并试着和同学相处。小小的激励, 没有指责, 没有嘲讽, 推心置腹, 使厌学的孩子开始改变, 给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三、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鼓励他们发现孩子的优点

校园环境虽然重要, 但家庭环境同样必不可少。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小雪 (化名) 是校内“小有名气”的一名女生, 课后作业几乎没有一次按时完成, 并且日常的校园生活中经常有欺负同学、吸烟、语言不文明的行为出现。这个女孩儿的厌学情绪严重, 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完全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样。第一次发现她吸烟的时候, 我决定对其进行家访。我了解到他还有一个弟弟, 正在读小学, 成绩优秀, 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 人又乖巧, 很受老师和家长的偏爱。而小雪经常受到爸爸妈妈的责骂, 连爷爷奶奶也经常拿她和弟弟比, 她的父母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是:“你弟弟多优秀, 从不让我们操心, 成绩那么好, 你这姐姐是怎么当的, 一点儿姐姐样儿都没有, 还是儿子好。”“你看你, 成天只知道玩、玩、玩, 真是气死我了, 还要花钱让你上学, 我看以后别上了, 上班去吧!”有一次, 小雪听了这话竟然哭着跑走了, 在网吧呆了两天家人才找到她。她哭着告诉我:“家里人都不喜欢她, 为什么她不是个男孩儿, 她要是个男孩儿, 父母就不生弟弟了, 他们就会喜欢我了。”就这样, 小雪失去了学习的自信, 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我告诉小雪的妈妈, 这个时期孩子的逆反心理非常严重, 他们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 而是故意不去做, 故意和老师、家长对着干, 如果老师和家长不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 而是强行纠正,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要宽容并激励她。并给小雪妈妈布置了一个任务, 每星期给小雪找一条优点, 每周五由孩子带给我。这样, 孩子知道了“妈妈也爱我, 妈妈对我有信心, 我进步了”。我也经常在小雪面前给家长打电话:“小雪最近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良好, 而且准确率大幅度提高”, “小雪今天在大扫除劳动中表现很积极, 自己做完还帮助其他同学呢”, “小雪今天在敬老院社会实践时为老人唱歌了”。看到小雪一天天进步, 同学们也渐渐愿意和她亲近了。平时小雪的打扮像个男孩子, 从不穿裙子, 我们的校服中有一套职业装, 特定的课程需要女生着裙装, 所以小雪经常为了逃避穿裙子找借口不来学校上课。为此, 我和班上女学生干部决定改变她, 我们利用课后时间把她带到办公室, 尝试鼓励她穿上裙子, 当她穿上裙子后, 大家纷纷赞扬:“小雪你的身材真棒, 好适合穿裙子啊!”开始小雪还用手捂着脸不敢去照镜子, 觉得大家都是欺骗她, 但是当她最终放下蒙住双眼的手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她呆住了, 她真的很适合穿裙子, 但同时也发觉极短的头发与漂亮的裙装并不相称。中专毕业后, 小雪进入了企业进行实习, 和其他女孩子一样, 着装得体, 自信大方, 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对于小雪的教育方式, 我采用的是利用最大程度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逐步增强学生和家长信心的方法。

四、激励拨动学生的心弦, 为理想的实现插上成功的翅膀

缺乏信心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一些中专生心里状态的写照, 也许经历了中考的失利或者种种原因没有能够进入高中学习, 也许在大人眼中自己的孩子还有很多的缺点, 也许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但是行行出状元, 有志者事竟成, 现今社会中最缺乏的是技术过硬的实用型人才, 这也是中职教育最有优势的地方, 掌握好一门本领很可能比大学生成功得更快;另外, 现今完善的考试制度, 可以让中专生一样有很多渠道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大学校园也并不是梦想。这一切无一不是建立在个人努力和对自己充满信心以及满怀实现梦想的必胜决心的基础上。所以激励教育无疑是让学生树立信心、改正缺点的良方。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是人类的希望, 我们这些教育人的人, 千万不能扼杀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上进心。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给他们的激励不需要太多, 一丝微笑、一抹眼神、一句问候、一次表扬、一声鼓励、一个建议, 他们回馈给你的, 将是一片金色满园的芬芳。

摘要:针对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时期新的教育理念, 对现今的教育方式进行分析, 结合本班级的情况, 确立以激励为教育手段的工作方式, 并用其中比较典型的工作实例论证了鼓励孩子、增强孩子自信心对学生人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激励,职业教育,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梦夕生.激励教育和情感教育是搞好班级建设的法宝[J].河南教育, 2002, (11) .

[2]苗伟.德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成因浅析[J].现代大学教育, 1998, (03) .

[3]赵春霞.生命视角下德育创新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8, (05) .

[4]陈志阳.浅谈激励教育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09) .

让作文评语拨动学生的心弦 篇8

关键词:遵循原则;讲究形式;赏识评价

一、遵循原则,搭建心桥

1.操作性

小学生作文只是练习,不是文学创作,评语要切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要过分拔高,不要太笼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说明哪词、哪句、哪段写得如何。要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明确修改的内容并示意修改的途径,学生能根据评语操作作文,实现评改结合。如:看来你很偏爱逗号,不喜欢其他标点符号,所以,你的作文中遍布小蝌蚪。

2.整体性

评语既要有眉批,又要有总批,大至作文的审题、选材和立意,小至字、词、句,都要作一全面评价。优点要肯定,缺点要批评,不能以偏概全或以瑕掩瑜。如:本文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因为印象深、体会深,所以事件的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都写得流畅自然、真实感人,文风很朴实,但有几个错别字煞风景了。

3.艺术性

好的评语或清新流畅、亲切感人,或风趣幽默、机敏睿智,或洋洋洒洒、涉笔成趣;修辞信手拈来,再以情感的红线贯穿,充满人情味。评语切忌语言干巴、缺乏文采。教师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使评语妙趣横生、字字珠玑。语言要鲜活,形式要新颖,书写要美观,充分显示教师的语文功底。如:雨雪是天空的语言,草木是大地的语言,经过你心灵的转译,它们又幻化成属于你的生命图腾。

4.抒情性

教师在评语中融入自己的语调和激情,使评语充满情感和魅力。教师要“蹲下身子”,不要“唬着面孔”,让评语成为师生表露情感的舞台、构建情感的心桥。如:晓霞,你是老师心目中的小作家。读了你的作文后才知道那天是我错怪了你。请你原谅我,好吗?

二、讲究形式,以情激情

1.鼓励激发式

学生的习作不能做到完美,评语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教师要用发现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习作中“微微的星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老师的评语中保持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如:你用朴素的语言将妈妈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读后犹如品一杯清茶。如果将你的内心感受写出来则更好!

2.启发协商式

评语宜用第二人称,以孩子的语言、朋友的口吻进行描述性评价,以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拉近师生距离。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达到以情促文的目的。如:你读过《虎头蛇尾》的故事吗?老师可以借给你读一读。用你的聪慧把有缺陷的地方改过来,行吗?

3.巩固技能式

这种评语会使学生写作热情更高,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学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了在课本上所学到的一些写作知识,反复运用,形成技能。如:你能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插叙方法,插入妈妈奋不顾身帮邻居救火的情节,自然、贴切,希望你今后继续运用从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4.婉转批评式

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可一味抬高,有时需要批评,但这种批评应是温情脉脉、委婉悦耳的。因为善意的批评,学生是很乐意接受的。这类评语中,不仅要指出缺点错误之所在,而且要加强分析,指出纠正的方法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忌用粗暴的语言挫伤其积极性。如:当老师打开你的作文时,总能听到一阵低低的啜泣声,原来是标点符号,因为你太不重视它们。当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轻视你的作文时,你不是也会啜泣吗?

三、赏识评价,体验成功

教师要善于给评语“加加温”“加加蜜”,这样能够使学生热血沸腾。这种评语就好像春雨润物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一种自我满足与成功感。如:你的作文有明显的进步。要知道能站在金字塔顶的只有两个动物,即老鹰和蜗牛。把自己当作蜗牛吧,背着亲人的目光和自己的理解走着自己的路线。终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在塔顶看到你的身影,你一定能行!

总之,学生的作文如同一架钢琴,当你触动它的琴键时,总会发出叮咚的声响。但愿我们能深谙乐理,真情投入,用作文评语这双春风化雨的手把它弹起来,奏出和谐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人格修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拨动心弦的歌作文 篇9

父亲是一首歌,一首简单的歌,一首拨动心弦的歌。

小时候,父亲是首温暖的歌。

四岁那年,我因吃错东西而食物中毒。发着高烧的我脸颊滚烫,神智不清。妈妈急得都快哭了,父亲更是被吓得手忙脚乱。大冬天里,父亲潦潦草草地披上一件外套便抱着我往外跑。三更半夜,路上的车辆少之又少,有些司机就算看见父亲焦急的样子,也置之不理。

父亲咬咬牙,抱紧了我,奔跑在大街上,任凭寒风肆意地划过他的脸颊。不知道父亲到底跑了多久,只记得躺在父亲的怀里,是那样的温暖。好像一首歌,一首温暖的歌。

后来啊,父亲又是首严厉的歌。

八岁那年,随父亲去奶奶家后院的菜园子里摘辣椒。由于我贪玩,脚一滑,摔了个底朝天。我的手上全是泥土,脚上膝盖部位也被磨破,出了血。我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父亲却根本不理睬。于是我哭得更厉害了。

“残了吗?”父亲转过头,看着我。我赌气,不说话。“没残就该自己勇敢地站起来!爸爸妈妈总会老,到时还得靠你们姊妹几个来扶,难道你还要爸爸妈妈扶你一辈子吗?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你的!”说罢,父亲便转身前进,留我一个人在原地……

拨动我的心弦话题作文 篇10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淳朴淡雅,意味无穷;母爱是一曲青春的歌,轻吟浅唱,温柔灵动;母爱更是一丝心弦,丝丝入扣,余味十足。

记得著名的思想家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最美的呼唤就是“妈妈”,“妈妈”,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形容词啊!伴随着我度过了叛逆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拨动了我那余僵硬的心弦。

天不知不觉的又凉了,窗外的风如怒吼的野兽般咆哮着,寒风肆意侵入我的身体,冰冷刺骨,我不由打了一个寒颤。忽然,床上的一件鲜红的棉布马夹映入了我的眼帘,刹那间,我的心猛然的一颤,缓缓地,一股暖流加杂着一种莫名的情思涌上心头,思绪瞬间又飘到了一年前的冬季。

“静儿,妈妈给你弄了一件棉布马夹,来看看!”一声温柔的叫唤流进耳边,我一听,如同五脏六腑中都塞满了蜜一样跑到妈妈面前,可我看到眼前的这件衣服时,刚才的喜悦瞬间凝结挣了一种失望,什么嘛!一件过了时的大红色马夹,样式还是80年代的!我仿佛一下子被欺骗了一般,"这么难看,你还拿来给我穿!”哼,我皱着眉,没理一旁的傻傻站着的妈妈,只见她先是一怔,又笑着拿来要给我穿上,天好冷,可不懂事的我一把把这马夹扔在了地上,气冲冲的走了,身后的母亲却僵住了,刚想说话,却又苦笑着,眼眸里闪着黯然的光,脸色苍白得可怕…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爸爸无意中跟我说起,原来,妈妈的那件大红马夹是她花了几天的时间和心血,不眠不休才做成的啊!刹那间,我的心猛然一震,五味杂陈,叛逆的心弦仿佛被母亲重重的拨动了……

现在,又见到这件马夹,我慢慢的拿了起来,穿在身上,像穿着世界上最好的衣服一样,那一团一团暖绒绒的棉花都是母亲的心,母亲的爱啊!妈妈这位辛勤的蜜蜂在为我酿造最甜美的生活,为我做饭,为我添衣,为我打扫…这一点一滴,我似乎都忽略了,一直认为那都是理所当然的。是谁拨动了我的心弦?是那日日夜夜为我担心操劳的母亲啊!

珍惜平凡却伟大的母爱吧。

紧扣情绪体验 拨动学生心弦 篇11

【关键词】习作教学  情绪体验  主动参与  轻负高效

习作一贯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学生怕,教师累;费时多,收效小。老师不顾学生的情绪感受包办,是此现象的成因所在。因此习作教学要轻负高效,着力点就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一、抓住动态生成,拨动学生心弦

情绪时时发挥着一种动力功能。课堂中会随机出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老师找准切入点来组织教学,学生就有写作的激情和灵感。这比教师挖空心思出个题目让学生写,效果要好上千百倍。因为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是在悄无声息中生成的。

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学生情绪高涨,谁都想上场为班级争光,这不是进行习作训练的有利时机吗?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老师当裁判,让有意参赛的同学上场跟老师握手比手劲;请同学们当观众,认真观察比赛的经过,留意选手和裁判的神态、表情、动作,最后根据选手的表现与观众的认可度决定谁入选。这样教师先入角色,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进入“玩中学,乐中练”。有这富有情趣、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作铺垫,到下课时,笔者收到了许多童心跳跃的好文章,无论题目还是内容都充满新意,充满情趣。他们拟了许多妙题:《一场特殊的较量》《嘿!这事真新鲜!》《选拔“大力士”》《别开生面的选拔赛》等。

学生习作中精彩的开头更是吸引人:

自古以来,选拔赛总是在选手与选手之间较量,可我们班却有选手与裁判之间进行较量,让观众来决定选手是否入选。你说,这事新鲜“加油!加油!”五(2)班教室里不时发出一阵阵助威声、呐喊声,你以为我们在开运动会!不,教室里哪能举行运动会,我们是在选拔 “大力士”,嘿!更让你想不到的还在后头,竟然是选手与裁判进行较量。瞧……

当学生受到情景感染而情绪激动,急于有话想说的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来之不易的教学情境,因为这时的孩子富有写作的激情和欲望,更充满智慧和灵感的火花。

二、力求形式多变,减缓畏难情绪

学生往往对写作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打破恐惧感,不是靠大谈习作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所能奏效的,较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用有趣的题目,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究题目的趣味性。

习作的题目直接影响学生动笔时的情绪。小学生喜欢新颖的、具有鲜明色彩的、能打动情感的题目。在命题时,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精神,教师放弃命题的特权,让学生参与命题,使学生实现“写想写之人,记想记之事”的愿望。如半命题习作:你这人真————,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绪感受来确定写作的内容,他们填出了你这人真逗!你这人真怪!你这人真好!你这人真热情!你这人真讨厌!等题,题目多样,当然内容各异。又如,家乡推介会,大家各抒己见,拟出了《家乡在腾飞》《家乡新貌》《月是故乡明》《游子回家迷了路》《请到我的家乡来》等一些妙题,在这些新颖的题目面前,学生当然有浓厚的写作兴趣,《请到我的家乡来》学生最喜欢写,像是在给远方的朋友发请帖。

2.追求丰富的写作形式。

任何事物,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都会使人厌倦,每次都要求动笔写在纸上,学生会觉得单调、乏味。在习作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选择合适的写作形式。

〈1〉剪贴写童话。根据兴趣选择色彩鲜明、思想内容健康的图画(邮票、画报、连环画、照片等),剪贴成单幅或多幅组成的“图画”,让学生先观察,再想象,在说的基础上写成一篇童话。

〈2〉画后习作。教师先让每人画出自己最喜爱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写。由于这是学生画、说、写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会有浓厚兴趣。

〈3〉试办小报。办小报,其实只是把习作纸换成小报纸,学生也很感兴趣。因为小报有文字编辑、刊头设计、插图绘画、版面设计,比单纯的习作在形式上新颖,内容上丰富。

〈4〉日志习作。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在自己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三、创设交流平台,感受习作乐趣

写作就是为了与别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教师在评改时要重视与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用亲切、幽默的语言“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笔者改变独自批改的传统方法,采取小组评、集体评等形式,引领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优缺点,发现值得探讨的地方。

上一篇:如何描述岗位职责下一篇:《筷子的传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