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平事迹

2024-09-24

李白生平事迹(通用5篇)

李白生平事迹 篇1

李白生平事迹

一、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有三个老婆,第一个是许宰相的孙女,姓许。第二个,不详其姓。第三个宗宰相的孙女,姓宗。此外还有一个姓刘的。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生的。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阳 ;另一子名:天然,小名“颇黎”。李白之所以为子女取名如此,是与他家曾居碎叶有关。西亚、中亚当时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但不久两人就分开了。

第二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寂寞的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领了结婚证。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钱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唉,羡慕啊。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但是,也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得一此女为妻,足矣。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承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她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四、赐金放还的详情: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李白《送友人》之“友人”事迹考 篇2

[关键词]李白;《送友人》;《花萼楼赋》;范崇凯;高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173-05

李白《送友人》是一篇万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其诗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此诗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甚至被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誉为:“对景怀人,意味深永。”但对李白此诗中之“故人(友人)”为谁,及何地所作等“诗本事”,则考索不多,因而也就难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不能不说是李白诗研究中的一件憾事。今特对“故人(友人)”所指及相关问题进行考索,以抛砖引玉。

(一)

明人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20“诗”“赠送上”著录的诗作中有:《淮南卧病书怀蜀中赵征君蕤》,作者署名为“李白”;《江上寄巴东故人》,作者署名为“前人”;《送友人人蜀》,作者署名为“前人”;《送友人内江范崇凯》,作者署名为“前人”;《赠兄崇凯》,作者署名为“范元凯”。这五首诗的前四首,从作者署名看,皆为李白之诗。其中的第四首《送友人内江范崇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上面提到的李白四首诗,又见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第一首,见《全集》卷13,篇名全同;第二首见《全集》卷14,篇名全同;第三首见《全集》卷18,篇名全同;第四首亦见《全集》卷18,但是篇名有所不同。《全集》篇名为《送友人》,比《艺文志》少“内江范崇凯”五字,而这第四首即是我们要考索的。

上引《全蜀艺文志》所录李白的这几首赠送诗,我们注意到:从诗名看,多与蜀地有关,而且往往构成整齐的“动词(V)+名词词组(N)”结构。说得更具体点,就是形成一种固定化的格式:表送别怀念类动词+被送别的友人的籍贯地望+被送别者。这正是古代诗人给诗篇命名的常见格式。所以,我们认为,《送友人》诗的全名当据《全蜀艺文志》,作《送友人内江范崇凯》为正,“友人”的真实身份是“内江范崇凯”。另外,《全蜀艺文志》卷1“赋”还载有范崇凯《花萼楼赋》全文并《序》。

关于《送友人》之“友人”究竟为谁,明代的另一学者曹学俭也很关注。曹学俭《蜀中广记》卷101《诗话》云:“李白‘青山横北郭’一首题云:《送友人作》。不知其为何人与何地也。《诗林振秀》题下加‘新津作’三字。《资县志》载此首连‘见说蚕丛路’一首,俱作《送范金卿还资州作》。金卿,即范崇凯,献《花萼楼赋》者。《内江县志》复收李白《赠崇凯古风》一首,或亦有所本也。”又《蜀中广记》卷8云:“川西道成都府内江县志云:西北十五里,有花萼山,有寺临江崖上,锈‘汇澜有斐’四字。唐范崇凯书。《方舆胜览》:花萼山,距内江县十里许,唐范金卿读书处。按:范崇凯,玄宗时献《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乡人荣之,以赋名其山也。其弟元凯,亦能文,时称为‘梧岗双风’。李太白《赠范金卿》诗云:‘君子枉清盼,未知东走迷。离家未几月,络纬鸣中闺。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携。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石齐。拂拭欲赠之,申眉路无梯。辽东惭白豕,楚客羞山鸡。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又:‘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游子睹佳政,因之听颂声。’《白集》又有‘青山横北郭,……萧萧班马鸣’一首,《志》云亦送崇凯作也。金卿所居故址有卧碑,镌《华萼楼赋》,剥落殆尽。山之后湾,有金卿墓。”

以上引文,有几点值得注意。1.李白赠范崇凯之诗,除《送友人》一首外,当还有《送友人人蜀》(即“见说蚕丛路”首)、《赠范金卿二首》等。2.《送友人》首,又名《送范金卿还资州作》,写作地点在新津。3.范崇凯字金卿,内江人,曾于内江县西北十里处之花萼山中读书。唐玄宗时献《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有弟元凯,亦能文。

可见,曹学俭同样认为《送友人》之友人乃范崇凯。考《四库全书总目》卷70“史部”之“地理类三”云曹学俭《蜀中广记》:“搜采宏富,颇不愧广记之名”,“谈蜀中掌故者,终以《全蜀艺文志》及是书为取材之渊薮也。”既然“搜采宏富”,其说必有来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如果比较上引周、曹二家之说的区别,我们发现:周复俊《全蜀艺文志》谓“送内江范崇凯”,而曹学俭《蜀中广记》说“送范崇凯还资州”。这里涉及到范崇凯的籍贯地望,故不可不辨。其实,“内江”与“资州”并不矛盾。《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资州资阳郡,上。本治盤石,咸通六年徙治内江,七年复治盤石。……县八:盤石、资阳、清溪、内江、月山、龙水、银山、丹山。”则“内江”系“资州”所辖之县。如此,则《全蜀艺文志》谓“送内江范崇凯”是说的县籍;《蜀中广记》作“送范金卿还资州”是说的州籍。

至于《蜀中广记》关于范崇凯其人其事的记载,则更有较多旁证。如:《全蜀艺文志》卷20继李白四首“赠送”诗之后所著录的范元凯《赠兄崇凯》的作者介绍云:“范崇凯,内江人,奏《花萼楼赋》为第一。其弟元凯,亦自负其才。《赠兄诗》云:‘洛阳纸价因兄贵,蜀地红笺为弟贫。南北东西几千里,除兄与弟更无人’。”其谓范崇凯为内江人云云,与《蜀中广记》所言相合。但这里要附带说明的是:《全唐诗》卷311只著录范元凯《章仇公(兼琼)席上咏真珠姬》诗一首,而于《全蜀艺文志》所录范元凯《赠兄崇凯》诗则未收入,不过,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遗》卷上作了补录。《全唐诗》卷311介绍范元凯云:“范元凯,内江人,与兄崇凯俱有才名。诗一首”,亦与《全蜀艺文志》所言不殊。从《全唐诗》未收《全蜀艺文志》所载范元凯《赠兄崇凯》诗看,《全唐诗》编者定未参考过《全蜀艺文志》,而两书对范崇凯、范元凯的介绍却基本相同,这一方面说明《全唐诗》别有资料来源,另一方面也表明各书对范氏兄弟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范崇凯中状元事,前人也有记载。《四川通志》卷22《选举·进士》即云:“唐开元:范崇凯,内江人,状元。范元凯,内江人”。徐松《登科记考》卷5论及开元四年(716)进士时言:“进士十六人,范崇凯(原按语:‘状元,见《玉芝堂谈荟》)、薛邕、史翔。”《文苑英华》卷86录薛邕、史翔《丹甑赋》各一篇。《丹甑赋》即本科试题。《全唐文》卷335、卷439所录薛邕和史翔之《丹甑赋》,即本于《文苑英华》。可惜

的是,范崇凯此赋已佚。

又考《民国内江县志》所存有关范崇凯事迹者更多,其有关范崇凯唐开元四年中状元、后应诏作《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金卿故居卧碑镌《花萼楼赋》剥落殆尽、邑人纪念李白与范崇凯诗友相会的太白楼等记载,除可与《四川通志》、《全蜀艺文志》、《蜀中广记》等所记互相印证外,还新载了李白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首所写之地——“北郭”、“东城”之所在。

考此《民国内江县志》,所据的最早材料当为清编《四川通志》。但清《四川通志》又多据明编《四川通志》。而明编《四川通志》之《艺文志》“出杨慎手”。故据《四川通志》而编纂的《内江县志·艺文》所录范崇凯之《花萼楼赋并序》,还当作仔细甄别。

(二)

上引周复俊《全蜀艺文志》谓范崇凯“奏《花萼楼赋》第一”,并于卷1“赋”部载全赋之序和正文。其后,清雍正七年(1729)黄廷桂等奉敕重修的《四川通志》,该书卷20《舆地·山川》“资州内江县”卷39及《民国内江县志》卷6《艺文》“赋”等亦全文录之。然而于此《赋》之作者,李昉《文苑英华》卷49、王应麟《玉海》卷164及《陕西通志》卷88、明费经虞《雅论》卷6《格式四》皆署名为高盖作,《全唐文》卷395亦同。皆与《四川通志》、《民国内江县志》之说为范崇凯作者不同。

那么,此篇《花萼楼赋》究竟为何人所作呢?笔者以为当是高盖。

王应麟《玉海》卷164云:

唐勤政楼、花萼楼(原注:并详见兴庆宫)。……《会要》:……天宝十三栽,……《选举志》:十月一日,御勤政楼,试四科举人,策外更试诗、赋各一道,制举试诗赋自此始(原注:《登科记》:开元十三年,进士试《花萼楼赋》)。……高盖《花萼楼赋》(节录):开元中,筑长安东郛,起楼瞰于外,银榜天题,金犀玉阙,望驰道而通禁林,走建章而枕长乐。攒画拱以交映,列绮窗以相薄。金铺珠缀,飞梁回绕于虹光,藻井倒垂乎莲萼。王诬《赋》(节录):……陶举《赋》(节录):……敬括《赋》(节录):……张甫《赋》(节录):……

按南宋王应麟之说,当出于北宋李昉等编纂的《文苑英华》。该书卷49“赋”部列《花萼楼赋》共五篇:第一篇,《花萼楼赋》,题下有“以《花萼楼赋》并《序》为韵”九字注文,署名为高盖。文字与字数与《四川通志》署名为范崇凯作的《花萼楼赋》并《序》完全相同。第二篇,同前韵,作者王诬。第三篇,同前韵,作者张甫。第四篇,同前韵,作者陶举。第五篇,同前韵,作者敬括。显然,王应膦所云不是杜撰。以后,清人编《全唐文》,于此五篇《花萼楼赋》之作者署名,均与《文苑英华》、《玉海》同。可见,从北宋至清的一些典籍,对这五篇《花萼楼赋》作者都无异议,特别是有《序》的那篇,都以为是高盖之作。只有清人据明人编纂的《四川通志》加以增删而成的《四川通志》卷20、卷39,才把高盖《花萼楼赋》并《序》的著作权归于范崇凯。《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之“地理类一”云:“《四川通志》在明代凡四修,惟《艺文》出杨慎手,最为雅赡”。故周复俊《全蜀艺文志》、清修《四川通志·艺文志》、《民国内江县志》等把高盖《花萼楼赋》定为范崇凯作,殆是承杨慎之说。杨慎,四川新都人;范崇凯,四川内江人。杨慎在修《四川通志·艺文志》时,也许出于为乡梓增誉添彩的目的而“高冠范戴”吧!

虽然,范崇凯《花萼楼赋》不传,但他当是第一个作《花萼楼赋》者。高盖等人之同名赋作,皆在其后。这从高盖等人的《赋》名题下之注可知。五篇同名《赋》作题下皆云:“以《花萼楼赋》并《序》为韵”。可见,五人之作,皆是步前人同名《赋》作之韵。此“前人之同名《赋》作”,就是范崇凯那篇被明皇誉为“天下第一”的《花萼楼赋》并《序》。

考高盖、张甫、陶举、王谨、敬括等人的五篇《花萼楼赋》,前三人者,当作于开元十三年。上引王应麟《玉海》引《登科记》即云:“开元十三年,进士试《花萼楼赋》。”这三篇《赋》,当是此三人应试时所作。但《全唐文》谓高盖、张甫、陶举均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即引《登科记》之说以否定《全唐文》说。笔者谓高盖等《赋》作于开元十三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高盖这篇《赋》和《序》的有些用语与开元十三年前玄宗的制诰和诗作多有相同。如《赋》云:“教本既同乎羲轩之日,睦亲又比乎棠棣之花”之“敦本”、“睦亲”,见于玄宗开元十年《诫宗属制》;“裂土苴茅以表庆,赐珪分瑞以联华”之“裂土”、“苴茅”,见于《封怀宁郡王嗣吴制》及《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开元元年八月);“信可以受无穷之祉,而保义我皇家者哉”之“保义皇家”,见于《授张说同中书门下三品制》(开元九年九月);“于是,神舆乃登夫翠辇而建华旒,钩陈警道兮环卫周。命期门使接跸,将有事乎娱游”之“钩陈”、“接跸”,见于《幸东都制》(开元五年,或开元十二年);“岂止唯临鄂杜之郊,空指邯郸之路而已裁”之“鄂杜”及“岂止…”而已哉”之句式,见于《答宋王成器等上表以兴庆宫旧里宅为宫制》(开元初)及《幸汤泉诏》(开元三年,或开元十一年)、《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开元元年八月);“即知华夷欣庆,冠带混并”之“华夷”,见于《封契丹李失活奚李大醣制》。而《赋》之《序》之“代邸”云云,“乃以花萼相辉为名”云云,亦见于玄宗《游兴庆官作并序》。从上所列的高《赋》与玄宗制诏的相同点看,当是玄宗制诏先出,高《赋》仿玄宗制诏,而非玄宗制诏仿高《赋》。玄宗这些制诏之出,最早为开元元年,如《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最迟或为开元十二年,如《幸东都制》。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玄宗之制诏,更不可能篇篇都去仿一篇臣下之作的一两个词汇或句式,而是相反。因为,皇帝的制诏,相当于最高指示,做臣下的不仅要无条件遵从,而且篇篇都是自己学习模仿的榜样。因此,说高《赋》仿玄宗制诏,当是确论。

另外,高盖在赋末还写下了“嗟乎!时难再得,岁不我与。迹已混于沈滞,心未齐于出处。此小子之所以瞻栋梁以自悲,仰云霄而失序”之句。这也是应试者的口气。而费经虞《雅论》载高盖此赋时亦云:“此唐人应试赋也”。高盖此时,殆已年过“而立”,故有“岁不我与”之叹。至于王谨之赋,则作于开元二十五年。王《赋》之开头有云:“我唐有国,堑炎海而苑绝漠,封日域而堤流沙;生尧舜而开统,诞文景而成家;于兹百有二十载。开元皇帝御极,居藩符五马之兆,在天岂一龙所加。”从李渊武德元年(618)建唐称帝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正合王《赋》所言之“我唐有国……于兹百有二十载”之数。徐松《登科记考》亦持此说。敬括《赋》殆亦作于开元年间。

以上考索可知,范崇凯那篇失传了的《花萼楼赋》并《序》,当作于开元十三年高盖等应试所作的同名赋以前。范崇凯于开元四年状元及第时所作的应试赋名为《丹甑赋》,不是《花萼楼赋》。范崇凯状元及第后,玄宗于花萼楼宴会兄弟,作赋高手范祟凯和其他同僚,献上各自

精心结撰的《花萼楼赋》并《序》,而范《赋》被钦定为天下第一。

(三)

李白《送友人内江范崇凯》一诗,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此诗究竟作于何时何地?上引明代学者曹学俭已经提出此疑问。我们认为:此诗乃李白早年在蜀中所作。其理由有三:

其一,从李白的创作崖略考察。据上文言,范崇凯于玄宗开元四年中了进士,名列第一,做了状元。但从《送友人》内容丝毫未涉及“故人”范崇凯中状元事推之,此诗当作于开元四年前,或即作于开元三年范崇凯赴京会试前不久。而此时李白约十五岁。或许有人会问,十五岁的李白,何能作此诗?据王琦《李太白年谱》云:“太白年五岁,能诵六甲”。“十岁,通《诗》、《书》,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殆作《明堂赋》。”可见,自许早慧如此,且十五岁即作《明堂》一赋的李白,其能在十五岁时写出《送友人》这样的诗,当不是问题。王琦《年谱》“后记”云:“太白生于蜀中,(25岁)出蜀之后不复旋返,凡蜀地诸作,皆少作也。”

其二,从地理方位考察。前引明代学者曹学俭提到一说,言《送友人》作于新津,新津在成都至眉山、嘉州、峨眉之间,是成都至眉山、嘉州、峨眉的必经之地。李白少时曾在眉山象耳山、嘉州锦冈山(或锦江山)读书,而峨眉山则是李白出蜀前的隐居之地。因此,早年游遍蜀地的李白在游新津或途经新津时遇见内江范崇凯并赠之以诗,颇有可能。但从诗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二句看,又不似送友人从新津回资州内江。因为自新津至内江,用“万里”一词实在是太夸而不实,与地理不合。因此,扈自中《资县志》之“新津作”说不一定可取。那么,上引《民国内江县志》的说法,谓李白送范崇凯之处,在清道光乙巳(1845,道光二十五年)修建的内江太白楼旧地——内江县东、西林寺刹前山,又如何呢?该志谓此地“两沟交流,群峰竞秀,即太白《送金卿》所谓‘北郭’、‘东城’处也”。又据《蜀中广记》卷8记内江原名中江云:“按《志》云:中江源出岷山,自灌口分支,经怀口入简县,历资江而下为中江,经三堆山下,西折而东至县,而复东折而南,至樟木镇又南折而西,至黄市,市距三堆十五里。一水周环九十余里,而县当其中,故日中江。”又《四川通志》卷20“寺观”记东、西林寺云:“东林寺,在县东北隅,宋绍兴十一年建,明洪武中重修。傍崖结楼,即石镌像,高阁临江渚,俯秋水之清涟;绀殿列峰峦,望晴云之缥渺。消蝉鸣于六月,听渔唱于三更。西林寺,在县北一里,宋咸淳五年建,明洪武中重修。万松郁郁,俯瞰江流,多水云逸趣。日光初出,影浴金波,与东林寺并胜。”位于内江县城北东、西林寺刹前山之太白楼——即原李白送范崇凯处的舆地形胜,正与太白诗所写的地理位置(北郭、东城)和景色(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有相合之点。其地在离县城之北一里处,那里可眺望苍郁之峰峦,缥缈的晴云;俯瞰清涟之江流,浴白波之日影。故《民国内江县志》卷1言内江之舆地形胜亦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记”。西林寺,太白楼,均在今内江市西林公园内。作者曾实地考察其间,亦觉李白《送友人》诗作于内江之说,有一定的可能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证,那就是李白遍游蜀地时是否到过内江。李白早年在蜀中之作,有一首《峨眉山月歌》,其辞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王琦《李太自全集》引南宋杨齐贤注“清溪”云:“资州清溪县,乾德五年省入内江,内江在州东九十八里”。此说虽为王琦认为“恐未是”,但他也未断然否定。如此,则此诗中的“夜发清溪”句,就可证李白确实到过内江了。故该诗作于内江之说,也有一定的可能。

其三,从《送友人》一诗的用词考察。如果说前面两点是力求“以诗证史”、“以史证诗”,这里便是“以诗证诗”。诗歌本身的用词可以透露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信息。李白《送友人》中的数个关键词值得深入剖析。首先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句。“青山”:本指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但在唐代的文化语境中往往与故乡或归隐之处联系起来。李白《题东溪公幽居》诗;“宅近青山同谢胱,门垂碧柳似陶潜。”徐凝《别白公》诗:“青山旧路在,自首醉还乡。”贾岛《答王建秘书》诗:“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北郭”,本指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亦指城外的北郊。但往往与归根和归隐之地相联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齐人葬庄公於北郭。”杜预注:“兵死不入兆域,故葬北郭。”阮璃《驾出北郭门行》:“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白水”泛指清水。但同样与归根和归隐相关联。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二:“白水过庭激,绿槐夹门植。”李白《上云乐》诗:“赤眉立盆子,自水与汉光。”王琦注引《后汉书》:“光武旧宅在今随州枣阳东南,宅旁二里有白水焉,即张衡所谓‘龙飞白水’也。”杜甫《寄常征君》诗:“白水青山空复春,征君晚节傍风尘。”其次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句。考“孤蓬”本指随风飘转的蓬草。常比喻飘泊无定的孤客。《文选》鲍照《芜城赋》:“稜霜气,簌簌风威,孤蓬自振,惊砂坐飞。”吕向注:“孤蓬,草也,无根而随风飘转者。明远自喻客游也。”如果我们汇集三国至唐宋时代的“蓬”类词语,发现总是与离开故乡漂泊他方相联系。如曹植《杂诗》之二:“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钱起《送修武元少府》诗:“黎甿久厌蓬飘苦,迟尔西南惠月传。”释灵一《江行寄张舍人》诗:“客程终日风尘苦,蓬转还家未有期。”蒋捷《行香子·舟宿兰湾》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宋祁《早济江步》诗:“薄宦真蓬累,归期问藁砧。”“征”即远行,远去。《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郑玄笺:“征,行。”王褒《九怀·匡机》:“乘日月兮上征,顾游心兮部酆。”鲍照《秋日示休上人》诗:“回风灭且起,卷蓬息复征。”第三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浮云”,指飘动的云,引申指飘浮不定。《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游子”,指离家远游的人。《管子·地数》:“夫齐,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陆机《大田议》:“夫商人逸而利厚,农人劳而报薄。导农以利,则耕夫勤;节商以法,则游子归。”“落日”,指夕阳。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杜甫《后出塞》诗之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陆圻《与歌者陈郎》诗:“落日横江老白蘋,同乡停问一相亲。”“故人”,指旧交,好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於故人之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四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句。王琦注:“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挥手”,即挥动手臂。表示告别。刘琨《扶风歌》:“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张耒《离黄州》诗:“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班马”即离群之马。《左传·襄公十八年》:“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庾信《哀江南赋》:“失群班马,迷轮乱辙。”

通过对李白《送友人》全诗的语句进行语义学(se-mantic)考察,我们发现,整首诗歌充满着对友人离别故乡之无限惆怅和盼友归根之缱绻情愫。结合王琦《年谱》“后记”所云“太白生于蜀中,(25岁)出蜀之后不复旋返,凡蜀地诸作,皆少作也”观之,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出,此诗乃李白早年在蜀中为送内江范崇凯而作。

李白的生平经历 篇3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李白故里成了与其有关的地方力争的焦点。本报3月26日刊登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一文之后,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祖籍成纪

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人?李白的族叔李阳冰《草堂集序》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新唐书》卷二○二《艺文中·李白传》曰:“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这一记载显然是综合李阳冰、魏颢和范传正等人的记载而成文的。有关李白早年的事迹,李阳冰与范传正的记载是最为可信的,因为李阳冰为李白的《草堂集》作序,是应李白的请求而作的。有关李氏的经历,应当出自李白的口述。范传正于宪宗元和年间至当涂访问李白遗迹,见到李白之子伯禽所保存的记载李家世系的手疏,在这一问题上,李、范二人的记载又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当相信二人的记载。而且,李白本人在其诗文中也多次申明自己是陇西人,在《赠张相镐二首》之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因为李广的后裔有一支是居于陇西成纪,后为唐代著名郡望中的陇西李氏。李唐王室也自称系出陇西李氏,则说明李白与唐王室有同宗的关系。

据史籍记载,北魏在全国定四海望族时,汉李广十八世孙、凉武昭王李暠之孙李宝家庭被定为首冠,足见成纪李氏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极其著盛。历史上所说的陇西李氏,就是指李广的后裔,以成纪为本贯、以陇西为郡望的李氏,所以,成纪李氏的后裔和称为“陇西李氏”的后裔所指是相同的。

陇西李氏所宗其族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李广,因为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天水人为其修建了衣冠冢。天水西关李家巷曾立有“汉飞将军李广故里”牌坊,并称此巷为“飞将巷”。这亦有力地证明了李白故里在今甘肃天水,即天水市所管辖秦安的事实。

生于碎叶

李白一家何以移居西域,范传正说是“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新唐书》本传上说“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李阳冰《草堂集序》则说“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这与范《碑》上的说法一致。

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按武则天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曾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其时她正准备代唐自立为周,《大云经》内有女主受命的内容,故有各地建寺的命令。今知碎叶亦有大云寺,其地且已发掘出两座佛寺的遗迹,及安西副都护杜怀宝造像题名,说明李白的祖辈在此生活时,直到李白降生,碎叶一直属于唐王朝的疆域。

李白生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的长安元年,即公元701年。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云:“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此表作于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此上推,可知李白应当生于武后大足元年,即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此时下距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有4年之久,说明李白在其父从西域携至蜀中时,年已及5岁。这就是说,李白应当生于西域碎叶。碎叶是李白出生地,当然是李白的第二故乡。

长于江油

李白的六世祖于隋末西徙碎叶,到了他的父亲时,于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带着5岁的`李白至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居住。现在的江油市内有太白公园,距市区5公里的青莲镇有李白故居。李白少长于江油,江油自然该是李白的又一个故乡了,但李白故居原名“陇西院”,不称李白故居。

昌隆地广人稀,离成都虽不远,但交通不便,李白一家徙居此地,生活应当很稳定。李白一家是同族中人一起迁徙此地的,这由李白排行十二的情况可以得知,说明堂房兄弟不少。

李白祖籍天水秦安,过天水时是将近5岁之孩童。在天水倒是流传有一首李白的《南山寺》诗,诗曰:“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这是一首咏天水南郭寺的诗,诗中之景完全符合实际,但诗的格调与李白诗相差甚远,有人认为是后人伪作,似有道理。研究再三后,我突然发现,假如这首诗就是李白5岁时过秦州所作,岂不相匹?以李白神童之才,5岁作此诗当是能够的,而诗的表述也像一个孩子的口气。

酒隐安陆

李白在蜀地生活了20年左右,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他24岁时,便离开四川。李白自三峡东下,至江南,又北上扬州,再到金陵,南下游历了浙江一带,最后从江南回到楚地时,钱财已经荡尽。他决定在安州安陆郡(今属湖北)的寿山隐居。

安州安陆郡属淮南道,郡治在今湖北安陆县,其地在武汉市之北偏西。李白在寿山隐居了一段时间后,就入赘曾在高宗时拜相的许圉师之府为婿。

李白在安陆时期的生活并不惬意,自己也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大约在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前后,即经南阳向长安进发,去谋求发展。

别室兖州

开元后期,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时称“竹溪六逸”。徂徕在兖州,即今山东兖州市。这时,许夫人大概已经去世,为李白留下了一子一女,子曰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阳。于是李白带着两个孩子移家东鲁。魏颢在叙及李白家室时,曰:“白始娶于许”,“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宗)”。这里的“娶”“合”含义有别,许、宗是正式成婚的关系,所以称“娶”,而刘氏与鲁一妇人是同居关系,所以叫“合”。鲁妇为李白生下了另一个儿子颇黎,李白别室于东鲁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80年代在兖州市沙丘河中曾发掘出一块石碑,上边清楚地记载了李白在兖州的行迹。

逝于当涂

李白生平事迹 篇4

李白经典诗句摘抄,李白的古诗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2】: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李白

【3】: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尽。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 《秋风词》

【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7】: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把酒问月》

【8】: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若当初无相识。--李白 《长相思》

【9】: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10】: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李白

【11】: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 《长干行》

【1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 《秋风词》

【1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将进酒》

【14】: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李白 《长干行》

【15】: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 《秋风词》

【16】: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 《清平调》

【17】: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 《秋风词》

【18】: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催心肝。--李白 《长相思三首》

【19】: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 《月下独酌》

【20】: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

【22】: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 《侠客行》

【23】: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 《月下独酌其二》

【2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 《清平调》

【2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将进酒》

【26】: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 《行路难》

【27】: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李白

【2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将进酒》

【29】: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将进酒》

【30】: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 《妾薄命》

【31】: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秋风词》

【32】: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李白 《侠客行》

【3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34】: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36】: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3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李白 《秋风词》

【38】: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 《长相思二首之二》

【39】: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0】: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 《侠客行》

【41】: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白名字的由来 前两句为其父所作,第三句为其母所作,最后则为李白所作--李白

【42】: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月下独酌》

【44】:美人如画倾他国,女子芳华红颜祸。硕鼠古风先秦火,士人何处西风弱。--李白 《美人如画》

【45】: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6】:拔剑平四海,横戈却万夫--李白

【47】: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将进酒》

【4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49】: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 《三五七言》

【50】: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逝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李白 《古风(其三十九)》

【51】: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念谁。--李白 《怨情》

【52】: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 《行路难》

【53】:长相思,摧心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李白 《长相思》

【5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论诗》

【5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冥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 《上李邕》

【56】: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57】: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将进酒》

【58】: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59】: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 《听蜀僧浚弹琴》

【60】: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

【6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62】: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 《赠孟浩然》

【63】: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

【6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秋浦歌》

【6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66】:相思想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秋风词》

【67】: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白

【68】: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李白 《白头吟》

【69】: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 《客中作》

【70】: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 《把酒问月》

【71】: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李白 《相和歌辞·相逢行二首》

【72】: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 《春思》

【7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 《秋风词》

【74】:昔日芙蓉花,今成断草根。--李白

【75】: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76】: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白 《拟古》

【77】:光阴不可留,生世如转蓬。--李白

【78】: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79】: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李白 《长相思二首之二》

【8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81】:为君唤雪梅花开,握手一笑三千年。--李白

【82】: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

【8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李白 《古风·秦王扫六合》

【84】: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李白 《远别离》

李白生命之底色 篇5

歌剧《诗人李白》更像交响诗。

观剧前听说郭文景的新歌剧主角是李白,还有酒、月、诗,我异常兴奋。多么狂放的构思!将酒、诗、月拟人化地写,这太符合李白的浪漫性格和孤傲人生了。我想,在这样的戏剧张力下,郭文景的音乐空间该是无边的,不仅是创作方法,还包括音乐元素。

观剧后,做为舞台戏剧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值,但做为一个音乐作品,当交响诗来看,郭文景是成功的。整个作品,乐队部分写得非常出采,充满着戏剧冲突,声乐部分,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多是为李白诗歌谱写的曲。散场时,有人说这是李白诗歌联唱。我觉这种说法太简单了。李白的诗歌确实刺激了郭文景的灵感,再加上郭文景又钟爱李白,20年前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12年前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都取自李白的诗歌,但这次,郭文景将李白诗歌的竟境展现得更加立体、变幻。通过乐队,竹笛准确精致地捕捉郭文景内心的想象。可以看出,郭文景技术老道得已经达到了心想笔到乐随的境界。

可这毕竟是歌剧,做为声乐角色,也就是舞台上的人物,戏剧冲突太少了。这四场再加上终场戏就是五个意象,只有《李白与酒》第一场还有一点戏剧冲突,但不激烈。在我的想象中,用酒、月、诗做为与李白对峙的角色,实际就是李白潜意识、狂想、创作力的化身,李白能创作出那么棒的诗,其生命内在的冲突一定比得上《哈姆雷特》、《培尔·金特》的戏剧冲突。但舞台上呈现给我的除了意象如《李白与月》,就是简单的叙事,如《李白在宫中》。缺少那种每个角色都让人同情但却不可避免地冲突让观众揪心裂肺的激动,如像卡门和唐荷塞似的矛盾。李白生命里有这样的底色,或许编剧要的就是交响诗的结构。

歌剧主角李白,田浩江饰,整出戏,他在舞台上时间最多,唱得也最多,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合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其次是京剧小生江其虎饰的诗,再次是美声女高音周晓琳饰的明月,然后是混合男高音迟黎明饰的酒。真像交响乐队里的贝司,男低音田浩江打了很好底色。衬托着酒、月、诗的光彩。

我理解郭文景的难处。歌剧是田浩江委约的,郭文景要为低沉的男低音田浩江量身定做李白。李白是浪漫不羁的,这和男低音是个矛盾,上一部戏《夜宴》用的主角男低音,可以假声唱,上下灵活自如,依着郭文景的个性,这次不能重复上次的手法。应该多塑造几个不同侧面的李白,酒、月、诗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很遗憾没解决好戏剧冲突问题。显得剧本薄了。

上一篇:自我介绍下一篇:酒销售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