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学观

2024-06-22

叶圣陶教学观(精选4篇)

叶圣陶教学观 篇1

近年来, 有不少教师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有诸多误解, 在“无非”这个词眼上下了不少功夫, 于是轻视了教材的“例子”的作用, 高喊“用教材教”的响亮口号, 蔑视“教教材”的做法, 致使教材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致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我认为,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 其含义有两个层面。第一, 确立了“教材”是“例子”的地位, 肯定了教材的“例子”作用, 第二, 不能仅仅停留在“例子”上, 还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无非”一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教材是例子, 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

所有的学习都是从具体的例子开始的, “学什么”这个问题的解决, 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 更需要把理性的思考通过具体的例子反映出来, 教材因此而诞生, 教材因此成为例子, 成为“学什么”的凭借与文本。任何教材一经产生, 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有其客观的规定性, 这些规定比较系统地反映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和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的。因此, 教学首先要落实教教材的思想, 深刻理解教材这个例子, 通过例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 教学《一面》这篇课文, 首先要理解编者的两个意图:第一, 理解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怀之情, 第二, 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因此, 教学的时候, 要在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课文规定的生字生词, 领悟并积累优美的词句, 还要教会学生进行人物描写。如何指导学生描写人物的外貌呢?我先出示《一面》中写鲁迅的外貌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品读:“黄里带白的脸, 瘦得叫人担心;隶体一字的胡须;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左手捏一枝黄色烟嘴, 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穿着牙黄羽纱长衫。”然后讲解:这些描写抓住了特征, 直竖的寸发, 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 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学生把这个例子读通了, 理解了, 就掌握了肖像描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1、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

任何创造都源于某种理解。把例子理解了, 就可以根据例子的基本内容进行创造。教师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论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具体施教的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需要提出一些限定条件, 以适度增加训练的难度, 提高训练的质量。这种训练, 以感知阅读为基础, 需要有选择地引用课文, 有条理地安排顺序, 有理智地评析材料, 是创造性阅读的理想形式。例如, 我教《皇帝的新装》时, 设计了《一个……的皇帝》的题目, 要求学生用课文材料说说文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有的学生说“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 有的说“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 有的说“一个受骗的皇帝”, 有的说“一个愚蠢的皇帝”, 有的说“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每个学生都用课文中的具体材料作自己观点的依据, 津津乐道。

2、正确理解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际操作中, 有的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创造性, 没有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统一起来, 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不和谐的现象。例如, 有位老师教《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谈感想, 有学生说:“我非常敬佩白骨精, 因为他一次次失败, 却没有被困难吓倒, 继续努力, 不泄气。”老师听后表扬学生说:“你的见解很独特。”这位学生的见解真的很独特, 这一点, 老师指出来了, 但老师却没有指出学生的见解是错误的。白骨精狡猾善变, 如果狡猾的行为被视为聪明来欣赏, 丑恶被当作努力来敬佩, 那学生就无法正确识别现实生活中的假、冒、骗的丑恶行为了。老师对学生的见解的肯定, 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只有把独特体验与价值取向统一起来,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要到达这种境界, 就要吃透教材。

叶圣陶教学观 篇2

论叶圣陶的文风观

叶圣陶先生历来重视优良文风的.建设.他认为要造成优良的文风,必须树立为广大读者服务的思想,时时处处想到要对得起读者;写文章的人应该先想清楚然后再动笔写,要把文章写得简洁明快,明晰畅达,力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写完之后要多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作 者:徐龙年  作者单位:丽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浙江,丽水,323000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G0 H151 关键词:优良文风   群众观点   简洁畅达   准确鲜明  

叶圣陶教学观 篇3

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洞见。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合二为一的,离开了语言,思想便无法依傍。思想认识不深刻,不透彻,会导致语言的晦涩和含糊。叶圣陶在《关于怎样使用语言》和《谈文章修改》中不只一次地讲过:“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语言,当然写不出东西来。他在《谈文章的修改》里说:“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所以,他倡导语言与思维紧密结合的训练途径,“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叶圣陶集》《关于怎样使用语言》),要求“想清楚”,使“朦胧的思想”成为“清晰的思想”,使“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成为“有条理有组织完密的语言”(《谈文章的修改》),“从思想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来消除语言的晦涩、含糊”的毛病。(《写东西全都有所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首先立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也首先是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写作训练立足于开发主体的思维能力是符合人的思维规律的,所以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根本出路,写作训练必须围绕思维训练进行。

一、思维训练的针对化

叶圣陶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和写下来的书面语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语言和思维是完全一致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渡。高中生往往已经具有一定的人生经验积累,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有一定的观察,高中生的思维相比初中阶段则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度到理论型,已经能够用理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

针对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一要教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二要教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分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着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三要教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应该从发展上去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变动的发展性。

二、思维训练的序列化

叶圣陶在编写《国文百八课》时便充分体现了对思维训练序列化的重视。此书分若干单元,每一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又打成一片。此书大体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展开,这也便提供了一种作文教学的序列,即由形象性的记叙文逐渐过渡到抽象性更强的议论文。这种文体排列的顺序可以说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而且将应用文和纯文学的文体结合在一起。再如叶圣陶所著的《文心》一书也建构了一种写作教学序列,它以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仅仅生活的装饰为核心理念展开,就作文与阅读(包括阅读课外读物和朗读等问题)、各种文体的特色(小说、诗词、戏剧等)、作文中的语病、作文与生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俨然构成了一个融语文课堂内外为一体的非常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序列。虽然由于所处时代的整体文化水平有限,此书主要是立足于初中生的思维训练和写作教育,但对于今天的高中写作教学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针对高中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思维矫治训练,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矫治训练应是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从易入难。只有展开序列化的思维训练,才能稳定而持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课标和教材,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建构贯穿每学期(共六个学段)的序列化思维训练目标,辅以相应的序列化写作训练,通过对“学、练、评”最佳切入点的寻找,形成一个系统的、目的性强的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体系。

在高一阶段,记叙文是写作训练重点,初步接触了议论文。这个阶段的思维训练侧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可进行再造想象、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序列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形而思神,观物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难而思解,从而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以及高二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打下基础。

在高二阶段,通过议论文写作训练,侧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条理性和作文谋篇布局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发表见解、主张的能力。培养抽象能力,即由形化意,由意化文的能力。如根据论证的需要概述事实论据等。

在高三阶段,侧重培养求同思维、发散思维(多角度构思立意)能力,学会多层开掘: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今天看明天,透过现在看发展。学会逆向立意:如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未必有益等。学会辩证分析:用发展、联系、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正确判断是非,评价优劣,比较异同。进行一题多做(一材多体,一事多写)和一料多用(根据不同论点叙述材料)训练。指导学生运用侧向思维观察社会、人生,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力求新发现、新感悟、新表达。

只要教师能够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建构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序列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序列化地制定高中阶段作文训练计划及训练内容,使之具体化、系统化、序列化、高效化,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依托语言或话语进行生存、思考与交流的能力。

三、思维训练的多样化

狭义的写作序列训练主要依托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但只要认真学习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思想,打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思维训练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以阅读积累为基础,以交流沟通为契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完全可以多样化,从而更加全面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写作能力和写作品质。通常说来,以下这些形式多样的思维训练活动形式可以借鉴: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提前半天在课前以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演讲学生,并让其随机抽取一两则材料,提炼观点,组织演讲思路,可自行与其他数名同学形成小组互相讨论补充。课堂限时三分钟演讲展示,互动点评。

(二)微作文训练。课后围绕两三篇材料进行专项特训,可以是片段特训,也可以是提纲特训,还可以是限字特训,形式不拘。

(三)读书笔记互看互评。利用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读写结合,注重感悟和积累;互看互评,让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倍增”强化感悟和积累,效果更好。

(四)时评专栏。在教室一角开辟“时评专栏”,学生分组主持,选取热点时事,自由跟帖讨论。

(五)辩论交流。定期举办文学沙龙,提前拟定主题并布置准备,安排专门课时,组织自由辩论发言;举办辩论赛,每月一个主题,正方反方抽签决定,在辩论中提高思维水平。

当然,只要用心思考,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思维训练活动方式方法。

总之,人的思维不只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为切实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服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语文教学的有关要求,针对日常教学中由于写作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存在着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结构性缺陷,采取针对性的补偿和矫治策略,并通过思维训练的序列化来设计训练系列,以及写作表达思维,以思维提升写作能力,达到写作思维同步共进,能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杜草勇.叶圣陶教育文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3]曹玉兰.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探索[J].语文教学之友,2007,(1).

[4]朱凤岚.高中作文教学科学有序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应用 篇4

关健词:叶圣陶 教学思想 应用 策略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欲其收效,欲令学生获得实益,最重要之一点在提高教师之业务水平。教师业务水平高,讲读课教得好,作文课指导得好,学生自能日进有益。”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写作需要教:举一反三。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我们认为,中学生的写作基础比较薄弱,仍然需要落实扎实的“教”,需要学生扎实的“学”。我们在实践中,以“举三反一”的方式落实这种思想,即用作家作品举例、用教师的“下水文”举例、用优秀的教辅读物举例,这就是“举三”,即叶圣陶学生所说的“教”,然后让学生在借鉴中创新,完成自己的作文,这就是“反一”,即叶圣陶学生所说的“达到不需要教”。

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在《论写作教学》中,叶老又说:“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作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所表现的作者积蓄,(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算做到了家。”“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我们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应用了“以读促写”的做法,让学生明白阅读材料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写作的生动范例,学生会带着写作的目的去阅读,从而敏锐地发现文本的妙处,这种阅读是动态的、不再是毫无目的的泛泛的一般领悟,这必然会促进阅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收获。

三.“教师下水”——多读勤写,为学生塔桥。叶圣陶先生20 世纪在六十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我们在实践中,坚持教师下水的工作。

四.“修改思想”——教学生做人。叶圣陶先生认为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第一要务是“修改思想”。“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语言文字上的毛病就是思想上的毛病,一个人的思想有差错,写出的语言必然有毛病。因此,要指导学生先想清楚再动笔写。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的“立诚最为贵”的观点,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早在1919年他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乎论理,而不贵乎虚衍。”到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文章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而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哪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并不是舞文弄墨,随便说两句花言巧语来欺骗读者和听众”。我们在实践中,指导学生通过作文学习做人。

上一篇: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下一篇:多媒体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