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2024-06-29

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精选12篇)

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篇1

《叶圣陶教育文集2》之主人翁教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毋庸置疑,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可以很肯定的回答:“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也经常这样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却真的很值得怀疑。

正如叶老先生所说:看见小孩,心里喜爱,往往说他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要对少年青年说些话鼓励他们,“你们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啊!”也往往脱口而出。口头说着,心头未必想得怎样清楚,也许什么也没想,只像在十点十一点的时候遇见了人,照例说一声“你早”而已。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向我们这些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整天挂在嘴边的中国老师提出的怀疑:

其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

其二,一些教师对教学环节点评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授课老师的身上,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又少之又少。其三,课堂讨论中,孩子们一定发现了不少东西,为什么不让他们一同分享呢?因为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是不可以独自行事的,这就是我们的课堂。

其四,“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

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

其五,当他得知,中国的课堂上是有规矩的,学生坐下去与站起来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允许时,他更加惊讶起来:“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的确,我们关注学生太少了,评时备课也好,听课评课也好,总是写满了一个个问题,至于学生怎么回答,这样答我该怎么办,那样答我该怎么引,平时的备课本中少之又少,听课本中也只是在记录教师的话语,学生的回答也被忽视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我们和美国的认识是一致的,然而我们只是口头说说而已,骨子里并没有把学生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自觉不自觉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让学生发挥创造。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

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探究氛围,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与探究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做学生的领路人、启蒙人,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应该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的倒是躬行实践。

什么时候,我们能用心地去对待我们已经说过的事情?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还是把它落实在每一个课堂之中。

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篇2

教育依托社会,什么时代造就什么样的教育,反过来说,什么样的教育也造就了什么样的时代,教育者对教育的思索明显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育的智慧却是相通的,因为,作为科学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不受时代所制约,教育智者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对“好的教育”的探索是一致的,也是可以穿越时空、引发共鸣的。虽然《叶圣陶教育演讲》所收录的文稿时代已经久远,但却依然不失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叶老在那个时代对教育的洞悉与深察,更值得当下的教育者深思与审视。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大可不必进学校”并不是说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没有用,而是直指教育培养人才方向的片面理解的误区。在那个时代,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是“统治者的帮手”,而非具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的社会所需人才。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与认识,叶圣陶先生才发出了“有志的青年不必进正统的学校,要读有用的书,求有用的知识,就该进社会大学,这是个自由的天地”这样的真知灼见。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此,党的教育方针已经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诸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误将中考成绩、高考成绩作为自己的教育方向,以至于学生到校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学、为了在与他人的考试竞争中获利。如此的学校教育,不正应了叶圣陶先生的“读书大可不必进学校”吗?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到底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这是否值得学校深刻反思与自我追问呢?

在《不应单纯追求升学率》一文中,叶圣陶老先生写道:“就期中期末考试来说,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教师从考试的结果,可以知道自己教的成绩怎么样:教得不错,有长处,要继续发展;教得有问题,有缺点,要想办法改进。”叶老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事实上纠正了长久以来学校对考试认识的严重误区。考试的目的旨在考查教师的教育教学结果,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思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辅导,更好地开展教学而服务。考试的真正意义是具有诊断性,而非甄别性,在于为教学提供信息反馈,而非人为地给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叶老的这句话是否很值得我们咀嚼与玩味呢?

“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老师备课教课,随时督促,批改大量作业,负担也很重,彼此都苦不堪言。要减轻双方的沉重负担,就需要改进现行的若干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叶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晰的思路,即改进教学方法,他主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世界上的事物是学不完的,无论是谁,都要学习一辈子,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其实,这样的观点,不正是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吗?由此可见叶老对教育规律的深谙,而这句精简的论断,胜过当下一大批教育专家学者的长篇大论,更能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读《冷冉教育文集》有感 篇3

一、冷冉生平

冷冉原籍山东省乳山县,1919年10月出生,1942年参加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5月离职休养。2007年12月24日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冷老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解放前曾在山东海阳县望海小学和抗日根据地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山东威海第二中学任过教导主任。1948年4月至1960年10月,先后任旅大市教育局编审科科长、教育局副局长,兼任旅大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书记;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教研室主任;1979年6月至1982年5月,任大连市教育局副局长、兼任大连市教育学院院长。

二、冷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阅读冷老的《冷冉教育文集》可以发现在收集的论文中,1958年前只选录了5篇文章,其他百余篇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以后撰写的。纵观冷老从“1946年烟威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到“1978年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之后”的教育亲历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撰写的教育论著,可以说冷冉教育思想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实践阶段(40年代初-50年代末)

2、思考阶段(50年代末-70年代末)

3、薄发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

从58年到78年的20年时间里,冷老没有写教育论文。正如前大连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贾聚林同志所说:“冷老毕生从事于大连市的教育事业,虽然中间多有坎坷,但其情不移,其志不改。由于他倔强的脾气和宁折不弯的精神,所以他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里,受到了比别从更多的打击和折磨。期间有20年的时间里竟不能涉足他所关心的教育问题。”在极左路线盛行的年代里,冷老吃尽了苦头,八年的下放劳动,饱受了触及和磨难,但他始终未有动摇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也正是在这20年间里,冷老对教育进行了长时期教育调查和深刻思考,这为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思泉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冷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有学者对我教育学术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教育研究》杂志(1980-1991)的作者群做过统计分析,能在《教育研究》发表10篇以上的作者国内仅有七位,冷老居于第三位。冷冉教育思想是我国当代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冷冉教育文集》记载了冷老先生1949-1958,1979—1983,1984—1988,1989—1997四个阶段研究成果。从他的笔端可以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也可以感受到他从事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本书既是他对近二十年教育工作的反思,又是他对未来教育深刻的理性思考。文集里的文章虽然写得较早,但容纳了许多鲜活的思想。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的发展等当今被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在书中都有所阐述。其中,中小学一直在倡导的“八心”(勤、俭、智、恒、奋、勇、群、重)、“八德”(仁、义、孝、敬、公、廉、忠、诚)、“两意识”(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就是他提出的德育领域中的基本内容。在书中,冷老先生对于教育信念、教育、教学、学习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其独到而深远的见解,深入浅出的阐述,显示了教育专家的远见卓识。

冷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一条主线、三个支点和泛散论群架构而成的。

一条主线: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

冷老在《对教科所部分科研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在学校里的表现,具体点说,是作为社会先进部分的国家,有计划有目的的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包括它的手段、方式等,都是外界对社会化的干预。”“学校的任务就是:最有效地进行对儿童社会化的干预。”这是冷老对教育本质的一种独特视角的定义,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概念,我曾试图在网上搜索有关内容,结果毫无所获。我想对于教育本质即社会化干预论应是由冷老首次提出的,相对于国内外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和界定,足见冷老已经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个性诠释标准。什么是教育,冷老指出:教育是培养理想人的事业,遗传――自然的人,环境――社会的人,教育――理想的人。“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发展是个性与环境的交换过程,而社会化就是个性与社会文明的融合。这是一个客观过程,它并不保证理想人的形成,保证理想人形成的则是教育的功能。”

为什么说教育是主线,在介绍完三个支点后解释。

三个支点:简称为“阶段说”、“情·知说”、“活力说”。

1、阶段连续德育体系假说,包括人的社会适应说、阶段过程连续说、优势诱导说以及社会锻炼、八心、八德、两意识养成性教育等。

人的社会适应说表述的基本思想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在于不断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简单解释一下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关系。冷老总结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应当经历的三个阶段:积极的社会适应、自觉的意识统一和能动的自我控制阶段。原理规定了教育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幼儿阶段,应当进行“好孩子教育”(重点有好的性格习惯);小学阶段,应当进行“好学生教育”(重点有好道德品行、学习态度、习惯等);初中阶段,也进行“好学生教育”(重点是重新融合道德素质,达到自觉意识的统一);高中阶段,应当进行“好公民教育”(重点是建立信念、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如果学生不能立志改掉经常迟到这个坏习惯,而去树立远大理想,不是培养他们说大话、说空话吗?

阶段连续德育体系假说是针对当时德育工作中常常出现的偏向——德育目标的“高、大、空”,德育内容的成人化、概念化,德育过程不分年龄阶段等弊端提出的主张。在70年代末刚刚粉碎“四人帮”、“极左”思潮尚较盛行的年代里,在改革开放刚刚举步的历史时期,能提出这一理论实属不易,无异于开先河之举。不久,《中国教育大系》一书将其收入,尽管仅仅是作为一家之言,然而在大连,在冷冉主抓德育工作的情况下,“德育阶段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对中小学德育框架的构筑,至今不失为大连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

2、情·知教学。

冷老说过:“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意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同步性与统一性是学习行为的客观规律,也是教育上的最佳选择。然而我们的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总是孤立地解决输入知识问题。不管这知识是在怎样的精神状态下输入的,输入后又产生怎样的情感和意向,形成什么信念。这种教学应付升学考试也中以短期奏效,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质量和精神风貌是十分有害的。” 情·知教学就是针对“重知不重情与重教不重学”、“教学理论上的唯主义和教学实践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弊端而发的。” 尽管传统教学理论有时也讲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过是当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已,并不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看待。“情•知教学”与之不同之处是,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正是这种鲜明的特点,决定了它已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认知往往无力,思维往往凋谢,课堂往往沉闷,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活力说,活力说是冷老在总结建国初期一些较好地中小学校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学校是一个有生命机体,有生命力的学校一般都具有如下几种能力:第一,靠自身生长的能力,第二,同化的能力,第三,向心的能力。”冷老说“发挥成员的工作潜力,就是学校活力的来源”。因此学校的运行机制的活力主要来源于学校全员工作潜力的激发。冷老具体指出,激发各个成员的潜力,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①学校必须创设这样的政治环境,使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命运;②政治教育应当和关心群众的政治进步和物质生活利益统一起来;③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和质量标准;④及时正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⑤智慧的潜力的发挥,在于人们学会思考,能够启发人们去观察和研究问题;⑥培养和扶持生长的力量、促进的力量,而抑制那种消极的衰退的力量的影响;⑦如果发给教师的工资正确地反映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就能够推动教师积极地从事自己的工作等诸多条件,才能使每一位教师内在工作潜力迸发出来,激活学校整体的活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作,而且有利于人的培养。归结起来,就是环境创设,关心发展和激发潜能。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以上所讲内容的关系。

首先看社会适应说。在这里,专家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把它列为德育阶段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我认为社会适应说其实质是一种哲学思想,(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它是冷老教育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础,一个哲学准备和一个起点。因为有了人社会适应说,即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的不断社会化,所以才有对教育本质的论述:社会化干预论,人的适应活动分阶段,积累了知、情、意的复杂心理过程,所以它又是德育阶段说的出发点,也是情·知教学情理的出发点。翻开《冷冉教育文集》,除了1958年前选录的5篇文章外,社会适应说位于1978年以后其他百余篇的第一篇,这或许也证明了我的想法,社会适应说冷老教育思想的起点。

为什么说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是主线?因为人的社会化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经历积极的社会适应(最初发展)、自觉的意识统一(发展)、能动的自我控制(完成)三个阶段,这是冷老在《德育过程的阶段说》、《优势诱导说》中集中论述过。而教育就是对社会化过程的干预,所以必须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即教育必须是分阶段和有层次的,德育阶段说由此而发;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方面说,此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发展过程,情·知教学由此提出;为了能使学校最有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化的干预,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应当充满活力,即活力说。由此可见,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贯穿了阶段说、情·知说和活力说,是冷冉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

泛散论群:除了上述基本理论之外,冷老对其他教育理论和问题多有论及,如了解学生、情性目标、个性发展、师德核心、家庭教育、考试改革、校风建设、传统美德等均有精要的论述。主线与支点、散论的内在联系是纲与目的关系。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是纲,阶段说为代表的德育阶段连续假说体系、情·知说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论体系、活力说为代表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三者之间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这是一种专家说法,我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过程。有一个图表示,我觉得这样似乎可以说明。

以上是关于对冷冉教育思想学习的一点体会,博大精深,而我学得还很粗浅,只是冰山一角。这个内容的确定是在上一次学习交流之后,四、小班化教育与冷冉教育思想的联系

1、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和必然趋势

小班化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一项重要对策。世界范围看,目前教育改革出现两大趋势:一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现有知识向促进人的自主发展转变;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小班化教育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它必将在我国得到发展。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大连教育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①是数量扩张,满足需求阶段,②是追求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阶段,③是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阶段。第一华阶段在08年已完成,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预计到12年实现。所以可见小班化教育的必然。

2、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它的核心内涵分三个层面: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

小班——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

小班教育——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即在小班条件下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相对大班教育,其具有以下特点:教与学个体可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大大拓展;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密度、强度和效度得到提高;师生人际接触、互动交往机会增加;学生个体享用教育资源和教学关爱的均值递加;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技术、过程等随之发生相应动态演变。“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即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30人左右。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小班化教育没有否定大班教育的意思,而是想说明大班教育想做却做不彻底的事,小班化教育却能举重若轻地做好它。关注每一位学生,实施有效的个别化教育。凭借小班环境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时空优势,因势利导,进行个别化教学,满足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个体学习要求,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因材施教从群体层面落实到个体层面,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习惯了大班教学老师们都会用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不同学生,这种“大一统”的模式其实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差异性,只是在四、五十人的大班,我们无法了解和满足每一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只好用“一刀切”的方法,今天我们面对只有二十多人的小班,使我们有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条件,因此“个性化”应该是小班教学的特点,我们在备课、上课、提问、布置作业、辅导时都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就象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一样,为每一个学生度身定做教学方案,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找到成功的信心。能做到这些是十分不容易的,小班的老师要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去设计适合个体的教法。

3、联系“小班化”教育能够更彻底地践行冷冉教育思想。比如教育本质的论述即人的社会化干预论,在小班化教育情境下,它的指向性、针对性更强,干预(有效的教育)效果会更明显。再如三个支点中的阶段说,在一个小班级里的孩子,因人数少,他们的年龄差异、个性特征和家庭背景的离散度小,所以进行习惯培养、家访和评价的时候,更具针对性,更方便更灵活。情知教学也是如此。还有一个活力说,小班环境下,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孩子的积极性,而孩子在课上及活动中所反映的学习状态和活动状态更具活力,又反作用于教师身上,使教师充满活力,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此,当每个成员的潜力被激发并经过传动转移,整个学校将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叶圣陶——读《稻草人》有感 篇4

稻草人是一个让我上受益匪浅的童话,是中国着名的作家叶老0创作的,这个童话隐含了很多道理,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我想,这个童话也许会影响我一生。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太太的园子里摆放着一个稻草人,他帮着老太太驱赶害虫,有次见河上有一只船,是一位女士和他的儿子,儿子得了病,口很渴,一直叫喊着喝水,可那位女士没有给他喝水而是继续在河里捕捉鱼,捕了一条鲤鱼,把他放在筒里,刚好就在稻草人的身边,稻草人,不能动,鲤鱼说:“你救救我把,把我放出来把!”可是稻草人动不了,鲤鱼误认为稻草人狠心,就慢慢死去了,稻草人伤心,也倒在地。

稻草人一般意义指农田间用来驱赶鸟雀、防止其偷食粮食的偶人,因以稻草为之,故名“稻草人”。这就是我在没有读过这篇童话前对这个名词的理解。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妇人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读《雷锋文集》有感 篇5

假如雷锋还活着的话,他今年已满60多岁了。前不久,我怀着对雷锋的崇敬心情,去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顺便在附近的商店买了一本《雷锋文集》,这是一本244页的个人专集,收入了雷锋从1958年到1962年4年时间写的诗歌、散文、讲话、日记、书眉、笔记等,回家慢慢品读,不免生出许多感慨来。

在当时那个年代,雷锋的文化水平是相对较高的,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写了那么多东西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雷锋的写作水平很高。令我感兴趣的是雷锋用他那朴素而又善良的笔,从某一个角度记录下当时那段历史,读起来令人心酸。

我觉得,荒唐的政治大气候是可怕的。政治大气候是一个力量异常强大的东西,它有非凡的影响力、渗透力、感染力。雷锋是个好人,举世公认,有口皆碑,雷锋已经成了好人的代名词。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当时毫不例外地打上大气候的印记。《雷锋文集》第一篇稿子是雷锋1958年写的一首打油诗:“人定胜天是真话,鼓足干劲力量大,多快好省齐向前,钢铁任务提前完,决心要把英美赶”。当时雷锋怀着多么真诚的心写这首诗就不说了,而现在看来,这首诗经不住推敲。众所周知,1958年是大跃进开始的一年,那是缺乏科学精神,任凭感情用事的冒进。“人定胜天”、“多快好省”都被证明缺乏科学性。大炼钢铁只是凭空想象、劳民伤财、瞎胡闹的“宏伟工程”。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赶英美只是痴人说梦,开国际玩笑。昔之真理,今之谬误,昔之蓝图,今之笑话,真是历史无情。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两个著名作家:郭沫若和浩然。文革期间,郭沫若正津津有味地写:“人民公社正是好”,而浩然写出了《艳阳天》,后来这些作品被称为背叛良心的伪作品。在我心目中,雷锋、郭沫若、浩然都是了不起的名人,雷锋是初学作文者,郭沫若、浩然是大作家,怎么不约而同地写起图解政治的文章,确实令人深思。

个人崇拜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在1959年,雷锋写下了《我的感想》:“毛主席啊像父亲,毛泽东思想像太阳。父亲时刻关怀我,太阳培育我成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雷锋虔诚地把毛泽东当成太阳。当然,雷锋是当时成千上万的个人崇拜者的一员。

走笔至此,觉得这文章很难写,老百姓有句俗话:站着说话不腰疼,若问假如你处在雷锋那个年代,你又会如何?我想,现在只能就事论事,不去假设。在这里应该提一提作家吴有恒写的那篇著名杂文《东方红这首歌》,吴作文指出,《国际歌》说“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东方红》却说有大救星,一个唱无神论,一个唱有神论,互相矛盾,唱了几十年,后来人们才发现“大救星”之说不妥,不唱它。我想,世界上没有所谓大救星,本来是很简单的科学常识。除了拜神婆,谁也不肯老把大救星挂在嘴上,反复叨念的。然而过去我们却几亿人天天念、天天唱,唱得自己也昏头昏脑,糊涂起来。可见人要做到陈寅恪所说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有多难。

需要声明的是,笔者不是对雷锋个人及雷锋精神产生质疑,而是借雷锋的笔重述过去那一段历史,而雷锋是历史中人,当然要打上历史的印记。雷锋是真实的,他写下的那段历史也是真实的,而那段历史是耐人琢磨的。

宜昌市夷陵区食品药品综合执法大队

郭 薇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篇6

每一幅画线条简洁。他擅长, 也总是用平淡文字叙事, 没有华美的词句, 更没有费解的字眼, 有的只是朴实。然而正是通过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语言, 却有了许多人说不来道不出的真实性。简单, 则是另一特点, 给人的美感也是简单的, 不修饰。让珍珠为人认识, 而抛掉大多数人都费尽心思装饰的木盒, 恰恰让人领悟本质的美。在如今喧闹浮躁的世界, 林清玄以他平淡简单的语言文字, 绘出了一个能给人安宁平和的静谧所归。

每一幅画景物寻常。林清玄每一篇文章, 取材都来自于生活, 是生活中那些容易被人忽视, 抑或是太常见以致于被忽视的小事。一样是生活, 他能找到细微的事物, 将这些写下来, 让人读来渐渐发现生活之美, 并去喜欢生活。最神奇的, 是这些“景物”中总有一股清新, 不知是有水流出, 还是阳光洒进, 又或是微风拂入, 想着画面, 读着文字, 使人不得不安静下来, 于是这才有了时间, 得了机会, 在匆匆世界中站立, 看向静止的美丽, 观望无名野花。

每一幅画色彩浅淡。每一篇文章的感情是淡淡的, 没有世俗的污染, 更不会咄咄逼人, 这或许与他的“禅”有关。就像是平静地陈述, 没有多少跌宕与波澜, 却保留了花之鲜丽, 鸟之灵动, 风之轻柔与月之空明。写出的道理也是淡淡的, 没有任何点缀, 只有最单纯地诉说, 缓慢而轻声, 内容平淡而简单, 不必去深思, 直白易懂。每一个小的结论, 如此之多的小论点组成大观念, 而大的观念也是平淡的, 不刻意强调什么, 但能让人心中世界一下子云清风淡。

简单几笔线条, 画的是常见朴实的生活景物, 有着淡然的禅意与情感。色系是淡的, 语言也是淡的, 但有着泉水清风, 涤净一颗疲累满是灰尘的心, 便是林清玄的散文, 淡, 静, 而悠远。

读《春笋作文集》有感 篇7

这个寒假我读了我们学校自己出的作文集——《春笋作文集》,从中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作文集让我游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见识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知道了伙伴们的童年是多么有趣;经历了许多笔友们儿时惊心动魄的事;目睹了朋友们远大的理想;听见了同龄人们内心的求知欲;明白了他们心里的那份爱心;看见了大家对伟大母爱的赞美;想象到了好友们成功后的喜悦;领略了他们失败后自己悟出的道理;看出了同伴们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总之,这本书让我见识了、知道了、经历了、目睹了、读懂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这本作文集不仅让我见识了那么多我从没见过的东西,明白了那么多的道理,经历了那么多的奇事、趣事,而且还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写作方法。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观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我写作文就是不愿观察,写作文空口无凭,全靠想象,因此文章就显得空洞、乏味,作文成绩自然不是很好。记得有一次,老师叫我们写一篇题目为《我最喜欢的一种植物》的作文,我拿着笔,看着本子,左思右想,抓耳挠腮,就是想不出来。哎,只怪我平时又不愿出去观察,现在是火烧眉毛来不急了。可有什么办法,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非完成不可的,只有拿着笔乱写一通。结果你猜怎么着,我把桃树写成是先长叶后开花了。老师看后明知故问,对我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桃树是先长叶后开花的?”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读《李开复文集》有感 篇8

有效执行,迈向成功的阶梯

—读《李开复文集》有感

当我们在为自己的执行力感到力不从心时,无数成功

人士的经验和案例告诉了我们关于有效执行的核心法则,这就是:野性的干炼与智谋+果敢的行动与思维+周密的布控与合作!李开复在他的文集上也这样写道:迈向成功的阶梯就是有效执行,有效执行的关键是提高执行力。对于我们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而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在于计划和执行,有了计划和想法,不去有效执行,再美好的理想也是幻想,只要做好持之以恒的思想准备,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阶段,为每个阶段性目标做好周密的计划并执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括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执行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

提高部门效益需要团队的高度执行力,而每个员工都

具有执行力才能够壮大团队、实现团队的执行力。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如何更好地为井队做好随钻服务,如何提高个人的执行力,通过阅读《李开复文集》,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积极主动,认真负责:

要提高个人的执行能力,必须解决好“想执行”和“会

执行”的问题,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的行动。有了自动自发的思想就可以帮助你扫平工作中一切挫折。在执行某工作任务时,要端正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责任心,不怕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所以要提高个人执行力就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工作,有制度,有措施,重要的就是态度问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工作中提高个人能力,要时刻牢记执行工作,没有任何借口,要视服从为美德,无论在任何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怀着热情去做,真正做到诚信做人,勤奋做事。

二.明确目标,和谐团队:

目标明确才能有足够的动力,才能帮助执行者获得成功。在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后,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目标设定过高或者太低都不适合,客观评价自己和目标的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去认真执行。同样要提高个人的执行力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在别人寻求帮助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要主动帮助同事,坦诚地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执行力的存在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这个工作环境就是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自己所在的团队。与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提升自己的执行力,通过沟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可以在执行中分清战略的条条框框,通过同事间的团队合力达到完美执行的目的。

三、脚踏实地,开拓创新: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进取,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的同时,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把工作着力点放在闯市场、创效益上。围绕闯市场提出发扬“钻头”精神,树立“没有穿不过的地层,没有攻不破的难关”的信念,为公司各井队切实做好随钻服务工作。在设备修理、精细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提倡“要把干毛巾拧出水来”的理念,加强成本控制,严格预算管理,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在随钻人才培养方面,立足当前制定计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培养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其创新能力,促进其岗位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提高随钻人员的发现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任何工作,我们都需要具有效的执行力。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篇9

其实我们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建立在惩罚机制上的教育,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教育,带给孩子的思考是“这件事带给我什么后果”,这样,关注的往往是,事情做了之后利害的评估,侥幸心理必然滋生,投机行为层出不穷,最终“管不胜管”。

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管理只是收到表面的效果,真正有作用的,往往是“润物细无声”观念渗透,带着孩子们多学一学历史上那些正直的士大夫们或学子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舍生忘死,不计利害的动人事迹,比用一些虚假的宣传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朱自清的文章中,引述的主要例证是明朝“东林党”人的故事。

少年时,不懂事,读了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觉得为了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去所做的一切,未免风格不够高。这些年,接触到的史论逐渐增多,才渐渐认识了文天祥的价值,诚如后人所言“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当外族入侵、国家破碎之际,一介士大夫,能不辞万难,历经百死,不断地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强悍的元兵对抗。失败了再来,失败了再来,这份执着和勇气,确实已经令人不得不佩服了,更何况,他被元军俘虏后,囚禁三年而其志不改,最后被害,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才能支持得往一千多个日子?只有真正了解他的经历之后,那首真正表达其胸中志向的〈正气歌〉,读来才犹觉沉郁慷慨,其力量汹涌却不喷勃,如一股岩浆在地壳下涌动:“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谭嗣同的故事,学过中国近代史的朋友,都不陌生的了,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中,剖析得最是深入,当戊戌变法失败,康梁等首要分子纷纷四散逃亡之际,谭嗣同毅然拒绝了日本朋友接其进使馆避祸的请求,从容留下,给父亲留了一封信,为其脱罪,又再三声明,逃走的比留下的担子更重,来安朋友之心。但是他自己,则选择“为变法流血”。原因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变法还是革命,必得争取民众的支持,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假如事情一旦失败,为首者纷纷作鸟兽散,只留得一些凭着一腔热血,受了思想号召的小人物来作牺牲品的话,将来还有谁愿意跟着理想主义者们前行?

所以,从价值的角度来讲,首脑当中,必得有人要牺牲,才能真正激发民气,沸腾民血,使救亡兴国的努力不至于湮没于历史浮尘......

所以有了谭嗣同,后来又有了陈天华......

谭嗣同也不是一时热血沸腾之举,他深思熟虑,把一切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充分体谅朋友,为康梁的出走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忍死须臾,留下火种,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这份体贴和义气,也足以令人感佩了。

这些名字刻在历史上,其精神足以照亮千古的义士,他们的气和节,莫不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事迹,令人胸中气血涌动又深思不已。他们之行为言论,决不高调,所行所言,莫不深思,所思所谋,但在“义所当为”而不在“后果如何”,所以他们勇敢而不激愤,行事果断而不莽撞,思虑周详而不怯懦。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也指引了无数人。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先生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年仅50;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

还有一个细节,不记得是在哪里读到的,朱自清的收入虽然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了,但他家人口多,加上货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家中情形,已是很困窘,当时,拿着《宣言》来找他签名的另一位名教授(名字我却记不得了,一时也没有查到资料),看着他卧病在床,家中情形惨淡,却不忍拿出来给他签名,他问过来意后,坚持要签,不仅签了,而且做到了。

朱自清先生一旦去世,家中本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余下的孤儿寡妇,度日必艰,我们可以想知,他叮嘱妻子之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还是那句话“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在思虑周详、冷静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做当“义之所在,百死不辞”,“义所不在,百利不能动其心”,才能当得起“气”“节”二字,才能真正鼓舞人,激励人自觉地追随他们前行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来随着文天祥的《正气歌》来吟诵,来感悟其中蓬勃而深沉的力量吧: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篇10

如《背影》《冬天》等文章,写父亲的动作只用寥寥数笔,却刻画出父亲对儿女无言的爱。而《匆匆》《绿》等文章,却又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环境的优美清丽。

尤其是《白马湖的回忆》一文,描写的景物和环境真是美妙极了。你听:“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

每每看到这样的语言,我就禁不住要大声地朗读起来,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成了那个身穿长衫,于湖边背手而立的学者,那种感觉真让人全身心的愉悦与向往啊!

初读《西游记》有感作文集 篇11

1

怨灵缠身

初一(1)班 林则镱

话说当年孙悟空一行人西行取经,一路上不知遇到了多少妖魔鬼怪,不知杀了多少小妖。小妖他们死后开始不断地抱怨孙悟空他棒下不留妖。就这样,哪一些小妖便成了一个怨灵。随着怨灵的诞生也诞生了一位邪神――怨灵神。

三百年后,已是斗战胜佛的孙悟空有了一种杀死师傅的想法,所以,悟空找到了唐僧对他举棒就打,唐僧一见悟空举棒敏捷地闪开了,唐僧得知了悟空是为杀他而来,从天上到了市场也不见悟空将他打死。唐僧在市场上跑来跑去看到了一桶辣椒粉,就有了计策,掠过桶旁抓了一把辣椒粉,转身扔向悟空的眼睛,辣的悟空睁不开眼。悟空开始搜寻四周的水源,寻到了水源调过来,洗洗眼才发现是尿,这一泡尿使悟空清醒了许多,同时也察觉到了身体里的异样,就自行去勘察自己的身体。发现心脏处多出了一个东西,悟空骂道:“你个鳖孙,竟敢藏在你爷爷身体里面作怪,真的不想活了!看我怎么弄死你!”说着悟空将手伸向心脏,揪出了藏在那里的怨灵神,抽出金箍棒要打,怨灵神挣脱了悟空的手,又钻到悟空的心中作怪去了悟空无奈,只好分出个法身,用棒子打碎真身头上的灵石,便去找师傅,可师傅却被怨灵困住,悟空马上上前去帮忙,可毕竟不是真身,始终无法将怨灵们打散将师傅救出来。悟空让师傅撑着,自己去搬救兵,悟空来到西天找如来,如来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此事还需回到三百年前找暗如来,他会指引你。”悟空听了,偷了沙僧一半的金身,并用他的法器回到了三百年前,找到暗如来,・暗如来说要去将吉祥天将她带出桃花仙境,她就会跟你们回去。他们一听,就动身去救吉祥天出境。好不容易把吉祥天救出境,偏偏又碰上了牛魔王战了许久,他们最后用法器逃回了三百年后。三百年后,唐僧的金钟罩炸了,悟空他们也赶来了,悟空体内的怨灵神见了吉祥天冲了出来,与她交接,哪吒领兵赶来见怨灵神已经与吉祥天交接成功,知道来迟了。悟空见了大惊,马上与真身头上的灵石相撞,回了真身,还了金身,就开始于怨灵神大战了三天三夜,终不可胜。哪吒不愿袖手旁观,拉上老沙一起用天庭战将的绝招――上古战伐,偷袭了怨灵神,怨灵神死了,怨灵也散了,悟空他们得胜了。

2

合卷西游,感慨万千

初一(2)班  江知洋

合上了这本千古名著,但合不上对这本书的牵挂。

这次阅读《西游记》不同于儿时厚厚两大叠,细节甚称完美。刚拿起书读了几页,就仿佛穿越到明朝,置身于吴承恩笔下,亲眼目睹到石猴的灵性,与花果山的奇妙,还有水帘洞的美景,读了舍不得放下,舍不得上一页,书中每一个微妙的文字都待我细细品尝,细嚼慢咽,舍不得马上吃完这顿美餐。

这又是我一次全新的旅行,目睹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归来的奇幻故事,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夸张、形象、栩栩如生。

正直斩奸除恶的孙悟空,痛恨邪恶,降妖除魔伴随唐僧一路走到西天,无怨无悔。虽然中途被唐僧冤枉,三番五次被赶回花果山,但他善良,心存感激,忘不了唐僧的救命之恩,最后还是陪唐僧取得了真经,封为斗战胜佛,为《西游记》增添了几分活跃。

善良,心存感激的唐僧,为报答李世民知遇之恩,在李世民派遣去西天取经时,他主动挺身而出,不惧千辛万苦,不取回真经就不罢休,最终被封为旗檀功德佛。

猪八戒虽好吃懒做,却憨厚老实。沙和尚纯朴正直,以及各路神仙神奇的本领,更为《西游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合上了这本千古名著,却合不上对这本书的感触。

唐僧虽然没有降妖除魔的能力,但他团结师徒四人一步步脚踏实地,不畏火焰山的熊熊烈火,不惧通天河的惊涛骇浪,团结一心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遇到困难绝不退缩。

他们向我们展示团结的庞大力量,与坚持之后胜利的甘甜,还有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高尚品质。

但最重要的,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他们的善良与心存感激,在电影《奇迹》男孩中“奥吉”说过:“如果在正确与善良中必选其一,请选择善良。”唐僧也因为善良化解了很多危机。

而感恩更是重要,唐僧去西天取经,还发誓不取回真经誓不罢休,孙悟空也是感激唐僧的救命之恩,为他做牛做马,任劳任怨,即使被唐僧多次冤枉,即使上刀山下火海,他都未曾背信弃义,帮唐僧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而当他们取得真经圆满回归,却忘了与那只老海龟的一个小小的约定,于是那只海龟把他们丢下,经书全湿了,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合上了这本千古名著,却合不上对它的感激,它给了我们很多很多财富,就是知识,别人永远无法偷走。

3

《西游记》读后感

初一(3)班 金芷萱

《西游记》这部浪漫主义的长 篇章回体小说,让我,从拿到它的那一刻,便爱上它。情节跌宕起伏,认为个性鲜明,风景令人身临其境,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有血有肉,直接带人穿进书中。

从《西游记》里游了一圈出来,那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孙悟空,天地孕育而生打小就不受条条框框的规划,总有着自己的想法,想闯,想闯出一片天地来。闯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为了追求他渴望的自由。打遍天下无敌手,在那封建的社会,竟也敢吼出“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的话来。那超前的对自由的渴望,是他勇气的泉源么?

十万天兵天将打不过孙悟空,龙宫,冥府,天庭,自由的孙悟空无人能敌。 但自跟了唐僧,孙悟空和妖怪,却常常战个平手。

为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百年没拿金箍棒耍子了,是武功退了吗?我曾一度相信这个结果。可有天却发现一个更合理的答案: 为唐僧之徒,他并不是个全身心的自由人了,他有自己的责任,是保护唐僧,这份责任,让他战斗时不得不顾及其它,分散他的精力。那悟空不再是那个无牵无挂的悟空了。

那份责任,是他生存的意义。

人也是一样。从刚出生的了无牵挂到稍大时的班级职务,再到成年时的工作岗位。年龄越大,职位越高,责任就越重。压在肩头,而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卸下,那是每个人的使命。

当有一份责任,我们就成长了。它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波澜。而我们更是因为有它,才会充实自己。

那个和妖怪大战三百回合的猴子又跳了出来,那挥舞的棒子,飞快地闪过,我看到的,是他的责任。

4

《西游记》读后感

初一(4)班 肖安骐尔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有趣的,小时候的我曾经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那时候我就觉得西游记所描写的事物、人物是多么精彩。但我在这个暑假又重温了《西游记》这本书。这次我看的是它的原著,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的时候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那充满梦幻的故事背景。而我却喜欢它所传达的精神――自由。                             书中的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代表。它不服管教,活泼好动。它“跳树攀枝,采花寻觅,抛弹子,么儿;跑沙窝,砌宝塔”.可以看出它的顽皮本性,顽皮和追求自由其实是动物的天性。可孙悟空的自由跟它们不同,它向老龙王借兵器,借衣裳,擅自抹去生死薄上名字,它是多么的顽皮和追求自由啊!而当它大闹天宫后那么多人想制服它,火烧,雷击,被压在五指山下,它都不怕,而是在反抗这一切。可见孙悟空的自由,是一种境界最深的自由,它已经达到了人性摆脱一切,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它始终都在追求自由。它大闹天宫就说明了它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失败的悲剧,体现了人性的自由本性与现实生活中的约束的矛盾环境。其实通过“大闹天宫”这一段精彩描写,我们不难发现作品的象征意味是很深浓的。天宫就是人间朝廷,玉帝就是人间的皇帝,而孙悟空则是自由的代表。

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孙悟空的过度追求自由带来了混乱,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所以天庭打压孙悟空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孙悟空诚心诚意的西游,保护师傅;才能让它明白其实不能过度追求自由;才能让它明白任何人不管怎样追求自由,最后都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通过反思孙悟空身上的自由精神我领悟到了更深沉的自由。

在经过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它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了。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篇12

二年级二班程丽

已经不是第一次拜读朱先生的作品了,但每一次读总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虚虚实实,朦朦胧胧中我不断探寻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却无法触及作者的真实心迹。以《背影》为例,小时候躺在地板上仰着头看它,觉得那篇幅里笼长,语言直白无韵,便丢在一边;初一时在课本上遇到它,竟也能品味得父子亲情一二,却也只是拼命记录老师所讲,笔不离手,安有间思考?现观之,觉其文笔朴实无华,颇得读者之心,篇幅短小精悍,却在流露真情的同时,抨击大革命落败后使其家庭变故的黑暗社会,令人感动,令人愤怒!“虚,柔也。”柔似水,水者无形,心有间,以无形入有间,留下一片瑕思的空白。其文是如此,平静的水面下暗波汹涌——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

《荷塘月色》中“采莲花”几段颇受争议,余光中先生将其贬为全文挫败之笔,“祸患千万子孙”。这样的评论夸大颠倒了是非。“女人情结”乃其“柔”风之至。那是超越世俗污浊的高尚境界,安能以鄙夷邪念之心比之。《歌声》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訣,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绿》也有“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多么形象的比喻!当他的心逐渐趋于平静时,便带着这种把女人作为艺术鉴赏的审美情趣和经验去感知自然万物,以独特的艺术感觉写下了记景抒情的传世名篇。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在那个封建时代竟能用得“少妇、处女”等词,足见其思想之开放。他是用自己的笔打碎那面压在人们心中的沉重的镜子,因为

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只能看到自己,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在追寻光明的道路上,虽因此而置身于风口浪尖,却恰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下一篇:做幼儿喜爱的好老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