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赏析

2024-09-17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赏析(通用8篇)

醉花阴李清照赏析 篇1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不知什么时候天气能好起来,心情何时能好转起来。外面天气不佳,就留在室内吧!可是室内的空气却又让人感到空虚寂寞难捱,“瑞脑销金兽”写的就是这种境界。“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句中的“又”字饱含深沉的情感。它暗含着昔盛今衰、今非昔比之叹。比较出名的南唐后主李煜词《虞美人》中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即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景。这一句表明,先前的重阳节,夫妻团聚,携手登高赏菊饮酒赋诗,两情依依。今又重阳,恩爱夫妻却天各一方,两相侯望,怎么不叫人感伤?“佳节又重阳”,此句从王维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化来,毫无斧凿之痕。前两句描画白昼思亲,以至百无聊赖,悄然而卧,不能成眠,时至夜半。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孤独,层层深入地呈现在读者眼前。[1]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此处引自《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一句。在原诗中“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在李清照这首诗里运用这个典故也用来表达深切的思念与美好的爱情。但是因为丈夫不在,所以这份思念便变成了孤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通过环境和时令的烘托,表现了一番凄清的景象,并暗喻作者自己愁苦的心情。

【简评】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写作背景】

当时赵明诚在外地做官,夫妻分居,李清照一人在家独守空房,适遇阴历九月九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思夫心切, 写下了这首《醉花阴 重阳》,以表相思之情。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非常的感动,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历代名家点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瑯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醉花阴 说课稿 篇2

《醉花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高中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个课题《李清照词两首》的第一篇。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剧的接触品味了用曲词和文白相结合的故事表演独具的艺术趣味,这对我们过渡到此单元宋词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而对诗词意境的深度体味也是我们阅读第三单元现代杂文的基础,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㈡教学设计:

课题:《醉花阴》

㈢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⑴认知与技能目标

①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

朗诵是一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沉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朗诵过渡到背诵,这也是课后的研讨与复习给我们提出的首要要求。

②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作品,抒发的是思妇的惆怅,而本课中的另一首《声声慢》则是表现其晚年的凄凉。两相对照,比较阅读对于我们对李清照整体艺术风格和创作分期的把握更有帮助。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讨的习惯,培养其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⑶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功能,而高一学生多是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们描述这样的“闺中恋情”,鉴赏“相思”呢?而爱情虽说都是美好的,学生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爱情呢?这必有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

㈣教学设想 教学的重难点

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在通透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把握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只有掌握了文中的各种意象以及作用,才能感受词中弥漫的愁绪,进而理解本词作的主题。

⑵难点: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爱情对于身处校园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抽象难懂的,学生少有这方面的情感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下面在从教法和学法上仔细研讨。

⑶教学方法 ①教法

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能力,促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

考虑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设计在情景中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结合对词作的精讲,使其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情感经验结合起来,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本词作的认识与体验。在此过程中,老师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要在教师的主导下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不仅应该为学生解惑,而且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促使其自主参与到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来。基于本词作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⑴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音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要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⑵活动探究法: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信息化教学:带实际情景的开放的教学,强调协同学习与合作学习。

②学法

现代化教学是自主探索性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特别重视对 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 法,分析归纳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⑷教学用具:多媒体 ⑸教学课时:1课时

⑹课前预习:朗读,疑难字词解释

中国古代提倡“以意逆志”,对文章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词表面,因此,将字词的理解放到预习环节,在课上在由老师适当提点。

㈢教学过程

⑴情景导入:诗人汪国真:思念别人是一种美丽,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思念就像这玫瑰花(图片展示)一样温馨而浪漫,可除此之外,思念还会让我们感到孤单寂寞,饱尝离别之苦。常人尚有如此之感,更何况是感情细腻的宋代才女李清照呢?

图片展示直观形象,以诗句导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整体感知:

男女比较诵读:男女生对“思念之愁”这种微妙感情的体会不同。

老师示范朗读: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诵读技巧,如咬字,音调等。给出“李清照《醉花阴》诗意图”(图片1)结合音频资料:欣赏目的。

⑶互动探索:

①人物形象分析:《醉花阴》里面的李清照是怎样的一个李清照?

感知人物形象是课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且,对于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分析其形象对于窥探人物内心,理解词作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探究手段:讨论

教师提示信息:“愁”(图片2)

“愁”是全文的感情基调,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必须紧握“愁”字分析。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教师是学习帮促者。

②既然全篇都在写“愁”,那么,李清照是如何表现她的闺中之愁的?(图片3)

知其然,也需知其所以然。通过对细节的探寻学习意象的运用,熟悉其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事俗而词雅)进而品语句,品意境。探究手段:讨论

教师提示信息:季节:重阳节,时间:永昼,半夜,黄昏 细节:愁永昼,销金兽,把酒

词中意象: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东篱 情景:一个人

教师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这种“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启迪学生关于语言运用的技巧。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③词作情感价值探讨:李清照有怎样的“愁”,为何而“愁”?“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

探究手段:小组讨论

A李清照的“愁”未说明白,是什么?

一个人的孤独,思念。B为何要“愁”?

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a闺怨诗:学生举例

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多为男诗人所作:封建社会。李清照冲破桎梏:爱情是人性之至美。

b涉及人性中的爱情,未直接说出:含蓄之美。

少男少女如何认识—讨论引导

☆对学生非常规回答的处理:学生可能“胡扯”,“封建”或“过于羞涩”。

但高中生已经在成人的道路之中,语文的使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应当尊重其具个性的想法。

⑷课堂小结:

字词,朗读:知识与技能

情感价值观:一切情感,唯爱为上,任何爱情都是美好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也是我们应当毕生追求的。

强化学生在课上对“爱情”形成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爱”的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⑸迁移扩展:《醉花阴》与流行歌曲《纤夫的爱》比较:含蓄美;欣赏高雅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⑹教学反思 ⑺板书

醉花阴

重阳

永昼

黄昏

半夜

薄雾

浓云

把酒

诗歌:醉花阴 篇3

一树花丛芳影动,雅韵馨香弄。

娇媚卧黄昏,遮面含羞,醉赏妖娆共。

黛烟袅袅潮浪涌,唤醒葱笼梦。

美艳换新妆,景色斑斓,满目芳菲送。

(二)

玉润天然香满昼,朵朵含羞透。

旖旎满庭芳,美韵风情,独醉花阴后。

影姿婀娜娉婷秀,静伫情依旧。

何处可消愁,几度飘零,又惹相思瘦。

(三)

三月暖风吹碧树,沐浴晨曦露。

蝴蝶醉花丛,浅语呢喃,缱绻频回顾。

满园秀色馨香吐,袅娜和燕舞。

冬去又春来,云淡风轻,莫把芳华负。

(四)

纤眉慧目花一朵,靓丽枝头卧。

洁雅蕴高风,几缕幽魂,化作相思果。

管弦拨动流年磨,日转云烟过。

点点送芳姿,不用涂朱,娇嫩馨香裹。

(五)

水翦双眸凝望远,深邃含情恋。

灵韵闪流光,飞向心来,缕缕携温暖。

清纯俏媚青丝绾,惹却相思漫。

《醉花阴》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疏通词意,理清思路,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3、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4、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醉花阴》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解决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对词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通过找出词作中的意象来理解抽象的“愁”。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并能总 结出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⑴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⑵学生齐读,加深感受。

2、情感教学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播放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词所表达的 情感的体

3、情境教学法:

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 的理解。

4、问答法:

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 和学习的能力。五、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内容讲解:

一、导入:

同学们,从高一直至现在的学习,就诗词这一块,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作 家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

点拨: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秋兴八首》(其 一)《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锦瑟》 《马嵬》 《其二》、李白《蜀道难》、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性别层面上来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点?但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一首词却是出自一位女词人之手,即宋代著名女 词人李清照。在封建社会,男性掌握着话语权,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同样如此。因此,作为女性的李清照能够在当时由男性所掌控的文 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创作出为世人所称颂的佳作,她是以怎样的魅力和才智才 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课本上共选了两首李清照的词,一首是《醉花阴》、另一首是《声声慢》,这节课 我们首先来学习《醉花阴》。

二、整体感知:

㈠、解题:

《醉花阴》,词牌名。

㈡、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 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创作了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词 作,主要有《一剪梅》 《如梦令》 《夏日绝句》等。出生于书香门第,被称作才女,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 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 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而课文所选的两首词则分别是她前后期创作的主要代表作 之一。

㈢、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这首词的情感是比较明显的,大家在听、读了之后,应该对此有了一个整体 的感悟,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词中找出一个字来描述这首词的感情。

那词人是在愁什么呢,因何而愁?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词人在写这首词的一个 背景。

㈣、创作背景介绍:

1、词人在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结婚十余年了。她在 18 岁的时候嫁 给了当时的丞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二人可以说是鹣鲽情深,恩爱有 加。经常一起研究金石古玩、研究词的创作。(板书:相爱)但是,实 际上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赵明诚正在外游宦。(板书:相离)

2、在封建社会,女子还必须要遵守三条原则,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 死从子。对于已为人妻的李清照而言,赵明诚则是其生活的中心,但是此时丈夫却在外游宦(板书:远离中心),因此,对丈夫的思念和生活的百无聊奈引发出了词人深切的愁绪。

三、具体分析

㈠、上阙分析:学生齐读上阙,加深感性认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1、这一句明确的点明了时间,是什么时候?

点拨:昼

2、这一句写了哪些景?

点拨:雾、云、瑞脑、金兽

3、词人眼中的雾和云是怎么样的呢?

点拨:薄、浓。

4.、很明显,薄和浓是一对反义词,反义词放在一起,会具有一种 什么样的效果呢?

点拨:—对比)稀薄的雾气弥漫在空气中,浓密的云层笼罩在上空。一个轻,一个重,一个在下,一个在上,这样就直接 造成一种很强的压迫感,从而营造出一个沉重、压抑的室外的大环境。

5、再看看室内,空空的屋内只有瑞脑在香炉里静静的燃烧,逐渐消融,飘起 缕缕香烟。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点拨:寂寥、冷清。室外的压抑、沉重,室内的孤寂、冷清,融为一体,让人无处可逃,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人会不会很高兴,当然不会。

6、在这种凄冷的环境氛围下,词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点拨:愁永昼。一个“永”字直言词人愁好似没有尽头,突出愁之深、愁 之重。

小结:前两句,词人选用了云、雾、瑞脑、金兽这几个常见之景,以寥寥数语构 建了一个孤寂、冷清、压抑的环境氛围,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向我们直接 诉说了其白天的生活状态——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点明时间?

点拨:重阳、半夜。

2、重阳节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点拨:农历九月初九对应的是秋季,这里,词人在点明重阳佳节的 时候同时也隐含了另一个特殊的时间即秋季。重阳节这一天,通常是 亲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喝酒的日子。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李 清照这个时候是独居在家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在这个特殊的 节日里,词人就越发的思念丈夫。此外,在秋天,中国古代文人大多 都有悲秋的情结。因此,词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里越发的思念丈 夫而不得一见,就越容易增加愁绪。这一句即向我们交代了词人愁的原因。

3、这一句还用到一个“又”字,“又”是什么意思?

点拨:再一次。在这个再一次是隐含了前一次的,那这前一次和后一次,一前一后同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对比,同样是重阳佳节,也许去年和今 年一样,词人都是一个人孤单的度过,也许去年我还和丈夫一起赏菊 喝酒,谈天说地,吟诗作画,但是现在却是词人独自一人。这样一对 比,就更加凸显出词人独自一人过重阳节的寂寞和孤单。

小结:这一句一共只有 5 个字,表面上只是表达了一个时间,但是通过分 析,词人仅仅是以 5 个字便向我们诉说其缘何而愁,向我们展示了 其深沉的愁绪,可见词人的写作技巧之高。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1、这里同样也写到了两个景,是哪两个?

点拨:⑴、玉枕、纱橱。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个时候是秋季,秋天的晚上 夜凉如水,这丝丝凉意透过纱橱,渗透到玉枕上,让人感到 冰凉。所以才是“半夜凉初透”。

⑵、词人躺在这玉枕上,无法入眠,感受着这丝丝凉意,她的心 情也仿若受到感染似的冰凉如水。词人为了传神地写出思念 丈夫不能入睡的神态,假言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又 何其澹泊!“佳节又重阳”和最后两句有何联系?

点拨: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一处活动的日子,偏偏丈夫在外游宦不归,这里词人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总结:词的上阙,词人以简练的语言,通过雾、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 等景的描写,选取特定的时间,营造了一个凄冷、压抑、孤寂的环境氛 围,在这种环境氛围下通过对白天、晚上词人生活状态的描写,极力表 现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绪。表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表达手法

㈡、下阕分析:学生齐读下阙,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词的感性认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人化用陶渊明的诗描绘了其在重阳佳节这一天的生活场景。(情景再现)

点拨:庭院四周满是盛放的菊花,红的、黄的、白的,将一张小小的石桌和几根 石凳围绕,词人独自坐在石凳上,手捧着酒杯,赏着这朵朵盛放的花朵。

2、同学发挥想象,抽象感知,提出个人感受。

点拨:宁静、舒适、惬意。

3、在这幽美的环境中,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舒适。但是 词人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呢?

点拨:不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意思是说: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的消 瘦”。在这幽美的环境中,词人并没显示出一丝一毫的陶醉之情,反而是越发觉 得这种环境消损了她的神魂,原因何在?

点拨:睹物思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景物激发词人的相思之愁。(结合学 生的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对“睹物思人”的理解。

2、关于这一句,还有个小故事。元伊士珍《琅缳记》曾记载一段故事: “易安 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 易安作也。”这三句也是被人们公认为是全词的最精彩之处。有没有同学可以先 说说看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呢?

点拨:⑴、西风——从西边来的风,通常喻指秋风,肃杀,冷冽。西风卷帘,同样营造出凄清的环境氛围。

⑵、人比黄花瘦——运用了比较的手法。黄花,指菊花。菊花的花瓣狭 而长。再看到最后一个字“瘦”,瘦是一个形容词,其应用的对象人。但是词人这里将之与黄花连用,首先对花而言,一个“瘦”字写出 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韵。对人而言,以花之瘦,又形象的向我们展 示了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词人这里将人、花相 较,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3、而词人为何会“人比黄花瘦”呢?上阙我们说到了词人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点拨:白天愁,晚上也愁,词人运用比较的手法将人、花相较,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词人因愁而日益瘦削的身形。

3、那可能 有些同学在这里就会有疑问呢,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比如说玫 瑰花、莲花等等来喻人呢?

点拨:这就涉及到此人创作时意象也就 是景物的选取和整首词内容、情感的一致性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用替换明白了。

总结:下阕重在抒发情感。运用比较的手法,选取特定的意象。通过叙写词人重 总结 阳节赏菊喝酒的生活片段,抒发了词人相思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痴 情的女子的形象。

四、全词总结 :

1、通过反复的诵读和仔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首句出现的 “愁” 字以外,其余部分虽无“愁”字,但是却是处处含愁,词人寓情于 景,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含蓄、委婉的表达出了其内心深沉 的相思之愁和孤寂、空虚之感。愁,弥漫整首词的里行间,是整首 词感情的中心,同时也是整首词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愁可谓是全 词的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眼。

2、此外,从词的表面看,句与句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通过分 析我们可以看出,句与句之间是以某种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上 阙白昼和黑夜相交成为一个整体,下阕因东篱把酒黄昏后而引出黯 然销魂之感,上阙和下阕之间因整日的愁闷从而导致人比黄花瘦。全词句与句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可见,词人思维的缜密 和词创作的才能之高。

四、五、作业布置:

结合今天所学的《醉花阴》,再去阅读一些李清照的词作,思考一 下婉约派创作在

醉花阴说课稿 篇5

1、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里的第四首,《醉花阴》是本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一篇词作。两篇词作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约派。第六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风貌。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浓重的哀愁。《醉花阴》则是李清照婚后独居青州所作,独自一人孤单,思念一个人更孤单,故作此词,抒发重阳佳节思夫念夫的愁情。愁情较为单纯,属南渡前“闲愁”之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对比理解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抓住好词好句赏析,了解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

(2)运用联想、想象、对比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赏析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对比使学生体会两首词不一样的“愁”。

难点:通过好词好句品味词的内涵。

二、说学情:

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又喜欢“强说愁”的年龄,对于惜别的离愁,对于相思之愁,他们大多都能够体会到,也有朦胧的青春萌动之情,对《醉花阴》这首词理解起来更容易。而现在是和平年代,少数同学可能经历过死别,但是家国之恨却没有切身体验。要把握《武陵春》里词人颠沛流离、孤寂无依的感情就特别不易,所以只是通过对比手法,让学生作基础的了解。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对比法、点拨法、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此环节有助于温故知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资料助读

录音范读、学生自读、读通句子、读准字音,结合背景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的联系,培养学生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师生赏读

1、初读——寻愁

这两首词感情基调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寻愁)

——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了解两首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知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细读——析愁

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展开想象,自由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研读——品愁

这两首词分别是怎样表现愁的?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武陵春》愁的外在行为有哪些?/“闻说”、“也拟”、“只恐”表现词人怎样的感情过程?

(2)《醉花阴》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词人怎样排遣愁绪?结果如何?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重点品读,紧扣文本感知意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4、悟读——比愁

李清照“愁”从何来?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

——欣赏歌曲,体会意境,领略两种不同的愁绪。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联系背景进行比较阅读,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水平。)

四、拓展延伸——劝愁

读完两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从现代人的角度劝慰深陷愁思的李清照。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作业布置

积累描写“愁” 的诗句

(此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搜集积累材料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武陵春: 醉花阴:

醉花阴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思想】

1. 文本维度。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

2.学生维度。时下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3.品味语言,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使学生入情入境。难点:深入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方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方式:自主发现、自主品味、自主表达。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 1 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文主编 《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傅兴林 《情深调苦 意雅技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2 期)陶文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古典文学知识》,2008 年第 3 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一: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你最喜欢哪一句诗? 请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山东的丈夫赵 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二、活动之一: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1.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注意字音,注意韵脚,注意节奏。诵读提示:

①注意重音。例如“佳节又重阳”中“又”字要重读。②注意韵脚。这首词运用了 “昼”“兽”“透”“后”“袖”“瘦”等六个仄声韵,一韵到底,表现出和谐、统一的音乐美。仄声字短促急迫,从音乐效果看,仄声韵较沉闷,容易传达愁苦的情绪。

③注意节奏。例如“有暗香盈袖”为 1-2-2式,应读成“有/暗香/盈袖”。④注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气徐声凝。2.请一位学生诵读,另一位学生评价。3.再请全班学生静静地阅读。

三、活动之二:品味——体悟情感之美

1.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拈取“愁”这个情感基调。2.学生活动 :自主发现、自主品味 “愁 ”的具体表现。

3.结合诵读,品味语言。根据学生自己的发现相机点拨,师生、生生完成对话交流。例如: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 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⑤“半夜”和“昼”“黄昏”联系起来思考,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已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

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瘦”字又包蕴怎样的情感? 这三句一方面暗示自己在离别中的憔悴与期待,另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与清品。有一种版本为“人似黄花瘦”。“比”与“似”孰优孰劣? 答案不求统一,自圆其说即可。“比”,重在程度,超过几分,意味更胜;“似”,重在物我合一,怜菊即怜人。

引用名家论述(出示幻灯片二):

李清照先是忘了自己,同情于菊花之瘦,次又发现自己之瘦,最后才见出自己之瘦还有过于菊花者,她的生命似早已与菊花化而为一了。(李长之《论李清照》)

结尾一句是高潮,也是千古名句。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类似,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刘乃昌《李清照词鉴赏》)4.再请学生诵读。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诵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

四、活动之三: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1.词主要通过什么抒发愁情的? “黄花”“黄昏”“酒 ”“西风 ”等意象极力传达相思之愁情。

2.播放背景音乐,请学生闭目想象。学生充分想象后,教师随着背景音乐轻吟此词。3.师生交流: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去表现。你想到的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 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五、活动之四:练笔——表达诗意之美

以“相思”为话题写一个句子,写好后让学生逐一朗读,形成一首首现代诗。例句(出示幻灯片三):

相思是风筝,飘飞的你,永远在我的视线里。相思是暗夜里那盏不眠的灯,醒亮着寂寞。

相思是眼角悄然流下的红泪,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六、齐背全词

七、总结(出示幻灯片四)

“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清代陈廷焯评《醉花阴》)

相思是如此美丽,而又如此凄苦。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相思? 你。如果在现实中体验不到相思,那么请到 《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里去寻找吧!

八、教师改诗相赠(出示幻灯片五)相 思

晚来的风 摇曳烛影 惊醒了

蜷缩在梦里的冷 北去的雁 衔去相思 伤感了多少西风 系在窗棂上的眼神 枯瘦一地的黄花 寂寞了一个人的黄昏 却盛开着满野的柔情

九、布置作业

《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 篇7

对古典诗歌的品鉴是当代这些“90后”高中生们颇感动头疼的一件事,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洋快餐、超女快男、NBA、各种最新的游戏和街舞嘻哈,几千年前的诗人们低吟浅唱顾影自怜几乎没有办法打动他们的内心。但只要教师真正理解了诗歌本身,并且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古典诗歌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是能够透过时空触碰到诗歌的灵魂的。高二必修教材中选取的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果能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教学,将会起到单独讲授达不到的效果。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一.闲愁与刻骨铭心之愁 “词”这种文学体裁,向来被认为是抒发愁情的最好形式,李清照也不例外,她会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放在她的诗中,而将“一处相思”这样的闲愁放在她的词里。《醉花阴》就是这种“闲愁”最典型的代表。但李清照的“闲愁”和其他诗人的“闲愁”又不一样,她是在用女子之笔写女子之心,这与其它男子写女子完全不同。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女子,早上起来之后无法打发时间,只能“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在男人看来,女人一旦没有了男人的宠幸,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们每天梳洗打扮唯一的目的就是准备讨好男人。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塑造的这个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既不是百无聊赖用华衣美服打发时间的贵妇人,也不是依靠男人、没有自己生活的歌舞伎,而是有情趣、有思想的李清照。她的生活是那样精致华美、清新脱俗,她追求的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她寂寞的时候陪伴她的是高雅的菊花。“菊花”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总体来说,它象征着高洁遗世,与艳俗的牡丹等绝然不同。

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成了刻骨铭心之痛。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古亦有之,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感情非同寻常。从当时他们夫妻感情融洽、琴瑟和鸣再联想到她后来晚年的凄惨,让人不禁觉得读诗之人就像在舞台下看话剧的观众,当知道主角将来的结局注定悲惨,那么看她在台上暂时的欢喜都觉得是种讽刺,这是莫大的悲哀。

“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没有国破家亡、南渡偏安的事情发生,李清照可能会幸福地过着她的小日子,永远写一些闲情逸致的小诗小词,有着她独特的小情调,与赵明诚过着神仙眷侣的好日子,但那样的话,她永远也成为不了永垂青史的伟大词人。正是国家命运的转折、自己生活的改变,造就了她后期词作的博大精深。

二. 生活趣味的变化

从《醉花阴》里处处体现的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闲愁”,但除了这些,更多能够看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闲适、惬意。她的生活是精美的,从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玉枕”“纱厨” “瑞脑”“金兽”,让我们看到李清照以及当时宋代贵族妇女们的生活状态。她所有的用具都是精美细致的,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很“小资”,她的枕头清凉如玉,在炎热的夏天可是件帮助人消暑的良器;她的睡具罩了细密的纱网,既透风又遮蚊虫。虽然她自己说是因为“半夜凉初透”让自己恼火,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白日的时候,她会细细点了熏香,在熏香袅袅中低头嗅黄花淡淡的清香,自斟自饮。

而到了《声声慢》那个阶段,这些生活的小情调全都消失不见了,她的冷清,她的凄惨也注定了她再没有心思玩那些小情调。梧桐再美也无心观赏,大雁飞过,只顾着想它是“旧时相识”,一个曾经那样优越那样雍容华贵的妇人,再也找寻不到。李清照要“寻寻觅觅”的,除了那些再也不回来了的美好时光,是否还包括曾经有过那样精致生活的自己呢?

三.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出现了许多相同的具体意象及抽象意象,如“愁”“寒”“酒”“黄花”“黑”“黄昏”,但传递出来的意境已经不同了。

以“酒”为例,《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酒是锦上添花,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的“酒”,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酒”成了借酒浇愁愁却更愁的工具。再烈的酒也抵不过刺骨的秋风,少年人喝酒,越喝越甘洌,人到中年再喝酒,品味到的则是酒中的苦涩。而在李清照词中常出现的意象“黄花”,两首词中传递的意境也不同。《醉花阴》中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里行间透露着李清照那种得意的生活状态,宋人已经不再像唐朝那样以丰满为尚,清瘦成为女子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幸福的少妇,李清照的“瘦”绝不是在抱怨生活条件恶劣,而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怎能不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其它的“寒”“黄昏”,如果细细品评,也会品出不同的味道,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通联:

地址:沈阳市浑南新区高功路2号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 电话:13840304065

EMAIL:sunnysky9523@sina.com

《声声慢》《醉花阴》教案 第二课时:比较《声声慢》《醉花阴》

授课人:付博 班级:高三四班

一、背景导读: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教学重点:赏析两首词

三、教学难点:比较两首词的“愁”

四、教学过程

1、回顾第一课时内容,请同学简要分析两首词。

2、探究:——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期“愁”之味。

3、讨论

4、明确:

一、《醉花阴》以“ 愁” 发端,《声声慢》以“ 愁”作结

李清照前期生活美满、和谐、安宁, 因此, 词中反映的是一位才华横溢、感情丰富的闺房女子对人生理想、温馨、眷恋、离愁的体味。

《醉花阴》一词正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反映。它以愁发端, 一开篇就倾忧泻愁, 达到愁的高峰, 真是各种闲愁布满天穹, 各种闲愁笼罩着词人的整个心头。

“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作为封建社会一位上层知识女性, 抱着理想主义的人生态度, 去体味生活, 体味爱情, 因此, 当她与丈夫离别后, 面对着单调的生活, 虽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苦, 却总有作为一个年轻贵族女子的无限闲愁, 独守空房, 只能焚香消愁, 消磨着无尽的寂寞和无穷的哀愁来打发漫长无聊的时光.看着袅袅瑞脑香的雾烟, 离别之怨、相思之苦, 深宅思夫的少妇愁绪顿时如烟喷涌, 缭绕不绝。“ 每逢佳节倍思亲”, 面对着冷冷清清的玉枕孤眠, 纱橱独寝, 似烟如雾的愁思有增无减, 夜半时分, 凉意袭人, 倍感孤苦, 该如何度过那孤衾难眠的漫漫长夜呢?

黄昏依旧, 重阳依旧, 把酒赏菊依旧, 但人的情状却迥异, 此情此景, 思夫情弦又再次拨动, 跳出莫名的无休无止的愁苦情符..剪不断,理还乱, 唯有这离愁。“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不要说不会丧魂消魄啊, 西风卷帘, 整个闺房越显空荡, 怎经得起这孤寂愁苦的折磨, 一夜之间, 玉容憔悴, 对丈夫刻骨的相思和深情的眷恋, 使词人哀怨难诉, 愁肠百结。南朝江淹的《别赋》说: “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故而因离别而魂不守舍, 因相思而憔悴。此时思妇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与天地灵气相通了, 把愁的结果推向了极至—— —“ 人比黄花瘦”。

时代的巨变, 使李清照的生活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 终日过着颠沛流离、孤身飘零的生活, 因此后期的词大多反映的是一位形单影只、欲说还休的孀妇丧失亲人的悲哀、理想破灭的失望、孤苦无依的愁苦。《声声慢》就是后期词的代表作。

《声声慢》一词在篇末托出一个“ 愁” 字, 这种“ 愁” 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这种“ 愁”深广而厚重。

开头连用七对叠字, 十四个字无一“ 愁”字, 却写得字字含愁, 声声是愁。“ 寻寻觅觅”, 是作者的动作行为, 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打击后, 词人内心百无聊赖, 若有所失, 东寻西找, 是寻找失坠的记忆, 还是追念往事来寄托空虚寂寞? 于是, 先感于外, “ 冷冷清清”, 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暗淡无情, 冷漠无比;后感于内, “ 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陷入愁境, 不得解脱, 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词人从刻画清冷之景创造出一种凄凉、悲戚的愁境, 使全词笼罩在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全词结句一语道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即这一个接一个的遭遇, 用一个“ 愁” 字怎能概括得尽。全词水到渠成, 将“ 愁” 推向高潮。愁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核心, 是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在残酷的命运面前, 生活给予词人深重的精神压力, 词中“ 乍暖还寒” 的天气, 淡薄的酒味, 入夜猛起的秋风, 旧时的过雁, 满地的黄花, 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等情景, 所有这一切都浸满了词人的哀愁, 眼前的一切都是生愁、添愁、牵愁的“ 愁”境, 作者在这个愁的世界里, 有着身世之苦、家国之痛、孤独之悲, 仅用“ 愁”字又怎能包容得了, 概括得尽呢。

总之, 《醉花阴》中开头以愁发端, 其愁就像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一下子就将愁推向高峰, 然后演绎诠释“ 愁” 的内涵。《声声慢》中开头以叠字奠定全文的愁境, 在词末作者还生活在愁境里, 仅用“ 愁” 字又怎能概括得完她所饱尝的人间甘苦, 既用“ 愁” 照应了全篇, 也将“ 愁” 推向极至。

二、“ 愁” 之内涵不同, 词之形象迥异

《醉花阴》一词通过摹愁态、绘愁容, 抒写了一位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词中先摹愁态。“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 寥寥数语, 把一位彷徨室内, 心中充满愁云情雾的思妇寂寞无主的愁态勾画了出来。白昼寂寞难耐, 夜间仍放不下满腹愁思,彻夜难眠。因为“ 愁”, 只好独自把酒赏菊, 在酒杯中, 词人看见了自己清瘦的面容、逝去的青春, 哪天才能和丈夫欢聚? 怎样才能排遣对夫君的思念之愁情呢? 再绘愁容。“ 人比黄花瘦”, 一个“ 瘦” 字, 简直把离愁别绪写透。人与花争瘦, 一边有瘦削的形体, 一边有细瘦的花茎;一边是高洁的情怀, 一边是清雅的菊花, 我物相融的意境美, 把一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容描绘得淋漓尽致。文中通过愁态愁容的描绘, 表现了一位因思夫而销魂,因思夫而瘦比黄花的思妇闲适恬静的生活情感。可见, 词作反映的是思妇销魂的闲愁, 塑造的是一个销魂思妇的形象。

《声声慢》一词通过设愁境、布愁景, 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 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中先设愁境。通过七对叠词刻画了冷清萧索的环境, 烘托词人凄惨悲切的心境, 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的心理过程。七对叠词从动作、环境、心理感受方面, 多层次地表现了一位寡居妇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回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孤独之境。再布愁景。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这一系列的愁景, 景景含愁, 一声声、一阵阵, 敲打着词人凄苦的心灵, 震颤着词人的心扉。特别是“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作者抬头看见旧日传情信使,大有物是人非之感, 形影相吊的她犹如杜鹃啼血, 心酸、心痛、心碎!大雁引发的是绝望和伤心, 孤雁的悲鸣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 表达了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独守窗前, 触景生情, 词人丧夫后独自一人面对千山万水, 孤零零地度过了无数的黄昏、黑夜, 对“ 黑” 有着独特的感受和切身的体会, 一个“ 黑” 字包含了词人多少的寂寞、凄凉、哀愁。国愁家恨,涌上心头, 个中滋味只能自己慢慢咀嚼。文中通过愁境愁景的设置, 诉说着一位因失夫而茕独、因物是人非而憔悴的寡妇哀婉凄凉的愁苦身世, 词中塑造的是一位茕独寡妇之形象。

三、“ 黄花”“ 酒” 相似,“ 愁”之内涵迥异

《醉花阴》中的“ 黄花”, 作者以“ 有暗香盈袖” 的黄花, 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 见菊花, 虽“ 人比黄花瘦”, 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思妇容易睹物思人, 在《醉花阴》中, 她把花和人联系起来, 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的“ 黄花”,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 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 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 菊花枯萎凋落, 落瓣纷纷, 堆积了一地, 花都憔悴了, 丈夫不在, 没人摘花送给自己, 只能将自身的愁境融入花的枯萎凋落, 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相吻合了。

《醉花阴》中的“ 酒”, 词人是在落日的黄昏之后, 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 “ 举杯浇愁愁更愁”, 酒要对酌对饮才有韵味, 丈夫不在身边, 词人在酒中品尝思夫之情, 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的“ 酒”, 词人是想借酒暖身, 借酒浇愁, 词人生活在愁的世界里, 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 酒入愁肠愁更愁, 酒力和心愁相比, 心愁太重了, 酒化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忧怨的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两首词, 同样是写愁, 但表现“ 愁” 的方式不同, 诠释“ 愁” 的内涵各异, 塑造的形象也有别, 这既是词人情感、生活历程的真实记录, 也是时代变迁的有力佐证。

三、作业

1.继续背诵这两首词

李清照醉花阴原文 篇8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消 一作:销)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练习题】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2、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3、 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4、“东篱把酒黄昏后”巧妙化用了谁的哪句诗?请写在下面。

5.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2、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3、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5、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词牌介绍】

《醉花阴》,词牌名。全词重头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第三句用平脚不入韵,其余第一、四、五句用韵。前后片第二句五言句,前人有的用上二下三句式,有的用上一下四句式,还有的前后片分别用以上两种不同的句式,因此,此句形式可以灵活使用。通常以《漱玉词》为准。

【格律对照】

本作的韵脚是:二十六宥;可“二十五有/二十六宥”通押。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上一篇:保育老师对一日流程的心得体会下一篇:解除合同的通知能否撤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