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学雷锋简报

2024-07-30

雷锋日学雷锋简报(精选4篇)

“雷锋日”寻找北京好人 篇1

她67岁,给孤寡老人洗脚倒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至亲来照管!

他22岁,在做志愿者的8年时间里,参加志愿服务长达5000个小时!

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好人!在“学雷锋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带您走进这些好人的真实世界!

86岁“修车王”感动北京

一间不足10平米的简易小屋,弥漫着淡淡的机油味,除了一张半米宽的木板小床、一张木桌、三把座椅,再无其它。两只折叠式工具箱早已打开,一台古董级别的收音机正在播报新闻,86岁的徐士银一边听广播一边摆弄着一辆自行车。

26年修车近20万辆,在中科院空间社区,街坊们都称徐士银为徐老。

小区里的温暖“符号”

每天凌晨3点多,正是大部分人熟睡的时候,街上一片寂静,徐士银一如往日地顶着风步行20分钟来到自己的修车小屋前,“我每天一点半起床,然后锻炼身体,吃完早点后,一般4点之前就到这里了。”

小屋里,除了收音机,最让徐老爱不释手的就是那些不会说话的修车工具,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像挂自行车的钩子、拧山地车螺丝的扳手,这些都是他自己改造的。徐老说,自从有了这个修车点,他每天一早要从3公里外的家中出发,一边走一边捡路上的废品,然后废物利用,把一些金属类废品做成工具,再用这些工具给居民修车。

小屋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镜子多,说到镜子,徐老自己先哈哈乐了起来。原来当年徐老的修车铺子里没镜子,有时修着车用手抹一下脸上的汗,就会把自己弄得一脸黑油,“来修车的人看着我直笑,我还不知道咋回事呢。”之后,他就找了些小镜子摆在铺里,“脸上要是脏了,自己随时就看见了,赶紧用毛巾擦擦,省的人家笑话我。”

徐老说:“20年前,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那会儿空间社区这儿还是挺荒凉的,大家修车要到很远的中科院物理所附近的车站,很不方便。如果早晨六点上班的时候车子坏了,别说大人上不了班,就连小孩都没法上学。而且,我没退休以前,街坊邻居的自行车坏了,我就经常帮他们修,后来退休了,自己有退休金,不愁吃不愁喝的,建个免费修车点,也只是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

可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徐老义务修车,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如今,老人的头发都白了,可修车的劲头丝毫不减当年。

从修坦克车到修自行车

“以前我在部队时,开过坦克、修过坦克,现在修自行车、摩托车不在话下!”

原来,徐老1945年当兵入伍,青年时期的他打过小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荐至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学习期满后回原部队任坦克修理技师,再后来转业到了中科院。

1988年,徐老以正处级身份从中科院空间科学与研究中心离休后,他拒绝了单位的高薪返聘,原本就喜欢机械维修的徐老,经过慎重考虑后,在家属区建了这个义务修车点,不收取任何报酬。

在刚开始修车的10年,徐老一直坚持每天上午修车6小时,下午修4小时。可1998年徐老在修车时突然中风,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在医院里了。

自从那次中风之后,在孩子们的劝说下,徐老把修车时间缩短为每天上午的6小时。但这并没减少徐老修自行车的数量,因为大家都清楚,徐老不在的时候,把车停在门口,钥匙从门缝扔进去,第二天徐老准能给修好。

而徐老修车的方式也很特别,自行车被两根粗铁丝吊在了空中,好像正在组装的汽车。

如今,老人保留着十多本笔记,详细记录了他每天修车的数量,而徐老和他简陋的修车棚,也成了这个社区一个温暖感人的符号。

我是“特大号的傻瓜”

在二十多年的修车生涯中,徐老也遇到过很多不理解他的人。

刚修车时,不少人都觉得他只是刚离休,闲不住,心血来潮一阵子,但是徐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坚持。

“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有一位老同志,了解到我的情况,他说我是个傻瓜,不,还要加一个‘大’字,说我是个大傻瓜。最后,他又说不是大傻瓜,而是‘特大号的傻瓜’。”

面对别人的不解,老爷子从不理会,他说:“其他人怎么想怎么说,我不在乎,人家说风凉话,我也不在乎。

然而,让徐老感到欣慰的是,他的行为得到更多的是街坊邻居们的支持与感谢。

“老爷子天天来,收费的摊都做不到。”张健是空间中心的职工,每天要骑自行车接送孩子,他平时工作忙,车坏了就把车推到徐大爷这儿,下班取车时车就修好了,一点不耽误工作。“到外边收费的地方修比较麻烦,主要是还得等。”

而除了感谢,附近的老百姓对徐老更多的是打心眼儿里的佩服。

如今,不管是空间中心的职工,还是送豆腐的、收垃圾的,车坏了都来这修,徐大爷说,他的修车点向全民开放。来这修车的人,早已和徐大爷熟似家人。

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好几个人来徐大爷这修车,他们像老熟人一样招呼:“徐师傅,我这车坏了,您得帮我看看。”

如今,很多在他这里修过车的孩子都长大了,有的出了国,有的当了经理,但他们回到家时,总会到这里来看一看。每当这个时候,老人都非常高兴,他说:“其实自己这样做纯粹是为了乐,帮了别人,同时自己也锻炼了身体,两全其美的事儿。”

童年经历教他一生做好人

徐老不仅是“修车大王”,还是一位逢灾必捐的老人。“现在只要一看到有受灾的报道,我心里就直打哆嗦,这可能也跟我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系。”

老人从出生开始,一直跟着爸妈在江苏老家逃荒,直到9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国家还没有解放,遇到干旱,徐老要从很远的地方舀泥浆水,用瓦罐子背回来喝;逢到大涝时,要坐破船逃难到江南,生活非常艰辛。”

因此,徐士银老人对穷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最近这些年,单位有时候会组织我们出去旅游,但我都拒绝了。我不想参加,想想现在全国还有那么多人没脱贫呢,咱旅啥游啊。”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人的心声。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级地震,举国震惊。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北京各界人士汇集天安门广场,为遇难者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徐老在子女的搀扶下,早早地来到天安门广场。国旗半降,哀乐低徊,老人泣不成声。只是徐老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帮助灾民,只能依靠自己小小的捐款来表达心意。

这几年,由于徐老只有上午修车,于是,他每天下午就在小区清理狗便。他说:“没人管,我来管。又臭又脏的狗便,摆在那里儿,老人孩子如果不小心踩上一脚,回到家里不好处理。”于是,只要不下雨,徐老都会每天坚持在小区捡狗便。

如今,因为二十多年的付出,徐老先后荣获民政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海淀区授予“学雷锋标兵”,还荣获了2011年度“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的称号。

面对接踵而至的一个个荣誉和光环,徐老显得平淡:“说实在的,我真没有什么想法,也没想得什么荣誉,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大家做点儿事都是应该的……”

专帮孤寡老人的老人

“您对我们老两口关怀备至,已像至亲。想叫你过来看看我们,你心里也踏实,可又让你破费我心里特过意不去……”这样的短信在王兰云的手机里有很多条。

这是她帮扶的一位85岁的老人杨伟奇发给她的信息,每次看到短信,王兰云的心里又暖和,又不是滋味。

老了老了又开始帮更老的

今年67岁的王兰云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看起来也就五十多岁,一直在定慧东里居委会工作的她跟社区里的老人们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所有的老人中,有两位老人跟王兰云的感情更是不同寻常。

老爷子叫叶惠,88岁的他是中央电视台的离休人员,老伴儿杨伟奇也已经85岁,两人无儿无女,一直跟保姆生活在一起。由于老两口性格不同,老爷子性格内向,不爱说也不爱聊;老太太却性格外向,喜欢出门溜达。于是,两个奔90岁的人,经常还是跟老小孩一样喜欢拌拌嘴。

今年过年,老两口去了房山一家养老院。上周五,王兰云又去房山看望老人。老爷子看见她就像见到了靠山一样:“你来了啊,你快把我弄出去吧,这边养老院住着跟监狱似的。过年也没什么人,你接我出去吧……”

说起跟两位老人的缘分,王兰云说,这得追溯到10年前。

2004年,当时还在居委会工作的王兰云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社区一助一帮扶孤寡老人的活动。每周四走访社区里的高龄、空巢老人,成了互助社雷打不动的惯例。也就是从那年起,王兰云和叶惠、杨伟奇这老两口结下了缘分。

10年来,王兰云给老人买衣服,送吃的,把老两口当成自己的至亲长辈,而两位老人也越来越依赖王兰云。

洗脚接尿被人误为亲女儿

王兰云说,刚开始跟两位老人结对子的时候,他们还年轻,身体也硬朗。加上那时候,自己工作也忙,平时看望老两口的次数没有现在频繁。

“这几年,我退休以后时间多了,没事就去看望老人。虽说老人家里一直都雇着保姆。但可能因为老爷子脾气的原因,保姆换了一茬又一茬。”

所以每次去了老人家里,王兰云都会对保姆进行一些安抚,把老人家里的情况跟保姆说一说,也让保姆多了解一点老人的情况:“大爷脾气不好,多包涵着点儿。等天气暖和点了,推大爷出去看看花,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人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还怕寂寞。”

2012年,叶惠老人一年里住了3次院,王兰云基本上天天到医院去。老爷子爱吃红烧肉,王兰云就在家里做好再送到医院。

有时候,中午过去,正好赶上护工吃饭,王兰云就替护工照顾老爷子。赶上老人要小便,还得给老人接尿。

令王兰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老人住院,赶上一个护工服务得不太好。老人就跟王兰云说:“他们很久都没给我洗脚了。”于是王兰云下午吃过饭后,就赶到医院帮老人泡脚。让叶老感动的是,王兰云每次帮他泡脚,都是搓着洗,而不像保姆那样,只是让自己泡着,泡一会儿直接擦干……

由于王兰云来医院的次数多了,不少医生都问:“您和老爷子什么关系啊……”“我不是他女儿,我是就社区的志愿者。” 王兰云回答后,在医生们的脸上看到了诧异和佩服……

老人便秘她帮忙擦药

有一次赶上老太太心脏不舒服,得知情况的王兰云赶紧出门叫了一辆出租车,把老人送到了医院,挂号、输液,忙前忙后,同时,她心里还得记挂着独自在家的老爷子。

“当时他家是新换的保姆,我从医院回来后,就过去看了一下。” 王兰云说,刚过去时,叶老正在卫生间方便,她就和保姆在客厅聊天,但是过了一会儿,叶老还没有出来,王兰云就直接过去了。

“因为我们也都熟悉了,老人是长辈,没那么多顾忌。我直接问叶老, 您是不是大便干燥啊,老人直点头。”随后,王兰云就直接到老人屋里拿来了开塞露, 又拿了一个方凳让老人趴着(老人膝关节不行,无法下蹲)让他撅起身子,给他抹药。一次不行,又抹了第二次。完了之后,王兰云又给老人拿卫生纸揉一揉。最不巧的是,那次老爷子家的马桶还堵了,在后来的清理中,王兰云又是一顿折腾……

每年过年,因为保姆要回家,两位老人一般都会去养老院住一阵子。王兰云说,今年过年老两口去了房山老年公寓,往年的时候,香山老年公寓、凤凰关爱护理院、十三陵养老中心……凡是老两口去过的地方,她都去过。

不忍看90岁老人自己做饭吃

虽然,王兰云对孤寡老人的细心照顾得到了小区里很多人的夸赞,但在个别人看来,王兰云的行为有点“多事儿”。

小区里有一位快90岁的胡大妈,老伴儿前几年去世后,她就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由于和儿媳妇关系一般,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也都是另起炉灶。

这件事可让王兰云操了不少心, 太主动了吧,怕人家小一辈的不乐意。 但是不主动呢,又心疼老太太。为此,她找到小辈做了很多次工作。“每次找她聊的时候,人家总说一句话,我们家事儿您甭管啦……”

“可是不管行吗!”每次看到快要90的老人自己做饭吃,王兰云总是放心不下,她经常自己在家蒸点包子,等老人出来遛弯的时候,悄悄地塞给老人……

10年来,王兰云的所作所为在小区里人人称赞,不过在她自己看来,这些都是应当应分的事情。

“毕竟我以前在社区工作了十几年,对家家户户的情况也都了解。再加上,我家里双方没有老人,没有什么负担,退休以后也有了精力,多帮扶帮扶老人也是应该的。要不也是整天在家看电视,哪如出来活动活动健康啊……”

问题学生变身“北京好青年”

8年时间,参加志愿服务5000小时。

8年里,从奥运会到园博园开幕,从春运到旅游黄金周,从2008年地震到721抗洪抢险,22岁的王翰嵩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已数不清。

如今的他,已成为有着19万人的北京旅游志愿者联合会总队的执行队长,他说:“一路走来,在我的服务历程中有鲜花,也有板砖,但令我感觉最有价值的恰恰是我遇到的那些困难。”

从问题学生到埋下志愿火种

王翰嵩虽然年纪不大,但在很多北京的旅游志愿者看来,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资深前辈”。可没有人能想到,8年前的王翰嵩是一名彻彻底底的“问题”学生。

“连续一周都不去上课,天天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最后班主任找到家里,父母才知道这件事。”王翰嵩说,那时候去网吧特别上瘾,后来即便父母知道了,他为了上网,还总是在他们晚上睡着后偷偷溜出去……

最终,王翰嵩的父母觉得孩子这样下去肯定会毁,后来正好有合适的机会就送他去参加了潜能训练营。在那里,王翰嵩参加了潜能训练营的助教志愿者服务工作,也正是在那段时间,这个“问题”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志愿”的火种。

王翰嵩家住北京房山,他在参加完潜能训练营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加入房山区的民防救援团,负责整个房山地区的应急和战时的防空警戒。

“当时因为未满18周岁没法成为正式的在会志愿者。”王翰嵩说,14岁以上才可以成为准民防志愿者,做一些社区的防风防灾、材料的发放等活动,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做一些应急演练、设备的使用等,再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就会进行民防演练和市里面的一些志愿者活动,增加实战的机会。

但让王翰嵩没有想到的是,他首先面对的就是老妈的反对。在老妈看来,做民防志愿者,哪里危险去哪里,所以实在舍不得孩子参加。因为他们知道王翰嵩的性格——这孩子参与活动时总是拼命三郎,第一个介入,最后一个撤离。

于是父母在零花钱和时间上进行控制,以此限制王翰嵩参加志愿活动。但从小就喜欢军事的王翰嵩还是坚持着参加,直到有一次,他在参加一次爬香山的活动时把脚给崴了,老妈直接找到了志愿者协会的领导,结果,王翰嵩有半年的时间没参加志愿活动。可脚伤一好,他便再次活跃起来。

721抗洪抢险他冲在一线

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的6月,王翰嵩一直参加跟奥运会相关的青年志愿者宣传工作,他在服务站点里做城市志愿者服务,先是八宝山地铁附近的服务站,后来又到了五棵松附近的志愿者服务岗。令王翰嵩骄傲的是,奥运会时,他成为自家小区唯一一个进入场馆周围做志愿者的人。

不过到目前为止,令王翰嵩最难忘的志愿活动是参加721抗洪抢险。

“21日凌晨5点来钟全市下达了紧急通知,7点左右我们志愿者就都做好了准备,我们这块儿由于只有一艘快艇,有一位老师亲自带队,带了我们3个青年志愿者参与一线的灾情勘察和情报搜集工作。”

当时,王翰嵩所在的组织是临时成立的房山区旅游救援服务小组,志愿者之间彼此也不熟悉。后来所有在房山的志愿者统一改为“北京721抗险救灾志愿者”,参与工作的好多都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还有许多大一的学生也被动员到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那时的主要工作,一是排险,再就是防疫,针对卫生间、家禽处所和卫生死角喷洒84消毒液和消毒粉。我从开始参加一线的物资清理工作,一直挺到25号。”

王翰嵩说,当时最累的工作是负责清淤工作,手都起泡了,手套欠缺,徒手将石头运到三四百米以外的地方。不过在救援服务时,因为特别繁忙,手机没电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得知此事的房山群众都对志愿者很支持和爱护,主动提供充电设备,而这些平常的举动也让王翰嵩和同伴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志愿服务做久了会“上瘾”

除了721抗洪抢险,王翰嵩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早已数不清了。

每年春节期间,王翰嵩都会参与庙会的疏导和应急工作,他最擅长的也是群众引导,曾经创造过一次记录,都是在2分钟内引导了160到180人次的客流量。

在“春运-蓝色地铁行动”志愿服务时,王翰嵩被分到了北京西站并任西站志愿服务总协调,每天,志愿者们要起早贪黑地奔波,重复为来来往往的上万旅客指引方向,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好在,王翰嵩和伙伴们不仅完成了所有的任务,还创造了每两分钟输送160名旅客出站的记录。

在去年的园博会上,王翰嵩也是主力志愿者。当时是一个月的志愿服务时间,王翰嵩干了28天,他也因此成为北京园博会志愿活动中单月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

不过这些在王翰嵩看来,没有什么特殊的。“其实,做志愿者久了,就能真正领悟到志愿者的真谛。志愿服务真的不是在特定的日子做志愿者,因为志愿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参加一次好的活动会终身难忘,而做服务久了也很容易上瘾,容易唤醒人性的本质,这是在其它活动或游戏中感受不到的。”

诘难和委屈让人更快成长

在很多人看来,王翰嵩的志愿行为似乎一直一帆风顺。

其实,他曾遇到过不少的坎儿。王翰嵩说:“一路走来,在我的服务历程中有鲜花,也有板砖,但令我感觉最有价值的恰恰是我遇到的那些困难。”

有一次,王翰嵩和同伴在前门做志愿服务时,正好遇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可在扶起老人后,老人反而说是被志愿者给推倒的,最终,在警察和保安的帮助下事情才得以解决。

有时候,王翰嵩和同伴还会遭到莫名其妙的语言攻击。在去年的园博会中,由于园区的很多准备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人找不到具体位置,一个法国人由于语言不通,居然用英语骂志愿者是猪。

王翰嵩说:“在志愿服务中,我们都是以很友好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并不代表自己,面对外地人我们代表的是首都北京,面对外国人,我们又代表着中国。”

然而,尽管态度再友好,王翰嵩还是遇到一个地铁乘客将其投诉到了派出所。

那一次,王翰嵩作为一线的志愿者在某地铁的A口进行志愿服务,A口是出口,只出不进,但有一位游客非得从A口进去,于是王翰嵩轻轻拍了下乘客的肩膀,对其进行劝阻,当时乘客没说啥,结果第二天他就到派出所报案说王翰嵩对他进行恶意攻击。最终,还是志愿者协会的老师和前辈们与派出所之间积极协调才得以解决。

对于那次事件,王翰嵩尽管知道问题不在自己,但他还是告诫自己,在以后的志愿服务中,要更加克制自己,要更加热情。

如今,王翰嵩的家人朋友都很支持他的工作,他自己也享受着每一次志愿服务。

“对方的一句谢谢,一个微笑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美好,志愿者活动使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快乐和收获。”

新闻观察

什么是真正的“学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这一天成为“学雷锋日”……许多年过去了,今天的3月5日,不少人能记得的只是:这一天又叫“中国志愿者日”。

据北京市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1月底,北京市注册社区志愿者已经达到135万人,志愿服务队伍11481支,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人次1867万,服务工时2509万小时。这其中,从北京奥运到抗险救灾,从城市社区到郊县农村,志愿服务精神始终在高扬,这种精神已经扩展到社会多个领域和各个年龄的人群。

在本刊采访的3位“北京好人”中,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做好事的前提是自己的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而这一点也成了他们做好事的一个前提。如今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都越来越好,在没有生活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我们真的应该向文中的几位学习。

可能有人会说,现实中,有人做好事时遭遇过窘境,比如说扶老太太过马路都可能吃官司。但毕竟助人做好事,遇到误解的是少数。

如今,“学雷锋”这个口号已经突破了框的限制。他的精神,已经默默地化成了慈善、义工、志愿者行动……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去做义工、做志愿者一样,本身就是一件很时尚的事。

河鱼小学3.5日学雷锋活动简报 篇2

——河鱼小学“3.5”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报道

今年3月5日是第13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团结凝聚广大社会公众和各类志愿服务力量,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深入发展,为构建和谐城口贡献力量,河鱼乡中心小学在3月5日集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学雷锋简报 篇3

——四年级2班开展学雷锋活动

当三月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在我们耳边会想起一句伟大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我们学校在班级召开了“学习雷锋精神”的主题班会。

大家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由于当代的小学生对雷锋的了解比较少,所以通过视频、图片向学生多讲述一些雷锋事迹,让平时自己的所作所为与雷锋进行对比。雷锋虽然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难道对集体的那种火热的热衷,对他人春天般的温暖,不值得我们当代小学生学习吗?因此,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起,学习雷锋精神,遵守校规校纪。学习上发扬雷锋“钉子”精神,努力拼搏,互相竞争,争取上进;生活上粗粮细粮一样吃,不浪费一粒米,穿衣服干净整洁即可;积极参加义务劳动,随手捡起一片废纸,净化校园;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团结集体不说脏话。相信,只要我们学习雷锋,共同努力,就肯定会留住“雷锋”,留住文明,创造出和谐的校园。通过此次班会,既达到了弘扬雷锋精神的目的,也使他们明白了学雷锋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助人为乐、服务他人的意识。

大家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

河水 学雷锋简报 篇4

红寺堡河水小学 第3期 2017年3月5日 河水小学“学雷锋”活动简报

三月,是万木吐绿、百花盛开的美好季节,也是河水小学“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月。学雷锋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工作内容,在河水小学已延续多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我们顺承传统,继续把雷锋精神散播到校园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三月初,学校少先大队已制定了“学雷锋”活动方案,确定3月4日——31日为“学雷锋”活动月,并策划“学雷锋”等系列活动。

今天,在我校的升国旗仪式上,值班演讲的同学在鲜红的国旗下深情地讴歌了我们敬爱的雷锋叔叔,以饱满的热情赞颂雷锋叔叔的伟大精神,高尚品格。演讲结束后,大队辅导员向全校同学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沿着雷锋的足迹,秉承雷锋的精神。号召同学们在班级里,在校园里,在生活中都能从小事做起,发扬雷锋精神,在实践中加深对雷锋的认识,使雷锋精神在河水小学发扬光大。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全校同学们伴着春风,用心聆听,将雷锋精神牢记在心。

下午,在“学雷锋”活动的倡议仪式结束后,学校组织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到校内外进行“学雷锋”大清洁活动。校园内外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学校内外,同学们有的清理垃圾,有的在校外捡拾纸屑、烟头,有的清理电线杆上的广告等公共设施,有的到村部擦玻璃,打扫卫生。同学们各个不怕累,不怕脏,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经过队员们的努力,学校,村委,卫生室很快便焕然一新。低年级的学生虽然能力有限,但却也毫不示弱。他们扫的扫,擦的擦,干得不亦乐乎。

中、高年级的同学更是兴致高昂。在他们的努力下,村部,卫生室,被清扫得一尘不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师生们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曲嘹亮的劳动之歌在校园内奏响„„

上一篇:安全奏响新年第一曲下一篇:优美的处暑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