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

2024-06-29

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共5篇)

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 篇1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释】

①二句极写思念之切。意谓鲁郡的薄酒已不能使己酣醉,齐女的歌舞也不能使自己忘情。相传鲁酒薄,见《庄子·外篇·胠箧》。②二句谓思念之情如浩荡之汶水向南滚滚流去。诗意与《寄远》诗“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略同。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县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古称嬴汶,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东平戴树坝。自此以下,古汶水西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东南人济水。

【译文】 我来到这里究竟为了什么?现在只是无所事事地高卧在沙丘城。城边有古老的树木,日夜不断地送来恼人的秋声。山东的酒啊不能使人进入醉乡,山东的歌啊也枉自多情。我对你的思念就象这里的汶水一样,浩浩荡荡流向南方永不停。

【鉴赏】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小诗。

小诗起笔突兀:“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这两句的意思应该联系起来理解: 我高卧沙丘城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呢?这似乎是诗人的自问,又象是诗人的喃喃自语。其中的“高卧”二字尤其值得我们去玩味。高卧,本是高枕而卧,高枕无忧,通常有生活舒适安闲的意味。而这里却似乎有一种难言的苦衷隐含其中。我们想一想,此次与杜甫分别,李白是另有一番感触的。杜甫是去长安做官,李白却已被从长安放还,相比之下,杜甫年轻,且初露头角,前途未可限量、而比杜甫年长十一岁的李白,却已历经风霜,饱尝艰辛。因此,对杜甫的一种羡慕之情和对自己的一种迟暮之感,加深了自己与朋友分别后的孤寂和无聊。这种伤感之极而全然忘我的心境,正是我们生活中所常常感受到的。仅读至此,我们已然不胜心伤了。

带着这样一种凄婉孤寂之情,诗人所见所闻又是怎样呢?“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诗人似乎只能看到城边的古树,只能听到日夕的秋声,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马致远所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的境界。这是一种以景寓情的写法。这些秋季里颇富特征的萧索、暗淡的表象,正构成了一个浓重凄寂的环境气氛,烘托出游客羁旅的`孤寂。艺术家眼前的一片自然景色,原本就是艺术家心灵的返照;由于人们心境的不一样,所以风景之外,总会别有天地。由于李白此时带有一种凄婉孤寂之情,故所见所闻只有城边的古树和日夕的秋声;而这城边的古树和日夕的秋声,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凄婉之情。

接下来,诗人更直接倾诉自己无法排遣的愁情:“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鲁,齐,均指现在的山东。有了忧思愁绪,必当以歌解忧以酒洗愁,这似乎已成为古代文人的惯例。李白也不例外。他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名句深为人们所熟知。可是此处却翻写一笔: 此时此刻,此种愁情,鲁酒不能消解,齐歌也无法忘却。这是何等愁情?其忧思愁绪之深重,尽在言外了。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的原山,经泰安、东平、汶上流入济水,为山东中南部的主要河流。这时诗人的万千愁情借对杜甫的思念强烈进发出来。用流水来比喻一往情深的相思,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如建安七子之一徐干的 《室思》 诗就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的句子。而在李白此诗中, 由于汶水的走向与杜甫的去向相同,因此更给人一种流动鲜活的感觉,造成一种语尽情长的韵味。前文说过,李白写此诗时,既有一种羡慕之情和迟暮之感夹杂其中,那么此处对杜甫思念得如此深切也正反映出李白自己烦恼的深重和不可解脱。

有人说此诗通篇怀念杜甫,有人说此诗更多的是写诗人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呢?其实,只要我们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常与亲朋好友分别,而同样的朋友,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分别后的心境就会有所不同。似乎愈是失意之时,别后的孤寂之感就愈发强烈,思念之情也就愈发深切。李白此时正如前文所说,心中总是夹杂有一种失意的悲愤和苦闷,而正是由于诗人把这种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与怀念杜甫的感情混杂在一起,明线与暗线浑然交织在一起,才写出了如此撼人心魄,催人下泪的作品来。

杜甫《登楼》原文赏析 篇2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诗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杜甫《百忧集行》的原文与赏析 篇3

百忧集行 杜甫 唐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作於上元二年。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 ,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然而,诗人一贯持有的高尚节操,使他难为「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举,因此时遭冷遇,颇不得意,良多感慨。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 。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著。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著悲痛、愤懑的感情 。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聊以泄愤,不嫌径直。」(《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著,还须出入於官僚之门,察言观色,养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家中凄景。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著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 。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 。用「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 ,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 ,啼叫怒索 。在诗人笔下 ,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於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於「沉郁顿挫」。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它「悲愤慷慨,郁结於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沉郁苍凉,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整首诗的意思可总结为: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由於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杜甫《赤谷》原文及注释 篇4

原文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注释

①游子:杜甫自称。

②之:往。

③岁月暮:年底。

④未有:全诗校:“一作亦未。”

⑤艰:全诗校:“一作难。”方自兹:从这里开始。

⑥载脂:在车轴上加油,使之润滑。

⑦村墟:村落。迥:遥远。

⑧烟火:指饭食。何由追:何处去寻找。

⑨零落:全诗校:“一作飘零。”

⑩“故乡”句:战乱未平,归乡无望,故云。

11、高人:超世绝俗之人。嗤:嗤笑。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赤谷

天寒霜雪繁,遊子有所之。

豈但歲月暮,重來未有期。

晨發赤谷亭,險艱方自茲。

亂石無改轍,我車已載脂。

山深苦多風,落日童稚饑。

悄然村墟迥,煙火何由追。

貧病轉零落,故鄉不可思。

杜甫三吏原文及鉴赏 篇5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1新安吏

原文

客行新安①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②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③选中男行。”

“中男④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⑤。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⑥,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⑦。

掘壕不到水⑧,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⑨如父兄。”

作品注释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唐玄宗时期,定十八岁为“中男”。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

⑥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⑦旧京:指东都洛阳。

⑧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⑨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好一点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运气不好的中男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2石壕吏

原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看。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多么凶狠,老妇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丁了,只有个仍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还没有离去(改嫁),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在这里泛指衣物)。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赶快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兴许还可以做早饭。”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渐渐消失了,但好像还听到(儿媳妇)低声哭泣抽咽的声音。

天亮,我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注解

逾:越过

啼:放声哭

致:表达

戍:防守边疆

附书至:捎信回来

室:家

一何:多么

且:姑且

存者:活着的人

惟:只

衰:衰老

归:回去

应:应征

绝:消失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创作背景

上一篇:薪酬管理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