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散文

2024-09-30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散文(精选2篇)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散文 篇1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散文

友谊天长地久,一切安然无恙。多长的时间和多远的距离都不能把它吹散。冬天走了,春天再来,这世界所有的事情都会继续循环……

——题记

昨夜梦里,我又遇见佳佳,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毫无征兆地重复这样的梦境:夏天的荷塘边上,扎着短发,一脸清纯的佳佳一边含羞地笑着,一边问我:“你是谁?”

我急忙趋上前抓住她那如葱的小手支支吾吾地说:“我是小红帽呀,你怎么不认识我了。”

她一脸茫然地摇头和胆怯地后退……

于是我从梦中一次次惊起,心情黯然地对着乡村沉寂的黑夜。

我是谁?我是你无话不谈、朝夕相处、一起疯玩、一起哭闹的死党啊,你怎么会认不出我?!

佳佳离开以后,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或者梦想:希望某天在某地再次邂逅她。她留着黑亮而精神的短发,笑起来有一对很漂亮的酒窝和白白的虎牙。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整天游荡在街头找工作,在投币式的点唱机上发疯似地唱歌。那个夏天她生日那天,我们在出租屋里吃着炒粉,喝着啤酒,说着故事,肆无忌惮地哭闹疯笑到深夜……

那些日子如同长空中缓缓流涌的白云,随着这个厂房和店铺林立的乡村里空气中密布的尘埃一起缓慢地流逝。后来,我们一起在工业区的一家电子厂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些夏日的晚上,我们趴在草皮柔软而干净的足球场上,享受着不加班的惬意,数着满天不停闪烁的星星。

“星运,你相信吗?我这一生事业多舛,而且30岁以后才会结婚,36岁时才会有小孩,”她直起身子,双手搭着膝盖,下巴放在双臂上问我。

“星运?算命这东西太玄,我不相信也不感兴趣,”我如实说。

“嗯。”她在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时候,始终只肯说这样一个字。长此以往我也大受感染,佳佳离开很多日子以后,我还是把“嗯”当作聆听朋友倾诉时的回应。直到现在,朋友调侃:“大才女的口头表达能力缘何这么贫乏,除了‘嗯’字,能不能来点别的新鲜词汇?”

我还是以“嗯”作为回应。说起来并不新鲜,我只是这样并不新鲜地怀念一个从我身边走过的朋友。

佳佳离开南方回到家乡自考本科,我已记不起是哪一天了。走的时候,她留给我telephonenumber和address。她说:我好舍不得你。之后,我心血来潮一周内写了三封信寄给她家里,结果半个月后仍然石沉大海,沓无音讯。我会讲一口流利而地道的四川话,如同许多chinesepeople英语通过八级,即便和NBA比赛的快嘴解说员沟通也毫不困难一样,我流利而韵味十足的四川话一出口,便再也没有人怀疑生在湖南却冒充成都佬的我的真实身份。我随后打电话到四川广元她家,接电话的是一位温和的老奶奶。她说:“啊,啥子哟,你说啥子哟,没听过这个人……”

“你说啥子哟,没听过这个人”,我脑子里一遍遍重复着这句话的回音。记忆像断了线的珠子,哗啦哗啦碎落一地,让人觉得隐隐心痛。那些一起在大梅沙看海,一起节俭地吃泡面共纾时艰,一起捧着文凭简历游荡街头,一起戴着口罩披着白大褂在流水线做工,一起在街头的点唱机边旁若无人地唱歌发人来疯,一起在吐着清香的草地上数星星的时光,一去不返,成了纠缠不舍的追忆……

在天涯社区的网站上,我把我们的故事以及照片一点一点地贴出来,然后打开QQ,问每一位网友是否见过这样一个人。他们都会很仔细地读完看完,然后认真而遗憾地回复“没有”。在深夜里我孑然一身地对着黑色的显示屏茫然若失:“又是没有?但是我一直如此深深地想念你啊!”

我脖子上挂着的那颗晶莹剔透的心形坠子早就丢了,不知佳佳的坠子丢了没有?记得我们一起去买它的时候,店里正播放这样一首美丽的歌:“Doyourememberthethingsweusedtosay?IfeelsonervouswhenIthinkifyesterday……”

丢失它以后,每次路过那家商场,那段旋律再也不曾听见。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大多数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理解,而彼此能有一些理解的人,又会很快从你身边一个一个地离开。

直到不久前,当我和睡在我上铺的同事坐在一楼的餐厅里吃饭,才发现一直苦苦追寻的友谊也不过如此:两个靠得如此近的.人,两份热气腾腾的食物,周围还有嘈杂的人群,漫无边际的交谈,肆无忌惮的笑声,吃完后彼此擦净嘴巴和手指,心有灵犀地点头微笑共同离开,然后穿过一栋栋阳光铺洒、温暖宁静的宿舍楼,回到床上美美睡一觉,一天就过去了。

平生故人,早已去我千里;守着不能返回的过去,莫若相忘于江湖。

可是事隔这么久,似乎都是前尘旧事了,怎么又在梦里反复和你相聚呢?

莫非梦境对我有什么隐隐的暗示么?

2月2日,你不约而至地出现在我面前,你说你已经重返深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说的没错。

我们无言地紧紧拥抱,我平静地装作不露声色,心花却在怒放,绽满激动与喜悦。为什么经过了这么久,经过了这么多事以后,一想起我们再度重逢,眼泪就拼命想往外涌?

友谊天长地久,一切安然无恙。多长的时间和多远的距离都不能把它吹散。冬天走了,春天再来,这世界所有的事情都会继续循环……

“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把这句意蕴悠长的诗送给了他的友人,于是王昌龄快马加鞭,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上任新职。而我不是李白,不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谁与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散文 篇2

一、“离旧格而去之”与汲六朝文风之长:李赋略论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语资》曰:“白前后三拟文选, 不如意, 悉焚之。唯留恨、别赋。” (3) 可见李白还是写了不少赋的, 但大都亡佚了, 现在出版的《李太白全集》所收古赋八篇是我们能看到的李赋全貌。这八篇中, 《明堂赋》、《大猎赋》、《大鹏赋》为汉大赋体制, 《恨赋》为拟文选之作, 可谓“继承”之作, 其余《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悲清秋赋》、《剑阁赋》均为抒情小赋, 可谓“创新”之作。李白虽然追随陈子昂, 大力提倡文学之复古, 但与陈子昂直接上承汉魏文学有所不同的是, 他批评六朝余弊的同时也积极汲取六朝文风之长。如《拟恨赋》反映出他从中锻炼六朝文学里声律、用典的技巧, 《明堂赋》、《大猎赋》中着意追求声律之美的苦心也有迹可寻。李白赋中辞藻之艳丽基本上是承袭六朝的骈俪余风, 而气势之宏阔则借助于汉赋的体制、气格, 是以复古为革新的表现。 (4)

李白的大赋汲六朝文风之长, 而抒情小赋则“离旧格而去之”, (5) 使赋体骈文原有的板滞转为灵动, 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清新, 尽管未能脱尽骈丽之习, 但能以散御骈亦蔚为可观了。

二、怅望残春万般意:李赋所抒之情———以《悲清秋赋》、《惜余春赋》为例

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 《悲清秋赋》与《惜余春赋》分别作于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上元元年 (公元760年) , 是李白晚年的作品, 此时其诗赋创作已然炉火纯青, 此二赋恰可反映李白的心境。

乾元二年对于李白晚年的人生而言, 是颇不平静的。这年三月 (农历) , 李白在流放途中到达白帝时遇赦, 故有《早发白帝城》以记欣喜之情。初夏时到达江夏, 以为天地重新, 复有用世之意,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云:“今圣朝已舍季布, 当征贾生, 开颜洗目, 一见白日。”可见有东山再起之念。但命运无常, 李白多次求荐未果, 倏忽自夏至秋, 顾思前事, 既多愤懑, 展望来日, 又感渺茫, 因为《悲清秋赋》。秋高气爽, 清澄明澈, 故曰“清秋”, 亦见于同时诗《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 以书见招, 期月满泛洞庭》:“今来何所似, 破镜悬清秋。” (6) 该赋借清秋萧瑟之景, 抒发了怀才不遇、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心情, 既有“归去来兮, 人间不可以托些, 吾将采药于蓬丘”的消极避世, 又有“思钓鳌于沧洲”的向上的人生追求, 正是此时冰火两重天的人生境遇的反映。全文虽仅一百五十来字, 但无不扣“悲”的主题, 于“雕脂镂冰”的冷奇之言中蕴含着一份岁月的深沉。

上元元年, 李白六十岁, 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诗仙真正迈入了垂暮之年。此间诗作《鹦鹉洲》有句曰:“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7)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有句:“我似浮云殢吴越。” (8) 身份情怀实系晚年了。这时的李白似看破了人生, 决意学道游仙, 以度余年。《庐山谣, 寄卢侍御虚舟》说:“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9) 《庐山东林寺夜怀》写东林、虎溪, 却夹杂着许多佛家用语, 类天香、天乐、宴坐、大千、旷劫等极为费解, 诗中一片出世之情。作者或以为余年不多, 故作赋曰“惜余春”。赋作抒发了诗人和朋友分别时的忧伤惜别之情, 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以及对朋友的留恋, 同时也反映出对建功立业理想的强烈追求。这份矛盾的情愫贯穿在李白的抒情小赋中, 成为一种浑然天成的文思内在张力。《剑阁赋》是李白早年的作品, (10) 题下原有一副题“送友人王炎入蜀”, 亦是送别之作。《愁阳春赋》未能确切系年, 从文辞推测, 似为李白早年之作。这篇小赋以乐景写哀, 读之使人柔肠寸断, 浮想联翩。

三、秋风秋雨愁煞人———李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

1.风

风, 无影无形, 却又可知可感, 甲骨文的“风”从“雨” (11) , 一类气卷草叶之象, 古人或以为风雨相伴相随, 感风而知雨之将至也, 从创字原初便含着一份萧瑟悲戚之感。在诗人的笔下, 风更是随心情而飘摇, 屈原有“嫋嫋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12) 之诗, 李世民有“萧条起关塞, 摇飏下蓬瀛” (13) 之句。在李赋中, “风”凡四见:“松风萧飒” (《剑阁赋》) ;“东风归来, 见碧草而知春” (《愁阳春赋》) ;“荷花落兮江色秋, 风嫋嫋兮夜悠悠” (《悲清秋赋》) ;“何余心之缥缈兮, 与春风而飘扬” (《惜余春赋》) 。风在这里有两个用处, 其一, 以风之飘扬喻人心之不定, 烘托萧飒的愁情;其二, 以乐景写哀, 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14) 东风拂面方知春之已至, 但春光易逝, 惹人生愁。在李白的诗中, 以上作用的“风”意象也屡见不鲜, 如“长铗归来乎, 秋风思归客”; (15) “水国秋风夜, 殊非远别时”; (16) “梁王已去明月在, 黄鹂愁醉啼春风”; (17) “东风吹愁来, 白发坐相侵”; (18)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19) “春风复无情, 吹我梦魂断”。 (20)

风原是自然之物, 但诗人以灵动之笔, 将其绘作诘诎之文。与《悲清秋赋》同时的一首诗《江上吟》中说:“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 (21) 注家释“有待”引《庄子·逍遥游》称:“列子御风而行, 泠然善也……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22) 以李白的飘逸天才, 或许只有以风比之方称诗仙之名。

2.云

与风相比, 云亦是飘忽阡眠之物, 但多了份雾气蒸腾之象, 给人以隐约朦胧之感。在这些抒情小赋中, “云”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意象, 凡七见。主要作用是用来比喻愁思, 文中那“飘飖而相鲜”的云气, 正是作者愁肠百结的心境。为什么“云”意象出现次数如此频繁?这与李白的“诗仙”品质, 即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有关。与《惜余春赋》作于同一年的《庐山谣, 寄卢侍御虚舟》有:“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在李白的意识里, 岩径宛转而上, 山色空濛, 云气缭绕之中, 必有仙居洞府。云与道教的联系自道教诞生始便是确实存在的, 道教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符箓”, 又被称作天书云篆。而就李白而言, “仙”、“云”亦是其诗作中经常联袂出现的意象。比如《游泰山六首》 (23)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又如《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24) “此中岂是久留处, 便欲烧丹从列仙”, “袖拂白云开素琴, 弹为三峡流泉音”;又如《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25) “黄鹤高楼已捶碎, 黄鹤仙人无所依”, “作诗调我惊逸兴, 白云绕笔窗前飞”, 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在李白笔下, 裙裾飘舞的歌姬也恍若仙人一般, “出舞两美人, 飘摇若云仙”, (26) 与清寂仙居有联系的“云”意象在李白文情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3.天

天意象在李赋中以三种形态出现, 一是现实之青天;一是“天涯”;一是俗语所谓之“老天爷”。现实中的天出现在作品中, 是为了写景, 如“前有剑阁横断, 倚青天而中开” (《剑阁赋》) , “水流寒以归海, 云横秋而蔽天” (《悲清秋赋》) 是为表现剑门关之高峻与秋云之浓阔。“天光青而妍和, 海气绿而芳新” (《愁阳春赋》) 则是极言春日景物之明澈。“天涯”不同于简单的“天”, 是一个固定意象, 在李白笔下, 通常用在送别之时, 比如赋作中的“欲赠天涯之佳人” (《愁阳春赋》) , “送夫君于天涯” (《惜余春赋》) 。在诗作中就更多了, 而且多带有浓重的愁思:“远海动风色, 吹愁落天涯”, (27) “若到天涯思故人, 浣纱石上窥明月”, (28) “昔别若梦中, 天涯忽相逢”, (29) “此别又千里, 秦吴渺天涯”, (30) “昔别若梦中, 天涯忽相逢”, (31) “天涯失乡路, 江外老华发”, (32) “海内故人泣, 天涯吊鹤来”, (33) “覆水不可收, 行云难重寻。天涯有度鸟, 莫绝瑶华音”。 (34)

“老天爷”是对天的一种拟人化称呼, 其实, 在汉族传统神话中, 天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 是绝对真理的象征, “天凌驾于人, 指导于人”。 (35) 李白在自己的作品中, 通过对“神天”的叩问抒发了时光荏苒不待人的苦恼与烦闷:老天啊, 你为什么要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 而让我知道春天已经到来了呢? (36) “天”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意象, 在古人的笔下“成为他们宣泄一己心胸的酒杯”, (37) 李白求仙但终究不是仙, 无法改变时光逝去, 人渐衰老的趋势, 这成了李白“愁”、“悲”、“恨” (李白曾作《拟恨赋》) 的根源。

4.水

在李赋中, 水意象的文本意义主要有三种, 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 以水比喻时间生命;三是化用典故, 寄托哀思。《惜余春赋》中的“水荡漾兮碧色, 兰葳蕤兮红芳”即是本义。水的比喻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38) 古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像水一样, 日夜奔腾不息, 于是东流之水便成了远去的生命。“视沧波之东注, 悲白日之西匿” (《剑阁赋》) , “水流寒以归海” (《悲清秋赋》) , “叹长河之流速, 送驰波于东海” (《惜余春赋》) 都是表达这样的意思。其余的“水”则化用了典故, 比如《愁阳春赋》的“陇水秦声”, 郭仲产《秦川记》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 登山岭东望, 秦川四五百里, 极目冺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 莫不悲思。故歌曰:‘陇头流水, 分离四下。念我行役, 飘然旷野。登高望远, 涕零双坠。’”用此典故是为了烘托下文的“痛彻骨而伤心”。又如《惜余春赋》的“披卫情于淇水”, “淇水”典出《诗·卫风》:“淇水在右, 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 佩玉之傩。”说的是一位男子在淇水边徘徊, 思念他所钟爱的姑娘, 此时这位姑娘已远嫁他乡。作者用此典, 以思友的男子自喻, 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愫。

总之, 李白抒情小赋中的意象, 与李白的诗仙品质相应, 多为虚无缥缈之物, 正合于李白的心境。这些意象, 或用本义, 或用典, 或用比喻义, 实是借鉴了诗歌的创作方法, 在赋作的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李白的抒情小赋无论在他个人的创作中, 还是在整个唐代赋作中, 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李赋独特的原因及其抒情小赋情切感人的创作技巧, 与其文章意象的熟练运用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李白抒情小赋中的若干意象, 并结合李白的诗作加以分析, 论述其抒情小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

关键词:李白,抒情小赋,意象

参考文献

[1][唐]李白著.[清]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2]詹锳编.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8.

[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4]许东海.论李白赋对六朝文风的因革[A].第三届国际辞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6 (12) .

上一篇:节能减排活动方案 文档下一篇:李岗小学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校本培训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