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教学观

2024-05-21

双基教学观(精选9篇)

双基教学观 篇1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 物理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 强调接受式学习, 特别注重“双基”的培养。“双基”教学的确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公式, 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解答物理习题的技能。但是, “双基”教学也暴露出“基础过剩, 创造力不足”的缺点, 阻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物理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如何继续发挥“双基”教学的特色同时又能消除它的不足之处———促进“双基”教学观在物理新课标中的转变是关键。这就涉及如何重新看待“双基”教学观的内涵, 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观念。

一、把握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分析“双基”教学的新内涵

当今物理课程改革中越来越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下, 物理教学内容在保持其原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因此,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新课标中要求突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要为学生创造适于探究的物理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 获取物理知识, 训练技能, 提高能力, 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物理课程改革发展的推动下, “双基”教学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双基”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整合

强调科学探究, 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个亮点。与过去我国传统教学中十分重视“双基”教学相比, 有人认为新课程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双基训练了。其实, 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探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之间并不矛盾, 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 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判断、发现、探究能力以及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大量的新信息, 同样会迁移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双基”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整合, 是“双基”教学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辩证地理清“双基”教学与“探究活动”之间的关系, 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寻求它们之间的整合点, 对于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整教学观念, 与新理念接轨

(1) 树立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的教学观念。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验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了解生活和社会中处处有物理, 感受物理的奇妙与魅力, 使学生能领悟物理课程的价值。

(2) 树立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融合学科的能力的教学观念。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为核心, 重视物理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向学生展示物理成果对物质世界存在、运动方式的思考、探索和描述, 并且注意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从而把学生从繁重的知识点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3) 树立以实验教学为物理教学基础的教学观念。在物理教学中,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可是, 在传统的“双基”教学观中, 过分强调结果与知识训练, 而物理实验教学则可有可无。在新课标理念下, 我们应将实验和理论融为一体, 突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4) 树立重视物理学史料的教育功能, 关注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观念。每一个物理知识的背后, 都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在物理教学中, 把这些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物理史料可以展示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曲折和艰辛以及科学家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因此, 重视物理学史料的教育功能, 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有利于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 随着教育的理论发展和教学观念的改变, “双基”教学在继承以往的精华的同时, 还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 与新理论新观念接轨, 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使得“双基”教学成为新课程理念有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新乡.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9.

[2]王勇.浅谈物理教学中“双基”教学观的转变[J].现代阅读, 2011 (4) .

双基教学观 篇2

作为一名一直奋战在小学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由于课题研究,很庆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张奠宙先生所编写的《中国数学双基教学》。这本书是由国内外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及一线数学教师执笔写成,力图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数学双基教学”进行全面总结,认真阅读此书,受到了很多启发。特别是封面上的几句话:“继承传统,认识自己,才能面向未来。”“越是民族的,往往越是世界的。”

当我还是一名初中学生时,对数学学习“双基教学”有了感性的认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成为当时许多数学老师的口头禅。在师范里又学习了许多教育教学理论,但数学教学中的“双基教学”仍然为许多教授所称道。师范毕业后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教学,自己也开始进行“双基教学”。在老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在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己对“双基教学”不仅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也开始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在这期间又系统的学习了张奠宙教授的《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一书,感受颇深,现整理如下。

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数学双基

数学双基其内涵不只局限于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身,它还应包括在数学双基之上的发展,启发式、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等,都属于“发展”的层面,却又和数学双基密切相关。中国数学双基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初步形成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并重的数学教学目的观。它强调数学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并重,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数学知识的习得与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相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创新相结合等。由于时代对数学教育的要求在发生变化,教育研究成果在更新、教育手段在扩展,双基教育的含义自然有新的理解乃至扩展,更应该有新的实践内容和模式,如果双基教学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可能产生异化。

二、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思维是对人类思维实践的理性总结,也是对思维过程的形式概括,包括概念与判断、辨别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它们既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又是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数学教学中进行切实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既是数学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经常题意不理解、方法难掌握、或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等。咎其根本原因,其实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与发展。那么在双基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从书中我们得知:

1、注重思维的严密性。数学思维的严密性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要使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必须使学生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重视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推理和运算过程的依据。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在加强数学双基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各种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思维。既能正向思维又能逆向思维,既会纵向思维又会横向思维。

三、如何处理好“双基”教学与“创新”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尤其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在注重“双基”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仅仅停留于基础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以及迁移应用技能的训练,对于创新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把扎实“双基”等同于创新教育,那么创新教育也就失去意义,只有在扎实“双基”的同时,善于挖掘“双基”训练的创新因素,抓住“双基”与“创新”的结合点,通过知识的重组与再造,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地给予学生创新的勇气、创新的灵气和创新的才气,使学生有意识、有胆魄、有能力驰骋于创新的广阔时空。

首先,教师应在“双基”教学中,注重知识重组再造方法的指导。比如,指导“提问”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广度;指导“发现”方法,训练思维灵活性;指导“提要”方法,训练思维逻辑性;指导“质疑”方法,训练思维批判性;指导“想象”方法,训练思维独创性。

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自主学习中,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看法,形成独特的见解,是知识重组和再造的结果,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第三,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书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能产生疑问,提出质疑,同样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教师不应以权威去压抑和扼杀这种创造性。第四,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幻想。想象和幻想是创新之母,如果善于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处,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就能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由吸收储存知识走向重组再造知识,由模仿走向创新,并飞跃于创新的广阔时空。

中职英语“双基”教学刍议 篇3

一、中职教育的定位及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它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 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 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 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 (简称“中专”) 、技工学校 (简称“中技”) 、职业高级中学 (简称“职业高中”) 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简称“成人中专”) 等实施, 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 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在我国中职教育中, 英语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侧重于基础文化素质的需要,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然而, 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性, 决定了其学生素质难免先天不足, 在英语方面明显存在如下问题。

1.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很多中职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读写都有困难, 语法掌握更不扎实, 根本达不到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单词和语法知识掌握的要求。2009年秋, 我校对全体入学新生三百余人进行了英语摸底考试。试题从完整书写二十六个英文字母 (占26分) 到基本的语法, 满分为一百分。结果总分在26分以下的超过20%, 这就是说连二十六个英语字母都没有完全掌握的占到了五分之一, 及格率也不足百分之二十。

2. 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自信心不足。当问及是否喜欢学习英语时, 认为喜欢的学生仅有30%, 课堂上能积极互动的学生不足10%, 而在问及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因素是什么时, 70%的学生认为没有兴趣, 90%的学生有畏难情绪。

3. 中职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倾向。选择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他们认为学不学文化课无所谓, 加上初中阶段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 所以更不想学了;更有甚者干脆不学, 说早知道要学文化课就不来上中职学校了。在他们看来学文化课是上普高、考大学的事, 上中职学校只要把专业技术学好就行了。

4. 小部分中职学生学习态度尚端正, 但学习方法欠佳, 进步不明显, 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都比较差。虽然他们很想提高成绩, 却苦于无从下手。

以上就是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 许多教师常常对此感到无奈, 认为学生基础太差, 实在没办法教。然而,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中职英语教师, 我们应停止对学生的抱怨,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同时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仔细研究、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反思

1. 英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中职英语教学应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学生不想学习英语是因为他们认为来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专业、学技能, 英语对专业学习没有帮助, 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现在许多中职学校开设的一些专业如国际贸易、计算机、船舶水手及机工等还要求必须掌握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不仅要纠正学生学习英语“无用论”的思想;而且英语教学必须注重与专业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编写英语教材等方法, 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如在英语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有意识地穿插一些专业词汇, 还有英语应用文写作、英文履历填写等;在课堂内容教授上, 可尽量补充一些贴近当今青年学生生活且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努力使课堂充满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 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2. 中职英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在我国学习英语大都在我们的母语———汉语语境中进行的, 在缺少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做底蕴, 无论用什么方法, 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达到应用的能力。中职学校英语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仅为一学期或一学年, 学生本来基础就不好, 加上学习时间又短, 要真正使他们达到应用的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 要改变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就应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是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制定目标要看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如果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还是应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因为这可以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和深造提供契机, 毕竟受教育是每个人终生的事情。

3. 要厘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学什么英语, 只有深入到有代表性的职业岗位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仔细听取生产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意见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笔者认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 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 如进口仪器设备说明书和使用手册, 国际通用技术标准, 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还有现代信息社会, 计算机的普及使得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 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 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 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都可纳入中职英语的教学内容。然而, 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 在中职学校英语课堂上, 学生的普遍反映是: (1) 音标不懂, 单词不会念, 一个完整的句子都读不下来; (2) 词汇量太少, 记不住, 今天背了, 过两天又忘了; (3) 一篇文章, 单词看不懂, 句子不理解, 连大意都不知道; (4) 语法一塌糊涂;等等。由此看来,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片面强调能力显然犹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 在强调能力的同时, 我们不应忽视和弱化知识, 不能颠倒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否则就会本末倒置。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知识能力” (Knowledge Ability或K-ability) 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力,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是一种稳定的能力。它可以产生其他能力;其他能力可以增加, 可以减少, 可以消失, 但是知识能力是稳定的。因为有知识才有技能,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离不开知识。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中职英语应切实加强“双基”方面的教学。

三、加强中职英语“双基”教学的重要性

1. 要正确理解“双基”的内涵。

“双基”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现代的“双基”不仅涵盖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包含了“基本的学能”, 即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双基”在内容选择上也要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 而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和谐发展是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基本技能训练应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 基本技能训练又能促进基础知识的巩固。过去的英语教学往往重知识轻能力, 而现在的英语教学又有重能力培养、轻知识传授, 或重听说、轻读写的倾向;因此, 重新审视“双基”教学, 需要我们纠正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 要求我们把传统的“双基”与现代的“双基”整合起来, 切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 中职英语必须切实加强“双基”教学。

笔者认为, 英语教学中的“双基”最关键的应该是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它们是学习英语金字塔的底层。这两项基础没有打牢, 根本谈不上什么能力、什么素质。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双基”, 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的顺序循序渐进, 把中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能力”建立在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真正收到成效。开学伊始, 我们就应通过摸底考试调查, 切实了解新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从基础开始, 夯实学生英语音标、语法基础知识。今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在笔者上第一堂英语课时, 全班就有90%以上的学生说不会音标;由此可见, 我们不能把这些中职学生当作一个已学了三年的senior student来对待, 教师应真正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他们对英语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音标、基本语法知识的查缺补漏, 尽可能地夯实学生的音标、语法基础, 使他们敢读、敢说, 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树立他们对学习英语的信心, 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上产生积极的心理响应, 从而引导和培养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3. 重视基础知识的滚动积累, 为技能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和技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现在很多论著、很多学者都把知识、技能统统算做技能, 或者统统算做知识, 我们也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双基”的培养, 侧重语言的理解性输入。试想, 如果教师不讲语言点, 不讲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 而一味地让学生演练, 那么学生拿什么来输出呢?不难理解, 只有量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 才会有质的飞跃。学习英语也是如此, 即首先要学好基础知识, 因为基础知识为思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 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要注意词汇和语法的灵活运用, 兼顾其它方面的训练, 多听、多背、多读、多写, 力求学生做到学得活、记得牢、觉得透,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方法指导,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学实践表明, 这种教法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 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收效显著;2009年1月, 笔者任教的班级在参加国家海事局举办的2009年第1期 (总第47期) 海船船员适任统考中, 英语单科一次性通过率高达72.7%, 在全国名列前茅。

四、结语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 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存在薄弱的一面, 英语教学现状发人深省。教师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 从教学实际出发, 时刻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改进英语教学模式, 努力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为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水平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相信, 只要教师真情对待学生、用心对待教学, 中职英语教学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正东.谈谈怎样教外语[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1.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美术课堂中“双基”教学的反思0 篇4

南京市共青团路中学 陆文著

中心词:课标、双基

《朋友》这首歌您一定听过,其中有一句歌词这样写到: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了新的,忘了老的的事常有。大家也知道这样的做法不妥,但还是这样去做了。而如今,这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了。我们在将目光投射于新课改、新课标的时候也已悄然忘却了老“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上课重形式,忘“双基”

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原来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体系,改变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有的教师因此认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重要了,甚至一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认为和“课改”精神不符。有这样想法的老师在设计课的时候自然就将双基淡化到一边,备课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气氛上;如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探讨上。最后,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基本也动手了,但你要真正调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学生基本知识很是缺乏,动手能力也有所下降。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时候,甚至出现了滥竽充数的现象,有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没动过手,作业均是组内其他同学完成的。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设计的大方向直接影响到“双基”的贯彻与落实。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到“双基”的落实。

现在为了推行新课改的精神,市、区的美术教研活动还是比较多的,这正说明大家积极投身课改,这是件好事。市、区的公开课、展示课,上课老师多半是经过精心的准备,有的甚至预上过多次,这本身也未可厚非,可事实上这 1 种开课已进入了一个误区: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不但不能成为自主的知识接受者,反而成了老师教学的协作者。一切都按老师的意愿去完成,就象演一场戏一样。开课时进展非常顺利,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但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学到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老师开课前的准备及开课过程中所注重的已经不是教学实效,而成了一种花架子。这样的课对广大听课教师来说,缺少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失去了开课的初衷。

记得前不久听了一节题为《自备物写生》的素描造型公开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老师的讲解,也不是学生的练习,而是这位老师的课前准备。这位老师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小东西,整整堆满了一个讲台。同时老师还准备了许多支削好的铅笔。在练习的时候,老师这边发个东西,那边送支铅笔。好不热闹。或许你要说,这有什么?不是很正常吗?其实不然。从这件事上很能反映出老师对同学们平时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课前早就料到学生们会少这少那,才做这样的准备的。美术课上要准备些什么样的工具、材料?这个最起码的问题学生都无法解决,更主要的是学生对准备的材料(自备物)没有经过自己主观性的选择,对物体本身没有细致的观察和认知,写生时也就无法把握其特点,缺乏写生的前提。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领会也因老师的“主动准备”而失去兴趣。上课的实际效果体现不出来。相反,如果平时能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学生的双基,那么会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评价重“标新”,忘“双基”

在此,必须说一说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现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肯定,夸奖:“你真棒!”“说的真好!”“画面很有创意!”“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更难听到否定的话语。或许你会说这不正是一种赏识教育吗?这确是一种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但试问:当夸奖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语言,当掌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表演,这种赏识还有多少真情可言? 2 还能有多少激励作用?

我想在教学的时候您或许也碰到过这样的调皮学生,一幅画三笔两笔就完成了,然后他将作业送到你面前还笑嘻嘻的问到:“老师,我画的好吧?”这样的学生在绘画时本身有一定的兴趣和天赋,所以他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画的,没有真正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对这样的学生,你假如还是一味地对他的行为加以表扬,而不从“双基”的要求去规范他,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反而让他在“真丑”与“假美”面前迷失双眼,不能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更重要的是扼杀了他的绘画天赋:没有使他在原有兴趣的基础之上以正常的认知和提高的方式与途径来学习,这样反而不能发挥出他的潜能。

因此,我觉得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或者是对学生的日常规范上,我们不能有意识的回避学生客观存在的问题,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从双基出发来进行评价,比如说这幅画表现技法如何?是否有新意?从画面看,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还需要掌握等等!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真正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实际技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三、方法重媒体,忘“双基”

有个历史老师曾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假如音乐老师上课不发声,美术老师上课不动笔,那么我也能去上音乐或美术课了。这是他在听了很多节所谓的示范课、公开课后发出的感慨。

现在很多学校不用说公开课、示范课,就是一般平时上课都要求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学校领导甚至将是否用了多媒体、用了几次纳入考核的范畴。我们不难想象,当媒体与考核挂上了勾,媒体在教学中所起到的辅助作用看来真的只能是“辅助”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给原本死板的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一个好的课 3 件,能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能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事物演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声画并茂及鲜艳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或许正是因为多媒体如此多的优越性,在很多人的眼里,上课必须用多媒体。但有些老师为了应用课件,直接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而没有从双基的具体落实上准备,甚至下载的课件中一些花哨的背景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上课的效果。

浅说小学音乐课堂的“双基”教学 篇5

一、上课伊始律动做文章

低年级可以运用奥尔夫音乐进行律动, 你别认为太幼稚其实低年级的孩子们很买账。比如《身体音阶歌》, 身体从下到上的各个部位代表各个音符, 学生随着音乐边动边唱, 天长日久音准不可能不好。中高年级可利用柯达伊手势练习音准, 让学生边唱边做。形式不是一成不变, 教师可以在音符的长短、节奏的快慢上下功夫, 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样既练习了音准, 也对其他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渗透, 潜移默化的效果很好。

二、学习新知故事游戏来帮忙

进行“双基”教学, 每次你都干巴巴地讲, 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 不光对基础知识产生厌烦, 严重一点可能对音乐都不感兴趣了。如果教师学着变通一下设计相关的游戏, 编排有关的小故事降低知识的难度, 学生会很乐意接受。比如在讲三连音时, 和同学们们一起打鬼子, 让学生模仿手端机枪的样式, 同时嘴里发出三个音一组的“哒哒哒”声音, 这样他们会很快掌握三连音的要领;又如在认识音符时教师编排了一系列的小故事《音符的一家》, 音符爸爸全音符, 音符妈妈二分音符等, 围绕着音符一家发生的故事再配以卡通动画, 这样学生不但感兴趣, 而且掌握快、记得牢。

三、训练“双基”乐器进课堂

器乐学习是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提高音乐基本技能最好的手段与方法。可以自制乐器, 如在瓶中装适量的水制成音阶瓶和各种打击乐, 简单易行, 在敲敲打打中训练“双基”;还可以把简单的器乐像竖笛、葫芦丝、铝板琴等引入课堂, 这些乐器演奏技巧简单学生一学就会, 通过吹奏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

双基教学观 篇6

1.课改后“双 基”的发展过 程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当代数学教育的特色和经验,“数学双基教学”即是对这一特色和经验的概括,有深刻的中国文化底蕴。

2001年《数学 课程标准 》 ( 实验稿)【下面简称“课标2001版”】坚持、细化双基,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由于更多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两个维度的目标达成,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弱化了双基教学。2011年,新课改进入第二轮 阶段 , 《数学课 程标准》(2011年版 ) 【下面简 称“课标2011版”】中坚持、发展双基,进一步强化了三维目标,这不仅赋予了“双基”新的内涵,而且实现了由“双基”目标向“四基”目标的转变 , 即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让我们看到了“双基”成为“四基”的发展过程。

2. 发展“双 基”是当 下落实课 改的重要支撑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四基”视角,如何正确把握“双基”和“四基”的内在关系,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逐步形成“基础+创新”的优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如何在不同的课型上有机渗透数学思想?如何寻求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平衡?“基本活动”的界定是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 这些既是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只有重视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反之,将会出现课改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3. 发展“双 基”是达 成新增“ 两基”的基本保障

张奠宙教授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是: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双基”重视培养小学生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关注学习兴趣和数学意识,为小学生积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小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没有基础,发展只能是空想,如空中楼阁;没有发展,基础只能是徒劳,如竹篮打水。

二、发展“双基”的教学整合

1.接受学习 和探究学 习结合

接受学习是以听讲和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突出教学的结果为标志。探究学习以体验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突出学习的过程为标志。周玉仁教授说过:“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其功能, 两种形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否定另一种。”新课改的突出特点是提倡探究学习,但并不否定接受学习。课标2001版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标2011版修改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表明:教学中, 我们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客观地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寻求平衡、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 (1)观察讲解:认识点、棱、面。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入手,采用接受学习方式,由教师讲解长方体“顶点、面、棱”的定义。 (2)猜想验证:探究面的特征。猜一猜,面有什么特征?怎样验证? (3)拼装推理:发现棱的特征。提供学具:小棒若干。选一选,搭一个长方体框架。①你发现棱的特征了吗?②你能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你的发现吗?(4)列举分类:迁移正方体的特征。(5)变化想象:感悟图形间的联系。动画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长方体变成长方形、线段、点。

这一教学,既是模仿、接受的过程,也是感悟、创造的过程,又是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实现了以思维为核心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以自主建构为核心的探究学习的和谐统一。

2.“基点”回溯和 过程展开融 合

注重过程的教学是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如果学生不经历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活动,不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就很难达 到“知其然 ”且“知其所 以然”。但过度关注过程和活动,一味追求课堂中的“动”,双基又难以落到实处。所以,从数学概念的“基点”出发,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应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接地气、通智慧”的教学境界。

例如,“认数”的教学。从“数小石头”开始,渗透进位思想“以一当十”。呈现小石头、小棒、计数器、阿拉伯数字等计数工具,让学生在追溯知识演变的过程中体验计数方式的简化,感悟数学的智慧,深入理解“十”这个计数单位和“以一当十”的内涵。

回溯知识的生长过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经验,反映数学本质,不仅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难度,更易于掌握双基。

3.记忆理解和 变式演练 并存

只有良好的数学记忆,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没有记忆,一切理解都谈不上。特级教师陈守礼先生指出:“数学双基中最基础的部分要变成条件反射,就像肚子饿了想吃饭。”小学数学中, 许多结论必须准确记忆、快速反应且能熟练运用。如九九乘法表的背诵与运用,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圆周率的倍数结果等。但是,过度的记忆、重复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变式演练无疑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金钥匙”!从学生熟知的原始问题开始,通过一系列“梯度合适的”“小变化的”题目过渡,最终解决学生不熟悉的、有难度的问题,即我们常说的变式。每一个变式,都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既能夯实基础,又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个上升的阶梯。

郑毓信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入适当的变化,但“求变”则又为了“不变”。这也就是说,通过恰当的变化与必要的对照以突出其中的不变因素。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记忆理解和变式演练是和谐并存的,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促进记忆,“重复”通过变式得以发展。

4.熟能生巧 和创新思 维贯通

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傻练。熟练是理解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李士锜教授认为:熟能生巧是一条掌握“双基”的途径,但“熟”并非一定能生巧,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反省。“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的“巧”可以理解为学会某一知识或某一技能,而高层次的“巧”可以解释为向创造发明提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高层次的“巧”, 打通“双 基”和创 新两者间 的思维通道, 开辟发展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

例如,《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教师先让学 生在1~6乘法口诀 的基础上,主动探究、编制口诀;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初步记忆口诀;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 进一步熟练记忆。如:同桌、师生对口令;比一比,看谁算得快:一首七言古诗一共有几个字?2月份 (4个星期 )有几天 ? 从拓展练习5×7+7=6×7=42、3×7+6=4×7-1=27的算法, 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5.基本思想和 数学文化共 生

学习了语言更善表达,学习了艺术更会观赏,学习了数学应更会理性地思考。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变得越来越聪明,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理性的精神,蕴含着数学文化。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中,当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和谐共生时,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明要在自己一米内找宝藏”的情境出发认识圆。以“什么是圆”“为什么是圆”“怎么画圆”几个问题展开,层层深入,理解“圆,一中同长也”的特质。峰回路转,用科学思想质疑:“小明的宝藏一定在地面吗? ”将课内问题延伸到课外……最后,让学生观察、欣赏生活中的圆,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建构于学生脑海、浸润于学生心间。如此,“圆”文化的渗透就像泡功夫茶一样, 香味慢慢蔓延,让学生回味无穷。

6.学习情感 和数学智 慧互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和认知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影响着人的行动和选择。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会给学习带来障碍。课标2001版和课标 (2011版 ) 中的三维目标都有“情感”这一核心词,可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的重要性。“情感”和“智慧”这两个元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应答、相互融合,并在它们的互动与对话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成为传递知识、培养情感、形成智慧的动态过程。

双基教学观 篇7

应该说, 数学解题是学生掌握数学“双基”并学会数学思维的基本途径。因为, 数学问题作为一个待建立的概念, 或一个待判断的命题、一个待证明的结论、一个待求解的问题、一个待求作的图形等, 需要学生研究其中蕴含的条件信息, 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或矛盾。学生解决它首先需要结合问题情境联想所学的数学知识, 然后在数学知识与问题情境的理解中认知数学问题, 进而进行合理的数学推理、运算, 寻找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矛盾。因此, 数学解题活动直接关涉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和理解的深化, 数学技能的形成、熟练和数学能力的形成, 以及个体情意因素的参与、支持。可见, 数学解题既是数学“双基”教学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情意素养的需要。

但是, 作为数学“双基”教学所用的数学问题主要是答案确定、条件不多不少、可以按现成公式或常规思路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用于促进和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技能的熟练, 学生往往通过模仿操作就能完成, 智力挑战性不是很高。而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 还应学会解决没有现成方法或程序可套用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如数学情景题、数学应用题、数学开放题等探究性问题, 即在数学解题教学中, 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学会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正如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所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 不仅善于解一些标准的题, 而且要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有发明创造的题”。所以, 作为数学“双基”教学形式之—的解题教学既需要明确其意义, 坚持而不动摇;也需要明确其局限, 控制在必要的限度内;同时, 数学解题教学需要从数学“双基”取向中走出来, 发挥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磨砺学生的情意品质的作用。

被课改遗忘的双基教学该怎样回归 篇8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特征,舍掉了它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语文素养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就是培养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的习惯。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目标。”所以,任何时候,双基训练都不应该也不会过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重视培养,正是“双基”的缩影。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无不蕴含着双基训练的要求。笔者认为,双基训练仍然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是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基本途径。问题的症结不是抛弃“双基”,而在于正确地把握好双基训练的“度”,训练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效益。

一、训练要明确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应首先关注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明确训练的必要性。训练就要练准,不能为了训练而训练,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较高的准确度。语文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中要把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好,与课改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目标明确,训练到位。

二、训练要引起兴趣

双基训练的角度不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不一样。教师在设置训练时,应力求新颖,充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的要求。训练题的形式要活泼多样,结合学生年段训练总目标,同时训练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如改错字训练就可以布置学生走向社会,去找一找生活中人们用错的字,比如广告、店牌等。

三、训练要体现层次

双基训练在设计训练问题时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努力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把思维逐渐引向深化,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层次设计的梯度决定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训练的质量。因此,训练的层次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幅度地设计。

四、训练要抓住质量

双基训练的教学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训练内容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每个训练点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既使学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又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安排的训练点要能起到架桥设坡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五、训练要营造氛围

要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呆板教法,训练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温度”,紧扣学生生活,注重课堂气氛。训练时要精心设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设计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训练。训练“温度”要适度,太高,相关知识难以达标,反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太低,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双基训练“温度”的把握,要在新课标倡导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六、训练要面向全体

课堂教学中双基训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思维都得到发展。因此,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让他们经过学习讨论与思考交流能完成学习任务。可以适当扩展训练的坡度来增加训练的幅度,也可以改变双基训练的角度使训练具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七、训练要掌握频率

把握双基训练的强度,恰到好处地掌握频率,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的一大要素。双基训练的内容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紧抓双基训练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也不能没有学生自身的感悟与独特的体验。每一项双基训练点,要留有适当的停顿时间和空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与能力提高同时获得。

八、训练要保证高效

双基训练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训练力度是否到位是根本,也是语文课堂是否高效之所在。课堂的每一个训练点,一定要有精密的逻辑性,要精确设计,不能只停留于训练形式,或在教学中心问题的边缘上打转,不触及教材重点内容,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注意训练的力度,需要教师把工夫下在课前,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训练点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围绕教学中心问题进行思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双基教学观 篇9

一、以语言的感知为起步点———着眼整体,筛选问题,提高进入语言情境的敏感度

[案例]《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段

师: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读书时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问题。大家把课文读一读,看谁能把问题读出来。

(生边读边思,有的还作了批注)

师:分小组交流一下你的问题。如果是“小疑”,就请组内同学帮助解决;如果是“大疑”,我们集体交流。

(经筛选,师生认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有: (1) 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写扫路人? (2) 作者为什么要30年后再来看扫路人,而不是3年? (3) 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为什么又写它们悄悄地飞回原处? (4) “不累,不累……”为什么老人扫那么高的山而不累? (5) 为什么一杯茶能很快沟通“我”和老人的心? (6) 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我”回到住地?)

师:同学们提出这6个问题,我觉得真了不起!这是6个智慧的火花!你认为这6个问题中最主要的是哪几个?

生:我认为问题 (4) 最重要,因为文中有多处写到扫地其实是非常累的事情。

师:请你挑一处出来读一读。

生:(声情并茂)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就感到累得似乎要出汗了。

生:我也认为问题 (4) 最重要,问题 (1) 中提到的风景是老人感觉不累的原因,因为老人一边扫地,一边欣赏风景,就不感到累。

生:我也认为问题 (4) 最重要,问题 (3) 中提到的笑声说明老人很乐观,鸟儿更让老人觉得扫地时有了伴侣,并不孤单。

生:我认为问题 (2) 也非常重要,因为问题 (5) 说一杯茶很快沟通了“我”和老人的心,而问题 (2) 说到“我”承诺30年后再来看扫路人,是“我”和老人沟通后发出的真诚祝愿,同时表现了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我也认为问题 (2) 非常重要,因为问题 (2) 暗示老人能活到一百岁,说明老人的自信感染了我,而问题 (6) 写老人的笑声,进一步点明了老人的自信。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有道理!下面我们着重围绕这两个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问题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探究。学生感知语言后的提问应着眼整体,是“鸟瞰式”的、“全景式”的。此案例中,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较好地处理了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两次筛选:小组内解决小问题,集体中交流大问题。对学生提出的6个大问题,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后勾连思考,筛选出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在问题的思辨中迅速进入课文的整体情境。

二、以语言的理解为深入点———研读文本,合作共振,增强感悟语言形象的灵活性

[案例]《白鹭》教学片段

师:白鹭垂钓是悠然的,那么,白鹭望是更加富有个性的悠然。请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仿佛把我带进了画面。同学们,什么是“嗜好”啊?

生:就是与众不同的爱好。

师:在这句话里,白鹭与众不同的爱好是什么?

生: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望。

师:白鹭在望,如果这是只羽毛刚刚丰满的少年白鹭,它在望什么?

生:望着远处的白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师:如果这是一位妙龄的白鹭姑娘,它在望什么?

生:好奇地看着大千世界。

生:也许还在望着可以和自己一起生活的伙伴。

师:如果这是一位白鹭先生,它在望什么?

生:望四周的景色。

师:这位先生爱景。

生:白鹭先生望着远处的白云想,这么广阔的天空,我飞多久才能看完它的美景啊!

生:思念久别的儿女。

生:想着自己外出的儿女怎么还不回来。

师:如果这是一位白鹭妈妈,它在望什么?

生:望自己的先生。

生:想着儿女离开自己这么久,有没有学会自己独立飞行。

[反思]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阅读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都需要教师在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探究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神韵。此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解词义入手,进一步拓展,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引导学生多角度想象白鹭在望什么。学生在理解语言中研读文本,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形成思维和情感的共振,不同的白鹭形象就在学生心目中“立”了起来,并且更加鲜活。

三、以语言的运用为持续点———保持热情,培育灵性,促进生成语言智慧的个性化

[案例]《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读读孔子议水这一段。

(生边读边思)

生:孔子悟出水是真君子。

师:孔子从哪里看出水是真君子?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有了水万物才会有生命,才会不断成长,所以孔子说水好像有德行。

生:“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是说水总是顺应现实的需要,变化自己的形状,有一种温柔之美,所以说水有情义。

生:“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正如《古今贤文》中的“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这句话一样,所以说水好像有志向。

生:“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是说水洗去了万物的一切污垢,使万物的心灵受到洗礼,变得更加纯洁,所以说水善施教化。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再看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符号告诉我们什么?

生:省略号告诉我们水还有很多像君子一样的特点。

师:同学们能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一下吗?

(出示句式:水_____,它好像_____。)

生:水一眼望去,清澈透明,它好像有坦荡的胸怀。

生:水能滴穿顽石,它好像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生:水有时会平静得如一面镜子,有时会掀起滔天巨浪,它好像善于变化。

生:水不管来自何方,都能够完全融合在一起,它好像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生:水默默地滋润万物,供给万物生长的营养,它好像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

上一篇:当前的素质教育下一篇: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