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生平事迹

2024-05-14

叶圣陶生平事迹(精选10篇)

叶圣陶生平事迹 篇1

叶圣陶名言

1.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2.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3.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4.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5.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

6.“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7.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8.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0.“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11.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12.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13.„„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14.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6.“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

17.叶圣陶谈语文学习方法: “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个别),归纳(个别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项。”

叶圣陶简介 篇2

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894年10月28日诞生于江苏苏州一清贫的市民家庭,1988年2月16日病逝于北京。原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笔名有叶匋、允倩、斯提、郢、郢生等。19中学毕业,因家庭生活困窘无力升学,19至1923年先后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任教,对教育界状况和知识分子情态了解甚深,为此后创作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青少年时期即酷爱文艺,曾为诗社“放社”盟主。1911年开始发表诗歌及文言小说等。19“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其创作一发不可收。19参予发起新文学第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作品数量之多、体裁之广、知识分子形象刻划之真切,颇为新文学文坛所瞩目。小说《隔膜》、《火灾》、《线下》、《城中》诸集,在关注妇女命运、憧憬人生的“美”与“爱”、思考知识分子道路的同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着灰色卑琐的人生。” (茅盾语),成为新文学作品中放射异彩的独特篇章。同期,开创了现代童话创作这一新型文学体裁,童话集《稻草人》和此后出版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文字优美、清新,想象丰富、诗意盎然,寓善恶、美丑的`评判于浅易的故事之中,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散文《剑鞘》、新诗合集《雪朝》中的作者诸篇,笔致诚朴、淡雅、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作家的人生评价和创作才华。

1922年与朱自清等创办新文学第一个诗刊——《诗月刊》。

1923年至1937年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参予编辑文学研究会刊物《小说月服》、《文学旬刊》和《中学生》、《文学》等杂志。此期短篇小说、童话多收入《未厌集》、《四三集》,散文多收入《脚步集》、《未厌居习作》。面对内敌外侮的种种行径,叶圣陶的创作风格也由沉稳、冷隽转而为热烈与愤激。有“扛鼎”之作称谓的长篇《倪焕之》于1928年出版,成为现代知识分子在“五四”前后十余年时代壮潮激荡下,艰难探索,走向集体主义的真实记录。同期编发文学新人丁玲、巴金等人的处女作,文学“伯乐”之举成为美谈。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苏州、武汉、成都、重庆,最后返回上海,坚持编辑出版工作和爱国宣传。角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反对独裁统治、要求民主自由的爱国运动。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语文教学研究愈益深入,编辑自幼儿园起至大学国文教材多种,论文辑为 《作文论》、《文章例话》、《文章讲话》等,对教师、学生均深有裨益。全国解放后,长期担任出版、教育界领导工作,仍笔耕不缀,出版诗歌、散文、童话、教育论文多种。

读叶圣陶有感 篇3

黄婷婷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多少有一些感悟。

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

《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言教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教会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大书。没有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教师,在认知、发掘、捕捉材料时比较迟钝,缺乏生活的灵性和悟性。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注目,就可捕捉到丰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营养。这种能力既靠学生自身敏感性,更要靠教师对学生写作悟性的开启,像气功大师为弟子疏通气路一样,当时机成熟时,手指一点,气路便畅通了。

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教师的写作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自然就有了仿效与追求的样板。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他们读教师的文章不能不产生动笔之情,他们聆听教师谈写作经验体会不能不产生写作冲动,教师写作的勤奋刻苦精神不能不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古道热肠,春风化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朝夕相伴,言传身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心目中点燃起兴趣之火,这种火会越燃越旺,成为他们学好的强大动力。

叶圣陶写景作文 篇4

纵观您的着作,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童话和散文了。

先谈谈童话。记忆依稀记得,小时候,童话是最好的玩具,也是最好的玩伴。当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大地,金色的阳光在扩散。我躲在某个角落,手捧您写的童话,如痴如醉地品尝。仿佛在放在我面前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堆柔软的面包;而我,就是高尔基口中那个饥饿的人,正一步一步扑向它,汲取维持生命能量的养分。感谢你的手中的笔杆,送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您的童话,让我第一次接触到文字,从而喜欢上玩转文字。

接着,散文。散文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体。从您的文字中,我阅读不到悲伤。然而,我写出来的散文却总是略带一点伤感。这一点,我始终找不到原因,也许,是习惯吧。习惯了下雨天的孩子,面对晴空,感觉是欣喜,还是悲伤?不可否认,散文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至真、至纯的文体。再次阅读您的作品,字里行间,我收获了一份感动,学会了热爱生活、善于观察。

然后,声望。记得,有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声望愈大,承受的压力愈大。然而,在你的作品中,我感觉到你把压力全都浇筑成至美的文章中。是那么的完美。您始终没有被声望俘虏,是那么自然,亲切。当然,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最高兴的事情是:自己的作品得到读者的肯定。这是至高的荣誉,也是文字的归属。在一片热烈掌声的背后,您应该十分满足。毕竟,您在文学这本史册上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您为无数孩童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叶圣陶教育名言范文 篇5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叶圣陶论阅读教学 篇6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阅读教学自然也就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做好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阅读教学方面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以及心得体会。

一、首先,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

他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谈到:“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预习原很通行,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也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并且他把预习工作分项做了说明。”具体说来可分为三步:

(一)通读全文

通读全文,在这部分叶老先生强调研究段落划分的道理,标点的道理,强调对课本采取质疑的态度。并要求教师用指名通读的办法检查预习结果,并指出初读的方法有两种:一是 吟诵,二是宣读。

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并不多,按照普通话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工夫,使听者移情动容。

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平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

这两种读法,宣读是基本的一种,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读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并且,要求考查学生对于文字理解与否,听他的宣读是最方便的方法。

(二)认识生字生语

所谓认识,是指:“一方面知道解释,另一方面更知道该如何使用。”教师必须在使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就是:生字生词必须依据本文寻求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寻其正当用法。要考查学生对于生字生词的认识程度怎样,可以看他的笔记,也可以听他的口头回答。学生认识生字生语,往往有模糊笼统的毛病,用句成语来说,就是“不求甚解。”必须使他们不犯模糊笼统的毛病。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预习的时候应让学生自己去查一查年表、地图、字典、辞典,从而知道太元是什么时候、武陵在哪里。既让学生记得牢,又克服了对待生语时“不求甚解”的毛病。

(三)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章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布置与剪裁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与疵病,这些就是所谓不同的观点。对于每一个观点,都可以提出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寻求解答。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不得其要领,当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

对于这一项预习工作,叶老先生强调可以让学生写笔记,以便上课讨论有所依据,往后更可以复习、查考。学生作笔记要希望收到实效,就不得不督促学生凡作笔记务须精心撰写。所谓精心撰写也并不求其过高过深,只要写下来的东西真是他们自己参考与思索得来的结果,就好了。参考要有路径,思索要有办法,这不单是知识方面的了,而且是习惯方面的事。习惯的养成在教师的训练与指导,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考。

二、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是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他认为,讨论法对阅读教学很实用。他曾说:“上课时候令学生讨论,由教师做主席、评判人和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但他同时也强调,这个讨论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要进行得有意义,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学生在课前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充分的预习,对课文还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那么这个讨论将会是无效的,教师只得自己一个滔滔汩汩地讲下去。

第二,还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听取人家的话,评判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地态度比勘自己的与人家的意见,这些都要历练的。如果没有历练,虽然胸中仿佛有一点准备,临到讨论时不一定敢于发表的。不然,学生成为只能听讲的被动人物,任何功课的进步至少要减少一半。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纠错、补漏,要抱客观的态度,语言要精要。

三、叶圣陶先生还认为,阅读教学并不囿于语文课文的教学,除此之外,还应指导学生课外的阅读。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A)版本指导:这一点对我们如今的阅读教学的启发可以说是很大的,如今出版行业发达、盗版书横行,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选择一个好的版本非常重要。

B)序止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跳过序言和目录直接从正文开始,而序言和目录常常包含着作者创作的意图,以及全书的整体思路体系,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序言目录,对学生更好地阅读一本书往往大有神益。

C)阅读方法指导:各种书籍的性质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小说或剧本,一般读者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但凡是好的小说和剧本,故事仅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归挥他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判,那些才是精魂。阅读小说或剧本而只注意它的故事、专取迹象、抛弃精魂,绝非正当方法。精魂就寄托在迹象之中,对于故事自不可忽略;但是故事的变化曲折所以如此而不如彼,都与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批判有关,这一层更须注意。初学者还没有素养,一时无从着手,全仗教师给他们易理解的例子与浅明的指导,渐渐引他们入门,逐一理解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才会与作者的精神相通,才是阅读这一类书籍的正当方法。

有些学生喜欢看一些低级趣味的小说,教师屡禁不止,让老师们十分头痛。这是因为没有学得阅读这类书籍的方法,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故事上。他们如果得到适当的指导,渐渐有了素养,就会觉得低级趣味的小说之类除了情节这个空架子之外没有东西,不待他人禁止,自然就不喜欢看了。

又如诗集,若是个人的专集,按写作年月,顺次看诗人意境的扩大或转换,风格的确立或变易,是一种读法。按题材归类,看诗人对于某一题材如何立意,如何抒发,又是一种读法。按体式归类,比较看诗人对于某一类体式最能运用如意,倾吐诗心,又是一种读法,以上都是分析研究方面的事,而文字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篇7

1.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2.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

3.“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4.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6.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7.“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8.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9.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10.……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 ……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1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2.“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

13.叶圣陶谈语文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个别),归纳(个别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项。”

14.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

15. 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都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想,养成使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

16.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赢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17.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18.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以启发诱导为主,教师只须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想、多写、多改。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经过长期的辅导和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学会举一反三、触处自伸的本领,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得到学习语文的实益,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使学生去“自求得之”,那就进入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成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19.阅读是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得正确无误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增强我的能力。就是读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等,也不是没事做闲消遣。好的文艺作品中总含有一种人生见解和社会观察,这对于我的立身处世都有极大的关系。

20.语文教育说到底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全面的、善于处理生活的普通公民,决不能把学生训练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吏,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

21.习惯就是由于多次重复和长期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22.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23.教师只管讲,教师是演员,是主角;学生只管听,学生是观众,即使偶尔举举手回答个问题,也不过是个配角。叶圣陶说:“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

24.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鄙意则谓今日而言教育,此一点首宜打破。

25.“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为什么长期以来,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还只是注重在“教”上用功夫,而不愿在“导”上花气力呢?那是因为“教”比“导”容易,“导”比“教”困难;“教”有地方搬用,如教学参考书或优秀教师的教案等,而“导”却完全得由自己去反复琢磨,精心设计。

26.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之水平关系至巨。……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假若教师本人既不善读,也不善写,怎么能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呢?以己之昏昏,欲人之昭昭,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也,

27.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育“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28.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真地把握好三个阶段,即“预习—讨论—历练”;其中“预习”在课前完成,“讨论”以课内为主,“历练”则以课外为主。

29.“逐句讲解”的教法却只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瓶子或袋子,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得靠老师来讲解,来灌输。这种方法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老师写,学生抄”,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0.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使学生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

31.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总之,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就学生已有之能力水平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

32.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33.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34.不要使用不足以看出学生精读效果的考问方法。

35.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36.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37.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38.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39.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40.情感与思想是“互相联涉,分割不开的”,“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而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加充实。……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

41.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善于说,一方面要使他善于听。读和写呢?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在现在的时代,听、说、读、写非连起来不可了!

42.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43.儿童时期如不经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可宝贵的锁钥。

44.凡是带点儿教育意味的事都一样:自己做不到的,别教人家做;自己教人家,要想收到效果,就得自己做出榜样来。

45.国文教师的任务,一般人不大肯想,只觉得茫无涯岸;其实也很明白,只要指导学生,使他们能够阅读,能够写作,就可以俯仰无愧了。这里说的阅读也包括听,即用耳朵来阅读;写作也包括说,即用嘴巴来写作。

46.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47.叶圣陶专门撰文指出,有七种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第一种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字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言翻作口头语言。第二种教师喜欢发挥,他们可以根据课本中的几个词或几句话而推广到与本篇文字毫无关系的限度以外。第三种教师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的肩膀上。第四种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之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之后又是一阵称赞,用的大多为“好”、“美”之类的形容词语。第五种教师喜欢出既难又深的议论题目让学生作文,学生自己无话可写,只得把听来的看来的话复述一遍。第六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大动干戈,整段钩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或者在钩掉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些文字。第七种教师则在学生作文每行句子下面不停地打圈,表示眼光并未在任何地方跳过,篇末还会加上诸如“清顺”、“意不完足”之类不痛不痒、不着边际的话语。

48.语文老师要加强进修,边教边学,以身作则,自觉觉人。最要紧的是自己能读能作,不至于读而不懂,作而不通。

49.教师讲了一大堆有道理的`话,可是他的实际生活并不那样,他的话就不会对学生起多大的作用。或者讲了什么是不好的,可是他的实际生活里就有那种不好的成分,那就会给学生很坏的影响。

50.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种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利便的,要推写作。

51.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

52.语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语文教学的肩膀上。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53.语文教学需采用启发诱导,温故知新,阅读与写作,精读与略读,经师与人师等相互结合的方法和原则。

54.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语文课本。

55.学生在课内“精读”的基础上,课外要进行大量的“略读”和“自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

56.语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

57.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粗劣的瓦砾。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58.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诸种心理能力中,想像力仅开发利用了百分之十五左右。

59.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叶圣陶作文大赛获奖作文 篇8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春雨文社高三8班王梓伊 心若没有栖息地,走到哪里都是流浪。——题记

我不了解三毛,我只是个读者,一个为她文字感动的普通人。在我看来,三毛,这个蒲公英般的女子,传奇的人生让人琢磨不透。她留下来的痕迹并不多,除了文字便是那些模模糊糊的老式旧照。,贾平凹老师曾说过:“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的身子,披着头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这和我对她的构想很是相符,她一定是个在操场策马奔腾、在沙漠中赤脚游走的自由少女。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自然的、美好的,没有原因。只因为她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戚,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是那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每当读到三毛的作品,我能从中发现一个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草原中的牙尖、沙漠中的绿洲,它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从前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感同身受”,直到遇见她,哦!原来这世上有同我一样的女子,我们都喜欢自由、喜欢心里什么都没有,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蹦蹦跳跳、走走逛逛,这儿看看热闹、哪儿看看热闹,与生人微笑、听街边抽着烟袋的老夫、纳着鞋底的老妇讲讲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毛一生追求的幸福用语言是无法形容的。她的这种幸福也许正是来自灵魂和身体上的自由。她曾说过:“心若没有栖息地,走到哪里都是流浪。”我很幸运在这个不自由的年纪遇见洒脱的她,使得我在夜深人静时、阳光正暖刻,在她为我描绘出的那些小岛上、那草场中、那沙漠间快乐地同她一样。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洒脱,一般在春光里旅行,寂寞了,独自去远行。

如果有来生,有没有人爱我,也要努力做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点评:文章以三毛为写作对象,通过对三毛经历、个性及其文字的描述,表达作者对其赞赏及仰慕之情。流畅的文笔、诗化的语言,甚至让人感觉到有“三毛”的影子,可见,小作者对三毛作品的熟悉程度。对三毛的描写也抓住其精神内涵——自由洒脱。同时,作者通过与三毛的对比,审视自己,实现自己心灵的净化。我想,这才是写作的真谛。

拾起遗失的教养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春雨文社高三3班和 岳 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精神文明似乎却在一步步地消退。在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中,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却日益频繁。教养的缺失,很多时候蚕食着我们的文明。民族走向振兴,文明走向灿烂,国人只有清醒过来,拾起在流逝的时间中遗失掉的教养。

教养的缺失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生活的一件件小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式”过马路,已经成为不能遵守制度随意闯红灯的代名词。倘若某天你在一个车水马龙的地方等红灯,你总会发现有几个人成群结队的、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疾驰的车辆之间。后面的人见状随波逐流,毫不犹豫的跟了上去。似乎交通规则就是拿来做样子的条文,丝毫没有一点的约束力。据报道一位著名的学者的孙女儿刚从国外回来,在路上看到随意闯红灯的现象时,非常纳闷的问他说:“爷爷在中国,红灯是可以过马路吗?”他的爷爷被问得无言以对。连一个小孩子都懂事情,为什么大人却不懂。这似乎看上去真的有点荒唐可笑,然而事实却是如此。中国式过马路显然是对中国人目前教养的缺失、乃至民族劣根性的莫大讽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我们对身边这些不文明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是该拾起遗失教养的时候了,否则我们的文明发展将会遭到严重的挑战。在自己的家里不懂得规矩不说,在别人的家里依旧不守规则。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明显提高,出境游也是很容易就可以实现的愿望。在国外的中国人会遵守规则,会讲文明懂礼貌吗?大多数人是没有问题的,但仍有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这样。从中国大妈们疯狂抢购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从随地乱扔垃圾到飞机上侮辱空姐…...文明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似乎就是没有教养的野蛮人。国外一些公共场合的文明标语都是用汉字书写的,难道是来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吗?那些是给中国人提供的特殊服务,是在提醒中国人要讲文明。是该拾起遗失的教养的时候了,否则我们的民族将很难在世界上立足。前些天新闻上也曾报道说,一位司机酒驾为了躲避交警的检查,开足马力向前驶去,将执勤交警拖出去几十米远。不顾他人的安危,酒驾之后还与交警发生争执,一错再错。心中的规则和法纪已经荡然无存。还有,大货车在高速公路上为逃避高速费,将交警拦下,私自占用施工车辆专用车道…… 当你看到这些事情时你是否嘲笑过这些人的荒唐,可你是否有自己反省过?今天的你做到文明了吗?应该说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常生活中自律的缺失。似乎制度和规定都是让别人遵守,而自己完全凌驾于行为之上的。是该拾起遗失的教养的时候了。也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我们的文明建设,塑造出更高尚的文明中国人。文明与教养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柱,然而一系列的事情和现象却在一次次的提醒着中国人。教养的缺失是可怕的,文明在较量中形成,教养在文人中展现。拾起被一时的遗忘的文明。中华文明将会更加灿烂的光芒!

点评:文章围绕当今国人“教养”问题展开讨论,立意高远。从“中国式”过马路到国人出境游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从违章酒驾到高速上的违章行驶……文中列举种种不文明现象,直击国人教养的缺失,论据充分、语言犀利。文中流露出作者对国人教养缺失的痛心、对中华文明现状的忧虑,其文人情怀在字里行间中可见一斑。

我有傻气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春雨文社高三4班张安迪

青年人就如同早上初升的太阳,带来光明与活力。有朝气的青年朝气蓬勃,有志气的青年志向高远,有才气的青年才华横溢,有骨气的青年傲骨铮铮,而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青年,却有一股傻气。看,那忙碌的身影!

“二哥,帮我把垃圾倒了!”“二哥,帮我搬桌子,太重了,搬不动!”“二哥,快把抹布递给我急用!”„„

每逢班级的大扫除,我总是像只陀螺一样,被这一句接着一句的“二哥”“赶”得满班飞旋,别以为我会厌烦,相反这忙碌让我很快乐,因为我的存在能为别人带来欢笑方便,我的付出能换来教室的整洁与干净,因此,面对别人能躲就躲的班级大扫除,我总是快乐地忙碌于其中,帮助别人做些事。但这却让别人觉得我傻傻的,因此也使我荣获了“二哥”的称号。听,那直白的话语!“二哥!”我循着声音望过去,看见了我的好朋友A,”待会儿考试,能不能把答案给我发过来?”望着A那一脸期待的表情,想想我和他之间那深厚的友谊,我坚定地给出了我的答案:“不可能!”

A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他根本没想到一向有求必应的我会拒绝他,没等他反应过来我便说:“不给你答案是为了你好,给了便是害你。”说完我转身进了考场。

唉!我的心里有点后悔,我本可以委婉的拒绝他呀!话说的那么直白干脆,肯定很伤人的,我真是傻,做了对的事,却说了不够好的话。考试结束,我刚刚走出考场,就被A叫住,“完了”我内心暗想,“他还生我的气呢!” “二哥,刚才是我不好我不该作弊„„”看着A越说越窘迫,我赶忙接话:“刚才什么事儿?”A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你,哈哈!”我俩同时默契地笑了出来,“你还真傻,这么健忘!”虽然我们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瞧,那倔强的面容!

放学后,我和A一同乘公交车回家回家,车上人很多很挤,不过幸运的是我和A找到座位坐下,没过两站上来一位老太太,手里领着她的小孙女,小女孩和老人因为人多,再加上车上本身摇摇晃晃,有些站不稳,我和A决定把我们的座位让给她们。我们俩起身,边向外走边叫道:“奶奶您会坐在这儿吧„„”话没说完,我们俩就被人挤了一下,回头一看我们的座位上坐了一对年轻的情侣。老人听见声音,已转头望向我们,看见这样一幕,脸上有些尴尬,而我的内心却已十分愤怒。

“叔叔,阿姨,请把这个座位让给那位奶奶好吗?”我强压着心中的怒火,但也十分客气的说道。

那对情侣上下扫了我衣眼,便不耐烦地说道:“去去去,别多事!该你管吗?不该就别那么多废话!”

“怎么不该我管!”我的声音瞬间提高了,“这座本是我要让给那位奶奶的,却被你们占了,尊老爱幼你们不懂吗?”

“对!我也看见了,你们两个大人还没孩子懂事儿呢!”“是呀,你们俩怎么回事儿!”旁边的人看不过去了,也一言一语的说了起来,那两个人顿时泄了气,将座位让给了老人和他的小孙女。我和A也舒了一口气,A拍拍我的肩膀,笑着说:“你可真够倔的!万一没人帮你呢?”我说:“我相信,邪不压正。” 我有傻气,我的傻气是为班级做贡献的快乐,我的傻其实我做人做事的正直与对待朋友的宽容,我的傻其实我面对“恶势力”时的倔强勇敢。我很傻,但我为此骄傲,点评:文章结构清晰,选取了生活中的三个片段,在貌似“做傻事”的过程中,传递的却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致生动,画面感极强,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叙事过程曲折有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魂兮归来,哀吾九州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春雨文社高三2班曹婉腾

假使我见你,隔了悠悠岁月。我将以何贺你?——拜伦 大抵是立秋刚过的原因,八达岭上空阴云密布,空气压抑得很,连呼吸中也夹杂着一丝沁骨的寒意。

我将围巾围得更紧一些,怀着莫名的崇敬与忐忑,轻轻抬起脚踏在石阶上,唯恐惊扰这沉睡的巨龙。谁想还没迈出第二步,就被拥挤的人潮挟着推了上去。五花八门的方言交替着在我耳畔回响,而各式噪音的制造者们,他们唇畔那么笑容甜蜜的如出一辙。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话委实适合形容如今的意境,一路上入眼的尽是浓郁的秋意,草木叶子大多已经凋落泛黄,只有积雪还未化开,衬着灿金微红的枫叶,格外应景。长城上一块块石砖凹凸不平,像极了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后千疮百孔的残破身躯。然而谁又能估算得出这残破身躯中蕴含着的无尽力量呢?

远方的烽火台斗折蛇行,绵延不休。只是不知,这史诗般的建筑历经多少代帝王修缮,又葬过多少森森白骨?新年纤纤弱质的孟姜女,她为夫君哭倒的长城又在何处? 千斤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都说沃土埋忠骨,然而埋的又何止忠骨。长城绵延成万里,地下尸骨怕便不止万具。长城承载了千年的记忆与哀伤,这里有过昏庸君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人一笑,亦有过孟姜女泪洒长城墙的凄美传说,更有过宁死不降的士兵苦苦抵抗戎狄,一腔热血赤血至今仍殷„„

风声鹤唳,那是埋骨于此的生魂的呐喊与呼唤,你„„可曾听见? „„魂兮归来,魂兮,归来!

扶着斑驳的城墙,我抬头仰望远方。千年之前,那位统一天下的帝王是否也曾站在这里,以胜利者的目光展望未来?那么他是不是也是思索过,民族精神会否在千年后的今日面临沉寂与消亡?

我的追思渐渐被过往行人的谈笑声打断,而他们身后,那些如同年迈老者般的墙砖,它们身上那一个个丑陋的疤痕,那一道道深刻的伤口,都仿佛化作了嘲笑的脸孔,注视着周遭那些拿着自拍杆勾肩谈笑的人们„„

一个民族的衰落,往往始于民族精神的消亡。

长城,那是类于中国灵魂般的存在,是本该被景仰,被热爱的图腾,如今却完完全全地变作一片毫无内涵的旅游地。哪怕有些许追思,也顷刻便淹没在人们的欢声笑语里。些许微雨落在脸颊上,转眼便消失了踪迹。“你的姓名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这是一句墓志铭,刻在莫斯科红场的墓碑上,给予战争中所有牺牲的无名英雄。他们铭记着先辈的付出,铭记着曾经的荣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经的辉煌战绩和淋漓鲜血早已深深镌刻在灵魂里,所以他们不断前进发展。而我们呢?曾经守卫着中华国土的长城被强行修葺成崭新的模样,剥去历史赋予的沧桑外衣,赤裸裸地现身于世界游客面前,供人肆意欣赏拍照。我们的热血已经被现世安稳降温冷却,剩下的还有什么?

我知,我一直知,脚下这条沿着大好河山曲折盘旋的巨龙之主,那五千年前便曾独步天下的王者魂魄,仅仅是在沉睡罢了。倘有一日,他睁开明媚如春光的金瞳,看到的只是剩下断壁残垣,他是否会感到悲哀?而我们又该如何迎接他的归来?

假使我见你,隔了悠悠岁月。我将以何贺你?拜伦答:以沉默,以眼泪。而我不愿哭泣,我愿以钱钟书先生的一言来贺他:从今往后,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雨还在下,又或许千年来从未停息。王者终将归来,而我甘愿等待。终有一日,他将重拾昔日的荣耀,执正义之剑,行王者之风,俯瞰天下,睥睨众生!

待到那时,且请长歌一阙——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九州!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篇9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叶圣陶做小学教员时,有一次看到一个男孩举起一块大砖头,正想向另一个男孩砸过去,赶紧上前制止了他,并请他到办公室去一下。男孩惶恐不安地往叶老师的办公室走去,而叶圣陶自己在后面做了一会儿停留。当叶圣陶跨进办公室,男孩已低着头做好了接受一番“口水轰炸”教育的准备。这时,叶老师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摸出一粒糖递至男孩跟前。男孩迟疑地抬起头,一头雾水,而叶老师亲切地笑了,说:“这颗糖是奖励你对我的尊重,老师叫你来你就来了,所以我要奖励你!”紧接着,叶圣陶又从兜里掏出第二粒糖,说:“这颗糖是奖励你什么?”男孩困惑地摇摇头,叶圣陶继续说:“是奖励你有正义感。刚才我调查过了,你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别的女孩子才对他举起砖头的„„”这次,男孩害羞了,说:“老师,即使他欺负别人我也不该用砖头砸他,那多危险呀!”叶圣陶咪咪笑了,又从兜里掏出第三颗糖:“你真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好孩子蹦蹦跳跳地走了,快乐的手心攥着三颗甜蜜的糖。

叶圣陶专集读后感 篇10

我在暑假里,读了许许多多的课外书,而其中有一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书,书名叫《叶圣陶专集》。

这本书的作者叫叶圣陶爷爷,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叶圣陶爷爷在这本书里所用的词语,各式各样。里面的那些好句好段也写得很优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有一篇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题目叫“稻草人”。等我把这片童话故事读完后,我觉得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比其他作家写的好,因为其他作家全是写稻草人的动作和表情,而叶圣陶爷爷不仅仅写了稻草人,还写了其他东西,比如说:飞蛾、主人、蝴蝶,等等。这样写就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具体。叶圣陶爷爷也运用了一些拟人句。比喻句和排比句,阅读文章时,让我感受到稻草人在叶圣陶爷爷眼中是多么尽职、认真。

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生动,形象,我们英爱要阅读好文章。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好学生!

上一篇:发展性教学理论下一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