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检测案

2024-08-26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检测案(共6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检测案 篇1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检测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别扭(bié)譬如(pì)鞠躬尽瘁(jū)...B.业绩(jì).C.恢复(huī).D.累赘(zhui).字帖(tiē)细致恳切(kěn)..商酌(zhuó)颠沛流离(pèi)..拖沓(tā)以身作则(zé)..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谦虚

业绩

朦胧

正心修身 B.悔恨

悠久

出板

南腔北调 C.儒家

公寓

丁卯

躬行君子 D.微末

天坛

悲哀

学而不厌

3、课文第一段起到什么作用,下列表达最贴切一项是()A、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

B、交代叶老逝世的时间——除夕之夜,突出“我”的悲痛之情,“罩”字运用得生动贴切。C、表达“我”的悲痛之情。D、总领全文。

4、“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A、递进 B、解释说明 C、转折D、声音延长

5、选文第三段提到吕叔湘先生的经历,在文章中的作用()A、借吕叔湘先生的亲身经历,突出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B、高度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德。C、说明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认真。

D、看似随意的语言,实际是写叶圣陶先生的谦虚和恳切。

6、下列对“凡是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而深受感动”一句分析最佳的一项()A、承上启下,评价叶圣陶先生的高贵品质。B、总结上文,增加我们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C、过渡句,引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事例。“无不为……”,双重否定句,意在突出强调。D、过渡句,重在引出下文。

7、在第三段,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下列对这句话分析最佳的一项()A、语言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性情温和、待人真诚的一面。B、语言描写,写出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态度。

C、神态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性情温和、待人真诚的一面。D、神态描写,写出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态度。

8、选文第四段中写叶圣陶先生晚年不能起床送客部分,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A、当时情景,表现出先生实在不好意思,过意不去。B、体现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

C、表现出先生自己有独到的思考和理解。

D、通过先生送客的表现,说明了他宽厚待人的一面。

9、作者在本文中提到叶圣陶提倡“写话”的意思是()A.作文要用语简洁,随便自然。B.要按照口语原则进行写作。

C.追求白话文的通俗,反对文言文的生涩。D.作文如同说话一样准确真实。

10、举“做”“作”分工的例子,重在说明叶圣陶先生的()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认真

11、关于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作者所持的态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B、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值得高度重视。C、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的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D、因为叶先生待人厚,所以叶先生“写话”主张的本质并不坚决反对远离口语的文风。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A

6、C

7、A

8、D

9、A

10、D

11、D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篇2

涪陵区江北街道实验学校

郭金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叶圣陶先生其人,快速阅读并概括其事。

3、学习略读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于本文的阅读。

4、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运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阅读,通过讨论并概括所写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情。

2、从所叙事情中讨论、总结出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德,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的方法,并能运用。

2、概括叶圣陶先生的传统美德。

3、感知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方法

自学法、略读法、讨论法、概括法、迁移运用法 教学工具

教学一体机、PP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看看张中行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二、简介叶圣陶和张中行及写作背景。

资料链接:

1、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2、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河北香河县(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合称“燕园四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3、写作背景

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曾一起共事多年,感情深厚,亦师亦友。张中行一直敬佩叶圣陶先生的为人,二人的交往也持续到叶圣陶先生去世。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之情,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丁卯(mǎo)生疏(shū)商酌(zhuó)譬(pì)如

修润(rùn)朦......胧(méng lóng)累赘(léi zhuì)别 扭(biè niu)拖沓(tà)妥帖(tiē).......诲(huì)人不倦

不耻(chǐ)下问 颠沛(diān pèi)流离 鞠(jū)躬尽瘁(cu.......ì)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1)修改润色。(修润)(2)商量斟酌。(商酌)

(3)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诲人不倦)

(4)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指人好学。(不耻下问)

(5)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流离)

(6)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付之一笑)(7)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四、运用略读方法展开阅读。

本课明确要求我们先略读课文,再细读。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略读的方法(见单元提示),然后运用略读来读这篇文章。

(一)略读的方法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可以根据依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即可。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甚至可以某个部分或某些部分不读。

(二)略读课文。

1、释题,确定阅读重点——记叙的几件事。文章标题传达了哪些重要信息?

“先生”: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情感)“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内容)

2、既然要找出所叙之事,我们可以跳过哪几段不读?(1、2、9段.这样一来,文章大致结构也了解了。)

3、能不能快速找到3—8段的主题句?这几个主题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位于段首)

4、小组讨论:

3—8段分别叙述了叶圣陶先生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样的过人品德?

明确1:

(2)律己严:(1)待人厚: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修改文章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明确2:

(1)这些平凡小事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家身上的传统大德。这就是作者善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

(2)这些小事的叙述,作者娓娓道来,语言明白如话,结构清晰,事情清楚,六件小事,恰如六颗珍珠散在盘中,但散而不乱,因为有一根红线串起它们,就是作者对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格的赞美和对他的深切怀念。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找出文章中评价性的语句,体会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或表现的作者情感,并对照所叙之事,谈谈你的看法。

(1)品读评价(议论)性语句——体会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一个方面领起句。)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③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个方面总起)(2)品读评价(议论)性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读出深情的赞美:

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②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读出深切的怀念: ①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③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五、课堂练习

本文入选七年级课本时,因篇幅过长,被编者删去了一些段落,请你阅读下面的段落,看看它适合放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并写出自己的理由。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表现得更为突出,是在某一小型会上发言。大概是“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之类的大题目吧,他说,这,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这只能做到一半的作风,是对是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这里我只能说说自己的感觉,那是:至少是某些时候,或从某个角度看,“德”的力量会比 “力”大,因为它可以使人自重,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明确)应放在文中第5段之后。从内容上看,这一段讲的是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事例,而第一句中写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表现得更为突出”,“还有”可见这一段是承接上文写的,在此之前已经列举了事例,“更为突出”可见这一事件比前面的事件表现其“待人厚”的程度都要深。

七、小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乃至于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

八、作业

1、对1、2、9段的一些关键语句加强阅读和理解。比如“双层的悲哀”如何理解?

2、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 有累赘的地方,做一些修改。

九、板书设计

大家——小事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大德

待人厚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律己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 篇3

郭颖娴

大家好,我是旅游管理系6班的郭颖娴,我要演讲的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在看完这篇课文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在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无法言喻的悲哀,便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痛心的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文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和选材;第二部分写的是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第三、第四部分则分别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一面,第五部分是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在作者的印象中,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而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在立德这一方面,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在这些文字中,表达的是作者对叶先生满满的赞誉。甚至他认为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叶先生也做到了,所以作者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作者的眼中,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先生的这一品质。例如,吕叔湘先生说,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还有就是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但也不耻下问,让作者给他修润。有人到他家去探望他,告别时,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同时,他也是一个做不到当面指摘别人短处的人,这也体现了他的待人厚。

除了为人宽厚,叶圣陶先生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叶圣陶先生坚决反对“不即不离”的文风,他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叶先生跟作者谈到写文章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也就是不累赘,不写废话。叶先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在作者认识的人中是排第一位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

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二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检测案 篇4

1. 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例。 2. 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的优秀品质(人物形象) 3. 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4. 感知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陶冶性情,涵养美德。 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人优秀品质。 二、教学难点: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略细结合,朗读感悟;圈点批注;启发点拨;小组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课前布置: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标记段落,利用生词造句。

2.利用平板电脑查阅有关作者张中行的资料,重点查找除课文以外的能够表现叶圣陶先生优秀品质的名演或轶事。

(二) 激趣导入——不朽君子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说,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今天就让我们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位立德立言,宽厚待人的现代君子——叶圣陶先生。 (三) 梳理字词——识字释意

1. 小组抢答:读准字音,并向大家介绍识记易错字的注意事项。(如:颠沛流离的“沛”、妥帖的“帖”)

2. 小组抢答:解释字义,并且利用新学生词造句,其他同学根据对词义的理解,判断并指

正。(如:颠沛流离、拖沓、修润) (四) 整体感知——先生之事 1. 略读课文(5分钟左右),找出文中所记叙的有关叶先生的事情,并将其以“待人”与“待

己”进行分类。 明确:分类示例

待人之厚:

(1)不耻下问,求我修改 (2)送客真诚,鞠躬言谢 (3)悔恨看花,劳我住店 (4)商讨标准,监督执行。

待己之严:

(1)严校标点,坚决用普通话 (2)成稿必读,“成话”乃止 (3)文风简洁,重语更重精神 (4)以身作则,抄稿认真。

2.教师小结——启发过渡: (1)这些事都什么样的事?

(2)这些事情都是作者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遴选而来的一些细碎而平凡的小事,可是叶先生一生跌宕起伏,作者为什么不选取那些有曲折和分量的大事来写呢?

(五)合作探究——先生之德

1.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概括其中蕴藏的先生的优秀品质。

明确:示例1:治学严谨:从他描一篇文章的标点,体现他做事细致认真,可见他治学严谨。 示例2:平易近人、治学严谨、谦虚诚恳:从他反复向我求证使用普通话写文章的正误,能够不耻下问,体现他的谦虚和治学严谨,并且尊重我的意见,体现他对人的尊重,而且没有架子体现他平易近人。

示例3: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谢谢,可见他和蔼可亲,而且待人真诚。

2. 教师小结——归纳写法(人物品质:见板书)

(1)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越是平凡,就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2)这对我们的写作又有什么启发呢?

明确:注意观察写作对象,观察要细致而精确;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六)圈点批注——美文共赏

1. 细读文本:文章的语言虽然平淡质朴,但却不乏一些值得我们品味鉴赏的好词和佳句,

或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技法。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利用圈点批注法进行赏析。 2. 小组展示:圈点批注后先进行小组内部交流,丰富完善批注内容,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明确:

好词佳句示例1:“外面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琐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参考批注:这里是一处环境描写,鞭炮的响亮带来除夕之夜的喜悦之情,但是全民联欢的喜庆日子却是先生辞世的日子,这种喜庆更是反衬出我内心中的悲哀之情,让这种悲哀显得研发沉重和悲凉。

好词佳句示例2“可是他还是照样来商量”中的“还是照样”写出叶圣陶先生依然对我尊重客气,依然严谨对待学问,依然谦虚,不耻下问,一个“还是”让一个谦虚和蔼又严于律己的老人跃然纸上。

好词佳句示例3 “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一个“不断地”就写出虽然叶先生是学界巨擘,但是对待每一个登门造访的客人都是礼数详备,一次次向人表示感谢,可见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每一个人,待人是如此的真诚。

写作技法示例1: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参考批注:这里既是引用也是对比(反衬),引用孔子的话来衬托叶先生知行合一和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同是也以孔子求而不得的遗憾与叶先生“偏偏做到了”形成委婉的对比,体现叶先生对做人和治学的高标追求和不朽业绩。

写法技法示例2: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年”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检测案 篇5

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积累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学生和内容分析:

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规范现代汉语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管是文字研讨还是日常交往,叶圣陶先生总是以他的真诚、热情、宽厚关怀人,帮助人。尤其是对经历“wenge”创伤的“我”至善至诚,让“我”感慨唏嘘,心生感激。对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和简洁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语文规范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那是源于一位学者、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情到深处言至简,张中行先生把深沉的怀念、深挚的敬意、深远的忧虑埋藏在心底,以平易简明的语言回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小事,叙述平实,但感情深挚。学生往往体会不到这样的情致,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既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又让学生习得写文章的规范。 教学方法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朗读品析,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叶圣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品读题目

1、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2、学生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梳理内容

过渡: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

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待人厚: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感知形象

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太炎先生二三事阅读题答案 篇6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从师俞曲园先生七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见者十又余年。一日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堪死了:不忠不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太炎先生的弟子周作人也写过一篇《谢本师》,因为太炎先生后来思想渐趋保守,将汉奸曾国藩尊为人伦模范,引起了其时革命性很高的周作人强烈不满:先生现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敢自嘲者真名士。太炎先生因反满,而国家国家,国已非家。国这个家,已不容他了,所以,他出走日本。到了日本,生活曾经极度困窘,常常是一连好几天都冷火冷灶,举不了火,每天买一块小麦饼过日子,穿在身上的衣服,盖在肚皮上的被子,也有三年而未洗的,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依然不思悔改,性情也不曾稍改,他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武斗,互挥老拳。又常常上街,高呼反革命口号,多次差点进局子。一日,日本警察来查户口,叫填写调查表,太炎先生一挥而就,填的是: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太炎先生并非私生子,本来是私生子者都极力遮掩,非私生子而敢以私生子给自己头上扣粪,太炎先生可能是千古一人吧。

鲁迅先生曾经在《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其实,在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太炎先生还做过小段时间的宦家。他与袁世凯恩怨两难忘却。袁欲复辟帝制,太炎先生曾于19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的二级大勋章,大摇大摆地来到总统府,袁明知来者不善,拒不接见。让章太炎在传达室久等,好不耐烦!章太炎此时暴跳如雷,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这就是当时京城家喻户晓的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此后袁下令对章太炎监禁,两人因大义而交恶。

其实,在此之前,太炎先生与袁世凯曾有过一段蜜月,他曾致书袁世凯,力陈人才之重要。袁世凯看了,高兴答道:至理名言,亲切有味。还把太炎先生招致麾下,于19,委任东北筹边使。太炎先生曾自供: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前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要不得呢!在东北筹边使现目前的时候,太炎先生的神经病是不是立刻好过?不太清楚。我们只知道,太炎先生获得了这一任命,高兴地往长春走马上任了。太炎先生本色是书生,哪知道这所谓筹边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装相罢了。可是,他不太懂,上任之时,想象场面一定隆重欢迎、热烈欢迎的:机场有官员列队拍手掌,路边有小学生列队打腰鼓,晚上有文艺明星弄歌舞晚会。结果呢,什么都没有,惹得太炎先生大发雷霆:本使为民国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区官员竟敢目无本使,就是目无国民政府。太炎先生还真把这帽子当回事了,可是呢,吉林都督陈昭常也不抗辩,只是微微一哂。这不是自找难堪?这是王蒙先生所谓的尴尬风流吧?却是没了风流,只剩尴尬。

是真名士自风流,可是,一入官场还会是真名士吗?一入官场谁也名士不起来,哪怕是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后来脱了蟒袍,又当名士去了,敢掀袁世凯桌子了,敢砸袁世凯家的玻璃了,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章太炎先生与其师俞曲园先生断绝师生关系来看,章太炎确实最初革命意志比较坚定。

B.章太炎先生曾写过一篇《谢本师》,来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和敬意。

C.章太炎先生敢于自嘲,敢于说自己是私生子,这恐怕应该是真名士的表现吧。

D.从章太炎先生与袁世凯的恩怨来看,章太炎不会逢场作戏,不能适应官场的一套,不适合做官,给自己弄得好尴尬。

E.文章选取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情来展现他的个性,从文章的选材来看,详略得当,处理很好。

(2)文章标题是太炎先生二三事,从文中所记叙的.几件事情来看,章太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6分)

(3)文章第一段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第四段记叙章太炎在担任东北筹边使时的一件尴尬事。作者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6分)

(4)文章结尾说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你认为章太炎先生是真名士吗?谈谈你个人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1.(1)(5分)AC(B、章太炎的《谢恩师》,不是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和敬意,而是表明与恩师断绝关系。D、并不是章太炎不会逢场作戏,不能适应官场的一套,而主要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官职也只是一个光杆司令。E、文章的选材上并未详略得当,因为几件事情在记叙笔墨上基本均衡。)

(2)(6分)(每点2分)

(1)性格暴躁;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武斗,互挥老拳;与袁世凯交恶,暴跳如雷,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

(2)敢于自嘲,真性情,真名士:敢于自嘲,说自己是私生子,大闹总统府。

(3)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牺牲一些东西:为了自己的革命立场,与恩师断绝关系。

(3)(6分)

(1)这两段的共同作用都是能使传记内容更丰富,能使我们多侧面了解传主,(2分)

(2)具有趣味性,增强可读性。(2分)

(3)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还可以说明章太炎对作为学生的周作人影响之深;(1分)第四段写章太炎的尴尬事,可以体现出章太炎的书生本色,(1分)还能衬托出他反对帝制的决心和勇气。(1分)(答出两点即可)

(4)(8分)是真名士。敢于自嘲,敢于大闹总统府,大骂袁世凯,掀翻桌椅,打碎玻璃;他为了自己的革命立场,可以与恩师断绝关系,这一切都说明了他有着真名士的特征和表现,所以说他是真名士。

上一篇:商业运营管理建议方案下一篇:13年同学聚会相册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