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子规李中,子规的意思,子规赏析(精选7篇)
子规,子规李中,子规的意思,子规赏析 篇1
俳句首先是视觉的艺术, 视觉化是俳句的天然艺术属性, 而“写生说”则更加强化了这种视觉化属性。正冈子规深受其挚友、著名油画家中村不折的影响, 吸取了西洋画的写生、速写等理论, 并将其转为俳句的创作技巧。“写生说”与俳句的结合既有天然的契合性, 又有时代及子规个人经历的巧合性。首先, 一首俳句仅有十七个音节, 堪称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受限于篇幅, “简要直接”成为俳句创作的基本属性。要在短短一句话内, 同时完成绘景、抒情、说理等任务, “写生”技法无疑是最适合的。其次, 明治以来, 日本以空前开放的胸怀来迎接西方新鲜事物。“写生说”脱胎于西洋画论, 本质上即西方写实主义风格。如果没有“全盘西化”的时代大背景, 引入和推广这种有别于东方传统写意风格的理论是有极大难度的。最后, “写生说”的诞生与发展与正冈子规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身患结核病, 长期卧床养病却坚持写作。西洋画的“写生”法正是从画者的视角出发去观察实景, 此种方法所观之物也正是“病床吟”状态下的正冈子规举目所能及之物。
二、西方视觉图像意识的接受
“写生说”的提出, 表面上借鉴是西洋画法。究其本质, 是对构筑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镜子说”等理论基础上的写实主义风格的接受。“写生”技法以实证的态度客观地去绘写实景, 这种实景式的写景模式正是以观者在场和灭点透视为主要标志的西方传统视觉图像意识在绘画和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写生说”对俳句革新的首要之处便在于反对空想、提倡写实。这种写实手法的对象是“天然”和“人事”各半:“天然”就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各种景观事物, “人事”则是人们的各种活动。不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事活动的叙述, “写生说”都主张以实证的态度进行外观的摹写。这些客观真实的实景既不是大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虚假幻想, 也不是对实景的歪曲、变形、改变和加工。所谓“客观真实”, 就是所写即所见, 是对俳人在场视线所及事物的逼真模仿和摹写。俳人在书写过程中, 应将主观因素全部过滤掉, 只剩下纯粹的客观自然。在正冈子规看来, 极度的客观美就是画。西式写生画技法很大程度上符合此要求, 能逼真、完美地令实景重现。
“写生说”要求俳人如画家现场临摹一般, 亲临现场对自然景物或人文事物进行最直观的描绘。这种亲临现场、定点观察实景的观看方式和绘画技艺, 是以灭点空间透视理论为支撑的, 传统的西方视觉图像意识实为“写生说”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古希腊的“模仿说”认为模仿就是对客观事物外表的翻版, 其后出现的“再现说”“镜子说”等理论与“模仿说”均存在内在的联系。“柏拉图把艺术家想象为一只手拿镜子向周围照射, 并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形象、表象或幻想的人。”1此处的镜面就仿佛是观者的眼睛, 是视线投射出去的起点, 就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点亮一个火把, 火光所能照亮的范围是以火把为中心的。现场实景投射到观者眼中的影像遵循一定的规则, 由于观者的位置固定, 实景的各种景物、人事距离观者眼睛的距离不同、高度不一, 再加上其本身大小的不同, 这些实物影像在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比例、远近。灭点透视的空间透视规则正好体现了西洋画对实景物体大小比例、远近位置上的协调, 也体现了观者视线的局限性。因为灭点所在, 就是观者眼力所能达到的极致。由于观者位置、观察视角相对固定, 观者进行观察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和变换观看角度。否则便会导致观看角度的起始点不统一, 对实景的再现便会出现失真和变形。而观者角度不断变换的方式倒符合传统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和东方视觉图像意识的特点——散点游移。
正冈子规一改过去日本和歌、俳谐的写意空想, 转而取法西方的写实风格。这正好体现了东西方两种视觉图像意识的分歧与对立。俳句创作的“写实”与“空想”之争, 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新生力量与封建守旧势力之间的分歧。守旧势力长期取法中国, 推崇“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写意风格。他们墨守成规, 形成所谓的宗匠团体, 试图继续垄断俳谐创作。而以正冈子规为代表的新生力量, 积极寻求与时代靠拢的俳谐社会化、大众化的革新, 以西方的“写实”之法来打破俳谐“写意”旧法的垄断成为必然的选择。然而, 正冈子规等俳句革新人士将写实与写意两种风格完全对立起来, 片面采纳西方视觉图像意识而绝对反对东方传统的视觉图像意识, 这样的做法显然难逃矫枉过正之谬。
三、东方视觉图像意识的回归
正冈子规强调主观与写生完全分割, 褒扬写实而贬损空想, 希望进行纯粹的、不受主观干扰的客观写生。但事实上, 客观写生难以达到他所希望的那般纯粹。因为客观写生本身就是建立在主观选择基础之上的。例如画者在野外写生, 观察点的选择便是画者主观参与的过程。此外, 俳句毕竟不同于西洋画, 无法直接以视觉图像的方式加以呈现, 文学的体裁注定了俳句的写实仍需经过俳人的主观创作加工。俳句的功能也不只是写景, 还包括抒情和说理, 这也决定了俳句不可能彻底与俳人的主观意识绝缘。
随着“写生说”的不断推广, 子规本人及其弟子们不断地加以完善, 也认识到主观与写实的密不可分。正冈子规主张尽可能使主观的影响缩小, 主观的缩小并不代表消失, 这间接承认了主观在写生中的存在。正冈子规主张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客观写生, 强调主观必须真实。他反对那些建立于不客观写实基础之上的虚情假意和空想, 主张尊重俳句的朴素感觉, 反对不切实际的辞藻堆砌、毫无意义的表情达意。正冈子规对“写生说”的完善体现了东西方两种视觉图像意识的融合, 实现了写实绘景与写意抒情的水乳交融。事实上, 写意和写实各有所长、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 二者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演进过程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总而言之, 正冈子规的“写生说”在俳句革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视觉图像意识在俳句创作中的运用, 给俳句带来了新生。“写生说”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东方传统视觉图像意识回归现象, 恰好成为了两种文明交流融合的有力例证。
注释
子规,子规李中,子规的意思,子规赏析 篇2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梦中此子规鸟的啼叫唤醒,抬头向窗外望去,城楼上挂着一弯残月,仿佛此子规鸟啼破了似的。我乘着华丽的船就要出发,江水清澈,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在别离之时,佳人与我相对而泣,热泪滚滚,打湿了锦衣。此去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日重逢。岭南偏远,鸿雁难以飞到,想必书信稀少。
注释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岭南:在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赏析:
此词作于词人岭南卸任之时。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
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围绕一个“别”字做文章。上片起句写临别前情景。词人将要离开广西了,黎明之前子规鸟就不住地啼呜,把他从梦中唤醒。他举头看看窗外,一弯残月高挂西天,好像是被子规啼破了似的。这一句写出了早起之景、临别之时第、归去之思和离别之情。乍看上去,出语自然;细细吟味,含意无穷。第二句写词人乘着华丽的.官船将要出发,虽为写实,但实中带虚,所谓“晓载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乐妓,用语甚美,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尤为入妙。画船在清澈的江中从容而行,只见两岸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烟雨,笼罩万家。这完全是画境,同时也是去境,读之令人陶醉。
过片二句写别情。佳人,谓画船中乐妓。这里不仅补足“笙歌”一词之意,而且进一步发抒离思。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将要离任了,佳人也无法挽留,与词人相对而泣,滚滚热泪,湿透罗衣。这里让佳人把惜别的泪水倾泻出来,虽不够含蓄,但热烈真诚。
结尾二句,系预想别后情景,对不可能继续通信表示耽心。“岭南无雁飞”,据陆佃《埤雅》云,雁飞不过衡阳,因南地极燠。广西岭南,故鸿雁更难飞到。此处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符合当地特点,显得十分妥贴。
学弟子规感受 篇3
最近一个偶然机会,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加上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弟子规》不在狭义四书五经之列,但在经典书籍之内,是经典书籍中的一颗珍珠。我被这颗珍珠深深地吸引了,家庭的教育,孩子该怎么样教育?该怎么样对待父母,坐立行走该怎么样?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思考,思考结果就是《弟子规》。古人谓之日:童蒙养正,是古人在小儿读书之前的必修课。用现在的话说:要做事,先做人,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后才读书,现在很多教育家所提倡的立“家规”应该就是《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吧!
我没有具体深入地去理解《弟子规》,却在背《弟子规》,在背的过程中理解着其中的道理,《弟子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如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学会了对父母的感念之恩,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用《弟子规》这个家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尊敬父母、尊敬长辈、做一个尊师爱幼、懂礼貌、讲规矩的好学生。
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和学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反思的、自我检讨的过程,这样才能做一个品德优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学弟子规有感 篇4
学习了弟子规,我深受感悟,受益无穷。其中,令我感到难忘的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四句的教诲。
说道“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时,就曾经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班看了一部电影——《暖春》,我十分清楚地记得,里面的主人公――年仅8岁的小花,她就是待捡养自己的、十分疼爱自己的爷爷十分孝敬,她那恶毒的婶娘对她如此地恨,三番两次都想要把她卖到到别人家去,她却依然还是对她的婶娘如此好,这样的爱难道不是难能可贵的吗?我们应该多向小花学习她那孝顺父母,不让父母挂念、操劳;同时也要做到,遇到厌恶子女的母亲或亲人,子女也同样能尽孝的精神。“亲所好,力为具”父母亲为我们付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要尽力去为父母亲做一些父母亲所爱好的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厌恶的东西,我们常会忘记、忽略,要做到谨慎小心地排除。“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作为哥哥姐姐的,要友爱谦让弟弟妹妹,作为弟弟妹妹的,也应要恭敬哥哥姐姐。这样兄弟姐妹就可以和睦相处,减少冲突,父母亲心中就快乐,这就存在孝道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论是吃东西、喝饮料,还是和长辈一起坐、走,都应当礼让长辈。
学了《弟子规》――那珍珠般珍贵的道理,我受益无穷。
我学弟子规作文 篇5
《弟子规》是每个人培养品德修养的最佳读本,讲的是做人的准则,学学《弟子规》,便会心明眼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里全亮堂了。
在我们这一代青少年中,有很多人面对父母的要求选择无视。
一次,老妈在厨房里炒菜,我在看电视,老妈看到我无所事事,便要我把冰箱里的菜拿出来,并洗干净。当时,我装聋作哑,心里想道:为什么不让哥哥去?偏要我去!这时,弟弟正从书房里走出来,手上拿着书,头深深地埋在书里,好像恨不得要把书中的知识一口吞了一样,顿时,我觉得老弟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他边看嘴上还喃喃地说着什么,我问“你在读什么啊!”他说:“我在读《弟子规》,要不我给你念一段。”“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缓。”我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啊?”他笑眯眯地对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我们应立即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要我们去做什么事,应立即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我呆头呆脑地回了一句“哦”。然后,他又说:“这是做儿女的根本。”话音一落,我羞愧地低下头,“弟弟都知道这其中的道理,而我却……”这时,老妈又叫我了,我立即应答。
在我们的饮食上,也会出现挑食的毛病。
那次,我放学回到家,恰巧在吃晚饭,我一瞧饭桌的菜,全是不好吃的,顿时胃口全无,我对刚端菜上来的妈妈说:“老妈,怎么又是这些菜啊!弄得我没胃口了。”可老妈却微笑着对我说:“这菜都是你身体营养最需要的,你的身体会喜欢吃。”我听完,立即跑到老妈面前撒娇着说:“还是老妈对我好。”
每当周末在家里吃饭,我都会只盯着自己喜欢的菜,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我会眼疾手快把好菜夹到碗里,老爸看到我这副狼吞虎咽的样子,对我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我放下碗筷,呆呆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啊!”老爸回答说:“在日常饮食中,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以免营养不良,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以免增加身体负担,危害健康。”我听完,对老爸说:“哦,我下次一定会改正的。”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文化经典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凝聚了古圣先贤们的大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教育精华,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拯救当今世界的道德危机中又焕发了新的光芒。
学弟子规读后感 篇6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的规范。中国古籍《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为教育是国富民强的基础,所以要想使国家繁荣富强,就要先教学。所谓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教好,基本不会走上邪道,所以教育应该先从儿童着手。
《弟子规》教了我:坐的时候不要叉开大腿,也不要跷二郎腿,更不要摇晃大腿,否则,就会显得自己很没有教养。
我以前坐的.时候,喜欢跷二郎腿,而读、背了《弟子规》以后,我不再那样,而是并紧双腿,显得我极为端庄。
我还知道,走进没人的房间要想走进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可以乱走乱动,否则会显得你没有礼貌;我还了解到做什么事情,要小心、谨慎、认真对待,不要匆匆忙忙,更不能马虎草率、应付差事。
从《弟子规》中,我还学到了一条为人处事的道理:凡是自己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真实不虚假、不是损害他人利益的话;其次要讲信用;还有,用谎话骗人、倒弄是非,胡言乱语是没有人愿意与他成为朋友的;而且下流肮脏、不健康的话,千万不能讲;阿谀奉承、贿赂、拍马屁等社会俗流风气,一定不能有!!!
……
我从《弟子规》中学到的不止上述这些,当然还有更多,譬如:去完洗手间要洗手、穿衣服不追求时尚,只要大方得体,符合自己就行……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弟子规》既能提高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又能不断完善自己,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很好,健康有益于自己,不错不错!
烽火六
读了《弟子规》有感600字
我今天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弟子规》共有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好恶,力争为父母生活的更好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我在尊敬师长方面做的很好,对于老师和长辈我都能做到见面主动问好,从内心去尊敬他们,但是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的不太好,离“兄弟睦”的要求有点差距,我会努力做的更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诽谤别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篇7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学校组织我们到阶梯教室学习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由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规矩的作用。《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