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建设

2024-06-27

双基建设(精选12篇)

双基建设 篇1

税费改革以后,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 党和政府大力实施强农惠农政策, 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和支农项目资金逐年增加, 乡镇财政职能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由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 公共服务保障职能、会计核算职能不断强化, 涉农项目资金监管任务明显加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彬县财政局以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为目标, 紧紧围绕内部管理规范化、办公设施现代化、队伍建设高效化的总体思路, 狠抓基层财政“双基”建设, 切实提高基层财政履职能力, 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向培训要能力, 强化服务的本源

一是赴外搞培训。2010年, 拿出50万元, 赴西安财经学院, 分两期对87名镇财政干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封闭培训, 提高财政干部的业务素质。适时选派部分财政所干部赴安徽、河北、内蒙等省份考察学习取经, 提高水平。二是请人来培训。每年春训会期间, 聘请省内外大专院校专家学者、省市财政部门领导开办讲座, 传授财政金融知识等, 使财政干部开阔了眼界, 提升了思维, 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三是自己抓培训。针对基层财政业务出现的新问题、新政策等适时开展培训, 先后对全体财政干部进行了公文写作、国有资产管理法规、非税收入、镇财镇用县监管、村财村用乡监管系统软件及惠农补贴一折通系统软件培训。2011年4月, 对全县247个村报账员、32名村财工作人员进行了村级财务暨惠农补贴“一折通”政策知识培训。四是领导重培训。每次培训不搞形式, 不走过场, 培训结束, 由局主要领导监考, 对培训知识进行测试, 及时发出通报, 表彰先进, 激励后进, 对考试成绩不达标者限期补修培训内容, 重新补考, 最终达到门门合格, 人人过关。目前, 全县基层财政干部职工积极学习知识、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升能力, 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二、向环境要保障, 打牢服务的基础

2009年以前, 彬县16个乡镇财政所绝大部分借住乡镇政府办公用房。基层财政干部戏言说“干着财政的工作、住着乡镇的房子、用着乡镇的水电、监督着乡镇的开支、乡镇领导不满意、财政干部不自在”。更为重要是财政所和乡镇政府“一家一起”过日子, 乡财县监管工作就流于形式, 财政所作为财政局的派出机构, 监管乡镇收支行为的良好制度安排就有纰漏。因此, 乡镇财政所“去乡镇化”, 从距离上“疏远”是完善制度的需要, 是理顺监管职能的内在要求。针对乡镇财政所办公条件与设施滞后的现状, 彬县财政局研究制定了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实施细则, 投资180多万元, 建成龙高、太峪、底店3个标准化财政所, 租用外单位闲置空房, 改建成义门和水口2个标准化财政所。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岗位设置情况, 为每个财政所添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统一设计制作了门头标识, 服务监督电话, 浴室、食堂、乒乓球桌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办公环境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新落成的标准化财政所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

三、向考核要绩效, 增强服务的动力

一是日常管理定制度。为了使乡镇财政所管理有章可循, 先后制定出台了《财政所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所管理的通知》等十多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管理, 强化监督, 推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二是选人用人有规则。大力推行“四制三考”制, 即表彰先进单位实行量化考核制、表彰先进个人实行民主推荐票决制、选拔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制、进行干部调配实行考试考核制;坚持逢进必考, 逢提必考, 逢变必考, 让乡镇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2011年7月初, 有2名财政所长在全系统干部竞聘上岗时胜出, 拟任局机关相关股室股长, 基层同志不再感叹“晋升没有希望, 进城没有机会”。三是出现过错要问责。用制度管人、管事。实施过错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对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和办理业务过程中, 出现的无正当理由不接受工作安排、配合不积极、利用工作便利谋取私利、吃拿卡要、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等行为严格予以追究。四是实行末尾淘汰制。2009年, 对连续两次目标责任制考核排名靠后的2个财政所, 由局党委研究作出所长免职处理;对一般人员, 给予3个月的整改考察期, 考察期间只发基础工资, 期满合格者, 重新安排上岗, 否则, 继续待岗。五是凡事必听民意。通过开展“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 广泛征求农民群众、乡镇干部对促进基层财政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研究落实, 确保“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渠道畅通。六是生活工作重人本。开展广泛深入的谈心活动, 对财政所人员从政治上关心, 组织上关怀, 生活上关照、用激励和解忧的办法激发广大基层干部事业心和上进心。

四、向文化要活力, 营造服务的氛围

坚持把财政文化寓于基层财政管理工作之中, 着力打造活力财政、人文财政、和谐财政。一是搭建学习平台, 为财政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通过开展学习型机关、读一本好书等活动, 引导干部把业务学习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追求, 树立终生学习、人人学习的风气, 使每个财政干部的“财学”更加丰富, “财识”更加充实, “财德”更加美丽。二是搭建活动平台, 为财政文化建设提供有效载体。组织基层财政干部赴旬邑县马栏、延安、井岗山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基层干部野外体能拓展训练、先后举办了“我为县域经济发展做贡献”演讲赛、财政综合知识电视大赛、庆“七一”暨廉政文艺晚会、感恩孝亲文艺晚会、广场文艺汇演、全系统运动会;组织140名财政干部参加全县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比赛、陕西电视台“红歌唱响十强县”等大型文体活动, 活跃文化生活, 增强凝聚力。三是搭建情感平台, 为财政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财为民所理”的意识, 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 开展“下基层、听民声、问民生、解民忧”系列活动, 开展“深入农村、体验农活、关爱农民、服务农业”为主题的财政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基层体验活动, 开展与对口帮扶乡村的结对共建、爱心捐助、五个一工程、扶贫调研等;组织基层青年干部参加“我做一周村官”活动, 组织女干部参加“关爱留守儿童, 争做爱心妈妈”等各种主题实践活动, 激发广大财政干部为强县富民努力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基层财政管理日渐规范,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服务水平、办事效率大幅度提升, 实现了办事群众适心, 财政干部安心。16个乡镇财政所87名干部气概基层, 立足岗位, 尽心尽力践行“为民服务、为公理财”之职。两年来, 通过乡镇财政所申报家电汽摩下乡产品53 019台件, 兑付补贴资金1 894.2万元, 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15 585.94万元;指导乡村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30个, 争取财政奖补资金3 642万元;及时兑付全县723名乡镇干部、247个村1 059名村干部工资津贴及村级公用经费共计3 401.22万元。

“双基”建设, 如一汪春水, 奔放着激情, 张扬着活力, 使彬县的财政如雨后彩虹, 光彩无限, 活力无限, 彬县财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双基建设 篇2

2011焦煤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管理暨“双基”建设汇报材料

焦煤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一年五月七日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 焦作煤业(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1焦煤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管理暨“双基”建设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好!

首先,我代表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体员工,向莅临我公司检查、指导“双基”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合晶科技安全管理和“双基”建设情况,简要向各位领导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公司基本情况

焦作煤业(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市西部工业集聚区,是一家主要生产高纯度多晶硅和纳米级气相法白炭黑等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于2008年4月22日,设计产能为年产1000吨多晶硅和5000吨气相法白炭黑,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年收入近10亿元,利税近亿元的中型地面企业。公司设置有10部两室及5个车间,分别生产技术部、安检部、企管部、财务部、销售部、供应部、工程部、保卫部、人力资源部、政工部和综合办公室、分析室以及还原车间、干法车间、炭黑车间、机电车间、氢化车间。员工600余人。

2008年5月份,多晶硅一期项目(300吨/年)开工建设,12月份建设完成并一次试车成功,2009年2月份系统开始投产运行。一期项目整个建设过程耗时仅8个月,创下国内同等规模多晶硅项目建设速度之最。为提高多晶硅生产的附加值,实现环保要求和资源的循环利用,2008年12月份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开工建设气相法白炭黑一期(2000吨/年)项目,并于2009年5月份建设完成后一次开车成功。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在纳米级白炭黑生产领域的空白,并创下了项目建设最快、投资最省、用人最少的行业记录。2009年合晶科技多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 焦作煤业(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晶硅一期项目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并实现全年安全生产,利税1099.3万元,2010年实现利润总额2059万元。

2009年10月份,多晶硅续建项目(700吨/年)开工建设,目前已投产运行稳定。2010年时任河南煤化集团董事长的陈雪枫副省长两次视察合晶科技时提出要把合晶科技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多晶硅和白炭黑生产企业,同时结合开元化工共同打造焦煤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焦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双基工作开展情况

我单位始终围绕集团公司“012345”安全管理模式,坚持 “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认真贯彻强本固基的工作要求,在公司党政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制定完善了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2011年公司根据焦煤集团《2011焦煤集团化工单位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和“双基”建设考核办法》成立了“双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双基”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监督考核。建立了责任考核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职责,掀起了人人参与“双基”工作的热潮。以“双基”工作为抓手,重心下移抓基层,关口前移抓基础,狠抓基层队伍建设和安全基础管理,全力推行以责任制落实为基石的安全工作新平台,推动了安全生产健康发展。

1、狠抓基础管理(1)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公司在原来“双基”建设的基础上,根据集团公司双基建设考核办法,修订完善了20余项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了安全责任追究制,修订了事故应急预案。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全公司推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制度,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深入现场检查及现场交接班,充分发挥领导和部室包保的安全管理作用,同时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工作原则,通过安全生产例会、安全隐患分析会、月度考核会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实现闭合管理,年终开展述职述廉和民主测评,以压力激发动力,起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 焦作煤业(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到了激励和鞭策作用,解决了工作不力、落实不严等问题,强化了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转变了工作面貌、提升了执行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2)完善改进安全体系

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大力推行安全目标管理,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了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了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并结合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的要求,将安全标准化考核工作和“双基”建设考核进行了初步融合,将各单位安全标准化和“双基”建设工作与安全结构工资挂钩,充分调动了各单位在安全管理上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同时要求各专业系统对系统内存在问题进行自查自纠,落实责任,督促整改,实现安全隐患闭合管理。各车间根据自身情况,查找弱点,哪方面做得不足、存在漏洞、需要改进对那方面进行考核,班组及员工对本班和自身安全进行负责,初步实现了企业自主、系统自控、车间自治、班组自理、员工自律的“五自”管理。

(3)落实安全责任

公司根据焦煤集团安全目标,对各单位、各级人员安全目标进行分解,在工作会议上,与各单位签订了年安全目标责任书。各单位按照责任到人的原则,对安全目标层层分解,逐级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做到人人心中有目标、人人肩上有责任。在日常管理上,实行领导干部安全包保制度,公司领导和车间部室分片包保,对各包保车间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督促落实,对车间安全管理提出改进意见和合理化建议,认真履行安全职责,通过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强化了安全管理的主体意识,减少了发生事故的不稳定因素,提高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4)建立安全检查的长效机制

公司每季度组织进行一次安全综合大检查,由公司领导带队,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并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落实。各车间每月进行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 焦作煤业(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次综合检查,并建立了季节性检查,日常检查,专业检查,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体制,开展检查活动。公司每周一组织现场办公会,由公司领导带队,车间主任参加对生产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当场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及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提高安全隐患整改效率,明确了安全责任,每周日对整改情况进行落实,对整改不力、不到位的单位、个人进行考核。

2、强化基层建设

(1)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公司制定安全培训计划,各车间每季度根据安全培训计划,制定安全培训教育教案,每周一到周四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其中开展一次班组安全活动,安检部对各车间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每季度对车间的安全培训情况进行抽查考核,考核情况与车间安全工资挂钩,提高了安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职工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对新入厂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特别是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及投产,新职工大量融入,通过安全教育使新职工了解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和现行安全管理制度,迅速融入到生产中去。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各级、各类安全培训教育,提升了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了安全作业程序,有力的保障了企业的安全稳定生产。

(2)加强作业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对员工日常作业行为进行了规范,对岗位操作标准和操作步骤进行了明确。修订完善了安全作业规范,对动火作业证、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证、高处作业证、盲板抽堵作业证、临时用电作业证、动土作业证、断路作业证等作业票证进行了修订完善,增加了风险分析等内容、明确了票证的归口管理和审批程序,落实了安全责任,简化了办理步骤,突出了安全措施的落实。同时,加强了对现场作业活动的监督检查,各班组每天班前会对作业活动进行布置安排,对作业安全措施进行交底,安排布置的作业活动上报车间,车间检查现场作业活动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安检部对全厂作业活动进行抽查,河南煤业化工集团 焦作煤业(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对安全措施制定不全面、落实不到位等现象进行指导、整改。提高了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了作业风险。

(3)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在应急抢险队伍建设方面。公司成立由各专业组成的应急抢险小组,对应急抢险队每年进行两次业务技术培训,购进了充足的抢险器材和安全防护用品,并在现场配有应急抢险物资专用存放点。

应急演练方面。公司年初制定全年应急演练计划,每季度组织一次公司级应急演练,各车间结合自身生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应急演练,安检部对车间应急演练进行指导、观摩。通过不间断的应急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提高应急队伍建设,通过演练、分析、总结,公司进一步完善了预案,使广大员工熟悉在事故状态下的应急救援、应急处置及疏散撤离,增强了全员安全风险意识,提高了员工互救自救能力。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方面。基层单位加强了硬件管理,完善了日常巡回检查和检修记录,要求班组、岗位人员按时检查、车间领导定期检查;在公司管理上,值班领导和包保部室领导深入车间,每天对重大危险源、关键装置、重点部位进行一次巡查并签字,并组织人员进行隐患排查和参加班组安全会议,认真听取基层安全工作汇报,及时协调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使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

三、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大量新人员的进入,都给公司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挑战。

1、安全基础管理和基层管理相对薄弱,职工安全意识和自主管理安全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员工从业时间不长,工作经验少,好奇心较强,对作业环境和作业过程中的风险认识不到位。

2、安全标准化管理推行时间短、底子薄,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改进、完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 焦作煤业(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把安全标准化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与“双基”建设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3、安全精细化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模式和安全培训教育有待创新和完善,安全管理创新工作有一定的差距。

四、下阶段工作安排

1、加大“双基”工作力度,创新双基工作机制,加大“双基”建设人、财、物的投入力度,促进“双基”工作向纵深发展。

2、夯实安全基础,全面推行安全目标管理,努力成为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

3、强力推行安全精细化管理,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抓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抓住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每道工序,每位员工每日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必须与经济效益挂钩,充分调动和促进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车间、班组两级管理人员主动地、积极地履行安全生产岗位职责。

4、深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班前会和安全学习会的质量,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将各级考核与岗位责任制考核相结合,切实改变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管理理念,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5、抓好安全培训教育,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各单位要结合岗位实际工作,分级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在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处置方法、风险评价和危害辨识,应急防护器材的使用等方面分层次、分类别的进行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确保全员参与,确保学习效果。

最后,对各位领导莅临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检查、指导双基工作,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拘“双基”谈教学 篇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本刊约请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持续而深入地解读。不少一线教师也从不同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看法。本期特刊登相关文章,以供大家参与讨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总体目标第一条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课标的修订,明确将数学课程目标从“双基”发展成为“四基”,相比较原来单纯的“双基”提法,现在更突出强调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有助于改变学生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的学习状态。当然,要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深刻领会课标精神,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作出调整。笔者以“三角形的认识”部分片段的磨课为例,试做一定的解答。

一、好课渗“思想”,当堂知其然

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两种思想,是希望学生在理解以后能终身受益的思想。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可以细分为: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等。当然数学思想还有很多,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这些思想的灵活运用能将复杂化为简单。

【课例片段解读】作三角形的高

第一次执教

1.教学三角形高的定义。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作三角形的高。(BC边上的高)

学生观察教师作高,了解BC边上的高是垂直于BC的。通过这一层面的观察获得的新知仅限于高的静态表象,即这条边是横向放置的,这条高是纵向放置的。

3.作AC边上的高。

(1)作AC边上的高,要从哪一个顶点开始作?(从顶点B开始)

(2)与哪条边垂直?(与AC边垂直)

(3)师示范画。

这一环节提升学生对高的认识,当底不是横向放置的时候,高也不是纵向的了,从而强调作高是从顶点开始出发,向对边作垂直线段。

4.学生自己练习作高。

这样的教学设计,环环紧扣,每一环节教师都精心组织。但是在学生自己作高的练习中,总会出现一些让人备感不解的错误。如作高没有从顶点出发,或者是从顶点出发了但没有与底边垂直(尤其在底边不是横向放置的时候。这实际上反映出学生只是认真地学习高的定义和作高的技能技巧,而没有将作高的这部分难点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旧知识。有了这样的思考,便萌发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寻找作高的基本数学思想——“转化”。

第二次执教

没有改变前面的三个环节,在学生自己练习作高这一环节之前,笔者增加了一个环节——“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及时引入,给这节课以新的思维,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在教学完作BC边上的高和AB边上的高以后,讨论以下问题。

(1)作BC边上的高实际上就是画什么?

教师在原三角形上示范作高时用不同颜色的笔抽象出图1。学生观察教师示范作高后获取的只是作高的知识和技能,而通过讨论,把作高与以前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段这一旧知紧密联系,就建立了作高的转化桥梁。

(2)讨论如何作AB边上的高。

作三角形ABC中AB边上的高,可以转化为过C点作AB边上的垂线段。通过作BC边上的高的体验,学生理解了作高的本质属性,就是过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正是“转化”这种数学基本思想的及时介入,引出了学生对高的进一步辨别和理解,高的方向不一定是纵向的,方向的确定取决于顶点和对边的位置。只要找准顶点和对边,就可以将作高转化为过顶点画对边的垂线段,沟通了高与垂线段的这层内在规律,无论底的方向如何放置,作高都显得易如反掌了。这样巧妙地运用转化这一数学基本思想,不仅沟通了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紧密联系,更让学生当堂突破了作高这一学习难点。

通过 “转化”这一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像图3的错误作法就明显减少。而且在让学生辨析这种错误作法时,学生都能一针见血指出,这条不是高,因为作AC边上的高,就是通过顶点B作AC的垂线段,它虽然经过B点,但没有与AC边垂直。更有学生提到,作高时,顶点与垂足不是同一点,所以它不是高。

教学作高时,把新技能技巧转化为已学过的作垂线段的知识,就把新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获得理解,教师挖掘到有利于高这一知识、技能迁移的旧知元素,及时搭建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认知结构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样,通过“转化”这一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学生就能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突破难点。

二、随课潜“活动”,润“学”细无声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活动及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积累的活动经验。

【课例片段解读】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一次执教

1.引发学生思考。

(1)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吊车、自行车的中间构件,还有立式照相机的架子,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

(2)学生回答以后,指出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的特性。

2.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特性。

(1)每个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拉一拉,重新感觉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特性。

(2)同桌合作,把其中一个人的平行四边形改造成三角形,然后再拉一拉,从而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每位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践操作,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事实上,动手操作以后,学生所积淀的不只是简单的这一知识目标,而是更多地感受到了动手实践是检验知识正确性的有效方法。

通过第一次的试教,笔者原认为通过拉一拉这一数学活动,学生都能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孰不知,在课堂小结时,一个学生的疑惑启发了笔者新的思考。“老师,为什么三角形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却没有呢?”他的提问让笔者明白,单是借助拉一拉这一数学活动,确实还不能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经过几番思考,笔者在第二次执教时增加了一个新的数学活动,陡然间让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了理性认识。

第二次执教

前面环节同第一次执教。

1.求证三角形为什么有稳定性。

(1)用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让学生摆出一个三角形。

(2)这三根小棒除了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外,还能围出其他形状吗?

(3)学生有了猜想的冲动,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有的说试试看。

(4)教师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模型比对围成的三角形,意在甄别重新围成的三角形与之前的是否一样。

(5)学生摆了以后,用三角形模型比对,发现,摆出的三角形只不过与之前的方向不一样而已,形状和大小是一样的。

2.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1)出示两种篱笆的围成方法(见下图),请学生判断哪一种更牢固。

(2)不拆掉围成的篱笆,怎样修改可以使第一种围法变得牢固?

(3)学生动手修改后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案。(见下图)(细的线段代表添上去的篱笆)

学生动手操作以后,才创造出了图5的这种方法。这一环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中有了三角形的存在,四条边就不易被拉动了,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不安排这个数学活动,学生则只能想到图4这种修改方案。

这样的数学活动只不过花了3分钟时间,而这3分钟却让学生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数学基本活动所具有的行为魅力。此时,数学活动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积累了探索新知的方法与经验,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推向新的深度。

“四基”的提出在完善课程目标方面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它把能力性目标推向了前台,把数学思想、数学活动这些“软任务”升格为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等重要的“硬指标“。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研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周密地思考问题,在学习中提炼数学思想,在活动中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在感悟数学思想中真正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 315000

双基建设 篇4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 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扶风县把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加强基层财政“双基”建设的有力抓手, 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利于乡镇财政建设的管理模式。

2009年, 县综改办被批准为常设机构。县财政局撤销了乡财股, 把乡镇财政所管理职能划归县综改办。2010年, 中、省明确了综改办管理指导乡镇财政有关工作后, 借鉴铜川市和彬县等市县的做法, 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所的管理主体为县综改办, 其人权、事权、财权统一由综改办负责, 定期向县财政局汇报。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安排的各项工作均由县综改办统一衔接、一个口下达, 避免了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重复管理,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运行机制更加顺畅。

二、围绕农村改革发展, 转变乡镇财政职能

县综改办管理指导乡镇财政后, 首先从明确和转变工作职能入手, 使财政所人员明了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去做, 使乡镇财政更加贴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

一是从“取”向“予”转变。这是乡镇财政所工作职能转变最鲜明的标志, 也是中央政策在基层最明显的体现。目前乡镇财政管理的惠农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税费改革以来共发放惠农资金1.8亿元, 这些资金都是由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一笔笔测算、确认、申报、分发、打入“一折通”发到农户手中, 全县农民人均直接受益460多元, 广大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二是从管理资金向监督使用转变。过去乡镇财政所主要管理乡镇财政资金, 现在既管理乡镇财务, 还要实施村财村用乡监管;既要做好惠民资金发放, 还要监管好到乡到村到户的专项资金。如对扶贫、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到乡到村项目资金, 乡镇财政所进行全程监管。这一工作方式的转变, 保证了公共财政政策最终的发挥, 真正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是从单一的财务管理向服务发展转变。过去乡镇财政所的工作局限于财务收支管理, 现在乡镇财政所开始向支持发展、服务发展转变。近年来, 天度、南阳、召公等乡镇财政所围绕致富群众、壮大财源产业、做大财政蛋糕的工作重点, 在支持群众做大苹果产业上下功夫, 三年争取中省投资2 563万元, 组织企业和果农投入7 600万元, 新栽植标准化苹果示范园41 000亩, 建成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5 000亩,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来, 乡镇财政所配合乡镇村组完成一事一议项目113个, 总投资5 289万元, 争取财政奖补1 700万元, 受益群众达17万人。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夯实工作基础, 提高乡镇财政服务能力

(一) 抓硬件建设

全县10个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房屋多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建, 年久未修, 水电设施老化, 办公环境简陋, 不能适应财政工作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此, 县综改办2009年投资10万元为各所更新了计算机;2010年投资30万元对各所办公条件进行了改善, 投资20万元对4个所的房屋进行了修缮, 使乡镇财政所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观。

(二) 抓队伍建设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采取制度约束、随机检查、年终考核、量化打分、技能考试、群众测评、竞争上岗、集中培训等形式, 不断激发基层同志的内在动力。特别是依据各所年终综合得分情况, 竞争调整财政所全体人员, 综合得分后15名的干部统一集中两周培训后另行分配。这种用人机制, 对干部有触动, 有压力, 正确引导在基层重实干讲实绩。

二是实行经费挂钩。对乡镇财政所办公经费, 分为基本经费和奖励经费。基本经费按人均每月300元核定, 每所月均在1 500-3 000元之间不等, 所在乡镇农业人口超过3万人以上的月基数再增加500元。奖励经费根据工作完成质量和工作进度、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当月考核另行增加, 分为优秀1 000元、良好700元、一般400元三个等次, 次月兑付。

三是提升综合素质。开展“创先争优”、“争先晋位”等活动, 全面提高干部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自律能力, 增强从事乡镇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积极组织学习培训。根据乡镇财政业务, 编印100道业务试题, 各所随机抽题, 现场答卷判分, 计入年终绩效考评;每年5月和11月, 集中各所会计账务等资料, 邀请乡镇监督员参与评比, 各所干部观摩交流互相学习, 提升了乡镇财政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 抓日常管理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乡镇财政所《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考勤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行风投诉处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明确了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 使乡镇财政工作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二是严格执行制度。把自律与他律、提倡与禁止、约束与要求、扬正气与纠歪风有机结合起来,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如在年初上班第一天, 组织对乡镇财政所干部到岗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 严格依据文件规定, 扣发了未按时到岗干部的当月工作补助, 并通报全县各所, 反响强烈, 收效良好。

三是加强检查考核。定期对各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从资料装订、记账、业务办理、票据审核等方面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量化打分, 并记入年度考核得分。

(四) 抓文明创建

积极开展创建基层文明站所活动, 突出抓好“三高三懂”。即在思想建设方面, 要求做到思想觉悟高、理论水平高、职业修养高;在业务建设方面, 要求做到懂业务、懂政策、懂法律。通过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 乡镇财政所工作面貌发生了变化, 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法门镇财政所被命名为全市“人民群众满意基层站所”, 杏林镇、城关镇财政所被评为全县优秀基层站所。

四、提升服务水平, 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文明办公, 做到“形象佳”。乡镇财政干部统一着装, 挂牌上岗, 使用文明用语, 对服务对象做到“五个一”, 即一张笑脸相迎, 一张椅子请坐, 一杯茶水暖心, 一腔热情办事, 一句暖言相送。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

二是服务周到, 做到“服务佳”。对符合政策、手续齐全、属于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及时办;对需要审核、审批的事项按程序办;对特殊情况, 需要特办的, 经请示许可后帮忙办;对需要有关部门讨论商办的事项配合办。做到一次能解决的问题, 决不让群众跑两次。并设立宣传咨询窗台, 做到大户小户一样关心, 生人熟人一样热情, 忙时闲时一样耐心, 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

三是服务快捷, 做到“效率佳”。每名干部职工自觉熟悉办事程序, 掌握业务技能。在日常处理业务中, 推行“立说立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理念。要求快捷、准确、不出错。

安全“双基”建设考核办法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践行“012345”管理模式,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矿井安全“双基”建设工作精神,推进我队各项安全基础与基层建设,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整体提高全员素质,夯实安全基础,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确保我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矿井《关于印发“双基”考核办法的通知》。制订《XX队安全“双基”建设考核办法》。

二、工作目标:

杜绝死亡、消灭重伤和一级非伤亡事故,控制轻伤、二级非伤亡事故和零打碎敲事故发生,进一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全面提升全队安全管理水平,“双基”建设考核达到92分以上。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成立“双基”建设领导小组

为确保“双基”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按时完成既定目标,成立开拓“双基”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2、下设“双基”建设办公室 主 任:XXX(兼)

成 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领导小组职责

组 长:负责全队“双基“建设工作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对职能范围内的“双基”建设工作负责,对各班组的“双基”建设工作负责。

4、“双基”办公室职责:

负责贯彻执行矿井制定的“双基”建设考核办法和区队“双基”建设规划、工作标准;负责班组“双基”建设日常工作和月底考评工作。

(1)组织队每月召开“双基”建设工作会议,传达矿井“双基”会议精神,研究布署本月“双基”工作,回顾总结上月“双基”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召开时间另行通知)。

(2)每月对“双基”的日常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3)每月月底由“双基”办公室组织对一月来的“双基”工作进行考核评定,将评定结果报送队长审核后执行(日期另行通知)。

(4)决策和处理“双基”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关键事宜。(5)组织职工和质检员、班组长对跟班副队长进行月度的各项考核与考评工作。

四、考核办法

(一)副股级

1、对副队长、技术员(副股级)的考核,以下简称副股级,分四大部分进行:

(1)双基建设基本要求。(2)现场工程质量与文明生产。(3)安全效果。

①科室、矿井及以上查出跟班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主要隐患,一般隐患的整改反馈情况,副队长本人违章或所当班人员的违章。

②正职对跟班副队长日常跟班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主要隐患,一般隐患的整改及反馈落实情况,副队长本人违章或所带班人员的违章,现场质量问题等进行考核。

③当月职工对跟班队长从安全管理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的考核。

④班组长、验收员及以上管理人员对跟班副队长进行责任心、个人素质、能力的考核。

⑤具体执行办法与考核细则见附表《云盖山煤矿二矿XX队副股级安全效果考核标准》

(4)安全管理规范执行。

2、整体考核依据为:

①公司对矿井月度“双基”建设考核结果。②矿井对队月度“双基”建设考核结果。③正职对副股组的跟班安全效果考核结果 ④职工对副股级的安全效果考核结果。

⑤班组长及质检员对副股级的安全效果考核结果。

3、奖金的分配:

①依照矿井对正职考核的结果,按正职80%做为个人“双基”奖金的标准,其中40%为固定值,60%按月度副职的安全“双基”与安全效果考核成绩进行二次分配。

②在对副职的安全“双基”与安全效果考核中,常务副队长的安全效果考核得分按三位跟班副队长的平均得分计算。

③安全“双基”考核得分依据《XXXX矿XX队副股级安全效果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执行。

④副股级个人月度 “双基”奖金=各自“双基”奖金的40%+副职双基奖金总和*60%÷副职安全效果得分总和*各自安全“双基”考核得分

(二)对班组管理人员的 “双基”考核

1、考核依据为:

(1)矿井对我队月度“双基”建设考核结果。

(2)各跟班副队长对各班组日常安全生产过程进行月度考核。(3)上级查出问题及其他方面的问题考核。

2、考核办法

(1)班组月度“双基“建设考核实行百分制考核,各班组“双基”建设考核得分以91分为基准分。(上限为95分)

(2)具体考核细则见附表《班组安全“双基”建设考核标准表》

3、资金分配

(1)班组长“双基”奖金基准值为每高于基准分91分奖励100元。

(2)副组长“双基”奖金为本组组长的70%。副组长代组长行使职责小于10班(不含10班)时为“双基”奖金组长的70%,10班至15班(含15班)时为组长的80%,超过15班时为组长的90%。达到21班后按正组长给予分配“双基”奖金。

(3)“双基” 奖金分配公式

①组长“双基”奖金=(组长“双基”考核得分-91分)*100元 ②副组长“双基”奖金=(本组组长“双基”得分-91分)×70% [注:当月队“双基”奖金为零时,班组长“双基”奖金为零(不论班组考核结果如何),队“双基”得分小于矿井标准分90分被处罚时,依据相同方式进行处罚。班组长双基奖金上限为95分,超过部分不予以奖励]

(三)对班组安全质量结构工资考核

1、考核依据为:

(1)矿井对我队月度“双基”建设考核结果。(2)本队对各班组月度“双基”建设考核结果。

(3)班组月度“双基”建设考核实行百分制考核,各班组“双基”建设考核得分以91分为基准分。

(4)各班组“双基”考核得分作为班组安全质量结构工资总额的分配依据,高出91分按计算比例上调班组收入总额。

(5)班组若出现各类事故,班组安全质量结构工资依据矿井有关规定进行考核。

2、对职工安全质量结构工资的考核 考核依据为:(1)矿井对我队月度“双基”建设考核结果。(2)本队对各班组月度“双基”建设考核结果。(3)班组对个人安全积分的收入及安全支出的考核结果。(4)质检员对其工程质量考核。(5)其他人员对其的行为规范考核。

(6)职工安全“双基”工资按安全积分进行汇总与考核,考核细则依据《XX队安全结构浮动工资、安全目标内部市场化运行办法》《XX队辅助工考核细则》《XX队二工考核细则》《XX队大工考核细则》《XX队副组长考核细则》执行安全收入和支出统计。月底依据月度个人考核结果兑现个人安全质量结构工资。

职工安全质量结构工资收入=班组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平均值×(个人安全积分-个人在班组考核中的扣分)。

(四)队“双基”管理员依据矿井考核结果为准。

(五)矿井月度考核队未进行奖励或受到处罚时,队内取消所有“双基”奖励,或根据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六)每月由“双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对各班组“双基”建设情况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评定,将结果上报“双基”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后,交核算员结算。

夯实双基 创造高考辉煌 篇6

关键词:高考;备考;双基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35-02

每一年的广州一模数学研讨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强调:基本公式不熟、基本概念不够理解、基本解题方法和技能缺失、空间感不强或书写不够规范等。也不难看出不少高考题目似曾相识的包装都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整合、加工和延伸,按照这个意义来说,高考就是考“双基”。《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双基’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注重双基是培养思维的基石。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也曾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基本知识的储备与高考成功与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那么,在数学高考备考期间要理顺好“双基”,做到胸有成竹,并认真研读考纲,搞清高考要求的侧重,弄清哪些基础知识和方法是考查重点、新增内容,哪些是次要或已经删除的内容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促使我对历年高考数学试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认为高考数学备考应把“双基”落到实处。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使学生容易感到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的确,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本届高三文科数学备考中,我采取了学案教学、精讲多练的方法。为了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相应的编制了“问题链”题组,尽量将小题难度系数不超过两个知识点或方法,力求达到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子”的效果。因为面上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所以必须多次改变题目样式,对知识方法反复交叉出现。对那些难度相对较大而又很有价值的试题,适当切分为几个小题,让学生有意无意中走入问题链,力求一节课能解决两个知识点。这样学生不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

二、理清知识脉络,整合认知结构

新单元的学习学生只是对各单元知识有了初步的领悟,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认识还是肤浅的,达不到应有的深度,难以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积累的增多,学生更难把各章节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数学高考备考应将教材自然发展的纵向知识体系重新构建,使局部知识整合成具有网络意义的整体,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三、揭示知识的本质,找出通性通法

高考备考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过程,不只是简单重复、加强记忆,重要的是要深化认识。通过对习题的剖析,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对知识和方法加以分类、整理、综合,找出通性通法。从知识点的关联性切入,加强对学生的通性通法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高考数学科的考试遵循“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思维能力”的原则。数学活动就是思维的活动,如果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训练,基础知识就很难得以落实,对此,许多教师都有同感,如同一个问题多次讲评效果都不理想,事后也不过是雨过地皮湿,留在记忆中的只是题目的外观形象,即使经历多次后,一些解题方法仍难以灵活应用,其原因是在整个学习环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程度不够,思维能力较弱,缺少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因此,在高考复习的全过程中,必须加强思维训练。一般的来说,数学技能类的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应用型、综合性的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深刻性;探索型、开放型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创新性,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意志和数学精神。优秀的数学问题,背景深厚、内涵丰富、解法多样,甚至有许多的变化和推广,为学生的思维运行提供广阔的空间,而且更适合高考备考的特殊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师生们过多地将高考试题寄希望于某种经验类型也是不行的。教学的模式化会形成思维定势,如果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应变能力差,当试题落点在这些定势思维之外时,学生在考场中自然会惊惶失措,难以应对。本来能够冷静下心来进行思考解决的问题,也因心理准备不足而草率处之,甚至放弃。因此要注重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变式教学。变式教学可由一题多变,由一道题变为一类题,再由一类题变为多类题,题题相连,类类相通,形成一片,可达举一反三之效。如: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新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且两个新节目不相邻,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多少?()如果把“且两个新节目不相邻”删去,解法还一样吗?(),这样通过同题异构、一题多构来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考题应变能力。

总之,数学备考是巩固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需要,是学生温故知新的具体运用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数学备考习题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层次性、启发性,要难易适中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

五、查漏补缺,优化知识结构,巩固知识和技能

物理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找出错误所在,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甚至衍生出新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中得到的教训,更能发人深思。

总之,数学备考中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兴趣与思维能力的“三维”来开展“双基”复习,顺应学生的认知构建,优化知识结构,那么能力的迁移和信息的提取就更容易。也就是说,数学备考只有夯实了“双基”,才能真正为学生的高考之路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

[2] 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 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7

[4] 王鹏飞.“尝试错误”教学法初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7

[5] 张伟平.谈数学认知结构的整合.数学通讯.2000年,第3期

[6] 马洪炎.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教学通讯.重庆教育出版社,2002.6.

无源双基雷达技术发展 篇7

常规雷达探测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于:发射定向波束照射目标, 利用所接收的目标回波进行相关脉压处理, 进而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定位。但其大功率发射系统作为辐射源, 若被敌方的侦察系统发现、定位就有被摧毁的风险。

无源雷达本质上是双 (多) 基地雷达。无源雷达的特征在于无需辐射电磁波, 其工作机理在于利用外辐射源 (包括照射雷达的发射信号、存在于空间的各种无线信号等) 实现目标的探测、跟踪, 故与常规雷达相比, 具有优良的四抗能力和隐蔽性。此外, 无源雷达无需配置发射机, 可完成低成本的便携装备;无需考虑能量覆盖的设计, 故不存在理论上的探测盲区。这些特性都使得无源雷达在现代电子战中占据重要地位, 也是近年来雷达领域的研究热点频[1]。

1 无源雷达的特点

根据辐射源的不同, 无源雷达可分为可见光无源探测 (电视探测) 雷达、无线电无源探测雷达和红外线无源探测雷达三种类型。这些无源雷达探测系统主要通过目标辐射的电磁能量、热能或反射的可见光能进行探测和定位。这些系统本身不辐射能量, 因而不可能被敌方侦察和定位, 从而无从实施干扰和攻击, 这类雷达的弱点在于:容易受到无线电静默、云层、天气等气象条件影响[2]。

无源雷达主要通过将目标散射回波信号与外辐射源的直达波信号进行相关处理后得到目标信息, 从而完成对目标的检测、定位和跟踪。所利用的外辐射源包括各种存在于空间的无线信号 (如民用电视、广播、移动通信、GPSWIFI等) , 隐蔽性和抗摧毁性能好。这些系统可以实现低成本网络布防、广阔覆盖、布设灵活等特点, 并且低频段段外辐射源雷达还可实现反隐身、低空探测、抗“无线电静默”。其缺点在于:非合作发射信号带来的信号同步、杂波干扰等问题[3]。

2 无源雷达探测技术分析

无源雷达在现代化信息战场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无源雷达在目标探测与电子对抗中的优势主要包括[4]:

2.1 抗电子侦察

没有发射机的无源雷达具有便携性、隐蔽性, 难以被侦察;可利用多个外辐射源的信号作为发射信号, 故敌方很难侦察无源雷达系统的功能参数。

2.2 抗干扰能力

一般来说, 强方向性的后向干扰主要是瞄准发射机的, 故该方式的干扰很难起到作用;若敌方采用宽频带的全方干扰, 其信号功率密度和干扰效果便大打折扣。因此无源雷达具有抗有源压制干扰的能力。另外, 对于无源雷达来说, 有源欺骗干扰也不适用。

2.3 抗摧毁能力

无源雷达的接收机是无线电静默的, 可以避免遭受导弹攻击;发射源是民用调频广播信号, 电视广播信号, 手机信号及卫星信号等等, 覆盖比较广, 遭受敌方攻击概率也比较小。因此无源雷达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2.4 抗超低空突防

由于大部分民用电视、广播发射塔都比较高, 或者建造在高山上, 且低空辐射功率强, 发射的信号有利于对低空目标进行探测和跟踪。

2.5 反隐身

一般来说, 调频广播、电视等信号一般工作于P波段, 故利用此类信号作为辐射源信号的无源雷达可以用于反隐身探测。这主要是由于隐身装备的吸波涂层和吸波材料频带较窄, 主要应用于厘米波信号的吸收, 而对米波信号的吸收能力较弱;此外, 无源雷达属于多基雷达体制, 另隐身装备无法在收发同一方向上完成对微波信号的吸收, 故无源雷达在反隐身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5]。

3 无源雷达探测关键技术

无源雷达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接收机主要包含两部接收天线, 其中一部指向辐射源, 主要用于接收发射机的直达波, 从而为完成目标回波分相关处理提供参考信号;另一部用来接收目标散射回波信号。无源雷达探测的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3.1 辐射源信号的分析与选择

由于直达波信号的模糊函数特性决定了多普勒分辨力、距离分辨力、旁瓣水平以及模糊间隔, 故无源雷达的设计首先要选择、确定其辐射源的直达波信号。典型的辐射源信号的模糊函数应近似于理想的“图钉型”, 即在多普勒和距离的二维域上没有较高的旁瓣电平, 常用的辐射源信号如表1所示。这些信号的调制模式固定, 无法同时满足无源雷达对辐射源信号的要求。另一方面, 为提高系统对目标的跟踪精度, 需增加辐射源的个数, 在选择数个辐射源时, 需要综合考虑辐射功率、空间布局和瞬时带宽等。

3.2 信号同步技术

为了使无源雷达探测系统发挥其优越的探测性能, 必须使系统与辐射源信号特征实现同步和匹配。而对实际的探测系统而言, 设计者往往只能获知辐射源信号波形的某些参数, 其余参数需通过估计得到。在无源雷达探测系统实际工作时, 首先需经过频率搜索和空域滤波获得直达波的信息, 再利用以上获得的频率信息和发射脉冲实现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 最后通过天线波束形成完成空域同步。

3.3 直达波信号的提取技术

无源雷达探测系统中通常设置参考信道, 其接收天线直接指向辐射源发射站。参考信道所接收的直达波信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侦察信道所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中含有大量的直达波信号, 一般情况下, 其功率大于杂波功率, 应采用对消算法去除直达波信号, 因此需要纯净的直达波信号作为自适应对消算法的参考信号;目标回波信号中含有功率较强的杂波信号;采用对消算法去除杂波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直达波信号作为参考信号直达波信号为空时二维相关检测提供参考信号。

然而, 在传输过程中多径杂波必然会混入直达波中, 因此需要有效抑制多径干扰。目前提取直达波的方法有空间投影法和盲均衡法。空间投影法是通过将参考信道的接收信号投影到与多径杂波正交的子空间上, 达到提取直达波信号的目的。这种提取直达波信号的方法缺点在于计算量大。盲均衡法主要依据辐射源波形所具有的恒模特性实现对直达波信号的提取。这种方法简单且利于实现, 缺点是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4 微弱信号的检测技术

无源雷达探测系统中的目标信号检测是通过相关处理 (即匹配滤波) 来实现的, 其过程为:在最大限度的抑制杂波后,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性能, 需要采用长时间相干积累技术以达到有效检测所需的信噪比和信杂比。此外, 研究者们针对目标回波信号的特征, 提出了基于循环相关谱的检测技术。然而, 所有尝试对弱信号检测技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十分有限, 使得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的发展缓慢。

3.5 参数估计技术

在检测到观测区域中的目标后, 需要估计目标的距离、空间位置和速度等参数。参数估计的原理如下:主要通过回波信号的时延估计距离, 由目标回波的到达角估计空间位置, 由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估计速度。目标到达角的估计技术由基于幅度和相位估计的方法发展到基于空间谱估计的方法。现阶段主流的时延估计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高阶统计量的方法、时频分析法、广义互相关法和基于循环谱分析的方法。近几年, 融合多维域和多种特征的处理方式逐渐成为热点, 通过多维信息综合处理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参数估计的精确度。

4 无源雷达探测系统新技术

现阶段无源雷达探测系统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这一技术领域中的许多新技术尚有待大家进一步开发。

4.1 多频段辐射源的融合

辐射源信号和接收信道的时变特性使得目标检测过程同样具备时变特性。为增加检测鲁棒性、克服目标检测的不确定性, 未来可采用多频段辐射源协同探测的方式, 利用多频段的探测结果, 进行参数融合等信号处理, 从而得到完整而准确的目标特性信息, 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探测。

4.2 杂波建模与杂波抑制

侦察信道所接收的微弱目标回波信号通常被强地、海杂波所淹没。现有的去杂波算法主要针对不具有多普勒频移特性的地、海杂波, 而实际的地、海杂波情况更为复杂。未来可采用空时二维自适应滤波等更为先进的算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4.3 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的精度直接决定了目标定位的精度。而采用多信号进行目标定位或多目标的定位问题更为复杂, 在实际目标探测中还需实现时延、方位和多普勒频移等参数间的匹配。现阶段主要存在两种解决方法匹配算法和参数联合估计法。前者首先通过单参数估计算法得到目标回波的参数, 而后再选择适当的匹配算法实现目标回波多参数之间的匹配。然而匹配算法需要在较高的信噪比下实现, 故该算法的实用性不强。而后者可同时得到目标多个特性参数的估计值, 故可有效实现目标的精确定位,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4 无源定位技术

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基本定位算法包含椭圆定位法、双曲线定位法等。然而在不同的信道条件下, 各定位参数的测量值表现出不同的误差特性, 因此采用的定位算法具有不同的性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种算法都各有利弊, 仅依赖单一定位算法几乎不可能取得最优定位性能。此时, 混合定位方法应运而生。利用多种定位方法进行组合定位可吸收不同定位方法的优点, 利用多种定位信息, 提高了信息的饱和度, 这是定位研究的新趋势。

5 总结

无源雷达探测系统利用外辐射源 (包括照射雷达的发射信号、存在于空间的各种无线信号等) 的信号, 将目标散射回波信号与外辐射源的直达波信号进行相关处理后得到目标信息, 从而完成对目标的检测、定位和跟踪。此类雷达具有优良的四抗能力和隐蔽性;无需配置发射机, 可完成低成本的便携装备;无需考虑能量覆盖的设计, 故不存在理论上的探测盲区。发展新体制多基地无源探测雷达, 适应未来战场的信息探测需求, 已成为我国军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曼青.数字阵列雷达及其进展[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1) :11-16.

[2]张祖稷, 金林, 束咸荣.雷达天线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王党卫, 王少刚, 关鑫璞.超宽带雷达及目标识别技术研究发展[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2007, 21 (3) :157-164.

[4]方棉佳, 田波, 冯存前.超宽带新体制雷达的军事应用潜力及局限[J].电子对抗, 2002, 17 (6) :8-11, 2008.

中职英语“双基”教学刍议 篇8

一、中职教育的定位及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它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 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 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 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 (简称“中专”) 、技工学校 (简称“中技”) 、职业高级中学 (简称“职业高中”) 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简称“成人中专”) 等实施, 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 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在我国中职教育中, 英语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侧重于基础文化素质的需要,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然而, 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性, 决定了其学生素质难免先天不足, 在英语方面明显存在如下问题。

1.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很多中职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读写都有困难, 语法掌握更不扎实, 根本达不到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单词和语法知识掌握的要求。2009年秋, 我校对全体入学新生三百余人进行了英语摸底考试。试题从完整书写二十六个英文字母 (占26分) 到基本的语法, 满分为一百分。结果总分在26分以下的超过20%, 这就是说连二十六个英语字母都没有完全掌握的占到了五分之一, 及格率也不足百分之二十。

2. 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自信心不足。当问及是否喜欢学习英语时, 认为喜欢的学生仅有30%, 课堂上能积极互动的学生不足10%, 而在问及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因素是什么时, 70%的学生认为没有兴趣, 90%的学生有畏难情绪。

3. 中职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倾向。选择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他们认为学不学文化课无所谓, 加上初中阶段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 所以更不想学了;更有甚者干脆不学, 说早知道要学文化课就不来上中职学校了。在他们看来学文化课是上普高、考大学的事, 上中职学校只要把专业技术学好就行了。

4. 小部分中职学生学习态度尚端正, 但学习方法欠佳, 进步不明显, 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都比较差。虽然他们很想提高成绩, 却苦于无从下手。

以上就是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 许多教师常常对此感到无奈, 认为学生基础太差, 实在没办法教。然而,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中职英语教师, 我们应停止对学生的抱怨,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同时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仔细研究、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反思

1. 英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中职英语教学应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学生不想学习英语是因为他们认为来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专业、学技能, 英语对专业学习没有帮助, 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现在许多中职学校开设的一些专业如国际贸易、计算机、船舶水手及机工等还要求必须掌握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不仅要纠正学生学习英语“无用论”的思想;而且英语教学必须注重与专业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编写英语教材等方法, 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如在英语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有意识地穿插一些专业词汇, 还有英语应用文写作、英文履历填写等;在课堂内容教授上, 可尽量补充一些贴近当今青年学生生活且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努力使课堂充满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 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2. 中职英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在我国学习英语大都在我们的母语———汉语语境中进行的, 在缺少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做底蕴, 无论用什么方法, 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达到应用的能力。中职学校英语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仅为一学期或一学年, 学生本来基础就不好, 加上学习时间又短, 要真正使他们达到应用的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 要改变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就应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是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制定目标要看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如果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还是应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因为这可以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和深造提供契机, 毕竟受教育是每个人终生的事情。

3. 要厘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学什么英语, 只有深入到有代表性的职业岗位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仔细听取生产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意见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笔者认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 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 如进口仪器设备说明书和使用手册, 国际通用技术标准, 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还有现代信息社会, 计算机的普及使得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 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 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 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都可纳入中职英语的教学内容。然而, 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 在中职学校英语课堂上, 学生的普遍反映是: (1) 音标不懂, 单词不会念, 一个完整的句子都读不下来; (2) 词汇量太少, 记不住, 今天背了, 过两天又忘了; (3) 一篇文章, 单词看不懂, 句子不理解, 连大意都不知道; (4) 语法一塌糊涂;等等。由此看来,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片面强调能力显然犹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 在强调能力的同时, 我们不应忽视和弱化知识, 不能颠倒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否则就会本末倒置。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知识能力” (Knowledge Ability或K-ability) 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力,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是一种稳定的能力。它可以产生其他能力;其他能力可以增加, 可以减少, 可以消失, 但是知识能力是稳定的。因为有知识才有技能,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离不开知识。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中职英语应切实加强“双基”方面的教学。

三、加强中职英语“双基”教学的重要性

1. 要正确理解“双基”的内涵。

“双基”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现代的“双基”不仅涵盖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包含了“基本的学能”, 即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双基”在内容选择上也要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 而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和谐发展是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基本技能训练应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 基本技能训练又能促进基础知识的巩固。过去的英语教学往往重知识轻能力, 而现在的英语教学又有重能力培养、轻知识传授, 或重听说、轻读写的倾向;因此, 重新审视“双基”教学, 需要我们纠正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 要求我们把传统的“双基”与现代的“双基”整合起来, 切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 中职英语必须切实加强“双基”教学。

笔者认为, 英语教学中的“双基”最关键的应该是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它们是学习英语金字塔的底层。这两项基础没有打牢, 根本谈不上什么能力、什么素质。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双基”, 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的顺序循序渐进, 把中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能力”建立在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真正收到成效。开学伊始, 我们就应通过摸底考试调查, 切实了解新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从基础开始, 夯实学生英语音标、语法基础知识。今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在笔者上第一堂英语课时, 全班就有90%以上的学生说不会音标;由此可见, 我们不能把这些中职学生当作一个已学了三年的senior student来对待, 教师应真正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他们对英语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音标、基本语法知识的查缺补漏, 尽可能地夯实学生的音标、语法基础, 使他们敢读、敢说, 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树立他们对学习英语的信心, 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上产生积极的心理响应, 从而引导和培养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3. 重视基础知识的滚动积累, 为技能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和技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现在很多论著、很多学者都把知识、技能统统算做技能, 或者统统算做知识, 我们也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双基”的培养, 侧重语言的理解性输入。试想, 如果教师不讲语言点, 不讲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 而一味地让学生演练, 那么学生拿什么来输出呢?不难理解, 只有量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 才会有质的飞跃。学习英语也是如此, 即首先要学好基础知识, 因为基础知识为思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 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要注意词汇和语法的灵活运用, 兼顾其它方面的训练, 多听、多背、多读、多写, 力求学生做到学得活、记得牢、觉得透,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方法指导,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学实践表明, 这种教法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 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收效显著;2009年1月, 笔者任教的班级在参加国家海事局举办的2009年第1期 (总第47期) 海船船员适任统考中, 英语单科一次性通过率高达72.7%, 在全国名列前茅。

四、结语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 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存在薄弱的一面, 英语教学现状发人深省。教师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 从教学实际出发, 时刻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改进英语教学模式, 努力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为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水平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相信, 只要教师真情对待学生、用心对待教学, 中职英语教学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正东.谈谈怎样教外语[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1.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语文课,要重拾“双基” 篇9

笔者认为,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 应该重拾“双基”, 打牢基础。

一、不要虚化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 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把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过虚, 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不明, 导致实施过程中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或被冲淡、或被虚化、或遭冷落, 特别是最应该落实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没有得到落实, 一堂课下来, 看不出有什么教学效果, 连起码的一课一得都达不到, 课堂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 看不出是什么课, 是哪一课时的课, 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 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我们知道,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提倡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 它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 但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虚化或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与基础, 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目标,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因此, 我们要把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性任务落到实处, 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二、不要回避训练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 然而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 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 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三维目标的落实,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 有的教师认为, “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 课堂上很少进行, 甚至不再进行“训练”, 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 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 与感悟、体验对立。正因如此, 新课程实施至今, 仍有许多课, 尤其是公开课,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处理比较欠缺, 教者大多偏重人文内涵的开掘, 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 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忘“训练”, 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 往往一堂课下来, 学生做作业还要另外补课。这种“上课努力体验, 下课加班训练”的现象, 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种进步, 而是一种倒退, 是对新课程中核心内容的误解。难怪有关专家提出警醒:“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 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 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 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出现。”我们说,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 是人文性的载体。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忽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课堂教学就会内容空洞, 学生就会难以把握, 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试想, 如果学生字不认识、不会写, 词不懂意思, 课文读不流畅,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就成了空架子、花架子?等到某天蓦然回首时, 人文性的博大精深学生也就无法体会。如果说过去我们把语文教学目标锁定在“应试”上, 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 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矩, 亦步亦趋, 稍有背离, 则严惩不贷是不科学的做法, 那么, 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离开语文教人文、只有感悟少见训练, 对训练像瘟神一样避之的行为亦是矫枉过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 乃为教练育之成功。”叶老的话道出了“训练”的真谛:学校之所以设置语文课程, 就是为了训练学生使之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最终目的。换言之, 学生要学会阅读, 学会写作, 就要进行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作文训练, 舍此而外, 别无他途。我们应该看到, 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宜于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 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训练都是必要的。

众所周知, 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素养, 甚至制约着他们的终身发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扎实的语文功底从何而来?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 在“训”中引导, 在“练”中落实。叶圣陶老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训练训练, 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 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 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 固然极为重要, 而督促学生认真练, 经常练, 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然而, 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却惧于“练”, 怕“练”花费时间, 失去人文, 成为落伍, 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于是, 在表面的热闹中, 抛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殊不知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日之功, 非动动口就行, 它需经重锤敲打, 扎实训练。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拿写字来说, 如果不训练, 就不能熟练地写字, 就写不出漂亮的汉字;假如训练程度不够, 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习作为例, 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训练, 就不能自如地习作, “熟能生巧”就是这个理。因此, 语文教学仍要抓牢“训练”这根缰绳, 不能让“人文感悟”信马由缰, 该读则要读, 该背则要背, 该练则要理直气壮地练, 因为这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根”, 有了“根”, 才能让语文人感到“支撑”牢固, 内心踏实, 有“安全感”;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得更宽、更广, 才能使语文学习更实在、更有效;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当然, “训练”也要讲究方式与艺术。就“训练”而言, 大体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没有训练意识, 学生没有训练经历与感受的“无训练”;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 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训练的“有训练”;还有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 但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训练过程的“无训练” (此“无训练”非彼“无训练”)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 是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训练”, 是一种在整体语境与课境中的“有机训练”, 反对的是机械的、无效的训练。

三、不要讳“讲”如深

我们在感受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 亦感到不少教师讳“讲”如深, 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 让学生活动, 让学生探究。因为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 语文课上, 教师的讲越少越好, 不讲更好, 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 是语文课改的大忌, 是走繁琐分析的老路。他们认为, 要落实新课改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 做到少讲, 甚至不讲。听课中,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讨论讨论、表演表演, 却少有学生的诵读, 少有学生的练习, 少有教师的课文解析, 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 完全是蜻蜓点水似的停留在表面。试想, 一堂没有教师精彩讲授的语文课或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或许精彩迭出, 但它一定缺少深度, 一定没有内涵, 长此以往, 语文课就会变得空洞, 就会华而不实,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那么, 是不是一堂课, 只要老师讲得多了, 就铁定差;讲得少, 甚至不讲, 就绝对没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 甚至束缚了不少教师的手脚, 致使他们“不敢多行一步路, 不愿多说一句话, 唯恐让他人笑话了去”, 处处谨小慎微, 患得患失, 一节课下来, 汗涔涔, 心慌慌, 意糟糟。试问, 这算什么课改?简直就是在受罪, 受窝囊罪!此种感觉、感受想必凡处过一线教者都曾有过。那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请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 务必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 教师并不是不能讲, 不要讲, 而是要精要地讲, 再说, 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 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 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 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可以说, 没有教师的讲, 学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 因为没有经历跋涉和历险, 所以就没有智力加工的过程, 就没有情感体验的高峰, 更没有领略到知识世界的美妙风景。由此看来, 阅读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 品读、细思、揣摩、体悟, 该细嚼的地方还它个细嚼, 该慢品的地方还它个慢品, 该朗读的地方还它个朗读。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 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这种讲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繁琐分析, 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 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 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 如果学生忽略了, 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 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 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 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 无论是怎样的课改, 要扎实“双基”, 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 且要大胆去讲, 放开手脚去讲。不过也要切忌天马行空, 东拉西扯, 要力求精要, 一语中的。行文至此, 笔者耳边不禁想起了一位教育长者的叮咛:中医之道, 在于调理;语文之道, 在于有度。说到底就是要尽量把握好讲的“度”。

四、不要淡化积累

积累, 需要读背, 需要反复练习, 有点强制的味道, 这与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似有矛盾。正是这种理解上的偏差, 使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抓积累不那么理直气壮, 且有淡化苗头。试想, 若没有足够量的积累, 学生的“双基”怎能扎实, 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其实关于语言积累, 古人早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 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等等, 说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积累, 而下笔千言, 出口成章, “倚马可待”。用哲学上的话说, 叫量变引起质变, 没有厚积, 哪来薄发?因此, 作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的语文, 语言是构筑语文素养的“秦砖汉瓦”。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末, “塞源而欲流长”, 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 “少、慢、差、费”。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不应在“流”上下功夫, 而应在“源”上作文章。记得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有句名言:“教师平时只管‘布云’, 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积淀语感, 它是吸收, 是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 是运用, 是输出。若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中不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怎能指望有雨落下来?没有足够量的语言积累, 如同空中没有几块云, 想人工降雨都不行。

五、不能缺少实践

新课标强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尽可能多地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 丰富语文实践的经历, 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如有教师教学《鸟的天堂》, 就捕捉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听写词语———为学生积累语言;朗读与背诵精彩片断———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积累规范、优美的语言;让学生表演“记者采访”———化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体验语言, 使课文语言得到活化、转化、吸收和运用;回家作业“当导游”———用上听写的词语、积累的语言。

同时, 我们还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变封闭为开放, 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 变读书、答问等单调的课堂形式为充盈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夯实“双基”离不开语文实践。不过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枯燥机械式的课堂训练, 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融进了文章情感和内涵, 包涵着学生对学习浓厚探究兴趣的语文实践, 是充满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

如何抓好初中数学的双基教学 篇10

一、努力弄清初中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寻找合适的教学决策

㈠造成分化的原因

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2.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指导学生平时学新课做到五个步骤。即自主预习——认真听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海外拾贝。章节学完后注意两点:⑴.厚书变薄书, ⑵.薄书变厚书。

3.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教学学习要求。

少部分同学进入初中后由于学科增多, 很不适应, 还需要老师对同一个知识点反复“炒”的地步, 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造成两极分化。

㈡为防止严重分化所应采取的相应教学决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重点题、难题做笔记, 对错题进行整理, 小组共同探讨难题) 。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结合生活实际, 数形结合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做好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㈠后进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2. 学生自学能力差。

3. 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4. 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 不复习不练习, 抄袭应付了事,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5. 不重视考试, 缺乏竞争意识。

在他们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 久而久之, 先是厌恶, 而后放弃, 为了要应付考试, 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 硬着头皮去学, 死读死记不求甚解, 或干脆放弃不学, 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才导致了他们成绩一差再差。因此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成为提高数学的双基教学的大事。

㈡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⑴.教学时, 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

⑵.应加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 让教学生动、有趣。

⑶.注重情感教育。

⑷.对后进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开设学习兴趣小组,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鼓励他们努力进取, 积极向上) 。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要注意难易程度, 要注意加强后进生的辅导、转化, 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

⑵.对后进生解答问题时, 要注意启发, 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⑶.对后进生要“爱”字当头, “严”字贯其中, 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认真把好考试关, 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 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此外, 平时教学始终贯彻因材施教, 分类推进,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 以大纲和教材为准, 夯实基础, 重视训练, 同时, 还强调学生解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 做到精选、精讲、精析、精炼, 不搞题海战术。备课时, 认真备教材、教法、学法、使之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双基建设 篇1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里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项内容,发展为“四基”了,请问这种改变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又该怎样去理解这样的改变?

江西省南昌市建才学校 江秉作

江老师:

您好!

现就您提出的问题作一回复:《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扩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新修订课标的一大变化和亮点,也是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北京市特级教师储瑞年(兼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数学审查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数学学科指导专家)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说:把“双基”发展为“四基”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项内容则还涉及三维目标中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因为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以本为本”,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新增加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就直接与人相关,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三,因为仅有“双基”还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双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基础,但创新性人才不能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也十分重要,所以新增加了两项内容。

他还强调:“四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基”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混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思想的教学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因势利导,画龙点睛,避免生硬牵强和长篇大论;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与过程。

责任编辑 孙恭伟

双基建设 篇12

1.课改后“双 基”的发展过 程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当代数学教育的特色和经验,“数学双基教学”即是对这一特色和经验的概括,有深刻的中国文化底蕴。

2001年《数学 课程标准 》 ( 实验稿)【下面简称“课标2001版”】坚持、细化双基,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由于更多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两个维度的目标达成,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弱化了双基教学。2011年,新课改进入第二轮 阶段 , 《数学课 程标准》(2011年版 ) 【下面简 称“课标2011版”】中坚持、发展双基,进一步强化了三维目标,这不仅赋予了“双基”新的内涵,而且实现了由“双基”目标向“四基”目标的转变 , 即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让我们看到了“双基”成为“四基”的发展过程。

2. 发展“双 基”是当 下落实课 改的重要支撑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四基”视角,如何正确把握“双基”和“四基”的内在关系,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逐步形成“基础+创新”的优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如何在不同的课型上有机渗透数学思想?如何寻求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平衡?“基本活动”的界定是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 这些既是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只有重视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反之,将会出现课改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3. 发展“双 基”是达 成新增“ 两基”的基本保障

张奠宙教授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是: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双基”重视培养小学生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关注学习兴趣和数学意识,为小学生积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小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没有基础,发展只能是空想,如空中楼阁;没有发展,基础只能是徒劳,如竹篮打水。

二、发展“双基”的教学整合

1.接受学习 和探究学 习结合

接受学习是以听讲和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突出教学的结果为标志。探究学习以体验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突出学习的过程为标志。周玉仁教授说过:“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其功能, 两种形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否定另一种。”新课改的突出特点是提倡探究学习,但并不否定接受学习。课标2001版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标2011版修改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表明:教学中, 我们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客观地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寻求平衡、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 (1)观察讲解:认识点、棱、面。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入手,采用接受学习方式,由教师讲解长方体“顶点、面、棱”的定义。 (2)猜想验证:探究面的特征。猜一猜,面有什么特征?怎样验证? (3)拼装推理:发现棱的特征。提供学具:小棒若干。选一选,搭一个长方体框架。①你发现棱的特征了吗?②你能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你的发现吗?(4)列举分类:迁移正方体的特征。(5)变化想象:感悟图形间的联系。动画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长方体变成长方形、线段、点。

这一教学,既是模仿、接受的过程,也是感悟、创造的过程,又是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实现了以思维为核心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以自主建构为核心的探究学习的和谐统一。

2.“基点”回溯和 过程展开融 合

注重过程的教学是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如果学生不经历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活动,不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就很难达 到“知其然 ”且“知其所 以然”。但过度关注过程和活动,一味追求课堂中的“动”,双基又难以落到实处。所以,从数学概念的“基点”出发,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应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接地气、通智慧”的教学境界。

例如,“认数”的教学。从“数小石头”开始,渗透进位思想“以一当十”。呈现小石头、小棒、计数器、阿拉伯数字等计数工具,让学生在追溯知识演变的过程中体验计数方式的简化,感悟数学的智慧,深入理解“十”这个计数单位和“以一当十”的内涵。

回溯知识的生长过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经验,反映数学本质,不仅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难度,更易于掌握双基。

3.记忆理解和 变式演练 并存

只有良好的数学记忆,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没有记忆,一切理解都谈不上。特级教师陈守礼先生指出:“数学双基中最基础的部分要变成条件反射,就像肚子饿了想吃饭。”小学数学中, 许多结论必须准确记忆、快速反应且能熟练运用。如九九乘法表的背诵与运用,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圆周率的倍数结果等。但是,过度的记忆、重复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变式演练无疑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金钥匙”!从学生熟知的原始问题开始,通过一系列“梯度合适的”“小变化的”题目过渡,最终解决学生不熟悉的、有难度的问题,即我们常说的变式。每一个变式,都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既能夯实基础,又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个上升的阶梯。

郑毓信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入适当的变化,但“求变”则又为了“不变”。这也就是说,通过恰当的变化与必要的对照以突出其中的不变因素。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记忆理解和变式演练是和谐并存的,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促进记忆,“重复”通过变式得以发展。

4.熟能生巧 和创新思 维贯通

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傻练。熟练是理解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李士锜教授认为:熟能生巧是一条掌握“双基”的途径,但“熟”并非一定能生巧,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反省。“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的“巧”可以理解为学会某一知识或某一技能,而高层次的“巧”可以解释为向创造发明提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高层次的“巧”, 打通“双 基”和创 新两者间 的思维通道, 开辟发展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

例如,《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教师先让学 生在1~6乘法口诀 的基础上,主动探究、编制口诀;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初步记忆口诀;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 进一步熟练记忆。如:同桌、师生对口令;比一比,看谁算得快:一首七言古诗一共有几个字?2月份 (4个星期 )有几天 ? 从拓展练习5×7+7=6×7=42、3×7+6=4×7-1=27的算法, 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5.基本思想和 数学文化共 生

学习了语言更善表达,学习了艺术更会观赏,学习了数学应更会理性地思考。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变得越来越聪明,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理性的精神,蕴含着数学文化。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中,当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和谐共生时,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明要在自己一米内找宝藏”的情境出发认识圆。以“什么是圆”“为什么是圆”“怎么画圆”几个问题展开,层层深入,理解“圆,一中同长也”的特质。峰回路转,用科学思想质疑:“小明的宝藏一定在地面吗? ”将课内问题延伸到课外……最后,让学生观察、欣赏生活中的圆,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建构于学生脑海、浸润于学生心间。如此,“圆”文化的渗透就像泡功夫茶一样, 香味慢慢蔓延,让学生回味无穷。

6.学习情感 和数学智 慧互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和认知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影响着人的行动和选择。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会给学习带来障碍。课标2001版和课标 (2011版 ) 中的三维目标都有“情感”这一核心词,可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的重要性。“情感”和“智慧”这两个元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应答、相互融合,并在它们的互动与对话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成为传递知识、培养情感、形成智慧的动态过程。

上一篇:工会组织优势下一篇:老年性痴呆症饮食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